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无聊,激发学习兴趣

摆脱无聊,激发学习兴趣

一、摆脱厌学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1](2021)在《关于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一大阻碍,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厌学问题,一方面要分析厌学问题的产生原因,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享受学习活动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了初中生厌学的成因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帮助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吕悦[2](2021)在《高校研究生厌学情绪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陕西省X大学为例》文中指出

李嘉琪[3](2021)在《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诗词学习对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生缺少相应的生活阅历,学习兴趣低,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讨厌古诗词学习,认为古诗词学习不重要,在行为上远离古诗词学习,因此古诗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古诗词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古诗词厌学心理引起的,不能很好地针对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状况的调查,结合初中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探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校、社会、家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提供有效的策略。本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厌学心理的相关概念。其次,本文梳理了有助于改善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将学习动机理论、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作为研究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理论基础。第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古诗词厌学情况。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从学生、教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古诗词厌学心理的产生。最后,本文针对古诗词厌学心理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改善古诗词厌学心理,最关键是学生自身的努力,调动学生主体性;建议教师改进古诗词教学;建议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建议学校营造“诗意”校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优化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实际上是对厌学语文的进一步研究,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希望给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考。

余云露[4](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陈佳豪[5](2020)在《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青少年校园霸凌,殴打老师、父母,吸毒,逃学等叛逆行为屡见不鲜,青少年叛逆问题再一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危害性不仅仅局限于影响个体的发展,更会对个体所处的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介入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个体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分析青少年叛逆期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青少年叛逆期问题进行准确评估,从而对青少年叛逆期问题进行个案工作介入,并对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本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纠正青少年的错误认知,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叛逆期;另一方面是丰富与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相关的个案研究经验。本文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对青少年叛逆期问题进行介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首先,对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一般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其次通过分析案主所处的生活环境,对案主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准确评估案主的需求,与案主一起拟定服协议,制定服务目标,通过九次个案访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主存在的家庭关系紧张,学习懈怠以及过度依赖不良同辈群体的问题;最后,通过总结本次介入服务,反思个案工作在青少年叛逆期问题方面介入的有效性,阐述个案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表明,由于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特殊性,个案工作在介入青少年叛逆期问题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通过贯彻个案工作中个别化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掘案主的内在优势,扩展案主的外部支持网络,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

阿尔祖古丽·奥斯曼[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x中职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对教育相关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越发明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发展时期,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这种压力也传导给了学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精神上或者是行为上的厌学问题。厌学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倦怠,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讨厌学习的行为。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普遍存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正,与老师作对心理较强,对自己放任自流,缺乏长远的目光。即使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有普遍厌学情绪的群体中也难以实施,所以转变中职厌学情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厌学行为原因分析,主要是由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其次是社会工作介入厌学问题的介入优势,阐释本文主要选择的介入方法,社会工作作为助人自助的学科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方法介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厌学问题,介入之前因为在此学校实习,在学校进行了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对学生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通过厌学量表获得了客观的数据,然后根据学校学生存在的行为上的问题,选择案主后,依据案主的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服务,主要是利用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干预,最后对进行的实务总结出了经验并提出了1.学校尽快建立与开展社会工作服务2.家长应该更多的支持学校的工作3.中职学生应转变学习态度4.学校要试图改变自己的血神管理工作方法,最终取得了可见的效果。

马朝义[7](2020)在《高中生厌学物理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西宁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科技的发展水平衡量着国家的竞争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断增多,出现厌学物理的高中生也不断地增加。厌学人数的增多,影响着教育质量。所以,当今社会亟需解决厌学问题。本文为了消除高中生厌学物理的情绪,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青海省西宁市高中生厌学物理的成因进行了调查,并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学生方面,从学生的心理、学习的动机及学生的意志力等方面做出了分析;教师方面,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学校方面,从教育观念、班级氛围、同学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家庭方面,从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程度等方面做出了分析;社会方面,从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分析原因之后,针对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学生方面: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意志等;教师方面:增加教师的知识广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等;学校方面:改变学校教育理念、加强家校的联系;家庭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方面可以整社会风气等。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

李娟[8](2020)在《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认知与情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意义与价值,这是教育学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经典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教师优化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关注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论文首先运用教育神经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情感影响认知的内在机制及其应用启示进行了梳理与概括。接着,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与历史上教育家们的相关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七条基本原理,即“尊重与关爱”,“接纳、信任与期望”,“兴趣与自由”,“合作与互助”,“赏识与激励”,“审美体验与享受”、“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这七条原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论文假定,凡是符合上述七条原理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反之,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或陷入困境。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论文对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情感生活及体验的好坏对其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均具有显着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认知与情感的有机整合。此外,论文还以本市某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习成绩差别较大的四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表明,在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同等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内外环境中情感体验越是积极的学生,其各方面的发展也更好,学业成绩也更高。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是否了解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自觉运用认知与情感整合的策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本市某所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到情感对认知学习的重要影响,也能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整合性教学策略。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了解教育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涉及“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也不太熟悉如何采取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策略开展有效的或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上述不足,论文建议,学校应开展专题学习,引导教师树立“以情促教”教育理念;加强师德修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教学策略;培育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等,以此提高教师运用整合性策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唐羽迪[9](2020)在《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流动儿童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中规模较大的社会群体,而伴随流动儿童所产生的各种偏差行为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因为父母疏于亲自管教或不适应新环境,易产生厌学问题,如对学习缺乏兴趣、沉迷网络、学习成绩差,严重者还会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等。如何有效控制厌学问题的滋生和蔓延,从根本上矫正流动儿童厌学行为,已成为父母和学校非常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如何从实际出发,切实帮助流动儿童有效解决厌学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聚焦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以存在厌学问题的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量表的方式来探究当前流动儿童厌学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并采用叙事治疗模式进行个案介入。通过个案的介入,案主的厌学问题得到缓解,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能够适应学校环境,亲子关系也得到改善。最后,本研究对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厌学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介入策略的建议。同时,也期待本研究能够帮助流动儿童家庭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个人良好发展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方雪[10](2019)在《农村厌学青少年向学与否? ——基于滇东北永乐村8位青少年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之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政策语汇从“建设美丽乡村”转变为“乡村振兴”。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举新阶段的滇东北永乐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了“变与不变”的态势。“变”指的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辍学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变的是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表现出群体化特征,许多青少年依旧遵循着“辍学—打工”、“初中毕业—打工”的成长路径,这将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埋下隐患。庆幸的是,笔者入驻永乐村后发现了青少年从厌学转变为向学的现象。而现有的厌学问题研究多聚焦于厌学青少年由厌学直接走向辍学或一直沉溺于厌学状态,对青少年由厌学转变为向学的现象却关注不够。因此,笔者认为,从过程发展的角度对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加剧和消解的原因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借助推拉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八位都曾出现过厌学情绪但最终做出不同行为选择的滇东北农村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这八位研究对象中有四位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走上了向学之路;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走向了辍学,有两位仍旧沉溺于厌学之中。通过对他们就学之路的研究,旨在探索乡土环境中容易使农村青少年陷入厌学泥沼的推力因素和自主化解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拉力因素。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厌学的起点呈现出“时间早、风险多”的特征,处于偏远农村场域内的社会化主体,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承担孩子的学业教育方面都存在诸多隐患,这些隐患如家校互动不当、学校环境不良、家庭功能不足,均易使青少年陷入厌学问题。而良好关系体验的影响、家族内清贫精英的帮扶、学生尊敬的重要他人以及学生个体的道德化思维都可能成为乡土环境内自主化解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拉力因素。基于以上发现,笔者提出以学校社会工作的方式介入和预防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以避免推力因素的扩张,同时使拉力因素为我们所用,为农村青少年的学业之路铺就坦途。

二、摆脱厌学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摆脱厌学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初中生出现厌学成因分析
    1. 学校环境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2. 学生们自身因素带来的厌学影响
    3. 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问题的对策
    1. 老师平时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进取意识
    2. 注重开展心理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 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发挥同伴积极影响
    4. 家校形成有效合力,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3)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相关学理概念阐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厌学心理相关学理概念阐述
        1.厌学心理的含义
        2.厌学心理的分类
        3.古诗词厌学心理的表现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习动机理论
        2.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3.叶嘉莹“兴发感动”诗歌理论
二、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及其相关问卷调查
    (一)调查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三、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成因探究
    (一)生源性因素
        1.处于特定的发展成长阶段
        2.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3.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
        4.学习的主体性缺失
    (二)师源性因素
        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2.教学模式有待多元
        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4.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5.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三)社会环境因素
        1.功利性观念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2.流行文化对古诗词教学的冲击
        3.社会变迁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四)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因素
        1.古诗词表达含蓄委婉
        2.古诗词词义间具有跳跃性
        3.古诗词艺术手法繁多
        4.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
四、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改善策略研究
    (一)学生方面——调动学生主体性
        1.调动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2.加强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多维了解
        3.通过实际创作丰富情感体验
    (二)教师方面——改进古诗词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诵读指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古诗词学习的难度
        5.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6.提高自身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家庭方面——改善教育方式
        1.重视古诗词教育价值
        2.养成古诗词学习习惯
        3.发挥古诗词促进作用
    (四)学校方面——创建“诗意校园”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举办古诗词鉴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3.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并开设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
    (五)社会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
        2.改革古诗词的考察方式
        3.鼓励青少年创作诗词
结语
附录一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有关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研究
        二、国外有关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研究发展趋势
    第四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青少年叛逆期概述
    第一节 青少年叛逆期的特征
        一、叛逆期阶段是智力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叛逆期阶段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三、叛逆期阶段价值观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青少年叛逆期的具体问题
        一、厌学问题
        二、家庭关系紧张
        三、过度依赖不良同辈群体
    第三节 青少年叛逆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第三章 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个案介入
    第一节 个案的准备阶段
        一、案主的选择与确定
        二、案主的基本情况的整理
        三、案主叛逆期问题的界定
        四、案主的需求评估
        五、与案主拟定服务协议
        六、正式开展个案前的心理准备
    第二节 个案目标的制定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节 服务进程安排
    第四节 个案服务记录
        一、准备阶段建立专业关系,增进彼此信任
        二、介入服务阶段解决案主问题
        三、结案阶段
    第五节 个案服务评估
        一、服务过程评估
        二、服务效果评估
        三、社工的自我评估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本次介入服务的总结与反思
        一、本次介入服务的策略总结
        二、本次介入服务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优势与不足
        一、个案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优势
        二、个案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社会工作介入x中职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方法
        1.3.2 访谈法
        1.3.3 参与式观察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思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
    2.1 相关概念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厌学
        2.1.3 社会工作
    2.2 相关理论界定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2.3 生态系统理论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x中职学校厌学现状
    3.1 关于x学校介绍
    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3 厌学表现
        3.3.1 行为表现
        3.3.2 心理表现
    3.4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3.4.1 自身层面原因
        3.4.2 家庭层面原因
        3.4.3 学校层面原因
        3.4.4 社会层面原因
    3.5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校学生厌学问题优势
        3.5.1 社会工作介入厌学问题的优势
        3.5.2 社会工作介入厌学问题的工作方法选择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实务
    4.1 个案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问题
        4.1.1 前期准备
        4.1.2 案主介绍
        4.1.3 初次面谈
        4.1.4 需求评估
        4.1.5 设定目标和计划
        4.1.6 介入过程
        4.1.7 个案评估
        4.1.8 结案与跟进
    4.2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生厌学问题研究
        4.2.1 小组筹划
        4.2.2 小组目标
        4.2.3 小组问题评估
        4.2.4 小组活动过程
        4.2.5 小组评估
        4.2.6 跟进
    4.3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问题效果评估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问题反思与建议
    5.1 反思
        5.1.1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反思
        5.1.2 实务过程中表现反思
        5.1.3 结案后跟进时间有限
    5.2 建议
        5.2.1 中职学生应该转变学习态度
        5.2.2 学校尽快建立与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5.2.3 家长应该更多的支持学校的工作
        5.2.4 学校试图改变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厌学量表
附录 B-访谈提纲
致谢

(7)高中生厌学物理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西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访谈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厌学的概念
        2.1.1 广义概念
        2.1.2 狭义概念
        2.1.3 高中生厌学物理
    2.2 相关理论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2 素质教育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物理教学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高中生厌学物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高中生厌学物理情况
        3.1.1 资料收集
        3.1.2 高中生厌学物理现状
    3.2 高中生厌学物理的共性成因
        3.2.1 学生自身因素
        3.2.2 物理教师因素
        3.2.3 学校因素
        3.2.4 物理学科因素
        3.2.5 家庭教育因素
        3.2.6 社会环境因素
        3.2.7 教育滞后
    3.3 高中生厌学物理的特性原因
        3.3.1 性别因素
        3.3.2 年级因素
第四章 应对西宁市高中生厌学物理的对策
    4.1 应对厌学物理共性原因的对策
        4.1.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4.1.2 培养学生的兴趣
        4.1.3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4.1.4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4.1.5 改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
        4.1.6 优化社会环境
    4.2 应对厌学物理特性成因的对策
        4.2.1 应对女生厌学物理的对策
        4.2.2 教师结构的合理化
        4.2.3 改善高二学生的情绪
        4.2.4 提高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意识
第五章 实践验证
    5.1 对象的选取
    5.2 实践过程
    5.3 实践结果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调查结论
        6.1.2 西宁市高中生厌学物理的成因
        6.1.3 应对西宁地区高中生厌学物理的对策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中生厌学物理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Ⅱ 物理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Ⅲ 西宁市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8)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情感
        (二)认知
第二章 情感影响认知的机制及其确证
    一、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二)应用启示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二)应用启示
第三章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在教育上的应用
    一、国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研究
        (一)杜威的进步主主义教育
        (二)尼尔的自由主义教育
        (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
        (四)约翰逊兄弟的合作学习
    二、国内一线教育名家的相关研究
        (一)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二)刘京海的成功教育
        (三)周弘的赏识教育
        (四)李镇西的爱心教育
第四章 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学习影响的验证性调查
    一、验证的对象与思路
        (一)验证的对象: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基本原理
        (二)验证的思路
    二、基于教师视角的验证性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的结果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验证性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的结果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情感与认知相整合的教育现状调查
    一、基于教师视角的现状调查
        (一)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测试
        1、测试调查的设计
        2、测试调查的结果
        3、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整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1、调查的设计
        2、调查的结果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现状调查
        (一)课堂教学中应用整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1、调查的设计
        2、调查的结果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班级管理中应用整合性策略的现状调查
        1、调查的设计
        2、调查的结果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基于本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开展专题学习,树立“以情促教”教育理念
        (一)从相关学科中精选适切的专题
        (二)运用多种途径开展专题学习
    二、加强师德修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
        (一)理解并恪守教育专业的伦理规范
        (二)自觉遵守和维护相关教育法规
    三、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
        (一)社会-情感素养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二)教师应具有的社会-情感素养的构成
        (三)为教师提供各种社会-情感学习机会
    四、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研制整合性教学策略的清单
        (二)鼓励教师在各自教学中试用整合性策略
    五、培育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
        (一)良性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与重要意义
        (二)培育良好班级文化的关键举措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验证性调查的附件
    附录A1 有关情感对学生认知影响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A2 有关情感对学生认知影响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B 有关现状调查的附件
    附录B1: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测试
    附录B2:认知与情感整合教学策略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附录B3:认知与情感整合教学策略在“三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附录B4:认知与情感整合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参与式观察法
        1.4.3 访谈法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叙事疗法的应用现状研究
        2.1.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
        2.1.3 关于流动儿童厌学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叙事疗法的应用现状研究
        2.2.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
        2.2.3 关于流动儿童厌学的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F社区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调查
    3.1 F社区流动儿童学习现状及问题
        3.1.1 F社区流动儿童学习现状
        3.1.2 F社区流动儿童学习存在的问题
    3.2 F社区流动儿童厌学的原因分析
        3.2.1 内部因素
        3.2.2 外部因素
第4章 叙事疗法介入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的服务设计
    4.1 个案情况概述
        4.1.1 服务对象的来源及背景
        4.1.2 叙事治疗模式介入的可行性
    4.2 前期资料收集
        4.2.1 第一次家访
        4.2.2 第二次家访
        4.2.3 测量工具
    4.3 案主问题界定与分析
    4.4 制定介入目标和治疗计划
        4.4.1 商定介入目标
        4.4.2 制定服务治疗计划
        4.4.3 签订契约
第5章 叙事疗法介入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的实务过程
    5.1 第一次会谈:问题外化
    5.2 第二次会谈:寻找独特结果
    5.3 第三次会谈:与案主的班主任合作
    5.4 第四次会谈:改写故事
    5.5 第五次会谈:见证
    5.6 结案与评估
        5.6.1 过程评估
        5.6.2 结果评估
第6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案主的厌学问题得到改善
        6.1.2 叙事疗法有助于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提升
    6.2 研究反思
        6.2.1 叙事疗法的局限性
        6.2.2 个案服务的专业性不足
    6.3 对策建议
        6.3.1 个人方面
        6.3.2 家庭方面
        6.3.3 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低龄儿童厌学量表
致谢

(10)农村厌学青少年向学与否? ——基于滇东北永乐村8位青少年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厌学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推拉理论研究的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实施
        1.4.1 质性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实施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场域介绍
    2.1 永乐村发展概况
    2.2 烤烟经济下的低留守率
    2.3 永乐小学及永乐村学生就学安排
    2.4 对永乐村“读书无用论”观点的调查
第3章 厌学的起点
    3.1 师源因素导致的厌学: 不亲其师,何信其道
    3.2 关系失调导致的厌学: 家本温暖,奈何凉薄
    3.3 自然成长导致的厌学: 只要好玩,顾不上学
    3.4 朋辈影响导致的厌学: 情绪传染,胆小受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抗与沉溺: 推力因素下厌学的加剧
    4.1 家校互动下“打骂型家教”的后果: 诀别学业
        4.1.1 反抗: 当家校规训与怨气累积相遇
        4.1.2 逃离: 当家校规训与厌学始因相逢
    4.2 师生互动下“关系体验差”的后果:垂直抗争
        4.2.1 教师不合理的惩戒术: 分数面前的肉体规训
        4.2.2 教师不合适的教学法: 学生主导的教学现场
    4.3 个人因素下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信心的丧失
        4.3.1 “混”在校园: 对学业有点在乎到满不在乎
        4.3.2 “闲”在校园: 小升初后基础太差索性闲着
    4.4 被手机“反向驯化”的后果: 无心向学
        4.4.1 间接经验学习的平台: 打架是校园生活的重点
        4.4.2 充实厌学生活的工具: 挤压学习和阅读的时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醒悟与奋起:拉力因素下厌学的消解
    5.1 重要他人影响: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唤起
        5.1.1 好友风光的刺激
        5.1.2 清贫精英的帮扶
        5.1.3 母亲的温和教导
        5.1.4 “成功”亲人的劝导
    5.2 抗逆力被激发: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形成
        5.2.1 家庭支持下的抗逆力激发
        5.2.2 阶段性成就后自信心提升
        5.2.3 学习体验良好主动性提升
        5.2.4 社交媒体正向功能的发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拉力影响下的厌学和向学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1 乡土环境中易使青少年陷入厌学泥沼的推力因素
        6.1.1 家校互动不当
        6.1.2 学校环境不良
        6.1.3 家庭功能不足
    6.2 乡土环境中自主化解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拉力因素
        6.2.1 良好关系体验的影响
        6.2.2 家族内清贫精英帮扶
        6.2.3 学生尊敬的重要他人
        6.2.4 青少年的道德化思维
    6.3 对社会工作预防或介入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启示
        6.3.1 倡导学校转变与社区气质相悖的固有管理方式
        6.3.2 培育防暴同伴联盟抵制校园内暴力事件的发生
        6.3.3 链接社区资源:发动清贫精英的帮扶力量
        6.3.4 建构拉力因素: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互动
第7章 讨论与总结
    7.1 讨论
        7.1.1 关于农村学生厌学研究的讨论
        7.1.2 关于农村学生向学研究的讨论
    7.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摆脱厌学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J]. 李颖.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17)
  • [2]高校研究生厌学情绪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陕西省X大学为例[D]. 吕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 李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青少年叛逆期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陈佳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6]社会工作介入x中职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D]. 阿尔祖古丽·奥斯曼. 新疆大学, 2020(07)
  • [7]高中生厌学物理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西宁地区为例[D]. 马朝义.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8]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 唐羽迪.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10]农村厌学青少年向学与否? ——基于滇东北永乐村8位青少年的分析[D]. 方雪.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摆脱无聊,激发学习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