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里通组织支持环保组织地图以旧换新活动

香港万里通组织支持环保组织地图以旧换新活动

一、香港万里机构支持环保举办地图以旧换新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惠丹红[1](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常出现公共空间缺失、失尺度建设等现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活力缺失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活力和品质化。在现今以存量更新为主、着重打造内涵品质的主题之下,活力营造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题。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组成部分,社会交往的需求常常被忽视,导致人群与街道生活的远离,尤其是历史片区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抉择中应更注重街道公共生活和活力的塑造。然而,如何对活力进行量化评价是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随着信息化发展,新数据环境的构建日益成熟,图片数据获得渠道不断更新、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更加多元,为通过街景图片的语义识别来认知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和量化评价街道活力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梳理和把握街道空间活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探索,掌握目前相关研究方向和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是关于本文街道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明晰街道活力的构成和来源之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主要包括指标分类和数据获取,基于活力的外在表征和构成要素两个维度,将活力具化为适用于书院门片区、可定量评价的街道语义因子,并分类获取。二是活力量化评价方法的确立,SD语义分析和深度学习两种图像识别方式分别对应活力的人工评价和机器评价两个层面,人工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知人群对高活力街道特征的心理感知倾向,并对街段街景数据特征进行语义解读,以实现本文街道活力强弱的人工评分;机器评价则基于视觉感知对街景图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语义分割,将聚集人群数量作为机器评分标准。前者反映了活力和街道构成要素特征之间的关系,后者通过街道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活力与街道构成要素比例之间的关系,两个层面的融合能更全面表达街道要素构成及特征对人群的综合影响,再针对两者所得结果进行统一与差异解析,总结出不同类型街道活力的影响机制和因素特征,作为空间优化和活力提升的重要依据。西安书院门片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生活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获取街景图像作为本次街道活力评价体系实证的数据基础,并结合片区内产业和人口等社会特征的调查,使得书院门街道空间构成与特征方面矛盾的认知与解决更具综合性和针对性。最后提出本文的街道活力提升策略,应基于问题导向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的街道活力塑造方向。本次研究目标期望在活力量化以及以西安书院门片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纵[2](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释真水(LY THI SUONG)[3](2020)在《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及其国际交往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闻名全球的法国梅村禅修中心的创办人,一行禅师被一些人称之为当今“入世佛教之父”,其影响力已经获得国际佛教界的高度认可。在越南战乱不宁时期,他发慈悲之愿,献身于佛门,并为之奋斗一生。经历过各种考验和磨练的一行禅师,深切感悟到佛陀一生说法就是为关怀和温暖人间,并为众生揭示一个解脱之道。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及其在解脱,成为一行禅师向往,禅师由此建立起对佛法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进一步点燃了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理想火焰。深入探讨其一生的事迹及其入世佛教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宗教界、学术界、思想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入世佛教思想的出现是佛教弘法利生方式的一次重要转型,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与文化潮流的一种新型思想体系与信仰结构。入世佛教在弘法利生中的关键在于挖掘和体现佛法的真义和佛陀的本怀,直面现实社会,在生活中实现生命的关怀。一行禅师以四念处、八正道、缘起作为入世佛教的核心思想,以正念禅修等净化心灵的方法作为实践的门径,并为发心修行的人编订“十四接现戒”,以检束信众的身心,促进信仰者的不断进步。在几十年的弘法事业中,一行禅师举办过无数次的禅修活动,并在世界很多地方提供共修的场所,广泛接引大众学习佛法,特别是在梅村道场创建之后,禅师的入世之心更加真切。通过这些场所及相关机制,禅师致力于促进世界佛教徒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平台,促进了全球各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中华佛教的交流合作与日增加。以一行禅师的“入世佛教”与中华地区的“人间佛教”相比,两者诞生于同一时代,不同文化概念却有着相同的心愿将佛教深入民间社会。遗憾的是,对于人间佛教特别是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而研究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论着却寥寥无几。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一行禅师的入世佛教思想及其国际交往与影响进行研究。由于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的建立是基于禅师曾接受过完整的临济宗禅思与禅法,而后才立足社会生活,实现现代转型,因此,笔者抓住一行禅师从临济宗到入世佛教的思想转换过程展开讨论,在论述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和梅村道场僧团组织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星云模式人间佛教与入世佛教之间的异同之处。文中也考察了入世佛教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举措,继而分析一行禅师的梅村道场作为入世佛教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的影响力,进而展现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思想传播方式和特点,以对新时期佛教发展的前沿动向有更好的理解。

马兴瑞[4](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隆重?

史煜[5](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朱美玲[6](2019)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BSC在A企业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循环经济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业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对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检测和性能分析后,采用一系列再制造技术手段,使其在性能和使用周期上,接近或甚至超过新产品的一种高新技术,可以缓解我国大量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得不到合理循环再利用而产生的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如今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有符合其战略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作为支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现如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环境资源维度考核、与企业战略脱节和行业特征不明显等问题。所以本文在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方法,绘制符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地图,把环境绩效融入行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构建了包含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环境与资源的五个维度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体系中指标的权重。接着以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为例,对A企业进行绩效分析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A企业的绩效状况进行打分评价,针对打分结果提出建议。该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A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并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其他企业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李晶[7](2019)在《二代介入促进家族企业创新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万和电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家艰苦创业成立家族企业,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家族企业发展至今,创一代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传承换代即将迎来高峰。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常态下家族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转型。本文选取了近年同时进行代际传承和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家族企业万和电气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其二代继承人卢宇聪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年轻化特色的创新举措,业绩和作为均得到了业界认可。围绕此案例,本文不仅结合了常用的特殊资产概念、社会情感财富理论和权威合法性理论,对万和电气二代介入促进公司创新的动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还引入代际差异理论,强调了年轻新思想对创新的助推作用,并从多维度梳理了公司创新变化。本文研究发现:(1)卢宇聪继任后进行了包括技术、品牌、营销和业务上的一系列创新;(2)卢家跨代延续家族企业表达了对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的诉求,这类长期导向让二代接班人卢宇聪更加注重创新投资;(3)卢宇聪虽然具有充分的正式权威,但个人及能力权威不足,通过各方面创新其成功的树立了职能权威;(4)万和电气积累了诸多难以完全传承的特殊资产,卢宇聪利用创新活动构建的盈利新增长点可弥补特殊资产损失;(5)二代介入推动万和电气开启了年轻化进程,加速了公司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互联网+的转型升级。最后本文提出欲延续家族式治理的企业应当早日制定传承计划,培养二代接班人,两代人均要妥善对待代际差异,二代更要学会充分利用年轻优势进行创新变革。

万慧敏[8](2017)在《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驱动着企业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追求“资本红利”向追求“生态红利”转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转变成长方式,将现有的成本战术措施升级为基于社会成本的成本战略管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也使得企业成本从微观的企业制造成本、研发成本、营销成本等内部价值链成本向外部价值链相关的“社会性”成本拓展,但目前鲜有学者对社会成本战略对系统性研究。企业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社会成本战略理论空白,都迫切需要探究社会成本战略理论。因此,本文以社会成本投入为切入点,探讨企业社会成本战略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提升。本文基于社会责任理论、成本战略理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出社会成本战略。采用适合研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理论(社会成本战略)的扎根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格力、美的、联想、华为四家企业的多案例扎根梳理出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核心战略要素,明确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内涵。其次,基于扎根结果,进一步运用理论分析,阐释了社会成本战略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动态的社会成本战略实施的整合模型。最后,基于YH公司的实地分析,利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实证检验了社会成本战略整合模型有效性。通过模式匹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路径指向性,证实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演化规律。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社会成本战略涵盖产品质量服务成本、技术创新成本、品牌成本、商业模式创新成本四个核心成本要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社会成本战略通过不同的成本要素组合实现价值创造,这对国内制造型企业将社会成本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人民政府[9](2013)在《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文中指出规划评估,是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要求,对《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本

陈莹[10](2013)在《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极大带动作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200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旅客周转量达2483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则已超过美国,高达82610亿吨公里,稳居世界首位。而根据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交通发展现状,预计未来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仍将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1980—2008年的近三十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增长了6.9倍,从1980年的2902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08年的22917万吨标准煤。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伴随着国家对于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支持的发展政策,交通领域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增长。而中国交通领域近8年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则超过了改革开放20年的总和。城市交通作为全国交通网络体系重要的基本单元,在全国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趋势下近几年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推动作用下,小汽车在短短几年内便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由此使得城市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在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各种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也随之产生。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升级换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攀升,因此这一阶段实际上正是因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引发交通运输能耗迅速攀升的阶段。而要在中国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未来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当前全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的趋势就成为必然、且难以扭转。由此可见,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将对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交通发展历史和现况的全面概述,对财税政策机制、节能减排财税政策体系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交通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的国际比较,最终对未来实现城市交通领域的有效节能,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决策者们的决策参考。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在查找总结各类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交通部有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分别归纳整理出全国、北京市和武汉,近十年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能耗情况,及节能相关财政支出、税收收入的数据资料。根据翔实的数据材料,充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选取相关统计分析方式,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具体实证分析,讨论在不同的经济状况、城市特征、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条件下,以实现交通节能为目标的财税政策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需要做出政策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与单纯通过技术和管理途径实现节能的研究工作不同,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问题,本文认识到这是一项涉及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战略、能源安全;政府今后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方式;城市格局与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设计;交通节能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城市交通运营管理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问题。而本文选择以国家财税政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燃油税、公共交通票价补贴、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应用,以及政府对新能源车辆的税收优惠等等不同财税政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影响及产生的真实政策效果,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节能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总体上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进行详细的总结概括。研究综述部分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国际文献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归纳,以此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给出论文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点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在基本理论方面,按照交通、交通节能、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逻辑顺序,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系统分析国外多年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及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政策工具进行介绍和概述。同时,给出了国外文献中最基础也是最典型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作为分析研究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一个理论模型基础。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入手,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节能减排财税政策及交通能耗水平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总结归纳出中国在交通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现行政策。将整个政策体系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针对车辆、道路、燃料和其他交通节能政策。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和交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交通节能领域大量国外文献的阅读整理,分类概述几个典型国家的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具体归纳为车辆税费、新车激励计划、道路收费、停车收费、燃油税费及专门车队激励政策七个方面,总结出对我国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在前面章节的分析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城市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大趋势下,在未来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而基于发达国家多年的交通发展经验,财税政策是实现交通节能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且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有所作为比坐以待毙在未来可能承担更小的成本。

二、香港万里机构支持环保举办地图以旧换新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万里机构支持环保举办地图以旧换新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1.1.2 存量更新加快历史街区发展进程
        1.1.3 信息时代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面临新机遇
        1.1.4 书院门历史片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概述
    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2.1.1 研究对象选取
        2.1.2 研究范围界定
        2.1.3 书院门片区发展概况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街道的定义
        2.2.2 街道的分类发展
        2.2.3 街道空间环境
        2.2.4 街道空间活力
        2.2.5 街景图像识别与应用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基础理论研究
        2.3.2 评价测度方法
        2.3.3 规划实践探索
        2.3.4 评述与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体系
    3.1 街道空间活力构成和来源
        3.1.1 街道空间活力的构成
        3.1.2 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的构成
    3.2 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搭建
        3.2.2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分类解读
        3.2.3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3.3 街道空间活力的评价方法构建
        3.3.1 人工评价方法
        3.3.2 机器评价方法
        3.3.3 综合评定中的差异与统一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分析
    4.1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与整合
        4.1.1 连续性街段街景图像数据
        4.1.2 其他街景图像数据
        4.1.3 社会性调查数据
    4.2 统计评价分析
        4.2.1 人工评价分析
        4.2.2 机器评价分析
        4.2.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综合解析
        4.3.1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类解析
        4.3.2 活力评价结果中的差异与统一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5.1 街道物质空间要素构成视角下的更新策略
        5.1.1 产业升级改造
        5.1.2 空间界面优化
        5.1.3 空间场所优化
        5.1.4 空间品质提升
    5.2 新时代发展视角下的文化片区更新策略
        5.2.1 夜景打造
        5.2.2 “隐性”活力的提升
        5.2.3 多元诉求下的发展模式探索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图表目录
    论文图目录
    论文表目录
    论文公式目录
附录1 书院门片区机器分割数据信息
附录2 书院门片区街景人工语义评分数据
附录3 街道感知判断层次分析调查表
附录4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及其国际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重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从临济宗到一行禅师的入世佛教
    1.1 中国临济宗基本概况
        1.1.1 起源与发展
        1.1.2 禅思与禅行
        1.1.3 播种与传承
    1.2 越南临济宗历史概况
        1.2.1 郑阮纷争与临济宗传入
        1.2.2 塘外临济宗的输入及其传承
        1.2.3 塘中临济宗的输入及其传承
    1.3 塘中临济宗的发展及其对一行禅师的影响
        1.3.1 临济宗祝圣派的起源及其法脉传承
        1.3.2 临济宗了观派的起源及其法脉传承
    1.4 临济宗了观派派对一行禅师的影响
        1.4.1 思想方面的影响
        1.4.2 弘法方面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一行禅师及其入世思想
    2.1 一行禅师事迹简述
        2.1.1 一行禅师生平简略
        2.1.2 一行禅师的着作
    2.2 一行禅师与入世佛教
        2.2.1 入世佛教之由来与内涵
        2.2.2 入世佛教之理念与目标
        2.2.3 入世佛教之实践与经验
    2.3 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对当代越南佛教的影响
        2.3.1 对越南之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2.3.2 对越南当代佛教青年僧侣的影响
        2.3.3 对越南教育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一行禅师入世佛教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比较
    3.1 人间佛教思想概况
        3.1.1 人间佛教的起源
        3.1.2 人间佛教的发展及兴盛
    3.2 思想文化传承的比较
        3.2.1 入世佛教的思想文化传承
        3.2.2 人间佛教的思想文化传承
        3.2.3 思想文化传承比较
    3.3 弘法效果的比较
        3.3.1 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弘法效果
        3.3.2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弘法效果
        3.3.3 弘法效果比较
    小结
第四章 梅村道场入世佛教与国际佛教之交往合作
    4.1 梅村禅修中心入世佛教管理智慧探微
        4.1.1 成立缘起与发展
        4.1.2 组织与管理
    4.2 梅村禅修中心与国际佛教界交往
        4.2.1 与中国佛教界交往
        4.2.2 入世佛教与澳欧美亚洲国家的佛教交往
    4.3 一行禅师的入世佛教与国际佛教交流的效果与影响
        4.3.1 让参与者感悟生命价值
        4.3.2 使入世佛教真正走到西方社会
        4.3.3 发展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行禅师的事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4)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工作回顾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附件1:
2020年省十件民生实事
附件2:
名词解释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BSC在A企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2.2 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3 理论基础
    3.1 战略管理理论
    3.2 绩效管理理论
        3.2.1 绩效管理理论基础
        3.2.2 环境绩效管理理论
        3.2.3 绩效管理的主要工具
4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绩效评价现况及战略分析
    4.1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4.2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战略分析
        4.2.1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战略SWOT分析
        4.2.2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战略地图绘制
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1 五大维度具体评价指标的设计
        5.1.1 财务维度指标
        5.1.2 客户维度指标
        5.1.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指标
        5.1.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
        5.1.5 环境与资源维度指标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5.2.2 具体指标的计算
6 A企业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综合绩效评价案例
    6.1 A企业总体概况
    6.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在A企业的应用
        6.2.1 五大维度下A企业绩效分析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得分
        6.2.3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7)二代介入促进家族企业创新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万和电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2.4 本文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族企业
        2.1.2 二代介入
        2.1.3 特殊资产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2.2.2 权威合法性理论
        2.2.3 代际差异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二代介入和代际传承
        2.3.2 家族企业创新
        2.3.3 二代介入和家族企业创新
        2.3.4 小结
3 案例介绍
    3.1 案例背景
        3.1.1 我国家族企业概况
        3.1.2 厨卫电器行业概述
        3.1.3 万和电气基本情况
    3.2 二代介入对公司创新的促进
        3.2.1 万和电气二代介入概况
        3.2.2 二代介入对公司创新的影响
4 案例分析
    4.1 二代介入促进公司创新的动因分析
        4.1.1 追求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
        4.1.2 构建个人权威及能力权威
        4.1.3 补偿特殊资产损失
        4.1.4 新一代思想的注入
    4.2 二代介入后公司创新变化
        4.2.1 技术创新变化
        4.2.2 品牌创新变化
        4.2.3 营销创新变化
        4.2.4 业务创新变化
    4.3 二代介入促进公司创新的效果分析
        4.3.1 市场竞争力分析——非财务目标的实现
        4.3.2 二代权威性分析——接班人地位的巩固
        4.3.3 企业经营分析——构建盈利新增长点
        4.3.4 企业战略分析——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5 结论及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案例启示
        5.2.1 早日制定传承计划,注重二代培养
        5.2.2 妥善对待代际差异,保持双向沟通
        5.2.3 充分利用年轻优势,积极进行创新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成本战略研究理论分析
    2.1 社会成本战略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责任
        2.1.2 社会成本
        2.1.3 社会成本战略
    2.2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责任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价值创造理论
        2.2.4 企业声誉理论
第3章 社会成本战略的多案例扎根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扎根理论的内涵
        3.1.2 扎根理论的操作步骤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3.3 多案例扎根分析
        3.2.1 格力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2 美的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3 联想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4 华为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4 扎根结果分析
        3.4.1 多案例对比分析
        3.4.2 社会成本战略概念
        3.4.3 社会成本战略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第4章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机理分析与整合模型构建
    4.1 基于生命周期的社会成本战略机理分析
        4.1.1 初创期基于利益相关者聚集的运行机理
        4.1.2 成长期基于高质量关系互动的运行机理
        4.1.3 成熟期基于企业声誉资本化的运行机理
        4.1.4 不同阶段下社会成本要素演化过程
    4.2 社会成本战略实施整合模型
        4.2.1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环境基础
        4.2.2 社会成本战略成长期的运行模式
        4.2.3 社会成本战略成熟期的运行模式
第5章 社会成本战略实施的质性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实地研究个案筛选
        5.1.2 实地研究资料搜集
        5.1.3 实地研究资料分析
    5.2 信度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初创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3.2 成长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3.3 成熟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10)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2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2.1 交通概论
        2.1.1 交通的概念
        2.1.2 交通的基本属性
        2.1.3 交通的跨学科理论基础
        2.1.4 城市交通概述
        2.1.5 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2.2 交通节能的理论分析
        2.2.1 能源基本问题分析
        2.2.2 节能的经济属性
        2.2.3 交通节能的思想溯源
    2.3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
        2.3.1 财税政策与节能
        2.3.2 交通节能政策的评价标准体系
3 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机制分析
    3.1 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
    3.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
        3.2.1 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3.2.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政策工具的特征)
    3.3 模型分析
        3.3.1. 车辆里程数、车辆保有量及燃油效率
        3.3.2 车辆行驶里程的变化
        3.3.3 燃油消耗量
        3.3.4 温室气体(GHG)排放量
4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共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4.1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4.1.1 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4.1.2 中国交通发展历程
        4.1.3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4.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普遍存在的问题
        4.2.1 对于交通节能理念的认识仍然略显不足
        4.2.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系统建设不足
        4.2.3 对节能环保型车辆及绿色出行方式的鼓励力度不足
        4.2.4 有关城市交通节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4.2.5 全社会的交通节能精神文明建设不足
    4.3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挑战
        4.3.1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给城市交通节能带来巨大压力
        4.3.2 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对需求管理的迫切要求
        4.3.3 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公共交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4.3.4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
5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分析
    5.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出台的宏观背景
        5.1.1 国际能源环境对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影响分析
        5.1.2 我国节能宏观政策分析
    5.2 中国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历史回顾
        5.2.1 计划经济阶段
        5.2.2 经济转轨阶段
        5.2.3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
    5.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分析
        5.3.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
        5.3.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5.3.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5.4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分析
        5.4.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具体内容
        5.4.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5.4.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6 中国典型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实证分析
        6.1.1 北京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
        6.1.2 北京市城市交通节能现状
        6.1.3 北京市交通节能的实证分析
        6.1.4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1.5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6.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6.2.1 武汉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现状
        6.2.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7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经验及启示
    7.1 车辆税费
        7.1.1 基于车辆状况的年度税费——欧盟
        7.1.2 对于清洁、高能效环保型汽车的税费减免——日本、丹麦、德国
        7.1.3 以烟雾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为征税依据的税费(丹麦、英国)
    7.2 对于新车车型选择的激励计划
        7.2.1 折扣及现金返还——日本、美国
        7.2.2 税费激励措施——美国(高油耗税)
        7.2.3 汽车综合税制——奥地利
    7.3 车辆保险费
        7.3.1 对未购买强制保险的处罚政策——英国、美国
        7.3.2 汽车保险的专项税收——法国
        7.3.3 以行驶里程及用油量为付费依据的保险——美国、英国
    7.4 道路收费
        7.4.1 道路收费——美国加州橙县收费公路
        7.4.2 拥堵收费——伦敦
        7.4.3 以外部影响为依据实施的道路收费——新加坡
    7.5 对于专门车队的激励政策——加拿大
    7.6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7.6.1 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
        7.6.2 配套实施节能法律法规与财税政策
        7.6.3 综合运用多项财税政策实现交通节能
        7.6.4 交通节能政策应当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7.6.5 全面评估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实施效果
        7.6.6 认识到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7.6.7 加强环保性质税收政策的透明度
8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建议
    8.1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总体思路
        8.1.1 指导思想
        8.1.2 政策目标
        8.1.3 政策重点
    8.2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建议
        8.2.1 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交通节能政策发展、细化明确交通节能目标
        8.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交通节能专项资金
        8.2.3 建立健全促进城市交通节能的税收政策体系
        8.2.4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保持城市交通系统的多样性
    8.3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其他配套措施建议
        8.3.1 综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8.3.2 配合完善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体系
        8.3.3 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推动城市交通节能
        8.3.4 加强建立城市交通节能统计体系
        8.3.5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香港万里机构支持环保举办地图以旧换新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 惠丹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及其国际交往研究[D]. 释真水(LY THI SUONG). 西北大学, 2020(06)
  • [4]政府工作报告[N]. 马兴瑞. 南方日报, 2020
  •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BSC在A企业的应用[D]. 朱美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二代介入促进家族企业创新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万和电气为例[D]. 李晶. 暨南大学, 2019(02)
  • [8]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D]. 万慧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9]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J].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人大(公报版), 2013(06)
  • [10]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D]. 陈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标签:;  ;  ;  ;  ;  

香港万里通组织支持环保组织地图以旧换新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