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冶金工业局人谈“十一五”科技部署

国家冶金工业局人谈“十一五”科技部署

一、国家冶金工业局人士谈“十五”科技安排(论文文献综述)

钱斌[1](2010)在《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文中研究指明科技体制是一段时期内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等的总称,是表现科技管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式。从1985年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当前的研究者们比较注意探讨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或对策,而对于新中国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国家在构建新型科技体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有怎样的特点等问题则探讨不够。从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在科技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显得相当零散,研究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论文基于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一体制的特点。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科技领导体制的演变。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建国初期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因此在建制思想的选择、体制变化的原因、体制最终形态的特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论文基于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认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体制,伴随着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双中心”向“单中心”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技团体,建立了群众性科技活动的组织领导体制,成为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就在国防科技领域设立了领导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其后又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国防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保障了国家安全,同时也强化了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行政性特点。第二,关于科技机构的建立。建国初期的“五路大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论文认为,新中国的科研机构,是在接收和整合旧中国遗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地方和国防五个系统的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还筹建了学部,使其成为建国初期重要的国家学术机构。论文重点研究了国家设置科技机构的原则,认为这对科技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推动的作用。第三,关于科研队伍的建设。前人的研究,集中于比较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而对于国家构建人才队伍的思路、方式等,并未进行过深入探讨。论文认为,新中国在科技队伍建设上,着手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初步建立、全面培养和培养高端人才。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按照“容、化、用”的方针,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和安置,并通过思想改造促使其世界观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队伍。通过院系调整,改变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扩大了招生数量,初步解决国家建设人才奇缺的局面。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工作,向苏联等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并创立了研究生制度,这些措施使得新中国有了一支发展科技的中坚力量。论文重点研究了建国初期的人才培养规划,认为这种方式促进了科技人才在数量、质量和速度上的增长。第四,关于科技管理和组织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于计划管理的形成与作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协作攻关方式,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但是,对于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的历史来源、协作攻关的运用范围,以及它们对于新中国科技体制特点的影响等,并未进行过系统梳理,因而产生了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论文通过历史研究认为,由于科学落后、基础薄弱和人才不足,建国伊始的科学技术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急需。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不仅解决了一批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填补了一些重要科研空白,并且夯实了科技发展的基础,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既是新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方针的具体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科技管理工作的新发展,它们成为建国初期国家管理科技工作的最主要方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新中国的科技体制虽然受到了苏联的深刻影响,但其形成却是中国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结果。在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机构的设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条块分割成为阻碍科技体制运行的结构性障碍。规划模式和协作攻关这两种方式对于建国初期主要科技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给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凌宏彬[2](2003)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文中提出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不满足于对个体生命的人生体验与生存价值的孜孜以求,而是着眼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已有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仍需丰富、理论视野仍需扩展的问题,提出运用“权变”的方法研究邓小平理论,以期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视角,拓展新的研究方法。 “权变”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的理论,其强调的理论决策和实践情境的匹配性、变通性等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具有相通性,本研究将邓小平理论整体上视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进而运用权变理论和决策权变理论对邓小平理论进行权变分析,展现邓小平理论的权变特性,揭示邓小平理论在萌芽、形成、成熟过程中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情境的一致性、互动性,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必然性和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权变原则。 为了充分揭示邓小平理论作为战略决策的权变性和实践绩效,本文首先在廓清权变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邓小平理论本身特点,对邓小平理论的权变特性进行结构分析和模型综合,同时提出影响邓小平理论权变特性和规律的根本情境因素,以保证研究正确的宏观方向和整体观照。围绕研究目标,本文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挖掘,一是将邓小平理论回归历史初始状态,从“点”的角度,对邓小平关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重要问题论述进行决策权变分析;二是纵览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脉络,从“线”的角度,揭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前提和渐进性、系统性、信息反馈性以及“时间最优解”等权变特点,并对影响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强度和持久性的变量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三是从战略决策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进行新的概括,从“面”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理论风格等进行分析,揭示邓小平理论对影响逻辑结构和理论风貌的情境变量因素的认识和有效控制;四是从实践绩效角度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分析,揭示邓小平理论显着成效和“风险”效应的权变规律。 总之,本文意图在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展现邓小平理论权变特性的基础上,揭示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情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是新的变量因素作用的结果,具有时代必然性;与时俱进,探索邓小平理论与情境规律的一致性、匹配性,是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和推进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前提和要求。因此,将“权变”方法引入邓小平理论研究,不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手段的丰富创新发挥借鉴和启迪作用。

杨德泽,杨婷,马续香[3](2003)在《国外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外典型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概况 ,并对全球钢铁业购并联合日益加剧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论述了国外钢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和效果 ,并通过对国外钢铁企业重组兼并的实例研究 ,总结出对我国钢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几点有益启示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4](2002)在《200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月1日 我国自主降低关税总水平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再次自主降低关税总水平。关税总水平从16.4%降至15.3%,平均降幅为6.6%。此次降低关税共涉及3462个税目,占我国税则税目总数的49%。降税后,各大类商品平均关税税率为矿产品3%、金属材料7.4%、化

孔庆璐,周贤彪[5](1999)在《光辉的历程辉煌的成就──知名人士谈行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国家冶金工业局人士谈“十五”科技安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冶金工业局人士谈“十五”科技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科技事业领导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建国之初的探索
        一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
        二 中国科学院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三 苏联模式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初步影响
    第二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管理机构的建立
        一 国家技术委员会与科学规划委员会的设立
        二 关于科技体制问题的争论
        三 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设立
    第三节 群众性科技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
        一 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二 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成立
        三 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与工作
    第四节 国防科技领导机构的建立
        一 国防科技管理机构的设立
        二 国务院国防科技部门的设立与变迁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 中国科学院院本部的建设
        二 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的建设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立
        一 建国之初"科研中心"的建设
        二 学部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各科研系统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 设置机构的原则与科研机构的发展
        二 民口各系统科研机构的发展
        三 国防尖端武器研制过程中的机构设置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研队伍的建设
    第一节 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安置与思想改造
        一 对旧知识分子的安置
        二 对科技界进行思想改造
    第二节 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 挽留与适当安排
        二 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归国
        三 为高级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三节 培养新中国的科技力量
        一 高等院校的调整
        二 培养研究生
        三 派遣留学生
        四 人才培养的规划及其实施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科技管理和组织方式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计划管理
        一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
        二 计划管理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 对协作攻关的认识与初步尝试
        二 协作攻关方式的形成及其效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对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分析与评价
    一 新中国的科技体制是适应国家需要逐步探索和建立起来的
    二 规划模式成为科技管理的主要形式
    三 协作攻关是组织科技活动的重要特点
    四 条块分割成为科技体制运行的结构性障碍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的提出和主要目标
        1. 选题的主要目标
        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选题研究动态: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1. 一般性回顾: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阶段和主要成果
        (1) 研究阶段
        (2) 研究成果的领域及形式
        2. 视野扩展: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分析
        3. 反思与探索:邓小平理论研究方法分析
        (1) 主要研究方法
        (2)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不足
        4. 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创新邓小平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
    三、 选题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 研究思路及内容(章节)安排
        2. 主要研究方法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中的权变理念
    一、 关于权变思想
        1. 概念及特征
        2. 权变思想的理论渊源
        (1) 西方权变管理理论的萌芽
        (2) 西方权变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流派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
        3. 以变求实:权变思想的实质
    二、 扬弃与超越:权变思想与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联
        1. 权变思想对实用主义思想积极因素的汲取
        2. 权变思想对实用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3. 权变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比较
    三、 权变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精神的相通
        1. 权变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 内在特质: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的权变理念分析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权变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 关于思想或决策理论分析的一般原则、视角和方法
    二、 经典权变模型在决策权变中的应用分析
        1. 决策权变分析中的自变量因素
        2. 决策权变函数关系的描述模型分析
        (1) 菲德勒权变理论模型
        (2) 情境领导理论权变模型
        (3) 途径——目标理论的权变关系模型
        (4) 领导——参与模式权变关系分析
        (5) 领导风格抉择模型和领导方式连续流模型中的权变关系
    三、 邓小平理论权变研究模式的构建和分析
        1. 邓小平理论决策权变模型的构建和诠释
        2. 邓小平理论根本变量因素的选取和适配规律分析
        (1) 邓小平理论根本变量因素的选取和论证
        (2) 邓小平理论根本变量因素的权变关系分析
第三章 邓小平关于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权变分析
    一、 构成邓小平理论主题内容的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
    二、 邓小平关于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权变分析
        1. 邓小平在重大问题科学决策中的变量因素研究
        (1) 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发展走向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变量研究
        (2) 关于某一重大个案问题决策的权变因素研究
        (3) 关于中国和世界之间存在的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的权变因素分析
        2. 邓小平关于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权变特性分析
        (1) 决策的满意标准特性
        (2) 决策的创造性特性
        (3) 决策的文化伦理特性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历史发展过程的权变分析
    一、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的评析
        1. 理论起点
        2. 邓小平理论发展阶段
    二、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前控制变量因素分析
        1. 权力结构
        2. 理论前提的信息结构
        3. 决策辩论和人民成熟度的提升
        4. 邓小平的个人特性
        5. 环境结构变量
    三、 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权变特性分析
        1. 渐进性和反馈性
        2. 时间最优解和按照试探性方式进行决策
        3. 决策权变性和科学性、系统性的结合
    四、 邓小平理论的后控制变量分析
        1. 机制保障
        2. “接力”者的作用
        3. 决策任务结构和基本目标的统一性
        4. 决策环境结构延续性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的权变分析
    一、 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的再思考
        1. 关于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
        2. 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的基本模型
    二、 邓小平理论决策目标和决策主题的权变特性
        1. 观念变量及有效控制
        2. 实体变量及有效控制
        3. 活动变量及有效控制
        4. 关系变量及有效控制
    三、 邓小平理论决策实施方式的权变特性分析
        1. 观念变量及有效控制
        2. 实体变量及有效控制
        3. 活动变量及有效控制
        4. 关系变量及有效控制
    四、 邓小平理论的决策风格的权变特性
        1.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决策风格
        2. 邓小平理论决策风格的权变分析
        (1) 观念变量及有效控制
        (2) 实体变量及有效控制
        (3) 活动变量及有效控制
        (4) 关系变量及有效控制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的权变分析
    一、 正面绩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 富于成效的十年
        2. 成就辉煌的二十年
    二、 “风险”效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代价
        1. 人性的“异化”
        2.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3. 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 发展与代价: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的权变分析
        1. 邓小平理论决策质量的权变分析
        2.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代价的权变分析
        (1) 决策性质
        (2) 决策者
        (3) 任务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决策实施者的素质问题
        (5) 决策环境变量
        (6) 成本和条件变量
主要参考文献

(3)国外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国外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概况
    2.1 欧洲地区
    2.2 北美地区
    2.3 亚洲地区
3 全球钢铁业购并联合日益加剧的原因分析
    3.1 全球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3.2 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3.3 全球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
    3.4 通过兼并重组可迅速跻身世界顶级公司之列
4 国外典型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效果及分析
    4.1 资源得到优化
    4.2 产品得到优化
    4.3 设备得到优化
    4.4 资本得到优化
    4.5 竞争力得到强化
    4.6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5 国外钢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
    5.1 实施钢铁精品战略
    5.2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5.3 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5.4 实施资本运营战略
6 国外钢铁企业重组兼并给我们的启示
    6.1 我国钢铁企业应通过联合与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6.2 中国钢铁工业应走战略联盟与国际化道路
    6.3 重组改制上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
    6.4 发挥政府对资产重组的导向和政策支持作用
    6.5 钢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要与合理的区域布局、合理的产品分工相结合
    6.6 危困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被兼并”或“破产”
7 结语

四、国家冶金工业局人士谈“十五”科技安排(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D]. 钱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10)
  • [2]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 凌宏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3]国外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及其启示[J]. 杨德泽,杨婷,马续香. 钢铁, 2003(01)
  • [4]200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J].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2(29)
  • [5]光辉的历程辉煌的成就──知名人士谈行业发展[J]. 孔庆璐,周贤彪. 建筑机械, 1999(10)

标签:;  ;  ;  ;  

国家冶金工业局人谈“十一五”科技部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