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压传输:概念和方法

超压传输:概念和方法

一、超压传递:概念和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快乐[1](2020)在《准南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的构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主要受控于盆地的流体动力特征。位于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资源丰富。但因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挤压运动、断裂作用以及盆地的快速抬升和沉降,引起流体压力增加,断裂活动引起流体和压力的传导,从而使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流体动力构成、演化比其它类型的沉积盆地更为复杂。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流体动力场的研究为核心,突出构造挤压过程对流体动力场的影响——构造增压与断裂传递,通过盆地模拟的手段,将多种成因的异常压力进行耦合和模拟,分析流体动力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同时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研究中,首先在喜马拉雅晚期构造应力场解析的基础上,以剖面模型的边界条件及结果作为约束,模拟三维应力场。进而基于岩石应力-应变分析,综合考虑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建立构造挤压增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定量评价模型。最终在恢复沉积-生烃型流体动力的基础上,将构造挤压增压评价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进行定义,通过设定断层活动时期、渗透率,利用Petro Mod数值模拟软件,耦合沉积-生烃、构造挤压增压、断裂传递等多因素流体动力场,更精确刻画喜马拉雅晚期逆冲推覆、构造高部位剥蚀、低部位沉积过程中流体动力的演化。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准噶尔盆地南缘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生烃作用、构造挤压、断裂传递。欠压实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普遍存在,生烃增压主要出现在侏罗系及其以下层位,增压幅度较小。因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带下组合压力系统较为封闭,导致在构造抬升后,深层沉积-生烃型流体压力的高值区向山前迁移。(2)构造挤压增压的幅度与最大褶皱期的最小水平主应力、岩石物理参数、埋深以及构造挤压前的流体压力有关。考虑构造挤压后,流体动力分布格局有明显变化,构造增压导致高气势区向冲断带扩展,紫泥泉子组与清水河组气势梯度有所降低,为石油的聚集提供了保障,而超深层侏罗系气势梯度增加,有利于油气的侧向运移。(3)断层渗透率、活动时间与方式及传递源端的压差对超压传递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断裂活动将深浅流体动力系统以―地震泵‖的形式进行沟通,将深部超压流体/油气高效输导至浅层。断裂活动期,断层对浅部盖层封闭性的破坏,导致油气的大量散失,是制约准噶尔盆地南缘浅层油气成藏效果不佳的首要因素。(4)通过多种成因流体动力场耦合模拟,获得了更为精确的流体动力场,模拟结果与已知油气田分布更为匹配。认为下组合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的有利勘探领域。结合烃源断裂、储层、圈闭等静态成藏要素,在下组合清水河组挤压后气势的流线聚集区优选7个有利区,其中GQ1以南有利区已被证实。

刘宇坤[2](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曹秦智[3](2020)在《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基岩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坪地区勘探工作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东坪地区天然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前人对东坪地区油气源对比的研究,表明东坪地区气藏为源外气藏,区内本身并不发育烃源岩,区内天然气地化特征与坪东凹陷的侏罗系烃源岩高度吻合,依靠深大断裂的连通,远距离运移至东坪地区成藏。但目前为止,对东坪地区天然气运移动力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东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测井、录井、地震资料以及实测资料等,开展了对东坪地区地层压力特征的研究,并通过测井曲线法、图版识别等对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随后在对压力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数值模拟,从流体势的角度开展了对东坪地区主要成藏时期流线的分析,以期对东坪地区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规律进行一定的总结。研究认为,(1)东坪地区地层中超压与常压体系共存,储层普遍表现为异常高压,压力系数在1.261.48之间,过剩压力在515MPa之间;泥岩压力特征根据平衡深度法计算得知不同层段压力表现出明显差异,埋深1000m以上表现为正常压实,E31出现压力异常高,过剩压力在6.228.21MPa之间,同样表现为高异常压力的还有E1+2底部的膏泥岩,剩余压力可达15MPa左右;(2)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泥岩异常压力成因为不均衡压实作用,其余增压机制贡献量可忽略不计;储层异常压力系多机制共同控制,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起着主要作用,且不同层位储层其各机制增压贡献量也有很大差异,E31储层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贡献量37%44%,不均衡压实贡献量50%左右;E1+2储层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增压贡献量为82%左右,基岩储层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增压贡献量在90%以上;研究区内构造挤压增压贡献量基于前人计算的结果,在引入计算封闭系数参数0.33910.3474后,其贡献量为4%10%左右。(3)依据数值模拟流线的指示,坪东凹陷高势区油气有着向东坪隆起高构造部位运移的趋势,中新世早期开始进入大量生油阶段,进入中新世末期后,开始进入大量的生气阶段,上新世中期,达到最大生气量,进入上新世末期,构造调整,进入晚期生气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定型;(4)东坪隆起基岩成藏为远源成藏模式,依靠坪东大断裂连通坪东凹陷优质烃源岩垂向传递,横向依靠不整合面与优质砂体运移,在泥膏岩盖层、横向封闭断层、基岩孔缝的发育与背斜构造的组合配置下,形成了东坪隆起基岩气藏。

刘伟[4](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除一般型沉积盆地常发育的沉积型超压和可能的传递型超压外,还发育有构造挤压型超压。本文综合考虑沉积型超压、传递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成果对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有间接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现今实测压力数据以及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研究区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构造演化历史以及超压识别图版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下组合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然后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对构造挤压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机制形成的超压量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超压传递则主要是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测地层压力以及地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获得。最后利用上述几种超压形成机制得到的增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耦合,定量表征出研究区各超压机制的演化特征。研究区下组合侏罗系储层中超压强度整体上呈南弱北强分布。垂向上大部分背斜构造之间过剩压力与压力系数的大小差异很大,为不同的压力系统。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欠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以及超压传递作用;超压传递增压的超压源来自于烃源岩地层中的生烃增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第一排构造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弱超压主要是由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基本没有产生弱超压;第二、三排构造带以及四棵树凹陷东部地区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是形成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分别占过剩压力的50%和30%,超压传递作用产生的超压量较小,大部分在10MPa左右,所占过剩压力的比例相差很大。整体上,新生代以来较大的沉积速率导致了研究区欠压实作用的出现,进而产生异常高压。新近系开始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北天山迅速隆升,发生了最为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较高的构造挤压增压作用。塔西河组沉积末期到独山子组沉积早期,准南前陆冲断带开始形成圈闭,超压通过断裂等通道传递形成超压传递增压。新近系末期到第四纪时期,部分地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使得超压逐渐降低,最终仅保存了微弱的超压且接近于常压,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沉降使得超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

文晨曦[5](2019)在《库车坳陷不同成因超压的识别与定量评价》文中提出超压成因的研究是压力预测和油气运移成藏的基础,目前对超压成因的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渐趋成熟,但多种超压机制共同作用下不同类型超压的识别及所占贡献的定量评价仍有待综合研究。库车坳陷各储层普遍存在超压现象,自喜马拉雅期以来的一系列构造活动使超压成因复杂,存在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构造挤压产生的超压、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不同类型超压的识别及定量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库车坳陷地处天山南缘前陆挤压背景下,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识别库车坳陷上述三种原因引起的超压,建立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超压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本文综合运用了测井、钻井和分析测试等基础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库车坳陷的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和断裂传递引起超压等3种成因的超压进行了综合识别与定量评价。为弥补实测数据不足的实际情况,应用校正后的泥浆数据较为准确的分析了现今压力的分布特征;应用多种方法对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以及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进行了识别;应用等效深度法定量评价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建立了只考虑线应变下侧向缩短情况下的构造挤压评价新模型,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地应力,定量评价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应用改进的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模型定量评价断裂传递型超压,应用以上方法对迪那地区苏维依组和迪北—依南地区阿合组超压成因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各自贡献值。研究认为,(1)库车坳陷不同区域现今压力分布具有差异性,克深、克拉和大北剩余压力最大可达60MPa,迪那地区剩余压力最大可达80MPa,迪北地区剩余压力最大可达50MPa;(2)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对储层超压的贡献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克深、克拉和大北地区欠压实作用较弱,一般在10MPa左右,而迪那地区剩余压力的范围为10-50MPa,迪北—依南地区剩余压力范围为0-30MPa。(3)阿合组构造挤压产生的超压范围为0-30MPa;(4)断裂传递型超压在克深、克拉、大北、迪那地区明显,断裂传递型超压的范围为10-30MPa,但在迪北、依南地区未发现明显的传递现象。(5)迪那地区苏维依组由于上覆膏盐层较高的破裂强度,使得在在历史过程中几乎没有压力的散失,各成因超压的剩余压力总量与现今剩余压力的误差在5%以内,其中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的贡献范围为29%—53%,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的贡献范围为23%—34%,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的贡献在10%以下;而迪北—依南地区阿合组各成因超压的剩余压力总量较现今压力小,这是由于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有压力的散失,这一现象与阿合组顶部封闭层的破裂密切相关。

刘长鑫[6](2019)在《深水井喷事故灾变演化与后果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持续推进,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洋深水区已然成为重要探索区,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制高点。深水油气开发作业由于自身暴露在脆弱环境且油气风险隐患较多,深水钻采作业等开发过程具有明显的高风险、高伤害性等特点,开展深水钻采作业重大事故风险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工信部专项“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自主创新工程”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事故连锁风险演化研究”项目,系统开展深水井喷事故致因体系、事故灾变演化路径、井喷泄漏火灾燃爆后果评估、井喷事故全过程安全屏障等研究,为深水钻井作业的事故防控减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如下:1.深水井喷事故致因风险分析调研深水油气开发中井喷等重大事故,统计事故特征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井喷事故的基本过程、潜在征兆等,从人因失误、工艺设备、物料危险、环境因素和管理缺陷等方面分析深水井喷事故风险因素,构建事故层次结构体系;根据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和事故发展实际过程划分事故阶段,应用发展事故树法完善井喷事故致因指标体系。2.深水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分析针对深水井喷事故致因指标体系,结合事故演化场景的分析步骤,辨识深水井喷事故场景演化节点;分析典型井喷事故的发展脉络图,结合连锁图理论确定井喷事故演化节点的属性和风险传递关系,构建深水井喷致因演化连锁模型;进行无权有向连锁演化分析,分析连锁演化网络中节点重要度和系统聚集程度;进行带权有向连锁演化分析,根据专家评议前驱节点对后继节点的影响程度确定事件传递的边权值,通过Dijkstra算法求取不同初始事件出发至结果事件的最短演化路径,评估初始因素引发井喷系统崩溃的风险失效性。3.深水井喷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估结合井喷后重大衍生事故的场景分析,建立基于CFD的井喷火灾燃爆连锁事故后果评估流程;调研事故场景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确定解决事故场景多因素指标影响效应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基于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建立三维仿真模型以及搭建缩尺试验系统,研究井喷泄漏扩散规律;基于泄漏扩散结果构建井喷火灾与燃爆场景条件,研究不同因素对火灾、燃爆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针对井喷泄漏扩散、火灾、燃爆的不同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不同事故场景中各影响因素对后果的影响主次程度,为井喷火灾燃爆事故的防控提供参考。4.深水井喷事故防控方法研究针对深水井喷事故致因、演化和后果分析,基于FTA、ETA和蝴蝶结模型建立深水井喷事故发展全过程的风险控制理论,总结事故诱发原因与主要事故后果形式,多角度构建预防性安全屏障和减缓性安全屏障,直观描述事故发展全过程与相应控制措施,为井喷失控事故防控和应急提供指导作用。

毕伟程[7](2018)在《温压炸药爆炸及后燃效应的两相流模拟》文中指出温压炸药(Thermobaric Explosive,简称TBX)是一种常规炸药与固体粉末相混合的炸药,在引爆时,常规炸药的爆轰产物与固体粉末发生后燃反应,该过程能够显着提升炸药能量释放水平并加强冲击波效应和热效应。温压炸药在用于打击密闭空间目标(碉堡、坑道、舰船舱室等)内部的人员及设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温压炸药的后燃反应是典型的伴有化学反应的气固两相流动过程,机制复杂,目前还缺乏较为可靠的数值模拟模型和程序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针对一种含铝温压炸药,研究其爆轰产物气体与铝粉颗粒混合两相流的后燃反应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并编制有限差分计算程序,对温压炸药的爆炸及后燃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部分铝粉颗粒工艺参数对温压炸药爆炸效应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回顾总结了两相流动力学基础理论,在球形温压炸药在无界空气中爆炸的条件下,建立了球对称一维气固两相流数值仿真模型,模型包括了气体、颗粒运动控制方程组以及相应的气固动量、能量、质量传递算法;2、建立气固两相流爆炸分析有限差分方法,用两套独立的拉格朗日网格分别计算爆轰产物气体相和铝粉颗粒相的运动,并考虑气体—颗粒的力学相互作用、颗粒的反应速率以及气体—颗粒的质量传递,形成计算程序代码TBX-1D;3、在空间均匀放能的条件下,利用AUTODYN软件检验了TBX-1D的计算结果,然后在多种工况下(铝粉颗粒有无、反应与否、不同质量占比、不同颗粒直径),仿真分析了温压炸药的爆炸及后燃效应,得到了部分铝粉颗粒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在保证温压炸药爆炸当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大颗粒在温压炸药中的质量占比,可以显着增大温压炸药的爆轰性能;颗粒尺寸的减小可以加快颗粒反应的速率,但是由于放出能量总量一定,颗粒尺寸的减小对温压炸药的超压增幅很小。4、将建立的数值仿真模型和程序,拓展用于密集惰性金属炸药(Dense Inert Metal Explosive,简称DIME,是一种常规炸药与惰性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的爆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初步分析结论,能够说明该类炸药的低附带毁伤特性。

张凤奇,王震亮,钟红利,杨超,王江涛[8](2013)在《沉积盆地主要超压成因机制识别模式及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沉积盆地中超压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使得对每种超压机制的识别及其评价较为困难。将超压的形成机制总结为4类:不均衡压实、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和侧向构造应力。建立了4类主要超压形成机制的综合识别模式:不均衡压实和侧向构造应力增压地层中孔隙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异常,而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增压地层中孔隙度无明显异常;4种类型增压机制在声波速度与垂向有效应力、密度与声波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均衡压实增压地层中声波速度与垂向有效应力的变化应遵循正常压实作用的指数变化关系,而流体膨胀、超压传递、侧向构造应力增压地层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不均衡压实、侧向构造应力增压地层中声波速度与密度的变化遵循正常压实趋势线,而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增压地层则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依据垂向有效应力的减小量等于流体膨胀、超压传递、侧向构造应力中一种或多种共同作用产生的流体增压量的假定,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分析,确定并评价相应增压机制地层中产生的流体增压量及其对地层超压的贡献率。尽管该假设下的评价结果会低估该机制的增压作用,但仍可为沉积盆地中复杂地区的超压识别和评价提供较好的方法。

孙晓南[9](2013)在《准南前陆型盆地流体动力特征及其在成藏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准南地区属前陆型盆地,在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强烈作用下,流体动力格局发生很大变化。超压普遍发育,是影响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之一。综合多种技术和手段,研究该地区在主要地质时期的流体动力分布与演化,结合成藏特征分析,有助于探索该地区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研究中,主要基于野外考察、岩心观察、测井、地震资料和相关分析测试资料,利用等效深度法恢复最大埋深期压力,评价欠压实作用对超压的贡献;采用改进的有效应力与声波速度的新模式,评价超压传递对超压的贡献;应用声发射技术测试了古构造应力;以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沉积型流体动力的演化与分布,考虑超压沿断层的传递后,对比了强烈活动后流体动力分布的新格局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预测有利聚集区,总结了前陆冲断带、斜坡内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欠压实在准南前陆盆地是普遍存在的,独山子组沉积末斜坡带超压成因以欠压实为主,冲断带四棵树凹陷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欠压实对超压的贡献约45%,南缘中段紫泥泉子组欠压实贡献约35%。新近纪末为准南地区最大埋深期,此时过剩压力最为发育,侧向上紫泥泉子组冲断带霍尔果斯背斜与斜坡带莫索湾凸起过剩压力差约26MPa;垂向上南缘呼图壁背斜在侏罗系与古近系过剩压力差约16MPa,流体动力充足,是准南地区主要成藏期。喜马拉雅运动前,准南地区油气主要在沉积型流体动力作用下侧向运移,其分布与演化决定了油气运聚、成藏的渐进性;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构造活动,使得准南地区断裂沟通了深、浅部地层,油气在侏罗系源岩与上覆储层间压差的作用下,沿断裂向上运移,促使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或散失。最后在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内各预测了4个有利聚集区。

张凤奇,王震亮,赵雪娇,宋玉斌[10](2012)在《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文中指出通过对间接估算和地层测试获取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实际地质资料和前人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并估算了主要超压机制对现今超压的贡献,探讨了异常高压形成过程及其与天然气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均衡压实、构造应力和超压传递作用为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的主要形成机制,其中断裂的垂向开启和褶皱形成引起的超压传递作用是最主要原因。迪那2气藏的形成与气藏内异常高压的形成具有同步性,康村期的早期油气充注时,储层基本为正常压力系统;库车沉积期快速的沉积作用产生了压实不均衡作用,形成了约5~10MPa的过剩压力;库车组剥蚀期到第四纪,在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下,断裂幕式开启形成的垂向超压传递作用、褶皱形成引起的侧向超压传递作用和水平的构造应力作用,极大地增大了储层中异常压力的幅度,形成了约40~50MPa的过剩压力,该时期为迪那2气田超高压及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二、超压传递:概念和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压传递:概念和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准南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的构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的构成及其评价方法
        1.2.2 前陆盆地流体动力场的研究方法
        1.2.3 前陆盆地油气运移、成藏特征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1.7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异常压力成因
    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油气成藏条件
    2.4 现今压力特征与超压成因
        2.4.1 单井过剩压力分析
        2.4.2 欠压实作用
        2.4.3 构造挤压作用
        2.4.4 超压传递作用
        2.4.5 其它增压机制
第三章 沉积-生烃流体压力模拟
    3.1 地质模型及模拟参数
        3.1.1 地层模型
        3.1.2 岩性模型
        3.1.3 热模型
        3.1.4 烃源岩模型
    3.2 生烃增压
        3.2.1 烃源岩热演化
        3.2.2 生烃增压
    3.3 沉积-生烃型流体动力场模拟结果
        3.3.1 误差分析
        3.3.2 模拟结果
        3.3.3 构造抬升对流体压力的影响
第四章 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
    4.1 弹-塑性构造挤压增压模型
        4.1.1 构造挤压过程中岩石应力-应变过程
        4.1.2 弹-塑性构造挤压增压数学模型
    4.2 构造应力场方向
        4.2.1 盆地周缘应力感构造
        4.2.2 声发射测试古应力
        4.2.3 喜马拉雅晚期构造应力场解析
    4.3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4.3.1 有限元力学模型
        4.3.2 边界条件
        4.3.3 应力场模拟结果
    4.4 构造挤压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4.4.1 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
        4.4.2 构造挤压对流体势的影响
        4.4.3 构造挤压对势梯度的影响
第五章 断裂传递超压的影响因素
    5.1 地质模型建立及模拟参数
    5.2 断层传递超压影响因素
        5.2.1 断层渗透率
        5.2.2 断层活动时间与活动方式
        5.2.3 传递源与传递端的剩余压差
        5.2.4 传递源与传递端的砂体规模
        5.2.5 传递源与传递端的相对距离
        5.2.6 断裂条数
第六章 多种成因流体动力场的耦合模拟
    6.1 流体动力场耦合模拟的思路
    6.2 多种成因流体动力场模拟过程
        6.2.1 沉积-生烃型流体压力场模拟
        6.2.2 最大褶皱期构造挤压增压
        6.2.3 断层活动期断裂相关参数的设定
    6.3 流体动力场耦合模拟结果
        6.3.1 模拟出的不同成因超压对现今压力的贡献
        6.3.2 过剩压力剖面演化
    6.4 流体动力的演化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6.4.1 流体势的演化特征
        6.4.2 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作用
        6.4.3 耦合前、后油气的运聚特征
第七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流体动力场与油气有利聚集区
    7.1 准噶尔盆地南缘流体动力场的特殊性
        7.1.1 流体动力场的构成
        7.1.2 流体动力场的演化
    7.2 准噶尔盆地南缘有利聚集区
        7.2.1 准噶尔盆地南缘成藏要素
        7.2.2 有利区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基岩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阿尔金山前石油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及勘探历程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和沉积特征
        2.2.1 地层
    2.3 生、储、盖特征
        2.3.1 烃源岩
        2.3.2 储层
        2.3.3 盖层
    2.4 生储盖配置
    2.5 已知油气分布
第三章 阿尔金山前现今地层压力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3.1 实测储层地层压力特征
    3.2 柴达木盆地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3.2.1 泥岩不均衡压实作用
        3.2.2 其它增压作用
        3.2.3 构造挤压作用
第四章 阿尔金山前流体动力数值模拟
    4.1 模拟思路
    4.2 软件模拟流程
    4.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4 数值模拟基本参数及边界条件
    4.5 剥蚀量恢复
    4.6 断裂分布特征及封闭性
    4.7 关键时期流线模拟分析
    4.8 东坪隆起基岩成藏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深层的界定
        1.2.2 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生、储、盖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组合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1 压力的相关术语
        3.1.1 静水压力
        3.1.2 地层压力
        3.1.3 静岩压力
    3.2 准南下组合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2.1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平面分布
        3.2.2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纵向分布
    3.3 泥岩层内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3.1 平衡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
        3.3.2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4.1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
    4.2 不均衡压实作用
    4.3 构造挤压作用
    4.4 超压传递作用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超压的演化特征
    5.1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1.1 选取模拟参数
        5.1.2 模拟约束条件
        5.1.3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历史
    5.2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2.1 流体系统封闭系数的确定
        5.2.2 评价参数的取值
        5.2.3 构造挤压应力模拟
        5.2.4 构造挤压增压的演化特征
    5.3 超压传递作用形成超压的演化特征
    5.4 储层过剩压力演化特征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库车坳陷不同成因超压的识别与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超压的识别方法
        1.2.2 超压定量评价方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的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特征
第三章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3.1 泥浆密度数据转换为实测压力数据
    3.2 实测剩余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
    3.3 实测剩余压力剖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
    4.1 多种方法综合识别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
        4.1.1 压实曲线法
        4.1.2 鲍尔斯曲线法
    4.2 欠压实的定量计算
        4.2.1 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的(剩余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4.2.2 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剩余压力)的剖面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
    5.1 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的识别
        5.1.1 压实曲线法
        5.1.2 电阻率—声波时差交汇图法
    5.2 地应力的方向
    5.3 应力场数值模拟
        5.3.1 地质建模
        5.3.2 岩石力学属性特征
        5.3.3 网格化和边界条件
        5.3.4 数值模拟结果及误差分析
    5.4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定量评价
        5.4.1 构造挤压增压模型的建立
        5.4.2 构造挤压增压量定量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
    6.1 多方法识别和计算传递型超压
        6.1.1 压实曲线法
        6.1.2 鲍尔斯曲线法
        6.1.3 孔隙度对比法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典型地区各超压成因贡献评价
    7.1 迪那地区苏维依组各超压成因贡献评价
    7.2 迪北—依南地区阿合组各超压成因贡献评价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深水井喷事故灾变演化与后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喷事故致因风险研究
        1.2.2 井喷灾变演化研究
        1.2.3 井喷火灾燃爆后果研究
        1.2.4 井喷事故安全屏障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深水井喷事故致因风险分析
    2.1 深水井喷事故概念与统计分析
        2.1.1 井喷事故概念
        2.1.2 井喷事故统计分析
    2.2 深水井喷事故风险因素分析
        2.2.1 各风险层次指标分析
        2.2.2 事故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2.3 深水井喷事故流程划分与致因体系
        2.3.1 常见事故致因理论与模型
        2.3.2 深水井喷事故流程与致因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水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分析
    3.1 深水井喷事故演化场景分析
        3.1.1 深水井喷事故演化机制构建
        3.1.2 深水井喷事故演化场景分析步骤
        3.1.3 深水井喷事故场景演化节点
    3.2 深水井喷事故致因演化模型
        3.2.1 深水井喷复杂网络演化理论
        3.2.2 深水井喷致因演化连锁模型
    3.3 深水井喷事故连锁演化分析
        3.3.1 无权有向连锁演化分析
        3.3.2 带权有向连锁演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水井喷泄漏扩散后果评估
    4.1 深水井喷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估方法
        4.1.1 基于CFD的井喷连锁事故后果评估流程
        4.1.2 事故场景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4.2 深水井喷泄漏扩散理论与场景模型
        4.2.1 基于第七代超深水钻潜平台的物理仿真模型
        4.2.2 井喷泄漏与扩散理论模型
        4.2.3 网格边界与场景条件
    4.3 深水井喷泄漏扩散仿真分析
        4.3.1 井喷气体扩散规律研究
        4.3.2 井喷气体扩散实验验证
        4.3.3 井喷气体扩散后果对比分析
        4.3.4 井喷扩散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水井喷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估
    5.1 基于雷诺平均的井喷湍流燃爆理论
    5.2 深水井喷火灾的风险评估
        5.2.1 井喷火灾危险判定标准
        5.2.2 井喷火焰特性分析
        5.2.3 井喷火灾单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2.4 井喷火灾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5.3 深水井喷燃爆的风险评估
        5.3.1 井喷燃爆危险判定标准
        5.3.2 井喷燃爆机理仿真分析
        5.3.3 燃爆后果单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3.4 井喷燃爆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水井喷事故防控方法研究
    6.1 深水井喷失控事故安全屏障分类
    6.2 深水井喷事故发展的BOW-TIE模型
        6.2.1 基于Bow-tie方法的风险控制流程
        6.2.2 FTA与 ETA分析
        6.2.3 建立Bow-tie模型的风险控制图
    6.3 深水井喷事故致因安全屏障分析
    6.4 深水井喷事故失控升级安全屏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温压炸药爆炸及后燃效应的两相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温压炸药爆炸研究现状
        1.2.1 发展历程
        1.2.2 温压炸药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两相流模拟
        1.3.1 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1.3.2 气固两相流模型分类
    1.4 爆炸效应模拟的有限差分法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两相流动力学基础
    2.1 两相流的理论基础
        2.1.1 两相流的概念
        2.1.2 研究两相流的方法
    2.2 颗粒相的特性
        2.2.1 混合物中颗粒的体积分数、质量分数和质量流分数
        2.2.2 颗粒相的物理特性
        2.2.3 刚性球形颗粒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
    2.3 颗粒的热量传递
    2.4 颗粒的质量传递
    2.5 温压炸药爆炸两相流基本方程
        2.5.1 温压炸药仿真模型
        2.5.2 控制方程
        2.5.3 边界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相流爆炸分析有限差分方法
    3.1 爆炸效应有限差分基础
        3.1.1 守恒方程组的欧拉和拉格朗日表示
        3.1.2 有限差分方程的选择
        3.1.3 差分方程的相容性
        3.1.4 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3.1.5 关于格式粘性项和人工粘性项
    3.2 考虑后燃效应的有限差分格式
        3.2.1 网格设置
        3.2.2 稳定性条件
        3.2.3 节点位置和速度
        3.2.4 体积力的计算
        3.2.5 质量传递的计算
        3.2.6 人工粘性和能量计算
    3.3 程序设计
        3.3.1 程序模块
        3.3.2 计算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压炸药爆炸及后燃效应的数值模拟
    4.1 与AUTODYN计算结果对比
        4.1.1 计算模型及初始条件
        4.1.2 不同时刻压力分布对比
    4.2 颗粒对爆炸过程的影响
        4.2.1 初始条件
        4.2.2 定点超压波形对比
        4.2.3 冲击波随着距离的变化
    4.3 颗粒活性对后燃效应的影响
        4.3.1 颗粒轨迹
        4.3.2 颗粒浓度
    4.4 颗粒相质量占比对后燃效应的影响
        4.4.1 质量配比工况
        4.4.2 颗粒轨迹
        4.4.3 颗粒反应度及检查误差
        4.4.4 定时压力波形
        4.4.5 定点超压波形
        4.4.6 冲击波随着距离的变化
    4.5 颗粒尺寸对后燃效应的影响
        4.5.1 颗粒尺寸工况
        4.5.2 颗粒轨迹
        4.5.3 颗粒反应度及误差检查
        4.5.4 定时压力波形
        4.5.5 定点压力波形
    4.6 与部分实验结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密集惰性金属炸药的拓展分析
    5.1 背景介绍
    5.2 仿真模型及参数
        5.2.1 仿真模型
        5.2.2 计算工况
        5.2.3 简单毁伤评估
    5.3 算例分析
        5.3.1 不同位置处的超压峰值
        5.3.2 超压随距离的衰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沉积盆地主要超压成因机制识别模式及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压的主要形成机制
2 不同超压机制的识别模式
3 超压贡献的评价方法
4 实例分析
    4.1 马来盆地
    4.2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5 结论

(9)准南前陆型盆地流体动力特征及其在成藏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流体动力研究
        1.2.2 前陆盆地成藏研究
        1.2.3 准南前陆盆地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构造变形特征
        2.3.1 四棵树凹陷逆冲构造
        2.3.2 清水河—玛纳斯褶皱逆冲构造
        2.3.3 喀拉扎—呼图壁褶皱逆冲构造
    2.4 构造演化史
第三章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现今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1.1 地层压力获取途径
        3.1.2 过剩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3.1.3 过剩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3.2 超压成因分析及贡献评价
        3.2.1 单井过剩压力特征
        3.2.2 欠压实作用
        3.2.3 超压传递作用
        3.2.4 构造挤压作用
        3.2.5 其他增压机制
第四章 沉积型古流体动力的演化
    4.1 古流体压力恢复模型
    4.2 模拟参数
        4.2.1 声波时差-孔隙度转换
        4.2.2 压实系数
        4.2.3 孔隙度-渗透率关系
        4.2.4 地层剥蚀量
        4.2.5 模拟井网
    4.3 沉积型流体势分布与演化
        4.3.1 误差分析
        4.3.2 流体势计算
        4.3.3 埋藏史恢复
        4.3.4 早白垩世末流体势展布
        4.3.5 新近纪末流体势展布
        4.3.6 现今流体势展布
第五章 构造挤压对流体动力的影响
    5.1 野外观测构造挤压现象
    5.2 声发射测试构造应力
    5.3 构造挤压后冲断带内的流体势变化
        5.3.1 构造挤压和超压传递引起的流体动力增量
        5.3.2 构造活动后流体势在剖面上的变化
        5.3.3 构造活动后平面流体势变化
第六章 流体动力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6.1 己知油气分布
    6.2 有利成藏条件
    6.3 准南输导体系空间配置和主要类型
        6.3.1 输导体空间配置
        6.3.2 输导体系类型
    6.4 成藏动力
        6.4.1 油气侧向运移的动力
        6.4.2 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
    6.5 有利聚集区预测
    6.6 成藏模式
        6.6.1 准南斜坡带低流体动力、侧向运移为主的成藏模式
        6.6.2 四棵树凹陷高流体动力、强侧向运移动力的成藏模式
        6.6.3 南缘冲断带强烈挤压,垂向、侧向并列运移、成藏的模式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地层测试压力分布特征
3 异常高压的成因
    3.1 不均衡压实作用
    3.2 构造应力的增压作用
    3.3 超压传递的增压作用
4 异常高压形成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 结论

四、超压传递:概念和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南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的构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D]. 张快乐. 西北大学, 2020
  • [2]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基岩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特征研究[D]. 曹秦智.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D]. 刘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5]库车坳陷不同成因超压的识别与定量评价[D]. 文晨曦. 西北大学, 2019(01)
  • [6]深水井喷事故灾变演化与后果评估研究[D]. 刘长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7]温压炸药爆炸及后燃效应的两相流模拟[D]. 毕伟程.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沉积盆地主要超压成因机制识别模式及贡献[J]. 张凤奇,王震亮,钟红利,杨超,王江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6)
  • [9]准南前陆型盆地流体动力特征及其在成藏中的作用[D]. 孙晓南. 西北大学, 2013(S1)
  • [10]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张凤奇,王震亮,赵雪娇,宋玉斌. 石油学报, 2012(05)

标签:;  ;  

超压传输:概念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