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公私立中学办学活力分析

高等学校公私立中学办学活力分析

一、高校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之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光亮[1](2019)在《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的方向与强音。在高职教育领域,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似乎成为难以共存的矛盾体,不过,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成功运作使二者的协同关系昭然。如何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实现双方协同运作、协同治理,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寻找协同的平衡点,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摆脱发展困境,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对高职院校非常具有吸引力,并有逐渐兴盛态势,但真正沿着混合所有制轨道高质量发展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基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政策导向与路径优化的时代诉求、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升华的理论探析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模式再造的实践探索,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到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选择、框架设计与制度构建上。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遵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突破的方向;另一方面拓宽研究视角,在多元主体的生态关系系统中来重构研究框架,利用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理论方法,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机理、均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重构与机制保障,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一是基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背景,基于文献分析,厘定研究问题的核心概念,界定本研究任务的重点所在;二是在研究述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释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基于此建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三是基于实证分析与论述,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进行现状考察,剥茧抽丝,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透视与归因;四是围绕博弈的条件、内容、类型,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关系进行厘定,明晰多元主体的博弈机理;五是通过数理关系界定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过程中博弈假设、均衡策略,提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博弈均衡优化的建构基础;六是围绕着政府统筹主体、多元治理主体、社会监管主体、师生参与主体,设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框架;七是基于协同治理模式的建构,提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通过基本理论研究、实然状态研究、问题与原因探究、博弈机理研究、均衡策略研究、模式建构研究、保障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理论溯源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并衍生出五个特质与四大价值。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内涵意蕴可凝练为: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治理中,应包括不同的所有制治理主体,而为了协调好这些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相关的利益诉求,我们应该推崇“协同治理”——通过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共识、集体决策和合力执行等行为去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以达到满足公众和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目标一致性、治理方式互动性、治理过程持续性、治理内容选择性五个本质特征和包容开放、多方参与、联动高效、工学兼优四大价值诉求。2.从现实状况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四种表象、三大问题与五个归因。调查结果显示,多元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意愿不足、动机不同、制度不清、权责不明四种表象,深入分析发现多元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动能不足、路径不顺、机制不善的三大深层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纳为多元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目标差异性、权责离散性、资源零散性、政策缺失性与机制机械性五个方面。3.从博弈机理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两种间性关系、四大博弈内容与三大博弈条件,存在静态与动态两大博弈类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合作与冲突、独立和依存两种间性关系,并在价值追求不一致、利益诉求不一致与行动方式不一致三大条件下,围绕利益、权力、权利、风险四大内容展开静态与动态博弈。4.从博弈动态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存在博弈假设下的三大动态博弈关系。假设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在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三方主体按照国有资本行动→非国有资本行动→政府监管机构行动的顺序进行动态博弈,国有资本的侵占概率与惩罚力度呈反比例关系,同时与监管部门的查处成本表现出正相关关系;非国有资本针对侵害行为的上诉成本与非国有资本因诉讼可挽回的利益、发起诉讼面临的赔偿支付、以及可能获得的惩罚收益补偿呈正相关关系;监管机构查出侵占行为的概率与其惩罚力度以及非国有资本面临的诉讼赔偿损失呈反向关系。5.从博弈策略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可建立基于价值基础与制度基础的动态均衡策略。为促进各主体之间形成平衡协调甚至联动的治理关系,各主体应采取建立一种综合自身利益与他方利益、衡量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把握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基础,且需要从组织架构、职责职权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构建相应的制度基础这样一种均衡策略。6.从协同效果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应基于四大原则与三大机制进行框架设计和模式再造。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应基于利益共享、多元共治、责权利明晰与开放治理四大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诉求认同、权责关系协调协同三大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共商共谋、依据共同契约规则,对共同支配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多元主体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形成均衡态势,在识别、测度均衡态势与既定目标差距的基础上,促进治理系统的自组织内微调与妥协,继而保证协同治理目标得以实现。7.从政策建议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需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与制度生态。健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政策扶持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科学界定协同治理主体的职责职权,完善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和权利保护制度,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奠定良好的法制环境与制度生态。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治理关涉多元主体,既带来活力与优势,又带来挑战与问题,只要找到合适的策略,即可破题发展、脱困前行。在无时无处不在的矛盾运动与博弈过程中,各治理主体在利益、权力、权利、风险等方面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动态博弈,由于受到利益诉求、价值追求和行动逻辑不一致的先天约束,导致博弈困境的存在,也造成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难以走出协同治理困境。若对博弈策略施以改进,各主体能在充分尊重各自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以达成共识的规约要求,释放自主治理的潜能,继而发挥最大化的治理效能,在博弈进程中达成最佳均衡点,即便在结构耗散下,也能围绕均衡点不断有序运动,即证明该策略是在维护各方利益最大化或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协同治理均衡策略。以此多元博弈的动态均衡策略为依据,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治理模式进行改进再造、流程重塑与机制革新,是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共治共赢目标效果达成的最优路径抉择和最佳操作选择。并期待基于这一分析范式和治理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陈春梅[2](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林焰[3](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困境及突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混合所有制办学促进了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当前职业院校正积极探索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转型来提升竞争力,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本论文围绕着混合所有制这一新的办学体制,立足职业教育管理改革视角,借鉴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上论证我国高职院校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资产结构、办学经费来源及法人治理结构状况,归纳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发展中存在教育的公益性和营利性冲突、混改定位不明确、法律保障不到位、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窄局限了院校的发展、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存在追求办学规模扩大以增加办学利润与提升办学质量增加办学内涵建设投入的矛盾,提出通过立法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属性、确定各举办主体的权责利,政府出台财政支持、队伍建设的扶持政策,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及内部管理体系、制定有效可行的管理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周婷[4](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混合所有制帮助国有企业解决了内部治理混乱、产权不明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试点并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激发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选择路径之一。混合所有制在经济领域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产权理论、股份制理论及股份制的制度设计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提供了诸多可参考的理论启示。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国家倡导将混合所有制引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各省市的改革政策也相继出台。在国家政策倡导下,各地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混合所有制正在改变着学校的原有面貌。目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职院校总体上有四种产权混合模式,分别是不同资本合资兴办职业院校、公民办院校间相互委托管理、公办高职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校企共同体、民办高职引入国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办学途径上,转变学校内部管理方式、新建二级学院、推进专业改革、共建职业教育综合体和共建新型基地是实践中的重要创新。在办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仍然存在诸如认识不到位、产权不明确及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导致混合所有制办学无法深入的原因一方面是产权界定不清晰;另一方面就是进行改革之后,产生的收益应该如何分配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主要影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改革的因素就是:产权、董事会制度及股份制。在理解产权、董事会制度及股份制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各地高职办学改革的现状,力争从“资产所有者”定位准确化、股份制的制度设计科学化及作为“法人”的学校内部管理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改革。

张琦英[5](2018)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文中提出高职教育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为充分激发和调动高职教育的活力、摆脱现有办学的困境,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开始受到关注。目前,探索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既有国家相应政策的引导,又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诉求,也存在着企业等社会资本的大胆尝试。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部门、学生、教师、行业协会等都是其中的利益群体,他们对于高职教育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却实实在在受到他们行为决策的影响。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审视,对探索国内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为指导,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依据重要性、合法性和紧迫性三个维度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个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下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展开讨论。其次,依据调查结果,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实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既归纳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焦点、利益实现途径,也为进一步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实现方式分析提供依据。最后,综合相关调查结果,结合案例,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提出相应的建议。论文在具体结构上分为七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了背景、意义、目的、研究方法和路线,并开展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二是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主要理论的观点和研究适用性,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三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回答三个主要问题:混合高职院校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哪些?每个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各个相关者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其利益诉求?第四部分是对复杂、多样的高职院校混合类型进行界定,并归纳出混合办学下高职院校存在的共性。之后的第五部分,结合案例,分析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混合办学中常见三种类型的具体运行机制和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第六部分则系统梳理了当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部分为推进建议部分,根据前述理论基础、运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顾虑,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分类管理、科学治理和多方参与的推进路线。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再次梳理和反思,指出论文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视角。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由不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相关者构成。他们利益诉求不同,实现方式也不同。通过调查和分析,论文将混合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成确定型(包括投资者、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期望型(包括校企合作企业、政府部门)、潜在型(包括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和边缘型(包括公众和校友)四类。这四类相关者各有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相关者群体。(2)对目前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三种类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的呈现和具体运行机制的解读,归纳出不同类型混合办学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并提炼出其共性特征,如教育公共性不变、非公有资本的属性不变以及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特征显着。(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推进基本思路是: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分类管理、科学治理和多方参与的推进路线。论文提出从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管理理念入手,加快混合办学的立法顶层设计,出台针对混合办学的立法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具体运行机制。鉴于混合后高职院校在资本构成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对混合办学的法人实施分类管理,在明确其法人属性及相应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实施差别管理,维护和协调各方利益,并构建混合办学下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最后,应建立起由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混合办学体制,既明确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体路径,也能统筹协调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内外要素。

仇桂且[6](2013)在《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异地办学模式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模式不断发展深化,诸多公有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新的办学模式中的异地办学模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崭新的亮点、面临的困境等受到了社会的日益关注。

彭华安[7](2011)在《理性的选择: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学院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家、一个特殊的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办学模式。随着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开始以“非公非私”、“亦公亦私”的“灰色”身份大规模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可以说,自它诞生之日起,关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教育奇观”。本文借助政策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与访谈法,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对独立学院制度的生成、执行、评价与变革进行“全景式”的考察,以探究内蕴的深层逻辑。囿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国情,基层创新主体普通公办高等学校在利益驱动下创生了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地方政府在执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中面临着上有政策指令、下有百姓压力而政府资源有限的困境。为提升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地方政府对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给予“政策支持”,导致国有民办二级学院“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由于规制不力而出现的违规招生、学生闹事、教育公平等问题,教育部于2003年、2008年分别颁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鲜明体现了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的特点与内容。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都是一个充满着连续不断的交易、谈判和政治互动的复杂过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处于不同的“制度场域”,被“意义构建”的成分渗透着,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态度、行为与方式对特定政策加以“阐释”和“践行”,形塑着政策执行的生态。独立学院政策的执行同样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独立学院策略互动,并形成“假独立”、“假民办”、“假优质”的执行生态。中央政府囿于渐进改革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间的“落差”和政策目标多重冲突的制度逻辑,对地方政府与独立学院的执行失范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当政策目标存在多重冲突时,地方政府将会根据利益诉求和地方面临的压力,有选择地追求其中对于自身有利的政策目标,而有意回避和弱化对某些目标追求的动力。在“压力型科层体制”内执行对自身有利的政策目标,而在自由裁量权下通过“重新界定政策”、“‘理性不作为’下的‘共谋”与“用足政策”等方式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目标变通执行。受制于制度逻辑的路径依赖,为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独立学院一般采用资源稀缺下的“机会主义”与关系网络中的“政策变通”等方式执行政策目标。独立学院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采取各种措施从社会、政治与行政领域获得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是有限的合法性,因为它并没有获得法律合法性。然而,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只要能满足社会、政治与行政的需求,缺乏足够法律合法性的独立学院制度也可能继续存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化,独立学院制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价值选择危机、公共性危机、程序性危机与有效性危机。在此种情况下,应从建立合理、健全的独立学院产权结构,实施合理的“选择性激励”与建立立体、多元的监督机制,改进教育政策制定系统,重构独立学院“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朱太康[8](2010)在《从“分公司”到“子公司”——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安排》文中研究说明国有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规范为独立学院,体现了坚持教育创新和向社会负责的高校改革方向。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前提和核心是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关系的制度安排。国有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与母体高校是"分公司"与"总公司"的关系,这有着必然性和过渡性。规范独立学院,要使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关系制度构架为"母公司"与"子公司",这既会形成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双赢"格局,也给予了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更大空间。

陈克江[9](2006)在《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指由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既拥有公办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又吸纳了社会资金力量,对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和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产生与发展已受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从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政策解读,通过对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梳理,对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发展现状的剖析,较深入地揭示了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基本特征,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及其发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在产权划分、后续资金投入、管理规范性、学院发展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以及生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供学界和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参考,并力求能够对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发展由新生走向成熟提供决策参考。 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的同时,举办者能够按规范办学,一定能够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引领民办高等院校发展以及开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领域等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朱太康[10](2006)在《从“分公司”到“子公司”——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安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规范为独立学院,体现了坚持教育创新和向社会负责的高校改革方向。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前提和核心是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关系的制度安排。国有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与母体高校是"分公司"与"总公司"的关系,这有着必然性和过渡性。规范独立学院,要使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关系制度构架为"母公司"与"子公司",这既会形成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双赢"格局,也给予了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更大空间。

二、高校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之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时代诉求: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与路径优化
        (二)理论探析: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升华
        (三)实践探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再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研究
        (二)高职教育协同治理的研究
        (三)混合所有制协同治理的研究
        (四)基于博弈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
        (五)文献评析的发现与启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
    四、理论基础
        (一)产权相关理论
        (二)博弈均衡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四)耗散结构理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意蕴诠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
        (三)治理
        (四)协同治理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制度变迁
        (一)发展阶段
        (二)分类解析
        (三)典型案例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
        (一)内涵剖析
        (二)本质特征
    四、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形成包容开放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
        (三)建构联动高效的现代治理机制
        (四)创建工学兼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多元博弈:分析框架构建
        (一)关键问题及其审思
        (二)分析框架构建的逻辑基础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现实扫描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
        (二)行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调查研究的结论
        (一)参与混改的意愿不足
        (二)参与治理的动机不同
        (三)参与治理的制度不清
        (四)参与治理的权责不明
    四、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深层问题透视
        (一)参与混改的动能不足
        (二)参与混改的路径不顺
        (三)参与混改的机制不善
    五、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目标的差异性
        (二)权责的离散性
        (三)资源的零散性
        (四)政策的缺失性
        (五)机制的机械性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机理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主体
        (一)协同治理的内外结构
        (二)协同治理的主体构成
        (三)协同治理的间性关系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内容
        (一)利益博弈
        (二)权利博弈
        (三)权力博弈
        (四)风险博弈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策略
        (一)协同治理过程中博弈条件分析
        (二)协同治理过程中博弈类型分析
    四、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机理
        (一)静态博弈机理
        (二)动态博弈机理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动态均衡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多元博弈模型构建
        (一)博弈假设
        (二)博弈矩阵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动态均衡分析
        (一)国有资本博弈行为分析
        (二)非国有资本博弈行为分析
        (三)政府监管机构博弈行为分析
        (四)动态均衡结果讨论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动态均衡优化的建构基础
        (一)价值基础
        (二)制度基础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再造
    一、基于动态均衡策略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原则
        (一)利益共赢的原则
        (二)多元共治的原则
        (三)责权利明晰原则
        (四)开放治理的原则
    二、基于动态均衡策略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模式再造框架
        (一)协同治理模式的界定
        (二)协同治理模式的框架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模式保障机制
        (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统筹机制
        (二)深化多元主体诉求博弈的认同机制
        (三)明晰多元主体权责关系的协调机制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模式的配套支持法律政策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明确协同治理主体的职责职权
        (一)明确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是权责明晰的基础
        (二)科学界定和划分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
    三、完善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和权利保护制度
        (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资本双方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完善权利保护制度,保障资本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学习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靠性
        五、研究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依据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一、概况简介
        二、案例分析
        三、特征归纳
        四、启示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三、启示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三、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一、概念解读
        二、主要特征
        三、二元选择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支持
        二、校长的魅力
        三、产权的设计
        四、文化的交流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四、运行制度保障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困境及突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一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
        二、办学体制
        三、高职院校
    第二节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构成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特征
    第三节 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教育产权理论
        二、成本分担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
    第一节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进程分析
        一、自主探索阶段
        二、政府参与阶段
    第二节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类型及典型分析
        一、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企业资本的模式——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二、国有资本+企业资本+个人资本的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三、企业资本+个人资本+国有资本的模式——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四、不同办学模式的共性特征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办学目标的矛盾
        一、高职教育的公益性
        二、高职教育的营利性
        三、混合所有制办学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办学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混改的定位不清晰
        二、经费筹集与持续性办学困境
        三、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
        四、人事编制定位不清晰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立法与保障不到位
        一、法人属性未明确
        二、资本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决策权属存在冲突
        四、利润分配不明确
        五、举办者权利救济途径有限
    第二节 多主体治理的结构性原因
        一、权责界限不清晰
        二、内部机制缺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辩证看待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
    第二节 加快立法落实保障
        一、完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设置法规
        二、政府出台配套鼓励政策
    第三节 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体系
        一、建立并完善决策机构
        二、设立监督机构
        三、完善管理运行模式
        四、建立同工同酬的人事制度
    第四节 办学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
        一、适度规模发展保障质量提升
        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质量提升
    第五节 循序渐进实施过渡性探索
        一、循序渐进的探索改革模式探索
        二、循序渐进的探索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混合所有制
        1.3.2 混合所有制办学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改革的现实诉求和政策支持
    2.1 传统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不足
        2.1.1 企业用人与高职院校育人的矛盾突出
        2.1.2 高职院校缺乏多元化经费来源
        2.1.3 教师观念的阻力和学生生源的阻碍
    2.2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
        2.2.1 国家的混合所有制制度引领
        2.2.2 地方政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3 影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素分析
        2.3.1 产权、管理、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中的重要因素
        2.3.2 各高职院校改革热情高涨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的产权定位
    3.1 产权理论及其启示
        3.1.1 产权的定义
        3.1.2 产权的特性及功能
        3.1.3 产权理论的启示
    3.2 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产权多元化
        3.2.1 产权多元化的意义及作用
        3.2.2 高职院校产权多元化探索
    3.3 产权多元化仍面临的挑战
        3.3.1 政府还未出台指导性文件
        3.3.2 院校尚未理顺产权归属
        3.3.3 企业未明确角色定位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
    4.1 股份制企业管理的成功探索
        4.1.1 股份制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
        4.1.2 股份制企业的运营管理
    4.2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4.2.1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
        4.2.2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外部合作
    4.3 管理中遇到的挑战
        4.3.1 校内治理结构调整困难
        4.3.2 校外合作管理复杂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的股份制应用
    5.1 股份制理论及其启示
        5.1.1 股份制的定义
        5.1.2 股份制的特性及功能
        5.1.3 股份制理论的启示
    5.2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股份设置
        5.2.1 股份制企业的股权设置
        5.2.2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进行股权设置的探索
        5.2.3 股权设置的典型实践——股份制实训基地建设
    5.3 探索中的问题与挑战
        5.3.1 各方对股权的认识不一
        5.3.2 学校对自身股权认识不明确
        5.3.3 与股权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不足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的优化策略
    6.1 准确定位“资产所有者”
        6.1.1 作为倡导者的政府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6.1.2 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明确自身职责
        6.1.3 作为参与者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办学
    6.2 推动学校内部法人治理
        6.2.1 推进学校法人治理
        6.2.2 规范教职工校内持股
    6.3 科学设计股份制度
        6.3.1 分类推进“混”“合”
        6.3.2 深度推动“股改”
        6.3.3 试点教职工持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二) 混合所有制的相关研究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和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所有制
        (二) 混合所有制
        (三) 办学体制
        (四) 利益
    二、主要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二) 产权理论
        (三) 委托-代理理论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二、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一) 问卷回收
        (二) 描述性统计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一) 界定利益相关者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三)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归类
        (四) 差异分析
    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实现方式分析
        (一)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二) 利益的实现方式分析
    五、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类型和共性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类型
        (一) 依据办学资金的构成及其功能分类
        (二) 根据具体构成成分的分类
        (三) 依据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进行分类
        (四) 依据混合的层次和主要资本性质的分类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共性
        (一) 教育的公共性不变
        (二) 非公有资本的属性不变
        (三) 产权结构多元化特征显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主要利益冲突
    一、以公有资本为主的混合高职院校
        (一) 办学体制分析
        (二)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二、以私有资本为主的混合高职院校
        (一) 办学体制分析
        (二)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三、混合制二级学院
        (一) 二级学院的内涵
        (二) 混合制二级学院的特征
        (三)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二)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结构不规范
        (三) 办学过程中渗透着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
        (四) 混合制高职院校的办学风险较大
    二、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困境和顾虑
        (一) 不同性质的投资者的顾虑
        (二) 学校管理人员的顾虑
        (三) 政府部门的顾虑
        (四) 教师存着的顾虑
        (五) 学生的顾虑
        (六) 校企业合作的顾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推进建议
    一、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管理理念
        (一) 办学体制观念的转变
        (二) 充分认识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
        (三) 管理理念的转变
    二、加快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立法顶层设计
        (一) 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施细则
        (二) 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运行机制
    三、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分类管理
        (一) 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属性
        (二) 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实施分类管理
    四、构建混合办学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
        (一)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二) 优化学院治理结构
    五、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混合办学体制
        (一) 明确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体路径
        (二) 统筹协调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内外因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6)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异地办学模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异地办学模式内涵的界定
二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异地办学模式带来的新亮点
    1. 异地办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异地办学模式给公有二级学院传统旧氛围注入了新活力。
    3. 异地办学模式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率。
三民办二级学院异地办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1. 异地办学模式截断了分流学生与母体的连接。
    2. 异地办学模式增加了公有二级学院的管理压力。
    3. 异地办学模式引起了对公有民办办学模式的争议。
四结语

(7)理性的选择: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第三节 分析单位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独立学院制度的生成与演变
    第一节 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历史
        一、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萌芽:1992-1998
        二、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规模兴起:1999-2002
        三、独立学院制度的形成与调整:2003—
    第二节 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
        一、办学模式
        二、办学特点
        三、办学结构
        四、办学规模
    第三节 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特点与内容
        一、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特点
        二、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内容
第三章 独立学院政策目标执行的案例考察
    第一节 独立学院"独立性"的考察
        一、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一刀切"下的"变通"
        二、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依附而非依托
        三、独立进行招生: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夹缝运行
        四、独立进行财务核算:产权模糊下的"剩余控制权"
        五、独立法人财产权:国家意识形态制约下的"过户难"
    第二节 独立学院"民办性"的考察
        一、高额的收费:办企业还是办学校
        二、专业设置:大同小异
        三、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有名无实
    第三节 独立学院"优质性"的考察
        一、优质资源扩张缓慢:母体大学的"逐利"
        二、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民间资本的"退隐"
第四章 独立学院政策目标执行困境的多重制度逻辑解读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制度逻辑与策略行为
        一、渐进改革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落差"
        二、多重政策目标冲突下的"失范容忍"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制度逻辑与策略行为
        一、压力型科层体制内的"无奈"
        二、自由裁量权下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第三节 独立学院的制度逻辑与策略行为
        一、资源稀缺下的"机会主义"
        二、关系网络中的"政策变通"
第五章 独立学院制度的合法性审视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合法性
        一、合法性
        二、教育制度的合法性
    第二节 独立学院制度合法性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合法性
        二、政治合法性
        三、行政合法性
        四、法律合法性
    第三节 独立学院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一、价值选择危机
        二、公共性危机
        三、程序性危机
        四、有效性危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制度设计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独立学院的前景展望
    第二节 制度设计
    第三节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学术空间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附件
    附件一:《若干意见》与《办法》
    附件二:办学情况调查表与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一) 概述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
    (一)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概念
    (二)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基本特征
    (三)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与公有民办二级学院
    (四)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与必要性
        2、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
        3、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三、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现状
        1、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
        2、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
        3、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
        4、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招生
        5、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
        6、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
    (二)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产权不清晰 后续投入不足
        2、管理缺乏独立性 依附于母体高校
        3、学院定位不清 培养目标不明
        4、专业设置结构单一 缺乏特色
        5、师资队伍薄弱 稳定性低
        6、生源数量不足 总体质量不高
    (三)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法规制度不健全
        2、监督管理不力
        3、办学者短期行为
四、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独立学院的法律法规
    (二) 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 合理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
    (四) 灵活设置特色专业 优化课程结构
    (五) 建设稳定和出色的师资队伍
    (六) 确定适度办学规模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校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之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D]. 郭光亮. 西南大学, 2019(05)
  • [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困境及突破研究[D]. 林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现机制研究[D]. 周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5]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 张琦英. 苏州大学, 2018(06)
  • [6]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异地办学模式的分析[J]. 仇桂且. 鸡西大学学报, 2013(10)
  • [7]理性的选择: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研究[D]. 彭华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8]从“分公司”到“子公司”——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安排[A]. 朱太康. 中国民办教育大典, 2010
  • [9]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克江. 河海大学, 2006(09)
  • [10]从“分公司”到“子公司”——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安排[A]. 朱太康. 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高等学校公私立中学办学活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