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个重要地位

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个重要地位

一、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陈黛甜[1](2021)在《雅裨理在华南沿海地区的传教与社会活动研究(1830-1844)》文中研究表明

屈思嘉[2](2019)在《闽南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闽南,早期以英美三大差会联合传教为主,之后划分各自传教区域,到20世纪转变为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进入自立传教,教会的建造活动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延续到内陆乡村。闽南教会建筑是闽南近代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它是闽南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展开对闽南基督教教会建筑的研究:一方面,通过系统地搜集、梳理教会建筑的历史资料,为闽南近代建筑研究进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对近代教会建筑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建筑特征的研究,探析闽南地域化背景下教会建筑的演变规律。本文以闽南教会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角度,将教会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传入时期(1842-1862年)——传教范围主要集中在厦门岛及周边地区,教堂在此范围建设,并体现明显的西方移植风格;区域扩展时期(1863-1899年)——传教覆盖主要流域的传教中心及其周边地区,该时期以建造教堂为主,体现出中国本土化乡村民居特色;多元发展时期(1900-1951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服务的层面,大规模建造学校、医院等,教堂的风格体现多元化,并且在资金来源上有更多的海外华侨参与。结合各时期教会建筑建造特点与具体建造实例,梳理出教堂建筑外观风格与平面类型的历史演变规律,同时总结教会学校及医院在建筑选址、平面功能布局、单体建筑外观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本文希望以此强调近代教会建筑的历史意义,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并对闽南地区教会建筑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吴巍巍[3](2016)在《宗族、乡邻与基层信众——近代福建基督教1华人牧师的人际网络关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基督教在福建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华人牧师逐渐从辅助传道的角色转为起着主导教会的作用。这对福建基督教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华人牧师担任中国教会的主要责任,完成了基督教本色化的基本前提,地方教会的自立运动也由此揭橥。华人牧师主要通过个人在宗族与乡村社会的影响力,并通过婚姻网络、家庭关系以及底层信众支持等模式,构建了诸多近代福建乡村社会的基督教信仰圈。这些活动对于今日地方教会发展仍有不少传统要素等方面的遗留,亦对当代教会与社会共融关系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谌畅[4](2015)在《南洋华侨与福建基督教会经费自主模式探析》文中指出福建作为"侨乡",在国家对外交流和经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尝试简略勾勒民国时期福建教会经费自主模式和其壮大和发展过程,探讨福建基督教会与南洋华人教会组织和信徒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二者互动中,对以基督教为纽带发轫的一系列交流与合作做一个更好地探寻。

杨恩路[5](2014)在《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闽南基督教差会合一运动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督教会自立合一运动成为了引人注目的重要浪潮。然而这一运动在其襁褓期并非波澜不惊,尤其是在闽南区域的英美基督教差会的积极活动可圈可点,他们敢为人先的差会合一实践为闽南基督教会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闽南地区三差会的合一运动以自立运动的长足发展为基础:在理论层面,差会领袖统一思想,以早期萌生的三自理念作为精神指导,差会之间求同存异;在实践层面,本地信徒积极努力,依托高质量的教会管理,教会根基稳固。此外,在扎实的自立基础上,差会之间的合一还同海外母会进行了抗争,为闽南地区自立教会的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本文对闽南基督教差会合一运动进行研究,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国外差会在支持闽南地区华人教会自立中的历史形象,突出闽南三差会的合一作为弄潮先声的历史意义,并尝试进一步探讨中国教会早期的合一实践与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关联。

刘丹玲[6](2011)在《近代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实业传教研究 ——以蒲鲁士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末,传教士的传教策略日益世俗化。传教士除了积极地参与公共事业等世俗性活动之外,还通过创办实业,吸引信徒,从而达到“实业传教”的目的。蒲鲁士在兴化布道二十六年,采用“实业传教”策略,创办印书局、面粉厂、汽船厂等近代工业,建立农学校,组织移民“新兴化”,促进教会发展与自养。本文以美以美会传教士蒲鲁士为个案,将其置于莆田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重点研究蒲鲁士的实业传教的策略和实业教育思想,进而探讨基督教与经济的关系,以期丰富基督教研究的内容。

杨照蓬[7](2011)在《基督教女报与中国女性形象的建构(1912-1941) ——以上海基督教女报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基督教新教自1807年传入中国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历经百余年,其在华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妇女事业,基督教差传机构一直将其视为重点。从早期倡天足、兴女学、办报刊到创办女报,无不渗透着其传教主旨。基督教历来重视对中下层女性的宣教,基督教女报继承了这一点,强调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化,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婚姻角色和生育节制引导女性。抨击纳妾和贞操节烈等婚姻陋俗,主张建立以两性平等为基础的新型婚姻关系。对于彼时兴盛的“生育节制”思潮,反对德意法西斯的“奖励生育”的思潮,坚持在不违背基督教原则的情况下,有道德的节制生育。基督教女报以女性为主要受众,其主旨为促进中国女性基督化,进而促进中国家庭的基督教化。《女星》作为一个以中下层女性为主要受众刊物鲜明体现了这一点。基督教女报以西方科学知识吸引中下层女性,促进其家庭角色的现代化,倡导以两性平等为基础的新型家庭关系的创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性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婚恋与性不再是禁忌,家庭与事业、国家与民族开始受到时人的关注与实践。基督教女报反对缠足、束胸,提倡近代体育,主张女性身体的解放,这成为女性社会角色现代化的第一步;对女性精英的女学生群体,基督教女报将她们树立为新女性的典范;对于当时盛行的职业女性的家庭与事业的两难选择,基督教女报主张女性在顾及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空间的拓展;伴随着1920年代之后基督教本色化进程的加剧,女性的国族观念得以强化,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渐趋完整。基督教女报受制于传教宗旨,其首要主张中国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女性社会角色发展,以达到女性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全面发展。

苏全有,邹宝刚[8](2011)在《对近代中国医院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近代医院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对近代某一医院的个体研究,体现在教会医院和非教会医院两个方面;群体研究主要是对数个医院的状况进行研究,体现在总体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个方面。然而,近代医院史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相关不足,如理论的运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研究者等方面。总之,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方能推动我国近代医院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陶飞亚,杨卫华[9](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景象之一就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兴起。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首先,体现于多种研究范式的存续和转移,"文化侵略"、中西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等范式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其次,则体现于研究焦点的流变,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基督教与中西关系,直到关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呈现了从研究基督教外围向内部移动的趋势。最后,体现于这一领域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基于中国基督教的区域史、性别史、宗教史、宗派史及人物史仍有相当的研究空间,同时随着网络资料和海外档案的获取能力加强,跨文化史料与视野下的研究,将成为这一学科新的增长点。

卢燕君[10](2010)在《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鸦片战争后,美国荷兰归正会、英国长老会和伦敦会等西方差会进入厦门,开启了近代闽南基督教会一百多年的发展诗篇。作为闽南地区重要一员,与厦门毗邻的漳州成为三大差会内地布道的起点,其布道经历为闽南其他内地教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本文以近代漳州基督教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英文史料,从三大差会的传教经历、开办的社会事业以及与近代漳州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较细致深入地勾勒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的发展轨迹并探讨其对近代漳州社会的影响,力图从个案的细微研究中进一步丰富闽南基督教会发展史。

二、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2)闽南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近代教会建筑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于中国教会建筑的研究
        1.2.2 国内对中国教会建筑的研究
        1.2.3 闽南地区教会建筑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近代基督教在闽南的传播与发展
    2.1 近代基督教在福建省传播背景
    2.2 闽南背景与基督教
        2.2.1 闽南地理特征
        2.2.2 闽南文化特征
        2.2.3 闽南传教的开始——厦门鼓浪屿
    2.3 沿河网向内地传教
    2.4 “闽南三公会”自立运动
    2.5 教会建筑发展分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早期传入时期(1842-1862)
    3.1 新教传入闽南前的教会建筑
        3.1.1 美国归正教会
        3.1.2 伦敦公会
        3.1.3 英国长老会
    3.2 进入厦门地区的建造活动
        3.2.1 初入厦门岛与临时租赁房屋传教
        3.2.2 厦门岛正式礼拜堂的建立
    3.3 厦门周边地区教会建造活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扩展时期(1863-1899)
    4.1 鼓浪屿及厦门岛内的教会建筑
        4.1.1 教堂建筑
        4.1.2 学校建筑
        4.1.3 医院建筑
    4.2 归正教会建筑
        4.2.1 同安地区
        4.2.2 漳州地区
        4.2.3 小溪地区
    4.3 长老会教会建筑
        4.3.1 “南方教会”建筑
        4.3.2 “北方教会”建筑
    4.4 伦敦公会教会建筑
        4.4.1 厦门周边及漳州地区
        4.4.2 九龙江北溪流域及汀州属地区
        4.4.3 惠安地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发展时期(1900-1951)
    5.1 城市建设与教会建筑
        5.1.1 鼓浪屿城市发展与教会建筑建设
        5.1.2 泉州古城中的教会建筑发展
        5.1.3 漳州古城中的教会建筑发展
        5.1.4 厦门及其周边的教堂建筑发展
    5.2 1900 年以后的教会学校建筑
        5.2.1 鼓浪屿教会学校
        5.2.2 闽南地区的教会中学
        5.2.3 闽南地区其他教会学校
    5.3 1900 年以后的教会医院建筑
        5.3.1 厦门地区教会医院
        5.3.2 漳州地区教会医院
        5.3.3 泉州地区教会医院
        5.3.4 龙岩地区教会医院
    5.4 1900 年以后的教堂建筑
        5.4.1 教堂的延续更新与地域化借鉴(1900-1919 年)
        5.4.2 教堂向多元化发展(1920-1951 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南近代基督教建筑历史发展演变
    6.1 闽南教堂建筑发展演变特征
        6.1.1 教堂平面历史发展关系
        6.1.2 两种外来教堂经典范式
        6.1.3 东南亚华侨文化的持续影响
        6.1.4 本土化思想表达
        6.1.5 中西合璧的内部空间与装饰
        6.1.6 闽南教堂风格的历史演变
    6.2 教会学校建筑发展演变特征
        6.2.1 教会学校选址
        6.2.2 建筑组群关系
        6.2.3 建筑单体风格特征
    6.3 教会医院建筑发展演变特征
        6.3.1 教会医院选址
        6.3.2 建筑布局方式的历史演化
        6.3.3 建筑单体特征
    6.4 本章小结
结语
    1 闽南教会建筑发展历史总结
    2 闽南教会建筑现存情况调研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附录
附录B 表附录
附录C 闽南现存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调查表
附录D 鼓浪屿现存近代教会建筑分布图
附录E《闽南中华基督教会》中建筑相关记载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宗族、乡邻与基层信众——近代福建基督教1华人牧师的人际网络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州许氏家族及其周边的信仰网络
二、许声炎及其建构的闽南金井教会
三、林至诚与平和坂仔乡村布道网络
四、从华牧人际关系网看基督教在近代乡村宗族社会的发展契机

(4)南洋华侨与福建基督教会经费自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教会的重要地位
二、福建教会追求经费自主的努力
三、福建教会与南洋教会的交流与合作
四、小结

(5)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闽南基督教差会合一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研究回顾
    1.3 本文的主要构想
第2章 美国归正教会与英国长老会的合一(1856-1894)
    2.1 闽南环境及闽南三差会背景简介及建制概述
    2.2 英美两差会自立运动的理论基础
    2.3 自立运动的实践基础
    2.4 两差会合一的萌芽与成长
    2.5 闽南长老大会成立始末
第3章 漳泉长老大会与英国伦敦会的合一1910-1921
    3.1 英国伦敦会的自立情况
    3.2 普世教会运动对合一运动的理论支撑
    3.3 历经十一年的组织合一
第4章 闽南三差会合一运动评述
    4.1 闽南三差会合一与普世教会运动的关联
    4.2 闽南三差会合一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6)近代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实业传教研究 ——以蒲鲁士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基督教传播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基督教世俗化的适应策略
    第二节 经济与教会自养
第二章 来华传教士实业活动概况
    第一节 传教士对实业的定义
    第二节 传教士与实业活动
第三章 蒲鲁士"实业传教"的缘起
    第一节 蒲鲁士生平及来华活动
    第二节 "实业传教"缘起
第四章 蒲鲁士的实业传教活动
    第一节 在世俗与属灵之间:"教养兼至"的实业活动
    第二节 "实业教育"思想
第五章 实业传教的困境及影响
    第一节 蒲鲁士实业传教的困境
    第二节 实业传教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蒲鲁士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督教女报与中国女性形象的建构(1912-1941) ——以上海基督教女报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目的
    二 研究回顾
    三 研究的对象与时段
    四 涉及的概念解释
    五 史料、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上海基督教女报的兴起及其话语模式
    第一节 近代上海基督教女报创刊背景
        一 基督教的女性观和对中国女性的认识
        二 女学兴起与近代知识女性的产生
        三 近代中国女报的出现
    第二节 上海基督教女报纵览
        一 上海基督教女报类型
        二 上海基督教女报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女性的角色现实与角色构建
        一 传统中国女性的角色现实
        二 基督教女报对中国女性角色的建构模式
第二章 基督教女报与女性家庭角色的重构
    第一节 婚姻角色的期待
    第二节 家庭生活角色的调整
    第三节 对基层女性的教化——《女星》
第三章 基督教女报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
    第一节 基督教女报与女性身体的解放
        一 反对缠足、束胸等陋习
        二 提倡体育运动
    第二节 基督教女报中的女子教育与女学生
        一 女报中的女子教育
        二 女报中的女学生
    第三节 公、私空间的互动——女性的事业与家庭
        一 职业平等权:提倡女子职业,实现女子经济独立
        二 女性的角色冲突——女性的职业与家庭
    第四节 基督教女报中的的女性与国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对近代中国医院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个案研究
    1.1 教会医院
    1.2 非教会医院
2 群体研究
    2.1 总体性研究
    2.2 专题性研究
3 问题与不足
    3.1 理论运用方面
    3.2 研究方法方面
    3.3 研究内容方面
    3.4 研究资料方面
    3.5 研究者方面

(9)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成长历程
    1.学术破冰的努力 (1978~1988年)
    2.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及基督教外围探讨的突破性进展 (1989~2002年)
    3.从“外围”转向对基督教本身的全面探讨:2002年以来的新趋势
二 研究成果分类述评
    1.通史性着作
    2.资料整理出版与工具书编写
    3.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政治
    4.传教士研究
    5.中国教会、基督徒研究
    6.中国基督教“事工”研究
        (1) 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
        (2) 中国基督教医疗及其他社会事业研究
        (3) 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
        (4) 中国基督教与妇女研究
        (5)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研究
    7.宗派个案与区域研究
    8.基督教与中国文学艺术研究
三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10)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史料
第二章 近代基督教传入漳州的历史背景
    一、基督教传入漳州前在闽南的发展
    二、基督教入漳有利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三章 基督教在漳州的传布与发展
    一、三大差会初入漳州内地
    二、三大差会在漳教务的发展
    三、其他教派在漳州的传布
第四章 漳州基督教会的社会事业
    一、教育事业
    二、医疗事业
    三、社会慈善事业
    四、文字与出版事业
    五、教会社会事业对近代漳州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基督教与近代漳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一、基督教与近代漳州社会的冲突
    二、基督教对近代漳州社会的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雅裨理在华南沿海地区的传教与社会活动研究(1830-1844)[D]. 陈黛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闽南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历史研究[D]. 屈思嘉. 华侨大学, 2019(01)
  • [3]宗族、乡邻与基层信众——近代福建基督教1华人牧师的人际网络关系初探[J]. 吴巍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4]南洋华侨与福建基督教会经费自主模式探析[J]. 谌畅. 青年文学家, 2015(32)
  • [5]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闽南基督教差会合一运动研究[D]. 杨恩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03)
  • [6]近代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实业传教研究 ——以蒲鲁士为个案[D]. 刘丹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6)
  • [7]基督教女报与中国女性形象的建构(1912-1941) ——以上海基督教女报为考察中心[D]. 杨照蓬.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8]对近代中国医院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苏全有,邹宝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9]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J]. 陶飞亚,杨卫华. 史学月刊, 2010(10)
  • [10]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D]. 卢燕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个重要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