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

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华,郭翠翠,徐英志,刘大阔,范大申,王振南[1](2021)在《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常压渣油的长周期运行要点及对策》文中指出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催化裂化技术进步的表现和发展趋势,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运行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原料油的特性有着重要作用。单纯加工渣油的催化装置结焦重、烧焦负荷大、易尾燃和催化剂易中毒,不利于装置的长周期运行。目前单纯加工常压渣油的催化裂化比较少见。以河南某炼油厂的催化装置单炼常压渣油为例,列举了单炼常渣的催化装置长周期运行防结焦、降尾燃和防中毒等要点,根据实际运行经验,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供其他催化装置参考。

李继翔[2](2021)在《催化裂化装置优化节能运行分析》文中认为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炼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目前的节能降耗方向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优化调整操作,在不影响装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来达到降低系统加工能耗,旨在提高装置运行周期的同时实现最大效益。

徐岩文[3](2019)在《280万吨/年MIP工艺及优化操作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液化气、汽油、柴油等气体和轻质油产品的主要生产装置,催化裂化在炼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突出、燃料油产品升级、高品质汽柴油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对催化裂化装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催化装置工艺操作参数、增加轻质油收率、提高产品质量、最大化经济效益,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在本论文中,通过对MIP工艺产品的物料衡算,发现物料分割存在偏离,氢利用率偏低。通过MIP工艺热平衡的计算,分析出了热平衡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关键影响因素;通过MIP工艺压力平衡计算,分析出结焦迹象;根据MIP工艺能耗的计算分析出了能耗的构成,并讨论了能耗的各种影响因子及节能措施。通过对MIP工艺的优化,使MIP工艺运行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MIP工艺柴汽比从1:1.733降至1:1.937,更加适应北方低耗柴多耗汽的市场;轻油收率由66.95%增长至71.4%;总收率由85.7%增长至90.03%;生焦降到了8.28%;油浆产率降到了1.67%;汽油辛烷值达到了92;丙烯收率提高到了5.5%;MTBE多产至2.55%;能耗降低到36.10kg标油/吨原料。通过本研究课题的研究,MIP工艺单元优化取得的效果良好,充分发挥了该厂MIP工艺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多产异构烷烃同时兼顾丙烯等有用价值产品的积极做用,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的优化,同时对于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为我国提供合格的轻质清洁燃料作出积极贡献。

王凯,金志浩,程丽华,肖业鹏[4](2019)在《掺炼催化油浆对延迟焦化产生的影响》文中提出在现阶段许多炼油企业都将催化油浆作为延迟焦化原料之一进行掺炼生产,催化油浆与传统延迟焦化原料相比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掺炼催化油浆进行延迟焦化后,可以达到提高炼油企业汽柴比及收益等目的但是还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导致生成焦炭质量的下降。本文通过对掺炼催化油浆进行延迟焦化生产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掺炼催化油浆对延迟焦化工艺产生的影响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谌家豪[5](2019)在《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滤法作为常用的一种催化油浆净化工艺方法,存在过滤周期短,切换频繁等问题,滤芯的堵塞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使得油浆过滤器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业化运行需求。本文以湛江、东营、京博、长岭四种催化油浆为研究对象,对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堵塞物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对堵塞成因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对堵塞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与原始油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堵塞物颗粒之间间距大,聚集松散;呈现不规则的颗粒物形态;结构紧凑,表面有明显的沉积波纹。堵塞物的环状结构或缩合程度比原始油浆要更高,是一种芳香度较高、烷烃结构含量低、不饱和性强的极性大分子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原始催化油浆中的沥青质等大分子物质,并与原始油浆中的芳香烃进一步缩合得到。基于堵塞成因分析,提出了一种催化油浆预处理方案,对四种催化油浆中的沥青质组分进行脱除,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性质的催化油浆,其预处理条件不同,经过预处理之后,催化油浆中沥青质被基本去除,其固含量减少90%左右,催化油浆中催化剂颗粒大多数夹杂在沥青质组分当中。通过对预处理前、后催化油浆的热重—差热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在过滤器工作区间内催化油浆的化学组成及结构随温度所发生的变化,以描述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物的形成过程。催化油浆过滤器堵塞物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3个阶段:(1)初次过滤阶段,催化油浆以缩合放热反应为主;(2)反冲洗阶段过滤器内部温度下降,催化油浆中的中弱键断裂占主导地位,到下次过滤前,过滤器会经历一个升温阶段,随着温度上升,强键的断裂开始占据主导;(3)再过滤时,温度进一步升高,反冲洗阶段未被冲洗掉的物质与油浆中的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外侧富集,并与稠环芳烃发生缔和或缩合反应,形成堵塞物胶团,堵塞物胶团进入到滤芯的微孔结构中最终导致滤芯的堵塞。对堵塞物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增加都会促进堵塞物的形成,但沥青质的影响更为显着。反应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堵塞,并且,随沥青质的含量增加,温度的影响越大。停留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堵塞。

潘涛[6](2019)在《重油FCC装置再生烟气NOx处理技术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流化催化裂化装置(FCC)是炼油厂重要的重油轻质化手段之一,也是炼油厂NOx的主要排放源,其排放的NOx约占到炼油厂总NOX排放的50%。非完全再生FCC装置再生器存在着较强的还原气氛,其烟气中的NOx含量相对较低,但随着FCC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非完全再生FCC装置的NOx排放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FCC过程NOX生成是许多因素相互关联的复杂过程。本文详细调研了广东某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NOx的产生来源,在此基础上探讨NOX处理技术改造方案。本文分析对比了现有各种可能适用于非完全再生FCC装置NOx排放的控制技术,根据广东某石化公司场地、环境受限,不具备新建重油加氢预处理装置条件,也暂无法改变再生器结构和操作方式,采用SCR和Lo TOx脱硝需要对装置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目前最可行的技术途径是采用催化助剂技术将烟气中的NOx脱除。通过对广东某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运行情况分析,研发了几种配方的脱硝催化剂。经平行试验测试,最终选择了脱硝转化率较高,对产品分布影响较小的TUD-DNS ODEP脱硝催化剂进行现场实施,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工程实施情况结果表明:当助剂占催化剂总藏量的2.54%时,烟气中NOx由加剂前的210mg/Nm3左右降低到加剂后期的110mg/Nm3左右,脱硝率为48%左右,满足地方环保排放标准。助剂对装置操作、产品分布、产品性质和催化剂性能均没有不利影响,达到了技术改造目标。该脱硝助剂的应用,解决了广东省某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NOx达标排放问题,突破了不完全再生催化裂化装置脱硝助剂的应用空白。

王婧淇[7](2019)在《溶剂辅助预处理对FCC油浆炭化规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催化裂化(FCC)油浆富含短侧链芳烃,脱固和脱沥青质后的精制油浆是生产针状焦的潜在优质原料。精制油浆进一步预处理是其高价值利用的重要前提,采用溶剂辅助炭化预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油浆体系内分子簇的缔合状态,在热转化实验中影响炭化结果。本文重点研究溶剂辅助预处理对FCC油浆炭化成焦过程的影响,对指导FCC油浆制备针状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辽河催化裂化油浆为试样,采用蒸馏法脱除固含物,蒸馏切割成不同馏分,并对这些馏分进行初步炭化试验,依据炭化所得的焦炭特性,优选出单独炭化效果最佳的馏分段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实验原料。采用溶剂对优选馏分进行辅助炭化的预处理方法,探讨溶剂辅助对整个炭化成焦过程的影响。首先表征并分析原料的基本性质;其次,测定预处理后油品的沉淀点、沥青质含量、生焦起始点以此判断其稳定性;最后,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偏光显微镜测定焦炭的晶格参数及光学纹理结构,考察溶剂种类、加入量、预处理时间、升温速率对油浆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预处理过程中加入不同的溶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直接炭化相比,采用对二甲苯和对二氯苯辅助炭化预处理,能够显着改善FCC油浆馏分的炭化成焦纹理,所得针状焦的各向异性结构增多,两者中溶解度参数更大的对二氯苯改善作用最好;而硝基苯却起反作用。辅助炭化预处理过程中所用的溶剂用量也显着影响炭化过程,结果表明,对二氯苯最佳用量为10%。在溶剂辅助预炭化过程中,不同辅助炭化预处理的终温停留时间和升温速率也会影响油浆炭化成焦效果,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终温停留时间为8小时,最佳升温速率为10℃/min。

辛利[8](2018)在《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裂化(FCC)是炼厂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以重质原料油生产轻质油品和化工原料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原油的劣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生产需求的改变,FCC工艺不得不面对富芳组分的加工。相比于常规催化料,富芳原料中以多环芳烃为核心的芳香组分裂化性能差,转化率低,轻质产品收率低,生焦倾向严重。因此,实现富芳组分的高效转化是目前催化裂化工艺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的工艺过程,通过对富芳组分中难以裂化的多环芳烃结构进行加氢处理,降低其芳香度,而后进行催化裂化,以促进芳烃结构的转化,获得更高的目标产物收率。本文对富芳组分在该组合过程中的催化转化行为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催化新策略,合成了催化新材料,提出了利用新路径,力求达到促进富芳组分的高效转化的目的。首先选用富芳重油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组合过程中的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催化裂化,富芳重油加氢后再催化裂化其催化裂化性能得到显着提升,转化率以及液收率显着提高,同时降低干气、焦炭收率,汽油产品烃类族组成得到改善、硫含量大幅降低。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的活性基质能够显着促进加氢重油的转化,提高汽油、液化气等轻质产品收率;催化剂中ZSM-5分子筛的引入降低了加氢重油的转化率以及汽油收率,但能够抑制焦炭生成,并且显着提高低碳烯烃收率。针对目前炼厂降低柴汽比的生产需求以及富含多环芳烃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利用困难的问题,本文对LCO进行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工艺的转化研究,将LCO转化为富含单环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和液化气产品。实验结果显示,LCO中的多环芳烃在加氢过程中主要发生部分饱和反应生成环烷芳烃。LCO加氢后,其催化裂化性能大幅改善,转化率提高22.14 wt.%,汽油收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焦炭收率明显下降,组合过程初步实现了LCO的高效转化。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剂油比以及保持催化剂适中活性有利于加氢LCO的转化。分析表明,环烷芳烃在催化裂化中除发生裂化反应外,其发生脱氢反应重新生成多环芳烃的过程是制约LCO进一步高效转化的关键因素。以四氢萘为环烷芳烃模型化合物,对其在催化裂化行为进行研究。实验发现,环烷芳烃在具有开阔孔道结构和高酸密度的Y型分子筛上转化率高,但氢转移反应剧烈,脱氢选择性高,而开环选择性低;而ZSM-5孔道限制作用使得环烷芳烃转化率低,但是氢转移反应发生程度低,开环选择性高。基于此,本文制备了介孔以及纳米ZSM-5分子筛。评价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酸位可接近性的改善能够在维持环烷芳烃高开环选择性的同时显着提高环烷芳烃的催化裂化转化率。鉴于介孔以及纳米ZSM-5分子筛存在难以大规模工业制备以及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成功合成了结晶度高、水热稳定性好、易于生产的纳米团聚状ZSM-5分子筛。相比于常规ZSM-5分子筛,合成的新形貌分子筛有着显着增加的外比表面积及可暴露的酸性位。将ZSM-5纳米团聚体分子筛作为助剂加入到Y型主剂中用于加氢LCO的催化裂化后,加氢LCO中的环烷芳烃的开环裂化反应获得明显促进,加氢LCO转化率得到提高,产物分布获得优化。最后,本文尝试了对LCO进行深度加氢而后催化裂化的转化路线。结果表明,此方案可以实现LCO的深度转化,转化率超过90 wt.%,液化气及汽油收率分别大于30 wt.%及50 wt.%;汽油产品中芳烃组分占76 wt.%以上,并且主要为甲苯及C8芳烃,从组分上看,该汽油产品适合作为芳烃抽提原料。将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产品同工业芳烃抽提装置DCC汽油抽提原料进行性质比较,发现其主要指标优于工业DCC汽油抽提料,阐明了深度加氢LCO汽油产品作为芳烃抽提原料的可行性。

张占超[9](2018)在《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催化裂化工艺自1936年诞生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已经牢牢占据着炼油工业二次加工的核心地位。目前,我国成品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约占2/3;成品柴油中,催化裂化柴油约占1/41/5。虽然新能源技术异军突起,但能否大规模、普遍性的推广尚需时间检验,因此催化裂化工艺生产燃料的主体地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随着催化裂化工艺的深度开发,催化裂化生产化工原料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然成为连接炼油与化工的纽带。正是因为催化裂化的在的重要地位,催化裂化装置生产出现生产异常甚至非计划停工,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如何保证催化装置长周期运行是每一个炼油企业都必须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我公司炼油厂Ⅲ催化裂化的长周期运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装置七个运行周期的运行情况的总结,分析出制约目前装置长周期运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焦问题,二是设备故障问题。结焦问题主要集中于反应系统、分馏塔底油浆系统。反应系统:主要从原料性质、加工负荷、设备设施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原料变重难以雾化、加工负荷偏离设计、反应系统操作条件不合理等,会促进大量“未气化油”形成,为结焦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役装置设备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为系统结焦提供了合适的条件。提出防止反应系统结焦的切入点,即:消除或减少“未气化油”、对设备实施进行适当的改造,破坏生焦条件。油浆系统:油浆系统结焦从内、外两个因素展开分析。油浆性质本身劣质化是油浆系统容易结焦的内在因素;操作条件的不合理是促成油浆系统结焦的外在因素。指出防止油浆系统结焦一是要改善油浆性质,二是改善操作条件。设备故障问题主要集中于两器内构件和大型机组两个部分。内构件:对共性问题,如内构件设计标准低、使用寿命短。提出必须从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制造和施工质量入手加以解决;对于因为生产管理不到位,操作不合理造成的设备损坏问题,提出要从生产管理、操作规范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对于检维修深度不够、把关不严造成的设备问题,要从细致做好检维修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落实验收质量标准入手,依法合规将检修工作落到实处。大型机组:针对Ⅲ催化裂化关键机组(三机组(风机、烟机、电机/发电机)、气压机、增压机)运行现状,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对气压机的运行情况加以分析。结合典型事故事件案例,对影响气压机长周期运行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措施。最后讨论了催化装置大型化与长周期的关系。认为我国催化装置大型化条件成熟,装置大型化有利于装置长周期运行。

周发戚[10](2018)在《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及分离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油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工业中最重要的加工工艺之一。但随着催化裂化原料的重质化和劣质化,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内结焦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沉降器顶旋升气管外壁结焦的危害最大,已经成为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主要障碍之一。结焦是一系列化学和物理作用综合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油气结焦的化学反应过程,即生焦的过程;二是重油液粒和催化剂颗粒向设备壁面运移、黏附、沉积并固化长大成焦块的过程,即为结焦的过程。本文针对后一部分开展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壁面粗糙度对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和分离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改变升气管外壁壁面流动特性,破坏管壁低速附面层,设计了两种抑制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旋风分离器,和传统PV型分离器相比较,探讨了这两种分离器在抑制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和保证分离效率方面的优势。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首次通过冷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升气管外壁粗糙度对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影响规律。冷模颗粒沉积实验显示,管壁粗糙度越大,粒径10μm及以下细颗粒越易沉积,且沉积颗粒的中位粒径略有增加,但对沉积颗粒的周向分布基本无影响;顺压力梯度区,颗粒沉积表面光滑致密,不易脱落;逆压力梯度区,颗粒堆积松散,容易脱落;距顶板一定轴向距离有一段无颗粒沉积区域,增加粗糙度或降低入口气速将减小无颗粒沉积区。管壁粗糙度能较大幅度降低升气管外壁(外壁0~15 mm范围)切向速度,增加附面层厚度,造成气流冲刷能力不足,颗粒易沉积;逆压力梯度区尺度的增大,使得贴壁回流增加,更多的油气与催化剂颗粒进入附面层,增加结焦物沉积的机会;升气管外壁粗糙度对分离空间流场基本无影响,但会一定程度增加短路流。本研究条件下,沉积颗粒的临界斯托克斯数Stcr=0.126,当颗粒St<Stcr时,颗粒沉积几率较大。总体上说,升气管外壁沉积的颗粒大部分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颗粒沉积冷模实验的结果与炼厂顶旋升气管外壁结焦情况相似。(2)其次,本文在较大边壁粗糙度值变化条件下,采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边壁粗糙度增加了对气流的阻滞作用,导致切向速度减小,分离器压降降低。本实验边壁粗糙度范围(0.01 mm~2 mm)内,压降最大降幅可达38%。分离效率随边壁粗糙度增加存在一极大值点,且增大粗糙度会降低分离器最大效率入口气速。流场模拟表明,分离空间中心区上行轴向速度随粗糙度增加而增大;粒径5μm及以下的细颗粒运动轨迹受边壁粗糙度影响较大。边壁粗糙度对不同尺寸分离器内部流场影响趋势一致,但大尺寸分离器流场受影响程度较高。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在纯气流工况下对Muschelknautz压降模型进行了修正,经过与公开文献和本实验数据对比,修正的压降模型适用性和准确性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9%。(3)然后,从改变环形空间流场分布不均匀性,消除升气管外壁顺压力梯度区和逆压力梯度区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抑制管壁颗粒沉积的旋流板分离器,通过数值模拟和冷模实验研究探讨了旋流板分离器在抑制颗粒沉积和保证分离性能方面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旋流板分离器消除了管壁顺压力梯度区和逆压力梯度区,大幅降低管壁颗粒沉积;相比传统PV型分离器,旋流板分离器周向沉积颗粒粒度分布较均匀,增加入口速度或降低颗粒浓度会减小分离器沉积颗粒的中位粒径。颗粒在环形空间的分布不均匀,粒径越大,不均匀性越明显。旋流板分离器升气管外壁径向压力梯度小于PV型分离器,能有效缓解沉积颗粒被压紧压实。数值模拟还显示,双程旋流板分离器虽然压降较高,但在抑制颗粒沉积和提高分离效率方面比单程旋流板优势明显。(4)最后,设计了开缝升气管,以增加升气管外壁气流切向速度,破坏壁面附面层,抑制壁面颗粒沉积。结果表明,流经缝隙的气流破坏了管壁低速附面层,增加了气流切向速度,显着降低了管壁颗粒沉积。同时,开缝不仅减小了流动阻力损失,而且还由于惯性分离作用,减少了颗粒的逃逸。升气管外壁形成的上行气流屏蔽,消除了升气管下口短路流现象,制约了细颗粒经短路流逃逸,提高了分离效率。锥形开缝升气管顶板加凸台结构可以减少顶灰环,降低细颗粒经缝隙逃逸及向升气管外壁输送颗粒的几率,提高分离效率,减少管壁沉积颗粒的来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锥形开缝升气管分离器分离空间切向速度明显低于直筒升气管分离器;分离器顶板附近靠近升气管外壁一侧,由于“二次涡”携带颗粒对器壁产生较强的摩削作用,使颗粒不易在此沉积,这已为冷模颗粒沉积实验和工业实践所证实。以陈建义提出的压降沿程分布模型为基础,对开缝升气管旋风分离器压降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各部分损失的建模,建立了纯气流工况下升气管开缝分离器压降模型,经过与实验数据对比,所建立的压降模型计算精度较好。最后,还进行了筒径900 mm旋风分离器带直筒开缝升气管的冷模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筒开缝升气管在有效抑制管壁颗粒沉积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提效降阻的效果,为进一步地工业开发提供了基础。

二、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常压渣油的长周期运行要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概况
    1.1 装 置
    1.2 原料油性质
2 装置运行
    2.1 反应系统
        (1) 原料油雾化效果。
        (2) 维持较高的油剂接触温度。
        (3) 沉降器结焦较重,停工清焦任务重,是制约长周期运行的重要节点。
    2.2 再生系统
        (1) 再生器烧焦负荷大。
        (2) 再生器尾燃重。
        (3) 烟机入口超温影响长周期运转。
    2.3 油浆系统
    2.4 对催化剂影响
3 调整及对策
4 结 论

(2)催化裂化装置优化节能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催化裂化装置与国外的差距
    1.1 运行周期较短
    1.2 能耗居高不下
    1.3 汽柴油质量面临挑战
2 增强装置运行周期意识加强工艺和设备管理工作
    2.1 避免反再系统衬里的损坏
    2.2 预防膨胀节腐蚀
    2.3 防止系统结焦
    2.4 油浆系统优化运行
3 系统综合优化降低装置能耗
    3.1 催化裂化装置的自身节能降耗
    3.2 能量系统综合优化
4 通过新的技术以降低汽油烯烃产量
5 结束语

(3)280万吨/年MIP工艺及优化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Ⅰ 前言
    Ⅱ 催化裂化现状
    Ⅲ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MIP工艺概述
    1.1 装置概况
    1.2 MIP工艺及工程技术特点
        1.2.1 反应部分
        1.2.2 再生部分
    1.3 MIP工艺流程
        1.3.1 工艺流程图
        1.3.2 MIP工艺流程说明
第二章 MIP工艺标定数据
    2.1 标定采集的基础数据
        2.1.1 常压渣油
        2.1.2 混合原料油
        2.1.3 回炼油
        2.1.4 回收干气组分
        2.1.5 工艺气体产品组分
        2.1.6 稳定汽油
        2.1.7 柴油
        2.1.8 油浆
    2.2 操作参数
第三章 MIP工艺核算
    3.1 MIP单元物料平衡核算
        3.1.1 回收物料数据分割
        3.1.2 MIP工艺物料平衡核算
        3.1.3 物料衡算小结及分析
    3.2 MIP单元热平衡计算
        3.2.1 焦炭燃烧放热
        3.2.2 再生器空气升温热
        3.2.3 再生器内焦炭升温热
        3.2.4 进入再生器水蒸气升温热
        3.2.5 再生器散热损失
        3.2.6 再生器取热量
        3.2.7 再生器供给反应的热
        3.2.8 催化剂循环量
        3.2.9 剂油比
        3.2.10 反应器进料升温热
        3.2.11 进入反应器水蒸气升温热
        3.2.12 进入反应器预提升干气升温热
        3.2.13 反应器散热损失
        3.2.14 裂化反应用热量
        3.2.15 裂化反应热
        3.2.16 反应再生系统热量分配表
        3.2.17 热平衡分布图
        3.2.18 碳差法计算催化剂循环量
        3.2.19 滑阀压降法计算催化剂循环量
        3.2.20 烧焦罐烧焦强度
        3.2.21 油剂混合温度
        3.2.22 热量衡算小结及分析
    3.3 MIP单元压力平衡计算
        3.3.1 反应再生系统压力密度测量位置图
        3.3.2 压力密度仪表测量开口表
        3.3.3 反再系统压力平衡表
        3.3.4 视密度
        3.3.5 压力衡算小结及分析
    3.4 MIP单元能耗计算
        3.4.1 基准能耗的基础条件
        3.4.2 基准能耗计算
        3.4.3 能耗衡算小结及分析
第四章 MIP工艺优化操作及效果分析
    4.1 MIP工艺优化节能分析
    4.2 MIP工艺优化采取的应对措施
    4.3 MIP工艺优化过程及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MIP工艺操作参数总图

(4)掺炼催化油浆对延迟焦化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油品性质分析
    1.1 减压渣油与催化油浆性质对比
    1.2 掺入比对调和油品的四组分影响
2 掺炼催化油浆后产品分布变化及原因
    2.1 掺炼油浆后产品分布变化
    2.2 掺炼催化油浆后产品分布变化的原因
3 掺炼催化油浆对操作条件的影响
    3.1 掺炼后对温度影响
    3.2 掺炼后对压力影响
    3.3 掺炼后对循坏比影响
4 掺炼油浆对延迟焦化装置的影响
    4.1 掺炼后对炉管影响
    4.2 掺炼后对原料换热器影响
    4.3 掺炼后对分馏塔底循环过滤器影响
    4.4 管线、泵等设备
5 结论

(5)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催化油浆的组成及性质
    1.3 催化油浆过滤装置现状
        1.3.1 PALL过滤技术
        1.3.2 MOTT过滤技术
        1.3.3 北京安泰科技过滤技术
        1.3.4 石油大学过滤技术
    1.4 炼油系统结焦堵塞问题研究现状
        1.4.1 催化裂化系统结焦问题研究现状
        1.4.2 焦化装置结焦问题研究
        1.4.3 渣油加工过程中结焦问题研究
        1.4.4 沥青质的性质及沉淀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堵塞成因分析
    2.1 堵塞物形貌特征分析
    2.2 堵塞物成因探讨
        2.2.1 堵塞物与原始油浆元素分析
        2.2.2 堵塞物与原始油浆红外光谱分析
        2.2.3 堵塞物与原始油浆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油浆预处理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催化油浆预处理实验方案
        3.2.1 实验目的及原理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评价方法
    3.3 预处理条件优选
        3.3.1 正交实验安排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预处理前、后油浆性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堵塞过程实验研究
    4.1 堵塞过程研究实验方法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步骤
    4.2 原始油浆热重反应性能分析
        4.2.1 原始油浆热重数据分析
        4.2.2 原始油浆差热曲线结果分析
    4.3 预处理后油浆热重反应性能分析
        4.3.1 预处理后油浆热重数据分析
        4.3.2 预处理后油浆差热曲线结果分析
    4.4 热重反应动力学分析
        4.4.1 原始油浆热重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
        4.4.2 预处理后油浆热重反应动力学回归分析
    4.5 油浆堵塞过程机理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塞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5.1 堵塞影响因素研究实验方法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步骤
        5.1.4 评价方法
    5.2 油浆性质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2.1 沥青质含量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2.2 胶质含量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3 反应温度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4 停留时间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重油FCC装置再生烟气NOx处理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催化裂化再生工艺
    1.3 催化裂化氮氧化物的排放特点
        1.3.1 燃料型NO_x的生成
        1.3.2 锅炉热NO_x的生成
    1.4 降低FCC烟气NO_x排放技术
        1.4.1 前端控制技术
        1.4.2 中间过程减排技术
        1.4.3 后部烟气净化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NO_x排放现状分析及技术改造方案选择
    2.1 装置概况
    2.2 装置氮平衡标定
    2.3 装置污染治理及排放现状分析
    2.4 技术改造目标
    2.5 NO_x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2.5.1 方案一SCR技术
        2.5.2 方案二SNCR技术
        2.5.3 方案三LoTOx
        2.5.4 方案四催化助剂技术
    2.6 装置脱硝技术选择
    2.7 脱硝助剂比选
        2.7.1 方案一含Cu型脱硝剂
        2.7.2 方案二含Pt型脱硝剂
        2.7.3 方案三TUD-DNS ODEP型脱硝剂
    2.8 几种型号脱硝剂技术分析及选择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助剂的工艺优化及现场实施
    3.1 催化脱硝助剂的工艺优化
        3.1.1 活性组合物材料的制备
        3.1.2 脱硝助剂的制备
        3.1.3 助剂HCN水解性能和NH_3分解性能考察评价
        3.1.4 助剂对FCC产品分布影响
        3.1.5 助剂工业放大生产
    3.2 助剂应用技术研究
        3.2.1 助剂应用过程研究
        3.2.2 加注方式研究
    3.3 助剂现场实施及操作优化
        3.3.1 现场实施概况
        3.3.2 助剂应用效果与讨论
        3.3.3 再生系统及CO焚烧炉操作条件优化
    3.4 技术改造实施效果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溶剂辅助预处理对FCC油浆炭化规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催化裂化油浆
        2.1.1 催化裂化油浆
        2.1.2 催化裂化油浆的应用
        2.1.3 油浆胶体体系作用力研究
    2.2 炭化过程研究
        2.2.1 炭质中间相
        2.2.2 炭化过程
    2.3 针状焦的结构与性能
        2.3.1 针状焦的结构
        2.3.2 成焦特性的影响因素
        2.3.3 针状焦的性能指标
    2.4 针状焦的表征手段
        2.4.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4.2 偏光显微镜表征
        2.4.3 热膨胀系数表征
        2.4.4 其他表征手法
第三章 实验概述
    3.1 实验原料及其性质
    3.2 主要实验试剂
    3.3 主要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基本性质测定
        3.4.2 FCC油浆馏分段切割与固含物脱除
        3.4.3 油品稳定性测定
        3.4.4 炭化实验
        3.4.5 XRD分析
        3.4.6 焦炭光学结构检测
第四章 溶剂对FCC油浆炭化过程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的优选
        4.2.1 GC-MS分析表征
        4.2.2 热稳定性分析
    4.3 溶剂溶解度参数对FCC油浆炭化过程的影响
        4.3.1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稳定性
        4.3.2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沥青质性质分析
        4.3.3 生焦起始点的测定
        4.3.4 分步升温炭化所得焦炭XRD性质分析
        4.3.5 不同炭化过程所得焦炭偏光性质
        4.3.6 其他馏分段炭化过程研究
    4.4 溶剂加入量对FCC油浆炭化过程的影响
        4.4.1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稳定性
        4.4.2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沥青质性质分析
        4.4.3 生焦起始点的测定
        4.4.4 分步升温所得焦炭XRD性质分析
        4.4.5 不同炭化过程所得焦炭偏光性质
        4.4.6 其他馏分段炭化过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步升温对FCC油浆炭化过程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3 低温预处理时间对FCC油浆炭化过程的影响
        5.3.1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稳定性
        5.3.2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沥青质性质分析
        5.3.3 生焦起始点测定
        5.3.4 分步升温所得焦炭XRD性质分析
        5.3.5 不同炭化过程所得焦炭偏光性质
        5.3.6 其他馏分段炭化过程研究
    5.4 升温速率对FCC油浆炭化过程的影响
        5.4.1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稳定性
        5.4.2 溶剂预处理阶段油品沥青质性质分析
        5.4.3 生焦起始点的测定
        5.4.4 分步升温所得焦炭XRD性质分析
        5.4.5 不同炭化过程所得焦炭偏光性质
        5.4.6 其他馏分段炭化过程研究
    5.5 溶剂预处理与加氢效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多环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转化行为研究
        1.2.1 多环芳烃自身转化行为
        1.2.2 多环芳烃对催化裂化反应的阻滞作用
    1.3 劣质催化料加氢预处理技术开发现状
        1.3.1 FRIPP的催化原料油加氢预处理技术
        1.3.2 RIPP的蜡油加氢预处理技术
    1.4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1.4.1 近年我国柴汽比的变化
        1.4.2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的一般性质
        1.4.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利用途径
        1.4.4 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加工利用途径的优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
        2.1.1 富芳组分加氢装置
        2.1.2 催化裂化微反评价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馏分切割
        2.2.2 四组分测定
        2.2.3 元素分析
        2.2.4 红外光谱
        2.2.5 核磁共振
        2.2.6 催化剂制备
        2.2.7 催化剂水热老化
    2.3 反应产物分析
        2.3.1 气体产物分析
        2.3.2 液体产物分析
        2.3.3 催化剂焦炭分析
    2.4 催化材料性质主要表征方法
        2.4.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2.4.2 低温氮气吸脱附
        2.4.3 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三章 富芳重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富芳重油的主要性质
    3.3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性能对比
        3.3.1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性质变化
        3.3.2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3.3.3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
    3.4 催化剂活性基质在加氢重油催化裂化中的作用
    3.5 催化剂分子筛组成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转化的影响
        3.5.1 分子筛活性组分对加氢重油产物分布的影响
        3.5.2 分子筛活性组分对加氢重油产品性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转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及催化剂性质
    4.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中多环芳烃加氢饱和规律研究
        4.3.1 反应温度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2 反应压力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3 空速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4 氢油比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4 轻循环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行为对比
        4.4.1 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4.4.2 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
    4.5 不同反应条件下加氢LCO的催化裂化行为
        4.5.1 不同反应温度下加氢LCO催化裂化行为
        4.5.2 不同剂油比下加氢LCO催化裂化行为
        4.5.3 催化剂活性衰减对加氢LCO催化裂化的影响
        4.5.4 催化剂焦炭污染对加氢LCO催化裂化的影响
    4.6 反应规律对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的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烷芳烃模型化合物催化裂化条件下反应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四氢萘在催化裂化温度条件下的热裂化反应
    5.3 四氢萘在USY及 ZSM-5 分子筛上的催化转化历程
        5.3.1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转化率的影响
        5.3.2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转化路径的影响
        5.3.3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产物分布的影响
    5.4 低转化率下四氢萘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烷芳烃催化裂化高性能催化剂的研究
    6.1 引言
    6.2 环烷芳烃在Y型催化裂化催化剂上的转化
        6.2.1 催化剂活性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2.2 温度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2.3 剂油比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3 环烷芳烃在介孔ZSM-5 催化剂上的转化性能
        6.3.1 介孔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3.2 介孔ZSM-5 分子筛的表征
        6.3.3 介孔ZSM-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6.3.4 介孔ZSM-5 分子筛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联分析
    6.4 环烷芳烃在小晶粒ZSM-5 催化剂上的转化性能
        6.4.1 纳米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4.2 纳米ZSM-5 分子筛的表征
        6.4.3 纳米ZSM-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6.5 环烷芳烃在ZSM-5 纳米团聚体上的转化性能
        6.5.1 ZSM-5 纳米团聚体形貌结构的提出思路
        6.5.2 ZSM-5 纳米团聚体的制备
        6.5.3 ZSM-5 纳米团聚体的表征
        6.5.4 ZSM-5 纳米团聚体的催化性能
    6.6 加氢LCO在 ZSM-5 纳米团聚体助催化剂下的转化性能
        6.6.1 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6.6.2 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度加氢轻循环油催化裂化生产芳烃及液化气的探索
    7.1 前言
    7.2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行为特性
        7.2.1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产物分布
        7.2.2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产物作为芳烃抽提原料的可行性
        7.2.3 汽油中非芳烃组分及液化气组分性质
    7.3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作为抽提料与DCC汽油抽提料的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催化裂化工艺现状
    1.2 催化裂化工艺在炼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 催化裂化是最核心的原油二次加工工艺
        1.2.2 催化裂化是我国生产运输燃料最主要的装置
        1.2.3 催化裂化工艺已经成为连接炼油与化工的纽带
    1.3 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现状
        1.3.1 我国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成效显着
        1.3.2 我国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比仍有很大差距
        1.3.3 我国各套催化装置长周期运行水平之间的差距明显
        1.3.4 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运行制约因素汇总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炼油厂Ⅲ催化长周期运行状况
    2.1 Ⅲ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2.2 Ⅲ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运行情况
    2.3 Ⅲ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炼油厂Ⅲ催化结焦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3.1 Ⅲ催化反应系统结焦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3.1.1 反应系统各周期结焦情况及相关数据汇总
        3.1.2 反应系统结焦原因分析
        3.1.3 反应系统结焦的解决措施
    3.2 Ⅲ催化分馏系统结焦原因及应对措施
        3.2.1 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
        3.2.2 防止油浆系统结焦的措施
        3.2.3 高度重视油浆性质分析
第4章 设备故障对Ⅲ催化长周期的影响及解决思路
    4.1 设备设施的完好可靠是长周期运行的基础
    4.2 Ⅲ催化历次主要设备故障汇总
    4.3 内构件损坏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4.3.1 Ⅲ催化裂化装置内构件
        4.3.2 催化裂化装置内构件的问题通病
        4.3.3 内构件典型的损坏形式
        4.3.4 内构件损坏原因分析
        4.3.5 内构件问题的解决措施
    4.4 大型机组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4.4.1 气压机故障原因分析
        4.4.2 气压机组长周期运行建议和措施
第5章 催化裂化装置大型化与长周期
    5.1 装置大型化是催化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装置大型化对长周期的影响
        5.2.1 装置大型化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干扰
        5.2.2 装置大型化可以有效降低设备设施故障的几率
        5.2.3 装置大型化工艺条件控制更加平稳
        5.2.4 装置大型化注意事项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及分离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重油催化裂化顶旋结焦问题研究综述
        1.1.1 RFCC工艺
        1.1.2 结焦问题及危害
        1.1.3 顶旋升气管外壁结焦机理及过程分析
        1.1.4 顶旋防结焦措施研究进展
    1.2 粗糙壁面对分离性能和颗粒沉积的影响
        1.2.1 分离器粗糙壁面的形成
        1.2.2 壁面粗糙度对分离器分离性能和流场的影响
        1.2.3 粗糙壁面对颗粒沉积的影响
    1.3 文献综述小结
    1.4 本文研究任务
第2章 壁面粗糙度对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影响
    2.1 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实验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粉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结果
    2.2 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模拟与分析
        2.2.1 气固相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
        2.2.2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2.2.3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2.2.4 模拟结果与讨论
    2.3 粗糙壁面对粒子向升气管外壁沉积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壁面粗糙度对分离器分离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边壁粗糙度影响分离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3.1.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粗糙度对分离器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3.2.1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3.2.2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3.2.3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3.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粗糙度对D900分离器流场影响
        3.3.1 切向速度
        3.3.2 轴向速度
        3.3.3 径向速度
        3.3.4 旋涡尾端
        3.3.5 粗糙度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3.4 基于边壁粗糙度修正的压降计算模型研究
        3.4.1 现有压降计算模型预测
        3.4.2 纯气流压降计算模型的修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流板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研究
    4.1 旋流板分离器的设计
        4.1.1 旋流板结构及其分离原理
        4.1.2 旋流板结构的设计
    4.2 旋流板分离器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4.2.1 几何模型和计算方法
        4.2.2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4.2.3 模拟结果与讨论
    4.3 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实验验证
        4.3.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旋流板分离器升气管插深影响
        4.4.1 压降和分离效率
        4.4.2 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情况
    4.5 双程旋流板分离器抑制结焦的研究
        4.5.1 双程旋流板设计
        4.5.2 环形空间流场分析
        4.5.3 分离空间流场分析
        4.5.4 双程旋流板分离器分离性能
        4.5.5 旋流板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的预测
    4.6 旋流板分离器对气固流动的控制规律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升气管开缝对抑制颗粒沉积影响的研究
    5.1 开缝升气管的设计
    5.2 分离器性能及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实验研究
        5.2.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开缝升气管结构优化
        5.3.1 顶灰环的形成及危害
        5.3.2 抑制顶灰环的开缝升气管优化
        5.3.3 抑制顶灰环开缝升气管分离性能实验和颗粒沉积特点
    5.4 开缝升气管分离器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5.4.1 几何模型和计算方法
        5.4.2 模拟结果与讨论
    5.5 开缝升气管对气固流动控制机制探讨
        5.5.1 开缝升气管对环形空间流场控制探讨
        5.5.2 开缝升气管对分离空间流场控制探讨
    5.6 开缝升气管分离器纯气流压降计算方法
        5.6.1 开缝升气管分离器压降组成
        5.6.2 纯气流进口膨胀损失?pin
        5.6.3 纯气流急剧转弯进入缝隙的局部阻力损失?pslot
        5.6.4 纯气流出口收缩损失?pcon
        5.6.5 纯气流旋流损失?psw
        5.6.6 升气管内纯气流动能耗散?pdis
        5.6.7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D900升气管开缝对抑制颗粒沉积的研究
    6.1 直筒开缝升气管结构
    6.2 分离器性能及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试验研究
        6.2.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开缝升气管分离器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6.3.1 几何模型和计算方法
        6.3.2 模拟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附录 B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附录 C 升气管外壁沉积的颗粒数及粒径
附录 D 测量仪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常压渣油的长周期运行要点及对策[J]. 赵振华,郭翠翠,徐英志,刘大阔,范大申,王振南. 工业催化, 2021(06)
  • [2]催化裂化装置优化节能运行分析[J]. 李继翔. 辽宁化工, 2021(02)
  • [3]280万吨/年MIP工艺及优化操作结果分析[D]. 徐岩文.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4]掺炼催化油浆对延迟焦化产生的影响[J]. 王凯,金志浩,程丽华,肖业鹏. 广州化工, 2019(21)
  • [5]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研究[D]. 谌家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重油FCC装置再生烟气NOx处理技术改造[D]. 潘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溶剂辅助预处理对FCC油浆炭化规律的影响[D]. 王婧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D]. 辛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9]催化裂化长周期运行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探究[D]. 张占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2)
  • [10]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颗粒沉积及分离器性能的研究[D]. 周发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5)

标签:;  ;  ;  

FCC装置油浆系统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