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栎林植物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研究

软木栎林植物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研究

一、栓皮栎林内的光照分布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理渊[1](2019)在《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常常用来表征它对生长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情况。采用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栓皮栎和刺槐阴生、阳生叶片荧光参数、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J-I)曲线以及林内、林缘叶片光合-光响应、气孔导度-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栓皮栎阴生叶的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高于阳生叶,阳生叶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高于阴生叶;气温与刺槐叶片潜在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ETR显着正相关,与Fv’/Fm’极显着正相关;湿度与栓皮栎叶片和刺槐叶片的Fv/Fm显着正相关;刺槐叶片的Fv/Fm、ETR与叶绿素含量(Chl)显着正相关。对阴生、阳生叶J-I曲线研究发现:三个模型(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叶子飘)对叶片J-I曲线拟合的决定系数(R2)在0.96以上,叶子飘模型的R2最高(>0.99)。栓皮栎、刺槐阴生叶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分别低于阳生叶25.0%和18.0%,阳生叶的饱和光强(Isat)分别高于阴生叶26.0%和10.1%。栓皮栎和刺槐Jmax与气温显着正相关;刺槐Isat与气温、土壤水分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栓皮栎和刺槐J-I曲线初始斜率α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7—8月,当光强小于200μmol·m-2·s-1时,林内栓皮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初始量子效率(α)高于林缘叶片,说明林内栓皮栎叶片对弱光的捕获和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林缘叶片;当光强大于200 μmol·m-2·s-1时,林缘栓皮栎叶片光合能力Pn高于林内。低光强下(0~200 μmol·m-2·s-1),林内刺槐叶片Pn高于林缘叶片;当光强大于200μmol·m-2·s-1时,林内刺槐叶片Pn低于林缘,且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Ic)分别低于林缘50.0%和42.8%,以此来减少碳损耗,适应较低的光合速率。林内和林缘刺槐气孔导度(gs)随光强的变化差异显着。栓皮栎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α主要受gs控制,Rd和Ic主要受气温影响。刺槐叶片的Pnmax和α均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Ic、光饱和点(Is)与叶片饱和水汽压差呈显着正相关。

李理渊,李俊,同小娟,孟平,张劲松,张静茹[2](2018)在《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文中提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对生境的响应情况.采用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栓皮栎和刺槐人工林林内、林缘叶片气体交换的光响应曲线,利用叶子飘模型对光合作用-光响应进行了拟合,分析了林内和林缘光合参数的差异,将气孔导度机理模型与光合作用-光响应修正模型进行耦合,研究了气孔导度(gs)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7—8月,当光强小于200μmol·m-2·s-1时,林内栓皮栎叶片净光合速率(Pn)高于林缘叶片,初始量子效率(α)高于林缘叶片12.4%,林内栓皮栎叶片对弱光的捕获和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林缘叶片;当光强大于200μmol·m-2·s-1时,林缘栓皮栎叶片光合能力Pn高于林内.低光强下(0200μmol·m-2·s-1),林内刺槐叶片Pn高于林缘;当光强大于200μmol·m-2·s-1时,林内刺槐叶片Pn低于林缘,且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Ic)分别低于林缘50.0%和42.8%,以此来减少碳损耗,适应较低的光合速率.林内和林缘刺槐gs随光强的变化差异显着.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对不同光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栓皮栎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α主要受气孔导度控制,Rd和Ic主要受气温影响.刺槐叶片的Pn max和α均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Ic、光饱和点(Is)与叶片饱和水汽压差呈显着正相关.

吴涛,耿云芬,柴勇,郝佳波,袁春明[3](2017)在《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光合特性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文中指出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11种常见的木质藤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含林窗、林缘更新、喜光或适应高光强生境的常绿蔷薇、山羊桃、南蛇藤、五风藤、冷饭团、爬山虎6种植物,以及林内更新的、喜荫或适应低光强生境的石宝茶藤、川西尾叶素馨、冠盖绣球、肖菝葜和葡萄酸藤子5种植物,使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置于林外、林缘和林内3种生境下2年生幼苗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CO2响应曲线,分析其叶片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林外到林缘再到林内,11种木质藤本植物的Pn、WUE、Tr、P(max、LSP、LCP和Rd均呈下降趋势,而Ci、AQY、Amax、Rp和CE呈上升趋势,且喜光木质藤本植物光合生理指标的各项测定值在相同生境时通常都显着高于喜荫植物的;依据光合生理指标分析结果,11种木质藤本植物中适应强光的物种是爬山虎、常绿蔷薇、山羊桃和南蛇藤,适应弱光的物种是葡萄酸藤子、石宝茶藤和冠盖绣球,而冷饭团、五风藤、肖菝葜和川西尾叶素馨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居于二者中间。

王小菲,高文强,刘建锋,倪妍妍,屈璐,赵秀莲,杨文娟,邓云鹏,江泽平[4](2016)在《不同生境对栓皮栎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以栓皮栎天然分布的北界(北京,NP)、中心(陕西,CP)和南界(云南,SP)3个种源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北缘(北京)和南缘(云南)的交互移植试验,探讨不同种源幼苗光合生理性状的差异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各种源在北缘生境下的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羧化效率(CE)、光呼吸速率(Rp)、光化学猝灭系数(PQ)均显着高于南缘生境(P<0.05);(2)南界种源(SP)则具有更高的CE、Rp、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SP>CP>NP);北界种源(NP)具有更高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NP>CP>SP);(3)生境和种源的交互作用对最大羧化速率(Amax)和LSP影响显着,Amax在南北缘生境下均以当地种源的最高;而LSP在北缘生境下以中心种源(CP)最高,在南缘生境下以北界种源(NP)最高。不同生境对表观量子效率(AQY)、CO2补偿点(CCP)、暗呼吸速率(Rd)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如Fv/Fm、Fv/Fo以及NPQ影响不显着,其中AQY和Rd不受生境变化及其与种源的交互影响,这可能与栓皮栎自身遗传因素有关;(4)生长表现方面,栓皮栎幼苗在南、北不同生境下生长表现出明显差异,各种源在北缘生境下生长状况均明显优于南缘生境,且均以南界种源(SP)生长优势明显。

邓文平[5](2015)在《北京山区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的水分来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水分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理解该地区植物对季节性干旱环境的适应。北京山区不仅是北京市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整个华北平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环节,该区土壤浅薄贫瘠,降水量有限而且年内分布具有显着的季节性,旱季和雨季交替出现,森林植被常常面临土壤水分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区域降水格局的变化势必将会影响植物的建立、生长以及再生产,使得植被与水分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目前,对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如何适应水资源短缺和季节性干旱环境条件的研究还较少,有必要对森林植被在不同季节的水分利用方式和来源进行研究,并根据生理生态特征变化规律,分析两个树种适应季节性干旱的机制。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山区典型优势树种落叶阔叶林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L.)和常绿针叶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他们的水分利用模式和机制。对水文、土壤、植被和地形因子进行野外调查与观测,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土壤水、植物水以及地下水的野外采样和室内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基于土壤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土壤含水量的结合,分析降水入渗过程和运移方式;通过土壤水和植物水同位素特征的结合,利用直接相关法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及贡献率;并总结了不同生长期内树种的水分利用模式;通过对不同生长期两树种生理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的分析,结合树种水分利用模式,分析植物适应季节性干旱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特征由于水汽来源的季节性差异,以及研究区地形条件带来的强烈局地水汽再循环,而显示出独特的变化规律。研究区典型次降水过程,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以及降水同位素的年均值与全球、中国和北京地区之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2)两种林分土壤水分对降水响应的敏感区域集中于表层0-30cm;侧柏林下降水在土壤中以“驱替”的形式运移,而栓皮栎林下土壤,在旱季运移方式为“混合扩散”,雨季为“驱替”。(3)研究区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集中分布于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北京山区地下水受到了来自当地降水的补充。(4)两个树种在年内的水分利用模式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栓皮栎的水分利用深度相对于侧柏更浅。雨季,水分利用来源都集中于表层土壤0-10cm,在干旱前期和中期水分主要来源区域接近,随着干旱的加剧,在干旱末期,主要水分来源区域都下移至更深的土壤层。且两者都不利用地下水作为他们的水分来源。(5)在旱季,侧柏对降水的反应较栓皮栎更加敏感,导致两个树种对降水阂值要求的差异,降水阈值最小值9.2mm;在雨季,由于栓皮栎林内长期积累的枯落物层的影响,导致栓皮栎对降水的响应敏感,并且随着无雨期的延长,其对栓皮栎的贡献率在逐渐减小。(6)在旱季,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分含量都是植物水分利用的限制因素,但是在它们之间不存在主导因素。而在雨季,根系分布为他们水分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陈景玲,王静,王谦,吴明作,袁远,赵勇[6](2014)在《基于叶绿素荧光的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庇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叶绿素荧光这一光合作用的敏感指针,对比研究了荆条灌丛下和对照裸地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幼苗荧光参数在不同天气类型下的反映,同时也测定了栓皮栎幼苗的光曲线,得到了光饱和点和半饱和光强。结果表明,灌丛下与裸地的叶片Fv/Fm和Y(Ⅱ)、qL和qN、Y(NPQ)和Y(NO)等在晴天、多云、阴天下均有不同的反映,均表现出荆条灌丛的庇荫效应。结论:1)栓皮栎幼苗的光饱和点为1 942μmol·m-2·s-1,半饱和光强为235μmol·m-2·s-1,显现出栓皮栎并不具有对强光的特殊耐受力;2)晴天中午时段裸地叶片有明显的光抑制,但这种光抑制处于可逆的范围;3)Fv/Fm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映出灌丛下栓皮栎幼苗叶片的光合活性高、光保护能力强,光合状况优于对照,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郭霄[7](2014)在《不同槭属植物幼苗对水分、光照及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包括局部地区干旱及氮沉降等,正变得日益严重。全球环境变化也使得森林光照异质性的发生频率增加。森林植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而森林植被将如何采取生理生态学措施适应变化的环境,成为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暖温带常见的几种槭属植物: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uel),青榨槭(Acer davidii Franch),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及栎属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研究不同的水分、光照及氮沉降对其生长形态、叶形态、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征、气体交换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等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从功能性状的角度揭示森林植被对水分、光照及氮沉降的响应机制,将有助于理解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并能够为植被恢复、森林管理、制定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暖温带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三角枫及青榨槭均为中国本土种。光照及水分是影响森林植被生存及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关于干旱及遮荫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是未有一致的结论。关于干旱及遮荫相互作用的几种假设分别认为遮荫能够减轻(“促进理论”)或者加重(“权衡理论”)干旱的负面作用,以及遮荫对干旱的影响没有任何作用(“独立作用理论”)。本实验采用正交设计,共设置了5个水分水平(15%、35%、55%、75%与95%的饱和持水量)及2个光照水平(10%与66%的全光照),对三角枫及青榨槭进行了123天的处理。结果发现,干旱及遮荫不同程度地抑制了三角枫及青榨槭的生长。遮荫显着减少了三角枫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及叶片尺寸,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叶片水分含量及比叶面积。遮荫显着减少了青榨槭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叶片水分含量及比叶面积,但是对叶片大小没有显着影响。干旱显着降低了三角枫及青榨槭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及叶片尺寸。三角枫总体来说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大多数测量指标而言,光照及水分的交互作用对两个物种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因此本研究不支持“独立作用理论”。对两物种来说,在高光照条件下,处在较高的水分状态下(55%-95%的饱和持水量)幼苗生物量往往是干旱环境中幼苗的数倍。而在遮荫环境下,处在较高的水分状态下(55%-95%的饱和持水量)幼苗生物量仅仅略高于干旱环境中幼苗。说明遮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对两树种幼苗的负面作用,本研究基本支持“促进理论”。异速生长分析发现,光照及水分显着影响了三角枫的茎生物量比及叶生物量比,以及青榨槭的茎生物量比,但是对两物种的根生物量比及根冠比没有影响。水分对根冠比的影响不显着也是“促进理论”的特征之一。高于15%饱和持水量的土壤水分含量是保持两物种幼苗生存生长的必要条件,对森林冠幅的常规修剪可以加速幼苗生长,促进植被恢复及群落演替。为了揭示林窗形成对林下不同演替阶段乔木幼苗的影响,采用演替中期种元宝槭及演替后期种栓皮栎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盆栽控制实验。实验共有三个处理:(1)持续低光照处理,用以模拟林下环境;(2)持续高光照处理,用以模拟林窗环境;(3)先低光照后高光照处理(光照转换处理),用以模拟林窗的形成。实验过程中对整株及叶片水平的的形态学及生理学指标进行测量,并对光照转换完成后的光照转换处理及持续高光强处理下新长出的叶性状(新叶)进行了测量。相对于持续弱光的情况,光照转换处理下两物种的生物量都有所增加,叶片水分含量、比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则有所降低。相对于持续弱光的情况,光照转换处理增加了元宝槭冠幅,降低了根冠比及叶片尺寸。然而,相对于持续弱光的情况,光照转换处理增加了栓皮栎的基径、实际量子产量及光化学淬灭,减少了最大量子产量。不同的光照处理未能改变栓皮栎的生物量分配。两个物种的最大量子产量在光照转换后均急速下降,之后缓慢上升,且元宝槭幼苗的最大量子产量恢复速度快于栓皮栎。持续低光及持续高光处理下,两物种的实际量子产量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元宝槭幼苗在光照转换后光照转换处理下新长出的叶片要显着小于持续高光处理下的新叶。但是元宝槭幼苗在光照转换处理及持续高光处理下新叶的叶绿素荧光指标并无差异。栓皮栎幼苗在光照转换处理下的新叶尺寸与持续高光处理下未见差异,而叶绿素荧光显着高于持续高光处理。元宝槭总体上具有更高的表型可塑性,而栓皮栎在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方面的可塑性更高。两种落叶乔木对不同光照的响应机制在光照吸收及利用方面基本相同,但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有较大差异。不断增加的大气氮沉降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元宝槭广泛分布在中国北部、朝鲜半岛及日本,且在城市街道、公园及庭院多有种植,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及景观价值。在其广泛分布区内,大气氮沉降也具有较大差异。本实验设置了较大跨度的氮沉降速率梯度,从现行的氮沉降速率到未来或能够达到的氮沉降速率,对元宝槭幼苗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模拟氮沉降处理,并对幼苗的生长、生物量指标及分配、叶形态特征、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指标进行了测量。适度氮沉降促进了株高、基径、总生物量、叶片尺寸、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然而极端重度氮沉降(20gNm-2y-1)下并未表现出这种促进作用。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分配格局、叶延展性、叶片水分含量及比叶面积并未受氮沉降影响。氮沉降临界值应该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内,针对某一特定物种的发育阶段进行定义。氮沉降临界值还应该考虑土壤缓冲能力。本研究中,暖温带种植的一年生元宝槭幼苗中,氮沉降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的临界值约为(20gNm-2y-1。总之,三角枫及青榨槭幼苗对干旱及遮荫均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遮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负面效果。林窗的形成促进了元宝槭及栓皮栎幼苗的生长,总体来看元宝槭幼苗比栓皮栎幼苗具有更高的表型可塑性,而栓皮栎幼苗在叶绿素荧光方面的可塑性更高。适度的氮沉降促进了元宝槭幼苗的生长,而过量的氮沉降速率下,促进作用消失。本研究将为植被恢复中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为育种造林及森林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徐湘婷[8](2014)在《风与光对于欧美107杨,栓皮栎与侧柏生理生态影响》文中指出风与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自然环境中,二者常常共同对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产生复杂的影响。为了区分光照和风对植物生长和形态建成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欧美107杨,栓皮栎与侧柏的苗木进行以下四种处理:全光照+吹风;全光照+不吹风;遮荫+吹风;遮荫+不吹风。测定了这3种苗木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同时,测定了2种被子植物苗木的凌晨与正午水势与导水损失率等在内的水力学结构(由于无法测定侧柏导水损失率,所以没有测定)。在试验开始与结束后,测定了植物的树径与树高等生长量的变化,最后测定了植物的根长,根表面积等指标。研究结果发现:1.植物对于光照与风的响应由于树种自身特性的不同而产生差异。2.光照条件下欧美107杨和栓皮栎的凌晨水势显着的低于遮光处理的凌晨水势。这说明,光照导致欧美107杨和栓皮栎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显着更多,而风没有改变植物的凌晨水势。正午时,对于2种植物来说,风与光照都显着减低其水势。水势的变化与导水损失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光照与风吹对于欧美107杨与栓皮栎苗木是通过影响植物水分运输从而影响其正午水势变化。3.风是影响3类苗木气孔导度值和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光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植物的气孔导度值和光合速率。107杨与栓皮栎苗木的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对于光照与风的响应与其导水损失率对于光照与风的响应情况趋势一致,光照与风通过影响植物的水分运输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以及有机物的积累。4.植物高生长对于光照与风条件的响应,与自身的树种特性有很大关系;3类植物粗生长对光照与风的响应趋势一致,表明植物粗生长对于光照与风的影响较高生长敏感。107杨与栓皮栎苗木的粗生长对于光照与风的响应与其导水损失率对于光照与风的响应情况趋势一致,光照与风是通过影响植物的水分运输从而影响粗生长。5.最终风使得3种植物的尖削度都显着提高(p<0.05),而遮光可以掩盖(override)这样的情况,使得尖削度变低,树干更通直。光照与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总体层面上的,风会超越遮光的影响,使得植物的型态朝着适应风的方向发展,如形成更抗风的塔形树木形状。6.遮光后,栓皮栎可以用更弱的支持作用来维持自身;由于107杨的细根较多,风的水分胁迫可能影响细根程度较大,为了维持一定量的细根,107杨没有显着减少地下部分干物质输出(p <0.05),细根主要与水分吸收有关,风对于107杨根部影响是由于风对107杨水分吸收影响引起。由于侧柏叶片等形态受风影响较小,光照是决定干物质分配和根部生长的重要因素。

古琳[9](2013)在《无锡惠山三种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游憩林作为重要的城市森林,为人们提供了最便捷的生态游憩场所,同时也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空气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城市游憩林的生态保健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以无锡惠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秋、冬季和2012年春、夏季的游憩时段内(5:0019:00),通过实地持续监测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香樟林、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等三种游憩林内小气候及气候舒适度、空气挥发物、负离子、颗粒物、含氧量等空气保健指标的时间变化规律,并于春季在惠山林缘道路和城区河埒广场绿地作了对比观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与惠山林缘道路和城区广场相比,三种游憩林表现出明显的调节气候舒适度、释放更多有益挥发物、降低空气颗粒物、增加负离子和氧气浓度等生态保健功能。2.惠山三种游憩林各项生态保健指标在年度内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①光照春季最强,气温夏季最高,空气湿度夏、秋季最高,风速季节变化不显着,林内气候舒适度春季最好,春、夏、秋季达到“舒适”。②总挥发物种数和浓度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夏季有益挥发物种数最多,夏、秋季有益挥发物总浓度较高。③夏季空气颗粒物清洁度最好,秋季污染相对严重。④林内空气负离子水平夏季最高且达到保健功能等级,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⑤林内空气氧气浓度为夏季最高,春季次之。⑥FHAI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3.在不同季节,惠山三种游憩林各项生态保健因子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适宜游憩时间也有差异。①四个季节的光照和温度峰值均在11:0015:00出现,湿度在5:007:00最高,风速日变化规律在观测期不明显;春季气候舒适度在11:0017:00达到“很舒适”,夏季则提前到5:007:00,秋季多数时间为“舒适”,冬季全天均“不舒适”。②总挥发物种数和浓度峰值集中在5:009:00和17:0019:00,有益挥发物种数和浓度峰值在不同季节出现的时间有差异。③空气颗粒物在四个季节的峰值集中在7:00左右,低谷时间为中午13:00左右和17:00左右。④空气负离子水平在各季节13:00左右出现峰值,低谷时间有差异。⑤氧气浓度在各季节均集中于13:00出现峰值。⑥森林空气健康指数(FHAI)在四个季节的峰值均出现在中午或下午;FHAI评价结果表明,夏、秋季白天时段均适宜游憩,春季在9:0019:00、冬季在9:0017:00期间适宜游憩。4.不同游憩林之间各项生态保健指标的季节以及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①栓皮栎林各项小气候指标全年均值最高,舒适度最好;香樟林春、夏舒适度时间最长,秋季为栓皮栎林。②香樟林总挥发物浓度最高,栓皮栎林有益挥发物浓度最高。③香樟林内TSP和PM10清洁度最高,湿地松林的PM2.5浓度最低,栓皮栎林PM2.5比例最高。④香樟林负离子水平全年均值最高,湿地松林在夏、冬季较高,栓皮栎林在夏季较高。⑤栓皮栎林含氧量全年最高,香樟林在春季最高,湿地松林在夏季最高。⑥春、夏、冬季栓皮栎林的FHAI最高,秋季则为香樟林。5.惠山游憩林内几种生态保健因子之间关系密切。PM10浓度是限制空气负离子的主导因素,正离子和TSP浓度是增加空气负离子的主要因素。TSP与PM10、PM10与PM2.5相互促进作用明显。温度是促进空气含氧量的主导因素。空气挥发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小粒径颗粒物、空气负离子和氧气浓度。最后,本文结合游憩林各项生态保健指标及森林空气健康指数的评价结果,提出惠山一年四季的游憩线路。

吴敏[10](2013)在《栓皮栎种群实生苗定居过程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阐明栓皮栎种群实生苗定居生态学过程及其耐旱特性,本研究以陕西不同分布区域(黄土高原、秦岭北坡、秦岭南坡)、不同生境(坡向)的栓皮栎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固定样地观测与室内控制试验,幵展种群及生理生态调查、测定,研究了栓皮栎种群从结实、种子扩散、幼苗定居的过程;以及栓皮栎实生苗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分析了栓皮栎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为栓皮栎次生林恢复或人工丰产林栽培提供了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秦岭北坡、秦岭南坡栓皮栎个体结实数量、种子形态、质量(千粒重和生活力)均为阳坡大于阴坡;结实数量、种子形态和质量均为秦岭南坡〉秦岭北坡>黄土高原。栓皮栎坚果主要分布于树冠上层和树冠阳面。对林内17个环境因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其结实、种子形态与质量的重要因子为母树冠幅面积、冠幅体积、以及林内的温度、光照条件、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其中林内温度、光照条件作用最大。2、不同分布区栓皮栎种子雨观测表明:黄土高原种子雨降落开始时间最晚,结束最早,持续时间约76天,其中高峰期约14天;而秦岭南坡种子雨开始最早,结束最晚,持续时间最长91天,高峰期长达33天。同一分布区,阳坡落种早于阴坡,而阴坡落种高峰期较集中。种子雨和种子库总密度均为秦岭南坡〉秦岭北坡〉黄土高原,且阳坡大于阴坡。种子雨降落均以成熟种子为主,主要集中在高峰期降落,成熟饱满种子比例最高为黄土高原阴坡(56.60%);败育、虫蛀和被动物哨食种子主要集中在种子雨起始期和末期,虫蛀和被啃食种子比例以秦岭南坡最高;败育种子比例以秦岭北坡的阴坡最高,达到33.34%。各分布区种子库数量组成随时间发展呈动态变化,阳坡成熟种子消失速度快于阴坡,动物取食和霉烂是导致栓皮栎土壤种子库种子减少的主要因素。3、三个分布区固定样地检测表明:实生苗随年龄增长密度下降;黄土高原实生苗通过降低茎叶生长,增加根系的生长适应不良生境;秦岭北坡实生苗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增强,逐渐将更多干物质累积在茎叶器官;秦岭南坡阳坡实生苗生长发育最好,主要通过提高叶面积指数,提高光竞争能力,促进其生长。通径分析表明,改善光照条件、土壤含水率、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和枯落物层厚度,同时降低灌木层盖度和林分密度有利于栓皮栎林实生苗定居。4、PEG模拟干旱胁迫试验表明:干旱胁迫使栓皮栎种子萌发时间延缓,萌发活力指数(VI)下降;但轻度胁迫(-O.lMPa)使种子的萌发率(GP)和日平均萌发速度均提高9.81%,萌发势(GRI)提高4.58%,并促进种子胚根增长;在中、重度胁迫(-0.3?-1.5MPa)下,抑制种子萌发,且胚根和胚芽生长缓慢。种苗通过提高根芽比(R/P)适应环境水势的降低(-0.1~-1.2MPa),但重度胁迫(-1.5MPa)下,种子不能产生胚芽。随胁迫强度的增加,种子群体萌动、萌发和出苗达50%概率时间延长,各阶段环境临界水势依次为:-0.12MPa、-0.08MPa和-0.06MPa,说明种子出苗过程对环境水分胁迫较为敏感,耐旱能力最弱。当水势低于-0.6MPa时,种子的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积累降低、抗氧化保护酶(SOD、POD、CAT、APX)活性和抗氧化剂(ASA)含量显着下降,导致MDA大量积累,抑制种子萌发。5、长期干旱胁迫导致栓皮栎幼苗株高、基茎、健康叶片数量、叶面积和干物质累积减少;轻度干旱可增加幼苗不同直径等级根系数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尽管栓皮栎幼苗通过增加叶面积比和比叶面积抵御干旱环境,但其作用效果并不显着;当胁迫程度超过中度时,幼苗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下降。此外,栓皮栎幼苗可通过在叶片、小直径细根(0<D≤0.5mm)和大直径细根(0.5<D≤2mm)大量积累渗透调节物质、迅速降低渗透势、启动抗氧化保护系统抵御长期轻度干旱胁迫。而中度胁迫下,叶片和细根部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均已发生下降,导致幼苗耐旱能力下降且生长缓慢。重度胁迫导致幼苗各器官可溶性蛋白含量、CAT、POD和APX的活性,以及ASA含量均迅速降低,而MDA含量迅速增加,细根活力下降,幼苗生长停滞。6、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幼苗叶片相对含水率(RWC)均保持在60%以上,在重度胁迫下,叶片RWC仅为42%,暗示叶片吸水保水能力下降。幼苗通过大幅度的降低饱和渗透势(Ψ100s)和初始质壁分离渗透势(Ψ0s),保持更多的非渗透水含量(RWCa)和更低的组织细胞弹性模量()适应轻度胁迫。然而在长期重度胁迫导致Ψ100s和Ψ0s升高,渗透调节作用受阻。栓皮栎幼苗日光合进程呈双峰型曲线,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10:00~11:00和15:00~16:00之间;在中午13:00发生“午休”现象。干旱胁迫导致净光合速率(Pn)降低,其原因包括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轻度胁迫可以提高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而重度导致其显着降低。干旱胁迫会引发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但Chla/Chlb和Car/Chla+b为升高趋势。7、栓皮栎次生林中应加强实生苗保护,使其顺利渡过不良环境;未来栓皮栎资源培育中,丰产林培育应该在种子雨高峰期时采种;培育丰产林地点应该选择在秦岭林区;在对次生林改造与丰产林培育中,应及时抚育间伐,控制林分郁闭度,保证林地充足的光照,土壤水分维持在21.1±0.6%~14.6±1.2%之间,促进种子萌发及实生苗生长发育。

二、栓皮栎林内的光照分布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栓皮栎林内的光照分布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光环境对植物光合的影响
    1.3 光合作用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子
        1.4.1 温度和湿度
        1.4.2 叶绿素含量
        1.4.3 土壤含水量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观测
        2.2.1 荧光参数的测定
        2.2.2 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2.3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5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3 模型拟合
        2.3.1 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曲线拟合
        2.3.2 光合作用-光响应模拟
        2.3.3 气孔导度机理模型与光合作用-光响应修正模型的耦合
3 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叶绿素荧光差异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栓皮栎阴生、阳生叶不同月份荧光参数的变化
        3.1.2 刺槐阴生、阳生叶不同月份荧光参数的变化
        3.1.3 双因素方差分析
        3.1.4 环境因子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 讨论
        3.2.1 阴生叶、阳生叶荧光参数的差异
        3.2.2 阴生叶、阳生叶荧光参数的月动态变化
        3.2.3 叶荧光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模拟
    4.1 结果和分析
        4.1.1 不同模型拟合的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曲线比较
        4.1.2 阴生、阳生叶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曲线比较
        4.1.3 环境/生物因子对电子传递速率特征参数的影响
    4.2 讨论
        4.2.1 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4.2.2 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叶子飘模型适用度比较
        4.2.3 阴生、阳生叶电子传递速率特征参数的比较
        4.2.4 环境/生物因子对电子传递速率特征参数的影响
5 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光环境下叶绿素含量
        5.1.2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
        5.1.3 气孔导度-光响应曲线
        5.1.4 光合参数与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
    5.2 讨论
        5.2.1 林内、林缘叶绿素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2.2 林内、林缘叶片光合参数的差异
        5.2.3 光合参数与生物/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1.3 光合作用-光响应模拟
    1.4 气孔导度机理模型与光合作用-光响应修正模型的耦合
    1.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环境下叶绿素含量
    2.2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
    2.3 气孔导度 (gs) -光响应曲线
    2.4 光合参数与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3.1 林内、林缘叶绿素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 林内、林缘叶片光合参数的差异
    3.3 光合参数与生物/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3)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光合特性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4.2 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1.4.3 光合-CO2响应曲线的测定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环境对11种藤本植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光环境对11种藤本植物光合-光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光环境对11种藤本植物光合-CO2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1.1 不同藤本植物叶片光合气体参数对不同生境的响应
        3.1.2不同藤本植物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参数对不同生境的响应
        3.1.3 不同藤本植物叶片光合-CO2响应曲线参数对不同生境的响应
        3.1.4 不同藤本植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
    3.2 结论

(4)不同生境对栓皮栎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1.2.2 CO2响应曲线的测定
        1.2.3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1.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2.5 相对生长速率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对生长速率
    2.2 不同生境下各种源光合参数比较
    2.3 不同生境下各种源栓皮栎对CO2响应参数的比较
    2.4 不同生境下各种源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2.5 生境、种源及其交互作用对栓皮栎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5)北京山区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1 稳定同位素基础理论
        1.1.1 稳定同位素的基础理论
        1.1.2 稳定同位素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1.2 稳定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过程中的应用
        1.2.1 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
        1.2.2 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特征
        1.2.3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植物的水分来源
        1.2.4 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
        1.2.5 植物对不同降水量级的响应
        1.2.6 根系水力再分配
        1.2.7 植物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1.3.1 存在问题
        1.3.2 发展方向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山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水文特征
        2.1.6 植被特征
        2.1.7 森林资源概况
    2.2 鹫峰实习林场概况
        2.2.1 区域位置
        2.2.2 土壤和地质地貌
        2.2.3 气候和水文
        2.2.4 森林植被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0 主要研究内容
    3.1 技术路线
    3.2 试验设计
    3.3 研究方法
        3.3.1 试验地设置情况
        3.3.2 监测项目与方法
    3.4 研究方法
        3.4.1 直观法
        3.4.2 多元混合模型方法
        3.4.3 三角坐标变换法
        3.4.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 水分循环中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分析
    4.1 降水分布特征
    4.2 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4.2.1 大气降水中D和~(18)O含量特征
        4.2.2 大气降水线
        4.2.3 降水氘盈余的变化与水汽来源推导
        4.2.4 降水同位素组成与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4.2.5 典型次降雨过程同位素特征的变化
    4.3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变化
        4.3.1 降水与林冠穿透水D和~(18)O的关系
        4.3.2 降水与林冠穿透水差值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4.3.3 降水与树干流δ~(18)O之间的关系
    4.4 土壤水分同位素特征分析
        4.4.1 土壤水分的年内动态变化
        4.4.2 林分土壤水分δ~(18)O的季节变化
        4.4.3 土壤水分δ~(18)O对降水的响应
    4.5 地下水△~(18)O的变化分析
    4.6 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及其关系
        4.6.1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关系
        4.6.2 降水-土壤水-植物莲干水分同位素特征及其关系
    4.7 小结
5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
    5.1 植物茎干水与不同水源的稳定同位素年内不同生长期的变化
        5.1.1 干旱前期植物茎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5.1.2 干旱中期植物莲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5.1.3 干早末期茎干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5.1.4 雨季植物茎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5.1.5 侧柏和栓皮栎水分利用来源总结与对比分析
    5.2 不同土壤层次对植物水分利用的贡献率
        5.2.1 利用Iso-source确定不同土层对水分利用的贡献率
        5.2.2 量化不同土层对树种水分利用的贡献量
    5.3 不同生长期两树种对降水的响应
        5.3.1 雨季雨后侧柏和栓皮栎的水分利用
        5.3.2 旱季雨后侧柏和栓皮栎的水分利用
    5.4 地下水与植物水分利用来源
    5.5 小结
6 典型树种生理生态特征分析
    6.1 树干液流及环境因子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变化
        6.1.1 侧柏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6.1.2 栓皮栎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6.2 叶片水势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变化
        6.2.1 侧柏和栓皮栎叶片水势日变化特征分析
        6.2.2 侧柏和栓皮栎叶片水势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6.2.3 侧柏和栓皮栎叶片水势对比分析
    6.3 叶片气孔导度规律分析
        6.3.1 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规律
        6.3.2 侧柏叶片气孔导度的季节变化
    6.4 根系分布规律
    6.5 小结
7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的生理生态特征响应
    7.1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与平均树干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7.1.1 莲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平均树干液流的关系
        7.1.2 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平均树干液流之间关系分析
        7.1.3 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平均树干液流关系差异性分析
    7.2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
        7.2.1 侧柏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其对应黎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
        7.2.2 栓皮栎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其对应黎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
    7.3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与根系分布、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7.3.1 土壤水分含量、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分贡献率投点分布区域
        7.3.2 干早期水分利用主导因素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基于叶绿素荧光的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庇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点设置
    1.2 观测仪器和测定方法
    1.3 光曲线的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栓皮栎幼苗的光饱和点和半饱和光强
    2.2 灌丛的叶面积系数和不同天气的光环境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2.3.1 晴天状况下Fv/Fm和Y(Ⅱ)的变化(图3A)
        2.3.2 多云和阴天状况下Fv/Fm和Y(Ⅱ)的变化(图3B,C)
    2.4 qL和qN在不同天气类型下的反映
    2.5 Y(NPQ)和Y(NO)在不同天气类型下的反映
3 结论与讨论

(7)不同槭属植物幼苗对水分、光照及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日趋严重的干旱胁迫
        1.1.2 光环境的异质性
        1.1.3 地球氮沉降现状及其影响
        1.1.4 研究意义
    1.2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的形态及生长
        1.2.2 光合作用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进展介绍
        1.3.1 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uel)
        1.3.2 青榨槭(Acer davidii Franch)
        1.3.3 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
        1.3.4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的准备
        2.3.2 实验用温室及遮阳棚
        2.3.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量
        2.3.4 生长指标的测量
        2.3.5 叶形态特征的测量
        2.3.6 叶绿素含量测量
        2.3.7 叶绿素荧光测定方法
        2.3.8 生物量及其分配的测量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三角枫及青榨槭幼苗对水分及光照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3.1 研究方法
        3.1.1 实验地概况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设计
        3.1.4 实验指标的测量
        3.1.5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处理下的物候学
        3.2.2 生长形态对光照和水分的响应
        3.2.3 叶形态特征对光照和水分的响应
        3.2.4 叶绿素含量对光照和水分的响应
        3.2.5 生物量及其分配对光照和水分的响应
    3.3 讨论及结论
第四章 元宝槭及栓皮栎幼苗对不同光照及光照转换的响应
    4.1 研究方法
        4.1.1 实验地概况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设计
        4.1.4 实验指标的测量
        4.1.5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不同处理下的物候学
        4.2.2 生长形态对不同光照处理的响应
        4.2.3 叶形态特征对不同光照处理的响应
        4.2.4 叶绿素含量对不同光照处理的响应
        4.2.5 叶绿素荧光特征对不同光照处理的响应
        4.2.6 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照处理的响应
        4.2.7 不同光环境下的两个物种的功能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2.8 不同光环境下的两个物种的表型可塑性指数
    4.3 讨论与结论
        4.3.1 不同光照处理对元宝槭及栓皮栎幼苗的形态及生物量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光照处理对元宝槭及栓皮栎幼苗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元宝槭幼苗对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5.1 研究方法
        5.1.1 实验地概况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设计
        5.1.4 实验指标的测量
        5.1.5 数据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生长形态及生物量指标对不同氮沉降处理的响应
        5.2.2 叶形态特征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5.2.3 叶绿素荧光及气体交换特征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5.3 讨论及结论
        5.3.1 不同水平模拟氮沉降对元宝槭幼苗的形态及生物量指标的影响
        5.3.2 不同水平模拟氮沉降对元宝槭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5.3.3 元宝槭幼苗的氮沉降临界值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实验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性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实验图片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风与光对于欧美107杨,栓皮栎与侧柏生理生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生长指标的测定
        2.2.3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光合作用指标的测定
        2.2.4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水分指标的测定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欧美 107 杨、栓皮栎水力学特性的比较
    3.1 结果
        3.1.1 欧美 107 杨和栓皮栎苗木叶凌晨与正午水势的测定
        3.1.2 欧美 107 杨和栓皮栎苗木小枝导水损失率的测定
    3.2 结果
        3.2.1 欧美 107 杨和栓皮栎苗木叶凌晨与正午水势的比较
        3.2.2 欧美 107 杨和栓皮栎苗木导小枝水损失率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光合作用的比较
    4.1 结果
        4.1.1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4.1.2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气孔导度值的比较
        4.1.3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蒸腾速率的比较
        4.1.4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4.2 讨论
        4.2.1 净光合速率对于光照与吹风处理的响应
        4.2.2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气孔导度值
        4.2.3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的蒸腾速率
        4.2.4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4.3 小结
第五章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的生长量的比较
    5.1 结果
        5.1.1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的株高相对增长量
        5.1.2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基径相对增长量
        5.1.3 试验前后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尖削度变化
        5.1.4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干物质重
        5.1.5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根长以及根表面积
        5.1.6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各级根的根长与根表面积
    5.2 讨论
        5.2.1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的株高相对增长量与基径相对增长量
        5.2.2 试验前后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尖削度变化
        5.2.3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干物质重
        5.2.4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根长与根表面积
        5.2.5 欧美 107 杨、栓皮栎和侧柏苗木各级根的根长与根表面积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9)无锡惠山三种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森林小气候和人体气候舒适度
        1.2.2 植物挥发物(BVOCs)
        1.2.3 空气悬浮颗粒物
        1.2.4 森林区域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
        1.2.5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
        1.2.6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观测时间
        2.2.2 试验样地选择及概况
        2.2.3 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2.2.4 各项生态保健指标的评价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游憩林生态保健效应对照分析
    3.1 游憩林改善小气候效应
    3.2 游憩林挥发物保健功能
    3.3 游憩林降尘效应
    3.4 游憩林增加空气负离子效应
    3.5 游憩林富氧效应
    3.6 小结
第四章 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变化
    4.1 游憩林内小气候及气候舒适度全年总体特征
        4.1.1 游憩林内小气候全年总体特征
        4.1.2 游憩林内气候舒适度全年总体特征
    4.2 游憩林内小气候及气候舒适度季节变化
        4.2.1 游憩林内小气候指标季节变化
        4.2.2 游憩林内气候舒适度指数季节变化
    4.3 游憩林内小气候及气候舒适度日变化
        4.3.1 游憩林内小气候指标日变化
        4.3.2 游憩林内气候舒适度指数日变化
    4.4 游憩林人体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游憩利用
        4.4.1 气候综合舒适度评价
        4.4.2 气候舒适度的游憩利用
    4.5 小结
第五章 游憩林内有机挥发物成分及变化
    5.1 游憩林内挥发物成分总体特征
    5.2 游憩林内挥发物季节变化
        5.2.1 总挥发物季节变化
        5.2.2 各类挥发物季节变化
    5.3 游憩林内挥发物日变化
        5.3.1 总挥发物日变化
        5.3.2 各类挥发物日变化
    5.4 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主要挥发物时间变化
        5.4.1 有益挥发物成分
        5.4.2 有益挥发物总量季节变化
        5.4.3 有益挥发物总量日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游憩林内空气颗粒物变化
    6.1 游憩林内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全年总体特征
    6.2 游憩林内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
        6.2.1 TSP浓度季节变化
        6.2.2 PM10浓度季节变化
        6.2.3 PM2.5 浓度季节变化
        6.2.4 小粒径颗粒物浓度所占比例季节变化
        6.2.5 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季节变化对比
    6.3 游憩林内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
        6.3.1 TSP浓度日变化
        6.3.2 PM10浓度日变化
        6.3.3 PM2.5 浓度日变化
        6.3.4 小粒径颗粒物浓度所占比例日变化
        6.3.5 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对比
    6.4 游憩林内空气颗粒物清洁度评价与游憩利用
        6.4.1 空气颗粒物清洁度等级评价
        6.4.2 基于空气颗粒物清洁度的游憩利用
    6.5 小结
第七章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变化
    7.1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水平全年总体特征
    7.2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水平季节变化
        7.2.1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
        7.2.2 游憩林内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季节变化
    7.3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水平日变化
        7.3.1 春季
        7.3.2 夏季
        7.3.3 秋季
        7.3.4 冬季
    7.4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评价与游憩利用
        7.4.1 游憩林内空气负离子水平评价
        7.4.2 基于空气离子清洁度的游憩利用
    7.5 小结
第八章 游憩林内空气含氧量变化
    8.1 游憩林内空气含氧量全年总体特征
    8.2 游憩林内空气含氧量季节变化
    8.3 游憩林内空气含氧量日变化
    8.4 小结
第九章 游憩林各项生态保健因子之间的关系
    9.1 空气负离子与其他生态保健因子关系
        9.1.1 简单相关分析
        9.1.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9.1.3 通径分析
    9.2 TSP与其他生态保健因子关系
        9.2.1 简单相关分析
        9.2.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9.2.3 通径分析
    9.3 PM10与其他生态保健因子关系
        9.3.1 简单相关分析
        9.3.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9.3.3 通径分析
    9.4 PM2.5 与其他生态保健因子关系
        9.4.1 简单相关分析
        9.4.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9.4.3 通径分析
    9.5 空气含氧量与其他生态保健因子关系
        9.5.1 简单相关分析
        9.5.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9.5.3 通径分析
    9.6 TVOCS与其他生态保健因子关系
    9.7 小结
第十章 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综合评价
    10.1 森林空气健康指数构建
        10.1.1 原始数据标准化
        10.1.2 主成分及权重确定
        10.1.3 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综合评价指数建立
    10.2 森林空气健康指数时间变化
        10.2.1 季节变化
        10.2.2 日变化
    10.3 森林空气健康等级评价及游憩利用
    10.4 惠山生态保健游憩路线设计探索
    10.5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11.1 结论
        11.1.1 游憩林生态保健指标的季节变化
        11.1.2 游憩林生态保健指标的日变化
        11.1.3 不同游憩林之间各生态保健指标的差异
        11.1.4 游憩林各项生态保健指标之间的关系
        11.1.5 游憩林的生态保健效应
    11.2 讨论
    11.3 展望与建议
    1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栓皮栎种群实生苗定居过程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栎类植物种子产生及实生苗定居过程研究
        1.2.1 栎类植物种子生产研究
        1.2.2 栎类种子雨和种子库研究
        1.2.3 栎类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栎属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3.1 干旱胁迫下栎类种子萌发
        1.3.2 干旱胁迫下栎类幼苗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
        1.3.3 干旱胁迫下栎类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1.3.4 干旱胁迫下栎类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1.4 栓皮栎研究进展
        1.4.1 栓皮栎地理分布研究
        1.4.2 栓皮栎生殖生态和生理生态学研究
        1.4.3 栓皮繁育与造林技术研究
    1.5 栓皮栎种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思想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2.1.2 土壤条件
        2.1.3 林下植被
    2.2 野外调查实验的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与设置
        2.2.2 群落特征样地调查
        2.2.3 栓皮栎母树结实及种子特征调查
        2.2.4 种子雨与土壤种子库调查
        2.2.5 实生幼苗调查
    2.3 室内干旱试验材料、设计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栓皮栎结实及种子特征分析
    3.1 栓皮栎林样地特征与生态环境因子
    3.2 栓皮栎个体结实空间格局
    3.3 栓皮栎种子形态和质量特征分析
    3.4 影响栓皮栎结实和种子特性的因素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栓皮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的动态
    4.1 栓皮栎种子雨散布时间动态
    4.2 栓皮栎种子雨组成和质量
    4.3 栓皮栎土壤种子库储量及动态
    4.4 栓皮栎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栓皮栎天然实生苗定居生态学过程
    5.1 栓皮栎实生苗年龄结构
    5.2 栓皮栎实生苗的生长特征
    5.3 栓皮栎实生苗的干物质量累积及其分配特征
    5.4 影响栓皮栎实生苗定居的环境因子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栓皮栎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6.1 干旱胁迫下栓皮栎种子萌发能力的变化
        6.1.1 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时间与速度的变化
        6.1.2 干旱胁迫下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及萌发胁迫指数
        6.1.3 干旱胁迫下根芽比及萌发活力指数的变化
    6.2 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动、萌发和出苗各阶段的需水阈值
    6.3 干旱胁迫下栓皮栎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6.3.1 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6.3.2 干旱胁迫下渗透调节物的变化
        6.3.3 干旱胁迫下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栓皮栎幼苗的生长发育与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7.1 不干旱胁迫下栓皮栎幼苗的生长变化
        7.1.1 干旱胁迫下茎叶的生长变化
        7.1.2 干旱胁迫下根系的生长变化
    7.2 干旱胁迫下栓皮栎幼苗干物质量积累和分配模式的变化
    7.3 干旱胁迫下栓皮栎幼苗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7.4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栓皮栎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保护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8.1 干旱胁迫下叶片的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8.2 干旱胁迫下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8.3 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变化
        8.3.1 干旱胁迫下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8.3.2 干旱胁迫下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8.4 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保护系统之间的关系
        8.4.1 抗氧化保护酶和抗氧化剂之间的关系
        8.4.2 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保护酶活性、抗氧化剂之间的关系
    8.5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栓皮栎幼苗叶片水分和光合生理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9.1 干旱胁迫下叶片水分状况
    9.2 干旱胁迫下幼苗 PV 曲线水分参数
        9.2.1 饱和渗透势和初始质壁分离渗透势
        9.2.2 膨压为零时相对含水量和相对渗透水含量
        9.2.3 渗透水含量和非渗透水含量
        9.2.4 组织细胞总体弹性模量
    9.3 干旱胁迫下幼苗渗透调节作用
    9.4 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9.5 干旱胁迫下叶片日光合参数的变化
        9.5.1 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9.5.2 气孔导度、胞间 CO2浓度及气孔限制值的变化
    9.6 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水分状况、光合色素的关系
    9.7 讨论与小结
        9.7.1 干旱胁迫对栓皮栎幼苗的水势及相对含水率的影响
        9.7.2 干旱胁迫对栓皮栎幼苗的水分参数变化的影响
        9.7.3 干旱胁迫对栓皮栎幼苗渗透调节作用的影响
        9.7.4 干旱胁迫对栓皮栎幼苗光合色素和光合系统的影响
第十章 栓皮栎幼苗细根生理生化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0.1 干旱胁迫下细根活力的变化
    10.2 干旱胁迫下细根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10.3 干旱胁迫下细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10.4 干旱胁迫下细根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变化
        10.4.1 干旱胁迫下细根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10.4.2 干旱胁迫下细根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10.5 讨论与小结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建议
    11.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栓皮栎林内的光照分布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特征[D]. 李理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J]. 李理渊,李俊,同小娟,孟平,张劲松,张静茹.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7)
  • [3]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光合特性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J]. 吴涛,耿云芬,柴勇,郝佳波,袁春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2)
  • [4]不同生境对栓皮栎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王小菲,高文强,刘建锋,倪妍妍,屈璐,赵秀莲,杨文娟,邓云鹏,江泽平. 生态学报, 2016(24)
  • [5]北京山区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机制研究[D]. 邓文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6]基于叶绿素荧光的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庇荫效应研究[J]. 陈景玲,王静,王谦,吴明作,袁远,赵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4)
  • [7]不同槭属植物幼苗对水分、光照及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D]. 郭霄. 山东大学, 2014(10)
  • [8]风与光对于欧美107杨,栓皮栎与侧柏生理生态影响[D]. 徐湘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9]无锡惠山三种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 古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栓皮栎种群实生苗定居过程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 吴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软木栎林植物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