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2000中的切换算法研究

IMT2000中的切换算法研究

一、IMT2000中越区切换的算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美[1](2013)在《地面高速移动宽带无线通信之越区切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和人们对宽带无线通信需求的增加,如何为高铁列车旅客提供可靠稳定的宽带无线通信服务,是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典型低速移动环境相比,在高速移动场景下部署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有很多新的挑战。如多普勒频移严重、车体穿透损耗大、快速切换和群切换等问题。基于移动中继技术的LTE-A系统是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最佳选择。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移动中继的资源分配和快速越区切换问题。本文在研究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移动中继系统的两级比例公平资源分配算法。该方案将资源分配、干扰管理和资源调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实施简单、用户公平性好,还提高了资源分配的灵活性及资源利用率,使网络中的所有移动实体达到资源分配的最优化。然后在研究3GPP标准中LTE系统单个UE越区切换和移动中继越区切换基础上,根据高速铁路特点,提出了基于移动中继的快速越区切换方案并设计了改进的切换信令流程。该方案旨在降低切换中断时间和切换执行时间,提高切换成功率。在高速环境下,本方案在切换时延、切换中断时间和双播持续时间等方面性能都要好于传统切换方案。

魏宏[2](2012)在《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与越区切换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铁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环境中无线电波传播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GSM-R无线通信系统作为铁路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为列车提供无线通信和控制信息传输。因此,GSM-R网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运行。高速铁路电波场景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模型,建立适合高速铁路特殊场景的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可为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规划、频率规划和干扰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高速铁路环境下的实测接收功率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建立了高速铁路多种场景下的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越区切换性能是衡量无线网络整体性能的关键。GSM-R网络的越区切换过程为硬切换,切换过程中会有短暂的通信中断。如果越区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发生乒乓切换现象。乒乓切换不仅占用系统资源,而且由于切换过程中的通信中断,会导致传输误码,也有可能引发掉话现象。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利用实验室高速铁路GSM-R半实物仿真系统,对不同速度、阴影衰落标准差等条件下的越区切换进行了仿真测试;提出了小区切换参数设置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测试验证。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建立了天线模型,并基于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网络安装的基站发射天线,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得出不同接收点的发射天线增益。二、在划分高速铁路传播场景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速铁路高架桥、路堑和开阔地场景下的电波传播大尺度路径损耗特性;建立了高架桥和开阔地环境下基于HATA开阔地模型的校正模型;分析了不同场景下的阴影衰落分布特性,并对其自相关特性进行了统计建模。三、提出了高速铁路环境下地貌损耗的计算方法,并以一段高速铁路环境的地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和计算,给出了高速铁路地貌损耗的参考值。四、通过高速铁路半实物仿真系统,分析了不同速度、越区切换容限和防回切保护时间对乒乓切换概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依据本小区阴影衰落标准差设定越区切换容限,依据列车速度静态和动态设定防回切保护时间的越区切换优化方案。

鲁智[3](2008)在《无线网络功率控制与垂直切换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与日益融合,通信系统中的用户不仅要求高质量的话音业务,而且期望获得可以和桌面电脑相比拟的宽带多媒体服务,并能够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因此,下一代通信系统将是移动通信与信息处理紧密结合的网络。以CDMA为主流技术、能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并可与Internet互连的现代移动通信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移动通信的发展来看,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移动业务逐步走向多元化、用户对服务质量(QoS)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问题。由于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QoS(如时延、吞吐量和误比特率等)要求和不同的传输速率。这就意味着通信系统需要提供更多的无线资源,并且对无线资源要有更复杂的控制机制。但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资源(如频谱、功率、速率、时隙和码字等)是有限的,因此对无线资源的控制与优化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无线资源管理(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的各种方法对复杂的无线物理信道、网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异构网络的兼容性及保障不同特性业务的传输质量等方面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在系统地分析和论证了现存的各种RRM算法的基础上,对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一,基于预测的最优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在系统地研究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SIR误差与发射功率联合最优的分布式闭环功率控制方法。从理论上证明这种算法的可行性。该算法以SIR误差和发射功率作为优化准则,选择最优比例增益以达到下一时刻SIR误差平方与发射功率平方之和最小的目的。在方案设计中应用H∞滤波器实现系统滤波。仿真结果证明本方法有较快的收敛速度,是一种能够适应链路干扰和信道变化的功率控制方案,能够减弱系统的“Party”效应,达到要求的QoS与功率消耗的折衷。第二,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博弈论的非合作功率控制方法。由于传统的功率控制方案主要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话音业务,并未考虑不同数据速率的多媒体业务,因此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无线数据网络的功率控制算法,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定价的目标函数,该函数由效用函数与代价函数的差构成。证明了该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唯一性及Pareto有效性。该算法能使移动用户以较低的发射功率达到合理的SIR水平,并能够适用于不同数据速率的业务环境。最后与现有的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证明了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第三,提出了一种发射功率与传输速率联合最优的控制算法。根据无线信道中用户信干比(SIR)与传输速率的紧密关系,及功率控制对信干比的有效调节功能,设计了一种基于博弈理论的功率与速率联合控制算法,由两个博弈分层共同操作,每个博弈由一个目标函数组成。第一个博弈是一个带有定价的非合作速率控制算法,它为用户设置准则,使用户能够达到唯一的纳什均衡速率操作点。第二个博弈的非合作功率控制算法,通过计算发射功率,以支持第一个博弈达到均衡的传输速率,从而联合解决无线资源的利用问题。仿真分析证明,该算法能够以较低的功率为用户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第四,提出了一种用于异构无线网络间的垂直切换算法。把垂直切换映射为一个多标准决策过程。考虑系统的多种参数及用户的不同业务类型,设计了一种多目标垂直切换判决算法,该算法由预切换判决过程和切换判决过程组成,在预切换判决中通过服务质量满意度函数为用户选择合适的接入系统,然后通过最大系统效用函数进行垂直切换判决。通过仿真,与现有的切换算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该算法具有较优越的性能。

赵方明[4](2008)在《无线异构网络信道分配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3G商用技术已经成熟,而下一代移动通信网,即超3G的研究也方兴未艾。超3G不再以单一接入技术的进步为标志,而是从接入技术、网络架构到系统性能的全面演进,是一种全IP异构的通信网络。在此异构网络体系中,不同无线接入网络在业务能力和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提供给移动用户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网络接入服务,需要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策略整合当前的各种无线网络系统,实现无缝融合。这就使得全IP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无线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合理、高效地利用无线资源。它包含功率控制、移动性管理、信道分配、接入控制等几个方面。本文从系统、方案和算法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了全IP异构网络信道分配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几种常用的信道分配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全IP异构系统无线资源管理的性能和效率为目的,提出或改进了几种无线网络的信道分配方案和算法,在降低业务阻塞率的同时,尽量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案和算法的性能。所得结果对未来异构无线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所做的几点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研究了无线多媒体网络的业务量模型,针对一天当中人群的流动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业务量模型,并给出了对应的信道分配方案。模型和方案中考虑到了一天当中不同时刻,人群移动对用户密度造成的影响,并以两个特殊时段为例,结合强占优先策略,提出了两种基于强占优先的信道分配方案-PD方案和PV方案,二者的区别在于被强占信道业务种类的不同。为了分析的简便,文中还引入了一个近似模型。仿真和分析表明,用户的视频业务如果可以转换为非实时业务,并且这种改变用户可以接受,则使用PV方案的效果好一些。第二,本文在分析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无线异构网络的信道借用方案,并运用闭合网络排队理论,从链接级QoS的角度作了性能分析。该方案首先在信道水平借用的基础上,引入了垂直借用功能,借用功能仅限于切换业务。在目标小区没有空闲信道可用的情况下,切换请求可以尝试向相邻的同构小区,或者向位于不同层次的异构小区借用信道。同时为了减少信道间干扰,小区之间的信道借用被限定在预先选好的信道之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在方案中引入了其他优先级策略,例如信道预留、强占优先等。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部分业务的高服务质量要求,以及降低业务阻塞率的目的,允许部分实时业务在需要的时候转换业务类型。仿真结果表明,和CBWL方案相较,该方案能够降低业务阻塞率,提高信道利用率。第三,本文研究了如何在全IP异构网络中,基于信道借用和业务溢出策略,进行异构小区间的信道分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水平借用和业务垂直溢出的信道分配方案-HCB-VTO方案。为了降低业务中断概率,在目标小区没有可用信道的情况下,该方案赋予切换请求信道水平借用和业务垂直溢出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同构小区借用信道,或向异构小区溢出业务。考虑到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别,允许部分业务强占其它业务的信道,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业务中断概率,引入了等待队列,不同类型的业务的切换请求可以在相应的队列中等待。本文分别分析了HCB-VTO方案在两种场景下的情形,相应地也引出了两种HCB-VTO方案。在第一种场景下,异构网络由宏小区和微小区构成;第二种场景下的网络由宏小区和热点构成。本文通过仿真比较了HCB-VTO方案在这两种场景下的情形,并和现有方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HCB-VTO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新呼阻塞率和业务中断率,改善系统性能。第四,本文研究了无线多媒体网络中基于策略机制的无线资源分配方案,方案中分析了无线业务的特点,并描述了相应的业务模型。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引入了多种信道分配机制和信道分配算法,它们组合成一系列的信道分配策略。这些策略组成一个策略列表。本文提出的基于策略信道分配方案的核心是:根据网络的负载状况,选择合适的信道分配机制(例如DCA或FCA),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的信道分配算法(例如PGC或PSCR),灵活分配和动态调整无线网络的可用信道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系统阻塞率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相比较使用单一的无线资源分配方案,使用策略机制可以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

高净[5](2008)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于系统容量的要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为移动用户提供多种业务类型的服务也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基于CDMA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解决手段之一。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商用时代的即将到来,对后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已经开始,而无线资源管理策略也是其中之一,是会影响系统性能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WCDMA移动通信系统,系统稳定性和容量最大化都是关键的性能指标,其基石就是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本文通过对W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的介绍,叙述无线资源管理在当今3G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了一系列与无线资源的管理有关的研究课题,如信道分配、功率控制、切换、负载控制,以及压缩模式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分析了其内在的技术和理论。在算法方面,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固定边界DCA(FB)和可移动边界DCA(MB)的算法,并且基于MATLAB仿真平台,对两种算法分别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研究了语音以及数据业务对语音阻塞率以及数据丢包率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语音以及数据业务的上升,语音阻塞率以及数据丢包率会相应的增加,但是MB算法的语音阻塞率以及数据丢包率会小于FB算法。此外,论文还在功率控制算法方面阐述了接收信号功率的算法和基于信干比(SIR)的算法,并详细给出了软切换的算法。

汪静[6](2008)在《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供自由广阔的通信服务环境,下一代网络需要将多种接入网络有效融合以实现不同接入技术的优势互补,从而满足移动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通信业务需求。因此,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接入的多元性,即“通信环境是异质的”、“接入是非对称的”。但由于各异质网络体系结构的差异性和移动性管理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接入网络采用了不同的移动性管理技术,这导致用户在结构相同的接入网中可以漫游,而在结构不同的接入网间移动则受到很大限制。也就是说,目前只能在同质网络环境中提供移动性支持,还无法提供跨网的通用移动性支持。下一代网络要实现泛在的、协同的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就需要有效融合各异质网络以保证在不同网络间的无缝移动,而开放的、高效的、与接入技术无关的通用移动性管理技术则是其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基于多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模型、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异质网络间的垂直切换三个方面对移动性管理技术作了如下研究:在基于多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模型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现有网络协议SIP和MIPv6联合优化的移动性管理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引入移动代理进行改进,同时考虑到链路切换的影响,又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链路层移动性管理的改进模型。然后,本文结合IETF所提交的HIP协议草案设计了一整套全新的适于单模和多模移动节点的、可应用于同质和异质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模型,并通过对HIP协议的功能扩展提出改进模型。本文所提出的这一整套移动性管理模型在不增加网络基础设施复杂性的情况下,可提供跨同质网络或异质网络的无缝移动性支持。在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方面,本文首先提出层次型位置区和立体式位置区的设计方法,并在综合两者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层次型立体式位置区的设计方法。然后,针对该位置区设计,本文给出基本的通用位置管理策略,并从系统性能优化的角度提出基于阈值的动态多级指针转发的改进策略和相应的位置更新算法、位置寻呼算法,再进一步从改善位置区边界微移动性能的角度提出基于位置区边界模糊的改进策略和算法。最后,本文针对多模移动节点中多IP地址的管理提出多接入下的地址管理方案。本文所提出的通用位置管理方案、策略和算法在满足不同类型用户接入要求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系统的位置管理开销,改善越区切换性能。在异质网络间垂直切换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了垂直切换的应用场景。然后,利用本文对HIP协议的功能扩展分别提出在不同接入状态下移动节点的上行垂直切换策略和下行垂直切换策略以及对端通信节点应对策略。接着,本文在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算法基础上提出基于网络属性映射函数的改进算法,并进一步从多属性(准则)切换决策的角度提出基于AHP的垂直切换算法。最后,本文结合IEEE所提交的MIH协议草案并通过对其功能扩展设计出垂直切换协议,并给出该协议应用示例。本文所提出的垂直切换策略、算法和垂直切换协议可根据移动节点的接入状态、移动状态和业务需求等多重因素提供智能的垂直切换支持。

李莹[7](2008)在《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据链技术是信息化军事革命的产物,拥有先进的数据链技术,就可以掌握战争的最大优势。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发展该项技术,作为军队强有力的技术储备。数据链技术之所以作为未来军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是因为它能够通过无线的方式,将战场前方获得的各种有用数据源源不断的传回战场后方,以最快的方式为战争争取时间。数据链的两个最主要特性是实时传输和无缝覆盖,为了保证空地数据链系统的无缝覆盖,必须在移动平台移出地面固定平台的覆盖范围之前,做出恰当的越区切换,保证数据能够连续的传输。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空地数据链系统中的越区切换策略。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空地数据链系统的组成、工作特点等,然后深入研究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设计流程,包括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越区切换的判断准则,越区切换的算法,以及越区切换的信道分配原则。接着,针对空地数据链系统,本文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越区切换方案:1)越区切换控制策略:采用地面控制中心控制;2)越区切换准则:根据地面站的通信覆盖范围来判断;3)越区切换算法:根据移动平台的飞行轨迹(固定航线和随机航线)和在网络中的角色(主控站和应答站)的不同,设计了四类不同的算法,包括越区切换时间的判断和越区切换站点的选择两个关键算法;4)越区切换的信令交互:根据空地数据链系统的工作特点,设计越区切换启动后的信令交互过程。在设计每种不同的越区切换算法之后,都做了简单的验证,保证算法的可用性。而且,按照空地数据链系统的工作方式以及硬切换和软切换的特点,定性分析了各个算法的优劣性及适用场合。最后,为了分析算法的可行性以及参数的特点,本文采用OPNET Modeler对算法做了仿真测试,分析了移动平台速度,信道误码率,轨迹信息更新间隔,以及移动平台方向变化等对算法执行中预留切换时间,切换时间,以及切换成功率等结果的影响。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移动平台作为主控站时的切换为软切换范畴,增大切换成功率;飞机按照常规飞行,飞行方向变化符合正态分布时,切换成功率100%;但如果飞机在启动切换后提速过高,则可能造成此次切换失败,降低切换成功率;而且切换算法中的轨迹更新间隔不宜取过大,小于10s,否则降低切换成功率。

侯耕[8](2007)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切换技术,软切换是CDMA系统特有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在系统无线资源控制与优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移动性是移动通信的最大特点,对移动台实施高效的移动性管理可以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的性能。切换是移动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切换算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系统的容量和服务质量。论文从关键技术入手,首先概述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切换理论。然后,对各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的规则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移动台通话过程中增加、删除、替换激活集中的导频等可能发生的软切换操作。在分析现行切换算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并存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软切换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论文中提出的改进方案是从先进先出(FIFO)排队算法和基于混合信道分配(HCA)的单FIFO排队算法出发,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在保证通信质量要求的同时还要兼顾考虑容量这一特点,提出了在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案——基于HCA的双FIFO排队算法。该方案采用了切换语音呼叫排队等待方案和优先使用信道方案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排队等待队列用来放置不能及时得到服务的初始语音呼叫和数据呼叫。论文中着重对新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两种基础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比较。从论文中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新方案在切换语音呼叫掉话率、呼叫阻塞率、系统容量等性能方面得到了较合理的改观,既确保了低的切换掉话率、高的服务质量,又在降低呼叫阻塞率的基础上扩大了系统容量。可见,新方案在一定前提下提高了系统性能。

王延涛[9](2007)在《WCDMA移动通信无线组网技术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商用网络的增多,以及中国3G执照发行的临近,3G网络规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为前期网络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结构,对网络投资以及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将来网络发展的基础,故3G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需要重点攻关的项目之一。本文分析了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应用及其无线传输方面的背景需求,比较了WCDMA、CDMA2000和UWC-136H的构成和异同点。重点研究了第三代系统的网络规划过程引入的大量的各种比特率和多样化的业务,并引入性能测量,如掉话和闭塞,用于度量网络质量,以便在小区中均匀覆盖地提供高比特率业务,也可以在小区边缘提供较低的数据数率。对规划中无线环境的详细特征、CDMA控制信道功能规划、导频污染、软切换参数规划、频间切换、迭代网络覆盖分析和无线网络测试进行了研究,明确网络设计所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和具体的无线传输环境,并根据各种技术指标进行估算,完成WCDMA无线组网。在此基础上,以全上海地区为蓝图,从覆盖和容量两方面进行完成对上海地区WCDMA无线组网方案,进行了系统模拟仿真,证实一期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目标业务需求,具备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并能满足一定程度的突发快速增长业务需求。

谢尧[10](2007)在《CDMA系统中基于移动代理的快速软切换方法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使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在CDMA系统中一个很关键技术是移动台在服务小区之间的软切换,而快速的软切换可以减少掉话率,提高系统容量,节省带宽。目前对软切换的研究包括:切换算法的优化和越区切换参数设置。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集中式管理的,所有的操作需要经过移动交换中心(MSC:mobile switch center)的处理,这样随着网络的不断庞大,容易造成带宽的“瓶颈”问题,消耗带宽,增加信号处理的延迟,不能满足多媒体通信中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e)的需要。本文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MA :Mobile Agent)的快速软切换方法,将分布式管理技术中的MA技术运用于软切换的实现,把在移动交换中心内的软切换管理下放到各个基站中实现分布式管理,以减少移动台、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通信次数,解决目前软切换占用系统资源多、移动交换中心集中式管理容易出现的“瓶颈”问题,使得CDMA系统的软切换更加稳定、实时。本论文的这部分内容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本文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证明在软切换请求次数比较多时,有很明显的优势,可以减少系统时延达55.2%,适合用在城市中心,或者热闹的商业区中的移动通信网络。本文同时深入研究了软切换中移动台呼叫请求的排队模型,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排队模型,可以针对呼叫到达业务类型、移动台移动方向、速度进行具有服务等级QoS的业务排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A的软切换,并用JAVA语言编写了软切换代理实现流程,在IBM公司的aglet平台上运行,测试了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了移动代理这种分布式新技术在未来3G移动通信中更多的应用,可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IMT2000中越区切换的算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T2000中越区切换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面高速移动宽带无线通信之越区切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1.2 高速移动场景概况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
2 LTE/LTE-A系统概述
    2.1 LTE系统架构
        2.1.1 系统结构
        2.1.2 协议架构
    2.2 LTE系统越区切换
        2.2.1 切换定义
        2.2.2 切换分类
        2.2.3 切换测量
        2.2.4 切换执行
    2.3 LTE-A中继技术
        2.3.1 中继概述
        2.3.2 中继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移动中继资源分配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中继系统中传统资源管理方案
        3.2.1 资源分配方式
        3.2.2 资源调度算法
    3.3 两级比例公平资源分配方案
    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移动中继切换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中继架构下的越区切换
    4.3 基于移动中继的快速切换方案
        4.3.1 快速切换基本原理
        4.3.2 系统架构
        4.3.3 方案描述
        4.3.4 方案评价
    4.4 数据库的设计使用
        4.4.1 数据库设置在eNodeB中
        4.4.2 数据库设置在MRN中
    4.5 仿真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与越区切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无线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
    2.1 路径损耗模型
        2.1.1 确定性模型与统计性模型
        2.1.2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2.1.3 折线路径损耗模型
    2.2 阴影衰落模型
        2.2.1 阴影衰落分布
        2.2.2 阴影衰落相关性
    2.3 经典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
        2.3.1 HATA模型
        2.3.2 WINNER D2a模型
        2.3.3 高速铁路场景下模型适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建模依据
    3.1 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场景划分
    3.2 高速铁路场强测试系统
    3.3 大尺度建模关键要素
    3.4 天线建模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建模
    4.1 路径损耗模型
        4.1.1 高架桥场景
        4.1.2 路堑场景
        4.1.3 开阔地场景
        4.1.4 总结分析
    4.2 阴影衰落特性研究
        4.2.1 阴影衰落分布特性研究
        4.2.2 阴影衰落自相关性研究
    4.3 地貌损耗研究
        4.3.1 地貌损耗计算基本方法
        4.3.2 高速铁路地貌损耗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GSM-R系统越区切换分析与优化
    5.1 影响GSM-R系统越区切换的因素
    5.2 越区切换测试
        5.2.1 越区切换半实物仿真测试系统
        5.2.2 越区切换半实物测试及分析
    5.3 越区切换优化方案研究
        5.3.1 切换容限(HoMargin)设置
        5.3.2 防回切保护时间(TINHBAKHO)设置
        5.3.3 越区切换优化方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无线网络功率控制与垂直切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
    1.3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概述
        1.3.1 功率控制技术
        1.3.2 切换控制技术
        1.3.3 接入控制技术
        1.3.4 负载控制技术
    1.4 无线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重点
        1.4.1 功率控制
        1.4.2 联合功率控制
        1.4.3 异构网络的垂直切换
        1.4.4 B3G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预测的最优闭环功控算法
    2.1 功率控制概述
    2.2 功率控制的准则
        2.2.1 功率平衡准则
        2.2.2 信干比SIR平衡准则
        2.2.3 功率平衡准则和信干比平衡准则
    2.3 功率控制的基本方法
        2.3.1 开环功率控制与闭环功率控制
        2.3.2 反向功率控制与前向功率控制
        2.3.3 集中式功率控制与分布式功率控制
        2.3.4 功率控制的影响因素
    2.4 基于SIR的优化分布式功率控制
        2.4.1 算法的提出及可行性论证
        2.4.2 功率控制的执行过程
    2.5 SIR误差和移动传输功率的联合最小化
        2.5.1 非受限的优化
        2.5.2 条件受限优化
        2.5.3 优化的信道预测器
    2.6 仿真模型及结果
        2.6.1 仿真模型
        2.6.2 仿真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功率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博弈的类型与分类
        3.2.1 博弈论的发展
        3.2.2 博弈的分类方式
        3.2.3 博弈论模型的表达形式
        3.2.4 效用函数
    3.3 博弈论与功率控制
        3.3.1 非合作功率控制博弈
        3.3.2 非合作博弈功率控制的纳什均衡
        3.3.3 均衡的Pareto有效性问题
        3.3.4 含代价函数的非合作功率控制
        3.3.5 功率控制算法的迭代类型
    3.4 系统模型
    3.5 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3.5.1 S-modular博弈
        3.5.2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3.5.3 功率更新算法
    3.6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速率与功率联合博弈分布式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速率控制技术
    4.3 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算法
    4.4 基于博弈论的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
    4.5 分层博弈控制算法
        4.5.1 系统模型
        4.5.2 基于博弈论的效用函数
        4.5.3 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唯一性
    4.6 两种策略纳什均衡点的Pareto最优性
    4.7 功率更新算法
    4.8 仿真结果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构网络垂直切换算法
    5.1 移动性管理技术
        5.1.1 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5.1.2 移动性管理关键控制功能
    5.2 垂直切换
        5.2.1 垂直切换与水平切换
        5.2.2 垂直切换的三个阶段
        5.2.3 垂直切换的新特征和性能要求
    5.3 垂直切换中的关键技术
        5.3.1 切换性能优化
        5.3.2 切换中的互操作控制
        5.3.3 切换决策
    5.4 提出的算法
    5.5 仿真参数
    5.6 仿真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无线异构网络信道分配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全 IP 异构网络的概念和特点
    1.2 全 IP 异构网络的接入技术
        1.2.1 无线局域网(WLAN)
        1.2.2 蜂窝通信网络
    1.3 全 IP 异构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
        1.3.1 功率控制方式
        1.3.2 信道分配
        1.3.3 移动性管理
        1.3.4 负载均衡
        1.3.5 接纳控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线资源管理的仿真模型及典型的信道分配方案
    2.1 引言
    2.2 无线资源管理的仿真模型
        2.2.1 网络模型
        2.2.2 传播模型
        2.2.3 移动模型
        2.2.4 业务模型
    2.3 无线资源管理典型的信道分配方案
        2.3.1 无优先级的信道分配方案
        2.3.2 基于优先级的信道分配方案
        2.3.2.1 基于强占优先的信道分配方案
        2.3.2.2 基于信道预留的信道分配方案
        2.3.3 基于信道借用的信道分配方案
        2.3.4 基于业务溢出的信道分配方案
        2.3.5 基于等待队列的信道分配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多媒体网络的业务模型及其信道分配方案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和业务模型
        3.2.1 系统模型
        3.2.2 业务模型
        3.2.2.1 排队论概述
        3.2.2.2 业务的到达过程和离开过程
    3.3 信道分配策略描述
        3.3.1 PD 方案的描述与性能分析
        3.3.1.1 PD 方案描述
        3.3.1.2 PD 方案性能分析
        3.3.2 PV 方案的描述与分析
        3.3.2.1 PV 方案描述
        3.3.2.2 PV 方案性能分析
    3.4 仿真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道借用的全 IP 异构网络信道分配方案
    4.1 引言
    4.2 闭合网络排队理论
        4.2.1 闭合式等候网络模式
        4.2.2 求解方法
        4.2.2.1 卷积算法
        4.2.2.2 均值分析算法
    4.3 系统模型和业务模型
        4.3.1 系统模型
        4.3.2 业务模型
    4.4 信道借用方案的描述与分析
        4.4.1 方案概述
        4.4.2 CBVH/RH/CR/WQ 方案的描述与分析
        4.4.2.1 CBVH/RH/CR/WQ 方案的描述
        4.4.2.2 CBVH/RH/CR/WQ 方案的性能分析
        4.4.3 CBVH/RH/CR/WQ/PE 方案的描述与分析
        4.4.3.1 CBVH/RH/CR/WQ/PE 方案的描述
        4.4.3.2 CBVH/RH/CR/WQ/PE 方案的性能分析
    4.5 仿真与分析
        4.5.1 均衡业务
        4.5.2 非均衡业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道水平借用和业务垂直溢出的信道分配方案
    5.1 引言
    5.2 HCB-VTO 方案在宏小区+微小区下的情形
        5.2.1 模型
        5.2.2 信道分配策略
        5.2.3 性能分析
        5.2.4 仿真比较
    5.3 HCB-VTO 方案在宏小区+热点下的情形
        5.3.1 模型
        5.3.2 信道分配策略
        5.3.3 性能分析
        5.3.4 仿真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策略机制的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案
    6.1 引言
    6.2 策略机制介绍
    6.3 基于策略的信道分配方案
        6.3.1 模型
        6.3.2 方案描述
        6.3.2.1 PGC 算法描述
        6.3.2.2 PSCR 算法描述
        6.3.3 性能分析
        6.3.4 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

(5)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WCDMA 系统概述
    1.3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第二章 无线资源管理相关技术
    2.1 无线资源管理综述
    2.2 无线资源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2.2.1 信道配置
        2.2.2 功率控制
        2.2.3 连接移动性控制
    2.3 无线资源管理中的其他技术
        2.3.1 负载控制
        2.3.2 AMR 模式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道配置及算法研究
    3.1 基本信道配置
        3.1.1 基本信道配置
        3.1.2 参数配置
        3.1.3 基本信道配置的过程
    3.2 动态信道配置
        3.2.1 动态信道配置
        3.2.2 BE 业务
        3.2.3 DCCC 的判决过程
        3.2.4 DCCC 的执行
    3.3 码资源管理
    3.4 DCC 信道配置方式
    3.5 快速DCA 算法的描述
    3.6 基于可移动边界的动态信道分配性能仿真
        3.6.1 仿真系统搭建
        3.6.2 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率控制分析及算法研究
    4.1 “远近效应”
    4.2 功率控制的目的
    4.3 功率控制的分类
        4.3.1 开环功控
        4.3.2 上行内环功控
        4.3.3 上行外环功控
        4.3.4 下行闭环功控
        4.3.5 BLER--SIR
    4.4 传输信道的复用
    4.5 多业务功控
    4.6 软切换下的功控(SSDT)
    4.7 功率控制算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接移动性管理分析
    5.1 UE 的越区
        5.1.1 Idle 模式和 Cell-DCH 状态下 UE 的越区
        5.1.2 公共信道状态下UE 的越区
    5.2 越区切换
        5.2.1 硬切换
        5.2.2 软切换及其算法
        5.2.3 切换类型的选择
    5.3 压缩模式的引入
        5.3.1 压缩模式测量
        5.3.2 压缩模式对WCDMA 系统的影响
        5.3.3 压缩模式分类
        5.3.4 压缩模式的特点
    5.4 SRNS Relocation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字表(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移动性管理技术综述
    2.1 移动性概念与分类
        2.1.1 按照移动性支持程度分类
        2.1.2 按照移动性支持目标分类
        2.1.3 按照移动范围分类
        2.1.4 按照涉及接入网类型分类
    2.2 移动性管理技术
        2.2.1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2.2.1.1 Mobile IP方案
        2.2.1.2 Cellular IP方案
        2.2.1.3 HAWAII方案
        2.2.1.4 HMIPv6方案
        2.2.2 应用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2.2.2.1 DDNS方案
        2.2.2.2 SIP方案
        2.2.3 传输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2.2.3.1 Virtual-NAT方案
        2.2.3.2 MSCTP方案
        2.2.4 链路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2.2.4.1 IAPP方案
        2.2.4.2 MPPP方案
    2.3 移动性管理技术新进展
        2.3.1 HIP方案
        2.3.1.1 HIP工作机制
        2.3.1.2 HIP中的主机多宿与移动的关系
        2.3.2 MIH方案
        2.3.2.1 MIH功能
        2.3.2.2 介质独立的事件服务
        2.3.2.3 介质独立的命令服务
        2.3.2.4 介质独立的信息服务
    2.4 移动性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第3章 基于多协议层联合优化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3.1 多协议层联合的必要性
    3.2 同质网络中的移动
        3.2.1 基于SIP和MIPv6联合优化模型
        3.2.2 改进模型1——引入移动代理
        3.2.3 改进模型2——基于链路切换优化
        3.2.4 基于HIP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3.3 异质网络中的移动
        3.3.1 单一接入下的移动
        3.3.1.1 同一管理域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3.3.1.2 不同管理域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3.3.2 多接入下的移动
        3.3.2.1 基于多地址交叉绑定更新模型
        3.3.2.2 基于HIP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3.3.2.3 改进模型
第4章 通用位置管理技术
    4.1 单系统中的位置管理
        4.1.1 GSM中的位置管理
        4.1.2 GPRS中的位置管理
        4.1.3 位置管理策略改进
        4.1.4 位置管理研究方向
    4.2 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
        4.2.1 多系统中的位置区设计方法
        4.2.1.1 平面型位置区
        4.2.1.2 层次型位置区
        4.2.1.3 立体式位置区
        4.2.1.4 层次型立体式位置区
        4.2.1.5 方案性能分析
        4.2.2 通用位置管理策略
        4.2.2.1 基本策略
        4.2.2.2 基于阈值的动态多级指针转发策略
        4.2.2.3 基于位置区边界模糊的改进策略
        4.2.3 多接入下的地址管理方案
        4.2.3.1 接入网络的选择
        4.2.3.2 多IP地址管理方案
第5章 垂直切换技术
    5.1 垂直切换应用
        5.1.1 分层蜂窝结构
        5.1.2 垂直切换场景
    5.2 垂直切换过程与分类
        5.2.1 垂直切换过程
        5.2.2 垂直切换分类
    5.3 垂直切换策略
        5.3.1 下行垂直切换策略
        5.3.2 上行垂直切换策略
        5.3.3 对端通信节点应对策略
    5.4 垂直切换算法
        5.4.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切换算法
        5.4.2 基于多属性(准则)的切换算法
        5.4.2.1 切换目标网络的候选与评估
        5.4.2.2 层次分析方法AHP
        5.4.2.3 基于AHP的切换目标网络选择算法
        5.4.2.4 算法应用示例
    5.5 垂直切换协议
        5.5.1 垂直切换协议参考模型
        5.5.2 垂直切换协议设计方案
        5.5.3 垂直切换协议应用示例
第6章 总结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7)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空地数据链系统与越区切换技术
    2.1 空地数据链系统
        2.1.1 空地数据链的概念
        2.1.2 空地数据链的组成
        2.1.3 空地数据链的应用
        2.1.4 课题研究系统概况
    2.2 越区切换技术
        2.2.1 越区切换的概念
        2.2.2 越区切换的过程
        2.2.3 越区切换的判断准则
        2.2.4 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
        2.2.5 越区切换信道分配典型算法
    2.3 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方案设计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算法设计
    3.1 基本条件假设
    3.2 越区切换控制准则设计
    3.3 越区切换判断准则设计
    3.4 越区切换判断算法设计
        3.4.1 算法1:应答站航线规划越区切换算法
        3.4.2 算法2:应答站随机航线越区切换算法
        3.4.3 算法3:主控站航线规划越区切换算法
        3.4.4 算法4:主控站随机航线越区切换算法
    3.5 越区切换信令交互过程设计
    3.6 越区切换算法分析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算法仿真
    4.1 仿真设计
    4.2 仿真模型设计
        4.2.1 网络仿真模型设计
        4.2.2 地面控制中心仿真模型设计
        4.2.3 地面通信站仿真模型设计
        4.2.4 移动通信站仿真模型设计
    4.3 仿真及评价参数设置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CDMA概论
    1.2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CDMA的优势
    1.3 CDMA移动通信网的关键技术
    1.4 CDMA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1.5 本论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1.6 本章小结
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技术
    2.1 切换的类型
        2.1.1 硬切换
        2.1.2 软切换
    2.2 切换的依据和移动台宏分集的实现
    2.3 切换程序
    2.4 切换性能衡量标准
    2.5 研究切换的现实意义
    2.6 本章小结
3 各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算法的比较
    3.1 GSM系统中的切换
    3.2 CDMA系统中的切换
        3.2.1 硬切换
        3.2.2 软切换
        3.2.2.1 软切换过程
        3.2.2.2 软切换算法
    3.3 cdma2000系统中的切换
    3.4 WCDMA系统中的切换
        3.4.1 软切换
        3.4.1.1 软切换算法
        3.4.1.2 RNC间的软切换
        3.4.2 更软切换
        3.4.3 硬切换
    3.5 TD-SCDMA系统中的切换
    3.6 本章小结
4 越区切换方案
    4.1 非优先方案
    4.2 理想的优先切换算法
    4.3 先进先出(FIFO)排队算法
    4.4 资源借用算法
    4.5 信道预留算法
    4.6 本章小结
5 改进方案
    5.1 理论分析
        5.1.1 方案提出的依据
        5.1.2 方案的总体规划
        5.1.3 切换语音呼叫的处理
        5.1.4 剩余呼叫的处理
        5.1.5 预留信道的处理
    5.2 数值分析
        5.2.1 业务量模型
        5.2.2 方案数值分析比较
        5.2.2.1 单FIFO排队算法
        5.2.2.2 基于HCA的单FIFO排队算法
        5.2.2.3 基于HCA的双FIFO排队算法
        5.2.3 算法的局限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WCDMA移动通信无线组网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目标
    1.3 论文的结构
    1.4 课题的成果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2.1 无线接口标准
    2.2 应用
        2.2.1 Internet 的应用
        2.2.2 无线视像
        2.2.3 多媒体服务
        2.2.4 IMT-2000 承载服务
        2.2.5 IMT-2000 商用化的发展动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
    3.1 基本特征及演进策略
        3.1.1 特点和基本特征
        3.1.2 系统组成及演进策略
    3.2 系统关键技术
        3.2.1 初始同步与Rake 多径分集接收技术
        3.2.2 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
        3.2.3 智能天线技术
        3.2.4 多用户检测技术
        3.2.5 功率控制技术
    3.3 无线传输技术
        3.3.1 WCDMA(UTRA FDD)
        3.3.2 cdma2000
        3.3.3 UWC-136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DMA 网络规划设计
    4.1 概述
    4.2 业务量强度
    4.3 性能测量
    4.4 无线网络的规划过程
        4.4.1 准备阶段
        4.4.2 小区估算
        4.4.3 详细的网络规划
    4.5 CDMA 中的微小区网络规划
        4.5.1 拐角效应
        4.5.2 微小区/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4.6 室内规划
    4.7 分区和智能天线
    4.8 网络计算
        4.8.1 BTS 信道单元规划
        4.8.2 BSC 和交换机数目、HLR 和VLR 信令业务量
        4.8.3 传输容量
        4.8.4 传输网络优化
    4.9 共存
        4.9.1 互调(IM)
        4.9.2 保护频段和保护带
    4.10 频率共享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移动WCDMA 无线组网设计实例
    5.1 根据覆盖进行小区规划
        5.1.1 基本参数的定义
        5.1.2 无限覆盖估算
    5.2 根据容量进行小区规划
        5.2.1 基本原理
        5.2.2 基本参数定义
    5.3 上海地区设计方案模拟仿真
        5.3.1 整体建设思路
        5.3.2 规划参数取定
        5.3.3 站址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CDMA系统中基于移动代理的快速软切换方法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移动通信以及CDMA 系统概述
    2.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2 CDMA 扩频通信概念
    2.3 CDMA 系统的特点
    2.4 CDMA 系统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越区切换技术
    3.1 越区切换技术发展概况
    3.2 CDMA 系统中的切换
    3.3 硬切换与软切换的比较
    3.4 导频集合与软切换参数
    3.5 CDMA 软切换的过程
    3.6 目前对CDMA 系统的研究情况
    3.7 本章小结
4 移动代理
    4.1 移动代理
    4.2 移动代理的研究现状
    4.3 aglet 平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MA 的CDMA 系统中软切换技术
    5.1 系统设计
    5.2 系统性能分析
    5.3 新型软切换方法中 QoS 参数的计算
    5.4 动态具有 QoS 的优先级排队算法
    5.5 排队算法的具体模型
    5.6 本章总结
6 基于MA 的软切换的实现
    6.1 实现的流程
    6.2 核心程序
    6.3 实现和测试结果
    6.4 MA 技术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展望
    6.5 本章总结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以及获奖情况

四、IMT2000中越区切换的算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面高速移动宽带无线通信之越区切换研究[D]. 周建美.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2]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与越区切换优化研究[D]. 魏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3]无线网络功率控制与垂直切换算法研究[D]. 鲁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2)
  • [4]无线异构网络信道分配方案的研究[D]. 赵方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5]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高净.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6]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汪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技术研究[D]. 李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8]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算法研究[D]. 侯耕. 兰州大学, 2007(05)
  • [9]WCDMA移动通信无线组网技术分析[D]. 王延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10]CDMA系统中基于移动代理的快速软切换方法的研究和实现[D]. 谢尧.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IMT2000中的切换算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