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层商业建筑斜屋顶的设计

浅谈多层商业建筑斜屋顶的设计

一、浅谈多层商品房坡屋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2019年,国务院正式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国家政策,住宅楼的提升改造也逐渐成为建筑学学科关注的新焦点。但在政府主导的老旧住宅楼改造过程中,往往缺少合理科学的指导,改造方式往往呈现出表面、同质、不可持续化,破坏了原有场所的记忆和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的改造老旧小区,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老旧住宅楼更新改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不同年代建成的老旧住宅楼和改造现状进行大量的调研,明晰了西安市老旧住宅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以笔者实际参与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改造的实际工程为例,分析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图表分析等方法对其住宅单体、室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人群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老旧住宅楼改造提升的原则和目标;分别从户内空间改造(厨卫空间、起居空间、阳台空间的改造)、公共空间改造(增设电梯、公共楼梯间改造、安装门禁)以及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节能改造设计、建筑外立面整治、外立面形象设计)三个层面,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和施工,并总结其相应的提升改造策略。最后,论文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够对今后老旧住宅楼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陈哲[2](2021)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基础功能体。然而,老旧住宅小区年久失修、墙体脱落、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相关问题日益严峻,城镇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就成为了很多人的期盼。2020年,我国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按下了快进按钮,七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惠及上亿群众。近年,在一系列老旧住宅小区相关改造工作进行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但同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小区改造不到位、改造手法落后、居民满意度不高的情况。而如何优化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本篇论文的重点。本文通过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评价定级了本文的两个小区(九江市城关镇老旧住宅小区——永修县富民小区与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改造案例,以此为优化基础。之后通过实地调研与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和访谈,详细了解更深层次使用感观。最后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两方面的结论,制定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将优化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大方向,分别是建筑主体、公共环境、改造过程、可持续化改造方面的优化。通过这些优化设计策略,总结改正小区改造中没做到位的地方,以期为今后其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供参考帮助,少走弯路,了解居民诉求一步到位,为居民和谐生活提供基础。

边雨[3](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认为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吴芋韬[4](2020)在《贵州省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贵州省安顺市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老城的更新,在经历了老城部分街区大拆大建的更新后,剩余街区在更新过程中面临着街区特色空间和肌理受损、街区风貌单一、街区记忆消退、社会网络结构瓦解、文化脉络破坏等矛盾和问题。当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实践更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二线大城市,由于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方面产生急剧增加的土地需求,使得这些城市在对老城更新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老城肌理、风貌、文化脉络、社会网络结构等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的弊端,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主的微更新方式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中小城市的安顺市,由于其发展历程、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滞后,所以安顺老城的许多特质得以保留,这是安顺市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安顺老城具有了城市更新的后发优势,可以避免陷入以往大城市更新产生的困境之中。旧居住街区是安顺老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对其更新是能否保留安顺老城特质的关键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安顺老城更新面临的危机与机遇,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的现状问题及其肌理演变与特征,进而构建适宜于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的微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借鉴,留住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环境宜居的安顺老城。本文一共有5章:第1章是绪论。说明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章是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理论研究。对微更新的理论起源和实践进行梳理,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从建筑学的视角提出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的目标:延承街区文脉、激发街区活力、改善街区环境,以及整体性、渐进性、小规模、多方参与的原则,并归纳总结其主客体及参与机制、方式和特征等理论基础内容。第3章是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基础研究。梳理安顺老城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人口特征、功能结构等基础内容,分析上位规划后可知安顺老城的更新是落实上位规划的重要环节。基于老城旧居住街区的发展背景,分析总结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的现状问题,阐述街区肌理与街区活力的关系,从街区形态、街巷形态、建筑类型三个层面对其肌理的演变与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在街区肌理层面影响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活力的因素:街区的连通路径、街区的网络结构、街区的分形特征、街区的行为尺度、街区的功能结构。第4章是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基于前文对微更新理论和实践、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发展背景和现状问题、街区肌理演变与特征、影响街区活力的因素等内容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从三个方面提出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修复街区肌理,延承街区文脉;整合功能结构,激发街区活力;优化物质空间,改善街区环境。第5章是设计实践——安顺市民主路街区微更新设计。将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完成从理论研究到设计策略构建再到实践的转化。

韩文斌[5](2020)在《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到中期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预示着出现由“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演化。同时,作者关注到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该群体往往处在一个“农村回不去,城市进不去”的进退两难尴尬境地。面临三重压力:失地后变为“下岗人员”,焦虑于经济收入;进城后成为“异类”,纠结于身份认同;上楼后失去“自由”,纠结于行为习惯。完全按照城市住区设计的住区,虽说居住硬件条件大为提升,但其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住区外部空间作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空间,在高容积率规划要求下,相较于住宅户型设计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来解决失地农民的三重压力。为此,作者基于国内外安置案例的归纳总结和对后生产主义的理论研究,提出“适农型安置住区”的概念,探索安置居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的途径。通过对一系列适农实践案例的研究学习,把安置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适农化设计目标定位为:生产化、市井化、连续化。根据对青岛市六个安置居住区进行走访调研,通过现状和问卷概括出失地农民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乡土怀旧的情感类需求(场所需求和种植需求)、身份认同的价值感需求(成就感需求和归属感需求)、再就业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外部空间适农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以上研究,分别以“原真性”、“差异性”、“可参与性”、“可持续性”为原则,针对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绿地景观、单体建筑四个方面给出基于后生产主义的外部空间适农设计策略,并以藏马山安置居住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策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姜如悦[6](2020)在《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大城市住房资源紧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的情况下,外廊式集合住宅具有比常规单元式住宅更好的灵活性与公共性,从节地节能角度也更加有利于建设出面向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小型住宅,小套型成为外来人口暂居或落户的新选择,房价租金也相对更低,也是城市人才争夺战当中优选的一种住宅类型,是单元式住宅合理必要的补充,也是一项优势。文章以南方外廊式集合住宅外廊空间为研究对象。外廊空间在住宅中不是一个独立部分,而是在住宅运行系统中与外部环境、居住单元以及其它内部公共空间紧密联系的重要部分之一,从住宅内部来看,外廊空间与居住单元仅有一墙之隔,是垂直居住模式下各门各户的户前空间,从住宅外部来看,外廊既是居住空间与建筑外部环境产生联系的中间媒介,又占有建筑外立面一半的比重而影响着住宅形象与性格,因此对外廊空间的设计研究绝不能与这些相关因素割裂。文章从三个层面来对外廊空间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外部环境层面的体量与尺度、布局与景观、近地处理等设计策略,内部空间层面的外廊空间形态、户前空间以及相关联的户型布局等设计策略,以及细部层面的附属结构、绿化设置、改善视线干扰等设计策略。首先对国内南方城市中外廊式集合住宅对外廊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选取深圳、厦门两个南方城市中对7栋外廊式住宅作为主要调研对象,观察并总结外廊空间现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其次,基于外廊空间现状的不足之处,结合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国内外案例收集的理论基础,针对现状问题从各个层面分别提出具体的设计、改善策略,并结合对代表性案例的解读,分析、归纳外部环境层面与内部空间层面对设计策略在具体案例中的综合性运用。文章意在为建筑设计者进行外廊式集合住宅设计时,提供一套多方位的外廊空间设计策略作为参考,帮助促进外廊空间设计的有效性与附加价值,提高外廊式住宅的整体居住品质,营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

章烨[7](2020)在《多种居住形态交织下的苏州古城居住环境更新设计 ——以40、45号街坊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不断深入。作为古城更新的重要环节之一,古城居住环境更新工作也备受关注。然而,居住功能弱化、街坊风貌失调、人口结构失衡等各种问题的出现,使得古城居住环境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因此,对苏州古城居住环境进行探索与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笔者广泛查阅与古城更新、居住环境更新相关的文献,了解其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改造措施,为之后的研究借鉴经验、总结方法。其次,对苏州古城居住形态进行研究,依据建设时间和开发形式将古城居住形态梳理为六类:(1)1949年前自建房形式居住形态、(2)1949-1978年间自建房形式居住形态、(3)1949-1978年间公建房形式居住形态、(4)1979-1998年间公建房形式居住形态、(5)1979-1998年间商品房形式居住形态、(6)1999年后商品房形式居住形态。并对居住形态现状分布状况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表明苏州古城居住空间现状以“多种居住形态交织”为特征,本文要解决的就是这种现状下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同时,将40、45号街坊与古城进行对比,从居住空间建设历程、居住形态现状、居民状况三个层面分析了40、45号街坊的典型性,为之后通过街坊居住环境的改造措施来总结苏州古城居住环境更新的一般性策略提供前提条件。然后,依据居住形态类型将40、45号街坊居住空间分为六类,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这六类居住空间的物质环境和居民状况分别进行调研,综合分析调研结果,总结出多种居住形态交织下街坊在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住宅建筑、人口特征、社区管理、邻里关系七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居住环境更新的思路和目标,并从街坊和小区两个层面对40、45号街坊居住环境进行改造设计。通过两个街坊的具体设计实践总结出苏州古城居住环境更新的一般性策略。空间形态更新策略包括:突破用地空间阻隔,重新划分居住单元;适当提高路网密度,打造“毛细”交通体系;引导车辆集中停放,利用多种停车设施;分级配置公共设施,打开界面共享资源;缩小住宅质量差距,延续苏式建筑风貌。社会形态更新策略包括:引导人口构成分布,促进不同阶层互融;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加强居民自治意识。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之后古城居住环境更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常雪娃[8](2020)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住宅的大量需求。随着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浪费使用,居住用地呈现无序扩张,城市内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居住用地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失衡,居住区空间形态布局混乱,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包头市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也进行了转变,房地产市场不断得到发展,空间的均质化现象也由空间异质性所代替。近些年包头市在人口增加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住宅建设用地仍在建设用地中占据较高比例,但包头市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并未达到用地规范标准。通过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口-居住用地协调程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状态,形势较为严峻,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已经饱和但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分布不均衡,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包头市现存的居住区之间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老旧居住区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新建居住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入住率较低等。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并结合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运用历史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以包头市现存各类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区内、外环境出发,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从发展时间角度梳理出包头市居住区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包头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具体改造与设计方法。文章重点研究居住区的形态发展以及适宜的规模与布局,提出适宜包头市的居住区合理尺度范围,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组织、绿地及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与外部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的探讨,分析包头市既有居住区,提出适宜包头市发展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的包头市居住区建设与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于杨[9](2020)在《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正逐步改变中国的人居版图,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建设迄今为止发展已近三十年,与之密切相关的地产景观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从全盘盲目吸收外来文化的粗放式发展,到传统文化的回归、正视中国人本土的居住文化,再至当下逐步成熟理性、对中国特色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与扬弃。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风格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地产楼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文化自信、增加居民幸福感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产企业及相关设计公司关于营造本土化的人居景观环境实践,楼盘项目遍布全国,并通过网络及大量项目成册对成果进行推广与宣传,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且大多成果仍以个案的方式从单一视角进行介绍。笔者针对全国范围内主要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相关项目展开调研分析研究,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发展进程中地产景观风格类型及设计思路的流变,将大量片段式信息整合并系统化。论文整体共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缘起,对研究对象及时间、空间范围作了清晰界定,并就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进行综述与总结,明确研究目标及意义,从而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居住地产景观发展背景及“中国特色”的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平行章节,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挖掘其特点及成因,动态式呈现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的类型演化,并就定位、空间、造型、装饰、材料等层面进行景观设计思路及共性特点的深入剖析。第六章对中国特色的地产景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方向进行探讨。最后为对全文的总结章节,概述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为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王素薇[10](2020)在《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位于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的城市在全球城市更新实践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老旧住宅建筑的改造活动。受严寒气候的影响,北方的老旧住宅建筑较其他气候地区存在更严重的表面破损、结构老化以及形象单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气候适应性优化作为着手点,探讨严寒气候条件影响下的老旧住宅立面改造方式。本研究充分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归纳和总结,配合严寒地区城市的现场调研,从住宅立面的整体改造和局部改造两个方面来探讨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方法。首先,研究国内外气候适应性住宅案例并总结出我国严寒地区住宅立面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的整体改造方法,即整体形象优化、细部构件整合以及建筑风格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对老旧住宅立面形象进行了气候适应性优化。其次,将建筑立面拆解成各部分构件,对各类构件进行局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住宅建筑立面构成要素的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总结适应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的构件形态要素,并将构件分为外围护构件、附属部件以及装饰性构件几个方面具体的提出适应气候的改造策略;研究立面改造材料与构造方式选择,对立面的构造形式和建造材料进行筛选,以材料的气候适应能力为基准,选择保温性能好且较为经济的保温材料和构造形式,选择耐候性、安全性较高的饰面材料。本文以严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建筑与气候相结合,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针对性的提出设计原则和策略,为严寒地区住宅立面改造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在当今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真正从建筑的本质出发,充分考虑气候环境因素来进行建筑改造,对于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浅谈多层商品房坡屋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多层商品房坡屋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城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及改造现状研究
    2.1 西安市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2.1.1 西安市城市发展概况
        2.1.2 西安市城市住宅建设概况
        2.1.3 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2.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调研及特点分析
        2.2.1 调研目的
        2.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2.2.3 1949-1978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2.2.4 1979-1989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2.2.5 1990-2000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2.2.6 西安市老旧小区特点分析
    2.3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调研
        2.3.1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
        2.3.2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2.3.3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总结
    2.4 小结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现状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社区发展概况
        3.1.1 社区概况
        3.1.2 社区居民概况
    3.2 住宅楼概况
        3.2.1 住宅建设年代
        3.2.2 住宅楼类型
        3.2.3 住宅楼层数
        3.2.4 住宅楼结构
        3.2.5 住宅楼户型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调研及分析
        3.3.1 户型现状
        3.3.2 外立面现状
        3.3.3 屋顶现状
        3.3.4 公共空间现状
        3.3.5 室外环境现状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访谈调研及分析
        3.4.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3.4.2 居民改造意愿
        3.4.3 户内使用问题
        3.4.4 改造意向调查
    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主要存在的问题
        3.5.1 功能适应性层面
        3.5.2 住宅便利性层面
        3.5.3 住宅物理性能层面
        3.5.4 安全层面
        3.5.5 公共服务设施层面
        3.5.6 住宅楼改造可能出现的问题
    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改造设计工作机制
        3.6.1 角色定位
        3.6.2 社区建筑师在改造中的作用
    3.7 小结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户内空间改造
    4.1 户内空间的改造原则
        4.1.1 改善户型布局
        4.1.2 挖掘原有空间潜力
        4.1.3 满足住户需求
    4.2 户内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4.3 户内空间改造设计
        4.3.1 厨卫空间的改造
        4.3.2 起居空间的改造
        4.3.3 阳台空间的改造
    4.4 户内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4.4.1 厨卫空间改造策略
        4.4.2 起居空间的改造策略
        4.4.3 阳台空间改造策略
    4.5 小结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公共空间改造
    5.1 公共空间改造原则
        5.1.1 改善公共空间整体环境
        5.1.2 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
        5.1.3 增强公共空间安全性
    5.2 公共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5.3 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5.3.1 加建电梯
        5.3.2 公共楼梯间改造设计
        5.3.3 安装门禁系统
    5.4 公共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5.4.1 根据住宅特点,加建电梯
        5.4.2 综合性改造公共楼梯间
        5.4.3 更换及补充设施设备
        5.4.4 制定公共空间管理制度
    5.5 小结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外围护结构改造
    6.1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原则
        6.1.1 提高居住舒适性,节能减排
        6.1.2 提升外立面形象
        6.1.3 延续小区历史文脉
    6.2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案例分析
    6.3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设计
        6.3.1 节能保温改造
        6.3.2 住宅外立面整治
        6.3.3 外立面形象设计
    6.4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策略总结
        6.4.1 延续场所历史文脉
        6.4.2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6.4.3 改造应适宜且经济
        6.4.4 考虑居民实际需求
        6.4.5 结合城市形象与小区特色
        6.4.6 制定外立面管理机制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2)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2.1 概念解析
        2.1.1 “城市修补”理念
        2.1.2 城关镇
        2.1.3 老旧住宅小区
    2.2 老旧住宅小区的特点
        2.2.1 分类
        2.2.2 优势
        2.2.3 主要问题
    2.3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相关理论
        2.3.1 有机更新发展理论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3 社会营造发展理论
        2.3.4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2.4 国内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进展与案例
        2.4.1 国外进展概况
        2.4.2 国外案例——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提升工程
        2.4.3 国内进展概况
        2.4.4 国内案例——杭州和睦新村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章 改造后评价体系与调研方法
    3.1 引入改造后评价体系
        3.1.1 评价标准概况
        3.1.2 评价等级划分
        3.1.3 评价内容要素
        3.1.4 评价考察对象
    3.2 调研方法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3 调研内容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区改造实例分析
    4.1 永修县富民小区
        4.1.1 小区概况
        4.1.2 改造后情况
        4.1.3 改造后评价
        4.1.4 改造后调研
        4.1.5 实证分析
        4.1.6 实证结论
    4.2 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
        4.2.1 小区概况
        4.2.2 改造后情况
        4.2.3 改造后评价
        4.2.4 改造后调研
        4.2.5 实证分析
        4.2.6 实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后优化设计策略
    5.1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1.1 创造屋顶农场,共建绿色家园
        5.1.2 设施查漏补缺,旧楼焕发新生
        5.1.3 无障碍适老化,颐享天伦之乐
        5.1.4 顶楼加层改造,创建公共场所
        5.1.5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2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2.1 构筑公共空间,重塑邻里间情
        5.2.2 优化停车体系,确保出行舒畅
        5.2.3 拆违建新,活化空间
        5.2.4 拆墙透绿,共享家园
        5.2.5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3 改造工作策略优化建议
        5.3.1 居民参与其中,掌握住户需求
        5.3.2 合作协同参与,扩展资金来源
        5.3.3 优化施工过程,重视监督管理
        5.3.4 完善投诉机制,加强后续养护
    5.4 可持续化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4.1 绿色建筑
        5.4.2 海绵社区
        5.4.3 未来社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等级评价表
附录B 调研问卷
附录C 图表来源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贵州省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速城镇化下安顺老城更新面临危机与机遇
        1.1.2 旧居住街区的矛盾和多样性需要平衡与维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安顺老城
        1.3.2 旧居住街区
        1.3.3 微更新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理论研究
    2.1 微更新理论的起源和研究现状
        2.1.1 微更新理论的起源
        2.1.2 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
        2.1.3 微更新理论实践现状
        2.1.4 案例分析——厦门营平片区旧城更新
    2.2 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的目标
        2.2.1 延承街区文脉
        2.2.2 激发街区活力
        2.2.3 改善街区环境
    2.3 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的原则
        2.3.1 整体性原则
        2.3.2 渐进性原则
        2.3.3 小规模原则
        2.3.4 多方参与原则
    2.4 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过程要素
    2.5 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的主客体及参与机制
        2.5.1 微更新的主体
        2.5.2 微更新的客体
        2.5.3 参与机制
    2.6 旧居住街区微更新的方式和特征
        2.6.1 微更新的方式
        2.6.2 微更新的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基础研究
    3.1 老城旧居住街区的发展背景
        3.1.1 历史沿革
        3.1.2 文化特色
        3.1.3 人口特征
        3.1.4 功能结构
        3.1.5 旧居住街区演变历史背景
    3.2 上位规划中的老城定位
        3.2.1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6-2030)》中的老城定位
        3.2.2 《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老城定位
    3.3 老城旧居住街区的现状问题
        3.3.1 街区生活与文脉破坏
        3.3.2 街区肌理与活力消退
        3.3.3 街区空间环境品质低
    3.4 老城旧居住街区的肌理演变与特征
        3.4.1 街区肌理与街区活力的关系
        3.4.2 街区形态演变与特征
        3.4.3 街巷形态演变与特征
        3.4.4 建筑类型演变与特征
        3.4.5 影响旧居住街区活力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
    4.1 设计策略构建基础
        4.1.1 设计策略总体要求
        4.1.2 设计策略构建逻辑
    4.2 维护街巷生活,延承街区文脉
        4.2.1 维护街巷市井生活
        4.2.2 传承街区文化脉络
    4.3 修复街区肌理,激发街区活力
        4.3.1 优化街区交通系统
        4.3.2 保护街区形态特征
        4.3.3 修补建筑院落形态
        4.3.4 保持街巷形态尺度
        4.3.5 确定街区功能定位
        4.3.6 置换融合多样功能
        4.3.7 合理布局公服设施
    4.4 整治物质空间,改善街区环境
        4.4.1 塑造街区景观环境
        4.4.2 完善街区基础设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践——安顺市民主路街区微更新设计
    5.1 民主路街区微更新基础研究
        5.1.1 街区更新背景
        5.1.2 区位和规划范围
        5.1.3 街区历史价值
        5.1.4 街区文化价值
        5.1.5 街区功能价值
        5.1.6 主要现状问题
    5.2 民主路街区微更新设计
        5.2.1 探清街区资产,定位发展格局
        5.2.2 找准街区触媒,催化街区活力
        5.2.3 塑造公共空间,培育触媒环境
        5.2.4 梳理交通系统,构建多元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既往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地农民
        2.1.2 安置住区
        2.1.3 外部空间
        2.1.4 适农住区
    2.2 外部空间适农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开放建筑理论
        2.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4 生态建筑学理论
        2.2.5 既有理论的启示
    2.3 研究的综述
        2.3.1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
        2.3.2 有关安置住区建设的研究
        2.3.3 有关外部空间适农的研究
    小结
第三章 农民安置演变与青岛市安置现状研究
    3.1 安置政策演变与安置住区空间演化
        3.1.1 安置政策演变
        3.1.2 安置空间演化
    3.2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构成要素
        3.2.1 场地环境要素
        3.2.2 住宅群体布局
        3.2.3 景观设计布置
        3.2.4 交通系统组织
        3.2.5 其他构筑界面
    3.3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3.3.1 调研对象选取
        3.3.2 调研内容与方法
        3.3.3 样本案例调研结果
        3.3.4 住区外部空间各设计要素的问题述评
    3.4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特殊性及需求分析
        3.4.1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特殊性分析
        3.4.2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的需求解析
    小结
第四章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外部空间适农化重构
    4.1 后生产主义乡村的内涵与外延
        4.1.1 后生产主义的内涵
        4.1.2 后生产主义的特征
        4.1.3 本土语境下的转译
    4.2 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的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4.2.1 不同出发视角的适农模式
        4.2.2 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农模式
        4.2.3 不同空间质感的适农模式
    4.3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的重构目标
        4.3.1 可循环利用之于环境生态
        4.3.2 可功能复合之于日常生活
        4.3.3 可空间变现之于经济利益
        4.3.4 可停留寒暄之于邻里交流
    4.4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重构
        4.4.1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生产化”
        4.4.2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市井化”
        4.4.3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连续化”
    小结
第五章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设计策略
    5.1 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的设计原则
        5.1.1 以农为本的原真性原则
        5.1.2 一村一品的差异性原则
        5.1.3 开放共享可参与性原则
        5.1.4 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原则
    5.2 规划布局——大聚居小聚落
        5.2.1 以组团式布局保留原村落的架构
        5.2.2 以符号式小品再现原村落的特征
        5.2.3 以中心式集市延续乡土公共文化
    5.3 交通组织——大开放小私密
        5.3.1 以开放式道路连接住区的外环境
        5.3.2 以围合式院落串联组团内部交通
        5.3.3 以街巷式尺度营造住区市井氛围
    5.4 绿地景观——大共有小私有
        5.4.1 以可食性景观满足既有生活习惯
        5.4.2 以租赁式分配方法划分耕作田地
        5.4.3 以层级式管理组织绿化景观配置
    5.5 单体建筑——大体量小尺度
        5.5.1 以连续式退台消解基地坡地高差
        5.5.2 以垂直式绿化消解大型建筑体量
        5.5.3 以多样式公共建筑适配居民需求
    小结
第六章 藏马山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6.1 藏马山安置项目整体概况
        6.1.1 区位解读
        6.1.2 上位规划
        6.1.3 场地环境
    6.2 安置住区规划定位和目标
        6.2.1 基于后生产主义的安置社区建设定位
        6.2.2 基于社区建设定位的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目标
        6.2.3 基于社区建设定位的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理念
    6.3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策略的规划设计应用
        6.3.1 规划布局-组团布局与中心性空间组织
        6.3.2 交通空间-街巷空间与连续性空间布置
        6.3.3 绿化空间-农业种植与生产性景观营造
        6.3.4 其他空间-情感氛围与公共性建筑设计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地域范围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集合住宅
        1.4.2 外廊式集合住宅
        1.4.3 外廊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1 日本
        1.5.2 国内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南方外廊式集合住宅相关背景
    2.1 外廊式集合住宅分类
        2.1.1 集合住宅的多种分类
        2.1.2 外廊式集合住宅常见形式
    2.2 外廊空间特征
        2.2.1 外廊空间的构成要素
        2.2.2 外廊空间的基本属性
        2.2.3 外廊空间的使用者需求
    2.3 外廊空间面积计算的规定与趋势
        2.3.1 外廊空间公摊面积计算的规定
        2.3.2 公摊面积交易的趋势
    2.4 外廊空间的设计原则
    2.5 南方外廊式集合住宅调研概况
        2.5.1 项目概况
        2.5.2 调研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现状的不足
    3.1 外廊空间的使用者诉求与反馈
        3.1.1 住户对外廊空间的问题反馈
        3.1.2 住户邻里交往的意向
        3.1.3 调查结论
    3.2 外部协调情况
        3.2.1 体量与尺度
        3.2.2 布局与景观
        3.2.3 近地处理
    3.3 内部空间适宜情况
        3.3.1 外廊空间的形态比例
        3.3.2 户前空间
        3.3.3 外廊空间与户型布局
    3.4 细部设计情况
        3.4.1 附属构件
        3.4.2 视线干扰与视线联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廊空间的外部协调性设计研究
    4.1 住宅体量与尺度
        4.1.1 住宅体量过大的原因
        4.1.2 体量的横向尺度改善
    4.2 住宅布局与景观
        4.2.1 外廊景观需求的原因
        4.2.2 外廊景观内容
        4.2.3 行列式布局与外廊景观策略
        4.2.4 围合式布局与外廊景观策略
    4.3 住栋近地处理
        4.3.1 近地楼层的外廊设计
        4.3.2 底层环境与外廊的品质平衡
    4.4 设计策略的综合性运用解析——东云canal court住区
        4.4.1 项目概况
        4.4.2 注重楼层与街区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4.4.3 建筑体量消解
        4.4.4 外挂楼梯、空中连廊增加外廊开放性与连续性
        4.4.5 住栋近地处理
        4.4.6 案例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廊空间的内部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
    5.1 外廊空间形态
        5.1.1 外廊纵向空间长度
        5.1.2 外廊横向空间宽度
        5.1.3 外廊空间高宽比
    5.2 户前空间设计
        5.2.1 入户空间
        5.2.2 住户外墙界面开口形式
        5.2.3 第二次轮廓线
    5.3 促进户型布局与外廊的联系
        5.3.1 生活朝向
        5.3.2 户型的公私等级秩序
        5.3.3 户型布局与外廊的三种常见联系方式
        5.3.4 加入开放性布局的户型单元
    5.4 设计策略的综合性运用解析——葛西绿城集合住宅
        5.4.1 项目概况
        5.4.2 户型布局
        5.4.3 入户空间设计
        5.4.4 外墙开口界面
        5.4.5 第二次轮廓线
        5.4.6 视线干扰与视线联系
        5.4.7 案例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廊空间的细部设计研究
    6.1 附属构件与材质使用
        6.1.1 围护构件的造型与装饰
        6.1.2 色彩运用
        6.1.3 地面铺装
    6.2 绿化设置
        6.2.1 悬挂式盆栽
        6.2.2 放置式盆栽
        6.2.3 攀缘植物
    6.3 改善视线干扰
        6.3.1 外部入户界面调整
        6.3.2 设置可操作屏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多种居住形态交织下的苏州古城居住环境更新设计 ——以40、45号街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生改善的需要
        1.1.2 古城更新的需要
        1.1.3 理论推进的需要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苏州古城
        1.2.2 居住形态
        1.2.3 居住环境
        1.2.4 居住空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居住环境更新相关研究
        2.1.1 国外研究动态
        2.1.2 国内研究动态
    2.2 古城更新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苏州古城更新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城居住形态概况研究
    3.1 苏州古城居民生活变迁状况
        3.1.1 生活主体
        3.1.2 生活条件
        3.1.3 生活方式
    3.2 苏州古城居住空间的建设历程
        3.2.1 传统自建房主导阶段(1949 年前)
        3.2.2 公建房主导阶段(1949 年-1978 年)
        3.2.3 商品房试验阶段(1979 年-1998 年)
        3.2.4 商品房主导阶段(1999 年-至今)
    3.3 苏州古城居住形态现状概况
        3.3.1 古城居住形态分类研究
        3.3.2 古城居住形态现状分布
        3.3.3 古城居住形态的形成机制
    3.4 苏州古城40、45 号街坊居住形态现状概况
        3.4.1 40、45 号街坊居住空间建设历程
        3.4.2 40、45 号街坊居住形态现状分布
    3.5 苏州古城40、45 号街坊典型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城40、45 号街坊居住环境现状调研
    4.1 街坊现状概况
    4.2 街坊内居住环境状况调研
        4.2.1 调研目的与方式
        4.2.2 物质环境状况调研
        4.2.3 居民状况调研
    4.3 调研结果分析和问题总结
        4.3.1 空间形态方面
        4.3.2 社会形态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古城40、45 号街坊居住环境更新设计
    5.1 更新框架
        5.1.1 更新思路
        5.1.2 更新目标
        5.1.3 更新原则
    5.2 40、45 号街坊居住环境总体更新设计
        5.2.1 用地布局
        5.2.2 交通组织
        5.2.3 公共设施
        5.2.4 住宅建筑
    5.3 具体地块居住环境更新设计
        5.3.1 1949 年前自建房居住空间更新设计
        5.3.2 1949-1978 年间自建房居住空间更新设计
        5.3.3 1949-1978 年间公建房居住空间更新设计
        5.3.4 1979-1998 年间公建房居住空间更新设计
        5.3.5 1979-1998 年间商品房居住空间更新设计
        5.3.6 1999 年后商品房居住空间更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古城居住环境更新策略总结
    6.1 空间形态更新策略
        6.1.1 突破用地空间阻隔,重新划分居住单元
        6.1.2 适当提高路网密度,构建“毛细”交通体系
        6.1.3 引导车辆集中停放,利用多种停车设施
        6.1.4 分级配置公共设施,打开界面共享资源
        6.1.5 缩小住宅质量差距,延续苏式建筑风貌
    6.2 社会形态更新策略
        6.2.1 引导人口构成分布,促进不同阶层互融
        6.2.2 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加强居民自治意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目录
作者简历

(8)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发展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2 国内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3 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居住区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认知
    2.1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解析
    2.2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内容
    2.3 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2.3.2 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2.3.3 住房制度改革及政策的推动
        2.3.4 城市历史进程的演进
        2.3.5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
    2.4 本章小结
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发展与现状总结
    3.1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居住区发展历程
        3.1.1 居住区发展的阶段划分
        3.1.2 各时期居住区发展历程
        3.1.3 各时期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3.2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分布现状
        3.2.1 中心城区居住区概况
        3.2.2 中心城区居住区分类情况
        3.2.3 中心城区居住区布局倾向
    3.3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形态及其空间特征
    4.1 建国后住宅建设的起步时期(1949-1978年)
        4.1.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1.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1.3 街坊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2 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大力发展时期(1979-1995年)
        4.2.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2.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2.3 单位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3 市场经济时期住宅需求多元化阶段(1996-2019年)
        4.3.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3.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3.3 商品房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4 居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
    5.1 既有居住区空间形态的优化方法
    5.2 包头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探讨
        5.2.1 适宜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合理建设规模建议
        5.2.2 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建设模式的思考
    5.3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5.3.1 多元化背景下的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5.3.2 居住区良好交流空间的塑造
        5.3.3 居住区智慧化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信息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包头城市居民调查问卷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发展概述及阶段划分
    2.1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产生背景
        2.1.1 房地产市场启动的政策背景
        2.1.2 “欧陆风”在国内的复制与传播
        2.1.3 中式古典园林技艺的局限与继承发展
    2.2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产生原因
        2.2.1 中国传统文脉与思想根源的影响
        2.2.2 居住空间风格需求的多样化
        2.2.3 国内专业景观设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
    2.3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阶段划分
        2.3.1 中式元素萌芽期(1998年~2004年)
        2.3.2 “新中式”风盛期(2005年~2013年)
        2.3.3 文化内涵探索期(2014年~2020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式元素萌芽期(1998年~2004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3.1 中式元素萌芽期时代背景分析
        3.1.1 房地产业全面进入“零售时代”
        3.1.2 全球化浪潮的社会背景
        3.1.3 售楼处建设成为房地产营销标配
    3.2 .中式元素萌芽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3.2.1 中国古典园林的模仿继承
        3.2.2 传统中式风格的语汇拼贴
        3.2.3 中式韵味的隐含与点缀
        3.2.4 东、西方风格的混搭
    3.3 中式元素萌芽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3.3.1 规整严谨的总体布局
        3.3.2 景观空间追求自然形态
        3.3.3 对于传统装饰元素的借鉴描摹
        3.3.4 色彩材质高度还原古典建筑
    3.4 中式元素萌芽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3.4.1 传统居住生活方式的变革
        3.4.2 传统美学思潮回归下的审美雏形
        3.4.3 低层别墅与传统住宅的结构相似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式”风盛期(2005年~2013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4.1 “新中式”风盛期时代背景分析
        4.1.1 房地产开发增速放缓
        4.1.2 “低碳经济”引领“低碳居住”时代
        4.1.3 地产景观品系标准化
    4.2 “新中式”风盛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4.2.1 重符号的高层中式风格
        4.2.2 重院落的简约中式风格
        4.2.3 重礼制的精致王府风格
    4.3 “新中式”风盛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4.3.1 定位兼具主题系列与地域特色
        4.3.2 内向型空间布局,注重院落塑造
        4.3.3 传统元素的抽象简化与精致化
        4.3.4 强调以绿化配置为主的软景营造
    4.4 “新中式”风盛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4.4.1 密度提升的城市栖居环境
        4.4.2 大众审美的新一轮回归
        4.4.3 徽派民居的天然兼容性
        4.4.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发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内涵探索期(2014年~2020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5.1 文化内涵探索期时代背景分析
        5.1.1 新型城镇化下的房地产发展
        5.1.2 “互联网+”与房地产业融合
        5.1.3 景观设计行业进入转型期
    5.2 文化内涵探索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5.2.1 线条感现代极简风格
        5.2.2 山水田园式写意风格
        5.2.3 雅风轻奢中式风格
        5.2.4 精致诗意园林风格
    5.3 文化内涵探索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5.3.1 中西方文化的合和与再生
        5.3.2 强调仪式感的空间塑造
        5.3.3 传统元素的当代诠释与轻盈化设计
        5.3.4 多元化未来社区代替强主题风格
    5.4 文化内涵探索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5.4.1 中产阶层形成规模
        5.4.2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辩证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评述
    6.1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问题总结
        6.1.1 示范区与大区重点混淆
        6.1.2 过度的包装式景观
        6.1.3 设计理念与落地衔接脱节
    6.2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方向
        6.2.1 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去风格化设计
        6.2.2 向精神主导的体验式景观转变
        6.2.3 标准化不断创新升级
        6.2.4 跨学科的未来住区建设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中的不足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文中涉及各阶段居住地产景观相关实践楼盘

(10)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限定
        1.3.1 严寒地区
        1.3.2 老旧住宅
        1.3.3 住宅立面
        1.3.4 气候适应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严寒地区住宅气候适应性改造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气候适应性理论与实践
        2.1.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2.2 国内外严寒地区气候适应性住宅实践
        2.2.1 传统民居案例
        2.2.2 当代气候适应性住宅案例
    2.3 传统民居和当代气候适应性住宅立面的一般特征
        2.3.1 外形简洁,布局紧凑
        2.3.2 墙体厚重,墙体材料利于保温
        2.3.3 门窗洞口较小
    2.4 立面改造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2.5 立面气候适应性改造的基本方式
        2.5.1 表层更新
        2.5.2 建筑界面的叠加
        2.5.3 双层表皮
        2.5.4 建筑界面的更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现状与改造分析
    3.1 严寒地区气候特征概况
    3.2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的立面现状及问题
        3.2.1 表面材料老化严重
        3.2.2 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不佳
        3.2.3 薄弱部位问题突出
        3.2.4 屋面排水不畅,漏水现象严重
        3.2.5 外设管线易受气候影响
    3.3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改造方法分析
        3.3.1 整体形象优化
        3.3.2 细部构件整合
        3.3.3 建筑风格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形态构成要素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 外围护结构形态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1 住宅入口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2 屋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3 窗户及阳台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2 附属部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2.1 空调室外机位
        4.2.2 遮阳板与导风板
        4.2.3 室外雨篷、台阶及坡道
        4.2.4 光伏太阳能板
    4.3 装饰性构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3.1 与其他构件结合设置
        4.3.2 建筑的防寒“补丁”
        4.3.3 避免过于突出外表面,减少横向线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构造及材料选择
    5.1 构造及材料概述
        5.1.1 严寒地区围护结构的构造原则
        5.1.2 严寒地区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
    5.2 非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5.2.1 复合表皮
        5.2.2 北向外墙处理
        5.2.3 蓄热墙体设置
        5.2.4 屋顶构造及常用改造方式
    5.3 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5.3.1 外窗
        5.3.2 玻璃幕墙
    5.4 住宅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模拟
        5.4.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5.4.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4.3 严寒地区多层住宅的保温材料选择
        5.4.4 软件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5.5 饰面材料的选择
        5.5.1 材料的耐久性
        5.5.2 材料的色彩
    5.6 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
        5.6.1 高性能保温材料
        5.6.2 保温饰面一体性材料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改造实例研究
    6.1 乌鲁木齐操场巷小区节能综合改造工程
        6.1.1 工程概况
        6.1.2 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6.1.3 围护结构的改造效果
        6.1.4 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评价
    6.2 乌鲁木齐“靓化工程”项目天山区建设路示范街住宅改造
        6.2.1 工程概况
        6.2.2 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
        6.2.3 不足之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浅谈多层商品房坡屋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王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D]. 陈哲.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贵州省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 吴芋韬.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D]. 韩文斌.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6]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姜如悦. 华侨大学, 2020(01)
  • [7]多种居住形态交织下的苏州古城居住环境更新设计 ——以40、45号街坊为例[D]. 章烨.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8]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D]. 常雪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9]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D]. 于杨. 江南大学, 2020(01)
  • [10]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D]. 王素薇.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浅谈多层商业建筑斜屋顶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