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2003年实现巨额利润

中国石化2003年实现巨额利润

一、Sinopec Records Huge Profits for 2003(论文文献综述)

程凯[1](2020)在《*ST油服公司“保壳”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公司上市之后相较于非上市公司存在一系列优势,这就促使保持上市资格成为我国众多上市公司宝贵的“壳”资源。但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或其他方面问题时,其股票交易会实行特别处理的制度,即通过在股票简称前加上“ST”标志来提醒投资者选择的该股票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这样就能够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由此,一些“出现连续亏损或者其他异常状况”的ST企业,为了躲避退市风险而失去其珍贵的“壳”资源,这些企业通常会使用各种方法改善企业报表利润,但该类企业若以正常经营方式来获取高额利润并实现年末扭亏为盈的目标实属困难,不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关于ST制度以及相关于上市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还不到位,这就导致ST企业在实际运用会计准则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也导致了这类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披露和合理的监管,这就为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所以,绝大多数的ST企业通常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扭亏为盈、化负为正的目的,避免被特别处理,从而实现“保壳”。本文基于ST制度背景,使用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在巨大的“保壳”压力下的*ST油服公司进行个案研究,主要分析了*ST油服公司在2017-2018年通过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和关联方交易以及费用成本的操控来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了摘帽保市的目的,并且分析了*ST油服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法、条件以及程度,最后对盈余管理带来的经济效果进行探讨。基于对案例公司的分析,研究发现:(1)盈余管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业绩。*ST油服公司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后,利用一系列盈余管理的手法对公司的利润进行修饰美化,公司净利润得到提升,使其暂渡退市危机的难关。(2)盈余管理带来的盈利不具有持续性。盈余管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该公司经营业绩得到提升,从而公司达到了“保壳”目的,但是该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仍然为负值,说明利用应计项目操控利润并没有改善公司的现金流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也并不向好,盈利不具有持续性。(3)ST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管相对宽松。*ST油服为了保市而进行了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忽视了自身真实盈余活动的情况,同时也说明ST制度存在漏洞,摘帽条件相对宽松,监管机构并没有对公司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估等等。本文在上述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最后对*ST类公司盈余管理下的“保壳”行为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启示和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提高*ST类公司“保壳”门槛等相关建议。从而促进众多*ST类公司高效率的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法来进行“摘帽保壳”。

李方玉[2](2019)在《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及处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国际贸易增速降低、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对我国经济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僵尸企业的处置步伐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僵尸企业是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陷入财务困境,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等外部资金“输血”而维持生存的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我国经济亦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危机过后,国外市场低迷、国内需求下降导致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设施产业产能出现大规模的过剩,在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受到巨大冲击,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导致众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一些产能过剩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在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的帮助下勉强存活,逐步恶化为僵尸企业。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僵尸企业问题日益凸显,其浪费社会资源、加剧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发展、恶化信用环境、诱发系统性风险等危害形成了大家的共识,严重妨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5年开始,国务院多次会议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僵尸企业清理处置,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僵尸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僵尸企业的定义、识别方法、成因、处置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索,鲜少有研究针对僵尸企业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运用量化方法探究僵尸企业的僵化程度差异,学术界对于僵尸企业处置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在我国政府倡导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的背景下,较少有研究从僵尸企业实际数据角度提出可量化的僵尸企业分类标准,进而将量化分类标准与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方法相结合。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僵尸企业认定标准、成因以及对策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僵尸企业信贷补贴计算方法,引入对中国僵尸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政府补贴因素,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净利润和资产负债率在衡量僵尸企业时的重要性和认可程度,将扣除信贷补贴和政府补助后的实际净利润连续三年之和为负数且资产负债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两个条件作为本文识别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对2010-2017年我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僵尸企业样本进行识别。然后,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实证检验以及僵尸企业核心特征分析,对僵化指数的基础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以及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进行筛选,运用符合本文研究目标和指数构建需求的熵值法作为僵化指数指标的赋权方法。根据宏观经济环境波动情况将本研究时间段进行划分,针对各时间段僵尸企业样本情况运用熵值法分别构建起包含基础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以及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在内的综合僵化指数模型,并对各时间段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将计算得到的僵尸企业各时期僵化指数与企业僵尸状态持续期这两个因素相结合,对僵尸企业的综合僵化程度进行衡量,得到僵尸企业分类标准,按照综合僵化程度将僵尸企业分为轻度僵化、中度僵化和重度僵化三大类,通过分析各类僵尸企业的数据特点,分别提出适合不同类别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进而形成僵尸企业的分类处置机理,并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对各类别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加以分析。同时,进一步优化包含僵尸企业处置法律制度、政府部门工作机制以及综合保障机制在内的僵尸企业处置配套机制,完善僵尸企业的僵化风险预警及管理机制,最终形成长效化和常态化的僵尸企业处置机制,为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现了僵尸企业的僵化规律。本文立足学术前沿,在国内外研究僵尸企业文献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僵尸企业的核心特征,提出具有全面性、科学性、数据可获取性的僵尸企业识别标准,同时,选取反映僵尸企业综合情况的基础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以及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运用符合本文研究目标的熵值法进行赋权,探索性地构建了衡量僵尸企业某时刻僵化程度的僵化指数模型,反映了僵尸企业综合数据特点,探索了僵尸企业的僵化规律,丰富了现阶段僵尸企业研究思路和内容。(2)揭示了僵尸企业的分类处置机理。在我国政府提出要推动僵尸企业分类处置的要求后,学术界纷纷展开僵尸企业处置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部分文献对于僵尸企业的分类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尚未有研究将僵尸企业定性分类与实际数据相结合。本文通过构建僵化指数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将僵尸企业某时刻的僵化程度与僵尸状态持续期相结合,形成可量化的僵尸企业综合分类标准,将僵尸企业分为轻度僵化、中度僵化和重度僵化三大类,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不同类别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揭示了僵尸企业、分类标准与处置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类处置原理,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3)完善了僵尸企业处置机制。本文一方面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提出了优化包含僵尸企业处置法律制度、政府部门工作机制以及综合保障机制在内的僵尸企业处置配套机制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对宏观僵化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优化,并构建了包含僵化风险组织结构与文化、信息沟通与报告、企业战略与目标设定以及僵化风险识别与应对四方面的企业僵化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僵尸企业处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李丰耘[3](2019)在《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是中国一直努力实现的首要任务。中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能源,是目前最为符合中国能源规划和发展的,并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就目前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的规模来看,其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预期。本文通过对世界典型天然气利用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天然气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源禀赋和价格。对国内、外进口天然气资源供给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未来中国天然气存在供过于求的发展趋势。鉴于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自2013年以来对天然气价格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对包括发电在内的重要天然气消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平准化电力成本模型(LCOE),我们发现在现行的天然气供应结构和价格水平下,公用事业燃气发电的经济仍将无利可图,而冷热电联产(CCHP)仅在沿海发达地区上可行。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给燃气电力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对上游供应行业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会阻碍能源转型。本文总结了该论文对定价机制改革,发展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和燃气轮机研发的政策含义。本文是在中国急切需要能源转型和低碳环保的背景下,通过对天然气产业链上游及下游各个关键环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测算天然气发电的经济性。通过统计发现,未来天然气作为低碳环保能源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将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天然气发电行业将是天然气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点。本文通过对国外典型天然气发达国家的研究总结,发现一个国家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期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天然气发电行业来带动,通过总结归纳发现影响天然气发电行业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共有四个,结合中国具体客观情况这样的结果同样适用,本文将挑选两个与经济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在得到充分可靠并且合理的结论的基础上,在对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进行讨论,保证最后的政策性建议更加可靠。天然气上游市场的能源供应、天然气价格和下游市场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对中国目前现有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并中国天然气上游市场的供应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在对供应能力充分预估之后,再去剖析中国天然气供应的结构,目前,中国上游市场中常规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成本且又较为昂贵,尤其像页岩气的开发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面对国内下游市场的需求,上游企业更多的解决方案是依靠进口天然气来满足,这样的供应结构对中国的天然气交易属性影响较大。中国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进和实施天然气价格体系的改革,较大的气价波动对下游天然气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工业企业和发电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这也是中国气电项目虽然在政策方面一直处于利好状态,但中国相当一部分的气电项目的推进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搁浅,微薄的利润已经成为气电项目一直无法达到“十三五规划”的建设规模。在对气电项目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类关键性因素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COE模型,在集中式热电联供(包括调峰)以及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的两种情境下,计算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度电成本,从项目建设开始一直到运营、维护阶段为止,对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进行计算,将全国进行区域的划分,分别对比当地上网电价,并利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情境下影响天然气发电项目发电成本的最主要的几个因素。最后,结合本文各个章节得到的天然气整体产业链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惠宁[4](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己成为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输出国、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和最主要的石油生产、消费国,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和作为世界石油格局变革的主要推动者,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所带来全球治理结构再造的大背景下,有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相关研究中针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的系统分析相对较少,更鲜有针对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专项问题的探讨。“一带一路”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石油领域投资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然而,伴随相关国家投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及地质勘探等风险增大对中国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是投资必须考量的因素。因此,依据“一带一路”国家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事关中国石油企业的投资安全,研究这一问题对中国石油企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在对区位选择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企业的特点,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就国家特定优势向企业综合优势的转换机理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家利益和石油企业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开展的,中国石油企业是投资行为主体,国家特定优势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形成中国石油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的综合优势:一是直接影响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政策和服务;二是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化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政策和服务;三是间接影响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国内经济与产业环境。企业综合优势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和能力。(2)就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效应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实现盈利的基础上获得资源,其主要特征体现为石油产品作为投资的回报,因而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投资环境、石油资源禀赋等因素构成的区位优势,都会对中国石油企业的目标效应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中国石油企业投资区位的选择。这是本文依据相关基础理论构建的理论框架,也是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实证研究方面,以理论分析构建的框架为依托,选取国内相关的数据及“一带一路”沿线20个石油资源国2000-2016年期间的跨国面板数据,分别从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视角对中国石油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投资母国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供给缺口越来越大,石油企业实力的增强使中国对外石油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中国的经济环境、国内石油供给和石油价格对于中国对外石油投资合作有着显着的影响,而产业环境和国内石油需求对于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不显着,但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企业规模、资本的逐利性,以及投资的长期效应,会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基于东道国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石油企业在对外投资实践中确实被吸引到沿线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加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域内国家之间政治、经贸联系不断加强,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相应的投资风险预期会有所降低,东道国的石油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与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呈显着相关,距离成本显着负相关,而政治稳定性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的投资影响并不显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所选样本国家的区位选择进行了排序分析,其中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来说,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优选区域。本文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方面,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石油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新意,在一定程度完善和丰富我国石油经济领域的研究。(2)理论的延伸和拓展方面,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适用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区别其它国家的特点,试图在中国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下,基于国家特定优势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中国石油企业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解释广域度,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在具体应用中的延伸和拓展。(3)指标构建方面,基于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务,将储量因素、产量因素、技术因素、投资政策因素等方面的指标纳入资源技术指数,和经济评价指数和政治环境指数综合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以往表征其中一种因素的指标不足,构建了能够全面体现出适合中国石油企业特点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之评价指标体系。

刘欣瑜[5](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姚阳阳[6](2016)在《Z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市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内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国外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油机制造企业ZX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参与市场竞争以来,经历了行业初创期和成长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浪潮,公司逐步发展壮大。随着国际经济危机来临与国家成品油经营政策的调整,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企业重新研判宏观经济走势和行业发展方向,审视自身资源,及时、合理调整或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本文以ZX公司为研究实例,通过对企业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竞争态势的分析,以及对企业价值链、核心能力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做了简单分析和阐述。基于事实与理论方法相结合的多角度分析,对ZX公司发展战略制定,提出了相应方案和实施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对ZX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规划,希望对于行业内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剑[7](2015)在《S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命脉,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最为重要的交投产品之一,其战略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要超过黄金。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判断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上个世纪在经历了三次石油危机后,石油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主要产品市场成品油消费市场也愈发受到大家的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逐渐成为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优质市场。2006年12月4日我国商务部发布《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标志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正式向市场开放,由此也深刻影响了国内成品油市场格局,加剧了市场竞争。作为国内四大国有石油公司SC集团的全资子公司,S石油销售有限公司负责SC集团在国内的成品油销售工作。成立初期S石油公司秉承母公司的贸易经营思路,将自己定位于国内成品油重要的贸易中间商。截至2014年底S石油公司下设17家省级公司,覆盖了国内沿海和中部地区17个省市,现有员工10000余人,拥有加油站超过700座,拥有石化仓储库容超过2000万立方米,是国内四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也是亚洲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的第三方石化仓储企业,2014年成品油终端销售量超过600万吨,实现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公司自有产业链的日趋完善,S石油限售公司迫切需要厘清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和行业定位,由此进一步梳理企业今后的竞争战略和措施。本文通过S石油公司差异化战略因素分析入手,结合当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发展的新局面,综合利用PESTEL模型、五力模型、VRIO模型以及SWOT分析等工具,根据S石油公司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差异化战略转型,并通过对S石油公司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营销差异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战略发展建议以及配套措施,为S石油公司加速完成转型,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解决办法。

华露[8](2015)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财务报表对比分析》文中认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命脉,石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作为我国国有控股的两家大型上市企业,两家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同时对我国整个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国民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力求利用中国石油以及中国石化两家上市公司公开发表的近4年(2009年-2012年)财务报告,从财务角度分析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以全面了解其财务状况,评价两家企业的经营成果。在分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杜邦综合分析法对两家企业进行了综合比率的比较分析,结合此前的单项分析得出关于两家企业主要财务特征。经过深入的比较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企业相较国内其他石油石化企业在财务数据和相关指标方面表现相对较好,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2)中国石油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高于中国石化:而在资产管理效率以及偿债能力上,中国石化则略胜一筹。最后,基于两家公司的不同财务特征,结合现阶段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特点和未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笔者对两家企业的财务策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

王必锋[9](2013)在《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1978年底中国开始渐进式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78年到2012年,在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GDP年均达到了9.88%的持续高增长速度。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无疑是其中的亮点。虽然1978年之后历经了多年的逆差,但自1994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开始连年盈余,到2007年货物贸易顺差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643.4亿美元,2008年进一步上升为2954.6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这一数值下降为1960.6亿美元,2010和2011年进一步收窄为1815.1亿美元和1551.4亿美元。2012年货物贸易差额重新上升为2311.1亿美元。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已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尽管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开出了各种“药方”,中国政府也做了各种努力,但成效不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它的趋势将会如何?本文认为中国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能源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市场)都存在着严重的扭曲现象,这些扭曲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表现有其深刻的体制性根源。要素市场扭曲始于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改革存在非对称性,产品市场基本市场化,要素市场化进程则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要素价格扭曲的各种体制性因素依旧存在并持续发挥惯性作用。这些体制性因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密切结合的财税制度以及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干部考核晋升机制等)最终“锁定”了我国的要素市场扭曲。因此,我国的要素市场扭曲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就是基于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和要素市场扭曲的特征事实来分析、建立两者间的理论传导机制并进行相应的经验分析。本文认为要素市场扭曲与外部失衡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为了探讨两者间的传导机制,理论方面建立了要素扭曲和外部失衡之间的微观和宏观理论基础,在实证方面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要素扭曲和外部失衡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内部失衡也纳入分析框架。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及风险分析。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中国自2004年后表现出越来越凸出的外部失衡问题,即经常账户顺差和金融资本账户顺差的“双顺差”外部失衡格局。在分析经常账户和金融资本账户“双顺差”的形成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长期外部失衡的风险。第3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本章首先对扭曲及要素扭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界定了扭曲及要素扭曲的涵义。然后对要素市场扭曲的表现分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现状描述,认为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要素扭曲现象,这些扭曲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机制做了分析,认为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表现有其深刻的体制性根源。第4章为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机理分析。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扭曲降低了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份额,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因此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同时,由于金融市场改革滞后,居民无法实现消费的跨期选择,因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最终降低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内需不足。要素价格的扭曲降低了生产的成本,相当于是给企业补贴,使得企业的投资有利可图,提高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扩大了产能;也正是由于中国要素市场的扭曲现象,FDI持续流入中国进行投资逐利,国内产能进一步扩大。产能增加而消费不足造成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内部结构性失衡。由于中国要素价格低,生产成本低,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外国需求增加,企业通过出口解决剩余产能,最终导致贸易顺差过大。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流入,加上持续流入的FDI共同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导致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第5章为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采用了C-D生产函数测定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在2000-2011年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其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要素扭曲、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之间的传导效应。最后,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扭曲对经常项目顺差产生显着负向边际效应;而在资本项目顺差方程中,资本扭曲也对资本项目顺差产生显着负向作用力,但劳动力扭曲产生正向效应统计上是非显着的;相对于外部失衡而言,内部失衡对要素扭曲效应相对较强。资本项目顺差对要素扭曲影响统计上非显着,而经常项目顺差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要素扭曲产生统计上显着的正向效应。中国日益严峻的内部失衡、外部失衡、要素扭曲之间的恶性循环致使中国经济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表明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的紧迫性。第6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调整策略,认为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内外经济均衡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绩观才能为继续理顺要素价格,消除要素市场扭曲提供政策和体制环境;而改革户籍制度、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推进能源和水等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绿色发展及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则是理顺要素价格,消除要素市场扭曲,从而调整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可行途径。

汤文琦[10](2012)在《汇兑损益对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经过三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特别是2005年7月21日第二次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汇率波动幅度持续扩大,对涉外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外汇负债型、原材料进口型行业,而受损于人民币升值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产品出口型和金融服务型行业。近年来,相关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汇兑损益占财务费用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并对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发了针对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讨论。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汇率波动理论和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在实证分析汇兑损益对上市公司利润的整体影响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上市公司,考量不同行业汇兑损益对利润影响程度的差别,以期从行业差分的角度综合分析汇兑损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效应,最后提出减小汇兑损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2005年至2011年间包括石化、航空、电力、钢铁、有色金属、金融、医药等重点行业的5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认为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与其净利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贝塔值差异明显,汇兑损益对其利润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且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宏观面和上市公司自身将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应从依势确定合理经营目标、积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效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加快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等方面着手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损益对利润的影响,提高上市公司利润,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Sinopec Records Huge Profits for 200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nopec Records Huge Profits for 2003(论文提纲范文)

(1)*ST油服公司“保壳”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ST制度概括
    2.2 盈余管理概念及类型
        2.2.1 盈余管理概念
        2.2.2 盈余管理类型
    2.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2.3.1 “保壳”动机
        2.3.2 融资动机
        2.3.3 私利动机
    2.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行为
        2.4.1 收入的操作
        2.4.2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
        2.4.3 关联方交易
        2.4.4 非经常性损益
        2.4.5 借款费用操控
第3章 *ST油服案例回顾
    3.1 *ST油服公司简介
        3.1.1 背景介绍
        3.1.2 主要业务及经营状况
        3.1.3 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
    3.2 *ST油服“带帽”历程
    3.3 “保壳”成功
第4章 *ST油服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 *ST油服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4.1.1 “保壳”动机
        4.1.2 高管报酬动机
        4.1.3 融资动机
    4.2 *ST油服运用盈余管理方法分析
        4.2.1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4.2.2 利用关联方交易
        4.2.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4.2.4 利用成本费用操控
    4.3 *ST油服实施盈余管理保壳的条件分析
        4.3.1 ST制度的固有缺陷
        4.3.2 会计准则存在漏洞
        4.3.3 政治关联推动盈余管理
    4.4 *ST油服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4.4.1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概述
        4.4.2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建立
        4.4.3 *ST油服盈余管理程度检验结论
    4.5 *ST油服盈余管理效果分析
        4.5.1 相关财务指标分析
        4.5.2 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4.5.3 股价及投资者效果分析
    4.6 案例小结
第5章 基于*ST油服盈余管理的建议
    5.1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5.2 提高ST制度“保壳”门槛
    5.3 *ST企业规范关联方交易
    5.4 *ST企业“保壳”应重视自身经营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及处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
        2.1.2 僵尸企业的成因
        2.1.3 僵尸企业的对策
        2.1.4 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并购效率理论
        2.2.4 产权理论
第3章 僵尸企业的认定与分布特征
    3.1 僵尸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3.2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
    3.3 僵尸企业的样本选取
    3.4 僵尸企业的分布
        3.4.1 僵尸企业的年份分布
        3.4.2 僵尸企业的行业分布
        3.4.3 僵尸企业的区域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僵尸企业僵化指数的构建
    4.1 僵尸企业僵化指数构建的基本思路
    4.2 僵化指数的指标筛选
        4.2.1 指标评价方法的回顾与分析
        4.2.2 指标筛选依据及原则
        4.2.3 基础财务指标分析
        4.2.4 公司治理指标分析
        4.2.5 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分析
        4.2.6 僵化指数指标汇总
    4.3 僵化指数赋权方法的选择
        4.3.1 指数赋权方法
        4.3.2 熵值法赋权
    4.4 僵化指数构建与结果分析
        4.4.1 研究时间段划分
        4.4.2 僵化指数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僵尸企业的处置机制
    5.1 国内外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5.1.1 国内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5.1.2 国外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5.2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机理
        5.2.1 僵尸企业分类标准
        5.2.2 僵尸企业分类数据统计分析
        5.2.3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机理总结
    5.3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策略
        5.3.1 轻度僵化的僵尸企业处置策略
        5.3.2 中度僵化的僵尸企业处置策略
        5.3.3 重度僵化的僵尸企业处置策略
    5.4 僵尸企业处置配套机制优化
        5.4.1 僵尸企业处置的法律制度优化
        5.4.2 僵尸企业处置的政府部门工作机制优化
        5.4.3 僵尸企业处置的综合保障机制优化
    5.5 僵化风险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
        5.5.1 宏观僵化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5.5.2 微观企业僵化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财务指标文献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天然气发电的发展现状
    2.1 美国天然气发电的发展经验
    2.2 欧洲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历程
    2.3 对中国天然气发电的启示
    2.4 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的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天然气供应情况分析
    3.1 常规天然气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3.2 非常规天然气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3.2.1 煤层气资源
        3.2.2 页岩气资源
        3.2.3 煤制气资源
    3.3 LNG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3.4 长输管道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天然气市场和价格分析
    4.1 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潜力
    4.2 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及其影响分析
        4.2.1 对天然气生产商和进口商的影响
        4.2.2 对最终用户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成本测算
    5.1 LCOE模型介绍
    5.2 模型参数设置
        5.2.1 集中式天然气发现项目
        5.2.2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
    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5.3.1 集中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5.3.2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5.4 敏感性分析
        5.4.1 集中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2.1 主要概念界定
        1.2.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的文献综述
        2.1.2 “一带一路”及能源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2.2.1 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
        2.2.2 西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3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现状
    3.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实践及区位分布
        3.1.1 中国石油对外投资与区位分布
        3.1.2 中国石化对外投资与区位分布
        3.1.3 中海油对外投资与区位分布
    3.2 中国石油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现状分析
        3.2.1 现状分析
        3.2.2 总体概况
    3.3 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3.3.1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3.3.2 中国石油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3.4 国际主要石油公司对外投资区位分析
        3.4.1 区位布局分析
        3.4.2 主要做法与经验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机制分析
    4.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方法
        4.1.1 区位选择的特征
        4.1.2 区位选择的方法
    4.2 中国石油企业的综合优势
        4.2.1 区位选择的优势
        4.2.2 企业优势的形成
        4.2.3 区位选择的决策
    4.3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机理模型
        4.3.1 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基本机制
        4.3.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目标效应分析
        4.3.3 扩展引力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投资母国视角下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1.1 变量选取
        5.1.2 指标分类解释
        5.1.3 指标分类原理
    5.2 基于投资母国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模型设定
        5.2.3 实证检验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东道国视角下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资源储量与研究假设
        6.1.1 沿线国家石油资源储量分析
        6.1.2 研究假设
    6.2 基于东道国视角下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6.2.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2.3 样本国家选取
        6.2.4 实证分析及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选择
    7.1 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评价指数的构成
        7.1.2 分级指标及测度说明
    7.2 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分析
        7.2.1 评价指标分级
        7.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评价
        7.2.3 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Z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ZX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经营与发展现状
    第二节 经营与发展困境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PEST分析
    第二节 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第四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第一节 企业价值链分析
    第二节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第五章 ZX公司战略分析与选择
    第一节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节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第六章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一节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第二节 提高技术研发及加工制造能力
    第三节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节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第五节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7)S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评价
第三章 S石油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内成品油销售行业简析
    第二节 S石油公司简介
    第三节 S石油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S石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因素分析
    第二节 S石油公司行业竞争分析
    第三节 S石油公司VRIO模型分析
第五章 S石油公司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内容和途径
    第一节 S石油公司的SWOT分析
    第二节 S石油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第三节 差异化战略内容
    第三节 S石油公司差异化途径
第六章 S石油公司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S石油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第二节 S石油公司人力资源体系构建
    第三节 S石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节 S石油公司管理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财务报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框架
    2.1 财务报表相关概述
    2.2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2.3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概述
第3章 石油行业分析、两油简介以及近期现状分析
    3.1 石油行业分析
    3.2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简介及近期现状
第4章 中石油、中石化基本财务数据及财务能力分析
    4.1 基本财务数据对比分析
    4.2 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分析
    4.3 财务能力分析
第5章 综合财务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特点研究
    1.3.2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成因研究
    1.3.3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调整路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
    1.6.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及风险分析
2.1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简单回顾
    2.1.1 货物贸易总量名列世界前茅
    2.1.2 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1.3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1.4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2.1.5 对外直接投资取得较大进展
2.2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
    2.2.1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突出特征是“双顺差”
    2.2.2 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
    2.2.3 FDI 是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
    2.2.4 巨额储备资产项目差额主要来自外汇储备的累积
    2.2.5 错误和遗漏项目主要是管制外资金的短期流动
2.3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风险分析
    2.3.1 加剧了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2.3.2 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2.3.3 累积巨额外汇储备威胁到经济金融稳定
    2.3.4 大量实际资源让渡影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2.3.5 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
    2.3.6 阻碍服务业快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深层原因:要素市场扭曲
3.1 要素市场扭曲的相关文献
    3.1.1 扭曲的定义及其类型
    3.1.2 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涵义
    3.1.3 要素价格扭曲形成的原因
    3.1.4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资源配置效率
3.2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现状
    3.2.1 劳动力市场扭曲状况
    3.2.2 资本市场状况
    3.2.3 土地市场扭曲状况
    3.2.4 能源和水资源价格扭曲状况
    3.2.5 环境成本扭曲状况
3.3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路径
    3.3.1 要素市场扭曲的初始制度安排
    3.3.2 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过程
    3.3.3 要素市场扭曲的制度变迁
    3.3.4 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无要素市场扭曲的情况
    4.1.1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
    4.1.2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
    4.1.3 宏观经济均衡
    4.1.4 完全竞争市场与宏观经济均衡
    4.1.5 要素市场扭曲与宏观经济失衡
4.2 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
    4.2.1 劳动力市场扭曲定义
    4.2.2 资本市场扭曲定义
    4.2.3 能源等要素市场扭曲定义
4.3 要素市场扭曲与消费不足
    4.3.1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消费不足
    4.3.2 资本市场扭曲与消费不足
    4.3.3 其它要素扭曲与消费不足
4.4 要素市场扭曲与投资过度
    4.4.1 要素扭曲与投资过度的数理模型
    4.4.2 要素扭曲与产业选择
    4.4.3 其它要素扭曲与过度投资及产业选择
4.5 要素市场扭曲与外部失衡
    4.5.1 要素市场扭曲与经常项目顺差
    4.5.2 要素市场扭曲与金融和资本项目顺差
    4.5.3 经常项目顺差与金融和资本项目顺差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
    5.1.1 扭曲测度定义
    5.1.2 扭曲测度方法比较
    5.1.3 扭曲测定
5.2 要素市场扭曲与外部失衡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5.2.3 经验检验
    5.2.4 研究结果说明
    5.2.5 研究结论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调整策略
6.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6.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1.2 大力发展服务业
    6.1.3 努力增加消费以扩大内需
    6.1.4 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2 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绩观
    6.2.1 转变政府职能
    6.2.2 改变政府官员政绩观
    6.2.3 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新型关系
6.3 继续理顺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消除要素市场扭曲
    6.3.1 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6.3.2 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6.3.3 进一步推进能源和水等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
    6.3.4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发展
6.4 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6.4.1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4.2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改革
6.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汇兑损益对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汇率波动对企业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相关文献综述
    1.3 框架设计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汇兑损益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汇兑损益内涵界定
    2.2 汇兑损益产生的理论分析
        2.2.1 持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
        2.2.2 进口依赖度高且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上市公司
        2.2.3 进口依赖度低且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的上市公司
    2.3 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
第3章 上市公司行业特征与汇兑损益的关系分析
    3.1 上市公司汇兑损益现状概述
    3.2 上市公司汇兑损益情况的对比分析
        3.2.1 外汇负债型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
        3.2.2 原材料进口型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
        3.2.3 产品出口型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
        3.2.4 金融服务型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
    3.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效果分析
        3.3.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效应
        3.3.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消极效应
第4章 上市公司汇兑损益与其利润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选取
    4.2 模型构建
    4.3 实证过程及分析
        4.3.1 上市公司汇兑损益对利润影响的整体研究
        4.3.2 各行业代表性上市公司汇兑损益对利润影响的研究
    4.4 实证研究结论
        4.4.1 上市公司汇兑损益对利润影响的整体实证研究结论
        4.4.2 各行业代表性上市公司汇兑损益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依势确定合理经营目标
    5.2 积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5.3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5.4 有效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5.5 加快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A

四、Sinopec Records Huge Profits for 2003(论文参考文献)

  • [1]*ST油服公司“保壳”盈余管理行为研究[D]. 程凯.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2]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及处置机制研究[D]. 李方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D]. 李丰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 惠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5]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Z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姚阳阳. 南京大学, 2016(05)
  • [7]S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剑. 南京大学, 2015(06)
  • [8]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财务报表对比分析[D]. 华露. 长江大学, 2015(01)
  • [9]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研究[D]. 王必锋. 辽宁大学, 2013(11)
  • [10]汇兑损益对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研究[D]. 汤文琦. 湖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中国石化2003年实现巨额利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