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封端预聚物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

使用封端预聚物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

一、用封端预聚物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水分散液(论文文献综述)

宋永华[1](2021)在《水性聚氨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环保与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无毒无害的新型环保材料水性聚氨酯(WPU),因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和纺织等领域。但是目前实验合成的水性聚氨酯薄膜在力学性能与热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作为薄膜材料使用时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需要对水性聚氨酯材料进一步改性研究。本课题旨在使用多种纳米填料增强水性聚氨酯基材料的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扩展其在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同时,部分纳米填料来源于可回收废弃物,在实现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备同时实现废弃资源利用。改性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共混在聚合物中加入填料来提升聚合物的综合性能,为纳米材料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了新途径。本实验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提出了以废弃PET瓶醇解物为有机微纳米材料增强水性聚氨酯的方法,并研究了废弃PET瓶降解物的资源化过程。以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为聚合物基体,将等梯度质量比例的包装用废弃PET瓶醇解物作为有机微纳米改性材料制备有机微纳米材料/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有机微纳米材料成功分散于水性聚氨酯基体中,并对水性聚氨酯的非晶结构无明显影响。热重分析显示有机微纳米材料的加入降低了聚氨酯材料的热稳定性,使复合薄膜更易于分解。同时,力学分析表明有机微纳米改性材料对水性聚氨酯薄膜的储能模量有显着影响,使得复合薄膜的刚度加强。其中,有机微纳米材料添加量为0.75 wt%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最为明显。第二部分建立了多种有机/无机纳米材料增强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基体的路线,以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为聚合物基体,将碳纳米管(CNTs)、纳米微晶纤维素(CNCs)和纳米氧化铝(Al2O3)等粒子作为改性剂制备纳米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和应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纳米填料在聚氨酯丙烯酸酯基体中能够分散均匀,说明聚氨酯丙烯酸酯基体具有物理包容性。CNTs与CNCs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其中,填料为CNCs的复合薄膜的刚度提升最为明显,薄膜不易形变。此外,CNTs填料显着提升聚氨酯丙烯酸酯薄膜的延伸率至127.29%,并使其具有最高的介电响应。

邓云娇[2](2020)在《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噪声污染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人们对其产生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减振降噪材料也随之发展起来,阻尼涂料利用高分子材料特殊的分子结构,可以将机械振动能以及声波振动能转化成热能而消耗掉,以起到了减振降噪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客车、飞机及各类机械设备等领域。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传统溶剂型涂料已经逐渐被淘汰,水性涂料逐渐占领市场的主体地位。粘弹性聚合物用于衰减声音和振动以起到阻尼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聚合物链段可以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附近充分运动。然而,形变不容易随交变力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材料的滞后现象越严重,阻尼效果越好。为了满足阻尼应用,要求阻尼材料的机械损耗角正切(tanδ)值必须高于0.3,且温度范围大于60℃。聚氨酯(PU)是一种重要的粘弹性聚合物阻尼材料,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玻璃化转变。然而,传统的聚氨酯通常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不利于环保,水性聚氨酯(WPU)由于其挥发性有机溶剂非常低甚至为零,正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聚氨酯的替代品。WPU具有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良好的耐寒性和随温度变化的硬度。然而,由于亲水基团的存在,WPU具有耐水性差,耐溶剂性差,耐候性差等缺点。丙烯酸酯聚合物(PA)具有许多优点,如良好的耐候性和耐水性,且成本低。因此,将WPU和PA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制备出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并使用阻尼性能优良的WPUA复合乳液作为基础乳液制备高性能的水性阻尼涂料。为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采用逐步聚合法先制备出WPU预聚体,并以此作为种子乳液,向其中加入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制备出一系列WPUA复合乳液。研究了NCO/OH比(R值)、PU/PA比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比例和二乙烯基苯(DVB)含量等对WPUA复合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粒度分析(DLS)和乳液外观分析表明,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可控、外观稳定的WPUA乳液。透射电镜(TEM)图像显示,WPUA复合乳液的粒子尺寸与DLS结果一致。动态力学分析(DMA)表明,当R值为1.2,PU/PA比例为30/70,MMA/BA比例为25/75和DVB含量为0.8%时,WPUA膜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tanδ的最大值为1.2,其相应的有效阻尼温度范围(tanδ≥0.3)达到了75℃,可以用于阻尼涂料的应用。(2)分别采用物理共混方法、接枝乳液聚合方法和互穿网络(IPN)方法,制备出三种不同结构的WPUA复合乳液。考察了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DLS分析和TEM结果表明,接枝型WPUA2复合乳液的粒径最大,共混型WPUA1复合乳液粒径最小。接枝型WPUA2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阻尼性能和热性能。说明PU与PA之间的化学键对WPUA膜的性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扫描电镜(SEM)图像清晰地描述了接枝型WPUA2中两相的相分离现象最不明显,证明了PU与PA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研究表明,接枝聚合法制备的WPUA复合乳液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3)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合成三种不同代数的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OH),并以此作为交联剂,制备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HBPUA)复合乳液,并针对不同代数的HBP-OH对WHB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红外和核磁结果证明成功合成了三种不同代数的HBP-OH,且具有较高的支化度,其分子结构近似于树枝状结构。随着HBP-OH代数的增加,WHBPUA膜的疏水性、拉伸性能、阻尼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都所有提高,WHBPUA-3的水接触角最大达到了94°,WHBPUA膜的拉伸强度从10.8 MPa升高到13.9 MPa。WHBPUA-3具有最高的阻尼性能,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了84℃。(4)选用前面制得的阻尼性能优良的WPUA复合乳液作为基料,加入填料和其它助剂,制备出水性阻尼涂料。考察涂料配方设计中填料的种类、尺寸和添加量对涂料的粘附力、触变性、流变性以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涂料表现出明显的假塑性流体的“剪切变稀”特性,所有样品都具有较好的触变性和较好的抗流挂性能。综合比较,釆用云母粉作为填料,阻尼涂料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选用云母粉目数为400目,WPUA复合乳液与云母粉的比例为70/30时,涂料具有最优异的阻尼性能,其tanδ的最大值为0.81,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了106℃。

符宗可[3](2020)在《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聚碳酸亚丙酯多醇(PPC)是合成聚氨酯的新型材料,相比于传统聚醚、聚酯型聚氨酯,PPC型聚氨酯同时拥有耐水解、高力学强度的优点。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研究PPC的合成与应用,现开发的PPC性能媲美聚碳酸酯二醇(PCDL)且价格远远低于PCDL,并开发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PPC型水性聚氨酯产品。本论文以PPC、IPDI、DMP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苯乙烯(St)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PPC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乳液,制备塑料涂料,研究了合成工艺、外乳化剂、引发剂、PU/PA、PUA中PU与PA组分软硬段、HEMA含量和外加固化剂用量等对单组分PUA乳液及塑料涂料性能的影响,找到影响得到最佳的合成配方。本文还用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对PUA进行改性,用该交联改性PUA制备交联改性塑料涂料,探讨DAAM用量、ADH用量和GMA用量对交联改性PUA乳液及交联改性塑料涂料性能影响。在此交联改性PUA基础上用KH-550进一步进行改性得到硅烷偶联剂、交联双重改性PUA乳液,并制备双重改性塑料涂料,并考察KH-550对其性能影响。另外,本文还制备了PA组分和PU组分均是-OH封端的PUA多元醇,并于亲水改性多异氰酸酯固化剂反应合成双组分PUA乳液,并制备了双组分塑料涂料,考察了PU组分-OH含量、PA组分-OH、PU/PA和双组分体系n-NCO/n-OH对双组分塑料涂料性能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工艺、外乳化剂和引发剂对单组分PUA乳液和塑料涂料性能影响很大。其中,最佳合成工艺为:中和前引入苯乙烯(St)等乙烯基单体降粘度,在水中加外乳化剂,再乳化、引发的工艺制备单组分PUA乳液。此工艺外乳化剂搭配为SDS/OP-10=1或1.5,引发剂为过硫酸铵(APS)。只有采用该工艺制备的塑料涂料才能在PS上有良好的附着力。(2)PUA的合成参数如PU/PA、PUA中PU与PA组分软硬段、HEMA含量对PUA乳液和塑料涂料性能影响较大。随着PU/PA值下降,涂膜附着力、铅笔硬度、耐乙醇性均得到提升,对涂膜耐水性影响不大,乳液的离心稳定性反而下降;PU软硬段其性能影响不大;苯乙烯在PA组分含量提升,涂膜附着力明显提升,对其他性能影响不大;HEMA用量增加,涂膜附着力提升,铅笔硬度增强,耐水性变好,耐醇性受其影响不大,离心稳定性在HEMA封端率达到一定程度下降。另外对单组分塑料涂料加入适量固化剂,涂膜硬度和耐性上升但附着力反而下降了。(3)当PU/PA=4:6、m(St)/m(PA)不低于70%、HEMA封端率在20%—30%之间并用最佳合成工艺制备的PUA乳液稳定性优良,单组分塑料涂料在PS基材上的附着力可达0级,除了铅笔硬度和耐醇性有待改进,其他综合性能优良。(4)经过交联改性塑料涂料,铅笔硬度和耐醇性都有一定程度提升。用KH-550进一步改性的双重改性塑料涂料,在耐醇性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耐醇性达到应用要求,但在PS板的铅笔硬度仍为B级。(5)制备双组分塑料涂料时,PUA多元醇的PU组分-OH含量、PA组分-OH、PU/PA和双组分体系n-NCO/n-OH对其涂膜性能影响很大。经综合分析,当m(HEMA)/m(PA)=25%、PU中Rt=0.8、PU/PA=4:6、n-NCO/n-OH=1.5时,双组分塑料涂料作为面涂,附着力为0级,在PS板的铅笔硬度达到H级,涂膜各种耐性优良,满足水性涂料应用要求,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孟一丁[4](2020)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聚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纺织品蓝光固化颜料数码喷墨印花技术,通过喷印低聚物和单体取代大分子黏合剂在纺织基材表面发生原位光聚合反应而固化成膜,有效解决了黏合剂大分子容易堵塞喷头的问题。光固化墨水体系通常包括光引发体系(光引发剂、助引发剂、光敏剂等)、聚合体系(低聚物、单体)、有机颜料和助剂(分散剂、抗氧阻剂等)。低聚物及其聚合体系是光固化颜料数码印花墨水配方中的重要组分,决定了墨水喷印的流畅性、清晰度以及固化膜的理化性能。然而,现有光固化聚合体系主要为多官能团的环氧或丙烯酸酯单体及其低聚体,其固化膜在柔性、弹性和手感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在保证低黏度的同时满足柔性纺织品对固化膜“柔、弹、韧、强”的性能要求,也无法解决颜料印花固有的耐摩擦色牢度差,手感粗糙等问题。另一方面,光固化反应一直在寻求获得高引发效率及转化率,为此光固化产品通常添加小分子叔胺类化学品作为助引发剂或活化剂,这类小分子叔胺易迁移,存在潜在毒性与风险,限制其在与人体直接接触纺织品领域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助引发功能的叔胺基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PUA),提高光引发效率,并降低固化后产物因小分子叔胺迁移而导致黄变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安全风险;通过引入易于向表面富集的有机硅与叔胺基团接枝共聚,进一步提高光引发效率和抗氧阻能力,赋予固化膜柔软的手感和良好的拒水性;通过氧化硅原位合成有机无机杂化及超支化等功能一体化改性,进一步降低低聚物的黏度,提高固化膜的韧性;进而与高性能单体复配,构建具有大分子互穿网络(IPN)结构,并能兼顾强度与弹性的的聚合体系,在保证低黏度的同时,赋予固化膜“柔、弹、韧、强”的丰满手感。联合应用多种现代测试表征技术,阐明大分子助引发结构、半互穿网络结构(Semi-IPN)、有机硅表面定向富集理论和聚合物超支化结构与聚合性能、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综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集成创新,开发一体化纺织品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及配套设备。通过上述研究,为适用于柔性纺织品光固化聚合体系的构建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技术走向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4,4-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HM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1,4-丁二醇(BDO)、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主要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助引发性能的叔胺基改性光敏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低聚物。脂肪族N取代基的光引发效率高于芳香族,且引发效率与N取代基链长成正比。引发后低聚物自由基可分子内供氢,双基终止程度低,自由基寿命长,光反应活性高,最终转化率在95%以上,同时可避免外加小分子叔胺助引发剂迁移而导致的潜在毒性和泛黄问题。PUA与HEA质量比1:9时,固化膜能形成互穿网络结构(IPN),形成分子水平共混,大幅提升固化膜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能,其拉伸应力大于1.5 MPa,最大断裂伸长率大于520%,100%伸长应力低于0.4 MPa,可见光区透过率大于95%。2.有机硅氧烷PDMS表面能较低,采用顺序聚合工艺与PUA共聚后,在光固化过程中有机硅氧烷链段连带相邻叔胺基团向光固化膜表面定向富集运动,提高了抗氧阻能力和助引发效率。当PDMS含量为5 wt%以内时,固化膜表面富集形成50~70 μm相互连通的有机硅氧烷含量较高的微相结构,而内部大分子聚合网络骨架结构完整连续,固化膜机械拉伸性能保持90%以上,并能显着提高固化膜的柔韧性和耐水性。3.氨基改性率为98.3%的SiO2与PUA-HEA原位合成构建有机无机掺杂聚合体系,SiO2粒子分散均匀,表面接枝的PUA链段长,有机-无机界面过渡平稳,使固化膜的断裂应力相对比于未添加SiO2前提升3~4倍,最大断裂伸长率提高约20%,100%伸长应力不变,综合柔弹性好。将添加0.5 wt%的CQ引发剂和1 wt%着色剂颜料蓝60后配制的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应用于织物后,印制部位的手感柔软,耐干摩色牢度为4-5级,耐湿摩色牢度为4-5级。4.SiO2@PUA核壳超支化低聚物表面接枝包覆了短而密集的PUA链段,与HEA复配的聚合体系黏度相对于未超支化改性前大幅度降低(降低约50%),有利于喷印的流畅性,但因固化后链段较短,固化膜的断裂应力提升率相对较低(提升约40%)。5.综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集成创新,制备TiO2@PUA-HEA颜料与聚合体系一体化墨水,采用合作开发的TT-6042R微型工业平板打印机,构建适用于纺织品蓝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平台。优化喷墨打印参数,当喷印温度为45℃时,颜/聚一体化蓝光固化墨水黏度为4.2 mPa·s,喷印流畅,打印速度达30 cm/min(18 m/h),得到的图案化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织物手感柔软,纹样线条清晰,定位精准,得色饱满,耐干摩色牢度为4-5级,耐湿摩色牢度为4-5级。

丁秋莉[5](2020)在《交联核壳型氟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性聚氨酯是一类重要的水性环保树脂,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因带有正电荷,特别适用于皮革、织物及纸张等表面处理。传统CWPU结构单一且含有亲水基团,因而耐水耐溶剂欠佳。常用改善CWPU耐水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交联改性;二是将疏水基团引入聚合物中。本课题利用内交联剂与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改性CWPU,合成了具有交联核壳结构的含氟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FPUA)。FPUA材料因其优异的表面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端建筑涂料、织物整理剂及皮革涂饰剂等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工业价值。本课题首先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碳酸酯二醇(PCDL)为主要原料,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亲水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交联剂、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封端剂,制备了以烯键封端的内交联型CWPU乳液。重点探讨了硬段含量、MDEA用量、TMP及HEMA用量对乳液及胶膜综合性能的影响。以上述制得的以烯键封端的CWPU乳液作为种子,与乙烯基单体如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均匀混合制备单体预乳化剂,通过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PU为壳、PA为核的交联型FPUA复合乳液。重点探讨了核壳比PA/PU对FPUA乳液及胶膜表面性能、机械性能及耐热性等综合性能的影响。本课题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乳液及胶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w(硬段)=45%、w(MDEA)=8%、w(TMP)=1.5%、n(HEMA/-NCO)=1:1时,CWPU乳液贮存稳定性>6个月,硬度为H,附着力0级,抗冲击力为50Kg/cm2,拉伸强度为7.8MPa。另外,当w(PA)=30%~50%时,FPUA乳液稳定性最高,胶粒在TEM下呈明暗交接的核壳结构;当w(PA)=30%时,拉伸强度达23.35MPa;当w(PA)=50%时,涂膜表面含氟量为14.75%,接触角高达98.5o,吸水率降低了80%,展现出良好的疏水性能;胶膜在AFM观察下表面平整度较高,相区尺寸在<20nm范围内波动。

张洪礼[6](2020)在《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及其在金属防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三步合成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首先合成聚氨酯预聚物,再用丙烯酸羟乙酯对聚氨酯预聚物封端,再用剩余丙烯酸酯类单体代替部分溶剂加入到聚氨酯中,中和后一起乳化,最后在75℃下进行自由基反应。将合成的乳液制备成金属防腐涂料,通过一系列测试,探究涂料的性能。第一章中介绍了金属的腐蚀机理以及涂料防腐的原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因此,很多国家都限制了对人类身体及环境有害物质的生产与排放,水性涂料将会逐步超越溶剂性涂料的市场地位。本章节还介绍了常见的四种水性防腐涂料,它们是水性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以及水性无机富锌防腐涂料。并对这四种涂料的合成原料、机理、发展状况做了详细说明还重点介绍了水性聚氨酯合成方式、分类及发展状况等。第二章利用丙酮法,以异佛二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2000,Mn=2000)为主要原料、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剂,合成了经丙烯酸羟乙酯(HEA)封端的水性聚氨酯。再将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软单体丙烯酸丁酯(BA)以及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单体与水性聚氨酯预聚体一起中和乳化、自由基聚合,最终合成经丙烯酸酯改性的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通过调节水性聚氨酯与丙烯酸酯的质量比,探究丙烯酸酯所占比例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稳定性及粒径分析表明复合乳液稳定较好,稳定性都大于6个月;丙烯酸酯的加入,使得WPUA复合胶膜拉伸强度及铅笔硬度降低,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附着力,即由1级提高到0级;热重分析表明复合材料耐热性得到很大的改善,随着丙烯酸酯含量提高,发生5%的热分解温度248℃提高到290℃、发生50%的热分解温度370℃提高到403℃;随着丙烯酸酯加入量提高,吸水率由35.7%降低到13.1%,接触角也从60.8°提高到75.3°,耐水性得到很大的改善。第三章在第二章基础上,即在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基础上,引入有机氟丙烯酸酯单体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SF-000258)。通过调节SF-000258加入量,探究SF-000258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为此,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乳液稳定性测试、力学性能测试、铅笔硬度测试、附着力测试、热重测试、耐水性测试以及接触角测试等。红外光谱表明SF-000258参与了反应,已引入进复合材料中,随着SF-000258添加量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先增加后降低、最大提高到37MPa;铅笔硬度也先增加后降低,最大为3H;吸水率也由未加氟单体的14.5%下降至氟单体改性后的7.5%;接触角由74.1°增加至94.7°。此外,复合材料的软段耐热性也得到改善。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把合成的有机氟(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占总树脂的质量分数为9%)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加入颜填料钛白粉、防腐颜料磷酸铁、磷酸锌、铁钛粉以及各种助剂配成涂料。然后对涂料附着力、铅笔硬度、耐酸耐碱耐水以及耐盐雾性能进行测试。测试表明:三种涂膜附着力为0级、耐冲击性能优异,都能与市场买的涂料相媲美;此外WPUFAT1、WPUFAT2涂膜耐水、耐酸碱能力、防锈效果也与WPUT0相当,但WPUFAT3涂膜防锈效果较差,也说明用磷酸铁、磷酸锌作为防锈颜料防锈效果较好,而用铁钛粉作为防腐颜料效果不佳。

朱哲文[7](2019)在《自乳化法制备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高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的溶剂型涂料逐步被环境友好型涂料所替代。环境友好型涂料中常见的水性涂料以水为溶剂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的特性。水性树脂对水性涂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水性聚丙烯酸酯因其具有良好的保光保色性、耐候性、耐腐蚀性以及抗污染能力,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汽车、木器、金属涂料等诸多领域。但是丙烯酸树脂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热黏冷脆”。为了改善其性能,可以引入功能基团或者与其他树脂进行复合,取长补短,制备出性能更好的复合树脂。通过引入羟基单体可以提高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中的羟基含量,这有利于提高后期成膜的交联密度。同时,聚氨酯由于分子链上的软硬段分离,使得胶膜具有机械性能好、附着力强、耐磨性好、耐温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可以弥补聚丙烯酸酯的缺陷,将二者进行复合,制备出能充分发挥其优点的树脂。而聚酯的结构决定其具有耐磨性好、光泽度好、丰满度高、耐候性佳、机械强度高等特点,也可以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树脂。因此,本文分别使用聚氨酯和聚酯对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具体工作如下:第一章作为绪论,介绍了水性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的基本情况,并列举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以及水性聚酯丙烯酸酯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通过外加乳化剂的方法,制备了羟基功能化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探究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制备时,单体的选择、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乳化剂配比。通过实验,确定了选用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碳酸酯二醇(PCDL)作为聚氨酯预聚体(PU)的软硬段,选择单体总质量2%的过硫酸铵(APS)作为引发剂,在80°C的条件下,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2/3的比例作为乳化剂,与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进行乳液自由基聚合制备出羟基功能化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等手段证明了乳液稳定性好,性能优良,但是在干燥成膜后,由于小分子乳化剂的迁移导致胶膜的光泽度,耐水性等性能不好。第三章为了解决乳液中小分子乳化剂残留的问题,以两亲性聚氨酯大分子,辅以少量烯丙氧基壬基苯氧基丙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SE-10)作为反应型乳化剂来代替SDS/OP-10乳化剂对丙烯酸单体进行预乳化,用AA和MAA作为羧基单体,HEMA作为羟基单体,通过种子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的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羟基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探讨了聚氨酯预聚体封端基团、PU/PA的比例、水溶性单体的加入方式、乳化剂用量和亲水性单体二羟甲基丙酸(DMPA)用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及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以DMPA的加入量为聚氨酯总质量的7%制备出端羧基的不饱和聚氨酯预聚体,以PU/PA为1/3的比例,使用单体总质量1%的乳化剂,加AA直接加入到底液而MMA加入乳化液的方式,制备出核壳结构的羟基功能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透射电镜(TEM)可以清晰的看出乳胶粒子的核壳结构。经过测试,证明了制备出的乳液粒径小、分布窄、固含量高、稳定性好、胶膜性能优良。同时也解决了乳液中小分子乳化剂残留的问题。第四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采用丙烯酸单体代替丙酮对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分散,使得整个反应过程中,不再加入任何有机溶剂。为了提高复合乳液涂膜的交联密度,进一步提高HEMA的含量。保持PU/PA比例,AA/MAA/BA/St的比例不变,降低BMA的含量,提高HEMA的加入量。再通过调节BA/St的比例以保证复合乳液干燥后的胶膜的Tg不会过高,以保持其柔韧性。同时研究了改变链转移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从而制备出不同性能的复合乳液来应用于不同的需求。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在保证乳液稳定性的前提下,将HEMA的用量提高到单体总质量的30%,BA/St的比例设定为1/1,当链转移剂加入量为1-3%时能够制备出适应于不同需要的复合乳液。通过测试,发现HEMA含量提高后,胶膜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耐溶剂性和附着力。第五章对聚己二酸乙二醇丁二醇酯进行改性,制备出端羧基的不饱和聚酯(UPE),然后用其与丙烯酸单体进行乳液共聚。探究了HEMA加入量,UPE/AC的比例,BA/St的比例,链转移剂用量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HEMA加入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5%,UPE/AC比例为1/5,BA/St比例为1/3,通过改变链转移剂的用量可以制备出分子量在3000-15000范围内,粘度在450-1400mPa·s范围内的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测试,证明了该树脂的固含量高、稳定性好、耐冲击性好、机械性能好等优点。以该复合乳液为原料制备的涂料具有良好的涂膜性能,可用于汽车工业。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环保型高性能的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将要取代传统的溶剂型涂料,在涂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黄锴[8](2019)在《废弃PET制备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文中研究说明PET聚酯是一种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因其成本低,性能优异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消费后的PET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大量PET废料在全球范围内累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本论文对废弃PET进行化学回收,并利用回收物制备了绿色环保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综合性能优良且具有实用价值。用乙二醇醇解废弃PET,制备了不同降解程度的PET醇解物(oligoester diol简写OED)。经过工艺优化,得到了一系列醇解物均呈白色粉末状,表征结果显示醇解物是BHET的低聚物,平均分子量在458 g/mol到819 g/mol之间,相当于平均聚合度在2-4之间。以PET醇解物、二异氰酸酯和羟基丙烯酸酯为基础原料,合成了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通过控制变量实验与正交试验,研究了PET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二异氰酸酯、羟基丙烯酸酯、活性稀释剂种类及含量,光固化时间等因素对树脂及光固化漆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RD和TG对PUA低聚物和光固化漆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使用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为665 g/mol、二异氰酸酯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封端剂为单官能度封端剂、活性稀释剂是质量分数20%的1,6-己二醇双丙烯酸酯且光固化时间40 s时,光固化漆膜综合性能达到最佳,铅笔硬度2H,画格法附着力0-1级,柔韧性1 mm,耐冲击性可达50 kg·cm,通过耐水性、耐溶剂和耐化学品性测试。XRD测试显示,醇解二醇在参与PUA的合成后,其特征衍射峰大幅降低或者消失;TG分析显示光固化漆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实时紫外法研究PUA体系的光固化动力学,结果显示反应级数均为0级。通过引入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三乙胺(TEA),合成了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研究了PET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中和剂、中合度、DMPA含量和羟基丙烯酸配比对产物及漆膜的性能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粒径、Zeta电位和GPC对WPUA低聚物进行表征,用固体紫外、TG和DSC对光固化漆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为665 g/mol,中和剂为TEA,中合度为90%,DMPA含量为38%,封端剂选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和丙烯酸羟丙酯(HPA)(n(PETA)/n(HPA)=3:2)时产物和光固化漆膜综合性能优良,适合木器涂装。粒径和Zeta电位显示WPUA树脂的平均粒径在140.7 nm,在水中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GPC测试表明树脂分子量适中;固体紫外、TG和DSC测试表明,光固化漆膜具有较好的光学透明性,且热稳定性良好。

秋列维[9](2019)在《用于纸张增强的多异氰酸酯水分散体系的制备与应用》文中提出多异氰酸酯是一种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物质。异氰酸酯可与含有羟基和氨基类活泼的物质进行反应,因此可将异氰酸酯与富含多聚糖的纸张纤维反应,在纸纤维间形成化学交联,从而提升纸张性能。但因异氰酸酯的高反应活性,导致异氰酸酯在分散和转移过程中容易变质进而减弱甚至失去对纸张性能的提升能力。本课题采用表面活性剂乳化、聚合物分散和端基封端法在分散转移异氰酸酯过程中对异氰酸酯进行保护,并对异氰酸酯的分散效果和保护机制进行了探讨。(1)在表面活性剂乳化分散实验中,利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按照1:1摩尔比反应,制得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EGHT(EG350HT、EG550HT和EG750HT)。采用表面张力法和荧光光谱法确定了表面活性剂EGHT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该表面活性剂可用于乳化HDI三聚体(HDIT)。通过测定EGHT/HDIT分散液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分析了EGHT中mPEG相对分子质量和HDIT含量对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甲苯-二丁胺乳化法测试了EGHT/HDIT-2分散液的适用期,其适用期均在7h以内。为了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采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EGHT/HDIT分散液的微观形貌。EGHT/HDIT分散液呈现液核微球结构,液核微球内部是HDIT聚集区,球壁是表面活性剂EGHT,液核微球外部是水相聚集区。该分散液具有对温度的敏感性,可通过升温控制分散液中HDIT释放。EGHT/HDIT分散液可用于纸张增强,液核微球中所包裹的HDIT活性物质,可安全被运移到纸张纤维表面,与纸纤维之间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提高纸张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有聚乙烯醇(PVA)参与的施胶实验中,特种纸的耐折度、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高达3984次、56.74 N·m/g和8.92mN·m2/g。(2)在两亲共聚物分散实验中,以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和475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OEG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通过ATRP反应制得P(OEGMA300-co-BMA)和P(OEGMA475-co-BMA)系列共聚物。利用表面张力法和荧光光谱法确定了共聚物P(OEGMA-co-BMA)的CMC值。通过测定P(OEGMA-co-BMA)水溶液的透光率、黏度和粒径分析了共聚物组成对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影响。两亲共聚物P(OEGMA-co-BMA)可用于分散HDIT。通过测定P(OEGMA-co-BMA)/HDIT分散液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分析了共聚物组成以及HDIT含量对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当共聚物n(OEGMA):n(BMA)为1.5:1.0,且m(P(OEGMA-co-BMA)):m(HDIT)为1.0:1.5时,P(OEGMA-co-BMA)-3/HDIT-3分散液稳定性好,其适用期在6h以内。为了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采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和SEM观察P(OEGMA-co-BMA)/HDIT分散液的微观形貌。该分散液呈现多级孔隙海绵体结构。多级孔隙海绵体结构中大孔结构是水相聚集区,多级孔隙海绵体结构中骨架结构是共聚物P(OEGMA-co-BMA),骨架结构中小孔结构是HDIT的油相聚集区。该分散液具有对温度的敏感性,可通过升温控制分散液中HDIT释放。P(OEGMA-co-BMA)/HDIT分散液可用于纸张增强,与PVA复配形成P(OEGMA-co-BMA)/HDIT/PVA1799复合施胶剂用于特种纸施胶实验中,特种纸的耐折度、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高达3678次、54.51 N·m/g和8.95 mN·m2/g。(3)采用端基封闭法制备封闭型多异氰酸酯。通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HDIT反应获得多异氰酸酯丙烯酸单体(HEHT),将不同质量的HEHT引入至P(OEGMA-co-BMA)中获得系列共聚物P(OEGMA-co-BMA)-b-PHEHT,再通过甲乙酮肟对该共聚物进行封端制备系列封端共聚物P(OEGMA-co-BMA)-b-PHEHT-MEKO。通过粒径分析仪和稳定性分析仪确定出分散稳定性最佳的封端共聚物P(OEGMA-co-BMA)-b-PHEHT-MEKO-2。采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和SEM结合技术观察封端共聚物分散液的微观形貌,该分散液呈现类蜂窝结构。探讨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封端共聚物分散液微观形貌的影响。发现当分散液和水反应温度升高至90oC时,类蜂窝结构中聚合物骨架结构塌陷,且类蜂窝结构中房孔融合现象加剧。由于该分散液在高温作用下发生解封反应,出现-NCO活性基团,因此可将该分散液作为一种表面施胶剂,应用在纸张增强上。P(OEGMA-co-BMA)-b-PHEHT-MEKO-2分散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与PVA1799共混形成复合施胶剂在高温施胶中使用。当复合施胶剂中封端共聚物分散液质量浓度为0.75%、PVA1799质量浓度为4.0%时,在70℃下施胶,复合施胶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低黏度以及较高的挂胶量。特种纸的耐折度、抗张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可达4020次、50.03 N·m/g和8.65 mN·m2/g。

曹洪涛[10](2018)在《含氟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UV固化复合涂料的制备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聚氨酯涂料由于含有大量有机溶剂作为分散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产生挥发性有机物(VOC)会对环境、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污染和伤害。因此,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以水为分散剂的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备受关注。但由于亲水性基团的引入,水性聚氨酯的涂膜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差,所以要对其进行各种改性来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含氟丙烯酸酯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防腐蚀性和电绝缘性,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紫外光固化技术具有固化速度快、温度低、耗能低、费用低、应用范围广、设备要求低等优点。所以可以通过引入含氟丙烯酸酯和光固化基团,研发一种可UV固化的含氟水性聚氨酯涂料。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丙酮法,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聚丙二醇2000(PPG2000)、二羟甲基丙酸(DMPA)、二丁醇(BDO)为主要原料,三乙胺为中和剂制备预聚物,并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进行封端。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探讨,探究出合成PETA-WPU的最佳反应条件:温度在80℃和催化剂用量为0.2wt%。并将制备出的PETA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进行光固化成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产物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氨基甲酸酯键,说明聚氨酯被成功合成;采用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检测了产物的热性能,发现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合成出分子链端含有大量双键的聚氨酯,然后以此为种子乳液与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接枝共聚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并将其制成UV固化涂料。比较了含氟聚氨酯涂膜与不含氟聚氨酯涂膜的吸水率,表明氟的引入可以明显增强涂膜的耐水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产物构造进行表征,发现产物结构中含有-CF2的特征峰,说明氟已经被成功接入聚氨酯分子链中;采用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检测了产物的热性能,发现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运用溶胶凝胶法,先制备改性硅溶胶,对实验(1)中制备出的低聚物进行改性,制备了水性聚氨酯UV固化杂化涂料。通过热重分析与实验(1)中产物的热稳定性进行对比,发现硅溶胶的加入明显增强产物的热稳定性;通过热重分析检测出杂化涂膜具有良好的热性能。

二、用封端预聚物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水分散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封端预聚物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水分散液(论文提纲范文)

(1)水性聚氨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1.3 纳米材料
        1.3.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3.2 纳米材料的分散方法
    1.4 纳米材料/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案
2 有机微纳米材料/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有机微纳米材料/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复合薄膜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复合材料基本表征
        2.3.2 复合材料热性能表征
        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形貌及结构分析
        2.4.2 热性能分析
        2.4.3 力学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纳米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3.2.2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分散
        3.2.3 纳米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透射电镜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3.3.3 水接触角测试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3.3.5 X射线衍射仪
        3.3.6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3.3.7 热重分析仪
        3.3.8 差示扫描量热仪
        3.3.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3.10 电子万能试验机
        3.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12 静电伏特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形貌及表面性能
        3.4.2 结构分析
        3.4.3 热力学分析
        3.4.4 电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2.3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4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1.3.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方法
        1.3.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影响因素
    1.4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
        1.4.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及特点
        1.4.2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1.4.3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5 聚合物的阻尼
        1.5.1 阻尼及阻尼作用
        1.5.2 阻尼机理
        1.5.3 阻尼性能的影响因素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2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阻尼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的合成
        2.2.3 WPUA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值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3.2 PU/PA比例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3.3 MMA/BA比例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3.4 DVB含量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备方法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的制备
        3.2.3 WPUA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粒径的影响
        3.3.2 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3 TEM观察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制备方法对WPUA膜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3.3.6 制备方法对WPUA膜吸水率的影响
        3.3.7 制备方法对WPUA膜阻尼性能的影响
        3.3.8 制备方法对WPUA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3.3.9 制备方法对WPUA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3.3.10 不同方法制备的WPUA膜断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结构超支化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改性丙烯酸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OH)的制备
        4.2.3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HBPUA)复合乳液的制备
        4.2.4 WHBPUA膜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BP-OH的结构表征
        4.3.2 HBP-OH核磁谱图分析
        4.3.3 HBP-OH的分子量和羟值的测定
        4.3.4 HBP-OH的热稳定性研究
        4.3.5 WHB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及其粒径分布
        4.3.6 WHBPUA复合乳液的性能指标
        4.3.7 WHBPUA膜的红外分析
        4.3.8 WHBPUA膜的接触角和表面能测试
        4.3.9 WHBPUA膜的吸水率
        4.3.10 WHBPUA膜的阻尼性能分析
        4.3.11 WHBPUA膜的拉伸性能
        4.3.12 WHBPUA膜的热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阻尼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阻尼涂料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料的附着力及表观性能研究
        5.3.2 涂料的流变性能研究
        5.3.3 涂料的触变性研究
        5.3.4 涂料的屈服值研究
        5.3.5 涂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塑料涂料用乳液及其研究进展
        1.2.1 水性聚氨酯(PUD)乳液
        1.2.1.1 单组分PUD及其改性
        1.2.1.2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
        1.2.2 水性聚丙烯酸酯类乳液(PA)
        1.2.2.1 聚丙烯酸酯类(PA)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1.2.2.2 塑料用聚丙烯酸酯类(PA)乳液
        1.2.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PUA)
    1.3 水性塑料涂料附着理论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2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PPC型单组分水性PUA涂料基本性能研究
    2.1 实验合成原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原料的预处理
        2.3.2 PUA乳液的合成
        2.3.3 PPC型水性PUA乳液合成路线
        2.3.4 塑料涂料的制备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4.1 NCO含量的测定
        2.4.2 乳液性能的测试
        2.4.3 涂膜性能测试
        2.4.3.1 涂覆于聚苯乙烯(PS)板的PUA涂膜的制备
        2.4.3.2 附着力
        2.4.3.3 铅笔硬度
        2.4.3.4 耐水性
        2.4.3.5 耐乙醇性
        2.4.3.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合成工艺对塑料涂料性能的影响
        2.5.1.1 无外加乳化剂,原位聚合发合成PUA
        2.5.1.2 外加乳化剂法合成PUA
        2.5.1.3 红外谱图分析
        2.5.2 外乳化剂对PUA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2.5.3 DMPA的量对PUA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2.5.4 引发剂种类对PUA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2.5.5 PU/PA之比对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2.5.6 PUA中PU组分软硬段的影响
        2.5.7 PUA中PA组分软硬段的影响
        2.5.8 HEMA用量的对PUA塑料涂料性能的影响
        2.5.9 固化剂对单组份PUA塑料涂料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C型交联和硅烷偶联剂改性PUA乳液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方案
        3.3.1 PPC型交联改性PUA乳液的制备
        3.3.2 PPC型交联改性PUA塑料涂料的制备
    3.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3.4.1 乳液性能的测试
        3.4.2 涂膜性能测试
        3.4.2.1 附着力
        3.4.2.2 铅笔硬度
        3.4.2.3 耐水性
        3.4.2.4 耐醇性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ADH用量的影响
        3.5.2 DAAM用量的影响
        3.5.3 GMA含量的影响
        3.5.4 交联、硅烷偶联剂双重改性单组分PPC型水性PUA塑料涂料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C型羟基化PUA乳液的制备及其在双组分涂料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合成原料
    4.3 实验方案
        4.3.1 PPC型羟基化PUA乳液的制备
        4.3.2 双组分水性PUA涂膜的制备
    4.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4.4.1 乳液性能的测试
        4.4.2 涂膜性能测试
        4.4.2.1 附着力
        4.4.2.2 铅笔硬度
        4.4.2.3 耐水性
        4.4.2.4 耐醇性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PUA多元醇中PA组分-OH含量的影响
        4.5.2 PUA多元醇中PU组分-OH含量的影响
        4.5.3 PUA多元醇的PU/PA影响
        4.5.4 双组分体系中n-NCO/n-OH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4)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聚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1.2.1 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概述
        1.2.2 光固化数码喷印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2.3 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组成
        1.2.3.1 引发体系
        1.2.3.2 聚合体系
        1.2.3.3 着色体系
    1.3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1.3.1 裂解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1.3.2 夺氢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1.3.3 阳离子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1.4 聚氨酯及其功能改性技术
        1.4.1 聚氨酯的构效关系
        1.4.1.1 聚氨酯微相分离理论的研究
        1.4.1.2 聚氨酯软段的影响
        1.4.1.3 聚氨酯硬段的影响
        1.4.1.4 聚氨酯丙烯酸酯
        1.4.2 有机硅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3 SiO_2原位合成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4 超支化聚合物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5 聚合物互穿网络技术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1.6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叔胺基改性助引发一体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及其聚合体系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2.1 原料的精制
        2.2.2.2 PUA低聚物合成配方计算
        2.2.2.3 PUA的合成工艺步骤
        2.2.2.4 PUA-HEA复合膜的蓝光固化
        2.2.2.5 PUA-HEA蓝光聚合体系在棉织物模拟数码印花中的应用
        2.2.3 测试与表征
        2.2.3.1 水分测定
        2.2.3.2 游离-NCO根滴定
        2.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
        2.2.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2.3.5 流变性能测试
        2.2.3.6 热重分析(TGA)
        2.2.3.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2.3.8 动态光量热测试(Photo-DSC)
        2.2.3.9 光学透过率测试(UV-Vis)
        2.2.3.10 凝胶渗透色谱(GPC)
        2.2.3.11 凝胶率测试(GEL)
        2.2.3.12 光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2.2.3.13 接触角测试
        2.2.3.14 微观表面形貌观察(SEM)
        2.2.3.15 手感风格分析
        2.2.3.16 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合成
        2.3.1.1 叔胺基改性PUA低聚物的设计和合成路线
        2.3.1.2 预聚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2.3.1.3 催化剂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2.3.1.4 扩链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2.3.1.5 封端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2.3.1.6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结构表征
        2.3.1.7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流动性能
        2.3.1.8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蓝光聚合固化反应性能
        2.3.1.9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光固化膜的拉伸性能
        2.3.1.10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光固化膜的热性能
        2.3.2 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助引发性能的研究
        2.3.2.1 不同种类小分子叔胺基扩链剂的种类
        2.3.2.2 不同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助引发性能
        2.3.2.3 不同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固化后膜的拉伸性能
        2.3.3 蓝光固化引发-聚合基础体系的构建
        2.3.3.1 蓝光固化聚合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
        2.3.3.2 蓝光固化聚合体系的流动性能与光学性能
        2.3.3.3 基础光固化墨水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硅共聚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有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SiPUA)的合成
        3.2.2.2 蓝光固化复合膜的制备
        3.2.2.3 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的制备及应用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水分测定
        3.2.3.2 游离-NCO根滴定
        3.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3.4 流变性能测试
        3.2.3.5 动态光量热测试(Photo-DSC)
        3.2.3.6 光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3.2.3.7 接触角测试
        3.2.3.8 微观表面形貌观察(SEM)
        3.2.3.9 胶膜内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
        3.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2.3.11 印花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3.2.2.12 手感风格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硅共聚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SiPUA)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3.3.1.1 SiPUA低聚物化学结构的确认
        3.3.1.2 SiPUA低聚物的流变性能
        3.3.1.3 SiPUA低聚物的光聚合反应性能
        3.3.2 SiPUA低聚物的表面定向富集研究
        3.3.3 SiPUA低聚物在蓝光固化中的应用
        3.3.3.1 SiPUA低聚物对光固化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3.3.3.2 SiPUA低聚物对光固化膜机械物理性能的影响
        3.3.3.3 SiPUA低聚物配合蓝光固化聚合体系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氨酯丙烯酸酯和SiO_2原位合成有机/无机杂化体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SiO_2的制备
        4.2.2.2 SiO_2的表面改性
        4.2.2.3 SiO_2掺杂改性的PUA蓝光固化体系的构建
        4.2.2.4 光固化SiO_2原位合成PUA有机/无机聚合体系的构建
        4.2.2.5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2.2.6 蓝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的制备及对棉织物的模拟数码印花应用
        4.2.3 测试与表征
        4.2.3.1 Si0_2粒径与分散性表征
        4.2.3.2 Si0_2表面羟基含量测定
        4.2.3.3 氨基改性后SiO_2表面氨基测[11]
        4.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4.2.3.5 流变性能测试
        4.2.3.6 热重测试(TGA)
        4.2.3.7 动态光量热测试(Photo-DSC)
        4.2.3.8 光学透过率测试
        4.2.3.9 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4.2.3.10 微观表面形貌观察(SEM)
        4.2.3.11 胶膜内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
        4.2.3.12 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4.2.3.13 手感风格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氨酯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设计与原料制备
        4.3.1.1 聚氨酯丙烯酸酯与改性SiO_2的有机/无机杂化聚合体系的设计
        4.3.1.2 SiO_2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表征
        4.3.2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构建
        4.3.2.1 表面改性SiO_2与PUA原位合成低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3.2.2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流变性能
        4.3.2.3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光聚合性能
        4.3.2.4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机械物理性能
        4.3.2.5 不同SiO_2粒子与PUA复合光固化膜的微观形貌
        4.3.2.6 SiO_2粒子与PUA-HEA复配光固化膜的光学透过性能
        4.3.2.7 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
        4.3.3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3.3.1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设计、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3.3.2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的流动性能
        4.3.3.3 SiO_2粒子与PUA-HEA复配光固化膜的热性能
        4.3.3.4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的拉伸性能
        4.3.3.5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与HEA复配后光固化膜的微观形貌
        4.3.3.6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颜/聚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颜料级TiO_2精制及干燥
        5.2.2.2 TiO_2@PUA原位聚合及其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2.2.3 TiO_2@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对涤纶织物的模拟数码印花应用
        5.2.2.4 其他改性颜料@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2.2.5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构建
        5.2.2.6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5.2.3 测试与表征
        5.2.3.1 TiO_2粒径测试
        5.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5.2.3.3 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5.2.3.4 接触角及表面张力测试
        5.2.3.4 流变性能测试
        5.2.3.6 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喷印流畅性测试
        5.2.3.7 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5.2.3.8 手感风格分析
        5.2.3.9 印花织物的花纹清晰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颜料颗粒@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3.1.1 TiO_2@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设计与制备
        5.3.1.2 TiO_2@PUA白色墨水在黑色涤纶基底上的数码喷墨印花应用
        5.3.1.3 其他颜色颗粒@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3.2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构建研究
        5.3.2.1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供墨系统设计
        5.3.2.2 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二次加热结构
        5.3.2.3 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光固化系统
        5.3.3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的应用
        5.3.3.1 墨滴喷射成形的理论分析
        5.3.3.2 一体化蓝光固化墨水对喷墨打印喷头的适配性研究
        5.3.3.3 压电陶瓷喷头加载驱动脉冲对一体化蓝光固化墨水喷印的适配研究
        5.3.3.4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交联核壳型氟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2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及性能
        1.2.3 水性聚氨酯的基本原料及合成方法
        1.2.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1 形成交联结构改性
        1.3.2 丙烯酸酯改性
        1.3.3 引入疏水性链段改性
    1.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
        1.4.1 物理共混法
        1.4.2 互穿网络法
        1.4.3 种子乳液聚合法
        1.4.4 溶液聚合转相法
        1.4.5 原位聚合法
        1.4.6 核壳乳液聚合法
    1.5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材料的研究
        1.5.1 有机氟的结构与性能
        1.5.2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1.5.3 氟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工艺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基础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装置图
    2.4 乳液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乳液固含量与转化率测试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核磁分析(1H-NMR)
        2.4.4 乳液粒径分析
        2.4.5 乳液黏度测试
        2.4.6 乳液稳定性分析
        2.4.7 乳胶粒结构分析(TEM)
    2.5 胶膜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胶膜透射红外分析(ATR-FTIR)
        2.5.2 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2.5.3 胶膜动态力学拉伸(DMA)
        2.5.4 胶膜耐热性测试(TGA)
        2.5.5 胶膜表面扫描电镜分析(SEM)
        2.5.6 胶膜表面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5.7 胶膜表面X光电子能谱(XPS)
        2.5.8 胶膜耐水性测试
        2.5.9 胶膜耐腐蚀性测试
        2.5.10 胶膜透光率测试
第三章 内交联型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WPU乳液的制备工艺
        3.2.1 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
        3.2.2 CWPU预聚体的制备
        3.2.3 以HEMA封端的CWPU交联型乳液制备
        3.2.4 HEMA-CWPU交联型涂膜的制备
    3.3 HEMA-CWPU交联型乳液及胶膜的性能研究
        3.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核磁氢谱分析(1H-NMR)
        3.3.3 硬段含量对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影响
        3.3.4 亲水扩链剂用量对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影响
        3.3.5 交联剂TMP对 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影响
        3.3.6 封端剂HEMA对 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3.3.7 胶膜表面形貌分析(SEM/AF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壳型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核壳乳液的制备
        4.2.1 种子乳液聚合工艺
        4.2.2 不同配比FPUA核壳乳液的制备
        4.2.3 酮肼交联固化FPUA胶膜的制备
    4.3 核壳单体配比对FPUA核壳乳液性能影响
        4.3.1 透射红外(ATR-FTIR)图谱分析
        4.3.2 乳液粒径分析
        4.3.3 乳胶粒形貌分析(TEM)
        4.3.4 胶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4.3.5 胶膜动态力学拉伸分析(DMA)
        4.3.6 胶膜表面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7 胶膜疏水性能分析(接触角/吸水率)
        4.3.8 胶膜微观表面形貌分析
        4.3.9 胶膜热学性能分析
        4.3.10 胶膜其他物化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及其在金属防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腐蚀
        1.1.1 金属腐蚀机理
        1.1.2 涂料防腐机理
        1.1.3 水性化防腐涂料的发展趋势
    1.2 水性防腐涂料
        1.2.1 水性丙烯酸酯防腐涂料
        1.2.2 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
        1.2.3 水性无机富锌防腐涂料
        1.2.4 水性聚氨酯防腐涂料
    1.3 水性聚氨酯简介
        1.3.1 水性聚氨酯沿革
        1.3.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3.3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1.4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4.1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
        1.4.2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
        1.4.3 纳米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
        1.4.4 植物油基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
        1.4.5 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
        1.4.6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
        1.4.6.1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1.4.6.2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1.5 水性聚氨酯在涂料中的应用
    1.6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丙烯酸羟乙酯封端的交联型水性聚氨酯(WPU)的合成
        2.2.3 交联型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WPUA)的合成
        2.2.4 交联型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WPUA)胶膜的制备
    2.3 样品测试与表征
        2.3.1 WPUA复合乳液稳定性测试
        2.3.2 WPUA复合乳液固含量测试
        2.3.3 WPUA复合乳液粒径测试
        2.3.4 WPUA复合胶膜红外光谱测试
        2.3.5 WPUA复合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2.3.6 WPUA复合胶膜铅笔硬度测试
        2.3.7 WPUA复合胶膜附着力测试
        2.3.8 WPUA复合胶膜热重(TG)测试
        2.3.9 WPUA复合胶膜接触角测试
        2.3.10 WPUA复合胶膜耐水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WPUA复合乳液稳定性评价及粒径分析
        2.4.2 WPUA复合胶膜红外光谱测试
        2.4.3 WPUA复合胶膜力学性能、附着力及铅笔硬度测试
        2.4.4 WPUA复合胶膜TG分析
        2.4.5 WPUA复合胶膜耐水性及接触角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丙烯酸羟乙酯封端的交联型水性聚氨酯(WPU)的合成
        3.2.3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WPUFA)的合成
        3.2.4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WPUFA)胶膜的制备
    3.3 样品测试与表征
        3.3.1 WPUA复合乳液稳定性测试
        3.3.2 WPUA复合乳液固含量测试
        3.3.3 WPUA复合乳液粒径测试
        3.3.4 WPUA复合胶膜红外光谱测试
        3.3.5 WPUA复合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3.3.6 WPUA复合胶膜铅笔硬度测试
        3.3.7 WPUA复合胶膜附着力测试
        3.3.8 WPUA复合胶膜热重(TG)测试
        3.3.9 WPUA复合胶膜接触角测试
        3.3.10 WPUA复合胶膜耐水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WPUFA复合乳液稳定性评价及粒径分析
        3.4.2 WPUFA复合胶膜红外光谱测试
        3.4.3 WPUFA复合胶膜力学性能、铅笔硬度及附着力测试
        3.4.4 WPUFA复合胶膜TG分析
        3.4.5 WPUA复合胶膜耐水性及接触角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聚氨酯金属防腐涂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钛白浆料的制备
        4.2.3 涂料的制备
    4.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4.3.1 涂料铅笔硬度测试
        4.3.2 涂料附着力测试
        4.3.3 涂料耐冲击力性能测试
        4.3.4 涂料耐水性能测试
        4.3.5 涂料耐酸耐碱性测试
        4.3.6 防锈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涂料铅笔硬度、附着力等级以及耐冲击力性能测试
        4.4.2 涂料耐水耐酸碱性分析
        4.4.3 盐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自乳化法制备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性聚丙烯酸酯简介
        1.2.1 水性丙烯酸酯的分类
        1.2.2 水性丙烯酸酯的主要原料
        1.2.3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1.3 水性聚氨酯简介
        1.3.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3.2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
        1.3.3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1.3.4 反应原理
        1.3.5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1.3.6 水性聚氨酯的乳化、稳定和成膜机理
        1.3.7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简介
        1.4.1 物理共混法
        1.4.2 乳液共聚法
        1.4.3 互穿网络(IPN)聚合法
        1.4.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应用
    1.5 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2.2.3 原料的预处理
        2.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2.2.5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2.2.6 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预聚体中硬段的选择
        2.3.2 聚氨酯预聚体中软段的选择
        2.3.3 丙烯酸单体的选择
        2.3.4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6 乳化剂配比的影响
        2.3.7 WPUA的红外分析
        2.3.8 胶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乳化法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装置与仪器
        3.2.2 原料
        3.2.3 原料的预处理
        3.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3.2.5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3.2.6 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PMA用量的影响
        3.3.2 PU端基的选择
        3.3.3 PU/PA比例的影响
        3.3.4 水溶性单体加入的方式
        3.3.5 乳化剂使用量
        3.3.6 乳化剂种类的比较
        3.3.7 WPUA的红外分析
        3.3.8 DSC分析
        3.3.9 乳液粒子的微观结构
        3.3.10 复合乳液的应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4.2.3 丙烯酸单体的纯化
        4.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4.2.5 高羟基含量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4.2.6 性能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单体代替丙酮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2 HEMA用量对乳液的影响
        4.3.3 软硬单体比例对乳液的影响
        4.3.4 链转移剂对乳液的影响
        4.3.5 胶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4.3.6 DSC分析
        4.3.7 乳液粒子的微观结构
        4.3.8 HWPUA与 WPUA的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5.2.3 丙烯酸单体的纯化
        5.2.4 端羧基不饱和聚酯的制备
        5.2.5 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5.2.6 性能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EMA用量对乳液的影响
        5.3.2 UPE/PA对乳液的影响
        5.3.3 软硬单体比例对乳液的影响
        5.3.4 链转移剂对乳液的影响
        5.3.5 红外分析
        5.3.6 WPA和 WPEA的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废弃PET制备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ET概述
        1.2.1 PET的物化性质及应用
        1.2.2 废弃PET来源与回收
        1.2.3 废弃PET化学降解方法
    1.3 光固化涂料
        1.3.1 光固化涂料组成
        1.3.1.1 低聚物
        1.3.1.2 活性稀释剂
        1.3.1.3 光引发剂
        1.3.2 光固化原理
        1.3.3 基于PET回收物的光固化涂料
        1.3.4 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研究进展
        1.3.4.1 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
        1.3.4.2 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
    1.4 光固化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过程
        2.3.1 乙二醇部分降解废弃PET制备醇解二醇
        2.3.2 基于废弃PET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2.3.3 基于废弃PET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2.4 光固化漆膜的制备
    2.5 表征与分析方法
        2.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2 乌氏粘度计分析
        2.5.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2.5.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2.5.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6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2.5.7 热重分析(TG)
        2.5.8 凝胶率测定
        2.5.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UV-Vis)
        2.5.10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2.5.11 漆膜性能测试
        2.5.12 光固化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乙二醇部分降解废弃PET制备醇解二醇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醇解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3.2.2 乙二醇与PET摩尔比对产物的影响
    3.3 PET醇解物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3.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4 热重分析(TG)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废弃PET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不同平均分子量醇解二醇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种类二异氰酸酯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种类羟基丙烯酸酯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
        4.2.4.1 正交试验设计
        4.2.4.2 最佳成膜配方和成膜条件探索
    4.3 基于废弃PET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表征
        4.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3.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4.3.4 热重分析(TG)
    4.4 基于废弃PET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动力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废弃PET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不同降解程度醇解二醇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2.2 不同种类中和剂以及中和度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2.3 不同DMPA含量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2.4 不同双键含量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3 基于废弃PET的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表征
        5.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5.3.2 固体紫外分析
        5.3.3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5.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5.3.5 热重分析(TG)
        5.3.6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用于纸张增强的多异氰酸酯水分散体系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多异氰酸酯种类
        1.1.1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1.1.2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1.1.3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
        1.1.4 1,6-己二异氰酸酯(HDI)
    1.2 可水分散多异氰酸酯的制备
        1.2.1 乳化法制备可水分散多异氰酸酯
        1.2.2 离子型亲水改性多异氰酸酯
        1.2.3 非离子型亲水改性多异氰酸酯
        1.2.4 复合型亲水改性多异氰酸酯
    1.3 封闭型水性多异氰酸酯分散体系
        1.3.1 亚硫酸氢钠类封端剂
        1.3.2 醇类封端剂
        1.3.3 酚羟基封端剂
        1.3.4 胺类封端剂
        1.3.5 咪唑类封端剂
        1.3.6 肟类封端剂
    1.4 水性多异氰酸酯应用在纸张增强方面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表面活性剂EGHT作用下的液核微球的形成及工作机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表面活性剂EGHT的合成
        2.2.2 表面活性剂EGHT性能测试
        2.2.3 EGHT/HDIT分散液性能测试
        2.2.4 EGHT/HDIT分散液在纸张上应用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EGHT结构表征
        2.3.2 表面活性剂EGHT的自组装行为
        2.3.3 表面活性剂EGHT的乳化分散性能
        2.3.4 EGHT/HDIT分散液微观形貌分析
        2.3.5 EGHT/HDIT分散液工作过程分析
        2.3.6 多异氰酸酯施胶液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3 共聚物P(OEGMA-co-BMA)作用下多级孔隙海绵体的形成及工作机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共聚物P(OEGMA-co-BMA)的合成
        3.2.2 共聚物P(OEGMA-co-BMA)的结构表征
        3.2.3 共聚物P(OEGMA-co-BMA)自组装行为测试
        3.2.4 共聚物P(OEGMA-co-BMA)水溶液温敏性测试
        3.2.5 P(OEGMA-co-BMA)/HDIT分散液性能测试
        3.2.6 P(OEGMA-co-BMA)/HDIT分散液在纸张应用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聚物P(OEGMA-co-BMA)的结构表征
        3.3.2 共聚物P(OEGMA-co-BMA)的自组装行为
        3.3.3 共聚物P(OEGMA-co-BMA)的温敏性
        3.3.4 共聚物P(OEGMA-co-BMA)对多异氰酸酯的分散作用
        3.3.5 P(OEGMA-co-BMA)/HDIT分散液微观形貌分析
        3.3.6 P(OEGMA-co-BMA)/HDIT分散液工作过程分析
        3.3.7 多异氰酸酯施胶液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4 封端共聚物作用下类蜂窝结构的形成及工作机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封端共聚物P(OEGMA-co-BMA)-b-PHEHT-MEKO的合成
        4.2.2 封端共聚物结构表征
        4.2.3 封端共聚物分散液性能测试
        4.2.4 封端共聚物分散液在纸张上的应用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封端共聚物P(OEGMA-co-BMA)-b-PHEHT-MEKO的结构表征
        4.3.2 封端共聚物的分散性能
        4.3.3 封端共聚物分散液微观形貌分析
        4.3.4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温度对封端共聚物分散液微观形貌的影响
        4.3.5 P(OEGMA-co-BMA)-b-PHEHT-MEKO分散液工作过程分析
        4.3.6 封端共聚物施胶液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含氟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UV固化复合涂料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性聚氨酯材料概述
        1.2.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2.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1.2.4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2.5 水性聚氨酯中软硬段的比例、R值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1.2.6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
        1.2.7 水性聚氨酯的分子链的柔顺性
        1.2.8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 紫外光(UV)固化技术
    1.4 含氟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PETA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UV-WPUA乳液的合成
        2.2.3.1 反应条件探究
        2.2.3.2 中和剂的选择
        2.2.3.3 涂膜的制备
        2.2.4 性能与表征
        2.2.4.1 异氰酸根(-NCO)的测定
        2.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4.3 热性能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热重(TG)分析
        2.3.3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氟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含氟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FWPU)的制备
        3.2.4 涂膜的制备
        3.2.5 产品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分析
        3.3.2 热重(TG)分析
        3.3.3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析
        3.3.4 氟的引入对涂膜硬度、附着力、吸水性及耐酸碱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V固化水性聚氨酯/SiO2杂化涂料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改性硅溶胶的制备
        4.2.4 UV水性聚氨酯/SiO2杂化涂膜的制备
        4.2.5 产品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硅溶胶用量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固化涂膜的TG曲线
        4.3.3 耐酸碱性测试
        4.3.4 硅溶胶的用量对涂膜耐磨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用封端预聚物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水分散液(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聚氨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宋永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D]. 邓云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3)
  • [3]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 符宗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4]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聚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孟一丁.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1)
  • [5]交联核壳型氟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丁秋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及其在金属防腐中的应用[D]. 张洪礼. 安徽大学, 2020(07)
  • [7]自乳化法制备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D]. 朱哲文. 武汉大学, 2019(06)
  • [8]废弃PET制备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D]. 黄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用于纸张增强的多异氰酸酯水分散体系的制备与应用[D]. 秋列维.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10]含氟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UV固化复合涂料的制备及研究[D]. 曹洪涛.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使用封端预聚物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