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初探

公司治理结构初探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初析(论文文献综述)

汤浩[1](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赵庆华[2](2018)在《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民间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揭示了闽粤先民在台湾的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长期以来,饱受儒家文化渲染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往往十分重视并强调以官方上层士大夫所推崇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忽视了民间庶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1684年以后,台湾被纳入清政府的统治管辖,官方和民间力量的交织推动,大量闽粤移民移居台湾,为妈祖信仰提供了类似大陆的土壤环境。此外,移民社会时期的台湾社会又滋生了信仰妈祖的心理需求,妈祖信仰得以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发展。如今台湾妈祖信仰的传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兴盛程度甚至超过信仰源生地福建,其原因何在?我们应当回归历史的理路和脉络去追寻答案。清代是奠定台湾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关键历史时期,通过人员、仪式、寺庙、组织的推动,台湾妈祖信仰得以空前发展,并与地方社会融合,成为整合地方社会人群的重要民间信仰。人员方面,清代的官员、士绅、住持僧、郊商等成为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重要携带人群;仪式方面,借由闽粤祖籍地民众及官府的祭祀仪式,民众得以通过仪式增强认同感,官员则增强使命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寺庙方面,清代台湾妈祖庙在结合清政府、台湾地方政府、地方士绅及民间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联系纽带作用;组织方面,台湾地方社会成立各种以妈祖为祭祀主神的神明会,对于解决地方矛盾,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梁鑫[3](2016)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表明了我国政府推行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重要决心。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将自然垄断行业摆在重要位置,相关改革法案陆续颁布,围绕政企分离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与此同时,改革和完善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关系到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效率和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认清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本文在阐述自然垄断行业的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位、分类与特征,阐述其市场结构形成的经济机理,比较分析我国自然垄断各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各阶段改革特点,认清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即政企分离程度低,行政垄断色彩浓厚,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缺失,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单一,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尚未放开,自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等。与此同时,分析比较具有典型特点的德国铁路业、美国电力业、日本电信业的资产管理模式,从中汲取有利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优秀经验。未来改革的方向是在国企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虑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对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与此同时,按照自然垄断行业各行业政企分离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分阶段改革。本文主要选取铁路行业、电信行业、电力行业三类代表行业探索自然垄断分行业改革路径,最终目标是为具有相似特征的自然垄断其他行业提供样改革经验和建议。

林凯程[4](2016)在《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四梁八柱”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是解决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与公立医院寻求自身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使公立医院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统筹发展,有助于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医疗格局,培育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国家鼓励性政策的出台,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发了理论界学者的热议以及医院管理者、医疗投资人的高度关注。北大国际医院、徐州第三人民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昆明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口腔医院、广东省汕尾市三家公立医院等,先后开展了混合所有制医合作办医的探索,运行情况及合作成效各有特点。作为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关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动机、诉求和目标不尽相同,如社会资本通过混合办医进入医疗领域寻求资本扩张、公立医院谋求发展壮大、政府希望缓解筹资压力等,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合作办医的相关政策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涉及到股权结构,通过研究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股权结构设置,分析其对医疗机构的运营影响,能更好推进合作办医的进程。研究目的课题以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探索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从股权结构角度,提出构建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具体包括:一是通过梳理和分析了合作办医相关理论,为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二是分析了国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重点研究了各类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的股权结构设置,以及由股权结构引发的对治理结构、服务能力、运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构建基于股权结构考量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运行模型,为政府部门推进合作办医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促使政府部门制定的卫生政策更符合实践。三是访谈国内关注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的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评价及意见建议,并提出构建混合所有制办医的运行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的研究,以及扩展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的思路。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课题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合作办医、混合所有制、公立医院产权、股权结构等研究,查阅了与合作办医的相关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投资理论、资本运营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等的研究进展。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了与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的相关内容。2.案例研究法课题以国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为研究案例,重点分析各个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设置,以及探讨了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运行效率、组织目标实现等之间的关系。3.对比分析法课题在分析国内部分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股权结构设置时,对各个研究对象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设置的相关影响因素。4.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课题在对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设置的分析上,对公立医院、社会资本、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分析。课题在对专家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时,分析了访谈或调查对象对混合所有制的动因方面各利益方的态度,以及分析了股权设置对各利益方的影响。5.结构式访谈与问卷调查法课题采取了会面方式对专家进行结构式访谈,以及通过邮寄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征求了专家的意见。6. PESTEL分析法课题运用PESTEL分析了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医所处的宏观环境,识别了影响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发展战略的因素,探究这些宏观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根本性联系。研究结果1.案例分析的结果(1)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设置不宜过于分散。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中,股权相对比较集中,可能有利于最大程度避免组织目标冲突,尽量减少因股东过于分散导致过多内耗,使股东目标更趋同于组织整体目标,并为实现组织利益而协作。(2)社会资本在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占主导位置比较合适。为打破公立医院现有的僵硬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步伐,社会资本绝对控股能够使合作双方依据组织目标,快速调整运营策略,通过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系列管理变革,提高组织运营效率。(3)股权比例的调整应该根据组织目标而动态调整。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调动骨干力量的积极性,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股权结构应该是动态变化、不断调整。承认以院长为代表的高层管理者、医疗业务骨干的收益权,动态调整股权比例,有利于发挥股权结构的激励约束作用。(4)股权结构是组织治理机制的基础。医疗机构不同于企业,如何运用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之间的关系,设计符合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机制是关键。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设置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治理机制,其通过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相互作用,对组织的目标及运营方式产生重大影响。(5)股权比例是利益分配的根据,但利益分配要符合医疗市场规律。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要求得到资本回报,虽然股权结构是利益分配的根据,但为保证医疗机构的健康持续运营,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可约定一定年限之后,提取用于医院发展建设的资金后,如有留存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红,或者通过医院的产业链将合法的利益让利社会资本,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积极性。2.专家访谈的结果(1)明确市场与政府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政府应根据股权结构的变化,将“运营”的职能交由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变革,政府只保留“监管”的职能。通过发挥政府、市场各自的优势,在规范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同时,为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2)建立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准入方面,提高准入的标准和门槛,要让资金雄厚、运作成熟、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优先进入,对符合准入的社会资本,要简化准入的手续和程序。参照公立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建立符合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结果作为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调整以及退出的重要参考。(3)建立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矛盾调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矛盾调解机制能够使利益相关方求同存异,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建立基于管办分开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形成以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为主要特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权力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4)营造社会资本成长的良好舆论环境。多渠道多方式为混合所有制等形式的合作办医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推进合作办医的理论共识并提供给医疗体制改革的决策者,为政府部门在出台和制定合作办医配套政策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5)优化社会资本合作办医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应打破部门壁垒,在财政补偿、土地、税收、医保、人才成长、多点执业等方面将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管理统筹协调,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研究结论1.建立科学的产权交易体系。一是清晰界定公立医院的产权。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公立医院资产出资人制度。二是科学进行资产评估。应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兼顾社会效益、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符合中国医疗现状的公立医院资产评估体系,可委托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三是产权流转。在运转过程中,通过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允许产权所有者根据自身利益进行股权的变更、转让以及退出。2.设置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董事会或理事会对以院长为代表的医院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对管理层要给予合理的控制权,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给予院长的人事任免权、运营管理权,并以合约的形式强化考核以此建立约束机制,同时要承认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将以院长为代表的管理者的控制权进行资本化,通过股权激励给予适当的剩余索取权。二是管理层要激发员工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可通过探索职工期(股)权激励制度,构建职工共享医院发展成果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3.设计合理的收益回报路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可以选择营利性,也可以选择非营利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间可转换。营利性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可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利润分红。非营利性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在留足事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社会资本可按照约定的或者投入比例获得适当的经济回报,鼓励收益用于再投入。4.妥善处理员工的安置问题。员工的安置要给予员工不同的路径选择,既要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原则”,同时允许老人选择新办法。按照政策损益补偿规律的原则,在合作办医过程中,对于利益受损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补偿。医院要在员工身份从在编转为聘用制、退休养老保障等方面,妥善处理员工的安置问题,确保改革的稳定。5.建立人才流动的交易市场。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可以借助医师多点执业、医生集团,通过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疗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院长的任用由董事会或理事会予以选拔聘用,并实施目标考核,通过建立院长聘用和激励机制,承认院长在推动医院改革发展中的地位,给予相应的股权报酬。6.出台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的配套政策。一是实行税收改革。加大对社会资本办医税费政策的倾斜。二是医保上开放均等政策。有平等机会成为医保定点资格,同时在纳入医保报销的项目和报销的比例也应公平对待。三是享有一定的财政补偿。在专项卫生项目、重大科研以及公益服务活动等,应将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纳入考虑,使其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财政补偿。创新点及贡献1.理论创新。一是丰富了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的内容,阐述了探索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二是丰富了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理论研究内容,尝试对目前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争论进行梳理分析。三是首次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重点探讨股权结构设置对混合所有制机构运行的影响。2.实践创新。随着合作办医的深入,梳理分析目前国内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设置及相关影响因素,既能够为政府部门在出台合作办医细则提供参考,以便政策或细则更符合实际需要,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同时有助于政府部门推进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达成合作共识,减少目标冲突,从而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更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护航。

李肖利[5](2014)在《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大众化进程中,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本科教育,它对缓解高校的招生压力、补充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做出了极大贡献,进一步扩大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独立学院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规模扩张的年代已经结束,进入一个关键的制度变迁时期,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在独立学院进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阶段,其治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更显得十分关键。而现阶段,学术界关于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于扩大对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的整体性研究的研究范围、改善我国独立学院治理不善的现状、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独立学院的概念、特征、办学模式及从90年代末的二级学院开始至今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接着阐述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并将法人治理结构引入高等学校管理的背景进行分析,然后在明确独立学院法人属性的基础上对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进行阐述。接着分析了现在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独立学院产权结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及监督机制不完善。最后,借鉴国外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有益经验,将完善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途径作为本文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在保障教育公益性和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了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意义的几项措施——从立法上明确独立学院的产权问题;通过规范独立学院的董事会、监事会和构建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来完善独立学院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恰当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该文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到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比较研究、数据图表和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有效地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坚持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国内外对比研究相结合,力求研究成果的现实性与应用性。

刘景洋[6](2013)在《陕西地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责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期,民办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师资力量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已经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民办高校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要求。而要实现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进而创建世界一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探讨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理顺民办高校与包括政府、教师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在法理上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目前,民办高校产权和法人财产权不明确是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主要障碍。社会对于民办高校主要是投资办学,投资的寻利性是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而法律制度设计不周全、民办高校主要投资者的素质不高、民办高校决策机构不完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缺位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构建和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难度。因此,在明确民办高校产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激励教师群体参与治理的机制、探讨政府参与民办高校治理的可能性与途径,使我国民办高校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的合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陕西省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从法律制度入手,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实例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构建陕西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以期通过建立和完善陕西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民办高校健康、和谐发展,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吴晓敬[7](2012)在《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效率低下,历史包袱沉重,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2003年我国开始了农村信用社新一轮的改革,现在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要把农村信用社进行改制,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现在河北省正在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有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改建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河北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建农村商业银行也是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言,所以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建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并参考我国比较成功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建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给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本文的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2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以及经过了农村信用社改制建立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处于怎样的位置。第3章主要介绍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做的比较成功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探讨它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它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第4章主要是介绍河北省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以及河北省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建立过程以及发展中的问题。第5章是推进和完善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最后,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

陈金华[8](2012)在《贵阳经济圈农信社跨县组建农商行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是农村合作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在2003年以前主要以合作制县、乡分设的法人组织形式为主,缺乏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业务单一、资产质量偏低、潜在风险很大等问题相当严重,而且普遍资不抵债。2003年实施改革试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中央和地方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到2010年,已经组建省级联社25家,股份合作制县联社2126家,农村合作银行201家,农村商业银行46家,还有为数不多的乡级法人农村信用社仍保留合作制。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大,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对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大部分法人机构的历史包袱得到很大化解,资产质量取得根本性好转,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一方面,一些大城市圈在积极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县兼并,组建大型农村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人们又担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过于庞大而形成垄断,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形成压力并对市场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央行等有关方面也担心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偏离服务“三农”的宗旨,转向城市,加剧无序竞争。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识到:规模和范围扩大有助于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率、有利于分散化解风险,采用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克服合作制的业务局限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水平等。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跨县合并主要适合在城市经济圈实施,一般农业县等还是保留县级法人为好。本文将有关理论运用于对贵阳经济圈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区域基本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和各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组织形式与业务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贵阳经济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也为了向“三农”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取得城市农村的相互促进,为贵阳经济圈农村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应该在该区域积极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县级法人跨县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为实现合并和巩固新的组织,本文提出了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祝爱武[9](2012)在《责任与限度: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问题属于政府与社会之关系范畴,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政府、第三部门、市场主体怎样实现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最大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何以”和“如何”发挥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创造性使一定条件下的公共高等教育具有最大规模、最高质量。这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无法绕开的命题。本文分为六章。分别讨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概念与分类基础、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以及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构成状况。第一章区分了大学的“立”和“办”,为避免使用宽泛概念造成逻辑混乱而影响研究效果,本文中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取义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并主要依据萨拉蒙的三元框架理论,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区分为政府、第三部门和市场主体。第二章着重对高等教育的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高等教育既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值得全社会投入,同时认为高等教育又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第三章提出政府办学的特征是“以强制求公益”,这使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有赖于政府,有时也受制于政府,为了促进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最大化,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必需具有一定的责任与行为限度,本文认为政府举办大学具有对大学的宏观规划、财政投入等责任,具有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公平的、越多越好的高等教育等责任,具有对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公正分配和有效使用等责任;同时认为政府举办大学的目标追求限于公益、活动内容限于大学外部公共事务、办学状况限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四章提出第三部门办学具有“以志愿求公益”的特征,这是利用社会散财之道与人们的志愿精神增进公共高等教育利益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这条途径的作用,探讨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问题很有必要,本文认为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需要承担自身组织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责任,需要承担对资助者、受助者和政府的责任,同时认为第三部门办学限于社会对第三部门的认识、限于政府对第三部门办学的规范要求与扶持力度、限于第三部门办学中的资金与人才等条件。第五章提出市场主体办学的特征是“以志愿求私益”,市场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已被美国、印度等国家所认可,市场主体在高等教育办学中承担“走‘文化钢丝’”之责任,需要平衡商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之价值,同时其行为在办学环境、面向对象、办学内容、办学导向等方面也有限度。第六章在同分异构思想指导下以比较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之构成状况,提出了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等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构成模式,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构成状况,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发展趋势,认为第三部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仍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政府与第三部门将具有更强的合作性。

彭志军[10](2011)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研究 ——基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银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银行再造运动,其核心是银行流程再造。如何通过流程再造战略,于变革中求得生存,在国际化标准前提条件下继续保持其盈利性和本土化竞争优势,是当前我国银行战略管理中亟待探索的现实课题。鉴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流程再造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选取发展欠成熟的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主体,基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视角,从战略管理高度,来研究银行流程再造。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微观银行再造框架,主体为流程再造,再辅之以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再造以及与之相关的客户关系管理;并针对广州农村信用社的流程再造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的逻辑框架是:首先,通过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归纳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局限性,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其次,阐述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主体理论为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将其贯穿于整个论述体系中。再次,提出银行流程再造的基本要素,并进行可行性研究。随后,探讨了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实施,旨在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农村信用社特点的流程再造理论和经营范式。在此基础上的案例研究,佐证了相关理论在再造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为其他农村信用社的再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展望。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1、流程再造是基于资源整合—能力跃迁—绩效提升过程的动态变革。本文以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作为视角和理论基础,并结合其他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渊源和基本逻辑,以及流程再造在充分发掘和整合银行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动态、可持续竞争优势方面的积极作用。流程再造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银行行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变革的有效性与彻底性,以及最终绩效变化的显着性。但其成败在本质上依赖于银行可供支配的资源、能力的大小以及整合的效果。2、从战略管理高度首次系统地对农村信用社的流程再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国内外银行再造理论的研究通常是针对整个银行体系,但对不同类型银行再造模式的选择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笔者试图突破这一薄弱环节,结合银行战略管理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对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理念、内容、方式、基本要素、技术手段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系统性的流程再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3、提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符合实际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流程再造思路。再造后的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应是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即“大总部、小分支”模式同简化的事业部制相结合,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辅之以专门的项目小组。同时指出,基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尚处于改革发展的初级阶段,流程再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是彻底变革同持续性、渐进性变革战略相结合的理性模式。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初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大陆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二、台湾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三、日本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第三节 未来可能的研究问题点
        一、地方社会人群的整合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的连结问题
        三、妈祖信仰与华夷秩序
        四、民族国家视野之外的妈祖信仰
第二章 清代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渠道
    第一节 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移民渠道
        一、元明清时期的对台政策及移民概况
        二、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移民渠道
    第二节 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军方渠道
        一、妈祖与施琅收复台湾
        二、妈祖与平定朱一贵起义
        三、妈祖与平定林爽文叛乱
        四、妈祖与平定蔡牵叛乱
        五、妈祖与戴潮春事件
        六、妈祖与王得禄平定海寇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台湾不同人群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第一节 妈祖庙管理人与妈祖信仰的传播
        一、关渡宫庙祝协助清军
        二、双慈亭住持僧安葬地方官员
        三、台南大天后宫住持僧与朱术桂
    第二节 地方官员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一、地方官员兴建、重修妈祖庙
        二、地方官员主持妈祖祭祀仪式
        三、台湾地方官员保护妈祖庙公业
        四、地方官员请求加封封号、颁赐匾额
        五、妈祖庙奉祀地方官员
    第三节 士绅、郊商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一、凤山县双慈亭的重修
        二、二林仁和宫的重修
        三、鹿港天后宫的兴建、重修
    第四节 地方官员与妈祖信仰在原住民地区的传播
        一、琅峤地区的妈祖信仰
        二、岸里社平埔族地区的妈祖信仰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及祭祀仪式
    第一节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
        一、郡城天后宫
        二、北港朝天宫
    第二节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祭祀风俗及祭仪
        一、信仰风俗
        二、祭祀仪式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台湾妈祖庙的社会功能与地方社会整合
    第一节 清代台湾妈祖庙的社会功能
        一、参与公益事业
        二、移民精神安慰
        三、同乡联系纽带
        四、教育教化民众
        五、军事战略防御
        六、处理族群纠纷
    第二节 清代台湾妈祖庙与地方社会整合
        一、清代台湾寺庙文化权力的来源及获取途径
        二、清代台湾寺庙示禁碑与地方社会治理
        三、清代台湾寺庙在地方社会发挥影响的可能性解释
    小结
第六章 清代台湾民间社会与妈祖信仰
    第一节 民间社会与清代台湾妈祖庙香资捐题
        一、乾隆初年澎湖渔民对天后祭祀的捐题
        二、乾隆年间屏东双慈宫的捐题
        三、嘉庆年间台南通济宫的捐题
        四、道光年间阿猴慈凤宫的捐题
        五、道光年间龙溪妈祖庙的捐题
        六、咸丰年间香山长佑宫的捐题
    第二节 妈祖会与清代台湾社会组织及开发
        一、妈祖会与台湾社会开发
        二、明清台湾家族社会的妈祖信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3)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
        2.1.1 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位、分类与特征
        2.1.2 自然垄断行业市场结构形成的经济机理
        2.1.3 市场绩效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证意义
    2.2 产权与委托代理理论
        2.2.1 产权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构的适用性研究
        2.2.2“委托—代理”理论与“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3.1.1 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3.1.2 各行业的有效探索
    3.2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行体制与存在问题分析
        3.2.1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行体制
        3.2.2 现行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及市场绩效评价
第4章 外国自然垄断行业资产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世界典型国家自然垄断行业资产管理模式定位及特点
        4.1.1 德国铁路运输业——彻底实行政企分开
        4.1.2 美国电力行业——建立独立监管机构
        4.1.3 日本电信行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4.2 对我国的经验性启示和适用性分析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路径
    5.1 新型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5.1.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限定政府职权范围
        5.1.2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职能转变
        5.1.3 以提高市场绩效为目标进行国有资产流动重组
        5.1.4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5.2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5.2.1 分行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5.2.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系
        5.2.3 构建自然垄断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第6章 自然垄断行业分行业改革路径探析
    6.1 以铁路行业为代表的政企分离程度较低的改革路径
    6.2 以电信行业为代表的政企分离程度适中的改革路径
    6.3 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行业内各环节政企分离不同的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4)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我国社会办医发展进程及政策演变
    1.3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理论争辩和现实可行性
    2.1 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理论争辩
    2.2 探索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现实可行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3.1 文献分析
    3.2 理论基础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分析
    4.1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案例分析的选择
    4.2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案例分析
        案例一: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
        案例二:昆明市儿童医院
        案例三:昆明市口腔医院
        案例四:宿迁市人民医院
        案例五: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案例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案例七:佛山禅城中心医院
    4.3 案例分析的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5.1 问卷的设计
    5.2 访谈专家的选择
    5.3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认知分析
    5.4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风险判断
    5.5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风险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运行模式构建
    6.1 实施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改革的目标和定位
    6.2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设置原则
    6.3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外部环境模型
    6.4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内部治理模型
    6.5 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构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展望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2.1 独立学院概述
        2.1.1 独立学院的概念
        2.1.2 独立学院的特征
        2.1.3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
    2.2 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2.2.1 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
        2.2.2 大学法人治理结构
    2.3 研究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
        2.3.1 独立学院的法人属性
        2.3.2 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提出
        2.3.3 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
    2.4 国外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经验借鉴
        2.4.1 美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2.4.2 英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2.4.3 德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2.4.4 国外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给我们的启示
第3章 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独立学院产权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独立学院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
        3.1.2 独立学院产权界定不科学
        3.1.3 独立学院产权归属不明确
    3.2 独立学院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
        3.2.2 董事会运行程序不规范
    3.3 独立学院执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独立学院院长责权不清
        3.3.2 独立学院执行机构管理不科学
    3.4 独立学院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3.4.1 独立学院监事会职能薄弱
        3.4.2 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3.4.3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第4章 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4.1 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4.2 从立法上明确独立学院的产权问题
        4.2.1 促进产权明晰
        4.2.2 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4.3 完善独立学院的决策机制
        4.3.1 丰富董事会成员构成
        4.3.2 规范董事会运行程序
        4.3.3 明晰院长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4.3.4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4.4 完善独立学院的执行机制
    4.5 完善独立学院的监督机制
        4.5.1 建立并强化独立学院的监事会职能
        4.5.2 健全独立学院外部监督机制
        4.5.3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6)陕西地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民办高校
        1.4.2 法人
        1.4.3 法人治理结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论
        2.1.1 公司法人治理的内涵
        2.1.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
        2.1.3 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种理论
    2.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启示
        2.2.1 民办高校产权
        2.2.2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2.2.3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
第三章 国外私立高校法人治理实践及其经验借鉴
    3.1 美国私立高校法人治理
    3.2 日本私立高校法人治理
    3.3 国外私立高校法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陕西地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民办院校法人治理结构国内现状
    4.2 陕西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4.3 陕西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情况调查(X学院,Y学院)
    4.4 陕西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4.1 法人财产权没有落实
        4.4.2 民办高校治理机构不完善
        4.4.3 治理关系没有理顺
        4.4.4 政府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中应担任的角色不到位
        4.4.5 教师参与法人治理的能力有限,利益相关者缺位
第五章 完善陕西地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
    5.1 明晰产权、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
    5.2 构建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
    5.3 创新教职工参与和监督机制
    5.4 发挥政府的导向与管理作用
    5.5 加强法制建设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况
    2.1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2.2 农村金融机构的状况
        2.2.1 商业性的县域性的农村金融机构
        2.2.2 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机构
        2.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2.4 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
        2.2.5 农村合作银行
        2.2.6 农村商业银行
第3章 改制组建并成功运行的农村商业银行简况及经验借鉴
    3.1 北京农商银行运行的简况
        3.1.1 经营情况
        3.1.2 股本情况
        3.1.3 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
    3.2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行简况
        3.2.1 经营业绩
        3.2.2 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3.2.3 重庆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模式
        3.2.4 重庆农商行在港上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3 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行简况
        3.3.1 经营业绩良好,各项监管指标达标
        3.3.2 法人结构不断健全,股权结构不断优化
        3.3.3 业务发展迅速
        3.3.4 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成功化解历史包袱
        3.3.5 市场定位准确,进入跨地区扩张阶段
    3.4 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经验借鉴
第4章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及问题
    4.1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
        4.1.1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政策支持
        4.1.2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制进程
        4.1.3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环境现状
        4.1.4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
    4.2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4.2.1 清产核资,历史包袱处理的不合理
        4.2.2 股金结构不合理
        4.2.3 农村信用社的拨备提取不足
        4.2.4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4.2.5 政策负担重,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4.2.6 发展受到资本充足监管的制约
        4.2.7 法人治理结构虚化
        4.2.8 员工素质普遍偏低
        4.2.9 监管体制不顺
第5章 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议
    5.1 河北省政府应大力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5.2 明确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权
    5.3 明确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
    5.4 明确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
    5.5 完善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5.6 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同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5.7 注重提升员工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贵阳经济圈农信社跨县组建农商行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农村合作金融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对农信社三种产权组织模式的对比与评价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贵阳经济圈农信社发展概况及商业化改革因素分析
    3.1 贵阳经济圈农信社发展现状
        3.1.1 经济圈的定义和特点
        3.1.2 贵阳经济圈农信社基本情况
        3.1.3 产权组织制度基本确立,管理体制改革得到完善
        3.1.4 历史包袱有所化解,业务发展良好,经营状况逐渐改善
        3.1.5 服务功能不断凸显,服务品质不断提高
    3.2 改革发展中遗留的问题
        3.2.1 合作制原则过于形式化,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3.2.2 业务范围狭小,财务管理缺乏创新
        3.2.3 队伍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专业人才
        3.2.4 产权制度仍然存有缺陷
    3.3 贵阳经济圈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的因素分析
        3.3.1 外部因素分析
        3.3.2 内部因素分析
    3.4 贵阳经济圈农信社改制为商业银行的必要性
    3.5 加速股份制商业化进程,促进与战略投资者合作
        3.5.1 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可以改善农信社的治理机制
        3.5.2 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可以升华农信社的管理能力
        3.5.3 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可以优化农信社的资源配置
    3.6 小结
4 跨县组建农商行的合理性分析
    4.1 经济圈内农信社适度规模与规模经济性分析
        4.1.1 适度规模和规模经济性
        4.1.2 资源配置效率对适度规模的影响
        4.1.3 贵阳经济圈农信社的规模经济性
    4.2 资本充足率逐步提升,不良贷款率降低
    4.3 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坚持支农方向不改变
    4.4 实现跨县合并,是贵阳经济圈农信社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4.5 实现跨县组建农商行,将为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更多契机
        4.5.1 促进贵阳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4.5.2 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支农力度
    4.6 贵阳经济圈实现跨县组建农商行的优越性
        4.6.1 有利于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4.6.2 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并稳定其市场占有率
        4.6.3 便于促进信用社金融服务功能的完善
        4.6.4 有利于提升信用社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4.7 贵阳经济圈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条件分析
    4.8 农信社实现商业化股份制改造存在的困境
        4.8.1 地域经济差异与县际分割、县际竞争的影响
        4.8.2 农信社运营机制不健全,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4.8.3 缺乏完备的法治结构,“三会”功能有待提高
    4.9 小结
5 政策建议与结论
    5.1 进一步规范农信社管理体制与理顺管理关系
    5.2 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保“三会”发挥实效
    5.3 完善各项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5.4 注重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研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5.5 继续强化政府对农信社的扶持力度
    5.6 结论
参考文献

(9)责任与限度: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基本概念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的基本内容
    六、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属性
    一、公共性
        (一) 公益性
        (二) 公正性
        (三) 公开性
        (四) 参与性
    二、私人性
        (一) 私人受益性
        (二) 私人发展性
        (三) 私人享用性
    三、准公共产品属性
        (一) 私人产品的正外部性
        (二) 公共产品的拥挤性和价格排他性
第三章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
    一、政府及其办学特征
        (一) 多维视角中的政府
        (二) 政府办学的特征:以强制求公益
        (三) 政府“悖论”与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实现
    二、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
        (一) 对大学的责任
        (二) 对受教育者的责任
        (三) 对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责任
    三、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限度
        (一) 目标追求:限于“公益”而非“私益”
        (二) 活动内容:限于大学外部公共事务,止于大学内部事务
        (三) 办学状况:限于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第四章 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
    一、第三部门及其办学特征
        (一) 多维视角中的第三部门
        (二) 第三部门办学的特征:“以志愿求公益”
    二、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
        (一) 第三部门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责任
        (二) 对资助者的责任
        (三) 对受助者的责任
        (四) 对政府的责任
    三、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限度
        (一) 限于社会对第三部门的认识
        (二) 限于政府对第三部门办学的规范要求与扶持力度
        (三) 限于第三部门办学中的资金、人才等条件
第五章 市场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
    一、市场主体及其办学特征
        (一) 市场主体及其特征
        (二) 市场主体举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
        (三) 市场主体办学的特征:“以志愿求私益”
    二、市场主体在高等教育办学中的“边缘性”文化身份
        (一) 市场主体的“文化脱离”困扰
        (二) 营利性高校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边缘机构
        (三)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具有边缘性
    三、市场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
        (一) 目标责任:利润而非教育宗旨
        (二) 纳税的责任
        (三) 资本运营和教育运营的责任
    四、市场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限度
        (一) 办学环境:限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条件
        (二) 面向对象:限于付费的学习者
        (三) 办学内容:限于可营利的项目与活动
        (四) 办学导向:限于市场需求而非学科
第六章 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构成状况
    一、国际上不同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构成模式
        (一) 欧洲模式
        (二) 美国模式
        (三) 日本模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构成状况
        (一) 新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变化历程
        (二) 当代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构成状况与问题
        (三) 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发展趋势的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研究 ——基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及述评
        一、企业再造文献回顾
        二、银行再造文献回顾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范围
        二、论文的逻辑结构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银行流程再造理论
        一、银行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
        二、银行流程再造的动因和演进
        三、银行流程再造机理
    第二节 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
        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资源观
        二、企业能力理论
        三、基于价值链的银行流程再造
    第三节 银行战略管理与流程再造相关理论
        一、银行战略管理与流程再造的相融共生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外包相关理论
        四、组织结构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行流程再造的基本要素和逻辑框架
    第一节 流程再造的动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
        一、流程再造的前提—管理理念创新
        二、流程再造的目标—战略实现
        三、流程再造的助推器—信息技术创新
    第二节 银行流程再造的风险管理和时机选择
        一、流程再造的风险管理
        二、再造成败—时间和条件的选择
        三、流程再造时机的决策模型
        四、流程再造条件的决策模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实施
    第一节 相关制度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经济转型中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演进及现状
        二、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积极意义
        三、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战略规划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主体流程再造
        一、前台业务流程再造
        二、中台业务流程再造
        三、开台业务流程再造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流程的战略性外包
        一、银行流程外包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外包战略
    第四节 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客户关系的演变
        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三、流程再造中的客户经理制
    第五节 适应流程再造战略的组织结构再造
        一、农村信用社现行组织结构分析
        二、基于流程和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选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广州农村信用社的流程再造
    第一节 背景资料及流程再造动因
        一、广州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
        二、战略转型及流程再造动因
    第二节 资源整合与流程重新设计
        一、建立流程再造的共识
        二、流程诊断和提出解决思路
        三、主要流程再造方案的设计
        四、信息技术资源整合
        五、人力资源整合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流程再造
        一、核心流程的再造及其效果
        二、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再造及其效果
        三、服务能力的提升:产品和渠道创新
        四、流程再造绩效评价
    第四节 案例的启示
        一、流程再造必须重视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
        二、流程再造战略和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三、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需要渐进性、持续性和彻底性相结合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流程再造是基于资源整合一能力跃迁一绩效提升过程的动态 变革
        二、流程再造应建立在银行战略管理基础之上
        三、银行流程再造最终走向集约化经营
        四、不同类型银行因资源与能力差异而导致再造模式的差异化
        五、银行流程再造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初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2]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D]. 赵庆华. 厦门大学, 2018(06)
  • [3]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D]. 梁鑫. 吉林大学, 2016(10)
  • [4]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股权结构的研究[D]. 林凯程.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5]我国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 李肖利. 信阳师范学院, 2014(09)
  • [6]陕西地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 刘景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7]河北省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问题及对策[D]. 吴晓敬. 河北大学, 2012(08)
  • [8]贵阳经济圈农信社跨县组建农商行合理性研究[D]. 陈金华. 贵州财经大学, 2012(08)
  • [9]责任与限度: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研究[D]. 祝爱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2)
  • [10]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研究 ——基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视角[D]. 彭志军. 武汉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公司治理结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