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

一、下肢浅静脉曲张症微创手术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林鸿国,何宜斌,黄亚兰,蔡炳勤[1](2022)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指出现代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外科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外科技术进步,外科治疗方式有传统外科手术、腔内微创治疗、腔外旋切技术等,尤其是腔内微创治疗进展迅速,包括腔内激光、射频、微波、电凝、泡沫硬化剂、机械化学消融等,但各种术式都有优势和不足,本文阐述了外科几种主要治疗方法的现代进展,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应该个体化治疗,采用多术式联合应用,以达到微创、有效的治疗效果,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冯伟静,李建明,周雪涛,曾伟,陈晨[2](2021)在《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术及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硬化注射术及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市第二医院外科收治的80例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采用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术及点状剥脱术的患者38例,为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患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VCSS)。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及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瘀斑及隐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术后随访1年,两组均无复发。两组术后1年VCSS评分较术前降低(P <0.05)。结论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硬化剂注射及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显着,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

段友良,卢军峰,吴学君[3](2021)在《腔内微波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两种术式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微波消融术时,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和不结扎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36例单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主干单纯腔内微波消融闭合术,未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主干腔内微波消融闭合术联合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误伤深静脉发生率、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率、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率、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2.27±3.79)min 比(53.45±5.33)min,t=18.46,P<0.01]、住院时间[(2.29±0.55)d 比(2.65±0.72)d,t=4.37,P<0.01]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χ2=84.96,P<0.01)。术后2周,观察组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22 比 2/114,χ2=5.97,P=0.02)。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病例中,观察组中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 mm 7例,≤8 mm 4例,对照组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 mm和≤8 mm各1例。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率、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微波消融术联合或不联合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都可改善了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但微波消融术大隐静脉主干未高位结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疼痛。

杨银华[4](2021)在《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为静脉曲张术后的治疗积累经验,突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从而促进病人康复,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予以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2组,术后观察组35例予口服脉络饮及常规治疗;对照组35例予常规治疗,观察术后10h及用药的第3、7、12天各组疼痛、肿胀、皮下瘀斑等情况,记录用药前后CIVIQ(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情况,分析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本课题共完成病例研究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左右患肢数及CEAP(临床、病原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1)在术后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术后10h及用药后第12天疼痛评分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后第3天、第7天疼痛评分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用药的第3天及第7天之后,在改善疼痛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术后肿胀方面,两组患者用药的第3天及第7天肿胀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肿胀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之后,在改善肿胀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术后皮下瘀斑方面,两组患者用药的第3天及第7天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之后,在改善皮下瘀斑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术后CIVIQ评分方面,用药后观察组CIVIQ评分明显高于用药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脉络饮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在总体疗效方面,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324,P=0.0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脉络饮在改善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肿胀、皮下瘀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促进术后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明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冯群[5](2021)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下肢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静脉曲张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系统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协助评估手术疗效。[方 法]前瞻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20年9月1日~2021年2月28日收治的33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同一患者手术前及术后7天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具体观测指标包括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返流峰值和返流时间,为了系统检测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代表性选取以下静脉节段作为观测部位:包括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起始段和汇入段)及胫后静脉。对采集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便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系统性研究,评估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疗效。运用spss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通过例数(构成比)来表示,检验水准均设α=0.05,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临床资料分析:(1)性别:男性18例、女性15例,占比分别为55%和45%;(2)年龄:平均年龄为47.79±12.47岁,其中17~35岁6例、35~50岁8例、50~65岁18例,>65岁1例,占比分别为18%、24%、55%和3%;(3)职业:农民13例、公务员6例、学生1例、个体5例、工人8例,占比分别为40%、18%、3%、15%和 24%;(4)病程:<10 者 16 例,≥10 年者 17 例,占比分别为48%和52%;(5)患肢:左侧发病26例,右侧发病7例,占比分别为79%和21%。2.观察指标分析:(1)血管直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及胫后静脉血管直经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小隐静脉血管直径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速度: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小隐静脉血流速度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返流峰值及返流时间:上述静脉返流峰值减小、返流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隐静脉主干被有效结扎及剥脱,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返流峰值及返流时间均归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GSV高位结扎及剥脱术后:(1)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胫后静脉血管直径缩小;(2)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小隐静脉血流速度增快;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减慢;(3)上述静脉返流峰值和返流时间均缩短;(4)大隐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返流峰值及返流时间均归零。GSV高位结扎及剥脱术能够有效改善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早期下肢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状态,其疗效确切、有临床存在价值。

樊泉宏[6](2021)在《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两种手术各观察指标,验证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所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08例(共计133条患肢)。根据患者患肢数量分为单下肢组与双下肢组。单下肢组与双下肢组再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而对照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分别统计分析单下肢及双下肢组两组各自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24h VAPS评分、术前及术后1个月VCSS及CIVIQ评分、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单下肢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97.98±25.84)min小于对照组的(111.85±30.14)min,单下肢实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5.00(1.25)d小于对照组的8.00(1.50)d,单下肢实验组的术后第一天VAPS疼痛评分为2.00(1.00)小于对照组的4.00(1.00);同样的双下肢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149.73±42.46)min小于对照组的(197.85±35.01)min,双下肢实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4.00(2.00)d小于对照组的7.50(2.25)d,双下肢实验组的术后第一天VAPS疼痛评分为2.00(1.00)小于对照组的5.00(2.25);以上结果经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无论是在单下肢组,抑或双下肢组,在手术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d)和术后24h VAPS疼痛评分三个方面,实验组的观察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关于术后1个月的VCSS评分及CIVIQ,单下肢和双下肢组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组间对比,术后一个月实验组的VCSS评分均数小于对照组,CIVIQ评分均数大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VCSS及CIVIQ评分方面,实验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单下肢实验组共3例样本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且2例并发症均为皮下瘀斑,1例为下肢皮肤感觉障碍;而对照组共3例样本出现了并发症,1例为皮下瘀斑,1例为切口出血(腹股沟区),1例为下肢皮肤感觉障碍;而双下肢实验组没有样本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共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皮下瘀斑,1例为下肢皮肤感觉障碍;其余样本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血肿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经过统计学检验,单下肢与双下肢两组样本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P=0.622,P=0.487,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的随访期间发现,单下肢实验组1例样本复发,该样本于术后2个月后发现手术患肢小腿处可见部分浅表静脉蚓状隆起,而其余各组均未发现复发。结论: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经过多年的验证,其疗效确切,手术方式也较为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疼痛感明显等弊端。随着各种微创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各种微创手术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疗效确切,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感不明显等优点,患者心理负担小,更易于接受,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段成[7](2021)在《下肢静脉曲张诊断和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下肢静脉曲张是最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达30%[1]。下肢静脉曲张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表现。下肢静脉曲张早期表现为肢体酸胀不适、浅静脉迂曲成团,进展期可出现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脂质硬化甚至皮肤溃疡。临床上常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UD)、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对下肢静脉曲张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目前我国针对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仍以传统手术治疗为主,但近年来出现的腔内热消融、腔内化学消融等微创治疗也在逐渐推广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近年来微创治疗术式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杨宇恒[8](2021)在《氰基丙烯酸酯和聚多卡醇闭合兔股静脉的病理学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氰基丙烯酸酯(福爱乐医用胶)与1%聚多卡醇注入兔股静脉后的组织病理学差异,并评估二者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及纤维化情况。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每组n=8),各组实验兔在麻醉后充分暴露并游离其双侧股静脉,实验组于双侧股静脉注入福爱乐(FAL)医用胶0.1 ml,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注入1%聚多卡醇0.1 ml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0.1 ml。于术后1天、3天、7天、14天获取各组兔股静脉及周围组织标本,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其进行评分,同时测量血管内皮损伤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并测量血管管壁及管腔纤维化程度。结果:FAL医用胶和1%聚多卡醇在注射后会引发血管内无菌性炎症反应,造成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等反应。FAL医用胶注射后在各时间段的病理学变化总评分均高于聚多卡醇组,且在术后3天、7天显着高于聚多卡醇组(p<0.01)。FAL医用胶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失百分比总体高于1%聚多卡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FAL医用胶注射后造成的血管纤维化程度在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显着高于1%聚多卡醇(p<0.01)。结论:FAL医用胶注射后会对血管造成比1%聚多卡醇更强的病理损伤,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残留并且造成更高程度的血管纤维化。

蒋毛毛[9](2021)在《射频和激光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大隐静脉曲张(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GVSS)是临床中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传统手术至今依然是治疗该疾病的经典手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治疗理念的转变,临床中涌现处诸多微创技术,其中腔内热消融技术在治疗该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比较射频消融术和激光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并总结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1)根据诊断标准、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病人共99人(99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分为射频组和激光组,其中射频组(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泡沫硬化剂注射术+点式剥脱术)共47人(47条患肢),激光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激光消融术+泡沫硬化剂注射术+点式剥脱术)共52人(52条患肢)。通过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24h疼痛分值、治疗时间、并发症(皮肤瘀斑、皮下血肿、血栓性静脉炎、足踝区感觉异常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术后大隐静脉闭合情况观察比较,以此评估患者疗效及并发症。(2)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从而总结射频消融术和激光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优缺点、术中注意事项,探讨并发症的处理策略,为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提供参考。结果(1)射频组和激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侧、大隐静脉直径和临床分级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射频组和激光组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h疼痛分值、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皮肤瘀斑、皮下血肿、血栓性静脉炎、隐神经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术后大隐静脉闭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射频消融术和激光消融术近期疗效确切,疗效相当,具备切口少、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但后期恢复情况需做进一步的随访。(2)射频消融术相较于激光消融术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发生少,但两者差异不显着。(3)本研究中,射频组和激光组疗效相似,但射频组无需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更具微创性。(4)腔内技术对于膝下大隐静脉消融治疗是否会损伤隐神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柴渊[10](2021)在《CHIVA及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下肢浅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是周围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静脉曲张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隐静脉与深静脉交汇处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流反流至大隐静脉,使大隐静脉呈迂曲走行。症状包括下肢的浅静脉迂曲扩张,腿部诉乏力不适,行走或久站后沉坠不适,肢端肿胀伴疼痛,皮肤呈营养性的改变,浅静脉迂曲处溃疡等,严重时可引起身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肢浅静脉曲张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引发的身体和心理疾患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下肢浅静脉曲张,治疗的手段有传统手术即传统静脉剥脱术以及近年来新开展的CHIVA(Conservative and Hemodynamic Correction of Venous Insufficiency,CHIVA)手术,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术式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可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选择更多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数据基础。目的:比较CHIVA手术及传统静脉剥脱术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9月份至2020年9月份行CHIVA手术的2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CHIVA组,选取同期行传统静脉剥脱术的76例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及CEAP分级上与CHIVA组无统计学差异)为对照组,患者术前均已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和(或)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通过比较两组手术方式下患者的术前CEAP分级,术前患者症状、体征,术后电话随访手术效果、病情转归、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比较两种术式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99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均为符合诊断标准C2期以上患者,通过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后,无明显手术禁忌的患者,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两种术式操作过程及相关风险,23例患者进行CHIVA治疗,76例患者行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CHIVA组性别组成(男17例,女6例),年龄(57.57±12.86)岁,住院天数(6.69±0.68)天,剥脱组性别组成(男47例,女29例),年龄(56.95±10.16)岁,住院天数(9.43±0.85)天,两组患者CEAP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对99例手术患者行随访观察,进行随访的时间为手术后的6个月。CHIVA组失访者2例,剥脱组失访者4例;CHIVA组术后色素沉着维持或变浅者3例,占13.0%。剥脱组术后色素沉着变浅者12例,占15.7%。CHIVA组术后血肿者0例,占0.0%。剥脱组术后血肿4例,占5.3%。两组患者出现的感觉异常主要包括患区部位瘙痒、电击样疼痛、发麻、结节样异物感、下肢坠胀不适感,CHIVA组感觉异常持续存在者为6例,无加重病例。剥脱组感觉异常持续存在者为21例,占27.6%,加重2例,占2.6%。溃疡迁延或新发CHIVA组为0例,剥脱组无迁延不愈者。曲张复发CHIVA组为0例,占0.0%,剥脱组7例,占9.2%。夜间痉挛者CHIVA组0例,剥脱组1例加重,3例偶发痉挛,占5.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静脉剥脱术相比、CHIVA手术在在感觉异常等术后不良反应、色素沉着范围变化、溃疡改善以及等情况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方面,术后血肿及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两组手术P<0.05,认为两组手术术后血肿发生及曲张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CHIVA手术安全、有效,可将CHIVA手术作为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手段选择之一并适宜推广。CHIVA手术住院时长显着优于传统静脉剥脱术,同时适用于此前行过下肢曲张手术治疗、近期行其他重大手术者,可作为静脉曲张治疗方式的补充。

二、下肢浅静脉曲张症微创手术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肢浅静脉曲张症微创手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外科手术
2 静脉腔内闭合术
    2.1 腔内激光治疗
    2.2 射频消融治疗
    2.3 腔内微波治疗
    2.4 腔内电凝治疗
    2.5 泡沫硬化剂治疗
    2.6 机械化学腔内消融
3 新型微创旋切术

(2)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术及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VCSS评分比较
3 讨论

(4)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选取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手术治疗
        2.3 术后分组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4 疗效总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病程比较
        1.4 两组左右患肢数比较
        1.5 两组CEAP分级比较
    2 疗效性指标结果及分析
        2.1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术后肿胀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术后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用药前后CIVIQ评分比较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3.1 两组总体疗效积分比较
        3.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下肢静脉曲张研究进展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1.3 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2.1 术后疼痛
        2.2 术后肿胀
        2.3 术后皮下瘀斑
    3 祖国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3.1 古代医家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3.2 病因
        3.3 病机
        3.4 治则治法
    4 郑则敏教授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4.1 立论基础
        4.2 术后常规治疗的弊端
    5 脉络饮介绍
        5.1 处方
        5.2 方解
        5.3 药理作用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安全性指标分析
        6.3 脉络饮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下肢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就
致谢

(6)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分组
        2.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手术方式
        2.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单下肢组样本统计结果
        3.1.1 单下肢组两组样本的一般资料统计量及样本检验统计量
        3.1.2 单下肢组两组样本手术相关资料统计量及样本检验统计量
        3.1.3 单下肢组两组样本术前与术后1 个月VCSS及 CIVIQ评分统计
        3.1.4 单下肢组两组样本术后并发症资料统计
    3.2 双下肢组样本统计结果
        3.2.1 双下肢组两组样本的一般资料统计量及样本检验统计量
        3.2.2 双下肢组两组样本手术相关资料统计量及样本检验统计量
        3.2.3 双下肢组两组样本术前与术后1 个月VCSS及 CIVIQ评分统计
        3.2.4 双下肢组两组样本术后并发症资料统计
    3.3 四组样本复发情况统计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进展与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7)下肢静脉曲张诊断和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
2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术式研究进展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氰基丙烯酸酯和聚多卡醇闭合兔股静脉的病理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

(9)射频和激光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备及材料
        2.2.2 手术方法
        2.2.3 疗效评价和随访
        2.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的均衡性分析
    3.2 术中情况
    3.3 术后情况
4.讨论
    4.1 下肢静脉曲张
    4.2 射频消融术的工作特点、优势及不足
    4.3 激光消融术的工作特点、优势及不足
    4.4 腔内射频消融术与腔内激光消融术的对比
        4.4.1 射频消融术与激光消融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对比
        4.4.2 射频消融术与激光消融术中情况
        4.4.3 射频消融术与激光消融术术后情况
        4.4.4 射频消融术与激光消融术的主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4.5 本课题的不足及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CHIVA及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HIVA手术近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下肢浅静脉曲张症微创手术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进展[J]. 刘明,林鸿国,何宜斌,黄亚兰,蔡炳勤. 中国当代医药, 2022(01)
  • [2]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术及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J]. 冯伟静,李建明,周雪涛,曾伟,陈晨.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2)
  • [3]腔内微波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两种术式的对照研究[J]. 段友良,卢军峰,吴学君.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03)
  • [4]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银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下肢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研究[D]. 冯群.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浅静脉点状剥脱术疗效分析[D]. 樊泉宏.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下肢静脉曲张诊断和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D]. 段成.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氰基丙烯酸酯和聚多卡醇闭合兔股静脉的病理学对比研究[D]. 杨宇恒.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射频和激光消融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D]. 蒋毛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CHIVA及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对比研究[D]. 柴渊.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