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山区的茶浴

中国南方山区的茶浴

一、中国南部山区的茶浴(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1](2021)在《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的旅游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的转变。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向着带有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方式进行转变,游客更加关注具有康养、参与、体验、休闲、绿色、生态和互动等功能的旅游产品,追求个性化的服务,以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茶文化旅游即是在该背景下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因而,探讨旅游体验视角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满意度评价,对于提升茶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茶北引”最成功的试验地日照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运用旅游动机理论、HSQM(分层服务质量模型)理论、期望与满足理论等,构建游客对日照市茶文化旅游的期望与实际表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提炼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借助IPA(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方法,分析游客对日照市茶文化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游客满意度的差异性。结合旅游体验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提出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五大影响因素分别为“茶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景区基础设施体验”、“景区特色体验”、“服务质量及茶文化氛围”、“工作人员形象”。“茶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涵盖茶文化知识学习、茶叶品鉴、茶泡饮体验、茶艺表演、茶餐饮体验、茶叶制作体验、茶叶采摘体验7个指标;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景区基础设施体验”,涵盖景区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景区设施布局合理、景区交通安全便捷、景区卫生整洁、景区住宿设施完善5个指标;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景区特色体验”,涵盖景区纪念品有特色、景区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景区娱乐项目多4个指标;第四个影响因素是“服务质量及茶文化氛围”,涵盖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与服务人员交流状况、景区茶文化氛围3个指标;第五个影响因素是“工作人员形象”,涵盖景区治安状况、景区工作人员着装2个指标。(2)从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来看,除景区工作人员着装和景区治安状况外,另外19个指标的实际表现情况均与游客期望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其中,与“茶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相关的7个指标表现最差,需要重点进行改善;与“景区特色体验”和“服务质量及茶文化氛围”相关的指标表现一般,需要努力进行提升;与“景区基础设施体验”相关的指标表现较好,但也需要积极进行改进;与“工作人员形象”相关的指标表现最好,只需继续保持即可。通过对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不同游玩次数的游客均对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存在差异。(3)基于旅游体验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提出日照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案。制定了深度体验原则、本土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等三大原则;设计出茶叶生产体验式旅游产品、茶艺体验式旅游产品、茶健康体验式旅游产品、观光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产品、研学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产品、住宿及购物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产品等六种产品;打造大型体验式茶旅综合体、体验式茶文化旅游度假村、研学体验式茶旅教育基地、康养度假体验式茶旅景区、茶旅小镇等五类景区,推动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邓宛菁[2](2020)在《基于AVC理论的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以井楠茶文化旅游村景观改造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自2017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践行,四川南充、宜宾等地相继开展文旅特色村落建设,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已然成为当下村落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向。文旅特色村落景观建设以乡村环境景观改造为载体,结合产业规划、文脉传承等需求,旨在建设一个有资源吸引、有产业维持、有环境支撑的新型美丽乡村。作为文旅特色村落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景观景观的规划营造,一方面有利于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对村落独特山水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文旅特色村落建设以产业建设、服务配套为基础,有利于更新村落的服务设施,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引入AVC三力分析理论,构建文旅特色村落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所构建评价体系对井楠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问卷调查和权重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井楠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的薄弱点和突破点。根据对井楠村景观现状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上位规划,对井楠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实践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思路方法。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建立分析以及实际案例的规划实践,对今后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村落景观、文化旅游、AVC理论等概念分析,探讨了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与AVC三力综合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文旅特色村落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3个项目层11个因素层36个指标。针对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进行分布差异分析得出该体系中一般重要性吸引力(0.5421)>承载力(0.2677)>生命力(0.1902),并提出评分标准。(2)利用所构建评价体系分析井楠村景观现状,得出其问卷调研结果为吸引力(0.665)>生命力(0.650)>承载力(0.645);其综合评分吸引力(0.364)>承载力(0.173)>生命力(0.125)。提出以吸引力建设为根本,充分利用该地区较优景观文化资源,以高标准要求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以生命力提升为保障,全面提升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小而精的产业模式,控制居民和游客数量,彰显生态环境与茶文化特色;以承载力提升为支撑,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尊重村庄肌理与环境,预留村庄发展空间,并根据产业发展前景,提升村庄设施配置水平,克服短板。(3)根据井楠村现状分析,将AVC理论运用与井楠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的实践之中,提出具体的改造规划措施。为提高景观吸引力,强调由市场定位出发,重新拟定总体规划和节点提升方案;生命力提升主要从运用管理模式和配套服务体系两个方面展开,包括形象策划、运营推广和市政服务设施提升改造等;承载力提升包括产业规划、建筑提升改造、生态环境提升等具体措施。

路杰[3](2020)在《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乡村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项目的相关规划设计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对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现场勘查调研及规划设计。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资源分布进行数据统计,结合前期搜集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进行规划设计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内容主要为前期大量理论及优秀案例实践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查找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漏洞,并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第二大部分内容主要为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加权平均法对影响乡村振兴的5个一级指标、15个因子分别进行赋分并优化权重,以柱状图形式归纳分析出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第三大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现状评价找到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存的问题,即资源碎片化严重,缺少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生态环境问题较大;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集体凝聚力不强;科技创新不够,人才培养难等4大问题,并针对以上找到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统筹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核心凝聚力;加强科技建设,培养新型人才4大乡村振兴应对策略。第四大部分主要将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的经验规律应用到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中,针对其特定问题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规划设计,并验证前期研究成果,为今后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整合梳理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资源,统筹研究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是本文创新之处。

车璐[4](2020)在《泛在旅游视域下民族山区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以北川县桂溪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实现“五个振兴”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城乡发展失衡,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愈加突出。民族山区地区多数作为“欠发达”地区,其乡村发展往往更为落后,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短板,同时也成为多项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聚焦点。因此,研究民族山区的乡村振兴规划非常重要。基于此,笔者首先对民族山区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研究,充分了解了什么是乡村振兴。其次通过对民族山区乡村规划演进的回顾,明确了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发展思想指导下民族山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在了解其发展现状之后,系统性总结了规划中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包括产业发展、建设管控、文化复兴、土地利用方面的种种问题。其次,由于在研究中已经发现现有的乡村发展思想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指导民族山区的规划,规划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笔者在明确民族山区自身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能推动民族山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以及提出了一种新的乡村发展思想—“泛在旅游”,并构建其思想体系,包括概念、要素体系(景象、时相、体验、情感要素)、理论特性(美学、行为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特性)以及思想内涵。然后,在新思想提出的基础之上,进行民族山区乡村振兴规划思考,针对其面临的规划问题提出了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策略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其中规划策略包括文化、产业、基础建设、土地利用四个方面。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和落实规划实施管理。最后将提出的规划思考理论运用于北川县桂溪镇的乡村振兴规划实践,提出其乡村振兴思路、愿景和策略,并进行具体的规划构想,以期能做出真正指导地方乡村振兴的规划。本文研究的是泛在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法,可以加以运用以期补足乡村振兴中民族山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以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

李真[5](2019)在《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关键抓手,也是解决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出路、第二三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以乡村空间所提供的基础发展平台与物质支撑。所以,探索广泛而又差异化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然而,乡村空间规划在面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陕南地区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的分布范围、数量及人口比例占陕南地区四种地理地貌类型(河谷川塬、浅山丘陵、中山和高山)中最高。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所致,现有村庄之间联系较为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本地区乡村产业转型的加速,该地区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缺乏协同作用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以陕西南部广阔的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籍此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空间组成特征、发展规律、规划对策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研究。首先,将该地区乡村现状产业进行基础调研归纳总结,分析传统格局下乡村产业与空间的组合规律;其次,分析归纳转型背景下产业的基本类型及乡村空间演变的特征及现实发展问题、困境;最后,针对产业转型的不同乡村类型,指出相对应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策略,进而推动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发展。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南浅山丘陵地区在未来主要出现以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发展型三种代表性的产业转型乡村类型,其中以第一、三种乡村类型为主;(2)各转型类型乡村产业空间的布局,应结合该乡村传统产业转型趋势、转型可能性以及乡村空间承载力,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生活空间布局协同发展;(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生活空间规划要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结合乡村生产空间布局、保障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桃琳[6](2019)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近年来老龄化、亚健康、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养生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普洱市思茅区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怡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养生旅游是思茅旅游发展的客观选择,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思茅区养生旅游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明显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建成“全国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本论文通过对思茅区特色养生资源进行分析,在研究现阶段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养生旅游开发经验,并把市场需求与本地养生资源特征相结合之后,将珠三角市场、西南市场、长三角市场、京津冀市场确定为国内目标客源市场,将思茅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为山岳康体养生型、普洱茶养生型、药膳养生型和旅居养生型,并采用多种营销渠道及方法来树立思茅区的旅游形象。

陈书芳[7](2018)在《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景观不仅是一个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梅山地区聚居着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梅山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较快。然而,作为湖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时,如何走出一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之路,既能青山常在、文化永续,又能发挥资源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实现梅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和新化县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原理,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两县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景观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景观潜在利用方式等方面对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模式,力图提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景观利用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梅山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态规划路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而丰富并完善地域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为梅山文化的保护和梅山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八章,研究内容按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及理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策略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课题背景及理论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接着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针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象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景观格局和景观适宜性评价做系统分析,涵盖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第三章,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进行分析,并将梅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研究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获得的梅山地区地形图、卫星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数据上,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对研究区的28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后期景观生态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现实性和工作效率。第五章,运用GIS的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AHP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特征、景观潜在利用方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对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第三部分为策略及实践研究,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章,通过SWOT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科学分析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第七章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整体优化的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环境文化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第八章,在操作层面上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选取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方法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从小尺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证借鉴。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罗江[8](2018)在《雅安市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文字记载,自唐朝初期名山区蒙顶山就开始种植茶叶,凭借独特的气候状况和悠久的种植历史,目前名山区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产茶区域,茶叶种植面积、品牌价值等多个领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名山区更是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扭住“茶”这个主题做文章,大力开展茶旅产业一三互动、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在实现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同时,把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放入全国、全省分析比对,我们发现名山区在茶旅基础设施、品牌效益、服务水平等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全国全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做的好的地方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深层次推进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题,通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式,在详细介绍了各地农业旅游和茶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名山区茶产业、旅游产业以及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在优势和障碍因素后,针对性提出了促进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经分析研究,本文认为:一是名山区在推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做了大量积极性探索,茶旅融合成效得到初步显现,为下一步推动深度融合、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当前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产业融合层次低、链条短、外部竞争激烈等障碍因素。基于上述判断,本文建议名山区应重点从推动茶旅产业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以及功能融合等4个路径出发,通过专注茶区景区建设、茶旅业态培育、茶文化魅力提升、茶旅品牌打造、服务能力提升,以促进名山茶旅产业加快实现互动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

王历[9](2018)在《喀斯特山区茶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农业和城镇化发展得到巨大的推动,喀斯特山区茶叶产地的城镇化发展速率也得到显着提高,但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业活动和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最为凸显的就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进入茶叶产地环境中使其环境受到污染。贵州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大省,研究区是贵州着名的茶叶产区,其茶叶品质尚佳,而茶叶品质的优劣取决于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的好坏。因此,在茶叶产地环境中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其研究结果对当地社会、经济、部分管理价值重大,同时对防治和治理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推进茶叶产地的科学管理和茶叶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都匀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汞、砷、镉、铅、铬为评价因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PPC模型、熵权-TOPSIS模型、内梅罗综合评价法以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对茶叶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并利用情景预测模型对20年后产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和污染风险状况进行预测和预警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平均含量上看,土壤Hg的含量均值超过国标Ⅱ级限值,As、Cd、Pb、Cr的含量均值都低于国标Ⅱ级限值;从变异系数看,Hg>Pb>Cd>As>Cr,Hg为强度变异性,As、Cd、Pb、Cr为中等变异性强度;在相关分析结果中显示出,Hg与As,Pb,Cr存在显着相关性,这也表明出了它们之间在污染来源上存在相似性,Cd和Hg,As,Pb没有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在土壤中的累积方式和来源没有关联。(2)在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中,Hg、Cd、Cr是指数模型最优,As、Pb是球状模型最优。从含量空间分布图显示,Hg、As、Cd、Pb、Cr含量高值区均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匀东镇和归兰水族乡,含量低值区均分布在毛尖镇及附近区域。由此可以看出,各元素含量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3)利用PPC模型、熵权-TOPSIS模型、内梅罗综合评价法、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分别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g、As、Pb是最重要的污染元素,其Hg污染贡献最为显着。从不同评价方法下的综合污染评价分布图中可以发现,在匀东镇和归兰水族乡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所以在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将匀东镇和归兰水族乡作为重点污染治理区。(4)利用情景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未来20中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和污染风险进行预警预警研究。在乐观情景下,到2035年区内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各指标元素含量均低于国标Ⅱ级限值,90%以上分布面积为无警状态;在无突变情景下,到2035年区内土壤Hg污染更为严重,其余4中元素含量均低于国标Ⅱ级标准值,研究区大部分区域为轻警和中警状态。

郁薇[10](2018)在《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消费意识开始出现了转变,开始注重“身”、“心”两方面的同时满足,在旅游活动上表现为追求旅游活动的质量,旅游类型已经逐渐从传统粗放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有深度、有内涵、有感触的文化体验之旅。同时,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在以旅游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中,推动多双边合作,特别是在习总书记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文化旅游掀起了一阵阵热潮。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蕴含独特的民风茶俗,静、和、雅茶道精神的茶文化,符合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宁静,返璞归真,放松身心,休闲养生的心理需要,这为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加速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安徽省黄山市不仅拥有闻名世界的奇松怪石,更是中国名茶的聚集地,其中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悠久的采茶、制茶历史为黄山市祁门县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祁门县逐渐重视其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单仍然存在着诸如市场秩序混乱、茶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挖掘不深、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鉴于此,本文在对茶文化旅游和旅游深度开发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黄山市祁门县及其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进行了介绍,并深入剖析了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对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开发所拥有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以及其市场需求等旅游深度开发条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后,提出了包括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以及开发保障机制在内的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我国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对进一步推动改地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南部山区的茶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南部山区的茶浴(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1.3 学术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旅游体验研究进展
        1.3.2 茶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体验
        2.1.2 茶文化
        2.1.3 茶文化旅游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动机理论
        2.2.2 HSQM理论
        2.2.3 期望与满足理论
第3章 日照市茶叶生产与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日照市茶叶生产概况
        3.3.1 “南茶北引”的成功试验地
        3.3.2 秦岭淮河以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地
        3.3.3 茶园空间分布
    3.4 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3.4.1 茶文化旅游景区
        3.4.2 茶文化旅游产品
        3.4.3 茶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模式
第4章 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4.1 问卷调查与检验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
        4.1.3 问卷信度检验
    4.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游客的基本信息
        4.2.2 游客的参与过程
    4.3 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3.1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4.3.2 提取公因子
        4.3.3 公因子命名
        4.3.4 影响因素解释
第5章 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满意度评价
    5.1 基于IPA方法的满意度评价
        5.1.1 IPA指数与IPA方格图
        5.1.2 基于IPA指数的满意度分析
        5.1.3 基于IPA方格图的满意度分析
        5.1.4 基于公因子的IPA方格图满意度分析
    5.2 日照市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
        5.2.1 基于不同性别的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
        5.2.2 基于不同年龄的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
        5.2.3 基于不同学历的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
        5.2.4 基于不同收入的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
        5.2.5 基于不同游玩次数的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
第6章 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方案
    6.1 发展原则
        6.1.1 深度体验原则
        6.1.2 本土性原则
        6.1.3 市场导向原则
    6.2 日照市茶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
        6.2.1 茶叶生产体验式旅游产品
        6.2.2 茶艺体验式旅游产品
        6.2.3 茶健康体验式旅游产品
        6.2.4 观光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产品
        6.2.5 研学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产品
        6.2.6 住宿及购物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产品
    6.3 日照市茶文化体验式旅游景区打造
        6.3.1 大型体验式茶旅综合体打造
        6.3.2 体验式茶文化旅游度假村打造
        6.3.3 研学体验式茶旅教育基地打造
        6.3.4 康养度假体验式茶旅景区打造
        6.3.5 茶旅小镇打造
第7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AVC理论的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以井楠茶文化旅游村景观改造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理论
    2.1 村落景观
    2.2 特色文化旅游
    2.3 AVC理论
3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3.1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1.1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确定原则
        3.1.2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步骤
        3.1.3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方法
    3.2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3.2.1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吸引力
        3.2.2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生命力
        3.2.3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承载力
    3.3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问卷信度分析
        3.3.2 指标权重计算
    3.4 文旅特色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
        3.4.1 AVC三力权重分布分析
        3.4.2 AVC三力指标权重差异分析
        3.4.3 AVC评价体系判断标准的确定
4 基于AVC理论的井楠茶文化旅游村落景观营造实践
    4.1 井楠村现状概况
        4.1.1 上位规划分析
        4.1.2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4.1.3 经济人文条件概述
        4.1.4 居住环境现状分析
    4.2 目标与定位
    4.3 井楠村景观三力评价分析
        4.3.1 井楠村景观吸引力评价
        4.3.2 井楠村景观生命力评价
        4.3.3 井楠村景观承载力评价
        4.3.4 井楠村景观三力综合分析
    4.4 井楠文旅特色村落景观吸引力提升建设
        4.4.1 总体规划
        4.4.2 景观重点提升工程
    4.5 井楠茶文化旅游村落景观生命力提升建设
        4.5.1 运营管理模式
        4.5.2 配套服务体系
    4.6 井楠茶文化旅游村落景观承载力提升建设
        4.6.1 产业规划发展
        4.6.2 建筑空间提升规划
        4.6.3 生态环境提升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特色文旅村落景观AVC综合评价权重专家征询问卷
附录 B 井楠茶文化旅游村景观AVC综合评价问卷

(3)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浅山区
        1.4.2 大别山北麓浅山区
        1.4.3 乡村振兴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研究范围
2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资源梳理与评价
    2.1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资源梳理
        2.1.1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镇数量统计及分布特征
        2.1.2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气候条件及水文特征
        2.1.3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资源禀赋
    2.2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评价体系构建及方法
        2.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2.2 评价体系构建
        2.2.3 评价方法
        2.2.4 评价结果
3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存问题
    3.1 资源碎片化严重,缺少统筹规划
        3.1.1 资源丰富但布局零散,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3.1.2 农业种植规模小,经济产值低下
        3.1.3 缺少龙头产业,品牌效应差
    3.2 基础设施短板,生态环境问题较大
    3.3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集体凝聚力不强
    3.4 科技创新不够,人才培养难
4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应对策略
    4.1 统筹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4.1.1 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布局
        4.1.2 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4.1.3 民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4.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4.2.1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村庄环境保护
        4.2.2 修复废弃矿山,再生矿山绿色
    4.3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核心凝聚力
    4.4 加强科技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5 信阳市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及交通
        5.1.2 规划范围及面积
        5.1.3 自然环境分析
        5.1.4 人文环境分析
        5.1.5 经济环境分析
    5.2 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评价与分析
        5.2.1 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评价
        5.2.2 结果分析
    5.3 当前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
        5.3.1 村庄产业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5.3.2 村庄缺乏环保意识,基础设施落后
        5.3.3 村庄多零星分布,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村镇组织管理难
        5.3.4 村庄缺失网络平台构建,无法与外界资源共享
    5.4 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应对措施
        5.4.1 整合资源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带,打造品牌产品
        5.4.2 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破损的矿山
        5.4.3 加强村镇管理,完善村庄服务设施建设
        5.4.4 构建村庄网络平台,确保村民与外界资源共享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满意度调查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泛在旅游视域下民族山区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以北川县桂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1.1.2 拟编制空间规划
        1.1.3 贫困民族山区扶贫攻坚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实践局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民族山区乡村振兴规划演进与反思
    2.1 民族山区乡村振兴内涵研究
        2.1.1 乡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并重
        2.1.2 乡村现代化而不是城镇化
        2.1.3 集合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
    2.2 民族山区乡村规划演进回顾
        2.2.1 发展思想
        2.2.2 一般策略
        2.2.3 发展现状
    2.3 民族山区振兴规划问题反思
        2.3.1 产业振兴发展
        2.3.2 基本建设管控
        2.3.3 在地文化复兴
        2.3.4 土地资源利用
    2.4 本章小结
3 民族山区乡村振兴思想探索
    3.1 民族山区乡村共性分析
        3.1.1 特殊优势
        3.1.2 共同劣势
        3.1.3 机遇与挑战
    3.2 民族山区乡村振兴研判
        3.2.1 明确以旅游产业为主体
        3.2.2 新的思想驱动乡村振兴
    3.3 泛在旅游理论思想体系
        3.3.1 泛在旅游概念
        3.3.2 泛在旅游要素体系
        3.3.3 泛在旅游理论特性
        3.3.4 泛在旅游思想内涵
    3.4 本章小结
4 民族山区乡村振兴规划构想
    4.1 建立新的振兴发展理念
    4.2 实施泛在旅游规划策略
        4.2.1 挖掘特色资源,构建泛在旅游空间
        4.2.2 泛在旅游驱动,链接产业循环机制
        4.2.3 补充完善设施,建设美好人居环境
        4.2.4 创新土地利用,实现增值生效
    4.3 加强规划实施管控
        4.3.1 建全规划管理体制
        4.3.2 落实规划实施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北川桂溪乡村振兴规划实践
    5.1 桂溪镇现状研究
        5.1.1 基本概况
        5.1.2 生态资源
        5.1.3 生产资源
        5.1.4 生活资源
        5.1.5 设施资源
        5.1.6 文化资源
    5.2 桂溪镇规划思考
        5.2.1 乡村振兴思路
        5.2.2 乡村振兴愿景
        5.2.3 规划设计策略
    5.3 桂溪镇规划构想
        5.3.1 空间结构网络化
        5.3.2 全域化泛在旅游
        5.3.3 土地利用留弹性
        5.3.4 基础设施成体系
    5.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6.3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乡村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产业转型——一个乡村发展的社会背景
        1.1.3 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基本概念辨析
        1.3.1 产业及乡村产业
        1.3.2 产业转型
        1.3.3 乡村空间
        1.3.4 乡村空间规划
    1.4 研究意义
        1.4.1 完善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研究类型
        1.4.2 有助于差别化的进行乡村规划策略引导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1.2 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2.1.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2.2 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2.2.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3 产业转型下乡村空间规划相关实践研究
        2.3.1 国外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2 国内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3 乡村规划实践经验总结
    2.4 既有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2.4.1 乡村产业转型方面
        2.4.2 乡村空间规划方面
        2.4.3 产业转型与乡村空间关系方面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产业格局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组合规律研究
    3.1 乡村产业的生存背景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社会
    3.2 乡村产业的类型特征
        3.2.1 产业基本类型
        3.2.2 地理分布特征
    3.3 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
        3.3.1 一产
        3.3.2 二产
        3.3.3 三产
    3.4 传统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特征
        3.4.1 一产
        3.4.2 二产
        3.4.3 三产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特征解读
    4.1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4.1.1 转型的特征
        4.1.2 转型的分类
        4.1.3 空间发展趋势
    4.2 新产业类型与新生产空间特征
        4.2.1 农业生产型
        4.2.2 工业带动型
        4.2.3 旅游发展型
    4.3 新产业类型对生活空间新需求
        4.3.1 农业生产型
        4.3.2 工业带动型
        4.3.3 旅游发展型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与案例实践研究
    5.1 规划原则与思路
    5.2 农业生产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2.1 总体空间规划
        5.2.2 产业空间规划
        5.2.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3 旅游发展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3.1 总体空间规划
        5.3.2 产业空间规划
        5.3.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4 案例研究——紫阳县农安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5.4.1 农安村产业基础构成
        5.4.2 农安村空间本底
        5.4.3 产业转型下空间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5.4.4 产业转型下农安村总体规划策略
        5.4.5 产业空间规划策略
        5.4.6 产业转型下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未尽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录
表录
附表一 200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旨及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附表二 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附表三 农安村旅游资源类型统计表
附录一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乡村基本概况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6)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与成功案例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重要概念
        2.1.2 主要理论
    2.2 成功养生旅游案例
        2.2.1 国外成功养生旅游产品设计
        2.2.2 国内成功养生旅游产品设计
        2.2.3 经验和启示
3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
    3.1 思茅区养生旅游资源概述
        3.1.1 自然养生资源
        3.1.2 人文养生资源
        3.1.3 小结
    3.2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
        3.2.1 思茅区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3.2.2 思茅区养生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3.2.3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策略
    4.1 思茅区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理念
        4.1.1 保护性开发,持续发展
        4.1.2 发挥优势,打造特色
        4.1.3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4.1.4 统筹规划,社区参与
    4.2 思茅区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分析与定位
        4.2.1 思茅区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4.2.2 思茅区养生旅游市场定位
    4.3 思茅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4.3.1 山岳康体养生型
        4.3.2 普洱茶养生型
        4.3.3 药膳养生型
        4.3.4 旅居养生型
    4.4 思茅区养生旅游营销推广
        4.4.1 营销目标
        4.4.2 营销渠道
        4.4.3 营销方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课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梅山地区
        1.2.2 生态旅游
        1.2.3 景观生态学
        1.2.4 景观格局
        1.2.5 景观生态规划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2.1 宏观领域
        2.1.1 生态旅游学研究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
    2.2 中观领域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2.2.2 景观格局研究
        2.2.3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2.3 微观领域
        2.3.1 梅山文化研究
        2.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
        3.1.1 复杂丰沛的自然地理语境
        3.1.2 优化融合的产业经济语境
        3.1.3 神秘多元的人文社会语境
    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3.2.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
        3.2.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特征
    3.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3.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4章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4.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4.1.2 研究数据的处理
    4.2 梅山地区景观构成要素
        4.2.1 基本要素
        4.2.2 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4.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1 梅山地区整体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2 研究区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4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4.1 梅山地区景观类型变化
        4.4.2 梅山地区植被指数变化
    4.5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5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5.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5.1.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架
    5.2 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评价
        5.2.1 梅山地区景观自然度评价
        5.2.2 梅山地区景观旷奥度评价
        5.2.3 梅山地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5.3 梅山地区人地作用关系特征评价
        5.3.1 梅山地区景观敏感度评价
        5.3.2 梅山地区景观相容度评价
    5.4 梅山地区景观潜在利用方式评价
        5.4.1 梅山地区景观可达度评价
    5.5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5.5.1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5.5.2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特征
        5.5.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5.5.4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
    5.6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6章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6.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6.1.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
        6.1.2 梅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6.1.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6.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定位
        6.2.1 战略目标和开发原则
        6.2.2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6.2.3 生态旅游发展定位
    6.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6.3.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模式
        6.3.2 产品维度——多元化导向开发模式
        6.3.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模式
        6.3.4 关系维度——均衡型共管开发模式
第7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7.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7.1.1 系统性原则
        7.1.2 保护性原则
        7.1.3 多样性原则
        7.1.4 地域性原则
        7.1.5 可操作性原则
    7.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7.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7.2.2 外围保护性缓冲区
        7.2.3 集中引导性开发区
    7.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
        7.3.1 基质和斑块优化
        7.3.2 廊道景观优化
    7.4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7.4.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布局规划
        7.4.2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7.4.3 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7.5 梅山地区环境文化保护规划
        7.5.1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7.5.2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第8章 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8.1 项目概况与设计背景
        8.1.1 项目概况
        8.1.2 设计目标
        8.1.3 设计理念
    8.2 基地分析
        8.2.1 基地周边环境
        8.2.2 基地内部现状
    8.3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8.3.1 总体格局与景点设置
        8.3.2 功能分区与旅游策划
        8.3.3 道路规划与景观营造
        8.3.4 视线组织与竖向设计
        8.3.5 水系重塑与水景设计
        8.3.6 植物配置与动物养殖
    8.4 梅山文化园旅游开发模式
        8.4.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
        8.4.2 产品维度——复合型多元开发
        8.4.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
        8.4.4 关系维度——联动式多方开发
    8.5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
        8.5.1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
        8.5.2 梅山文化园旅游线路规划
结语
    研究总结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设计项目
附录D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8)雅安市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1.2.2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茶产业
        2.1.2 旅游产业
        2.1.3 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理论
        2.2.2 共生理论
第三章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现状
    3.1 名山区基本情况概述
    3.2 名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3.2.1 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好
        3.2.2 茶叶品牌打造成效明显
        3.2.3 茶叶科技水平较高
        3.2.4 茶叶加工企业量多个小
        3.2.5 茶历史文化深厚
    3.3 名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3.1 旅游资源类别丰富、特征明显
        3.3.2 旅游产业发展较快、总量偏小
        3.3.3 游客以周边为主、市场吸引力偏弱
    3.4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特征
        3.4.1 茶叶产区景区化
        3.4.2 茶旅文化多样化
        3.4.3 资源管理规范化
        3.4.4 消费偏好集中化
第四章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潜在优势分析
        4.1.1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4.1.2 生态文化底蕴深厚
        4.1.3 茶旅产业初具规模
        4.1.4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4.1.5 国内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急剧升温
        4.1.6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红利持续作用
    4.2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障碍分析
        4.2.1 茶旅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低
        4.2.2 茶旅产业体系尚待完善
        4.2.3 茶旅行业服务管理滞后
        4.2.4 茶旅品牌影响力不足
        4.2.5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4.2.6 游客消费要求日益提高
        4.2.7 环保和茶叶质量安全压力大
第五章 国内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借鉴分析
    5.1 国内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5.1.1 福建武夷山——现代文化产业驱动模式
        5.1.2 台湾嘉义——旅游产品创新体验模式
        5.1.3 日本静冈——茶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5.2 国内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启示
        5.2.1 加强顶层设计,政府主导推动
        5.2.2 发挥核心优势,强化元素融合
        5.2.3 坚持创新发展,拓展业态模式
第六章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6.1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6.1.1 实施茶旅资源融合路径(区域资源整合)
        6.1.2 实施茶旅技术融合路径(智慧科技结合)
        6.1.3 实施茶旅市场融合路径(市场需求迎合)
        6.1.4 实施茶旅功能融合路径(业态模式融合)
    6.2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加强茶区景区建设,巩固夯实茶旅资源基础
        6.2.2 推进茶旅业态升级,丰富提升茶旅体验效果
        6.2.3 坚持茶旅文化驱动,重点打造蒙顶山茶文化招牌
        6.2.4 加强茶旅品牌营销,做大做响茶旅游影响力
        6.2.5 提升茶旅服务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软实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9)喀斯特山区茶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重金属来源与特点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方法
        1.3.2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预警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地统计法
        2.1.1 半方差函数模型
        2.1.2 克里金插值法
    2.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法
        2.2.1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
        2.2.2 熵权—TOPSIS模型
        2.2.3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2.2.4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2.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与地貌
        3.1.3 气候与水文
        3.1.4 土壤与植被
        3.1.5 矿产资源
        3.1.6 社会经济
    3.2 数据源
        3.2.1 土壤样点布置与采集
        3.2.2 土壤样品处理
        3.2.3 土壤样品测定
4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4.1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土壤重金属特征分析
        4.2.1 土壤重金属及pH相关性分析
        4.2.2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4.2.3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趋势分析
    4.3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分析
        4.3.1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结构特征
        4.3.2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分析
5 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
    5.1 投影寻踪聚类综合评价
    5.2 熵权—TOPSIS综合评价
    5.3 内梅罗综合评价
    5.4 潜在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5.4.1 单项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4.2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5 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
6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时间预测与预警
    6.1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模型
    6.2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预警分析
        6.2.1 乐观情景预测预警分析
        6.2.2 无突变情景预测预警分析
    6.3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预警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件

(10)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问卷调査法
        1.5.3 田野调查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茶文化
        2.1.2 茶文化旅游
        2.1.3 旅游深度开发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黄山市祁门县及其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黄山市祁门县概况
        3.1.1 祁门县地理区域概况
        3.1.2 祁门县自然条件概况
        3.1.3 祁门县社会经济概况
    3.2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3.2.1 祁门县茶文化发展历史
        3.2.2 祁门县茶文化资源介绍
        3.2.3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3.3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3.1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3.3.2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所取得的成绩
        3.3.3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条件分析
    4.1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4.1.1 区位优势
        4.1.2 旅游资源组合度好
        4.1.3 茶文化知名度高
    4.2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4.2.1 祁门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4.2.2 市场监管不到位
        4.2.3 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4.3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4.3.1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4.3.2 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4.4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威胁分析
        4.4.1 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4.4.2 同质旅游产品竞争力强
    4.5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市场需求分析
        4.5.1 调研设计与实施
        4.5.2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第5章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
    5.1 深度开发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5.1.1 主题乐园模式
        5.1.2 生态博物馆模式
        5.1.3 节庆旅游模式
        5.1.4 实景演绎模式
    5.2 深度开发祁门县茶文化旅游产品
        5.2.1 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5.2.2 茶文化康体疗休旅游产品
        5.2.3 茶文化娱乐体验旅游产品
        5.2.4 茶文化科普体验旅游产品
    5.3 深度开发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市场
        5.3.1 深化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5.3.2 识别祁门县茶文化旅游目标市场
        5.3.3 多渠道旅游产品宣传推广
    5.4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保障机制
        5.4.1 建立旅游开发政策保障机制
        5.4.2 建立旅游开发人才保障机制
        5.4.3 建立旅游开发资金保障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国南部山区的茶浴(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体验视角下日照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 王志.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AVC理论的文旅特色村落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以井楠茶文化旅游村景观改造项目为例[D]. 邓宛菁.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3]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为例[D]. 路杰.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4]泛在旅游视域下民族山区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以北川县桂溪镇为例[D]. 车璐.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李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桃琳. 云南大学, 2019(03)
  • [7]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陈书芳. 湖南大学, 2018(06)
  • [8]雅安市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罗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9]喀斯特山区茶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预警研究[D]. 王历.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10]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郁薇.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中国南方山区的茶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