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典型路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

中小城市典型路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

一、中小城市典型交叉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镭[1](2021)在《基于冲突分析的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小城市非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城市道路运行状况日渐复杂,随之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给交通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还给交通参与者带来了较大的安全威胁。因此,对中小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并提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小城市非机动车的出行特征、骑行特性及事故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桂林、柳州和南宁三个城市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路段内混行非机动车超车事件和交通流运行特征,建立超车事件数预测模型。将混行非机动车道路内的超车事件数和骑行者主观感受打分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运用K-means聚类算法构建了混行非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超车事件数与单位小时流量、路段宽度呈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超车事件数随二者增大而增大;本文构建的混行非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标准可划分为五个等级,当单位时间内超车事件数大于等于25个时,非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最低,所产生的交通安全隐患也最大。其次,基于信号交叉口不同的非机动车待行区,对左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冲突展开了研究,选取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广义线性机非交通冲突数预测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机非交叉冲突数与左转电动车流量、人力自行车流量以及同向进口道左转机动车流量相关;机非膨胀冲突数与左转非机动车流量、同向进口道左转机动车流量及对向进口道非机动车流量相关。使用机非冲突数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信号交叉口机非冲突数,且能够较好地对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价。最后,依据前文的研究成果,从路段、交叉口、骑行人与车辆等方面提出了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对策。并选取两条路段和一个交叉口进行实例分析,对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和服务水平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同时通过分析交通安全问题给出相应的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的交通安全管理对策能够从源头上提高中小城市非机动车骑行者的交通安全性。

黎晓璐[2](2021)在《考虑路网承载力的建成区停车规模量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发展和更新,在旧城区改造工作中,片区的建筑功能及停车需求发生变化,原停车设施无法满足,乱停车行为会占用旧城区路网而加剧拥堵。过度增设停车设施引起的交通增量也会加剧拥堵。要确定停车设施的合理规模,需兼顾路网交通和停车缺口进行分析,将停车引起的交通增量对路网的交通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针对这类中观层面的旧城区停车规模的量化分析问题,已有停车配建标准较多设置下限值,较少设置上限值,无法兼顾对周边路网的交通影响,不完全适用;已有研究方法大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城市路网,对基础数据的完整度和精度的要求较高,或是涉及参数的获取难度大,也无法适用。因此解决此类问题,需要较为实用的量化分析方法,既能考虑周边路网的约束及交通影响,又要降低数据获取难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量化依据。本文基于上述两个要求,研究了建成区停车规模量化分析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回顾已有研究,总结研究思路。针对路网承载力、停车规模、两者相互作用关系、仿真模型参数标定的研究思路进行总结,梳理路网和停车的相互关系和分析方法,明确其应用特点和数据要求等;2.建立考虑路网承载力的停车规模量化分析模型。分析路网承载力、停车规模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关系拆解为三个部分,建立停车规模量化模型,得到当前路网承载力下的合理停车规模数量和分析新增停车需求。其中,以时空消耗法二维模型计算路网容量初始值,定义了停车的交通影响折减系数,修正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并讨论参数取值;3.建立停车规模的仿真分析方法。基于仿真软件Vissim4.3,参考路网容量研究方法中的交通分配模拟法,提出分层叠加的停车规模仿真分析思路,得到路网现状限制下的新增停车需求阈值和相应的停车规模数量。结合相关研究选取初始参数集,确定校核指标,讨论了敏感性分析和参数标定的方法。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选用遗传算法和VBA进行参数标定,选用聚类分析进行取值讨论;4.案例分析。针对案例进行交通量和停车调查,完成了调查方案制定、数据调查与分析。根据停车规模量化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合理停车规模和新增停车需求值。根据停车规模仿真分析方法,搭建仿真路网模型,完成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参数标定,以排队长度为评价指标,设置3个方案进行停车到达交通量的叠加分析,得到各方案下的新增停车需求阈值,并根据结果选出最优方案。两种方法的停车需求分析结果数值较为接近,表示分析方法有效,思路可供参考。

李仁波[3](2021)在《一对多左弯待转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左弯待转区是城市交叉口的一种渠化方式,有助于缓解驾驶焦虑。当设置一对一左弯待转区,尤其是长度较短时,由于二次停车导致交通排放和车辆延误均增加。然而,当交叉口内部空间足够大,允许设置一对多左弯待转区时,由于通行能力提升可使交通排放和车辆延误减少。本研究着重探讨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临界设置条件以及考虑左转短车道和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首先,考虑空间布局和交通流量,分析交通流之间的潜在冲突,提出交叉口增设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几何和流量临界条件。其次,考虑左转短车道、左弯待转区,针对一对多左弯待转区,修正了一条进口车道组饱和流率、通行能力和车均延误的计算公式,还修正了一条进口车道组红、绿灯期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计算公式;进一步,以相位有效绿灯时长为决策变量,以车辆延误、交通排放最小为目标,建立交叉口(群)信号配时优化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大屯路-北辰东路交叉口、大屯路-安立路交叉口,考虑交叉口渠化、相位相序、配时方案,设计多种对比实验方案,借助微观仿真软件VISSIM模拟交通流运行状况,选择污染物排放量、车均延误、停车次数作为性能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细究交通效率和车辆排放对设置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敏感性以及所建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孤立交叉口,所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可以使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26.55%、6.94%、14.46%;左转短车道前增设一对一左弯待转区后,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增加5.96%、11.27%、7.89%;短车道前设置一对二、一对三左弯待转区可分别使交通排放降低5.88%、5.37%,车均延误降低1.36%、1.83%,停车次数分别降低0.44%、3.16%。对于干线道路系统而言,所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可以使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19.75%、32.03%、15.37%;短车道前增设一对一左弯待转区后,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增加4.76%、8.23%、2.53%;短车道前设置一对二左弯待转区可以使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9.32%、4.90%、3.8%。综上,若交叉口空间有限,不建议设置一对一左弯待转区;若交叉口位于立交桥墩下方等空间足够大的位置,建议设置一对多左弯待转区,并使用所提出的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

许亦男[4](2021)在《基于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的市民停车选择行为及预测研究 ——以Y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态势迅猛且数量居高不下。同时,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膨胀,私家车的出行比例也不断提高。然而,城市公共停车资源因受制于城市空间和土地价格等因素并未得到相应发展。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和公共停车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城市停车泊位缺口越来越大。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公共停车资源配置矛盾日益严重,其供给模式和方案亟待优化。在对公共停车资源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城市公共停车资源配置现状为研究背景,以市民停车选择行为及预测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停车资源供给视角,以Y市为主要研究地域,了解Y市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的基本情况,解读相关政策。首先,结合公共物品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建构“诱发情境—主体动因—影响因素—行为改变策略”分析框架,以市民停车选择行为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揭示其特性与偏好,从现实需求论证了市民停车选择行为预测与公共停车资源供给优化的必要性。其次,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公共停车资源供给不足情境下的市民有限停车选择行为进行效用函数定义与深度剖析,构建其影响因素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多元Logit回归分析数据,进行验证性和归纳性研究,标定参数建立市民停车选择预测模型。最后,在此基础上借助VISSIM虚拟仿真构建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拟合分析,并提出供给优化对策,以期推动复合式智慧停车治理模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市民停车选择行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框架建构和分析,基于非集计模型,对各类情境中不同停车选择行为及偏好的效用函数标定具体表达形式,并利用此模型了解停车者的行为特点,为停车需求的预测、停车供给的优化、停车矛盾的缓解提供参考。通过充分挖掘闲置公共停车资源,提高车位周转率,优化停车环节,在缓解城市停车难、交通拥堵方面打开视野,试图构建复合式智慧停车管理模式,提高政府、企业、公民等参与主体的参与效能,改善市民停车行为,以“开发、挖掘、扬弃”为理念优化公共停车资源供给优化方案,不断提高城市公共停车资源可持续合理配置和发展。

佟玮明[5](2021)在《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出现在我国各类城市,我国的特大城市早在我国工业体系初步建立时开始面临交通拥堵问题,如今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也逐渐严峻,减缓着中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速度。中小城市核心区当前普遍存在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等相关问题日益突出。鞍山市作为典型的中等城市,在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的时期,道路长度与面积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鞍山市整个市区目前没有轨道交通方式,完全依赖于地面交通且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动,地形的限制使得交通流量聚集于鞍山市核心区。本文立足经济学的供需理论、交通工程学的交通规划理论,综合运用实地观察、调查访谈、统计分析、虚拟仿真等研究分析方法实施研究;通过在鞍山市核心区内关键交叉口、路段实地调研及对交通参与者发放调查问卷,掌握了鞍山市核心区的道路交通特征和交通参与者出行特征;并且以实践调研得到的交通数据为支撑,从交通供给、交通需求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的主要节点、主要问题;从交通工程技术角度深入剖析了引发拥堵的核心原因,并结合统计学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交通拥堵核心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论文分别从改善交通供给、调整交通需求、改善关键道路交叉口交通工程技术控制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治理建议和技术措施。论文核心创新点体现在综合运用经济学、交通工程学的理论分析研究问题,特别是根据鞍山市核心区关键道路高峰时段的道路通行条件、交通流量、信号配时方案,对道路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优化,通过Vissim仿真分析评价,优化方案能够有效改善道路拥挤状况,为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综合整治提供建议。

董辰昊[6](2020)在《城市道路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文明素养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水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和交通陋习等交通失范行为仍屡见不鲜。本论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驾驶仿真实验的非故意闯红灯行为规律及其事故智能预警方法研究》(71901036)和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西安市典型道路交通失范行为对交通运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19111913RKX003SF007-9),以分析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基础,研究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的发生机理和管理对策。本文主体可概括为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机动车交叉口控制区强行换道的影响研究、非机动车侵入对无物理隔离路段的影响研究、交通管理改善对策及应用效果研究四个部分。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典型交通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程度排序MNL模型。通过无人机现场采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的相关数据,对所获取视频数据进行去抖、定义感兴趣区域和形态学优化处理,在统计分析交叉口控制区、无物理隔离路段和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交叉口控制区机动车行驶特征和无物理隔离路段非机动车行驶特征。基于随机效用理论,构建典型交通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的MNL模型,利用调查数据得出三类典型交通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2)提出交叉口控制区机动车强行换道的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分析方法。基于强行换道行为对于交叉口控制区车流运行效率及安全的影响,将车辆的运行过程划分为稳定通过期、减速停驶期及排队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强行换道行为发生的初始车道和目标车道进行研究。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强行换道影响下的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和交叉口运行延误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换道速度、换道角度和减速度为评价标准的强行换道车辆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通过本文提出的效率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交通流运行状态,进行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控制区效率分析,定量评价强行换道率、换道时间及换道距离对交叉口控制区交通通行效率的影响。(3)提出非机动车侵入无物理隔离路段交通安全和效率评价方法。基于无物理隔离路段中非机动车侵入行为对机动车正常通行造成的干扰现象分类,针对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现象,细化非机动车侵入过程中受到干扰的机动车微观加减速过程,对应制定相关安全与效率评价方法。将机动车速度变化量、最小减速度以及非机动车混入角度作为安全评价指标,将机动车行驶速度和延误作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非机动车侵入下的路段交通效率分析,定量评价无物理隔离路段非机动车比例及道路服务水平对道路交通通行安全及效率的影响。(4)提出交通管理改善对策集评标体系。从行为引导和交通安全设施两个方面,根据行为心理学及规范条文提出交通管理改善对策集,将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模型结合,构建驾驶人和交通管理部门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价值函数对动态复制方程进行仿真分析,以及基于KPI理论建立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有效性评价体系,结合车辆运行特征,对改善对策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为有效制止典型交通失范行为提供依据。

王冲[7](2020)在《居民低碳出行导向下的中新生态城建成环境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交通碳排放的日益增长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居民出行做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车出行比例的增加亦给城市交通碳减排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降低交通碳排放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并构建以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为主导的居民低碳出行结构。此外,在城市发展越来越强调精细化和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下,建成环境与居民低碳出行行为的联系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在低碳发展理念下研究如何通过改善建成环境从而实现居民的低碳出行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现状建成环境对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有关基础理论并明确有关基础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在考虑我国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中的建成环境测度要素进行总结并重新分类,区别以往研究中直接利用国外学者采纳的“5D”建成环境测度指标体系,将后续研究涉及的建成环境划分为土地利用、道路系统以及公交设施三个维度,共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混合度、路网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公交站点密度以及公交覆盖率7类测度要素指标。其次,从土地利用、道路系统以及公交设施三个维度对研究区域现状建成环境进行整体分析。以现状研究区域内的12个社区做为独立的居民基本生活单元,并对12个单元内的居民进行出行问卷调研,综合考虑现状居民出行空间分布情况以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范围,确定以1000m基本出行空间范围做为量化建成环境以及研究建成环境对社区居民低碳出行影响的研究范围。第三,基于居民出行问卷的调研数据,计算各社区单元居民低碳出行比例,并对居民的低碳出行现状进行分析,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中新生态城居民低碳出行存在的问题。基于现状用地数据、矢量数据、路网数据以及公交站点POI数据对每个生活单元1000m基本出行空间范围内的7类建成环境要素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做为后续研究的数据基础。第四,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各类建成环境要素指标与低碳出行方式比例指标的相关关系并筛选出对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具有显着影响的建成环境要素指标,进一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各类建成环境要素指标的影响系数,从而明确各类建成环境要素指标对于不同低碳出行方式的影响程度大小。通过对比不同低碳出行方式比例社区单元的建成环境特征,从不同维度解释建成环境对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成因。论文最后从土地利用、道路系统以及公交设施三个维度提出了低碳出行导向下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土地利用层面的优化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为前提,提出构建尺度规模适宜低碳出行的土地混合使用空间单元、满足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及集中紧凑的功能布局形式优化三条优化策略;道路系统层面的优化以提高道路连通性和出行环境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合低碳出行方式的路网形态和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合理控制交叉口间距以及营造慢行友好的出行空间环境的优化策略;公交设施层面的优化主要是为了提高公交的便利性,从而达到促进居民低碳出行的目的。包括优化公交站点和公交线网布局以及提高公交出行效率两方面内容。

战永祥[8](2020)在《绿色交通视角下黄冈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机动化水平仍在持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的提升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生活便利,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停车难等问题。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选择,绿色交通理念的建设逐步影响着人们的交通行为。除了机动车行驶状态的道路交通组织之外,停车设施规划也是城市交通体系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静态交通的组织也相当程度地影响动态交通通行效率。黄冈市属于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由于传统停车设施规划的局限性,现状停车设施未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快速发展中机动车保有量及城市交通增长需求、城市生活就业及出行方式的变化,使得城市停车问题在黄冈市中心城区尤为凸显。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引导停车设施建设符合绿色交通发展要求,促进低碳高效的可持续交通发展,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依据相关理论研究,认为绿色交通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宏观指导下,保证出行效率的同时以低碳为主要目标,以公交优先导向的TOD发展模式为主要途径,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总结出绿色交通四个绿色化发展特征,进而对停车设施规划的绿色发展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与理论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等进行阐述,分析绿色交通的相关理念基础、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国内外停车案例,作为探讨绿色交通视角下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总结当前停车设施规划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是绿色交通指导停车规划的理论探析。基于背景和理论研究,梳理绿色交通的理念内涵,提出交通发展绿色化、交通环境绿色化、交通工具绿色化和交通管理绿色化的发展特征,并将其在停车设施规划中进行渗透,总结绿色交通理念与停车设施规划的衔接要点,进一步构建绿色交通理念在停车设施规划各项内容中的指导要求。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以黄冈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项目为实例,通过停车调研、现状调查等摸清黄冈市中心城区的停车诉求、停车问题等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黄冈市中心城区的停车设施规划各项内容进行布局安排,渗透绿色交通理念,提出改善方案。通过背景理论剖析-绿色停车理论探析-绿色停车实践应用,加强绿色交通理念对城市停车设施规划的指导路径。一方面为绿色交通理念在停车设施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试图为黄冈市这类中小城市开拓一条缓解停车问题的绿色之路。

陈悦鹏[9](2019)在《义乌市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特大城市涌现,推动道路交通机动化水平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推动居民出行方式和城市交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在中小城市体现出来。如何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保障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需要,是政府和公众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截至2019年7月底,义乌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3万辆,平均每10人拥有7辆普通家用汽车,义乌城区交通拥堵问题越发严重。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在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用地模式、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小城市由于建设体系不够科学、缺乏战略规划、忽视人性化设计等原因,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着城市用地模式过于集中、路网结构单一、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不足、公共交通系统发展落后、停车建设不合理等问题,不能直接照搬大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整理我国中小城市在土地利用、居民出行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以城市交通优化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国际先进理论,平衡供需、可持续发展、多目标协调的要求,尝试提出一套针对于义乌市的理论扎实、切实可行的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策略。本文基于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理论、四阶段法理论和起讫点调查理论,借鉴总量控制理论与面向政策理论,着眼于城市内部交通网络,主要包括对客货流和交通流的统计整理,来研究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对城市向外交通网络(线、站、港)的空间布局和综合交通系统的研究,从社会、公路网络、政策三个视角探求统筹协调。并按以下程序进行:1、发现问题,矛盾的实质就是义乌市现有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2、分析预测,义乌市城市交通规划的预测受义乌市城市用地的制约,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因此从用地规划开始提出优化策略。3、拟定方案,提出优化策略。4、后续评估、反馈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从用地开发、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居民出行方式、工具条件、路网体系建设、公共交通建设水平、停车场情况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普遍性问题与原因,以及义乌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合理城市布局,科学用地规划,设计均衡分布的交通空间,完善道路网络系统,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出行方式,完善停车设施,以及开发建设城市大脑等道路交通优化策略。本文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研究时,偏重于定性分析和用地、道路规划,同时,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都来自于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对于国外先进经验的引用并不多,还需要增加对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跟上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以更好的指导优化国内中小城市的交通规划,特别是向义乌市一样对外贸易的城市。由于本人学术能力与时间有限,基础理论的归纳及文字表述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以上研究局限,下一步研究方向在定量分析和城市道路及相关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方面,进一步丰富交通运营、管理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估评价体系,使得交通优化策略和措施体系更为完整。

郑军[10](2020)在《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共交通遍及到中小城市,但是到站无准确时间,导致市民对乘公交车的兴趣不高。车辆到站时间不准确。所以,能够对中小城市机车到站的时间进行准确的预测是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车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交通行业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固定的公式计算出机车行驶的进站、停站和离站的时间,在路上行驶的平均车速,和等待十字路口红灯的时间。将上面所涉及到的所有变量统一作为算法的输入,文章选用RBF算法建立模型,其核心主要是三个主要参数,函数中心,方差和连接权值。针对上述方法的缺点,采用遗传算法对上面三个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到站时间预测的模型。将2路汽车的到站的时间以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案例研究,分别运用BP、RBF、GA-RBF算法进行训练分析,为了验证算法的准确性。采用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和绝对系数等指标来帮助验证。经过实际仿真分析,将不同算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得出GA-RBF算法准确率超过90%,并且优于其他两种算法。图31幅;表13个;参51篇。

二、中小城市典型交叉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城市典型交叉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冲突分析的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通调查与非机动车交通基本特征
    §2.1 交通调查
        §2.1.1 调查对象与特征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中小城市非机动车交通基本特征
        §2.2.1 非机动车骑行者的出行特征
        §2.2.2 非机动车交通的骑行特性
        §2.2.3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段非机动车超车冲突分析
    §3.1 非机动车超车事件
    §3.2 交通流特征参数
        §3.2.1 非机动车速度
        §3.2.2 非机动车流量
        §3.2.3 车均占有空间
    §3.3 混行非机动车道超车事件数预测模型
    §3.4 混行非机动车道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3.4.1 评价指标选取
        §3.4.2 服务水平划分K-means模型
        §3.4.3 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冲突分析
    §4.1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待行方式
    §4.2 信号交叉口机非交通冲突判别方法与流程
        §4.2.1 机非交通冲突判别方法
        §4.2.2 机非交通冲突判别流程
    §4.3 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通冲突分析
        §4.3.1 左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叉冲突
        §4.3.2 左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膨胀冲突
    §4.4 信号交叉口机非冲突数预测模型
        §4.4.1 交叉口机非交叉冲突数预测模型
        §4.4.2 交叉口机非膨胀冲突数预测模型
    §4.5 交叉口机非冲突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5.1 路段交通安全提升措施
    §5.2 交叉口交通安全提升措施
        §5.2.1 设有普通待行区的交叉口
        §5.2.2 设有BOX待行区的交叉口
    §5.3 骑行人与车辆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桂林及南宁市路段实例
        §6.1.1 路段概况
        §6.1.2 服务水平评价
        §6.1.3 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6.1.4 交通安全提升措施
    §6.2 柳州市交叉口实例
        §6.2.1 交叉口概况
        §6.2.2 机非冲突数计算
        §6.2.3 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6.2.4 交通安全提升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考虑路网承载力的建成区停车规模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路网承载力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城市停车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城市停车与路网交通的相互影响研究现状
        2.3.1 停车的交通影响研究现状
        2.3.2 受路网影响的停车规模研究现状
    2.4 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研究现状
    2.5 小结
第3章 考虑路网承载力的停车规模控制模型
    3.1 路网承载力研究方法
    3.2 静态交通研究方法
    3.3 相互作用关系
    3.4 问题描述
    3.5 模型构建
        3.5.2 路网容量初始值
        3.5.3 停车的交通影响的折减
        3.5.4 路网容量与停车供给的关系
    3.6 小结
第4章 停车规模量化的仿真模型与参数标定
    4.1 软件平台简介
    4.2 仿真分析思路
    4.3 模型参数标定
        4.3.1 初始参数集选取
        4.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3 参数标定
    4.4 北展核心区仿真参数标定过程
        4.4.1 参数敏感性分析过程
        4.4.2 参数标定过程
    4.5 小结
第5章 北展核心区停车规模控制研究
    5.1 案例背景
        5.1.2 交通数据采集
        5.1.3 停车数据采集
    5.2 考虑路网承载力的停车规模控制模型
    5.3 区域停车规模的仿真分析
        5.3.1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5.3.2 模型参数标定结果
        5.3.3 方案设计
        5.3.4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一对多左弯待转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左弯待转区设置条件
        1.2.2 左弯待转区综合影响
        1.2.3 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一对多左弯待转区适用性分析
    2.1 左转交通流的组织优化
    2.2 左弯待转区临界设置条件
        2.2.1 几何临界条件
        2.2.2 流量临界条件
    2.3 左弯待转区对信号管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交叉口(群)时空资源优化模型
    3.1 通行能力与延误分析
        3.1.1 通行能力计算
        3.1.2 车均延误计算
    3.2 交通排放分析
        3.2.1 交通排放影响因素
        3.2.2 红绿灯期间机动车排放因子
    3.3 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模型建构
    3.4 本章小结
4 孤立交叉口案例分析
    4.1 交叉口概况
    4.2 交叉口仿真建模
        4.2.1 模型优化与实验设计
        4.2.2 模型参数标定
    4.3 交叉口仿真结果
        4.3.1 性能指标综合分析
        4.3.2 多因素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干线道路系统案例分析
    5.1 干线道路概况
    5.2 干线道路仿真建模
        5.2.1 实验方案设计
        5.2.2 仿真模型标定
    5.3 干线道路仿真结果
        5.3.1 交通排放对比
        5.3.2 车均延误对比
        5.3.3 停车次数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进展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的市民停车选择行为及预测研究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停车资源
        2.1.2 公共停车资源供给
        2.1.3 停车选择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行为决策理论
        2.2.3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现状
    3.1 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的特点
        3.1.1 专责授权管理: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3.1.2 创新技术支撑:深化智能停车系统助力资源配置
        3.1.3 停车产业化发展:整体规划布局资源智慧管理
    3.2 公共停车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停车需求
        3.2.2 停车信息资源不够透明
        3.2.3 停车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第4章 市民停车选择偏好与行为决策
    4.1 市民停车场选择偏好
        4.1.1 停车场类型偏好
        4.1.2 停车场类型偏好交叉特征分析
    4.2 市民停车选择行为决策
        4.2.1 出行目的
        4.2.2 停车时长
        4.2.3 停车选择首选关注因素
第5章 调整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的市民停车选择行为预测模型建构
    5.1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建构
        5.1.1 模型变量选取与测量维度
        5.1.2 研究假设
        5.1.3 框架建构
    5.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5.2.1 调查方法
        5.2.2 问卷设计
        5.2.3 数据收集与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5.3 停车选择行为模型构建
        5.3.1 停车选择研究中的非集计模型
        5.3.2 多元Logit概率模型
        5.3.3 模型变量选择
        5.3.4 模型参数标定与检验
        5.3.5 结果分析
第6章 市民停车选择行为的虚拟仿真实验
    6.1 仿真模型构建
        6.1.1 模型选取
        6.1.2 模型过程
    6.2 实例仿真分析
        6.2.1 停车资源与交通小区建模
        6.2.2 基础路网建模
        6.2.3 仿真参数标定
        6.2.4 结果分析
    6.3 仿真拟合结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一类区:保守供给泊位,鼓励合乘停放
        7.2.2 二类区:组团布局规划,创新智能共享
        7.2.3 三类区:保障基本需求,适度满足通勤
    7.3 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Y市市民停车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概念
        2.1.1 城市交通
        2.1.2 城市交通拥堵
        2.1.3 核心区交通拥堵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供给侧管理
        2.2.2 交通需求管理
3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特征分析
    3.1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道路特征
        3.1.1 路网密度略低
        3.1.2 道路存在横断面狭窄且不统一等问题
    3.2 鞍山市核心区居民出行特征
        3.2.1 居民出行强度呈波动发展趋势
        3.2.2 居民出行集中在每天的早午晚三个时段
        3.2.3 居民出行均为短距离出行
        3.2.4 居民慢行出行的趋势逐渐下降
        3.2.5 居民出行目的绝大多数为刚性出行
4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分析
    4.1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的主要节点
        4.1.1 高峰时段道路交叉口存在延误
        4.1.2 高峰时段道路的通行路段易发生拥堵
    4.2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
        4.2.1 历史文化街区、鞍钢厂区、二一九公园的区域拥堵难解决
        4.2.2 核心区内生活性道路的通行空间被不合理占用
        4.2.3 高峰时段在商圈和中小学校园周边频繁发生严重拥堵
        4.2.4 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比例过高显着降低道路通行效率
        4.2.5 居民的各类交通违章行为频繁发生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增加
5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的交通工程技术成因分析
    5.1 核心区内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缓慢
        5.1.1 核心区内公共交通线网的层次少
        5.1.2 核心区内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低
    5.2 核心区内中小学校周边交通工具集散空间小
        5.2.1 学校校门的传统设计布局不适应私家车接送
        5.2.2 学校上学和放学时间集中导致交通压力骤增
    5.3 商圈扩建引发区域交通流量显着增加
        5.3.1 商圈的路网等级不能满足交通流量
        5.3.2 商圈的停车位不足引起停车混乱
    5.4 核心区交通秩序综合治理不规范
        5.4.1 缺少对整体路网的交通组织疏导
        5.4.2 居民频繁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查处率低
    5.5 关键道路交叉口优化组织设计不合理
        5.5.1 千山中路与园林大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与渠化方案不合理
        5.5.2 千山中路与胜利南路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不合理
6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成因的实证分析
    6.1 调查方案设计
        6.1.1 调查对象
        6.1.2 调查方法
        6.1.3 分析方法
    6.2 调查问卷设计
        6.2.1 调查问卷的测度指标
        6.2.2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6.3 调查的实施
        6.3.1 现场实地观察调查
        6.3.2 发放问卷调查
    6.4 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6.4.1 调查数据的信度检验
        6.4.2 交通供给方面数据处理分析
        6.4.3 交通需求方面数据处理分析
    6.5 实证分析的结论
7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措施
    7.1 基于改善交通供给角度的建议
        7.1.1 优化核心区内及与区外交接区域的道路网络
        7.1.2 提升核心区内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7.1.3 重视非机动车道及人行横道规划
        7.1.4 加强路内停车管控并合理设置停车泊位
        7.1.5 可考虑利用中小学附近空间建立体停车场
    7.2 基于调整交通需求角度的建议
        7.2.1 对核心区私家机动车总量进行科学调控
        7.2.2 强化培养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意识
        7.2.3 鼓励核心区内市民尽量错峰出行
        7.2.4 加强对居民频发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
    7.3 基于交通工程技术角度改进关键道路交叉口通行方案的建议
        7.3.1 调整千山中路与园林大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与渠化改善方案
        7.3.2 调整千山中路与胜利南路交叉口信号配时调整方案
        7.3.3 基于Vissim仿真的千山中路交叉口通行方案可行性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I 鞍山市核心区交通参与者调查问卷
附录 II 交通基础数据分析处理过程
附录 III 基于Vissim仿真的交叉口通行方案可行性评价处理过程

(6)城市道路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研究
        1.2.2 回归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1.2.3 机动车换道行为分析方法研究
        1.2.4 机非混行评价分析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2.1 视频数据采集方法
        2.1.1 采集方案设计
        2.1.2 视频数据处理
    2.2 问卷数据采集方法
        2.2.1 问卷调查设计
        2.2.2 问卷数据调查
        2.2.3 问卷数据统计
    2.3 数据统计分析
        2.3.1 交叉口控制区数据
        2.3.2 无物理隔离路段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交叉口控制区交通运行特征
        3.1.1 机动车行驶特征
        3.1.2 机动车强行换道特征
    3.2 无物理隔离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
        3.2.1 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
        3.2.2 非机动车混入机动车道行为特征
    3.3 典型失范行为的影响因素
        3.3.1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3.3.2 机动车强行换道的影响因素
        3.3.3 非机动车混入机动车道的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动车交叉口控制区强行换道的影响研究
    4.1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4.1.1 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通过量模型
        4.1.2 无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通过量模型
    4.2 交叉口运行延误分析方法
        4.2.1 一次通过交叉口的强行换道车辆
        4.2.2 停驶后通过交叉口的强行换道车辆
        4.2.3 其他受影响车辆
    4.3 强行换道车辆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
        4.3.1 换道速度
        4.3.2 换道角度
        4.3.3 减速度
    4.4 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控制区效率分析
        4.4.1 强行换道通过流量分析
        4.4.2 强行换道延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机动车侵入对无物理隔离路段的影响研究
    5.1 非机动车侵入机动车道类型
    5.2 非机动车侵入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5.2.1 速度变化量
        5.2.2 混入角度
        5.2.3 最小减速度
    5.3 非机动车侵入路段交通效率评价方法
        5.3.1 基于摩擦干扰的路段效率评价模型
        5.3.2 基于阻滞干扰的路段效率评价模型
    5.4 非机动车侵入下的路段交通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管理改善对策及应用效果研究
    6.1 交通管理改善对策
        6.1.1 交通行为引导措施
        6.1.2 交通安全设施改善措施
    6.2 基于驾驶人视角的交通管理优化效果分析
        6.2.1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行为引导措施效果评价
        6.2.2 基于KPI理论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评价
    6.3 基于车辆运行特征的交通管理优化效果分析
        6.3.1 针对强行换道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效果
        6.3.2 针对机非混行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交通失范行为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居民低碳出行导向下的中新生态城建成环境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民出行和城市低碳发展
        1.1.2 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1.1.3 城市新城新区和低碳交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居民出行
        2.1.2 低碳出行
        2.1.3 建成环境
        2.1.4 低碳出行导向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新城市主义理论
        2.2.2 紧凑城市理论
        2.2.3 精明增长理论
        2.2.4 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
    2.3 低碳出行相关理论研究
        2.3.1 低碳出行方式及其行为特征
        2.3.2 低碳出行模式
        2.3.3 低碳出行目标及量化指标
        2.3.4 低碳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要素
    2.4 建成环境要素相关研究
        2.4.1 土地利用层面
        2.4.2 道路系统层面
        2.4.3 公交设施层面
    2.5 本章小结
3.中新生态城现状建成环境与居民低碳出行分析
    3.1 中新生态城基本概况
        3.1.1 建设背景和区位条件
        3.1.2 中新生态城发展历程
        3.1.3 人口和建设现状
    3.2 研究区域现状建成环境分析
        3.2.1 土地利用现状
        3.2.2 道路系统现状
        3.2.3 公交设施现状
        3.2.4 建成环境存在的问题
    3.3 居民基本生活单元与基本出行空间范围界定
        3.3.1 居民基本生活单元界定
        3.3.2 居民出行问卷调查
        3.3.3 基本出行空间范围的界定
    3.4 居民低碳出行现状分析
        3.4.1 整体出行方式构成情况
        3.4.2 不同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偏好
        3.4.3 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
    3.5 居民低碳出行现状存在的问题
        3.5.1 出行结构不合理,整体以小汽车出行为主
        3.5.2 公交出行比例较低,公交系统尚不健全
        3.5.3 规划落实不到位,对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考虑不足
    3.6 本章小结
4.建成环境对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分析
    4.1 基本出行空间范围内各建成环境要素指标量化
        4.1.1 土地利用测度指标
        4.1.2 道路系统测度指标
        4.1.3 公交设施测度指标
    4.2 建成环境与居民低碳出行的相关性分析
        4.2.1 分析方法
        4.2.2 各建成环境要素与居民低碳出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4.2.3 与居民低碳出行显着相关的建成环境要素影响系数测算
    4.3 建成环境对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成因分析
        4.3.1 土地使用多样性的差异导致居民出行方式构成的不同
        4.3.2 道路网络的通达性高低导致居民出行方式结构的差异
        4.3.3 公交设施的便利程度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5.低碳出行导向下的中新生态城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5.1 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为前提的土地混合使用优化
        5.1.1 构建尺度规模适宜低碳出行的土地混合使用空间单元
        5.1.2 满足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
        5.1.3 集中紧凑的功能布局形式优化
    5.2 以提高连通性和出行环境为目标的道路系统优化
        5.2.1 构建适合低碳出行的路网形态与结构
        5.2.2 适当提高路网密度
        5.2.3 合理控制交叉口间距
        5.2.4 营造慢行友好的出行空间环境
    5.3 以提高公交便利性为目标的公交设施布局优化
        5.3.1 优化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布局
        5.3.2 提高公交出行效率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调查问卷
致谢

(8)绿色交通视角下黄冈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
        1.4.1 绿色交通
        1.4.2 停车设施
        1.4.3 停车设施规划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绿色交通及相关理念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念
        2.1.2 低碳交通理念
        2.1.3 TOD发展模式
        2.1.4 绿色交通理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关于停车设施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2 关于绿色交通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2.3 国内外停车案例研究
        2.3.1 新加坡
        2.3.2 香港
        2.3.3 杭州
        2.3.4 郴州
    2.4 停车设施规划的发展变化
        2.4.1 传统停车设施及其规划
        2.4.2 新时代交通发展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交通视角下的停车设施规划研究
    3.1 绿色交通的影响与发展特征
        3.1.1 绿色交通理念影响下的交通要素发展
        3.1.2 绿色交通的发展特征
    3.2 绿色交通与停车设施规划的衔接要点
        3.2.1 体现交通发展绿色化的停车设施规划
        3.2.2 体现交通环境绿色化的停车设施规划
        3.2.3 体现交通工具绿色化的停车设施规划
        3.2.4 体现交通管理绿色化的停车设施规划
    3.3 绿色交通视角下停车设施规划方法
        3.3.1 总量控制且差异供给的停车需求预测
        3.3.2 因地制宜的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
        3.3.3 灵活调整的低影响路边停车设置
        3.3.4 集约高效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
        3.3.5 通过需求管理优化出行的停车管理政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冈市中心城区停车现状调查
    4.1 黄冈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及城市交通现状
        4.1.1 黄冈市社会经济概况
        4.1.2 城市交通概况
    4.2 黄冈市中心城区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现状
        4.2.1 小汽车保有量与泊位总体情况
        4.2.2 各类停车设施供应特征
        4.2.3 停车设施供需现状评价
    4.3 相关群体停车特征调查与分析
        4.3.1 相关群体调研与咨询
        4.3.2 停放时间特征分析
    4.4 现状停车问题总结
        4.4.1 车位总量不足且违章现象严重
        4.4.2 路内停车位停放秩序混乱
        4.4.3 空间分布不均且供需差异大
        4.4.4 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停车设施不足
        4.4.5 停车设施建设滞后
        4.4.6 停车管理滞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冈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研究
    5.1 停车需求预测与发展策略
        5.1.1 总体发展态势
        5.1.2 机动车发展预测
        5.1.3 停车需求预测
        5.1.4 差异化分区分类预测
        5.1.5 城市停车发展策略
    5.2 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划
        5.2.1 布局规划
        5.2.2 建设形式
    5.3 路内停车设施规划
        5.3.1 路内停车方案
        5.3.2 路内停车管理措施
    5.4 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
        5.4.1 黄冈市建筑分类
        5.4.2 黄冈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5.4.3 充电桩配建要求
    5.5 停车管理政策
        5.5.1 市场化停车收费制度
        5.5.2 停车产业化发展政策
        5.5.3 停车执法管理政策
        5.5.4 停车智能化信息化政策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义乌市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城市交通问题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城市交通规划基础理论
        2.1.1 运输地理学理论
        2.1.2 起讫点调查理论
        2.1.3“四阶段法”理论
        2.1.4 总量控制理论
        2.1.5 面向政策理论
    2.2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2.3 中小城市相关概念
        2.3.1 基本概念
        2.3.2 城市土地与交通的关系
        2.3.3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普遍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小城市居民出行普遍性特征
        3.1.1 居民出行指标
        3.1.2 出行方式
        3.1.3 出行目的
        3.1.4 出行时间分布
    3.2 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3.2.1 城市用地模式与路网系统问题
        3.2.2 道路交叉口问题
        3.2.3 机动车停车问题
    3.3 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乌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4.1 义乌市城市概况
        4.1.1 行政区划及建制沿革
        4.1.2 义乌市土地利用特征
    4.2 义乌市城市居民出行特征
        4.2.1 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
        4.2.2 受调查者出行特征
    4.3 义乌市城市道路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4.3.1 义乌市城区路网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4.3.2 义乌市城区道路横断面现状及问题
        4.3.3 义乌市城区道路交叉口现状及问题
        4.3.4 义乌市城区停车设施现状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义乌市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5.1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优化
    5.2 统筹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5.3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5.4 完善停车系统
    5.5 开发建设义乌城市大脑交通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关于义乌交通出行状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公交车到站时间的方法及现状
        1.2.1 国外公交车的时间预测研究
        1.2.2 国内公交车的时间预测研究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交车到站时间分析及信息处理
    2.1 公交车行驶特性分析
        2.1.1 公交车运行特性
        2.1.2 车辆停站运行特性
        2.1.3 公交车十字路口运行特性
    2.2 公交车时间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中途行驶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2.2.2 公交车停站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2.2.3 十字路口通行时间分析
    2.3 数据的实时采集
        2.3.1 数据的采集及线路信息采集
        2.3.2 线路的离散化处理
        2.3.3 机车GPS的预处理
        2.3.4 数据的处理
        2.3.5 GPS数据的信息匹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交车到站预测时间的方法研究
    3.1 公交车到站预测时间的不同算法
        3.1.1 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模型
        3.1.2 回归分析测模型
        3.1.3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
        3.1.4 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
    3.2 神经网络的不同算法分析
        3.2.1 BP网络方法分析
        3.2.2 RBF网络方法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模型的创建
    4.1 公交车到站时间初始模型
        4.1.1 公交车线路行程时间的预测模型
        4.1.2 公交车站点停留时间测模型
        4.1.3 公交车十字路口延误时间测模型
        4.1.4 其他外在因素
    4.2 基于GA-RBF预测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测模型及案例分析
    5.1 数据的采集与调查
        5.1.1 实验数据来源
        5.1.2 案例线路研究
    5.2 案例预测结果与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小城市典型交叉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冲突分析的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提升策略研究[D]. 许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考虑路网承载力的建成区停车规模量化研究[D]. 黎晓璐.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一对多左弯待转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模型[D]. 李仁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的市民停车选择行为及预测研究 ——以Y市为例[D]. 许亦男. 扬州大学, 2021(09)
  • [5]鞍山市核心区交通拥堵治理研究[D]. 佟玮明.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6]城市道路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研究[D]. 董辰昊. 长安大学, 2020
  • [7]居民低碳出行导向下的中新生态城建成环境优化策略研究[D]. 王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绿色交通视角下黄冈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研究[D]. 战永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义乌市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策略研究[D]. 陈悦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10]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研究[D]. 郑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小城市典型路口机动车延误的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