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产证券化的应用

浅谈资产证券化的应用

一、资产证券化的运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鲍新中,陈柏彤,潘肇新[1](2022)在《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信用风险研究——基于QYSJ-ABS和RXZL-ABS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以"QYSJ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RXZL2017年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研究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交易结构和产品设计,对比两案例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情况;其次基于证券化前后的财务数据,通过Z值变动判断资产证券化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专项计划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合理选择基础资产、使用信用增级措施和采用供应链这种交易结构均能够对证券化项目的信用风险防范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借鉴QYSJ-ABS的成功经验,从证券化项目交易结构的设计、证券化项目基础资产的选择和信用增级举措的选择三方面总结了版权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流程。最后,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对未来拟进行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企业提出发展建议。

石娥,刘方[2](2021)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构建的数理模型基础上,剖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2012—2019年3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着正向影响其盈利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方式推动其盈利水平上升。由此说明,商业银行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手段用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可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吴庭[3](2020)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通常采用外部融资方式来缓解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以资产支持证券形式筹集资金的外部融资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有效运用对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以2016年为界出现显着分段特征,正常类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态势迥异,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行频率与发行量差异明显。因此,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在面对融资决策时选择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条件。国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比较成熟,关于其动机的研究主要围绕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改善盈利能力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文献丰富且结论总体比较一致,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有哪些特殊性和融资策略优化路径等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空间。国内学术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的研究主要始于2012年试点重启前后,但针对上述三个动机并未形成统一观点,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足,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的研究也有待深化。基于此,本文将现阶段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动机的融资决策模型,重点研究不同动机对商业银行选择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和相应的融资策略,并对模型假设的理论动机进行实证检验。不同于国外市场,我国将正常类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开发行且当前市场以正常类资产证券化发行为主;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起步阶段的市场实施以风险自留规则为核心的严格监管。因此,本文首先以正常类资产证券化为研究对象,基于资产证券化动因理论和决策理论设定商业银行主动选择融资工具应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冲击为研究场景,引入风险自留规则作为重要监管变量,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以融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融资决策理论模型,研究不同动机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的影响,分析不同情境下商业银行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条件和策略。然后选择47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根据发行规模将数据期间划分为尝试期(2013-2016)和起步期(2017-2019),选取度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的代表性指标,区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种类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检验融资决策理论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长期低迷的状况,依据不良资产的特点以资产折价率为关键变量构建不良资产融资决策模型,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在有约束的最优化Kuhn-Tucker条件下,研究商业银行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条件,并使用我国商业银行全部86组不良资产证券化数据分析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动机差异的融资决策模型分别给出了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主导、信用风险主导以及两类风险相对均衡三种情境下选择正常类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和相应融资策略,同时发现风险自留监管规则使信贷资产证券化替代附属债务融资的条件更加严格;(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机包括改善盈利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但不同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不同,这三类动机随着我国市场的发展逐步出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变化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3)不良资产融资决策模型给出了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并发现资产折价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重要因素,高折价率导致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不具备降低融资成本和缓释信用风险的作用,抑制了商业银行的实施意愿。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我国市场和监管环境建立基于动机的融资决策模型,在理论层面研究动机差异和风险自留监管规则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商业银行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和相应融资策略,分析框架与研究结论可作为商业银行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决策依据;(2)引入货币政策变量,使用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周期更为匹配的季度数据,分阶段、分银行类型实证研究我国2012年以来上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动机,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3)建立不良资产融资决策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并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数据的分析,结合理论模型论证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拓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思路。

张璐[4](2020)在《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品种权作为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知识资产。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品种的研发和应用日新月异,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植物品种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成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获得创新动力和发展资金的重要契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也需要发挥产权自身的经济与金融特性,在证券化融资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发展,证监会也加大了对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拓宽道路。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讨论,因此,本文针对植物品种权特性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破解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融资困境,提高行业竞争力。本文从植物品种权的一般理论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将理论与实务纳入统一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分析框架,运用知识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定价、风险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阐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内涵、要素与运作流程,论述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相关理论,构筑和形成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本章对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进行系统的探讨与总结,分析了引入种业保险、引入担保机构、引入“银政企”、引入股权众筹等几种适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的方式。研究表明,引入股权众筹方式能够符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产品质量信号、项目资金、消费效用等因素都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有正向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第三,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本章通过总结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归纳出适用于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方法。研究发现,运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具有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期权时间、波动率、期权障碍价格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重要因素。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实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产品定价发行后植物品种权未来收益能力的的预期,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定价提供了参考。第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本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和定价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归类,探讨了风险的形成与传导路径,分析了具有资产证券化性质和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风险因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进行了风险测度和评估,并运用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算法对多种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价值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风险、巨灾风险等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第五,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理论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发展。本章根据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方式、运行模式和定价机理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促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的管理策略。主要从创新策略、监管策略、市场策略、环境策略、法律策略方面提出以下建议: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虽然我国目前推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运行的障碍。为此应当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快推动植物品种权成果转化,促进金融机构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健全证券化运行平台和交易体制,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有效运营创造合适的条件。

贺琪[5](2020)在《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结构化金融创新模式,资产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而特殊目的载体正处于这一“金融炼金术”的核心。长期以来,关于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文献资料不胜枚举。在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步“试水”资产证券化开始以来,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介绍及其交易机制的法律研究日渐增多,而且关于资产证券化及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已横跨法学、经济学、银行学等多个学科范畴。同时,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是一日千里,尤其是2014年以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增量和存量规模均创下新的记录。近两年多时间里,随着存量资产支持证券偿付逐步到期,市场中相继出现各类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评级下调事件,甚至多个项目出现违约偿付,基础资产现金流发生严重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形,抛开整体经济周期性以及监管体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聚焦于资产证券化本身的交易机理,分析并探究这一项金融交易创新机制的内核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在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和整体架构当中,无论是基础资产的独立及现金流的保障,还是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的偿付安排,亦或是各中介管理服务机构之间的配合与道德风险防控,均与特殊目的载体存在关联。那么,特殊目的载体在资产证券化交易机制应当如何进行定位,其功能应当如何界定,该功能又应当如何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机制和特殊目的载体自身的必要配备来实现,成为一个具有研究必要和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为:从当前资产证券化实践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探究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资产证券化问题的不利影响(第一章);接下来,将聚焦在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整体研究上,归纳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所应当具有的核心功能及两大制度功能(第二章);在明确特殊目的载体功能之后,遵循主体和行为的基本逻辑,从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和行为基础出发,分别研究分析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第三至第五章)。在组织基础部分,明确特殊目的载体应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商事主体而存在;在行为基础部分,引入行为范式理论,并形成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具有的行为范式及其实施路径。除导言与结语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问题与成因。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领域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下来,主要表现为: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仍然未脱离对主体信用的依赖、发起人经营状况与基础资产质量的关联程度过高、缺乏对基础资产甄别与筛选的严格把控以及现金流归集管控存在漏洞等。从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角度出发,深究前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理论探索和认知不足、特殊目的载体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环境融合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冲突、资本市场监管格局与部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以及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与制度供给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难以发挥以基础资产为支撑的资产证券化信用机制效能、难以保障资产证券化结构性交易体系的稳固与平衡、难以保障现金流归集管控的安全到位。由此,我国当前资产证券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缺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对特殊目的载体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并完善保障其功能实现的制度举措和机制,将有利于缓解和解决资产证券化的现存问题。第二章,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从基本原理、交易环节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多重立足点出发,结合对当前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一个核心功能”和“两大制度功能”。“一个核心功能”即保护投资者利益,其具体表现为“两大制度功能”,即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和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保障基础资产独立是特殊目的载体的首要制度功能,基础资产的独立也是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机制的根本所在。缺少了基础资产的独立,资产证券化所独有的资产信用支撑机制将无法发挥作用。特殊目的载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保障基础资产的独立:首先,创设基础资产独立的承载主体。基础资产在实现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真实销售之后,呈现出了资产人格化的趋势,即基础资产本身具有取得独立法律主体资格的倾向,由此作为基础资产承接平台的特殊目的载体应当首先构造出持有并管理基础资产的主体;其次,特殊目的载体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之间实现真实销售与破产隔离。这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过程,特殊目的载体需要将基础资产的权益和风险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实现彻底分割,并且需要防范来自特殊目的载体自身和发起人(原始权益人)两个破产风险的影响。同时,在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特殊目的载体还应当保障基础资产的产权安全和稳定存续,消解对基础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权属争议或者被侵占、混同、挪用的风险,以及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在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当中,特殊目的载体缔造出了资产证券化相比于股权、债权融资的制度优势,实现了融资信用机制转变和风险再分配,创设出新型的财产权关系和对于融资者的控制关系,并实现现金流和交易信息的统合与均衡配置。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确定,是其发挥制度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三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从法律属性的视角审视,特殊目的载体是一种契约集合还是特定的法律主体,两大法系之间存在认知的差异。在英美法系当中,契约精神历史悠久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法律穿透力。合同解释或契约视角,为客观认识法律组织体特别是商事主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但是,将特殊目的载体视为一个契约集合体,难以解释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主体本质,二者在构建原理、运作方式和责任机制方面均存在不同。通过对美国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的考察,认知到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式在美国法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与之相对应的大陆法系,则更加关注法律主体的独立性和财产权的具体归属问题,并形成了严密的财产权制度体系。因此,运用大陆法系的思维来分析资产证券化中的财产权关系和特殊目的载体的组织属性,则会更加强调和突出特殊目的载体作为法律组织体的特性。同时,特殊目的载体与财团法人、中介组织以及信托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这也突出了特殊目的载体在目的、形态和存续方面存在的特性。从实现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赋予特殊目的载体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并将其纳入特殊商事主体类型的范畴。第四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行为范式理论的引入。欲保证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组织基础之外,特殊目的载体实施特定行为也是基础性条件之一。从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目的来看,其本身的行为能力和行为范围确系有限。但是,如果将特殊目的载体完全界定为被动不作为的“通道”,则资产证券基本原理所赋予的制度功能将难以实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被动不作为的“通道”特殊目的载体,仅仅是作为承接基础资产,并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在风险和权益上相隔离的法律载体,尚无法发挥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和安全以及其他投资者权益保护功能。与普通商事主体的行为不同,特殊目的载体基于特定目的,在设立之初就已经划定了行为范围和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借鉴了科技哲学领域的范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研究之中。范式理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一种探索与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行为范式则是范式理论逻辑上的种概念。行为范式可以理解为某一个行业或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稳定成熟的、合乎常规或法理的行为模式。而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式,具有标准化、不可通约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个五个方面的特征,可据此来解剖并深入分析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同时,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式还应当遵守统合性、合法合规性和谦抑性三原则。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引入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能够系统化解构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构成、合理界分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围、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提供模式遵循以及防范特殊目的载体的越权及其他风险行为。这些价值,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行为保障。第五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行为范式的实施。在行为范式理论的指引下,特殊目的载体通过具象化的行为才能达到功能实现的目的。在“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之中,包含了避免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风险和限定特殊目的载体对外经营范围两个主要部分。特殊目的载体具备破产隔离的能力是所有资产证券化的基石,美国资产证券化中避免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主要通过设定特殊目的载体章程、发起人协议或者其他组织性文件等,对申请自愿破产的情形加以限制来实现的;日本资产证券化避免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则更加注重事前的预防和规制。这两部分的行为范式,是保障基础资产独立、价值和安全重要路径。“重塑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之中,以行为对象为标准,将行为范式划分为针对发起人、投资者和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三大类。在与发起人的行为范式中,特殊目的载体需要承接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并抵御可能的实体合并风险。真实销售需要遵循法律意义上的严格标准,而避免实体合并除了具备真实销售标准外,还需要关于控制关系是否存在的判断规则;在与投资者的行为范式中,既需要强化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又需要确保现金流的依法归集和分配,还应当理性运用信用增级措施,实现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全流程化;在与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范式中,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发挥作为委托方的监督职责,明确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职责边界,并防范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最后结语部分,通过上述五个章节的阐述,总结本文对特殊目的载体的定位:特殊目的载体基于特定目的,拥有特定的功能,并需要特定法律组织形态和特定行为范式来实现该项功能。如此,方能充分发挥出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和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制度效用,保障资产证券化事业稳步发展。

解亚[6](2020)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资金融通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银行业的优化发展不容忽视。近年来受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银行的原有盈利模式受到不小的冲击,如何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成为各个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运用起步较晚。近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基础资产种类也日渐多元,交易市场也越来越活跃。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可以帮助银行盘活资金存量。银行可以将获得的资金用到其他更好的项目中去,从而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时间较短,目前已有文献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并且在已经存在的实证研究中,还没有学者就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这一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各个学者也出现了不同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反而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政策效果。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果。首先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出发,阐述本文写作的必要性。其次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本文写作的创新点。接着阐述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知识,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分类、相关原理、现状以及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一步的基于杜邦分析,从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杠杆率三个角度对影响渠道进行探究。最后运用双重差分的方法,使用23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至2017年的数据就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这一政策进行实证探究。经过相关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以及影响渠道的分析,证实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吴晓庆[7](2020)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资产证券化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保理公司能够持续开展业务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由此诞生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新生的细分品种——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从2016年首单发行到2019年底,已发展成为我国企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发行规模及存量规模最大的券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18年以来信用债不断出现违约,供应链金融保理ABS列入负面名单的个数也明显增多。2018年5月,监管提出要大力强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存续期内的信用风险管理。保障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的利益是资产证券化项目所追求的核心目的之一,那么,作为一类新的ABS投资品种,从投资者的角度,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的信用风险来源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基于资产证券化的构建原理、应收账款的资产特性和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的交易特性,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信用和主体信用,并概括为具体的三大影响因素: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质量、交易结构的有效性以及还款主体的履约能力,并以此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信用风险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完整地描述了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信用风险的来源。然后本文运用该框架对苏宁保理资产证券化项目——“苏供2019-1”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供2019-1”优先A级证券的信用评级和发行利率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其信用风险大小。通过该案例,本文进一步发现,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质量和交易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还款主体的履约能力,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分析的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信用风险来源与其实践中信用风险的表现有所区别。一是基础资产难以真实出售,从根本上破坏了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类似原始权益人的一种担保融资;二是交易结构中信用增级措施有效性不足,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类似核心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债,阐释了其受到近期信用债违约波及影响的现象。本文的发现表明在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中主体信用强于资产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相悖,阐释了实务中其优先级证券信用评级通常不会高于核心债务人主体信用评级的原因。

常华文[8](2020)在《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以九州通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市场效率和业务的高速增长给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对融资的需求使得市场加大对融资渠道的探索,而资本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途径,具有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方式得到越来越频繁的运用。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特设机构SPV将原始收益人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收入打包剥离并转换为证券的一种融资过程,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设计对应证券产品,具有成本性、效益性等的特点。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实践起步于2004年,由于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存在诸多优势而在我国发展迅猛,但是目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本土发展依旧存在一定的阻碍,很多风险规避型企业对这种新兴融资方式仍存在很多疑问,相较于常规保守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理论上的诸多优势如何具体体现?对企业的利好影响又如何具体表现?资产证券化本土化还需要更多的市场检验来提升市场对它的信心。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具有轻资产、行业利润率水平较低、应收账款规模大等特点,其中应收账款较高是医药流通行业的普遍现象,大量应收账款对企业资金的长期占用,给处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九州通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发行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是该行业的资产证券化首例,对医药流通行业乃至整个国内资本市场对资产证券化的尝试有着借鉴参考价值。因此,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一期应收账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融资环境和基本情况的分析,以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支撑,从上市公司角度探讨此次应收账款证券化对九州通带来的收益和相关风险。通过分析得出此次应收账款证券化给九州通带来的主要收益有:(1)降低融资成本(2)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表现(3)改善资产流动性,加强营运管理(4)提升市场形象,同时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九州通存在(1)基础资产偿付风险(2)定价风险(3)信用增级风险几个需要注意的风险,争对这几个风险本文提出(1)合理筛选基础资产,降低偿付风险设立定价机制(2)多方协同定价丰富信用增级方式,分散转移企业风险(3)丰富信用增级方式,分散转移企业风险几个建议,希望以上结论能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证券化融资提供参考借鉴,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本土化发展。

刘鹏[9](2020)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创新应用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地方政府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国家的积极引导,PPP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存量PPP项目,在后续运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社会资本短期无法退出、资金回收期长从而导致新建项目资金缺乏、PPP项目公司偿债压力等,因此,存量PPP项目亟待盘活。许多PPP项目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回款和政策支撑,这为项目盘活、获得更多建设资金奠定了基础。资产证券化方式的引入为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投资者通过认购专项资产支持计划的份额参与到其中。这种方式的引入和大力发展为PPP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基础,通过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PPP融资模式的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资金短缺或社会资本无法短期内实现退出的问题。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的传统结构中,基础资产形成中资金短缺、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标准化不足导致产品流动性较差、PPP项目规模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对融资市场造成压力、同质化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重复审批等问题成为将要面对的新难题,因此,需要不断的结构创新去化解。在PPP+ABS的基础上不断搭建和完善新的模型,使得产品结构得以调整和创新。本文以四川省川投航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川投航信)联合国金证券于2019年成功发行全国首单PPP储架式ABS为例,探索存量PPP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资产证券化,通过案例对目前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案例中搭建的新的结构创新模型解决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发掘其中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创新点,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

项云[10](2019)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PPP模式作为有效节省财政支出并提高公共基础服务质量的新型运作机制,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推广。随着PPP模式需求的不断提高,入库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多以及集中度不断提高,PPP项目的落地率增速却逐渐放缓。除此之外,PPP项目融资难、退出机制不健全以及项目违约等问题逐渐显现,PPP项目融资问题现阶段成为政府和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提出将资产证券化运作理念与PPP模式相结合,创新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从而为解决和优化PPP模式的投融资方式开辟新的道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促进项目资产市场化,从而缓解政府和项目资金运转的压力并为社会资本提供了一条可进可退的通道。因此,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优化PPP项目的投融资结构,还可以降低项目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从而更加高效的推动PPP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首批项目的开始实施和后续项目的推进,国内掀起了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研究的一轮热潮,学术界对于如何高效推进PPP项目获得资产证券化融资并保证PPP项目安全运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毋庸置疑的是,学术界和实业界一致认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合理定价对于有效推进PPP项目至关重要,合理的产品定价能够平衡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运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然而确定合理的产品定价需要考虑定价利率的影响因素,不同程度的定价影响因子对于定价利率存在不同的调控反应,因此对于定价利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才是产品合理定价的立足点。现阶段,国内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合理定价问题还存在争议,大多专家对于应用何种方法进行更优化定价问题还在探讨。从现有研究看,较少的文献对于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且尚无文献探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内部影响机制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既可以促进产品进行较为准确定价,还可以为相关专家确定适合的定价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利差定价影响因素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影响产品定价利率的两类因素——基础资产的质量和无风险利率,并探究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对定价利率产生的内在机理作用。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产品的基础资产质量对于定价利率的直接影响,同时探究作为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无风险利率如何对产品的定价利率产生直接的作用效果。通过建立伊藤积分函数和结合布朗运动原理对研究变量进行测度,并在处理后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基础资产质量、无风险利率和产品定价利率进行实证分析。在无风险利率通过间接的影响基础资产质量进而对产品定价利率产生反向影响的层面上,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影响关系并得出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最后进行全文总结并提出三条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进行总结。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论重点梳理资产证券化定价的影响因素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献述评,进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章,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本章描述了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质量、无风险利率和产品定价利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分析三者变量之间的研究机理和假设前提。第四章,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本章通过利用WIND数据库、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和SPSS分析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结合中介效应研究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五章,结论与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得出对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的三条建议。

二、资产证券化的运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产证券化的运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信用风险研究——基于QYSJ-ABS和RXZL-ABS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研究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管控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背景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案例背景
四、案例分析与发现
    (一)基于交易结构的风险控制研究
        1. QYSJ-ABS交易结构
        2. RXZL-ABS交易结构
    (二)基于产品设计的风险控制研究
        1. 基础资产的选择
        2. 增信措施
        3. 基础资产信用风险控制对比分析
        4. 信用增级与信用风险控制对比分析
    (三)项目成效分析
        1. ABS项目财务绩效分析
        2. QYSJ-ABS衍生经营成果分析
        3. RXZL-ABS失败原因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 基础资产的合理选取对降低项目信用风险十分关键
        2. 信用增级措施的选择能有效降低项目信用风险
        3. 供应链的交易结构能有效防控风险
        4. 逐步规范版权证券化风险管理流程
    (二)研究建议
        1. 构建多层次的风险控制机制
        2. 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估

(2)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相关文献述评
理论模型与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
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
    (三)变量选取
实证结果分析
结论与启示

(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与效用
        1.2.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监管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意义
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1.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内涵
        2.1.2 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1.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1.4 国内外市场发展比较
    2.2 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发展
        2.2.1 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发展
        2.2.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发展
        2.2.3 国内外监管发展比较
    2.3 资产证券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资产证券化动因理论
        2.3.2 决策理论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4 风险偏好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分析
    3.1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的基本设定
        3.1.1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机理分析
        3.1.2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基本假设
        3.1.3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
    3.2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与策略
        3.2.1 信用风险冲击主导情境下的决策条件与策略
        3.2.2 两类风险冲击相对均衡情境下的决策条件与策略
        3.2.3 流动性风险冲击主导情境下的决策条件与策略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动机实证
    4.1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设计
        4.1.1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合理性分析
        4.1.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
    4.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4.2.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稳健性检验
        4.3.1 市场发展阶段差异分析
        4.3.2 银行类型差异分析
        4.3.3 政策影响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分析
    5.1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
        5.1.1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机理分析
        5.1.2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基本假设
        5.1.3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分析
    5.2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实证分析
        5.2.1 样本选择与变量的度量
        5.2.2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分析
        5.2.3 不同类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的差异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内涵界定
    2.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要素与运作流程
    2.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相关理论与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
    3.1 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
    3.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主要方式
    3.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
    4.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基础
    4.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方法
    4.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4.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
    5.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风险形成与传导
    5.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测度
    5.3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
    6.1 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
    6.2 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6.3 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
    6.4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
    6.5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调查问卷
附录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价值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特殊目的载体现状: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资产证券化及特殊目的载体现状
        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事件与涉诉案例的展开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问题成因的基本分析
        一、理论认知: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理论探索不足
        二、法域融合:特殊目的载体规则与中国法律环境的融合与冲突
        三、监管体制:资本市场监管格局与部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
        四、法律供给: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与制度供给滞后性的矛盾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
        一、难以发挥以基础资产为支撑的资产证券化信用机制效能
        二、难以保障资产证券化结构性交易体系的稳固与平衡
        三、难以保障现金流归集管控的安全到位
第二章 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
    第一节 核心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
        一、资产证券化制度构建的重要使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保护投资者利益系资产证券化赋予特殊目的载体的核心功能
        三、特殊目的载体核心功能具体表现为两大制度功能
    第二节 制度功能一:保障基础资产独立
        一、基础资产独立的必要性
        二、成为基础资产独立的承载主体
        三、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与破产隔离
        四、保障基础资产的产权安全和稳定存续
    第三节 制度功能二: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
        一、缔造出资产证券化相比于股权、债权融资的制度优势
        二、实现融资信用机制转变和风险再分配
        三、支撑资产证券化特殊交易架构
        四、创设新型的财产权关系和对于融资者的控制关系
        五、实现现金流和交易信息的统合与均衡配置
第三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
    第一节 契约集合还是法律主体?两大法系认知路径差异
        一、英美法系:契约精神所具有的法律穿透力
        二、大陆法系:对于法律主体与产权关系的严谨界分
        三、基于法系基因对比:对特殊目的载体的应有认知
    第二节 特殊目的载体法律定性之掣肘——基于财产权关系审视
        一、特殊目的载体法律定性的争议与实质
        二、特殊目的载体的特性及其与近似概念的辨析
        三、基于财产权关系的审视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属性的法律回应
        一、特殊目的载体系独立法律主体
        二、特殊目的载体系商事主体范畴
        三、特殊目的载体系特殊类型商事主体
第四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一:行为范式理论的引入
    第一节 作为还是不作为?资产证券化原理项下的再确认
        一、单纯不作为“通道”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弊端
        二、实施特定行为系特殊目的载体的制度要求
    第二节 如何作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建构
        一、行为范式的科学内涵
        二、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基本特性
        三、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价值
        一、系统化解构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构成
        二、合理界分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围
        三、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提供模式遵循
        四、防范特殊目的载体的越权及其他风险行为
第五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二:行为范式的实施
    第一节 “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
        一、避免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风险
        二、限定特殊目的载体对外经营范围
    第二节 “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
        一、行为范式对象一:发起人
        二、行为范式对象二:投资者
        三、行为范式对象三: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创新点
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概述
    3.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分类
        3.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3.1.2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3.2 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
        3.2.1 现金流分析原理
        3.2.2 风险隔离原理
        3.2.3 信用增级原理
    3.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现状概述
        3.3.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3.3.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概述
    3.4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3.4.1 流动性相对不足
        3.4.2 定价机制不够合理
        3.4.3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3.4.4 信用评级制度欠缺
4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4.1 信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理论分析
        4.1.1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支持
        4.1.2 信贷资产证券化给银行带来一定收益
        4.1.3 信贷资产证券化给银行带来相应成本
    4.2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渠道—基于杜邦分析
        4.2.1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
        4.2.2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产周转率的影响
        4.2.3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杠杆率的影响
    4.3 小结
5 实证检验—基于双重差分法
    5.1 研究设计
        5.1.1 数据样本的说明
        5.1.2 双重差分法简介
        5.1.3 变量定义和数据描述
        5.1.4 识别策略与模型设定
    5.2 实证结果
        5.2.1 银行的ROE及 ROA时间趋势图
        5.2.2 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5.3 稳健性检验及异质性检验
        5.3.1 稳健性检验
        5.3.2 异质性检验
    5.4 基于杜邦方法的中介机制检验
        5.4.1 基于利润率的中介机制检验
        5.4.2 基于资产周转率的中介机制检验
        5.4.3 作用机制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对策
        6.2.1 从银行的角度看
        6.2.2 从政府的角度看
    6.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保理和反向保理
        2.1.2 供应链金融
        2.1.3 资产证券化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供应链金融和反向保理的研究
        2.2.2 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证券化运用的研究
        2.2.3 关于应收账款证券化及其信用风险的研究
        2.2.4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发行的背景、动因及市场概况
    3.1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发行的背景
        3.1.1 我国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现状
        3.1.2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现状
    3.2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发行的动因
        3.2.1 供应链创新政策推动
        3.2.2 保理商自身再融资需求
    3.3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的发行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的信用风险分析
    4.1 理论基础
        4.1.1 资产证券化的构建原理
        4.1.2 应收账款的资产特性
        4.1.3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的交易特性
    4.2 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4.2.1 资产信用
        4.2.2 主体信用
    4.3 构建供应链金融保理ABS信用风险分析框架
        4.3.1 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质量
        4.3.2 交易结构的有效性
        4.3.3 还款主体的履约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宁保理资产证券化项目信用风险分析——以“苏供2019-1”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
    5.1 “苏供2019-1”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介绍
        5.1.1 发行概述
        5.1.2 参与主体和交易结构
        5.1.3 基础资产池
    5.2 “苏供2019-1”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信用风险分析
        5.2.1 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质量分析
        5.2.2 交易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5.2.3 还款主体的履约能力分析
        5.2.4 动态池现金流测算
    5.3 “苏供2019-1”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信用风险评价
    5.4 案例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
        6.2.1 投资者角度
        6.2.2 计划管理人角度
        6.2.3 监管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以九州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资产证券化的运用研究
        1.3.2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研究
        1.3.3 资产证券化的收益研究
        1.3.4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资产证券化
        2.1.2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
    2.2 理论基础
        2.2.1 柠檬市场理论
        2.2.2 信号不对称理论
        2.2.3 风险收益匹配理论
        2.2.4 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3 九州通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
    3.1 公司概况
        3.1.1 九州通公司简介
        3.1.2 公司资产及负债状况
        3.1.3 公司收入和盈利状况
        3.1.4 公司现金流状况
    3.2 九州通应收账款证券化动机
        3.2.1 营运资金管理需求
        3.2.2 资金融通需求
        3.2.3 融资成本效益
    3.3 九州通应收账款证券化介绍
        3.3.1 参与方
        3.3.2 基础资产
        3.3.3 债券产品结构
        3.3.4 资产证券化实施流程
        3.3.5 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
4 资产证券化收益及风险分析
    4.1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收益分析
        4.1.1 降低融资成本
        4.1.2 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表现
        4.1.3 改善资产流动性,加强营运管理
        4.1.4 提升市场形象
        4.1.5 小结
    4.2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4.2.1 基础资产偿付风险
        4.2.2 产品定价风险
        4.2.3 信用增级风险
5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建议
    5.1 合理筛选基础资产,降低偿付风险
    5.2 设立定价机制,多方协同定价
    5.3 丰富信用增级方式,分散转移企业风险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资产证券化市场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创新应用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的发展现状
        1.2.2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现状
        1.2.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1.2.4 PPP资产证券化创新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2.1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特点及主要模式
        2.1.1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2.1.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
    2.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要求
        2.2.1 发起的基本条件
        2.2.2 发起的政策支持
    2.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
        2.3.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2.3.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2.4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4.1 资产证券化方式的优势
        2.4.2 存在的问题
    2.5 我国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第三章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应用
    3.1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的创新
        3.1.1 资产证券化前端融资(Pre-ABS)
        3.1.2 融资闭环模型
    3.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创新
    3.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创新
    3.4 创新应用中的问题
第四章 案例介绍及分析
    4.1 案例介绍
        4.1.1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状况
        4.1.2 产品交易结构设计
        4.1.3 主要参与方财务状况分析
        4.1.4 基础资产情况
    4.2 产品发行动因分析
    4.3 产品效益分析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社会效益分析
    4.4 风险及缓释措施分析
    4.5 专项计划现金流压力测试
        4.5.1 压力测试方法
        4.5.2 现金流压力测试的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建议和展望
    5.1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5.2 未来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PPP模式
        1.2.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1.3 论文的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 PPP项目定价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3.1 基础资产的质量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的作用机理
    3.2 无风险利率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的作用机理
    3.3 无风险利率对基础资产质量的作用机理
4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4.1 测度分析
        4.1.1 变量定义
        4.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构建
    4.3 实证检验
        4.3.1 基础资产质量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的实证分析
        4.3.2 无风险利率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的实证分析
        4.3.3 基础资产质量的中介效应实证分析
    4.4 实证结果
5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资产证券化的运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信用风险研究——基于QYSJ-ABS和RXZL-ABS的案例分析[J]. 鲍新中,陈柏彤,潘肇新.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2(02)
  • [2]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与实证[J]. 石娥,刘方. 时代经贸, 2021(12)
  • [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决策研究[D]. 吴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4]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D]. 张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D]. 贺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D]. 解亚.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7]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研究[D]. 吴晓庆. 南京大学, 2020(02)
  • [8]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以九州通为例[D]. 常华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创新应用的案例研究[D]. 刘鹏. 兰州大学, 2020(01)
  • [10]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定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项云.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资产证券化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