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互动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远程互动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一、远程交互式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罗珍[1](2018)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是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会随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并且人类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的需求的变化也会使得其研究内容产生变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丰富的内容。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从教育技术学产生开始就经历了无数的变化,种类之多,形式之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教育技术应用热潮。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本文以信息时代为研究背景,根据文献共词分析、信息时代的主流技术的时间顺序二种方法,定位对应的技术。进一步把各种技术的发展演变进行一次大致的梳理,从中找出教育技术发展的轨迹,总结经验和教训,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硬件环境演变,软件环境,教学方式研究等3个方面了解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学的技术演变过程,这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密切,硬件的发展,软件的更新都会影响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组成方面。其中,对硬件环境演变的探究主要是结合硬件环境的变化历程进行探讨如何可以更好的将其应用于教学;软件研究则主要研究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的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技术应用,例如微课、慕课、课件,再分析它们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教学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研究经过历史的演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哪些变化。希望能够对教师或者其他人了解这门技术的发展过程起到很大的作用,为研究者预测某个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白清玉[2](2017)在《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以人才培养为战略制高点的全球化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机械化的应试学习者,而是使学生发展成为真正的人,具备在国际市场角逐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是当前教育中炙手可热的的话题7,美国、新家坡、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组织对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国家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近几年来,深度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主题之一。深度学习也是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挑战。智慧教室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型产物,为PBL、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虽然智慧教室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智慧教室的教学与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与问题,如:智慧教室中仍以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增长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但学生的创造、探究以及评价等能力却并没有得到体现;技术定位存在误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追求技术的酷炫与复杂,而忽略了技术的实用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照搬,由于教学中,每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仅仅将传统教学模式照搬到智慧教室中;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智慧教室中,部分学生总是偷偷下载游戏或者沉浸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中,这是阻碍教师开展智慧教室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促使本文意图研究如何在智慧教室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并提炼出理论与实践的策略。基于研究背景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21世纪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深度学习能力?如何对新时代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进行评测?(2)如何设计评价、教学法来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在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3)如何在智慧教室中将技术与评价、教学法深度整合,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根据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研究内容。首先构建了基于评价的APT教学模型,该模型融评价、教学法和技术为一体,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对模型的关键要素进行解析,最终确定该模型的关键要素。其次,本文设计了全球化背景下深度学习的评测维度及指标,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等三个领域。最后本文以EDR(基于设计的研究)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及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教学研究,并尽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搜集数据,通过三轮的设计、发展、实施与效果评估对基于APT的教学模型与设计原则进行检验与提炼,从而总结出以小学科学为例的教学实践模式。本文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等三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主要如下:(1)学生的认知方面,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与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在三轮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验证中,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着高于传统科学教学环境。相较于浅层学习,智慧教室中基于APT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成绩的提升,在这种环境下的专题教学、整合性任务及协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高阶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的思维结构评测结果发现,三轮教学中,基于SOLO的学生思维结构均处于高水平的多点结构,但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开展的三轮逐步修正的设计研究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2)学生的能力领域,三轮教学中,智慧教室中基于APT的教学均能够更有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且两种环境下的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增大。也即表明评价、教学法、和技术以及彼此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正向的影响,但两种教学方式下的认知负荷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智慧教室环境中基于APT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且丰富的技术并未对学生形成过多的负担。本研究提出的APT教学模型能够为智慧教室中开展教学提供借鉴,丰富了信息化环境下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为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构建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为教育的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慧[3](2016)在《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支持工具,对于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既要促进双语言的学习,又要承担双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还要克服双语教学中各主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显着发展。应然层面,双语教学资源库、语音识别技术、手持数字设备、可弹出视频、双语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实然层面,信息技术的强势进入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求产生对接错位,海量教育信息资源闲置、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民族文化传承式微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成为亟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方式、适切性与融合度为切入点,以新疆16所双语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典型特征,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具有完善的双语教学研究与管理体制;南、北疆双语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热潮推动下,新疆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着进步,一方面嵌套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体系中;一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如构建独立的双语教学资源库、开放交互式双语教学服务体系、维汉双语学习APP等。然而,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尽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造成资源适切性欠缺、民族文化资源“孤立、薄弱”,双语教师与学生资源“饥渴”仍然难解。此外,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盲目模仿、急躁冒进现象,而双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文化传承式微、跨文化适应问题、双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相关研究薄弱等多重“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之间的冲突。由此,本研究基于“共生教育”视野,结合新疆双语教学的特征,从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技术需求、技术如何引领双语教学等多重视角反思,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注重“民族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具体而言:(1)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关注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梯级与适用的多媒体双语教材资源;将已有民族特色数据库引入双语教学,并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应用,进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他民族语言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双向融合理念化解“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冲突,以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本土化研究活化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沟通“线上”与“线下”,逐步提升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新疆双语教学中“活”的问题为取向,关注本地典型案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融通理论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的双向融合,实现双语教学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整体形成共生、共融状态。

兰国帅[4](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刘韵华[5](2013)在《辅助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的构建》文中指出在三网融合进程中,智能电视的硬件和软件技术高速发展。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现有的辅助预科汉语教学的闭路电视播放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汇总基于电视的网络学习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教育实践,提出构建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并以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的构建为个案起点,阐述其拓扑结构、前端、终端、软件平台等4个构建要素的组成和功能,力求形成为教学服务的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

张建欣[6](2012)在《“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政策逐渐成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指南,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5.12”汶川地震的发生给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带来沉重灾难,然而在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领下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汶川地震四川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献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两个方面而言:从我国对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既有研究来看,在为数不多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文献中,大多数集中在对政策内容的介绍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上,很少涉及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效果的评价;从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其主导力量为政府,所以研究“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由于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强有力的影响,这种缺少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政策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也容易误导教育信息化活动。冈此,在灾后教育重建的大背景西,研究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是更加有必要的。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回答“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效如何”这一问题。针对“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如何”这一问题,首先明确“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目标是什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梳理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有哪些及其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内容,然后采用文献法进行相关文献梳理、结合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践确定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目标为“提升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采用文献法梳理“政策指标和确定政策指标的方法”和“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相关的已有研究,结合汶川地震灾区的“地理独特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性”特点,依据复杂系统评价指标模型,制定了矩形结构的“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硬件、软件、潜件和融件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内涵维度和兼容性、受众率、满意度、满足度以及保障度等方面的指标维度。采用田野考察方法,利用问卷、访谈、文档调研等方式收集汶川地震四川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数据。让数据说话,使用SPSS19.0和EXCEL2003工具初步处理数据,结合质性数据说明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的评价结果。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显着,有效提升了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然而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还存在如下问题: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取向上遭遇两难问题、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议程缺乏、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较宏观,较抽象,缺乏具体、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过程中,受众间存在差异、满足度仍显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策略:契合汶川地震四川灾区的区域化特点,寻求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模式、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确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建立有效的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优先发展灾区的教育信息化,促进灾区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

王辉[7](2012)在《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12年2月24日,在国新办就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等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副省长魏宏报告: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这意味着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在“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策动下,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迎来了“高配置、满覆盖”时代。而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如此快、如此高效是通过何种途径呢?这是本研究的缘起。透过“数字青川”、“惠普希望电脑教室”、“中国-UNICEF‘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等现象,我们发现其本质就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所取得的显着成效令人鼓舞和充满期待。通过文献法梳理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试图构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型并将其作为田野考察搜集资料的框架而运用于汶川地震灾区,尝试论证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是成功的、有效的,旨在有助于灾区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和推进灾区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范式。首先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的概念,然后采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和有关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进行分类汇总,并阐释其意义;基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信息化生态观的已有研究构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模型,并详细地说明田野考察的样本选择、调研设计和调研过程等;以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模型为框架,采用田野考察方法,通过问卷、访谈以及文档调研等方式收集数据,从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管理、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信息技术课程等方面分析灾后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并从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学校校长、学科教师、学生视角分析灾后灾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得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的结论。然而,在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持续性投入资金匮乏、硬件设施超前而潜件理念滞后、信息孤岛林立而共享机制仍未形成、人才队伍结构仍待完善、灾区文化面临数码时代冲击的抉择问题;应对以上问题的良性发展策略为:全面贯彻落实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并不断完善、协调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间的选择、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并将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由输血向造血方式转型、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不断升级、教育信息化与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生共融。

陈超[8](2012)在《基于VOD视频点播的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传统闭路电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VOD视频点播的数字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并对系统特点、设计原则、工作原理和功能模块设计做了详细研究。此系统能满足各个层面的学校远程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向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张艳[9](2010)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互联网双向实时视频交互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产品的迅速商用化,正在给基于广播式的传统远程教育体系带来质的变化。因此,研究基于IP网络的双向实时远程教学系统是电大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本论文在认真分析河南电大对基于IP网络的双向实时远程教学系统的需求后,通过租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通信链路,采用永久虚电路帧中继方式进行通信,采用H.323、H.263作为视频会议及压缩算法标准,采用JAVA、JAVA Script、HTML与SQL数据库对系统的展示界面及后台处理进行了设计。从而形成一个从传输方式、页面展示、后台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基于IP的双向实时远程教学系统。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JAVA语言设计对系统的底层代码进行设计、采用HTML语言进行B/S架构的页面展示设计,采用JAVA Script及ASP语言对用户登录、动态页面展示等进行设计。采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设计。完成了基于IP网络的双向实时远程教学系统的软件层次设计。本论文所设计的双向实时远程教学系统不仅能满足电大传统远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还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效的弥补了电大传统远程教学方式的不足,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双向实时互动教学系统。该系统将河南省所有市级电大通过专用通信线路全部纳入了电大双向实时视频教学系统。

胡卫星[10](2003)在《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教学交互作为网络远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当前网络远程教学研究中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缺乏教学交互不仅会严重地影响远程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整个远程教学系统的无法正常运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设计与开发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求能大幅度地提高远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研究远程教学交互及其设计与开发已成为网络远程教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基于这种研究目的,本文从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分析出发,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有关理论、远程教学交互活动的实现技术、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评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特别是对当前一些阻碍远程教学交互活动实施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远程交互式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交互式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步骤
第2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出现过的教育技术环境
    2.1 以文献共词分析探寻教育技术的技术发展脉络
        2.1.1 硬件环境
        2.1.2 软件环境
        2.1.3 教学方式
        2.1.4 总结
    2.2 以信息时代的代表性主流技术探寻教育技术发展脉络
第3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硬件技术发展演变
    3.1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分析
    3.2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演变
    3.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演变
    3.4 网络与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演变
    3.5 网络电视的发展演变
    3.6 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演变
    3.7 电子书包的发展演变
    3.8 VR的发展演变
    3.9 云计算的发展演变
    3.10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演变
    3.11 物联网发展演变
    3.12 人工智能的发展演变
第4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软件环境的发展演变
    4.1 软件开发工具与平台
        4.1.1 Authorware的发展趋势分析
        4.1.2 flash的发展趋势分析
        4.1.3 Moodle平台的发展趋势分析
        4.1.4 微信平台的发展趋势分析
    4.2 应用软件资源
        4.2.1 课件的发展趋势分析
        4.2.2 资源博客的发展趋势分析
        4.2.3 微课的发展趋势分析
        4.2.4 MOOC的发展趋势分析
        4.2.5 SPOC的发展趋势分析
        4.2.6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5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教学方式的发展演变
    5.1 计算机辅助教学
    5.2 自主学习
    5.3 合作学习
    5.4 任务驱动学习
    5.5 远程教学
    5.6 网络教学
    5.7 移动学习
    5.8 翻转课堂
第6章 发展趋势总结
    6.1 硬件技术发展趋势总结
    6.2 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总结
    6.3 教学方式发展趋势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深度学习是新时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
        1.1.2 信息化时代智慧教室的教学研究需求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深度学习
        1.2.2 APT教学
        1.2.3 智慧教室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范式与方法
        1.4.1 研究范式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深度学习的相关综述
        2.1.1 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2.1.2 深度学习认知过程
        2.1.3 学生深度学习结果评测
    2.2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综述
        2.2.1 教学方法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2.2.2 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2.2.3 技术性深度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2.3 智慧教室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2.3.1 智慧教室的源起
        2.3.2 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研究
        2.3.3 智慧教室教学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促进深度学习的APT教学模型建构
    3.1 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现状研究
        3.1.1 信息化教学模型相关研究
        3.1.2 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3.2 APT教学模型建构与策略设计
        3.2.1 基于评价的APT理论框架设计
        3.2.2 基于APT的理论框架要素探索
        3.2.3 基于APT理论框架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原则
    3.3 深度学习测评设计
        3.3.1 深度学习评测维度构建
        3.3.2 深度学习测量方法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量规评价的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第一轮APT教学设计研究
    4.1 量规式评价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4.1.1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前端分析
        4.1.2 APT教学设计
        4.1.3 教学活动实施
    4.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第一轮研究设计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步骤
    4.3 深度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3.1 学习者认知状态评估
        4.3.2 学生能力领域测评
        4.3.3 学生情感领域测评
        4.3.4 数据分析方法
    4.4 基于量规的自我评价式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研究
        4.4.1 学生认知领域结果分析
        4.4.2 学生能力领域结果分析
        4.4.3 学生情感领域结果分析
        4.4.4 学生深度学习整体状态分析
    4.5 教学设计与实践问题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嵌入多元评价的移动学习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第二轮APT教学设计研究
    5.1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再设计与实践
        5.1.1 APT教学设计原则的发展
        5.1.2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实践修正
        5.1.3 《寻宝总动员》教学前端分析
        5.1.4 APT教学再设计
        5.1.5 教学活动实施
    5.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第二轮研究设计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对象
        5.2.3 研究步骤
    5.3 深度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5.3.1 学习者认知领域状态评估
        5.3.2 学习者能力领域测评
        5.3.3 学习者情感领域测评
    5.4 基于移动学习的APT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研究
        5.4.1 基于APT教学的认知领域结果分析
        5.4.2 学生的能力领域结果分析
        5.4.3 学生的情感领域结果分析
        5.4.4 学生深度学习整体状态分析
        5.4.5 基于APT教学的两轮深度学习效果比较分析
    5.5 教学设计与问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PBL教学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第三轮APT教学设计研究
    6.1 基于PBL的教学再设计与实践
        6.1.1 APT教学设计原则的深化
        6.1.2 基于PBL的教学实践再修正
        6.1.3 《地球的运动》教学前端再分析
        6.1.4 APT教学再设计
        6.1.5 教学活动实施
    6.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第三轮研究设计
        6.2.1 研究目的
        6.2.2 研究对象
        6.2.3 研究步骤
    6.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6.3.1 基于布鲁姆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评测
        6.3.2 基于SOLO分类的学生思维结构测评
    6.4 基于PBL的APT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分析
        6.4.1 基于APT教学的学生认知领域结果分析
        6.4.2 学生能力领域结果分析
        6.4.3 学生情感领域结果分析
        6.4.4 学生深度学习状态图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三轮教学实践的学生深度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7.1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发展研究
        7.1.1 APT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研究
        7.1.2 APT教学设计对能力领域发展研究
        7.1.3 APT教学设计对情感领域影响与对策
        7.1.4 学生深度学习状态变化
        7.1.5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设计策略与启示
    7.2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中文部分
附录
    附录1: 《基于APT理论框架的教师课堂教学要素调研》问卷
    附录2: 测试题与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研究基础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一)新疆双语教学的历史概况
    (二)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划
    (二)信息技术进入双语课堂的方式及应用频率
    (三)双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与需求分析
    (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出现冲突
四、共生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共生教育:“信息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和谐之道
    (二)双向融合:“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冲突的化解之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5)辅助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辅助预科汉语教学现状
2 现有的预科汉语教学闭路电视播放系统的缺陷与不足
    2.1 单向传输, 学习反馈方式单一
    2.2 前端配置不均衡, 前端及终端数量不足
    2.3 系统管理自动化程度不高, 无法做到全面、精确绩效
3 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的理论及实践支撑
    3.1 理论基础
    3.2 技术基础
    3.3 前期教育实践研究回顾
4 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的构建
    4.1 拓扑结构
    4.2 前端
    4.3 终端
    4.4 软件平台
5 展望及思考

(6)“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对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注: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是否会提升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 对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思考
        (三) 对现实的疑问:灾区教育信息化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影响的?
    二、已有研究基础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教育信息化政策相关研究
        (三) 教育政策效果
        (四) 教育政策评估模式与方法
        (五) 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
        (六) 已有研究不足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案例选取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日标
    一、“5.12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
        (一) 从政府机构层级视角
        (二) 从教育信息化政策载体视角
    二、“5.12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目标
        (一) 有关教育信息化政策日标的相关研究
        (二) “5.12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目标
第二章 评价指标及理论基础
    一、政策指标及确定政策指标方法
        (一) 指标的界定
        (二) 如何选择评价指标
    二、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已有研究
        (一) 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中的评估指标
        (二) 国内教育信息化系统评价工具
    三、确定“5.12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评价指标
        (一) 在指标方面
        (二) 在教育信息化内涵方面
第三章 实践评测
    一、问卷工具及统计信息
    二、兼容性
        (一) 内容兼容性
        (二) 日标兼容性
    三、受众率
    四、满意度
        (一) 校长满意度
        (二) 信息技术人员的满意度
        (三) 教师满意度
        (四) 学生满意度
    五、满足度
        (一) 硬件基础
        (二) 软件资源
        (三) 潜件理念
        (四) 融件构建
    六、保障度
        (一) 发展规划
        (二) 制度建设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 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间的兼容性较好,有利于政策实效评估
        (二) 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受众广泛、受众率高,政策实效明显
        (三) 灾区学校主体对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在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满意度较高#97
        (四) 灾区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政策配置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基本上满足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实际需求
        (五) 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管理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二、“5.12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一) 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取向上遭遇两难问题
        (二) 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议程缺乏
        (三) 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较宏观,较抽象,缺乏具体
        (四) 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过程中,受众间存在差异、满足度仍显不足
    三、“5.12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策略
        (一) 契合汶川地震四川灾区的区域化特点,寻求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模式#101
        (二) 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确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三) 建立有效的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
        (四) 优先发展灾区的教育信息化,促进灾区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
余论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一) 评价指标的选择
        (二)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二、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政策日标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教育信息化“进驻”汶川地震灾区的诸多现象
        (三) 现象背后的本质——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案例的选取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育信息化
        (二)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二、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的已有研究
        (一) 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二) 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的相关研究
    三、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分类
        (一) 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二) 对口支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三) 非政府组织主导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四) 其他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
    四、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丰富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理论
        (二) 拓宽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构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模型
    一、最佳观测点: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
        (一) 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中的评估指标
        (二) 国内教育信息化系统评价工具
        (三) 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佳观测点
    二、构建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生态化模型
        (一) 教育信息化生态观的已有研究
        (二) 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生态化模型
    三、田野考察点的选取
        (一) 第一次考察:选取青川县作为考察点
        (二) 第二次考察点:选取汶川县和茂县作为考察点
        (三) 田野考察时间、路线及工具
    四、调研设计与过程
        (一) 调研设计及问卷研制过程
        (二) 调研样本选取及调研过程
    小结
第三章 调研数据分析
    一、灾后,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分析
        (一) 重建在即,教育信息化政策先行
        (二) 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管理
        (三) 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
        (四)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
        (五) 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
        (六) 信息技术课程
    二、灾后,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分析
        (一) 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视角
        (二) 学科教师视角
        (三) 学生视角
        (四) 学校校长视角
    三、调研数据结论
        (一) 硬件基础设施:新设备不断涌现,设备数量倍数增长
        (二) 软件资源:途径多样化和资源丰富化
        (三) 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 信息化人才队伍壮大
        (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普及、理念融入教学
        (六) 规划和管理:不断完善和有序
    小结
第四章 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持续性投入资金匮乏
        (二) 硬件设施超前,潜件理念滞后
        (三) “信息孤岛”林立,共享机制仍未形成
        (四) 人才队伍结构仍待完善
        (五) 面临数码时代的冲击,灾区文化的抉择问题
    二、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策略
        (一) 全面贯彻落实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并不断完善
        (二) 协调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间的选择
        (三) 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由输血向造血方式转型
        (四) 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系统不断升级
        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2. 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3. 硬件基础设施的生态化
        4.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5. 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
        (五) 教育信息化与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共生共融
    小结
结语: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 研究反思
        (一) 我的动机
        (二) 田野考察数据
        (三) 教育信息化系统模型
    二 研究回顾
        (一) 研究路线
        (二) 研究过程
    三 后续研究
        (一) 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如何发挥
        (二) 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如何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基于VOD视频点播的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远程教学的意义
2 系统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3 系统特点
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1 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
    4.2 系统功能模块
        (1)教学素材及多媒体光盘课件点播
        (2)内部信息资讯
        (3)影片点播
5 结束语

(9)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远程教育概述
    1.3 远程教学系统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布局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应用需求
    2.2 网络需求
    2.3 系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框架结构
    3.1 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3.2 应用模型选择
    3.3 系统结构
        3.3.1 网络结构
        3.3.2 路由结构
        3.3.3 远程双向实时教学系统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全省广域网主干线路选型
    4.2 视频会议标准协议选择
        4.2.1 H.320 与H.323 特点比较
        4.2.2 H.323 支持的网络协议
    4.3 音、视频压缩算法选择
    4.4 服务质量保证策略
    4.5 设备选型
    4.6 系统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界面及软件架构
    5.1 系统界面展示
    5.2 系统结构分析
        5.2.1 系统平台结构示意
        5.2.2 用户/管理员登入系统设计
    5.3 创建系统数据库
        5.3.1 系统数据库创建
        5.3.2 数据库表逻辑结构设计
    5.4 程序设计说明示例
        5.4.1 用户登录系统
        5.4.2 用户退出系统页面
        5.4.3 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带宽占用测试结果
    6.2 系统在线人数测试结果
    6.3 数据库性能测试
    6.4 最终页面展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一)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二)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内容
二、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理性分析
    (一) 教学交互的理性分析
        1 从教学理论角度看教学交互
        2 从学习理论角度看教学交互
        3 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教学交互
    (二)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分析
        1 两种常见的教学交互比较
        (1) 传统远程教学交互与现代远程教学交互比较
        (2) 传统课堂教学交互与现代远程教学交互比较
        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特点
        3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分类
        4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过程的要素分析
        (1)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过程的构成要素
        (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过程的动态分析
三、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技术及其特点
    (一) 远程教学中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二)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技术及其特点
四、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设计与开发
    (一)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设计与开发的分析和基本原则
        1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设计与开发的分析
        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二)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设计与开发
        1 实时同步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 非实时异步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五、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评价
    (一)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评价体系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远程交互式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演变研究[D]. 罗珍. 深圳大学, 2018(01)
  • [2]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D]. 白清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3]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慧. 西南大学, 2016(02)
  • [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辅助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智能电视网络学习系统的构建[J]. 刘韵华. 中国有线电视, 2013(09)
  • [6]“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效研究[D]. 张建欣. 西南大学, 2012(10)
  • [7]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实证研究[D]. 王辉. 西南大学, 2012(03)
  • [8]基于VOD视频点播的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J]. 陈超.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2(01)
  • [9]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艳.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10]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设计与开发[D]. 胡卫星. 河北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远程互动多媒体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