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一、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卓着(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1](2021)在《S市M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张晶[2](2021)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盘活集体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三农”工作新时代的总抓手。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为我国乡村未来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而田园综合体就是在乡村振兴的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融合了现代农业、文创旅游和田园社区等有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形式,是针对我国当前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途径。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时向田园综合体布局。本文从理论基础入手,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背景及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对国内国外田园综合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文献引证法、案例分析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对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国内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其经验。产业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又是田园综合体的最主要核心。强化产业发展及融合对田园综合体的施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为例进行了总体规划与设计。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出发,对项目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到其规划定位及建设目标,对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进行分区规划,对凤凰谷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并做了总体定位和布局,将整个项目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五区”,并将核心区规划为9个功能区,重点对六大支撑体系中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以及生态体系进行了规划设计。完善生产体系规划,对园内生产道路建设、土地整理、梯田整理及生产加工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完善产业体系规划,对涉农产业、旅游观光设施及衍生产业进行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完善生态体系规划,从农业废弃物处理和景观绿化两方面进行规划,来提升景观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实现产业链的相加和价值链的相乘,发挥“新六产”的会聚效能,成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多种新业态融合模式,打造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重要平台项目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暴占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李俊余,刘会柏[4](2021)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部署背景下,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正蒸蒸日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方兴未艾。梳理CNKI数据库中2008年以来关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文献资料,对把握问题实质、理清思想认识、找准努力方向,实现"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宏伟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NKI数据库中文献的统计和归纳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问题研究的缘起及发展脉络,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问题本质、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勠力奋斗的正确方向。

龚成[5](2021)在《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高速公路是我国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速公路的货运超限问题确成为阻碍高速公路发展的“拦路虎”,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还给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从未放松超限运输的治理,但效果不甚理想,始终无法根除高速公路上的这颗“毒瘤”。为打破屡治屡超这一困境,四川省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历经三年(2014-2016年)的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集中治理,并将经验做法固化形成长效治理格局,基本实现违法超限货车“零驶入”高速公路,创造了全国领先的“四川模式”。与此同时,为改善人民群众出行体验,助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2020年,全国取消了二十九个高速公路联网省份的487个省界收费站,货车收费将按原有的计重收费改为按车轴数收费,这将大大提升高速公路运输实载率和运输效率。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撤销,全国高速公路“一张网”格局基本形成,全国所有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全面实施入口称重检测将正式全面铺开。高速公路入口实施称重检测,对超限运输货车实施劝返的工作模式,四川省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并在突破超限运输治理的基础性、机制性、源头性等难题方面,四川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全国其他省份高速公路借鉴和参考,同时新形势下各地治超政策力度、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这对四川高速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四川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治理的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案例研究、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公共理论知识,深入探讨四川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治理的背景、历程、做法与成效。从综合治理的组织推动、协同机制、运作机制、技术手段、保障机制等五大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四川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治理取得成功的经验做法。最后,高度总结四川模式的创新性经验,并在全国高速公路超限治理的新形势背景下提出新型超限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看法,为促进全国高速公路超限治理“一盘棋”格局提供参考借鉴。

李仁靓[6](2020)在《遗产廊道视野下的红色文化遗产研究 ——以岳西县为例》文中认为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以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重要革命历史脉络为主线的一系列实物遗存及其所承载的无形遗产的总和。岳西县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存留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近年来,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先进文化的见证,得到了广泛的政策重视与社会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红色文化遗产面临的矛盾状况也逐渐凸显,自然风险与人为困境使得这一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堪忧。国内传统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法体系往往未能将一些实际发展问题考虑在内,存在着单一的偏向性。在分析了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分布状况后,引入美国现行的“遗产廊道”理论进行问题的推进与解决。遗产廊道作为一种尺度灵活、应用广泛的整体性遗产保护与利用手段,对于解决当前岳西县红色遗产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有所助益。论文通过借鉴遗产廊道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与思路,在不局限于纯粹模仿传统意义上廊道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本土实际、着眼现实问题,对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做出初步梳理,并结合现代技术与多学科方法理论,在事件与空间层面进行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增强廊道理念的实施落地可行性,提出适宜当前时代语境下红色遗产保护与利用或可尝试的新路径。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2章):研究主题的相关阐述与概况梳理,提供重要的前置性研究基础。首先对研究问题的背景进行阐明,并对本研究中的对象与范围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对红色文化遗产与遗产廊道相关研究进行回溯,同时明确研究方法。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的概况梳理,分别从其生成原因、构成分类、现状评估与价值认定方面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尝试性遗产廊道构建行为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部分(第3章):研究的主体核心部分,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的基础构想,具有一定的落地实践意义。首先分析了构建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并明确了构建遗产廊道的总体思路,分析了遗产廊道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策略,在四步走的策略明确的基础上,进而进行遗产廊道事件主题的设计,分析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进行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的设计与四重系统的初步规划。第三部分(第4章):后遗产廊道时代下对于红色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语体的保护与再利用路径,是研究经验与成果的深化总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概念解读的基础上,以遗产廊道视野作为大的背景,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思路的明确、保护模式的引鉴、保护环节的分析,以及整体的、节点的、多方的、当代的开发利用行为阐释。

李金朋[7](2020)在《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研究 ——以区分标准与分流方法为重点》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与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诉讼已经成为解决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的重要方式,但这也导致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法官人均办案数也不断增加、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状况。不仅影响到个案的结案周期,使案件结案周期变长,诉诸司法的当事人难以迅速得到救济,而且也对案件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法官为了减少积压的案件,采取快审快结的办法,对案件质量有所懈怠。进行繁简分流的改革,首先需要把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区分为繁案与简案,然后交由不同的审判机构、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因此,如何有效甄别繁案与简案,是繁简分流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与关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区分繁案与简案的标准以及区分的方法远未得到解决,各基层法院尽管纷纷出台繁简分流改革的文件,但文件中所列的简案类别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各法院所采用的识别繁案与简案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当下的改革中,区分繁案与简案标准与方法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辨析了繁简分流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了繁简分流的法理依据,改革的背景与改革的历程,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对象。第二章讨论了繁简分流的标准和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研究繁简分流的标准,接着梳理了分流标准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分别解析了2012年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区分的方法和我国司法实务中采用的分流方法。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部分。考察了2017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推进繁简分流改革时确定的改革试点法院中的三个法院(苏南、苏中、苏北各选一个法院)改革的状况。第四章着重分析了繁简分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诸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何羽芊[8](2019)在《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理县森林资源管护地可持续性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理县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管护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对理县的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做出评价并出具相关的研究对策。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调查、档案查询等方法,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管护相关的研究,获取了理县近几十年来相关的森林资源调查的数据资料,以及近几年理县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以巩固理县作为长江上游绿色屏障为前提的情况下,以理县现有的森林发展现状为依据,对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虽然理县交通不是特别发达,但是区域位置优势比较明显,是四川省重点保护林区,全县境内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活立木蓄积量还是森林覆盖率均在四川省内排名前列,而且理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森林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上述的条件为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理县在森林资源的管护过程中也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森林病虫害、滥砍乱发、毁林种田等一些自然灾害和包括火灾在内的人为损害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实现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可持续支撑;二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生态的可持续性优化;四是文化的可持续性繁荣。并基于此提出几条建议:构建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调整森林产业结构;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防控自然灾害;积极引进人才、发展生态旅游。

储小东[9](2019)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江西省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2014年以来,江西推进"河长制"建设,全省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0%左右,江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2%,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4-2017年环境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趋势分析,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岳洁[10](2018)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绿色发展理念紧密地与政府工作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时期,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必须接受彻底的变革。以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已经不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需求,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亟待树立。由于目前对于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仅有的文献研究也是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提出具备现实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因此,笔者选择以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当前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现状及与绿色发展理念背离的问题,并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基本路径。本文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选题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阐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评析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研究的不足,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阐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绿色发展和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本章节阐释了绿色发展与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相关理论,并分析了绿色发展理念与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关联。第三部分讨论了当前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现状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背离,并分析了当前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案例分析。以浙江湖州的《“生态优市”战略》,湖南怀化的《党政管理绩效评估方案》,四川遂宁的《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了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绿色转型,及其目标。第五部分为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基本路径。包括:树立政府绩效评估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生态责任管理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绩效评估技术保障机制。

二、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卓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卓着(论文提纲范文)

(2)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1.3.1 国外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3.2 国内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梳理
        2.1.1 田园综合体
        2.1.2 产业融合
        2.1.3 乡村振兴
        2.1.4 乡村景观
    2.2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建体系
    2.3 “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2.3.1 产业+科技
        2.3.2 产业+旅游
        2.3.3 产业+市场
        2.3.4 产业+品牌
    2.4 案例借鉴分析
        2.4.1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2.4.2 浙江绍兴“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
        2.4.3 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
3 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3.1 项目区位分析
    3.2 自然条件分析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地貌
    3.3 自然资源分析
        3.3.1 土地资源
        3.3.2 矿产资源
        3.3.3 水资源
        3.3.4 生物资源
        3.3.5 基础设施概况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Strength)
        3.4.2 劣势(Weakness)
        3.4.3 机遇(Opportunity)
        3.4.4 挑战(Threat)
    3.5 政策分析、上位规划及发展历史分析
        3.5.1 政策分析
        3.5.2 上位规划分析
        3.5.3 发展历史分析
    3.6 规划总则
        3.6.1 规划目标
        3.6.2 规划原则
        3.6.3 规划定位
        3.6.4 规划策略
        3.6.5 规划布局
    3.7 分区规划
        3.7.1 核心区布局
        3.7.2 核心区分区建设
    3.8 完善生产体系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3.8.1 园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8.1.1 生产道路归整
        3.8.1.2 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
        3.8.1.3 园区电力及照明系统
        3.8.2 土地整理
        3.8.3 梯田整理
        3.8.4 水肥一体化
        3.8.5 生产加工设施建设
        3.8.6 服务设施建设
    3.9 产业体系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9.1 涉农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3.9.1.1 葡萄标准化生产区规划
        3.9.1.2 葡萄采摘区防腐木长廊规划
        3.9.1.3 园林苗木培育基地规划
        3.9.1.4 花卉产业基地规划
        3.9.2 旅游观光设施规划
        3.9.2.1 农旅拓展设施规划
        3.9.2.2 农旅综合服务设施规划
        3.9.2.3 乡村旅游资源改造规划
        3.9.3 衍生产业发展规划
    3.10 生态体系规划,提升景观化
        3.10.1 农业废弃物处理
        3.10.1.1 沼气池规划建设
        3.10.1.2 生态堆肥场规划建设
        3.10.2 景观化提升
        3.10.2.1 道路两侧及园区入口绿化规划建设
        3.10.2.2 民宿及周边绿化规划建设
        3.10.2.3 设施大棚周边景观绿化
        3.10.2.4 办公及生活区周边绿化
        3.10.2.5 山溪花谷造景绿化
        3.10.2.6 田园绿化规划
        3.10.2.7 园区景观规划
        3.10.2.8 特色村舍及非遗文化的保护规划建设
4 讨论
    4.1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设计路径
        4.1.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雷同发展
        4.1.2 发展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4.2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文献回顾
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动态
    (一)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二)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三)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挑战
    (四)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方向
三、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展望
    (一) 理论研究层面
    (二) 实践研究层面

(5)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分析
        1.4.1 典型性分析
        1.4.2 代表性分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速公路超限运输
        2.1.2 超限与超载运输的区别
        2.1.3 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的利益主体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2.4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案例描述
    3.1 全国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治理的概况
    3.2 四川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治理的概况
        3.2.1 四川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
        3.2.2 高速公路在四川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地位
        3.2.3 四川省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3.2.4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运输综合治理的背景
    3.3 四川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综合治理的三个阶段
        3.3.1 第一阶段:综合治理攻坚阶段(2014 年)
        3.3.2 第二阶段:综合治理巩固阶段(2015 年)
        3.3.3 第三阶段:长效机制建设阶段(2016 年)
    3.4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成效
        3.4.1 安全管理能力提升
        3.4.2 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3.4.3 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3.4.4 依法治理体系建立健全
        3.4.5 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第四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关键性要素分析
    4.1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组织机制分析
        4.1.1 政府重视超限治理必要性分析
        4.1.2 主要做法:政府主导,高位推动
        4.1.3 政府重视与强化组织建设的成效分析
    4.2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协同机制分析
        4.2.1 联动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4.2.2 主要做法:多中心治理机制
        4.2.3 联动协同共治的成效分析
    4.3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分析
        4.3.1 源头管控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4.3.2 主要做法:关口前移,着力提升源头管控效能
        4.3.3 源头管控治理的成效分析
    4.4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技术手段分析
        4.4.1 科技化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4.4.2 主要做法:完善超限治理科技信息化建设
        4.4.3 综合治理运用科技手段的成效分析
    4.5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保障机制分析
        4.5.1 完善综合治理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4.5.2 主要做法:依法治理,民生为先
        4.5.3 综合治理保障机制的成效分析
第五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5.1 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的经验总结
        5.1.1 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由分散管理向统一推进转变
        5.1.2 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管理转变
        5.1.3 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由人工治理向科技治理转变
        5.1.4 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由多头管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5.1.5 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由专项治理向长效治理转变
    5.2 全国高速公路新型超限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5.2.1 全国“一张网”运营新模式
        5.2.2 积极探索研究非现场超限治理执法模式
        5.2.3 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超限治理中应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遗产廊道视野下的红色文化遗产研究 ——以岳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红色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1.4.2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概况
    2.1 红色文化遗产生成分析
        2.1.1 历史源流
        2.1.2 地理环境
    2.2 红色文化遗产构成分类
        2.2.1 以时间为尺度
        2.2.2 以类型为尺度
    2.3 红色文化遗产现状评估
        2.3.1 保护现状
        2.3.2 利用现状
    2.4 红色文化遗产价值认定
        2.4.1 历史价值
        2.4.2 艺术价值
        2.4.3 社会价值
        2.4.4 文化价值
第三章 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3.1 构建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3.1.1 可行性
        3.1.2 必然性
    3.2 构建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的总体思路
        3.2.1 概念解读
        3.2.2 目标明晰
        3.2.3 原则拟定
        3.2.4 策略解析
    3.3 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事件主题设计
    3.4 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构成要素分析
        3.4.1 核心要素判别
        3.4.2 辅助要素分析
    3.5 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格局营造
        3.5.1 技术方法介绍
        3.5.2 核心要素分布特征
        3.5.3 廊道节点组合分析
        3.5.4 廊道空间结构营造
    3.6 岳西县红色文化遗产廊道四重系统规划
        3.6.1 遗产系统
        3.6.2 绿道系统
        3.6.3 游道系统
        3.6.4 解说系统
第四章 后遗产廊道时代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路径
    4.1 概念解读
    4.2 保护路径
        4.2.1 秉承整体的保护思路
        4.2.2 借鉴先进的保护模式
        4.2.3 沿袭传统的保护环节
    4.3 再利用路径
        4.3.1 整体利用
        4.3.2 节点利用
        4.3.3 多方利用
        4.3.4 当代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研究 ——以区分标准与分流方法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概述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的内涵
        一、繁简分流的多重含义
        二、繁简分流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
    第二节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的基本内容
        一、诉讼行为的分流
        二、审判组织的分流
        三、审理程序的分流
        四、裁判文书的分流
    第三节 繁简分流的法理依据
        一、两便原则
        二、诉讼经济理论
        三、程序适配性原理
        四、程序选择权理论
    第四节 我国法院繁简分流的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历程
    第五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第一审程序中的繁简分流
        二、区分简案与繁案的标准、方法
第二章 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标准与方法
    第一节 繁简分流的标准
        一、繁简分流标准的研究意义
        二、简案标准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繁简分流的方法
        一、研究繁简分流方法的必要性
        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方法
        三、司法实务中采用的方法
第三章 繁简分流的实证考察
    第一节 S市W区法院
        一、法院的基本情况
        二、近五年受理案件的数量和程序适用
        三、繁简分流改革的基本情况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
    第二节 N市G区法院
        一、法院的基本情况
        二、近五年受理案件的数量和程序适用
        三、繁简分流改革的基本情况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
    第三节 S市S县法院
        一、法院的基本情况
        二、近五年受理案件的数量和程序适用
        三、繁简分流改革的基本情况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
第四章 繁简分流识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繁简分流识别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各法院区分繁案与简案的标准不统一
        二、各法院识别繁案与简案的方法不统一
        三、二次分流做法和程序不一
        四、年轻法官长期审理简案不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节 改进与完善分流机制的建议
        一、在同一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区分繁案与简案的标准
        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识别方法
        三、推广由审理简案法官挑选简案模式
        四、规范二次分流的程序
        五、定期轮换办理简案的法官
结语
参考文献

(8)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 国内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路线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县的基本概况
    1.1 理县的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水文
        1.1.4 林地土壤与植被
        1.1.5 资源状况
    1.2 理县的社会经济状况
        1.2.1 社会经济概况
        1.2.2 农业
        1.2.3 旅游
第二章 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管护目标
    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 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1 生态优先原则
        2.2.2 尊重自然原则
        2.2.3 科学性原则
        2.2.4 环境安全原则
    2.3 理县森林资源的管护目标
        2.3.1 以生态恢复为重点,科学推进城乡绿化
        2.3.2 以科研协作为依托,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3.3 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热点项目
        2.3.4 加大林业保护工作力度,确保生态安全
第三章 理县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理县森林资源现状
        3.1.1 森林分布和种类
        3.1.2 森林管护机构和人员
        3.1.3 林权划分及伐区管理政策规定
        3.1.4 林业科技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
    3.2 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自然灾害问题
        3.2.2 人为因素问题
        3.2.3 产业结构问题
第四章 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1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政策可持续发展
    4.2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4.2.1 林木种植与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2.2 后续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2.3 林业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3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生态可持续优化
    4.4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文化可持续繁荣
第五章 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
        5.1.1 科学编制森林资源发展规划
        5.1.2 构建森林资源良性循环机制
    5.2 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调整森林产业结构
        5.2.1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
        5.2.2 调整森林产业结构
    5.3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防控自然灾害
        5.3.1 加强防范森林火灾
        5.3.2 加强防治森林有害生物
        5.3.3 改善森林防护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5.3.4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5.4 积极引进人才、发展生态旅游
        5.4.1 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5.4.2 积极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14-2017年江西省生态文明环境现状
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
3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趋势分析
4 结语

(10)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绿色发展理念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分析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概念界定
        2.1.1 发展观与绿色发展的内涵
        2.1.2 政绩观与绿色发展的本质
        2.1.3 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绩维度
    2.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内涵解读
        2.2.1 绩效标准及价值取向的含义
        2.2.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特点
        2.2.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功能
    2.3 绿色发展理念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关联
        2.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
        2.3.2 体现绿色发展观与生态政绩观的基本方式
        2.3.3 落实地方政府生态伦理责任的客观需要
第3章 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现状
    3.1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形态
        3.1.1 公众满意度导向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3.1.2 GDP导向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3.1.3 工具理性导向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3.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经济价值泛化
        3.2.2 生态理性缺失
        3.2.3 生态责任空心化
    3.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激励机制不健全
        3.3.2 生态政绩责任追究制度执行不到位
        3.3.3 绩效竞争压力下的地方政府显性政绩追求
        3.3.4 传统政绩考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4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案例分析
    4.1 地方政府生态政绩转型的主要实践
        4.1.1 浙江湖州:“生态优市”战略
        4.1.2 湖南怀化:生态政绩评估
        4.1.3 四川遂宁: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
    4.2 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绿色转型
        4.2.1 注重生态规划引领
        4.2.2 优化绩效评估制度
        4.2.3 强化生态责任落实
    4.3 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绿色化转型的目标:来自案例的启示
        4.3.1 凸显绿色惠民利民
        4.3.2 突出生态代际公平
        4.3.3 强化生态治理责任
第5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的基本路径
    5.1 树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生态文明价值理念
        5.1.1 塑造区域发展生态价值观
        5.1.2 培养行政管理生态经济观
        5.1.3 培育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观
    5.2 建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生态政绩考评体系
        5.2.1 优化绩效评估价值理念
        5.2.2 改革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5.2.3 强化生态绩效结果运用
    5.3 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生态责任管理机制
        5.3.1 明确生态治理责任目标
        5.3.2 狠抓生态建设责任落实
        5.3.3 强化生态损害责任追究
    5.4 完善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技术保障机制
        5.4.1 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测评体系
        5.4.2 创新绿色绩效信息统计方法
        5.4.3 完善生态发展大数据信息平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四、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卓着(论文参考文献)

  • [1]S市M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 杨旭. 河北大学, 2021
  • [2]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D]. 张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 李俊余,刘会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02)
  • [5]四川省高速公路货运超限综合治理案例研究[D]. 龚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遗产廊道视野下的红色文化遗产研究 ——以岳西县为例[D]. 李仁靓. 安徽大学, 2020(07)
  • [7]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研究 ——以区分标准与分流方法为重点[D]. 李金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何羽芊.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趋势分析[J]. 储小东. 环境与发展, 2019(04)
  • [10]绿色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转型研究[D]. 岳洁. 湘潭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