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二次开颅10例分析

近期二次开颅10例分析

一、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豪[1](2021)在《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骨瓣复位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骨瓣复位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19-03郏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术的8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各41例。常规组行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行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骨瓣复位术。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与术后第15天、第3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第15天、第30天的NIHSS评分和GOS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骨瓣复位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能有效清除血肿、安全性高,有助于缩短康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显着。

郝智鹏[2](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意义低氧血症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病人死亡,但其发生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案也非常棘手,亟需深入研究。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并探讨手术后并发重度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第一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其中死亡组19例,存活组143例,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分析具体死亡原因。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其中24例为中度低温体外循环,138例为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进行脑保护。根据患者术后72 h内动脉氧合指数(PaO2/FiO2)进行分组,PaO2/FiO2≤100mmHg为重度低氧组(n=82),PaO2/FiO2>100 mmHg为非重度低氧血症组(n=80)。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并分析重度低氧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9例,其中,Stanford A型20例,Stanford B型19例,男性3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4.7岁。患者术前氧合指数≤300mmHg定义为低氧血症。根据此定义将患者分为术前低氧血症组19(48.7%)例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20(51.3%)例,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统一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第一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1.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9(11.7%)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9例,为本组首位死亡原因,占47.4%,感染性休克4例,占2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分别2例,各占10.5%,消化道大出血和心源性猝死分别1例,各占5.3%。19例死亡病例中17例术前并发低氧血症,17例术后并发重度低氧血症。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显着升高(P<0.05),死亡组BMI≥24kg/m2、术前合并冠心病、WBC>15×109/L、ALT>40U/L比例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主动脉根部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显着高于较死亡组(P<0.05),死亡组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后48h红细胞输入量显着多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术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脑脊髓病变)发生率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1.162病例(男115例,女47例)患者临床数据,年龄23-77岁,平均(50±11)岁。两组患者年龄、BMI>24 kg/m2、术前合并高血压、马凡氏综合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马凡综合征患者22例,平均年龄(36±8)岁。2.重症低氧血症组急性期、亚急性期进行手术的患者显着高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P<0.05),重度低氧血症组术前氧合指数≤300mmHg、术前乳酸值、D2-聚体、术前Scr>105umol/L、术前ALT>40U/L显着高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P<0.05)。3.重度低氧血症组术中最低红细胞压积、体外循环结束红细胞压积显着低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CPB时间、术中浓缩红细胞输入量、回收式自体血量、术中出入量均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4.术后早期死亡19(11.7%)例,重度低氧血症组14(17.1%)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5(6.1%)(P<0.05);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红细胞输入量均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术后透析患者显着多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重度低氧血症组术后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24kg/m2[OR=2.604,95%CI(1.055-6.427);P=0.038],术前PaO2/FiO2≤300mmHg[OR=2.963,95%CI(1.283-6.841);P=0.011]和CPB时间>195min[OR=1.007,95%CI(1.000-1.014);P<0.044]与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显着相关。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1.一般资料比较,术前低氧血症组与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比较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BMI、Stanford分型、症状发作至手术时间、吸烟史、术前并发症、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史、术前超声结果、术前实验室检查(除WBC)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炎性指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组患者血清IL-6、TNF-α、术前WBC>15×109/L比例显着高于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组病例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感染性休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心源性猝死。术前对病人充分评估,不断改进手术策略,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各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防止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关键。2.BMI>24kg/m2、术前PaO2/FiO2≤300mmHg、CPB时间>195min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重度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精确止血,减少血制品使用,可能有助于避免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发生。3.术前并发低氧血症的主动脉夹层患者WBC计数、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诱发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推测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

张鲁晓[3](2018)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传统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60例回顾性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常规开颅手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近、远期疗效及术后再出血率的差异。方法:将自2014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院神经外科的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的的高血压病人共60例(出血量约3050ml,术前无脑疝、无梗阻性脑积水)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入选病人手术时机(从发病到手术切皮的时间)在6h24h内,入院时CT血肿量约30ml50ml之间,GCS评分613分之间。根据病人当时接受的手术方式将病人分为A、B两组。A组28例为微创钻孔引流术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介于3363岁之间,既往高血压病史130年之间;B组32例为常规开颅手术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既往高血压病史235年之间。数据分析A、B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术前血肿量、术前GCS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分析A、B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为A、B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组(A组)手术时间(46.18±8.71min)<常规开颅组(B组)(157.12±31.54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A组)住院时间(26.14±5.33d)<常规开颅组(B组)(46.40±6.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钻孔引流组再出血例率(3.6%)<常规开颅组(B组)(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术后1个月近期疗效有效率微创钻孔引流组(A组)(85.71%)>常规开颅组(B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术后6个月远期疗效良好率微创钻孔引流组(A)(60.7%)>常规开颅组(B组)(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量在3050ml,GCS≥6分的病人,术前病情无快速进展,微创钻孔引流术比常规开颅手术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术后近期疗效有效率及远期疗效良好率高,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

唐小虎[4](2018)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致死性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神经导航辅助下血肿抽吸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缺点及术后疗效,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解放军第105医院自2011年1月-2017年1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共215例,出血量<100ml不等,根据病情选择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神经导航辅助下血肿清除术,对比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残余量、二次手术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比较三组间一般资料,术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出血部位、出血量、继发破入脑室率、既往病史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手术时间比较,大骨瓣组>小骨瓣组>导航组,两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术中出血量,大骨瓣组>小骨瓣组>导航组,两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残余量比较,大骨瓣组与小骨瓣组无统计学差异,导航组残余量较前两组多,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次手术率比较,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比较,大骨瓣组>小骨瓣组>导航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比较,导航组肺部感染率较大骨瓣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术后再出血率较大骨瓣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消化道出血率、电解质紊乱率及颅内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周比较三组GOS评分,导航组优-良率较大骨瓣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三组ADL评分,小骨瓣组优良率(Ⅰ-Ⅲ级)较大骨瓣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病情评估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对减少高血压脑出血致死率,降低致残率具有积极意义,不同手术方式各具特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导航辅助下血肿抽吸术创伤小,恢复快,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术后死亡率较高,大骨瓣开颅术虽创伤大,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欠佳,但可明显降低病死率,遵循个体化手术原则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总体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郭致飞,赵兵,吴德俊,李德坤,江涛,王少华,仰鹏志,孙锦章,沈杰,王洪亮[5](2016)在《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观察组给予直切口小骨瓣加骨瓣复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65.70±11.79)min]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42.80±17.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5.15±1.90)d]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29.95±1.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4例,对照组颅内感染12例,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GCS评分观察组为(8.00±1.12)分,对照组为(6.55±1.01)分,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ADL评定为效果良好17例,不良1例,对照组患者死亡4例,ADL评定为效果良好9例,不良7例,观察组患者ADL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大骨瓣开颅,直切口小骨瓣开颅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时具有快速解除脑疝、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预后较好、无需二次手术修补颅骨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较好的手术选择。

刘慧峰,田媛,罗艳秋,张磊[6](2016)在《小骨窗开颅术与颞叶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神经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照》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小骨窗开颅术与颞叶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神经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H)的疗效。方法将82例基底神经节区HI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4例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B组48例行颞叶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近期疗效、Barthel指数、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和并发症等。结果 A组血肿清除率、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91.12±6.55)%比(55.83±4.32)%、52.94%(18/34)比33.33%(16/48)],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5.88%(2/34)比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4 dSSS评分和术后60 d 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B组[(29.72±6.39)分比(26.43±6.11)分和(83.91±17.82)分比(72.34±1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基底神经节区HIH的疗效优于颞叶钻孔穿刺引流术,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隋况合理选择术式。

王树青,翟乃池[7](2001)在《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张雷,孙传正,何永生[8](2011)在《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分析68例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资料。68例按照手术时机分为两组,A组为一期双侧开颅手术,B组为分期双侧开颅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近期疗效。结果一期双侧开颅手术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分期双侧开颅组(P<0.01),重残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患者就诊时间、受伤机制、临床症状、CT特点对术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适宜的手术方式选择与时间安排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倡双侧多发血肿一期手术治疗。

陈友明[9](2007)在《改良额颞骨瓣在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22例颅脑损伤病人以改良额颞骨瓣入路的手术治疗经验,并探讨改良额颞骨瓣在治疗中重型闭合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改良额颞骨瓣以Yasargil入路为基础,强调颅中窝、颅前窝的位置性减压及挫裂伤灶的处理,骨瓣第一孔常规钻在关键孔。统计符合诊治标准的额颞部颅脑损伤病人49例,其中22例颅脑损伤病人行改良骨瓣入路,27例病人行常规骨瓣开颅,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的GCS评分及预后。结果改良额颞骨瓣入路病人术后第10天的GCS评分优于常规骨瓣组(p<0.05)。伤后1—7月临床随访结果,按GOS分级:(1)改良额颞骨瓣组:预后较好15例(68.2%),其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3例;预后较差7例(31.8%),其中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2)常规骨瓣组:预后较好13例(48.1%),其中恢复良好9例、中残4例;预后较差14例(51.9%),其中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两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改良额颞骨瓣入路术中操作顺利,术野暴露满意,处理挫裂伤灶方便,减压合理充分,它为术中提供了较大的手术弹性空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与常规骨瓣相比,它能有效改善病人术后的近期意识恢复水平,但二组病人术后长期疗效无显着差异。

卜国铉,贾文源,马元达[10](1963)在《鼻科手术治疗垂体瘤和其他鞍内肿瘤的初步体会》文中认为 前言脑下垂体瘤的手术疗法早在1907年即有Schloffer氏尝试鼻腔的途径;以后有Hirsch、Cushing、Chiari、Fein、Denker、Kanavel和Preysing等氏不断发展改进,尤以Hirsch及Cushing二人的成就更为卓越。但因当时条件所限,

二、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骨瓣复位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3 NIHSS评分
3 讨论

(2)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胞因子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传统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60例回顾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手术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A、B两组一般因素分析
    3.2 A、B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3.3 A、B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
    3.4 A、B两组的远期疗效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HIGH病情演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4.2 HIGH的手术时机
    4.3 两种手术方式的术中要点
    4.4 预后因素分析
    4.5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4)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比较:
    2.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情况比较: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4. 两组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比较:
三、讨论

(7)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术后再出血
    2.2 引流不畅
    2.3 脑组织坏死液化

(8)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1.4 预后分级标准[3]
2 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3.2 选择术式指征
    3.3 术中并发症处理

(9)改良额颞骨瓣在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已刊文章目录
致谢
附发表文章

四、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骨瓣复位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观察[J]. 王剑豪.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04)
  • [2]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D]. 郝智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传统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60例回顾性对比研究[D]. 张鲁晓. 济南大学, 2018(04)
  • [4]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D]. 唐小虎.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5]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临床效果[J]. 郭致飞,赵兵,吴德俊,李德坤,江涛,王少华,仰鹏志,孙锦章,沈杰,王洪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19)
  • [6]小骨窗开颅术与颞叶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神经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照[J]. 刘慧峰,田媛,罗艳秋,张磊.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08)
  • [7]近期二次开颅术10例分析[J]. 王树青,翟乃池.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1(04)
  • [8]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J]. 张雷,孙传正,何永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02)
  • [9]改良额颞骨瓣在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友明. 昆明医学院, 2007(05)
  • [10]鼻科手术治疗垂体瘤和其他鞍内肿瘤的初步体会[J]. 卜国铉,贾文源,马元达. 吉林医科大学学报, 1963(04)

标签:;  ;  ;  ;  ;  

近期二次开颅1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