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点及病原学研究

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点及病原学研究

一、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征及病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昂[1](2021)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以鸭脾脏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病鸭精神沉郁,出现软脚症状。该病发病日龄较小,病情发展迅速,引起脾脏坏死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造成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因此死亡率较高。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被认为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目前,确诊该病一般采用RT-PCR、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进行该病病原的快速检测,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ELISA)则可用于该病的大规模血清学调查。NDRV的σC蛋白是它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本研究将原核表达的NDRVσC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NDRV血清抗体的iELISA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应用。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NDRV抗体iELISA方法的建立从脾脏坏死的鸭中分离得到一株NDRV,命名为SD19。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编码σC蛋白的全基因,将扩增产物连接至p ET-32a(+)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Western bolt分析后,将所表达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血清中NDRV抗体的iELISA方法。优化的最佳条件为:包被σC蛋白浓度5μg/m L 100μL/孔、包被时间4℃12h、37℃1.5h封闭、被检血清1:80稀释、血清孵育37℃1.5h、底物反应15min、临界值为0.34。用建立的iELISA检测方法对GPV、NGPV、MDPV、DHAV-1、DHAV-3的单因子血清及NDRV阴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除NDRV阳性血清以外其他血清检测数值均小于0.34,说明建立的检测NDRV血清抗体的iELISA方法特异性高,确定的临界值是合适的。对100份鸭血清分别用iELISA和Dot blot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两者的结果符合率为93%,说明建立的iELISA检测方法用来进行NDRV抗体的血清学调查是可行的。第二部分:运用建立的iELISA检测方法进行血清学调查运用建立的iELISA检测方法对来自山东和江苏两省20个场的1000份1-40日龄樱桃谷肉鸭血清进行NDRV抗体检测,结果表明,NRDV群阳性率为100%(20/20),个体阳性率为53.3%(533/1000);其中山东肉鸭个体阳性率为54%(270/500),江苏肉鸭个体阳性率为52.6%(263/500)。1-10日龄、10-20日龄、20-30日龄和30-40日龄肉鸭个体阳性率分别为58%(145/250)、55%(165/300)、50.5%(101/200)和48.8%(122/250)。运用iELISA方法对来自山东和江苏两省10个场的500份14-61周龄父母代樱桃谷种母鸭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NRDV群阳性率为100%(10/10),个体阳性率为60%(300/500);其中山东父母代种母鸭个体阳性率为65.2%(163/250),江苏父母代种母鸭个体阳性率为54.8%(137/250)。14-25周龄、26-35周龄、36-45周龄、46-61周龄父母代种母鸭个体阳性率分别为61%(122/200)、53%(53/100)、65%(65/100)、60%(60/100)。对江苏省某个祖代种鸭场种公鸭的检出阳性率为96%(48/50)。以上对樱桃谷鸭祖代种公鸭、父母代种母鸭和商品代肉鸭进行的血清学检测表明,NDRV在山东、江苏两省的鸭群中已普遍存在,对其感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孔桂慧[2](2021)在《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文中认为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新型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引起的一种鸭禽传染病,其典型病变特征为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坏死、鸭只体重减轻。2017年11月,菏泽地区商品鸭场的10日龄樱桃谷鸭出现以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内容包括:1.NDRV的分离鉴定无菌取菏泽地区10日龄商品代樱桃谷肉鸭的肝脏、脾脏并研磨,将病料过滤后分别接种SPF鸡胚、SPF鸭胚、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细胞)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培养3~5 d后,收集死亡胚体尿囊液和病变细胞上清液使用NDRVσC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NDRV,命名为NDRV017株,该分离株与NCBI上9株NDRV参考毒株的相似性在95.3~99%之间。2.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将病毒液接种到Vero细胞,待细胞病变程度达80%时,使用3‰甲醛灭活36h,制备NDRV油乳剂灭活疫苗。3.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将种鸭二免后28 d的种蛋孵化出的1日龄雏鸭作为试验鸭,同时设同批次未免疫种鸭的后代作为阴性对照,人工感染用NDRV株为NDRV017E3株。阴性对照组腿肌接种灭菌PBS 0.8 m L,其余三组分别腿肌接种等体积8个ELD50的NDRV017E3株(病毒含量为4.50×105/羽),攻毒10 d后处死动物并采集脾脏组织。以脾脏是否坏死作为判断指标,发现母源抗体对雏鸭的保护率为53.3%,卵黄抗体对雏鸭的保护率为40%,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母源抗体可有效降低雏鸭感染NDRV风险(P<0.05),对雏鸭具有较好地保护作用;统计各组体重的增重情况,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雏鸭体重降低16%(P<0.05),母源抗体组、卵黄抗体组分别降低4.57%(P>0.05)、9.43%(P>0.05)。结果表明,樱桃谷种鸭免疫该疫苗28 d后,50%以上的后代雏鸭可通过携带的母源抗体获得保护,优于市场上商品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梅敏敏[3](2018)在《N-MDRV广东株致病性、序列分析及σB蛋白的原核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皆有新致病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ew pathotype of muscovy duck reovirus,N-MDRV)病的报道;该病俗称“番鸭新肝病”,主要剖检病变为肝脏不规则坏死、出血;患病鸭日龄愈小,病死率愈高,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有关广东省N-MDRV的致病性及遗传进化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σB蛋白作为N-MDRV主要的外衣壳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研究旨在对广东省N-MDRV/SH12和N-MDRV/DH13流行毒株的致病性、全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N-MDRV/DH13株σB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将N-MDRV/SH12、N-MDRV/DH13株均以104.00.00 ELD50的剂量经眼鼻、肌注、爪垫途径分别感染1日龄雏番鸭,N-MDRV/SH12攻毒组死亡率在10%20%之间,N-MDRV/DH13攻毒组死亡率均为30%。为进一步研究N-MDRV对雏番鸭和雏鸡的致病性差异,将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分别肌注感染1日龄雏番鸭和雏鸡。结果显示:2株病毒感染雏番鸭3 d后饮食能力下降,有轻微腹泻;感染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患病鸭剖检病变为肝脏大范围坏死、出血,脾脏肿大、坏死,法氏囊萎缩(N-MDRV/SH12组)或坏死出血(N-MDRV/DH13组),N-MDRV/SH12组感染14 d后雏番鸭体重显着下降(P<0.01)。而N-MDRV/SH12和N-MDRV/DH13株感染雏鸡,均不能致死,部分患病鸡感染3 d后饮食能力下降,被毛疏松,N-MDRV/SH12组感染14 d后雏鸡体重显着下降(P<0.05);患病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病变类似于“番鸭新肝病”,但法氏囊眼观无明显病变。病理组织切片显示:雏番鸭感染7 d后,肝脏、脾脏、法氏囊坏死灶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脾脏、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坏死、减少,感染后期脾脏可见肉芽肿结构。以上结果表明,N-MDRV/SH12和N-MDRV/DH13株感染雏番鸭和雏鸡的致病性不同,但均可感染雏番鸭和雏鸡的肝脏、脾脏。为研究N-MDRV不同致病性毒株基因组结构特点及遗传进化关系,利用RT-PCR方法对N-MDRV/SH12、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2株病毒间各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7.1%99.8%和97.5%100.0%;与GenBank中N-MDRV、DRV、GRV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亦较高,分别为86.3%99.6%和93.3%100%。σC蛋白基因序列相似性及遗传进化树的分析结果均显示,相邻地区的基因2型毒株其遗传关系更近。σA、σB、σNS、μA蛋白变异位点有一定规律性;有共同变异位点的病毒株,其蛋白基因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进化树分析的结果均显示,该类病毒株遗传关系更近。除μB蛋白基因外,其他9个蛋白基因片段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水禽源呼肠孤病毒间亲缘关系较近,与鸡源ARV亲缘关系较远;经SimPlot重组软件分析这可能是基因2型的μB蛋白基因片段来源于ARV和ARV-Md基因重组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N-MDRV/SH12、N-MDRV/DH13株均属于水禽呼肠孤病毒基因2型,且两者遗传演化关系较同分支的其他基因2型毒株更为相近。病毒株各蛋白氨基酸位点差异有可能会导致病毒致病性的不同。比较2株病毒和10株基因2型参考毒株各蛋白氨基酸变异位点及其潜在糖基化位点发现,除了λB蛋白外,其他蛋白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因氨基酸位点变异有所变化;σNS蛋白109、270位点的变异使得N-MDRV/SH12、N-MDRV/DH13株蛋白在pH 7.0时带不同电荷;2株病毒σC、σB蛋白单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对蛋白预测抗原表位几乎没有影响,但蛋白抗原表位不局限于疏水性。以上结果仅对N-MDRV各蛋白氨基酸位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位点的变异是否与毒株致病性相关,还需得到毒株蛋白进一步验证。为探究N-MDRV中与致病性相关的σB蛋白原核高效表达,本研究选择优化致病性较强的N-MDRV/DH13σB蛋白基因密码子,构建的pET-32a(+)-σB-BL21(DE3)原核表达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σB蛋白。在最佳的诱导条件下获得σB蛋白的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量的32.3%,经SDS-PAGE分析发现σB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再经Ni2+柱纯化获得高纯度可溶性的σB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该蛋白具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N-MDRVσB蛋白基因疫苗、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基础。

钱钟[4](2017)在《水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及疫病防控》文中提出

王丹[5](2016)在《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及基因2型毒株编码的新蛋白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宿主和病变,鸭呼肠孤病毒病分为3种主要类型,即,番鸭“白点病”、番鸭“新肝病”和北京鸭“脾坏死病”,其病原分别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 MDRV)、新致病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ew pathotype of Muscovy duck reovirus, N-MDRV)和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 DRV)。MDRV于1972年首次发现于法国,目前被归为禽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ARV)的番鸭源分离株(ARV-Md), N-MDRV和DRV是我国研究者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报道的新毒株。迄今为止,不同鸭源呼肠孤病毒毒株之间的准确分类关系还有待于阐明。以ARV-Md/815-12、N-MDRV/J18和DRV/091为材料,对不同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N-MDRV和DRV在实验室感染宿主范围、在细胞质内排列方式、致细胞融合活性、沉淀反应抗原、对北京鸭的致病性和组织嗜性等表型特征上表现出相似性。与N-MDRV和DRV相比,ARV-Md在表型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3株病毒均对番鸭有致病性,但所引起的病变和组织嗜性有所不同。为明确三类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与其它水禽源毒株和鸡源ARV的遗传演化关系,用SDS-PAGE分析了3株病毒的核酸电泳型,用RT-PCR和5RACE测定了ARV-Md/815-12的基因组序列以及N-MDRV/J18和DRV/091的S1基因节段序列,由此获得了3株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序列。SDS-PAGE结果显示,N-MDRV和DRV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核酸电泳型。与N-MDRV和DRV相比,ARV-Md S组的核酸电泳型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测3株病毒均具有ARV的基因组结构特点,但在多顺反子基因节段的长度和基因结构上,N-MDRV和DRV等新毒株与ARV-Md存在显着差异,即,J-MDRV和DRV的多顺反子节段位于S1,含3个ORF,分别编码p10、p18和σC蛋白;而ARV-Md的多顺反子基因节段位于S4,仅含2个ORF,分别编码p10和σC蛋白。N-MDRV和DRV的p10蛋白与ARV-Md的p10蛋白缺乏序列同源性。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水禽源和鸡源毒株的9个基因节段(除M2)均按宿主聚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支;在M2节段,相对于ARV-Md, N-MDRV和DRV等水禽源新毒株与鸡源毒株具有更近的遗传演化关系。综合分析,可将水禽源毒株鉴定为ARV的成员,但现有的序列同源性分类标准需要调整。根据外衣壳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结果,可将水禽源呼肠孤病毒区分为2个不同的基因型,ARV-Md属于基因1型,N-MDRV和DRV属于基因2型。相对于基因1型毒株,N-MDRV和DRV等基因2型毒株最显着的基因组结构特点是其多顺反子节段含有3个ORF,但在复制过程中,预测的ORF1和ORF2是否会表达成熟的p10和p18蛋白,尚不清楚。为回答这一问题,开展了下述研究。用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显示,DRV/091的免疫血清可与p18重组蛋白发生反应,而p18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亦可从DRV/091感染的Vero细胞中识别出18 kDa的蛋白;用MALDI-TOF/TOF法进行分析,从DRV/091感染的Vero细胞中鉴定出p18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由此可见,p18是DRV S1基因节段编码的一种新蛋白。序列分析显示,在p18蛋白的118-135位可能存在一个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序列(118KRRR121-X10-132KRRR135),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入核活性。为验证这一观点,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p1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在感染细胞和转染细胞的细胞核内,见有p18蛋白聚集。突变分析显示,p18蛋白的入核活性由NLS决定,而位于NLS N-端的’18KRRR121序列是引导p18蛋白入核的关键基序。经检测,p18蛋白在Vero细胞中过表达能够引起细胞凋亡。将DRV/091感染Vero细胞,用p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从感染细胞内检测到荧光信号,以此证实p10蛋白是病毒复制所产生的成熟蛋白。N-MDRV和DRV的p10蛋白含有融合蛋白基序,提示该蛋白具有致细胞融合活性。为验证这一观点,用表达p10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Vero细胞,在转染后24 h可见细胞融合现象。然而,用表达病毒其它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Vero细胞,均未见细胞融合现象。由此可见,p10蛋白是决定DRV等基因2型毒株致细胞融合活性的关键因素。上述研究证实,DRV等基因2型毒株的S1基因节段为三顺反子。为初步了解该基因节段的转录和翻译策略,用DRV/091感染、Aero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提取细胞内总RNA,并用识别S1基因节段的核酸探针进行Northern Blot检测,在感染后2-8 h可检测到单-mRNA条带,长度与S1基因节段长度(1568 bp)相符。由此可见,在DRV的复制过程中,其S1基因节段可转录出全长mRNA。结果提示,ORF2和ORF3可能是从多顺反子mRNA的中途起始翻译的。

刘建祥,樊丽[6](2015)在《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鸭"花肝病"是番鸭的一种新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引起13周龄雏番鸭发病,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0%95%以上。病鸭的主要症状为严重下痢,迅速脱水、衰竭死亡;特征病理变化为肝、脾、胰、肾及肠等内脏器官形成大小不等、斑点状、白色至灰白色的坏死性病灶,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控制,极易造成疫病蔓延,给番鸭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文章就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措施做了详细分析,以供养殖户参考。

陆新浩,陈秋英,刘鸿,吴勇,黄建勇[7](2015)在《番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番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俗称"番鸭新肝病",是近年来在我国番鸭中流行的一种主要疫病,其病原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临床上以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病变。该病是近年新发疫病,相关诊断技术目前尚未十分成熟。文章综合了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对国内近年来关于该病的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张大丙[8](2014)在《当前主要鸭病的流行情况与防制难点》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我国养鸭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父母代种鸭存栏量约为5123.12万只,商品肉鸭出栏量约为306545.52万只,商品蛋鸭存栏量约为19283.6万只,商品蛋量约为3085398.35t,肉鸭和蛋鸭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因此,养鸭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鸭病流行日趋复杂,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养鸭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鸭病毒性肝炎、

陈少莺,陈仕龙,林锋强,王劭,江斌,程晓霞,朱小丽,李兆龙[9](2012)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临床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死鸭肝脾中分离到病毒。病原特性鉴定显示,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等多种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电镜下病毒在细胞浆中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但M1-3和S1-4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分离毒S3基因全序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火鸡呼肠孤病毒(TRV)和MDR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60%~60.2%,61.9%,62.3%~62.7%,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2%~69%,68.2%,69.3%~70.1%;S3基因编码的σB蛋白属于单独的进化分支,提示分离毒S3基因具有不同于ARV和MDRV的特征。结果表明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原是一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程安春[10](2010)在《浅谈我国鸭病概况和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征及病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征及病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禽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国内外现状
    1.2 病原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性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特征
    1.5 病理变化
    1.6 致病机理
    1.7 诊断与防治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及血清
        2.1.2 实验动物
        2.1.3 菌株、质粒及抗生素
        2.1.4 抗体
        2.1.5 主要试剂
        2.1.6 引物设计及序列分析
        2.1.7 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7.1.1 琼脂糖凝胶及TAE电泳液的配制
        2.1.7.2 LB培养基的配制及固体平板的制备
        2.1.7.3 IPTG诱导剂的配制
        2.1.7.4 氨苄青霉素溶液的配制及Ca Cl2 的配制
        2.1.7.5 包涵体分离纯化试剂
        2.1.7.6 Western Blot及 SDS-PAGE试剂配制
        2.1.8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毒培养增殖
        2.2.2 NDRV在 DF1 细胞上的增值及IFA(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2.2.3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2.2.4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σC片段的扩增
        2.2.5 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6 PCR产物(σC片段)的回收与p MD18-T载体的连接
        2.2.7 质粒的转化与阳性克隆的筛选
        2.2.8 重组质粒DNA(pMD18-T-σC)的提取与酶切验证
        2.2.9 测序
        2.2.10 双酶切
        2.2.11 连接
        2.2.12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3 转化
        2.2.14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2.2.15 蛋白表达、提取及包涵体纯化
        2.2.16 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记Western-Blot
        2.2.17 i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2.2.17.1 最佳蛋白包被浓度的确立
        2.2.17.2 最佳包被时间的确立
        2.2.17.3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立
        2.2.17.4 最佳血清稀释倍数的确立
        2.2.17.5 最佳血清孵育时间的确立
        2.2.17.6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确立
        2.2.17.7 临界值的确定
        2.2.17.8 特异性试验
        2.2.1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19 iELISA检测方法的测评
        2.2.20 血清学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NDRV在 DF1 细胞上的增殖及IFA
    3.2 RT-PCR的结果分析及测序分析
    3.3 重组质粒pMD18-T-σC酶切验证
    3.4 重组表达载体p ET32a(+) -σC酶切验证
    3.5 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记Western-Blot的结果分析
    3.6 i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3.6.1 最佳蛋白包被浓度的确立
        3.6.2 最佳包被时间的确立
        3.6.3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立
        3.6.4 最佳血清稀释倍数的确立
        3.6.5 最佳血清孵育时间的确立
        3.6.6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确立
        3.6.7 临界值的确定
        3.6.8 特异性试验
    3.7 iELISA检测方法测评结果分析
    3.8 血清学调查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呼肠孤病毒发展
    1.2 DRV的病原学特点
        1.2.1 形态和结构
        1.2.2 宿主
        1.2.3 理化特性及血凝性
    1.3 DRV的致病性
        1.3.1 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
        1.3.2 病理变化
    1.4 DRV的诊断
        1.4.1 分离与鉴定
        1.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4.3 血清学诊断
    1.5 呼肠孤病毒病防控的研究进展
        1.5.1 弱毒疫苗
        1.5.2 灭活疫苗
        1.5.3 其他生物制品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料背景
        2.1.2 试验用胚、试验动物
        2.1.3 试验毒株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试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引物的合成
        2.2.2 分离与鉴定
        2.2.3 RT-PCR检测及测序分析
        2.2.4 生物学及理化特性研究
        2.2.5 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2.2.6 灭活疫苗的研制
        2.2.7 灭活疫苗的检验
        2.2.8 灭活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鸭后抗体水平检测
        2.2.9 母源抗体对商品代雏鸭的被动保护试验
        2.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DRV的分离与鉴定
        3.1.1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3.1.2 RT-PCR鉴定结果
        3.1.3 测序结果与分析
        3.1.4 生物学及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5 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3.2 灭活疫苗的研制
        3.2.1 病毒液的制备
        3.2.2 病毒液的纯净性检验
        3.2.3 病毒含量(TCID_(50))的测定
        3.2.4 疫苗的制备
        3.2.5 灭活疫苗的检验
    3.3 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
        3.3.1 灭活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鸭后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3.2 母源抗体对商品代雏鸭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NDRV的分离与鉴定
    4.2 灭活疫苗的制备
    4.3 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N-MDRV广东株致病性、序列分析及σB蛋白的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
1 绪论
    1.1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病介绍
        1.1.1 番鸭“白点病”
        1.1.2 番鸭“新肝病”
        1.1.3 北京鸭“脾坏死病”
        1.1.4 鹅“白点病”
        1.1.5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1.2 N-MDRV病原的研究进展
        1.2.1 病原分类地位的探讨
        1.2.2 N-MDRV的生物学特性
        1.2.3 N-MDRV的基因组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3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σB蛋白的研究
    1.4 N-MDRV病的防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毒株、禽胚、雏禽、质粒及血清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1.5 引物
    2.2 方法
        2.2.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致病性的研究
        2.2.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2.2.3 N-MDRV/DH13株σB蛋白原核表达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致病性研究结果
        3.1.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的鉴定
        3.1.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鸭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3.1.3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感染雏番鸭和雏鸡致病性结果
    3.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结果
        3.2.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各段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3.2.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基因组结构分析
        3.2.3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序列分析
        3.2.4 2株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及重组分析
    3.3 N-MDRV/DH13株σB蛋白基因密码子优化研究的结果
        3.3.1 优化σB蛋白基因序列及合成鉴定
        3.3.2 σB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3.3.3 σB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及可溶性分析
        3.3.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
4 讨论
    4.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致病性研究
    4.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3 N-MDRV/DH13株σB蛋白基因密码子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5)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及基因2型毒株编码的新蛋白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鸭呼肠孤病毒病概述
    1.2 鹅呼肠孤病毒病概述
    1.3 呼肠孤病毒的分类
    1.4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
    1.5 鸭源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6 核定位信号的研究进展
    1.7 融合相关小跨膜蛋白
    1.8 多顺反子的特殊翻译方式-渗漏扫描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类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特征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研究和遗传演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DRV S1基因节段 ORF2 编码蛋白的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DRV S1基因节段转录方式及ORF1编码蛋白的鉴定
    5.1 前言
    5.2 材料
    5.3 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1.1 病原主要特性
    1.2 流行病学特点
2 诊断方法
    2.1 临诊症状
    2.2 病理变化
    2.3 实验室诊断
        2.3.1 病毒分离。
        2.3.2中和试验。
        2.3.3 保护试验。
    2.4 鉴别诊断
        2.4.1 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鉴别。
        2.4.2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鉴别。
        2.4.3 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鉴别。
        2.4.4 与鸭沙门氏菌病鉴别。
3 防治策略
    3.1 预防措施
        3.1.1 种番鸭群免疫:
        3.1.2 雏番鸭群免疫:
    3.2 治疗方法

(7)番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诊断
    1.1流行特点
    1.2临床症状
    1.3病理变化
2鉴别诊断
    2.1与番鸭“肝白点病”的鉴别诊断
    2.2与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2.3与雏鸭副伤寒的鉴别诊断
    2.4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
3实验室诊断
    3.1病毒的分离培养
    3.2 RT-PCR技术
    3.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技术
4防治措施

(9)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病料来源和病毒株
    2 试验动物、禽胚和细胞
    3 试剂和载体
    4 病毒分离
    5 病毒鉴定
        5.1 电镜观察
        5.2 部分理化因素敏感性测定
        5.3 分离毒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5.3.1 血凝特性
        5.3.2 对SPF鸡胚致病性
        5.3.3 对部分细胞致病性
        5.3.4 对部分禽类致病性
        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5.6 病毒S3基因序列测定
        5.7 病毒S3基因同源性比较
结果
    1病毒分离
    2病毒鉴定
        2.1电镜观察
        2.2部分理化特性鉴定
        2.3病毒部分生物学特性
        2.3.1对部分禽胚的致病性
        2.3.2对部分细胞的致病性
        2.3.3对部分禽类的致病性
        2.3.4血凝性测定
        2.4核酸节段
        2.5 PCR鉴定
        2.6病毒S3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2.7 NP03株S3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讨论

四、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征及病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田昂.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D]. 孔桂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N-MDRV广东株致病性、序列分析及σB蛋白的原核表达[D]. 梅敏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4]水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及疫病防控[A]. 钱钟. 第七届(2017)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7
  • [5]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及基因2型毒株编码的新蛋白的鉴定[D]. 王丹.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J]. 刘建祥,樊丽. 畜禽业, 2015(10)
  • [7]番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断[J]. 陆新浩,陈秋英,刘鸿,吴勇,黄建勇. 中国家禽, 2015(15)
  • [8]当前主要鸭病的流行情况与防制难点[A]. 张大丙.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9]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 陈少莺,陈仕龙,林锋强,王劭,江斌,程晓霞,朱小丽,李兆龙. 病毒学报, 2012(03)
  • [10]浅谈我国鸭病概况和防治对策[A]. 程安春. 2010中国鸭业发展峰会会刊——把脉 谋变 破局, 2010

标签:;  ;  ;  ;  ;  

番鸭坏死性肝炎的特点及病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