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的一种脱音方法:加“格”

晋语的一种脱音方法:加“格”

一、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论文文献综述)

田咪咪[1](2021)在《山西浑源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山西方言属于晋语区,但内部仍有很大区分,根据语音、词汇及语法特点,浑源方言划归五台片。本文拟通过整理、分析浑源方言词汇中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方言中的历史词和创新词以及面食、煤炭文化词以探求浑源方言的词汇及其特征,从而为深入研究晋语内部差异尽微薄之力。方言词汇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研究浑源方言词汇可以更好的保护当地地方文化,为地方方言研究添砖加瓦。首先,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笔者调查统计了《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2003)中的3320条词目,通过对比分析法将浑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方言词汇在词形词义方面的特点。其次,通过文献考证法整理出方言词汇中沿用的50个古语词并分析了其在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再次,文章整理分析了方言中的创新词:有音无字的词以及在已有语素的基础上造的新词,得出浑源方言词汇中有不同于普通话的新词且主要是在已有语素的基础上造词。最后,列出了方言中的面食、煤炭文化词,得出文化词多数是在已有语素的基础上造词且形象化表达的特征突出。

张佳宁[2](2021)在《河北藁城方言词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河北藁城方言的词缀作为研究课题。石家庄市藁城区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市的东部。该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石济片赵深小片。藁城方言的词缀数量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特色,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详细的描写分析。选取藁城方言的词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河北方言词缀的研究提供鲜活的语料。除了绪论部分,本文的正文内容一共分为四章,每章选取一个类别的词缀进行描写,分别是跟名词有关的词缀、跟动词有关的词缀、跟形容词有关的词缀和涉及几类词的词缀。在具体的描写中,我们首先对这些词缀的性质、构词能力、功能、语义特点和由词缀构成的词语的语法功能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共时角度将藁城方言的某些词缀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词缀进行对比;最后结合近代汉语语料,从历时角度对某些特色词缀的来源做一个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共得出以下五点结论:一、藁城方言的词缀数量丰富,我们共调查、搜集到藁城方言十四个富有特色的词缀,分别是跟名词有关的词缀“老”“头”“家”、跟动词有关的词缀“打”“扭”“拉”“楞”、跟形容词有关的词缀“乎儿”“溜儿”“得慌”和涉及几类词的词缀“圪”“巴”“子”“儿”;二、藁城方言的词缀极具特色,既有一些与普通话同时使用但在用法上有特殊之处的词缀,也有一些普通话没有而藁城方言特有的词缀;三、藁城方言的有些词缀虽然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都使用,但在构词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四、藁城方言的有些词缀虽然可以和相同的词根构词,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五、藁城方言的有些词缀与近代汉语关系密切,保留了一些近代汉语词缀的用法。

张丽梅[3](2020)在《“圪”字词60年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圪"字词的使用是晋语区的共同点之一,晋语周围的官话区也存在很多"圪"字词,因而得到了广泛研究。文章从"圪"的读音、写法、"圪"字词的产生及演变等方面,全面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有利于"圪"字词的进一步研究。

朱红雨[4](2020)在《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太仆寺旗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参考语法的研究框架,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太仆寺旗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张呼片关于谓词及谓词性短语和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张呼片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张呼片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描写与解释。动词部分: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类别进行描写;其次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特殊类别主要是能愿动词、虚义动词和否定动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最后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词法进行总结和说明,既包括构词形态也包括构形形态。形容词部分:首先对形容词的类别进行描写;然后对其生动形式进行说明,包括重叠式生动形式、附加式生动形式和复合式生动形式;最后对形容词的词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动补结构进行描写与解释。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能性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动量、时量补语”。其中,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专用结果补语“罢”等极具方言特色。此外,太仆寺旗方言中的趋向补语“个”可代替“来/去”的全部用法,还可以跟“出”组成复合趋向动词。第三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进行描写与解释。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进行分类,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对象介词”和“依凭介词”,并对介词的介引功能进行探讨。其次对副词进行分类,有“描摹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四类。最后,阐述了副词作状语时的句法特征。结语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志远[5](2020)在《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中指出重叠是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语法学界对重叠形式、重叠语义研究等的热度也一直未减,许多问题例如重叠形式的确定问题,“量”含义的增减问题等目前仍然未有一致定论,并且重叠式在每一个方言区也各有区域特色。正因如此,本文以晋语大同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尽可能的对大同方言重叠现象做出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分析。本文对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进行考察,对其构成形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重叠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细致的共时描写,揭示出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独特之处,以期对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大同的地理历史进行了简要概括,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尤其是晋语的相关研究做了相关综述,同时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做出了阐释,并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以及对语料来源及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对大同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形式进行了划分,为突出大同方言特殊重叠的形式,我们从四各方面加以考察:1.完全重叠;2.不完全重叠;3.关于词缀重叠式;4.儿化与重叠。完全重叠以AA式为典型,是以词根为单音语素为基础而形成的重叠式,像诸如AABB式、ABAB式是以词根为双音节语素为结构而组合的重叠式。不完全重叠也可分为像ABB式、A也不A式为典型的词根为单音语素的重叠式。在较为复杂一些可以是如ABAC式、A里AB式的重叠式,是以词根为双音节语素构造而成的重叠。;词缀的重叠式亦可分为词缀为单音语素的形容词重叠式,如XAA式、AXBB式,词缀为双音语素的形容词重叠式,如XAXA式、XXAA式、XAXB式;重叠儿化可将其分为无词缀的单纯重叠式和有词缀的复杂重叠式:单纯重叠,如AA儿式、ABB儿式;复杂儿化,如XAA儿式、AXBB儿式。重叠式儿化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语言现象,有时同一格式下同时有儿化与非儿化两种形式。第二章对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进行了描写分析。其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几乎所有重叠式都可做状语;分析了其中与重叠语用功能有关,重叠后有摹状的性质等特点。第三章以认知语法学和类型学理论支撑,对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阐释。总结出:重叠式主要的语法意义是:1.“量”性特征2.生动性特征3.评价性特征4.能动性特征。其中程度量是重叠式语法意义的主要方面,并且在分析各式形容词重叠式时主要通过比较程度量上的不同进行分析论述的。与其它方言不同的是,大同方言重叠式的不同形式,有不同程度量的意义存在。总体上可概括出:重叠儿化<普通重叠<特殊重叠<词缀重叠第四章对重叠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解释。认为其重叠动因与音律和谐、表达生动性需求、表量化需求以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还有语言接触有关。结语部分对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进行总结。概括出大同方言的形容词重叠特征和特殊语法意义,进而明确了本文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

王晓婷,乔全生[6](2020)在《山西方言研究70年》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山西方言研究的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山西方言研究的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山西方言研究的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山西方言研究的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文章对各个时期按研究内容从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晋方言的分立、方言与民俗研究、区域方言研究、诗词用韵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的看,初创、探索期研究内容单薄,兴盛、辉煌期研究领域较广。70年来,山西方言研究薪火传承,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及时、全面地总结7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必将有利于山西方言研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席钰,高晓梅[7](2019)在《共时和历时视阈下的山西沁源方言“圪”》文中认为山西沁源方言"圪"在当地人的言语交流过程中,经历了共时和历时的发展。文章主要从共时视阈下论述"圪"的构词及语法意义,从历时视阈下探讨"圪"的实词虚化内涵。通过研究方言"圪",提升地域文化产业的价值,表现当地方言的思想蕴涵。

黄沙[8](2018)在《陕西省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2015年前陕西县级以上行政志和独立成书的方言志中的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方志方言词汇,建立方志方言词汇数据库的基础上,展开方志方言词汇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的来源,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对象、研究材料加以限定。对国内已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阐明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介绍了陕西方志中方言资料编纂的基本情况,将李荣《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中的陕西方言分区与陕西方志中的方言分区进行比较,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第三章统计陕西旧志中的复现方言词,多方面探索导致方言词复现的原因;从音节结构、词性分析、义类分析等角度对陕西旧志中的1041个方言词、173个复现方言词进行初步探析;对陕西旧志中的16个“圪”头词的词性、语义特点、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从历时角度对陕西新旧志中的方言词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了方志方言词中的44个承传词、5个变异词,重点讨论了词义的演变情况;共时角度则通过陕西新旧志中方志方言词同《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比较,补正词典的罅漏。第五章以关中方言区的天文类、动物类、亲属人品类、植物类、饭食类、身体类等6类方志方言词中的部分方言词为样本,绘制了19幅方志方言地图,从方志方言词的地理分布,来考察关中方言区的内部关系。

王瑞敏[9](2018)在《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复音化研究是语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复音化与双音化有一定的交叠,但不能等同;学界对复音化形成原因的探讨最为关注,代表性观点有八种:语音简化说、表义说、义类义象分离说、词形词义矛盾说、审美观念说、韵律构词说、外来语影响说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说;复音词的成词途径有不少学者进行归纳,其途径主要有音变造词和结构造词两种,且主要为后者;复音化对词法、句法等产生影响;最后对复音化的进展进行梳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材料扩大、研究角度多维、研究方法多样。

南小兵[10](2017)在《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子长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为延安市所辖。《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子长方言划归晋语五台片。文章记录的是子长城关瓦窑堡镇方言,主要以田野调查获取的语料为基准,重点考察了晋语子长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在记录描写的基础上分析方言特征。语音部分通过调查分析声韵调及其组配关系从中概括语音系统,与北京音系、中古音系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子长方言音系特点,并整理出子长方言同音字汇,同时对子长方言中塞音塞擦化、元音高化、舒声促化等语音现象做了初步补充探讨;词汇部分从音节形式、语素构成、词缀、重叠等方面比照普通话对子长方言词汇特征进行阐释,并对子长方言中遗留的古语词及地方特色词语条目如称谓词、婚丧词及地理词进行概览式的整理与描写。分类词条的调查以《方言调查词汇表》为底本,为突出地方特色,在部分词汇条目下有所扩充;长篇语料部分主要包括《汉语方言语法调查例句》以及调查所得的民间故事传说、童谣民歌和地方熟语(包括歇后语、俗语、绕口令、谚语、谜语)等,主要以记音转写的方式描写辑录。文章附录部分旨在了解农村家庭语言生活的实际状况,通过实地入户问卷发放与问询采访式的调查方式,主要从受访者家庭内部成员间的语言使用、受访者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语言使用、受访者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印象、态度及语言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二、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浑源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概况
        1.3.1 材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历史人文
        1.4.1 地理位置
        1.4.2 行政区划
        1.4.3 方言分区
    1.5 浑源方言的音系
        1.5.1 声母
        1.5.2 韵母
        1.5.3 声调
2.浑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研究
    2.1 词形对比分析
        2.1.1 音节数量差异
        2.1.2 构词语素差异
        2.1.3 词缀使用的差异
    2.2 词义对比分析
        2.2.1 理性义
        2.2.2 色彩义
        2.2.3 语法义
3.浑源方言中的古语词和创新词研究
    3.1 古语词
        3.1.1 古语词例释
        3.1.2 方言沿用古语词特征分析
    3.2 创新词
        3.2.1 有音无字
        3.2.2 在已有语素基础上造新词
4.浑源方言中的面食、煤炭词研究
    4.1 面食词
    4.2 煤炭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浑源方言词汇调查条目

(2)河北藁城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藁城与藁城方言
        一、藁城概况
        二、藁城方言的语音概况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一、关于词缀的界定
        二、关于词缀的判定标准
        三、关于词缀的分类
    第三节 河北方言词缀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调查合作人及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调查合作人
        三、体例说明
第一章 藁城方言跟名词有关的词缀
    第一节 前缀“老[lau~(55)]”
        一、词缀“老”的用法
        二、词缀“老”的功能
        三、“老”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词缀“老”的来源
    第二节 后缀“头[·t~h(?)u]”
        一、词缀“头”的界定
        二、“头”缀词的结构类型
        三、词缀“头”的功能
        四、“头”缀词的语法功能
        五、藁城方言“头”缀词与普通话“头”缀词的比较
    第三节 后缀“家[·t(?)i(?)]”
        一、词缀“家”的用法及语义特点
        二、“家”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词缀“家”的来源
第二章 藁城方言跟动词有关的词缀
    第一节 后缀“打[·ta]”
        一、词缀“打”的功能
        二、“打”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词缀“打”的来源
        四、藁城方言“打”缀与阳泉方言、北京方言“打”缀的比较
    第二节 后缀“扭[·ni(?)u]”
        一、词缀“扭”的功能
        二、“扭”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藁城方言“打”缀与“扭”缀的比较
    第三节 后缀“拉[·la]”
        一、词缀“拉”的功能
        二、“拉”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词缀“拉”的来源
    第四节 后缀“楞[·l(?)]”
        一、词缀“楞”的功能
        二、“楞”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藁城方言“楞”缀与“打”缀和“扭”缀的比较
第三章 藁城方言跟形容词有关的词缀
    第一节 后缀“乎儿[·xur]”
        一、词缀“乎儿”的功能
        二、“乎儿”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藁城方言“乎儿”缀与普通话“乎”缀的比较
        四、藁城方言“乎儿”缀与唐山方言“乎”缀的比较
    第二节 后缀“溜儿[·li(?)ur]”
        一、词缀“溜儿”的语义特点
        二、“溜儿”缀词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 后缀“得慌[·li·xua(?)]”
        一、词缀“得慌”的用法
        二、词缀“得慌”的功能
        三、“得慌”缀词的语法功能
第四章 藁城方言涉及几类词的词缀
    第一节 前缀“圪”
        一、词缀“圪”的界定
        二、“圪”头词语的类型
        三、词缀“圪”的功能
        四、“圪”头动词的语法功能
        五、藁城方言“圪”头词与晋语过渡地带“圪”头词的比较
    第二节 后缀“巴[·pa]”
        一、词缀“巴”的用法
        二、词缀“巴”的功能
        三、“巴”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藁城方言“巴”缀与普通话、唐山方言“巴”缀的比较
    第三节 后缀“子[·ts(?)]”
        一、“子”缀词的语义类型
        二、词缀“子”的功能
        三、“子”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藁城方言“子”缀词与普通话“子”缀词的比较
    第四节 后缀“儿”
        一、“儿”缀词的语义类型
        二、词缀“儿”的功能
        三、“儿”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藁城方言“儿”缀词与“子”缀词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太仆寺旗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变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成果
        (三)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言库藏类型学
        (三)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论文体例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类别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四、动词的词法分析
        五、小结
    第二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二、形容词的词法分析
        三、小结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补语的性质
    第二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的构成和相关句法表现
        二、专用的结果补语
        三、小结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去”
        二、“个”
        三、“转”
        四、“来”
        五、“上”
        六、“下”
        七、“上(来/去)”“下(来/去)”
        八、“进”“出”(来/去)
        十、小结
    第四节 能性补语
        一、V+C+了
        二、能+V+补
        三、小结
    第五节 程度补语
        一、“慌”
        二、“猛”
        三、“欢”
        四、小结
    第六节 状态补语
        一、“得”
        二、“得捏”
        三、小结
    第七节 动量、时量补语
        一、动量补语
        二、时量补语
        三、小结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状语
        一、处所介词
        二、时间介词
        三、对象介词
        四、依凭介词
        五、小结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
        二、副词的句法功能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同的地理历史沿革
    (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综述:结构、语义、功能
    (三)晋方言关于形容词重叠研究
    (四)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
    (五)范围、语料来源及方法
一、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
    (一)完全重叠
    (二)不完全重叠
    (三)小结
二、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语法功能
    (一)重叠与句法成分
    (二)重叠与副词
    (三)小结
三、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义特征
    (一)“量”性特征
    (二)生动性特性
    (三)评价性特征
    (四)能动性特征
    (五)小结
四、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动因
    (一)韵律和谐
    (二)表达生动性需求
    (三)表量化需求
    (四)语言主观性与主观化
    (五)语言接触的影响
    (六)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西方言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
二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
三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
    (一)方言语音研究
        1.入声研究
        2.文白异读研究
        3.变调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分音词、合音词和逆序词研究
        3.古语词研究
        4.四字格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晋方言的分立
    (五)方言与民俗研究
四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
    (一)方言语音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古语词、核心词研究
        3.方言语汇研究
        4.本字考释研究
        5.词汇史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区域方言研究
    (五)诗词用韵研究
    (六)交叉学科研究
        1.地理语言学研究
        2.实验语音学研究
        3.刑侦语言学研究
    (七)方言与文化研究
五结语

(7)共时和历时视阈下的山西沁源方言“圪”(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共时视阈下“圪”的构词及语法意义
    (一)“圪”字研究综述
        1. 学者对“圪”构词的五种分类。
        2. 研究者对“圪”词语法意义的分析。
    (二)沁源方言“圪”的构词
        1. 以“圪”为主构成的名词。
        2. 以“圪”为主构成的动词。
        3. 以“圪”为主构成的形容词。
        4. 以“圪”为主构成的拟声词——圪X圪X。
        5. 以“圪”为主构成的量词(以基数词“一”为主)。
        6. 以“圪”为主构成的兼类词。
    (三)沁源方言“圪”词的语法意义
三、历时视阈下“圪”的实词虚化内涵
    (一)学者对山西方言“圪”性质的界定
    (二)“圪”的实词虚化含义
    (三)沁源方言“圪”意义虚化的文献例证
        1.“圪”作为实义词。
        2.“圪”逐渐虚化为表“微小”义的构词语素。
        3.“圪”完全虚化为不表义的纯音节助词。
四、结论

(8)陕西省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1.1 陕西行政区划
        1.1.2 陕西地方志
    1.2 研究现状
        1.2.1 陕西方志研究概况
        1.2.2 陕西方言研究概况
        1.2.3 陕西方志方言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方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3.2 方志方言词是汉语词汇学的丰富材料
        1.3.3 方志方言词研究可为工具书的补充完善提供材料
        1.3.4 从新角度探析陕西当地民族、民俗文化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考察法
        1.4.2 描写法
        1.4.3 比较法
        1.4.4 统计法
        1.4.5 溯源考证法
第2章 陕西方志方言资料概述
    2.1 方志的整理与编纂
        2.1.1 陕西旧志的着录与整理
        2.1.2 陕西新志的编纂
    2.2 方志方言资料概况
        2.2.1 旧志方言资料概况
        2.2.2 新志方言资料概况
    2.3 方志中的方言分区
        2.3.1 方言分区概况
        2.3.2 方言志中的方言分区
    2.4 方志方言词的地域分布
        2.4.1 旧志方言词的地域分布
        2.4.2 新志方言词的地域分布
第3章 陕西旧志中的方言词初探
    3.1 旧志中的复现方言词
        3.1.1 复现方言词的数量
        3.1.2 复现方言词的词性、词频和音节结构
        3.1.3 复现方言词的义类
    3.2 旧志方言词的音节结构
        3.2.1 旧志中的三音节词
        3.2.2 旧志中的四字格
    3.3 旧志方言词的词性
    3.4 旧志方言词的义类
        3.4.1 异实同名
        3.4.2 同实异名
    3.5 旧志方言词中的“圪”头词
        3.5.1 “圪”头词的概况
        3.5.2 “圪”头词的来源
        3.5.3 “圪”头词的分析
        3.5.4 “圪”头词的分布
第4章 陕西新旧方志方言词的比较研究
    4.1 新旧方志方言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4.2 词形、词义相近或相同
        4.2.1 词形相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4.2.2 新旧方志对应方言词数量不同,词义范围相同
        4.2.3 词形全同,词义基本相同
    4.3 形同义异
    4.4 义同形异
    4.5 《汉语方言大词典》词目、义项及方言区域的漏收
        4.5.1 漏收方言词条
        4.5.2 漏收方言词义项
        4.5.3 漏收方言词的方言区
第5章 关中方言区新志方言词的方言地理学分析
    5.1 方言地理学概说
        5.1.1 关中方言区
        5.1.2 方言条目选择依据及处理方式
    5.2 天文类方言词
        5.2.1 冰雹
        5.2.2 雷
        5.2.3 太阳
    5.3 动物类方言词
        5.3.1 蝙蝠
        5.3.2 老鹰
        5.3.3 蟋蟀
        5.3.4 麻雀
        5.3.5 松鼠
        5.3.6 蚂蚁
        5.3.7 猫头鹰
    5.4 植物类方言词
        5.4.1 玉米
        5.4.2 蒲公英
    5.5 亲属人品类方言词
        5.5.1 公公
        5.5.2 岳父
        5.5.3 婆婆
        5.5.4 男人
    5.6 食物类方言词
        5.6.1 馒头
        5.6.2 饺子
    5.7 身体类方言词
        5.7.1 膝盖
    5.8 余论:关中方言区方志方言词的一点思考
        5.8.1 周至方言的归属问题
        5.8.2 关中方志方言特征词
        5.8.3 关中方言区方志中的晋语方言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民国旧志与今陕西行政区划地名对应表
附录2: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附录3:新志方言材料信息表
附录4:陕西旧志方言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音化与双音化
    (一) 复音化
    (二) 双音化
二、复音化形成的原因
    (一) 语音简化说
    (二) 表义说
    (三) 义类义象分离说
    (四) 词形词义矛盾说
    (五) 韵律构词说
    (六) 审美观念说
    (七) 外来语影响说
    (八)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说
三、复音词成词途径
    (一) 音变造词
    (二) 结构造词
        1. 词组词汇化而成的词
        2. 构词法造词
        (1) 原词作语素, 加上一个新语素
        (2) 原词不作为双音词的语素, 直接用两个新语素构词
四、复音化对词法、句法的影响
    (一) 复音化对词法的影响
    (二) 复音化对句法的影响
五、复音化研究进展
    (一) 研究材料扩大化
    (二) 研究角度多维化
    (三) 研究方法多样化

(10)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子长概况
        (一) 地理人口
        (二) 历史沿革
        (三) 行政区划
        (四) 语言使用状况
    二、子长方言的内部差异
    三、关于陕北晋语/子长方言的研究
        (一) 陕北方言研究现状
        (二) 晋语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 子长方言研究现状及成果
        (四) 陕北民间曲艺对方言的传承
    四、音标符号
    五、发音合作人概况
    六、体例说明
第二章 子长方言语音
    一、语音系统
        (一) 声韵调分析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三) 音变
    二、语音特点
        (一) 音系特点
        (二) 异读
    三、同音字汇
    四、子长音系与北京音系比较
        (一) 声母比较
        (二) 韵母比较
        (三) 声调比较
    五、子长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
        (一) 声母比较
        (二) 韵母比较
        (三) 声调比较
    六、子长方言中特殊语音现象初探
        (一) 由[t]/[th]—(?)h]看塞音的塞擦化
        (二) 元音高化现象
        (三) 变体[u]的描写
        (四) 一等字的洪细转化
        (五) 促声舒化与舒声促化
第三章 子长方言词汇
    一、概述
        (一) 词汇特色
        (二) 词义差异
        (三) 特殊词语
    二、分类词表
第四章 子长方言语料记音
    一、语法例句
    二、故事传说
    三、童谣民歌
    四、熟语谜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浑源方言词汇研究[D]. 田咪咪.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河北藁城方言词缀研究[D]. 张佳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圪”字词60年研究概述[J]. 张丽梅.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4]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朱红雨.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 王志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山西方言研究70年[J]. 王晓婷,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7]共时和历时视阈下的山西沁源方言“圪”[J]. 席钰,高晓梅. 品位经典, 2019(06)
  • [8]陕西省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D]. 黄沙.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1)
  • [9]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综述[J]. 王瑞敏.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03)
  • [10]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D]. 南小兵.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晋语的一种脱音方法:加“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