T_(1c)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 PSA 百分比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T_(1c)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 PSA 百分比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一、T_(1c)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PSA百分比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性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志岩[1](2021)在《保留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前列腺癌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于前列。传统上,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前列腺癌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公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前列腺癌筛查尚未普及,目前新发病例中高危患者占比较高。目前,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最佳初始治疗,在高危前列腺癌(High Risk Prostate Cancer)患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加。但对于高危患者最佳治疗方案尚未完全统一。其中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可使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取得可观的术后肿瘤特异生存,以及避免过度治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前列腺局部解剖认识的深入,根治术中保留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s,NVB)也被用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本文为进一步改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探讨根治术中保留神经血管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和方法: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上医学文献检索系统(Pub Med/Medline database)、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考克兰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disc)、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自建库截止到2020年7月已发表的有关保留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CT)、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等,手工检索近期《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5种杂志。由2位研究者按照预设的标准独立进行筛选,并对最终筛选得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尿控功能恢复、性功能恢复、手术切缘阳性(Positive of Surgical Margins,PSM)等结局数据。使用Stata16软件对纳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量及其95%置信区间(95%CI)评价术后的疗效,根据术后时间分为各个亚组,分别分析此种术式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尿控功能及性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后以漏斗图、Begg’s及Egger’s检验明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通过筛选以上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有6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队列研究,1篇文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5篇文献属于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分别由两位研究者独立使用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满分9颗星,最终2篇文献质量评分为5★,3篇文献质量评价得分6★,1篇文献质量评分为7★;总共包含1898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其中术中保留神经血管束组1581例,无保留组317例,通过Stata 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尿控功能恢复情况,RR=1.32,95%CI[1.11,1.58],表示术后3个月保留组尿控功能恢复优于未保留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尿控功能恢复情况,RR=1.13,95%CI[0.96,1.32],p>0.05,表示术后12个月保留组与未保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组,RR=1.06,95%CI[0.97,1.16],p>0.05,表示术后24个月保留组尿控功能恢复与未保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2个月组,RR=1.98,95%CI[1.53,2.56],p<0.05,表示术后12个月保留组性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未保留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组,RR=2.90,95%CI[1.76,4.77],p<0.05,表示术后24个月保留组性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未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切缘阳性情况,RR=0.58,95%CI[0.46,0.73],p<0.05,结果显示,保留组手术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无保留组,两组之间差距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神经血管束:1.有益于术后短期内的尿控功能恢复,但对于远期(术后12个月及以上)尿控功能恢复无明显改善;2.明显有益于术后性功能恢复;3.可以改善手术切缘阳性率。

程晓锋[2](2021)在《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一术者实施的多孔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TvRARP)与单孔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SP-TvRARP)的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期间由同一名泌尿外科医生施行的早期40例TvRARP与20例SP-TvRARP以及同期施行的40例标准经耻骨后间隙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Sr RAR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并采用累积和分析法(CUSUM)对TvRARP和SP-TvRARP学习曲线进行拟合,进一步根据各自的学习曲线划分不同的学习提高阶段和掌握熟练阶段,比较分析不同阶段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三组TvRARP、SP-TvRARP、Sr RARP在年龄、BMI指数、术前PSA与前列腺体积、临床T分期、术前病理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与术中估计出血量、病理T分期、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TvRARP和SP-TvRARP在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及即刻尿控率方面要优于Sr RARP(P均<0.05)。采用CUSUM分析方法对TvRARP、SP-TvRARP的学习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TvRARP和SP-TvRARP渡过学习曲线分别为12和8例,其中TvRARP和SP-TvRARP在学习提高阶段的手术时间均要明显长于同期Sr RARP(P均<0.05),而在掌握熟练阶段与同期Sr RARP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进一步分析处于TvRARP和SP-TvRARP不同阶段的围手术期结局,TvRARP与SP-TvRARP的学习提高阶段在年龄、BMI、术前PSA与前列腺体积、临床T分期、术前病理Gleason评分、病理T分期、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与熟练掌握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在术中手术时间和估计术中出血量方面TvRARP和SP-TvRARP学习提高阶段与熟练掌握阶段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7,0.009)。结论:TvRARP和SP-TvRARP可作为RARP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并且具有较好的即刻尿控优势,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对于具有丰富泌尿系腹腔镜手术和RARP其他术式(前入路、后入路)手术经验的泌尿外科医生而言,其TvRARP和SP-TvRARP的学习曲线可显着缩短,渡过TvRARP和SP-TvRARP学习曲线大约分别需要12和8例,达到同期Sr RARP水平;处于TvRARP和SP-TvRARP学习提高阶段并未显着影响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但渡过学习提高阶段之后可显着改善术中手术时间和估计术中出血量。

傅文晴[3](2021)在《p2PSA及其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型(p2PSA)、其衍生的肿瘤标记物指标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型百分比(%p2PSA)在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预测侵袭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探讨p2PSA及其衍生的检测指标,相比较于传统的筛查指标对前列腺癌筛查诊断、预测侵袭性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90例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后,入院治疗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留取血清检测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cancer,fPSA)、血清p2PSA。利用公式计算出%fPSA(f/tPSA)及p2PSA衍生的检测指标前列腺健康指数(PHI)、%p2PSA数值。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分析PSA<4ng/ml、4~10ng/ml、>10ng/ml时,各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在前列腺癌患者中,Gleason评分≤6分和>6分两组间各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绘制上述各个指标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比较分析上述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本研究共90例患者,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为PCa的为50例,确诊为前列腺增生的为40例。所有患者的研究中,前列腺恶性肿瘤组和前列腺增生组间PSA及其相关指标和p2PSA及其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在ROC曲线中诊断前列腺癌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PSA、总PSA、f/tPSA、p2PSA、%p2PSA、PHI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3、0.86、0.80、0.90、0.88、0.95。tPSA<4ng/ml时未发现前列腺癌患者。tPSA在4~10ng/ml时,前列腺恶性肿瘤组15人和前列腺增生组19人,两组间前列腺体积和p2PSA及其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PSA及其相关指标、f/tPSA在ROC曲线中诊断前列腺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PSA、总PSA、f/tPSA、p2PSA、%p2PSA、PHI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2、0.64、0.71、0.72、0.86、0.90。在总PSA>10ng/ml时,前列腺恶性肿瘤组35人和前列腺增生组7人,两组间总PSA和p2PSA及其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PSA及其相关指标、tPSA在ROC曲线中诊断前列腺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PSA、总PSA、f/tPSA、p2PSA、%p2PSA、PHI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55、0.74、0.69、0.91、0.92、0.92。Gleason评分>6分的患者为33人,GS≤6分为17人,两组间总PSA、p2PSA及相关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Spearman分析,fPSA的显着性P值>0.05,其余5项指标P值均小于0.05。tPSA、f/tPSA、p2PSA、%p2PSA、PHI相关系数分别为0.394、-0.292、0.586、0.656、0.698。各项指标在预测格里森评分大于6分的前列腺癌患者的ROC曲线中,tPSA、f/tPSA、p2PSA及相关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UC分别为0.62、0.67、0.66、0.79、0.86、0.86。结论1、p2PSA、PHI、%p2PSA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优于tPSA、fPSA、f/tPSA。2、tPSA在4~10ng/ml时,PHI、%p2PSA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f/tPSA。3、tPSA>10ng/ml时,PHI、p2PSA、%p2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tPSA。4、f/tPSA与Gleason评分无显着相关性,tPSA、fPSA与Gleason评分存在弱相关关系,p2PSA与Gleason评分为中等程度相关关系。%p2PSA、PHI与Geason评分为强相关关系。5、在预测Gleason>6分侵袭性前列腺癌中,PHI、p2PSA、%p2PSA的诊断预测效能优于tPSA。

杜巍[4](2021)在《多种路径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技术介绍及短期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此研究介绍我们开展的多种路径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分析其短期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单术者实施的118例多种路径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共4种路径,其中经腹3例、经腹膜外92例、经会阴10例及经膀胱13例。总结手术经验,介绍各路径手术体位、所需器械、重要步骤等相关手术技术。记录患者围术期数据,通过随访了解患者术后PSA变化及尿控恢复情况,将围术期数据及随访情况与同期同术者实施的常规多孔RALP患者进行比较,评价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短期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所有118例患者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单孔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无转开放或增加手术操作孔。中位手术时间为90min(IQR:70-110min),经腹、经腹膜外、经会阴以及经膀胱入路分别为:115min(110-152min),87.5min(IQR:60-100min),127.5min(IQR:110-150min)和80min(IQR:70-10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77.5ml(IQR:50-100ml),经腹、腹膜外、经会阴以及经膀胱入路分别为:60ml(50-100ml),50ml(IQR:50-75ml),125ml(IQR:100-200ml),100ml(IQR:50-100ml)。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输血,术中未出现直肠损伤等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尿漏,1例患者拆线后伤口裂开,予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院后发生盆腔感染,再入院予抗生素治疗后痊愈。与常规多孔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相比,经腹膜外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缘阳性率、术后PSA及术后3月尿控恢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拔除尿管后即刻控尿率较常规多孔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高,且术后应用止痛药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对于机器人手术经验丰富的术者来说,在现有达芬奇si HD机器人平台基础上,结合市售的多通道腹腔镜入路系统作为单孔手术通道,实施多路径的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能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后止痛药使用量,提高患者的拔管即刻控尿率,对于无淋巴结清扫的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来说,具有推广价值。

王辉[5](2021)在《移动监测平台和纳米砷烯的研发对前列腺癌诊疗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移动监测平台的建立对前列腺癌诊断随访的初步研究目的:开发一种动态监测前列腺癌(PCa)风险的应用程序,以评估患者前列腺癌风险的进展情况,以便其更好的参与自身的疾病管理中。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癌症中心对所有1697例患者进行了经直肠超声前列腺穿刺活检。使用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的患者临床参数建立模型,该模型由多个风险因素组成,其中单因素分析的P值小于0.1和多因素分析的P值小于0.05(n=1113),包括模型1(预测PCa),模型2(预测Gleason评分高(7或更高)的PCa)和模型3(预测临床分期高(T2b或更高)的PCa)。使用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的其他患者来验证模型(n=440)。最终缺乏足够数据的患者被排除在外(n=144)。除此之外,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和决策曲线来检验模型的预测效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53例患者,并通过应用程序进行了建模。分别计算了模型1、2和3的预测临界值和曲线下面积(AUC)(临界值:0.53、0.38和0.40,AUC:0.88、0.89和0.89)。使用10%的临界值时,三个模型获得了高灵敏度(>95%)。此外,可以通过我们的模型将更多患者正确重新分类(42.9%至55.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任何可能性下,模型都具有可观的净收益。这些结果在验证队列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结论:该应用在预测PCa风险和临床病理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为患者自我评估PCa风险的进展提供了方便,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疾病管理。第二部分PSMA靶向的纳米砷烯治疗前列腺癌的初步研究前言:铁死亡是一种新近公认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形式,最近已用于有效的癌症治疗。特别对于治疗后产生凋亡抵抗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已报道的引起铁死亡的纳米材料主要由金属基成分组成。在这里,我们使用液体剥离技术从单质砷中制作出砷纳米片(Arsenic nanosheets,ANs)。采用聚乙二醇PEG和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PSMA抗体(PSMAA)对ANs进行修饰以获得更好的肿瘤靶向能力的PEG-PSMAA修饰的ANs(PMANs)。随后,搭载阿霉素(DOX)作为联合治疗药物进行抗肿瘤实验来证明PMANs平台的搭载及释放药物能力。结果:以前列腺膜抗原为靶标的砷纳米片(PMANs)具有高效的精准肿瘤杀伤效应,可以同时增加谷胱甘肽(GSH)的消耗,抑制胱氨酸转运蛋白(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并促进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生成。此外,由于其表面积大,PMANs有效地将阿霉素(DOX)转运至前列腺癌部位进行联合治疗。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发现PMANs可通过下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M)的表达来使前列腺癌细胞对DOX更加敏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GPX4下调介导的铁死亡杀肿瘤作用。除此之外,PMANs搭载DOX后形成PMANs/DOX进一步增强了协同治疗疗效。相比较单独的DOX,PMANs通过抑制ATM的表达进一步抑制细胞对DOX的耐药产生,延长了治疗效果。结论:PMANs作为一种具有内在铁死亡诱导活性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将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一个有前景的治疗平台,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有希望的策略。

孙嘉乐[6](2020)在《PSA<10ng/ml人群中首次前列腺穿刺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PSA<10ng/ml且首次接受前列腺穿刺的人群构建一种能够预测结果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风险的列线图。分析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v2)评分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能否提高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研究方法:收集PSA<10ng/ml且首次接受前列腺穿刺的人群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筛选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筛选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建立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0C)曲线分析、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该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本次回顾性研究包含有335名PSA<10 ng/ml且首次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其中共有78人(23.3%)诊断为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该列线图是根据年龄、直肠指检结果、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百分比(%fPSA)、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分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的多变量模型建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较高,为0.876,内部验证校准良好。决策曲线分析也证明了该列线图可以提高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论: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分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提高了PSA<10 ng/ml人群首次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时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由于缺少外部验证,研究人数相对较少,且人口结构单一,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基于本次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仍可以为PSA<10ng/ml且首次接受前列腺穿刺患者了解患病风险及泌尿科医生做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帮助。

许宁[7](2020)在《SHCBP1对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目的:研究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SHCBP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情况;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列腺癌标本并构建组织芯片,采用IHC检测SHCBP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BPH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TCGA数据库及本中心前列腺癌临床病理数据分析SHCBP1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及IHC分析结果表明,前列腺癌组织中SHCBP1表达显着高于BPH或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在TCGA数据库中,SHCBP1表达与临床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高表达SHCBP1患者OS及PCFS均显着降低(P<0.05)。本中心数据显示:SHCBP1表达越高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p T分期越高,越容易出现前列腺包膜外侵犯及精囊浸润。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Gleason评分、高p T分期和SHCBP1高表达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BCR的独立预测因素。高Gleason评分、高p T分期、SHCBP1高表达的前列腺癌患者BFS分别显着低于低Gleason评分、低p T分期、SHCBP1低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SHCBP1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其表达与T分期、包膜外侵犯、精囊浸润、淋巴结转移、Gleason评分和p T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SHCBP1前列腺癌患者OS、PCFS及BFS显着降低,并且是RP术后BFS独立预测因素。第二部分SHCBP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目的:研究SHCBP1基因敲减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敲减PC-3及DU145细胞系中的SHCBP1,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SHCBP1敲减效率。MTT法、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迁移侵袭能力变化。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尾静脉注射转移模型体内验证敲减SHCBP1对PC-3细胞皮下成瘤和远处转移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显示SHCBP1敲减后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降低。SHCBP1敲减后,PC-3及DU145增殖能力均显着降低(P<0.05)、G2/M期比例显着增加(P<0.05),同时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体内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HCBP1敲减可显着减缓PC-3细胞的肿瘤形成和抑制PC-3细胞的远处肺转移。结论: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共同表明SHCBP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第三部分SHCBP1促进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分子机制探讨目的:进一步明确SHCBP1发挥癌基因功能、调控前列腺癌增殖及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PC-3细胞SHCBP1敲减后下游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SHCBP1调控的信号通路;q RT-PCR、Western blot和功能回复实验对预测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利用放线菌酮(CHX)和MG-132实验探讨SHCBP1调控TP53的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芯片分析共筛选出182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33个表达上调的差异基因和1187个表达下调的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SHCBP1敲减后,Hippo信号通路和LATS1-MDM2-TP53信号通路显着激活;2、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CBP1敲减后Hippo通路关键基因YAP1和TAZ的m RNA表达、蛋白表达和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CBP1敲减后MDM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P53和LATS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功能回复实验发现分别敲减LATS1和TP53可逆转SHCBP1敲减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CHX和MG-132实验结果表明SHCBP1敲减可抑制蛋白酶体对TP53的降解,延长TP53蛋白半衰期,增强TP53蛋白稳定性。结论:SHCBP1通过调控LATS1-MDM2-TP53信号通路降低TP53蛋白稳定性进而影响前列腺癌的增殖与转移。第四部分前列腺癌相关ce RNA调控网络及m 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目的:通过构建ce RNA调控网络探讨前列腺癌中差异表达RNA的调控机制及预后价值,并构建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结局的m RNA预后模型。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提取前列腺癌组织样本基因表达谱数据,对499例前列腺癌组织和5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的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使用edge R包检测RNA的差异表达,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基于两组样本中差异表达RNA,构建lnc RNA-mi RNA-m RNA ce RNA调控网络。结果:共筛选773个lnc RNA,1417个m RNA和58个mi RNA在前列腺癌中存在差异表达(P<0.05)。新构建的ce RNA调控网络包含63个前列腺癌特异性lnc RNA,13个mi RNA和18个m RNA。63个差异lnc RNA中有3个,18个差异m RNA中有1个与前列腺癌总体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m RNA(HOXB5,GPC2,PGA5,AMBN),用于构建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表现良好。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前列腺癌相关lnc RNA-mi RNA-m RNA ce RNA调控网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潜在靶点。构建包含4个m RNA的新型评估模型可为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信息。

连碧珺[8](2020)在《基于术后短期PSA变化建立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第6周PSA水平,并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以及切缘情况,建立起术后生化复发预测模型,并与经典的Kattan术后列线图的预测效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研究共纳入PC-follow数据库中2004年2月至2018年2月间2220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10例患者在生化复发前接受过内分泌治疗或放疗等辅助治疗,1404例患者无术后第6周PSA随访信息,均予以排除,最终纳入406例患者用于研究。依据术者的不同,选取其中304例患者用于新预测模型的建立及Kattan术后列线图的比较,另外102例患者用于新模型的外部验证。利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确定与生化复发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最终纳入术后第6周PSA水平、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以及切缘阳性情况用于模型建立。利用R软件绘制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预测模型列线图,并计算模型的一致性指数,绘制出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校准曲线。内部验证采用boostrap方法反复抽样1000次,外部验证通过验证组数据进行校验。进一步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来评价新建的列线图模型与Kattan术后列线图的预测效能。最后通过ROC曲线确定患者3年无生化复发率的界值。结果:基于术后第6周PSA水平建立的新模型对预测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准确性C-index为0.905(95%置信区间为0.876-0.934),新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出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外部验证新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875(95%置信区间为0.833-0.917),进一步证实了新模型的适用性。说明基于术后第6周PSA水平建立的新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患者术后3年内无生化复发的概率。通过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将新模型与Kattan术后列线图模型进行对比,发现新模型的预测效能较Kattan术后列线图提高了31.92%(P<0.001)。根据新预测模型确定的3年无生化复发率的界值,可以将患者分为高复发风险组和低复发风险组。低风险组3年无生化复发率为88.6%;高复发风险组3年无生化复发率为0。仅对高复发风险组的患者建议密切随访,可以减少69.41%的患者不必要的随访。结论:新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患者术后第6周PSA水平、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以及切缘情况可准确预测患者前列腺癌根治术后3年内无生化复发的可能性,且预测效能要优于经典Kattan术后列线图,并可以简化目前的临床随访策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随访间隔提供依据。

齐亚飞[9](2020)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PSA水平介于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癌,开发和验证基于前列腺多参数MRI(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PSA介于4-10ng/mL之间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所有患者行穿刺活检,并在穿刺前进行mpMRI检查。按照2:1比例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轴位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DCE)图像中勾画感兴趣区域(ROI),进行分割并提取图像特征。结合临床信息构建临床放射学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构建各影像组学模型,并通过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放射学模型构建融合模型。计算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通过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预测值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共199例前列腺癌患者数据纳入模型研究。融合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 0.956[95%CI:0.951-0.961]和 0.933[95%CI:0.918-0.948])表现优于临床放射学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806[95%CI:0.793-0.819]和0.858[95%CI:0.835-0.881]。融合模型的NPV和特异性分别为0.875和0.921。临床放射学模型的NPV和特异性分别为0.824和0.737。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融合模型在预测PCa方面优于临床放射学模型。结论:成功开发并验证基于mpMRI的前列腺癌影像组学模型,以提高PSA水平4-10ng/ml范围内诊断PCa的准确率。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提高PSA介于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检出率。目的:活检GS评分对于PCa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但是部分PCa患者存在活检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的GS升级问题,使该部分患者处于治疗不足的风险中。因此,开发和验证基于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PCa活检与RP的Gleason病理升级,以避免治疗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行RP后获得术后病理的PCa患者(训练集n=116;验证集n=50)。使用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序列勾画ROI,分割病灶,共提取了 4404个特征。应用融合信息最大化方法来识别每个序列上的最佳特征。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融合模型的诺模图。使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来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临床病理数据的差异。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进行评估预测模型和诺模图的性能。结果:结合了三个序列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比任何单个序列都具有更好的性能,结合了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组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值分别为0.914和0.910)优于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值分别为0.677和0.646)或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值分别为0.899和0.868)。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融合模型诺模图在临床上是有用的。结论:基于mpMRI的影像组学有潜力预测前列腺癌从活检到RP的Gleason评分升级。目的:临床上低危型前列腺癌(PCa)与高危型PCa推荐的治疗方法不同,在初次活检前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够更个性化地指导临床决策,有助于PCa患者的管理。因此,开发和验证基于前列腺多参数MRI(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PCa进行危险分层,从而鉴别诊断低危与高危型PCa以指导临床决策。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患者(训练集与验证集=6:4)接受前列腺mpMRI检查后行RP并获得术后病理。在每个T2WI、FS T2WI、DWI和DCE图像中进行分割,从感兴趣区域(ROI)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拉索回归(Lasso)算法来选择特征。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临床指标构建临床模型;在训练集中支持向量机被用于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作为多变量logistic回归输入变量构建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验证了模型的性能,包括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该研究中将前列腺体积与PSAD来构建临床模型,其在训练集的AUC为0.8(95%CI:0.71-0.88),验证集的 AUC 为 0.75(95%CI:0.61-0.88)。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的AUC为0.84(95%CI:0.77-0.92),验证集的AUC为0.79(95%CI:0.68-0.90)。影像组学模型、前列腺体积与PSAD作为多变量logistic回归输入变量构建融合模型,其在训练集的AUC为0.89(95%CI:0.82-0.95),验证集的AUC为0.83(95%CI:0.73-0.93)。与临床放射学模型相比(训练集:敏感性0.756和NPV 0.587;验证集:敏感性0.609和NPV 0.429),使用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提高PCa危险分层的敏感性(训练集:0.879和验证集:0.905)和NPV(训练集:0.927和验证集:0.938);与临床放射学模型相比(训练集:特异性0.818和PPV 0.908;验证集:特异性0.714和NPV 0.838),使用融合模型可以提高PCa危险分层的特异性(训练集:0.939和验证集:0.952)和PPV(训练集:0.963和验证集:0.971)。结论:我们构建和验证了基于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PCa进行危险分层,能在初次活检前提高低危型PCa与高危型PCa的检出率,为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使之在PCa患者管理中受益。

车轰[10](2020)在《前列腺癌、肾癌患者无复发生存预测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癌症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用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来确定PCa患者的关键预后因素。材料/方法:基因表达数据来源于UCSC Xena网站。我们对PCa组织和正常对照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由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与细胞周期相关的通路可能在PCa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将基因分配到22个模块中进行下一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紫色及红色模块与Gleason评分、病理学N、病理学T、复发情况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显着相关。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8个模块与RFS存在明显联系,可作为PCa患者的预后指标。此后,使用Cytoscape软件将2个关键模块(紫色和红色)中的中枢基因可视化。并通过通路富集分析证实了以上发现,即与细胞周期相关的通路可能对于PCa的发生与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随机选择了红色模块中的PILRβ进行了临床验证。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显示,与低/中风险患者相比高风险PCa患者PILRb表达显着增加。结论:我们使用数据整合、综合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并确认能够作为PCa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标的关键基因。目的:鉴定能够预测肾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因素。建立与评估可用于预测肾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患者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87名自2011年1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部分肾切除术的肾癌患者。将这些患者按5:5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95)和验证组(n=92)。基于训练组,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分析,对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随后使用受试者操控特征曲线(ROC)以及Kaplan-Meier(K-M)分析对其进行评估.结果: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患者的基本特征与复发情况无明显差异;在训练组中,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time,RFS)中位数为54.1个月,在验证组中为58.9个月。最终,经过验证的模型包括六个独立的预后预测变量[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秒)(PT-sec),白蛋白/球蛋白比(AGR),血小板(PLT),性别和纤维蛋白原(FIB)]。由预后公式定义的低风险和高风险组的RFS平均值在训练组中分别为56.22±18.50个月和49.54±23.57个月,在验证组中分别为59.00±19.50和53.32±19.95个月。而K-M分析和ROC曲线证实了列线图预测效果的显着性和稳定性。结论:基于筛选出的预后预测变量所构建的肾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能够为预测患者的复发概率、采取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信息。

二、T_(1c)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PSA百分比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性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_(1c)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PSA百分比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保留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保留神经血管束与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
    1.2 循证医学概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危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2.2 高危前列腺癌的分层标准及治疗
    2.3 保留神经血管束的解剖学研究
    2.4 临床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保留神经血管束的研究进展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文献检索及筛选
        3.2.1 文献检索
        3.2.2 文献筛选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数据提取
    3.5 统计学分析
        3.5.1 选择效应量
        3.5.2 异质性检验
        3.5.3 选择效应模型
        3.5.4 结果输出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4.3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4.4 Meta 分析结果
        4.4.1 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比较
        4.4.2 术后性功能恢复的比较
        4.4.3 手术切缘阳性
第5章 讨论
    5.1 NS的尿控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5.2 NS的性功能结果
    5.3 NS的肿瘤学结果
    5.4 本研究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管理
        2.2.4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CUSUM学习曲线分析结果
    3.3 TvRARP与SP-TvRARP不同学习阶段围手术期结局的疗效比较
        3.3.1 术前资料
        3.3.2 术中资料
        3.3.3 术后资料
第4章 讨论
    4.1 RARP学习曲线评价
    4.2 RARP学习曲线的影响因素
    4.3 影响学习曲线的技术因素
    4.4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参考文献

(3)p2PSA及其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样本收集和处理
        2.1.5 检验原理
        2.1.6 p2PSA、tPSA、fPSA的检测过程
        2.1.7 经直肠穿刺活检方法
        2.1.8 统计学方法
        2.1.9 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所有研究人群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2.2.2 各指标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
        2.2.3 不同tPSA值患者统计结果
        2.2.4 不同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一般描述性统计结果
    2.3 讨论
        2.3.1 PSA及 p2PSA的由来
        2.3.2 P2PSA及其衍生的诊断指标对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
        2.3.3 P2PSA及衍生指标对预测活检病理侵袭性PCa的效能
        2.3.4 P2PSA及衍生指标在预测侵袭性PCa、主动监测、生化复发监测中的应用
第3章 结论与不足
    3.1 结论
    3.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多种路径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技术介绍及短期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对象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单孔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移动监测平台和纳米砷烯的研发对前列腺癌诊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移动监测平台的建立对前列腺癌诊断随访的初步研究
    1.前言
    2.数据与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PSMA靶向的纳米砷烯治疗前列腺癌的初步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铁死亡发生机制及应用于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PSA<10ng/ml人群中首次前列腺穿刺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相关标志物研究现况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SHCBP1对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第一节 TCGA数据库验证SHCBP1 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临床样本数据分析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HCBP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HCBP1促进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分子机制探讨
    第一节 基因芯片技术探讨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第二节 SHCBP1与Hippo通路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SHCBP1 通过LATS1-MDM2-TP53 信号通路调控前列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前列腺癌相关ce RNA调控网络及m 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前列腺癌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术后短期PSA变化建立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一、纳入及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分组
    四、变量定义
    五、样本量估计
    六、模型评价标准
    七、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一、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
    二、新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三、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四、新预测模型与Kattan术后列线图的比较
    五、新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
讨论分析
结论
综述 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在PSA 4-10ng /mL(诊断灰区)内筛查前列腺癌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预测前列腺癌活检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Gleason评分升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低危与高危型前列腺癌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前列腺癌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介

(10)前列腺癌、肾癌患者无复发生存预测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究前列腺癌无复发生存率相关基因功能模块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凝血酶原时间活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球蛋白比、血小板、性别和纤维蛋白原在预测肾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中的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前列腺癌和肾细胞癌的预后
    参考文献

四、T_(1c)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PSA百分比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性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保留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Meta分析[D]. 范志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D]. 程晓锋. 南昌大学, 2021(01)
  • [3]p2PSA及其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D]. 傅文晴. 南昌大学, 2021(01)
  • [4]多种路径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技术介绍及短期临床疗效分析[D]. 杜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移动监测平台和纳米砷烯的研发对前列腺癌诊疗的初步研究[D]. 王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PSA<10ng/ml人群中首次前列腺穿刺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D]. 孙嘉乐. 苏州大学, 2020(02)
  • [7]SHCBP1对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许宁.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基于术后短期PSA变化建立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预测模型[D]. 连碧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D]. 齐亚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前列腺癌、肾癌患者无复发生存预测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D]. 车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T_(1c)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游离 PSA 百分比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