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南极洲 - 早期的南极考察和今天的科学考察

接近南极洲 - 早期的南极考察和今天的科学考察

一、走近南极──早期的南极探险与今天的科学考察站(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茹[1](2020)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核心素养背景下,更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学科界线逐渐被打破,现代中学地理教材也开始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处理和剖析。在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时,时空观念是地理分析的重要视角,传统中史地不分家、史地结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结合,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史地知识结合点以及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为研究内容;从众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中遴选出17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在为地理教师提供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思路的同时,也提供了能够直接使用的教学案例,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研究结论:第一,通过教材分析,确定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共有41个地理知识点可以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并选择了与之相对应的历史知识点61个,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如何应用到地理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历史知识与地理结合角度分析表。第二,设计了基于BOPPPS模式的6个教学案例,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进行了实施,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第三,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设计和案例实施反思,从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两个角度提出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包括: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唤醒认知需求、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完善知能情结构、在课外探究环节运用历史知识促进迁移应用;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包括: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陈志强[2](2019)在《全球治理视域下的南极旅游国际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克服南极固有的严酷环境,南极也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禁区”,除了科学考察活动,南极旅游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南极旅游也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虽然现有南极条约体系对南极旅游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然而并没有专门规制南极旅游的法律规范,国际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南极旅游治理机制。故本文以南极旅游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全球治理为视角,首先对南极和南极旅游发展进行简要概述,重点阐述南极旅游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南极旅游治理的必要性;接着将全球治理的基本内涵切入到现有南极旅游治理机制,揭示现有机制在治理南极旅游方面的局限性,认为其已不足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南极旅游带来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完善南极旅游治理机制,应以“生态旅游”为指导,明确参与南极旅游治理主体之间的定位,制定南极旅游统一法律规范,并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最后结合我国参与南极旅游治理实践,为我国参与南极旅游全球治理提出参考,提出“二步走”战略,对构建我国南极旅游治理网络进行了设想。

王威[3](2018)在《南极海洋保护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有证据表明,南极地区的环境状况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南极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升,南极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采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南极的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引来各国纷纷开发,致使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建立南极海洋保护区作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方式,在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2017年12月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建立又将迎来新的时代。尽管新的海洋保护区已经设立,但围绕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争议却并没有停止,各国对于海洋保护区持不同观点。虽然《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的领土要求,但随着人类在南极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南极事务的复杂化,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保护南极环境的方式变相提出南极主权要求,扩大其在南极地区的权益。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或许成为各国争夺南极权益的一种方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南极事务,发挥在南极国际治理中的作用,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在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海洋保护区的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刘晓波[4](2017)在《中国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文中指出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像人们探索任何一个未知大陆及月球、火星等天体一样,地球科学一直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搜集整理30多年来,我国一代代专家、学者在探索研究南极大陆组成与演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论文取得以下研究结果与创新性认识:(1)南极地球科学研究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2)明确我国南极地球科学研究经历的发展路线,我国南极科考能力的提升、各种测试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合作的开展,是南极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取得的关键因素。(3)明确提出南极地球科学研究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中与高空物理、冰川作用、环境变化、大洋循环等并列为五大主题之一;(4)科学的划分了中国南极地球科学研究阶段,综合分析了各阶段产生的重要成果。系统总结了我国南极地球科学研究重要成果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科学意义,及其对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地位所做出的贡献;(5)科学的总结了我国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西南极大陆新生代地层划分、古地磁研究及全球极热事件;(2)东南极泛非期构造热事件的发现及普里兹碰撞造山带的确认;(3)东南极不同块体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性质及年代学格架;(4)东南极冰盖进退与全球环境演化;(5)建立南极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6)开创南极冰下地质研究;(7)南极矿产资源状况调查;(8)完成了一批南极大陆系列地质图。(6)研究认为,我国南极地球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南极大陆研究的前缘水平,其中东南极泛非期普利兹碰撞造山带、南极大陆岩石圈板块三维结构以及冰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对我国南极大陆地球科学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总结和预测。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篇以研究科学史为主题的文章,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我国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能够阐明我国最近30多年的南极地球科学发展状况。并结合当下南极科学探索与研究的热点,展望中国未来南极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徐晓艳[5](2017)在《南北极纪录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纪录片也被称之为人类的生存之镜,作为具有社会关照的一种影像艺术形式,它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富有真实性、兼容性、表现性,更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基于纪录片的这些特性,它常被用以表现某种社会现象、再现焦点问题或传达一定的社会诉求,全球各国都甚为注重纪录片所带来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现实指导意义。人类对未知总是充满好奇,也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北纬60度以北,南纬60度以南的冰雪世界因具有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油气、贵金属等矿产资源,新兴的航道资源,以及冰川、极光等让人叹为观止的壮丽风景,而成为各国探险家、科学家、生物学家等的科研福地,人类带着本能和欲望一次次向着这片未知领域迈进。于是,极地作为一种影视素材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极地纪录片也随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艺术呈现到观众面前。极地纪录片是探险类纪录片的特殊门类,它承载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疏离化审美需求。一方面,陌生化的东西总是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极地是人类欲望的延伸,是地球大发现的余续,缘此极地才被投射了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科考和记录手段,极地纪录片的发展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殖民主义的脚步到哪,影像记录便跟随到哪,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向未知领域进军的历史。但随着人类极地活动的深入,人们也给这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白色世界正在发生超乎想象的变化。本文选取十部优秀的南北极纪录片为主要研究样本,以影片观摩、分析为依托,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并运用大众传播理论进行论文写作。遗憾的是,当今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某部影片单一分析方面,关于极地纪录片这一整体的综合性可借鉴资料非常少,这增加了我此次研究的难度。即便如此,我还是尝试以影像为依托,通过南北极纪录片的比较研究共同探讨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一是试图通过对极地光影冰山一角的研究,逐步厘清极地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人们探索极地世界的深层原因,并尝试探索极地纪录片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二是通过对两极纪录片的比较分析,启发人们冷静对待这白色世界的变化,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阮建平[6](2016)在《南极政治的进程、挑战与中国的参与战略——从地缘政治博弈到全球治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8世纪末被发现以来,南极不仅是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也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区域,其政治进程深受地缘政治和治理政治的交互影响。作为这两种机制平衡的结果,南极形成了以《南极条约》为基础、多方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相对稳定状态。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南极条约的局限性日渐凸显,以其为基础的南极政治生态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潜在挑战。对中国而言,继续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巩固在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扩大中国对南极政治进程的实际参与和话语权,统筹南极战略与全球战略,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孙芳明[7](2016)在《美国南极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南极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并没有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阻挡住人类探索的脚步。随着18世纪初人类对南极地区的考察探索,资源丰富的南极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目前南极的领土主权、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和科考研究问题也成为了全球治理议题中的热点问题。美国是南极地区政策的设计师和主要制定者,也是较早参与南极科考探索的国家,其自身的南极政策强烈地影响了这一议题领域的国际政治图景。纵观美国近百年的南极政策演变历程,美国始终没有宣布对南极的领土主张,美国的南极政策与南极条约体系之间有着高度的嵌入和依存关系。本文借鉴国家利益的研究框架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空间关系和时间进程为主线,将美国南极议题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与美国南极政策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贯穿其中,分析美国在南极的国家利益及美国南极政策这一焦点问题,试图回答美国南极政策从酝酿、形成到探索、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美国如何利用国际制度维护自身在南极的国家利益;南极条约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南极条约网络又是如何影响美国国家利益判定和南极条约体系发展的。论文力求从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考察美国南极政策背后的影响机制。通过历史的分析发现,美国对南极国家利益的认知经历了从“占有南极领土”到“管理开发南极”再到“保护南极环境”的价值导向转变,美国在国内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商妥协中实现了利益的调整与平衡;在国际南极条约网络中发挥了引导者作用并获得了网络中的资源和权力。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互动过程中,维护了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运行并保持美国在南极积极而有影响力的存在。通过分析美国南极政策演变及背后的影响机制,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南极形势和美国南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由于南极条约体系目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以预见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南极条约体系会继续存在,美国在南极的主要国家利益仍然不会变化,美国南极政策依旧围绕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运行和美国在南极积极而有影响力的存在这一主要国家利益来实施。

鲍文涵[8](2016)在《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沉寂已久的南极地区再次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当前,由于《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和资源开发活动,各国只能通过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方式参与到南极事务中来,但是南极资源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国参与南极事务的最终目的,也是各国实现南极国家利益绕不开的一环。作为人类共同继承的国际公共资源,南极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这意味着,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构建,南极资源一旦在未来被解冻,各国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会对南极资源进行瓜分并肆意无度的开发,南极资源将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威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公共资源使用和供给中的“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为逻辑起点,以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应用制度分析来探讨解决南极资源治理制度构建和我国的参与策略问题。本文的理论分析工具——自主治理理论原本应用于国内公共资源治理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创造性地将这一理论推广至国际公共资源的治理中来,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国际公共资源的自主治理是指具有“政治人”属性的各个主权国家,在没有外部强制力影响的情况下通过相互平等地协调和互动,建立起一系列多层次的制度规范来实现集体选择的过程。在本文的语境中,各国可以在自主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重启南极资源的议题,通过协商和对话,在南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贯彻自主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系列多层次的南极资源治理的制度规范,从而有效避免南极资源基于一国私利的无序和无度开发,在保护南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南极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南极资源治理进行制度构建并非凭空设想,而是需要在当前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当前南极治理的制度环境主要由南极价值观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和南极条约体系为代表的正式制度组成,其中正式制度还分为了三个层次,即宪法层次的制度、集体选择层次的制度和操作层次的制度,这些制度一方面奠定了五十余年来南极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的局面,同时为新的南极资源治理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经验和原则。我国的和平发展的政治理念、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成为我国在南极政治舞台上重要的“软实力”,对于我国参与南极治理、实现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南极资源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对南极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实现全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南极事务的管理过程,其特征在于主权国家之间、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依托一定的治理机制对南极事务的合作管理。当前条件下,各国对南极的法律性质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南极行为违规惩罚机制还存在困难,实现南极资源的自主治理还任重道远。笔者依据奥斯特罗姆的结论,结合南极地区的具体实际,对南极资源治理提出五项制度安排:一是清晰界定南极资源的类型、边界与存量,编制南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建立严格的南极资源开发资格审核和准入机制,建立南极信用评级制度;三是改造现有的南极国际组织,强化国际组织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能力;四是构建民主参与的制度框架,保障南极资源的公平分配;五是建立南极违规行为的分级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为南极资源自主治理提供安全保障。为了保障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合法资源权益,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应当采取“两步走”的战略。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短期目标是:在遵守《南极条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充分保障我国的南极科考自由,积极参与对南极可再生性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南极环境保护事业,逐步加强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为今后深层参与南极资源的利益分配奠定基础;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长期目标是: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有畅通的途径和充分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南极资源制度的构建,促使南极资源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合理有序和有利于我国南极利益的方向发展,保障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实现对南极资源的全面、有序、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两步走”的战略,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南极大国的有益经验,不断强化自身制度供给能力,主动承担大国南极责任和履行南极国际义务,努力增进国家间政治互信,适时推动南极违规惩罚机制的出台。

李馨馨[9](2015)在《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初探》文中认为南极模式是管理南极洲事务的顶层制度设计,包括1959年签订,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为主体的南极条约体系(ATS-Antarctic Treaty System),及据之进行的机构设置。南极条约体系包括:1959年的《南极条约》,1964年的《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的《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1988年的《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和1991年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在历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南极事务处理的决议措施。其中,《南极条约》因其首发之功,对南极事务的整体性规划,成为了南极事务处理的法律基础,是南极洲的“根本法”,被称为南极政治的宪法。南极事务的主要协商与决策机构是根据《南极条约》而设置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Antarctic Treaty Consultative Meeting),是由南极条约协商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现今,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南极利益相关国纵横捭阖的主要场所。因南极洲的制度设计以国际法和国际机制的形式正式开始了对南极政治和法律的建设,同时促进了南极的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发展了极地科学,维护了南极的和平,对于世界和平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被总结为南极模式。南极模式,之所以成功、为人称道,是因为其作为科学外交的典范,倡导“搁置主权争议,和平发展科考”的精神。这也使得南极模式成为解决有争议地区问题的典范。本文会通过考察《南极条约》的产生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元素来认识南极模式。同时结合国际政治学科知识来理解南极政治与科学。从18世纪起,人类就开始涉足南极的旅程。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早期的人类南极探险史,分为四个阶段:帆船时代、英雄时代、机械化时代和科学考察时代。南极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科考价值与地缘政治价值。1908年,英国首先宣布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之后各国或提出“扇形原则”、或提“大陆架原则”、或提“先占原则”以为本国在南极占地提供合理依据。但是作为20世纪的两大绝对主角,美国与苏联的态度却耐人寻味,美苏两国都不对南极提出特定的领土要求,但也不承认他国对南极土地的权力。本文所指南极模式的政治因素:首先是《南极条约》出台的时代背景---冷战。它包括美苏争霸、恐怖平衡的国际格局、猜忌和对立的冷战思维、渴求和平的舆论情绪。这一政治元素的分析,本文会集中于美国的南极政策剖析之上,因为它是冷战的绝对主角和南极体系的主导设计师。再是南极问题(Question of Antarctica)包含的主要矛盾有:美苏、南北半球、主权国与非主权国(ATS协约国与非协约国);包含的主要利益争端集中在:资源控制、地缘政治及地区安全、战略价值。其中,资源控制可说是世界各国集中关注的焦点;战略价值则主要是美苏等世界性大国的关注点;领土主权、无核化、地区安全环保是南极周边国的第一要点,这一点也是南北半球国家对于南极问题态度的不同的原因所在。本文选取南半球阿根廷与智利为《南极条约》产生前的中间权力(Middle power)的代表,分析其南极政策对于《南极条约》的设计、推进、出台的贡献。第三,选取亦是属于中间权力的印度对于南极条约体系发起的挑战为例,分析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海洋权益分配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海洋政治的民主化,兼之评析南极条约体系之下的南极政治是保守性与开放性并存的。保守性在于协约国与非协约国的资格审核之严格、南极利益之差别;开放性则是南极条约体系并非顽固不变,实则制度灵活,吸取新兴国家入约,扩大且巩固了南极条约体系之下的南极政治的基础。同时以印度为代表的南极条约体系的挑战者所持理由---人类共同遗产论,也就此引出最后一个政治元素---海洋政治。南极问题本质上属于海洋政治范畴,南极的争夺可看作是南极海洋政治的海洋权利的争夺。在海洋政治史上,海洋的属性是“公共”还是“私有”历来是论辩之焦点。长久以来,海洋是不受任何个别国家管辖的全球公有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扩展了海洋的用途,世界各国也正在将公有的海洋私有化。而南极作为无主之地,也深陷纷争,到底是南极条约协约国之南极,还是全人类共有之南极呢?本文在此将引述海洋史上两大原则--公海自由与领海制度的由来,与印度入南极条约体系的事实,互为印证。近现代以来海洋法愈加详密,权利主体日益增多,表明海洋政治的民主化。而南极,只因其发现之晚,也正在进行着这一过程。加上对于南极条约体系下的国际机制的稳定性的分析,以此完成对南极政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观。对超级大国与中间权力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南极政治的本质。本文所指南极模式的科学因素是:1957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此次活动是为了促进各国在南极的科研合作,它为《南极条约》签订的主要契机,为《南极条约》贡献了为人称道的“科学”精神;各国在南极洲所设置的科考站与科研活动,是各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是各利益相关国在南极事务上取得话语权的最坚实的基础;南极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洲政治中最闪亮的科学元素是科学外交。南极模式是科学与国际政治的结合,国家间的“妥协与合作、科学与共同发展”精神是南极模式最不同于其他国际政治的特征,它们常常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利益与政治考量,而南极模式却是始终与科学密不可分。通过科研探险,人类揭开了南极神秘的面纱;通过极地物理年的科研活动,各国搁置主权争议,发扬“无国界”的科学精神,签订《南极条约》,南极模式由此发端;通过建立极地科考站,各国加深了对南极的认识,增强了本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在南极政治上取得了更大的话语权。表面上,科学是南极模式中的主导因素,但实际上权力政治一直都与科学如影随形。南极模式的成功使之成为了有争议地区的问题解决得典范。在能源紧张的现代,同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藏的北极成为了国际争端热点。于是,将南极模式应用于北极以解决争端的呼声甚嚣尘上。但简单地、流于表面地将南极与北极进行类比,则是不可取的。其实,在冷战时代,南极问题之所以能得到暂时的较为成功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在于南极还不具备像北极一样的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只要对比一下,南极周边极少大国,而北极却被美苏围绕。在现代,北极因其地处北半球,且开发比南极早,因此会在现在和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际纷争的焦点。本文中,我将对比南极与北极在冷战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政治景况。就北极与南极的关系,以北极当前之现状,复制南极模式是不现实的,无论是自然地理、历史条件、地缘政治等情况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尽管南极与北极都属于极地自然地理,但是两者的极地政治是大异其趣的。因此,将南极模式照抄到北极是行不通的。当然南极模式中的国家间的妥协合作精神,南极国际组织的协调各国利益的行为,还是值得学习的。

狄马[10](2014)在《南极漂流记》文中认为世上最美好的事情,都不是策划出来的。我能去南极,就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未去之前,南极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遥远、神秘,孤寂地悬挂在地球的南端,以严寒和冰雪为衣,将自己牢牢地包裹在大洋之内。非有巨大的财力和实力,不能抵达。我没有想过,在我有生之年,会和南极发生什么关系。就像木星和火星一样,我知道它是存在的,但只有打开地图时,它对我才是有意义的。因而,当我在西安,第一次见到南极论坛的

二、走近南极──早期的南极探险与今天的科学考察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近南极──早期的南极探险与今天的科学考察站(论文提纲范文)

(1)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历史知识
        2.教学策略
一、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建构主义观点
    (二)地理学理论
二、适用于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历史知识分析
    (一)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的分类
    (二)适合运用历史知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分析
        1.基于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分析
        2.基于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分析
    (三)七年级地理教学中适合运用的历史知识分析
三、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视频案例分析
        2.文本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设计的思路
        2.历史知识的选择
        3.历史知识运用策略
四、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设计呈现——《人口与人种》
    (三)案例设计分析
五、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二)案例实施反思
六、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一)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注意事项
        1.适度性
        2.科学性
        3.主体性
        4.目的性
        5.多样性
        6.系统性
    (二)不同教学环节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1.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唤醒认知需求
        2.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完善知能情结构
        3.在课外探究环节运用历史知识促进迁移应用
    (三)不同教学模式下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1.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情境教学
        2.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
        3.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分析得出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史地知识结合点
        2.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3.提出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七年级地理教学: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角度分析表
附录2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17个案例信息汇总表
附录3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表
附录4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附录5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附录6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日本》
附录7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澳大利亚》
附录8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美国》
致谢

(2)全球治理视域下的南极旅游国际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南极概况及南极旅游发展分析
    2.1 南极概况
        2.1.1 南极区域介绍
        2.1.2 南极生态环境特征
    2.2 南极旅游的历史发展与特点
        2.2.1 南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2.2.2 南极旅游的特点
    2.3 南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全球治理与南极旅游治理体系
    3.1 全球治理的内涵及其对南极旅游的适用
        3.1.1 全球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3.1.2 全球治理对南极旅游的适用
    3.2 南极旅游全球治理相关的国际法规制
        3.2.1 国际旅游法
        3.2.2 《南极条约》
        3.2.3 《马德里议定书》及其附件
        3.2.4 软法体系
    3.3 南极旅游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治理主体定位不明
        3.3.2 缺乏系统完善的规则体系
4 完善南极旅游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议
    4.1 以“生态旅游”为指导
        4.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4.1.2 遵循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4.2 明确南极旅游治理的责任主体
    4.3 适时制定统一规制南极旅游的法律规范
        4.3.1 立法模式
        4.3.2 立法技术
        4.3.3 立法内容
    4.4 推动现有相关制度改革
        4.4.1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投票规则变革
        4.4.2 环境保护委员会改革
    4.5 逐步确立起某些规则的国际习惯地位
5 中国参与南极旅游全球治理的策略
    5.1 中国涉及南极旅游相关立法分析
        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1.2 国家海洋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1.3 中国南极旅游立法的局限性
    5.2 积极参与南极旅游全球治理
    5.3 构建国内南极旅游治理网络
        5.3.1 制定统一的南极旅游法
        5.3.2 短期管理措施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南极海洋保护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南极海洋保护区概述
    第一节 海洋保护区的产生、功能及类型
        一、海洋保护区的产生
        二、海洋保护区的功能
        三、海洋保护区的类型
    第二节 在南极设立海洋保护区的原因
        一、南大洋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二、南大洋的环境污染加剧
第二章 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法律依据
    第一节 一般性国际条约的规定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针对南极地区的法律条约
        一、《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二、《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三、《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
第三章 南极海洋保护区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第一节 南奥克尼群岛海洋保护区
        一、发展历程
        二、管理机制、目标和措施
    第二节 罗斯海海洋保护区
        一、发展历程
        二、管理目的与措施
    第三节 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建议
    第四节 南极海洋保护区前景展望
        一、东南极海洋保护区
        二、威德尔海海洋保护区
第四章 主要国家参与南极环境保护和海洋保护区建设
    第一节 美国参与南极环境保护及海洋保护区建设
        一、美国的实质性存在
        二、美国关于南极的法律规定
        三、美国的海洋保护区建设
    第二节 澳大利亚参与南极环境保护与海洋保护区建设
        一、澳大利亚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
        二、澳大利亚关于南极的法律规定
        三、澳大利亚的海洋保护区的建设
    第三节 新西兰参与南极环境保护及海洋保护区建设
        一、新西兰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
        二、新西兰关于南极的法律规定
        三、新西兰的海洋保护区建设
第五章 中国关于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我国参与南极活动的概况
        一、我国参与南极事务的历史回顾
        二、我国参与南极考察的组织机构及基础设施
        三、我国为保护南极环境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制定的国内法
    第二节 我国与南极海洋保护区
        一、我国对于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态度
        二、我国在参与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我国参与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我国南极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二、拓宽南极事务的参与范围
        三、完善我国南极的法律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情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南极大陆科学探索与研究历程
    2.1 国际南极地质研究概况
    2.2 地球科学在中国南极研究中的地位及影响
    2.3 中国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阶段划分
        2.3.1 初期阶段
        2.3.2 奠基阶段
        2.3.3 发展阶段
第3章 南极大陆地质概况
    3.1 南极大陆地质概况
        3.1.1 东南极地盾
        3.1.2 横贯南极山脉
        3.1.3 西南极活动带
    3.2 中国南极地球科学考察的主要区域
        3.2.1 西南极考察区域
        3.2.2 东南极考察区域
        3.2.3 罗斯海站建设区
    3.3 中国南极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第4章 中国南极地球科学进程及重要成果
    4.1 西南极大陆研究
        4.1.1 西南极火山岩地层结构与古生物特征
        4.1.2 西南极大陆新生代古地磁研究及全球极热事件研究
    4.2 东南极大陆研究
        4.2.1 东南极泛非期构造热事件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4.2.2 埃默里冰架东缘基底性质及年代学格架
        4.2.3 普里兹造山带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4.2.4 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基底性质及年代学格架
    4.3 南极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图
    4.4 南极大陆冰盖进退与环境演化过程
    4.5 冰下地质拓展南极科学考察的新领域
        4.5.1 格罗夫山碎石带
        4.5.2 普里兹湾东北部西福尔丘陵太古宙冰下地质演化
    4.6 南极矿产资源考察
        4.6.1 历次矿产资源考察
        4.6.2 南极的矿产资源及潜力分析
    4.7 南极陨石搜寻与研究
    4.8 一系列不同比例尺南极地质图完成并出版
        4.8.1 南极洲地质图
        4.8.2 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纳尔逊岛斯坦斯伯赖半岛地质图
        4.8.3 东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地区 1:50 万地质图
        4.8.4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图
        4.8.5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地质图
第5章 研究展望与重要研究计划
    5.1 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
        5.1.1 南极资源状况及相关科学问题
        5.1.2 冰下地质研究
        5.1.3 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表过程研究
    5.2 重要研究计划
        5.2.1 南极大陆对全球超大陆聚散过程的响应研究计划
        5.2.2 南、北极及其周缘海域能源资源调查评价计划
        5.2.3 全球气候变化在南、北极的响应研究计划
第6章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南极地质研究代表性人物和团队
        1、代表性人物
        2、研究队伍
    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南极科研项目汇总
    三、个人简历

(5)南北极纪录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现状综述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南北极纪录片比较分析
    2.1 极地纪录片的发展
        2.1.1 纪录片概述
        2.1.2 纪录片与新闻片、专题片的异同
        2.1.3 极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2 南北极纪录片比较分析
        2.2.1 北极纪录片的兴起与繁荣
        2.2.2 人类对南极的科考与探索
        2.2.3 横跨两极的纪录片
        2.2.4 南北极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对极地影像的思考
    3.1 极地影像的理论价值
        3.1.1 议程设置
        3.1.2 沉默的螺旋
        3.1.3 远方与现代
    3.2 极地影像的现实意义
        3.2.1 想像的自然
        3.2.2 他者
        3.2.3 危险温度
        3.2.4 对话之地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南极政治的进程、挑战与中国的参与战略——从地缘政治博弈到全球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极政治进程及其主要机制
    1.1南极政治进程
    1.2南极政治进程的主要机制
二、南极政治生态面临的挑战
    2.1以生物勘探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产业逐渐打破了南极资源开发的限制,并对自由交换科学研究成果和分享收益的南极原则提出了直接挑战
    2.2以强化实质性存在为目的的南极活动,引发了“变相圈地”的担忧,对主权冻结安排提出了潜在挑战
    2.3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南极非军事化目标也开始受到潜在挑战
三、中国扩大南极政治参与的思考
    3.1坚持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巩固和扩大实质性存在⑥
    3.2继续加大南极科考投入,增强智力支持
    3.3推进国内立法进程,提升制度供给能力
    3.4统筹南极战略和全球战略,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7)美国南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基本理论和概念
    四、研究设计和思路
    五、论文框架
    六、研究方法
第一编 美国南极政策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酝酿阶段(1820—1941)
        第一节19世纪美国对南极资源的发现和考察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占有南极领土
        一、美国“有效性占领”的南极政策倾向(1924—1939)
        二、美国“建设性占领”的南极政策倾向(1939—1941)
        第三节 南极条约网络形成前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二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初步形成(1945-1963)
        第一节 美国国内关于“占有南极领土”的讨论部署
        一、美国对于“占有领土”的讨论
        二、国际冲突和矛盾使美国“占有南极领土”更为慎重
        三、美国军方在南极开展积极的考察活动
        第二节 美国的南极政策导向:“管理开发南极”
        一、国务院重申过去的活动保留主张权利
        二、美国南极政策NSC-21号文件
        三、美国就联合国托管南极方案的沟通
        第三节 美国在“占有南极领土”和“管理开发南极”的政策间平衡
        一、美国南极政策 NSC5424
        二、美国南极政策NSC5528
        三、美国南极政策NSC5715
        四、美国南极政策NSC5804
        五、美国南极政策NSC5905
        第四节 南极条约的签署
        一、苏联对签署南极条约的合作态度
        二、十二国对南极条约6月草案的协商
        三、美国确定了南极条约的最终立场
        四、南极条约成功签署
        五、回顾南极政策NSC5905及美国取得的成绩
        第五节 美国南极政策深刻嵌入南极条约体系(1961-1963)
        一、美国南极政策的指导方针
        二、美国维护条约运行实施南极视察
        三、美国试图推动成立南极秘书处
        四、美国保持在南极事务上的领导地位
        第六节 南极条约网络形成阶段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三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探索(1964-1991)
        第一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保护南极环境”
        一、60年代初美国推动签署《南极动植物保护协议》
        二、70年代国家科学基金会由内而外推动南极环境保护政策
        三、70年代美国推动签署《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开发南极资源”
        第三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从“开发南极资源”转向“保护南极环境”
        一、非政府组织的反对对美国南极政策的冲击
        二、协商国成员的反对对美国南极政策的挑战
        三、90年代美国签署《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第四节 南极条约网络探索运行阶段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四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发展(1992至今)
        第一节90年代之后美国南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一、维系南极条约网络成员共同利益身份的挑战
        二、领土主张和资源的利益冲突对南极条约的威胁
        第二节 回顾南极政策提出调整思路
        第三节 南极条约网络发展阶段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二编 美国南极政策的理论探讨
    第五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制定机构、政策架构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内部政治机构的角色和责任
        一、行政机构在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立法机构在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和责任
        第三节 行政、立法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三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第六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性质、演变规律、原因和特点
        第一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性质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演变规律
        一、美国南极政策由主要国家利益指导
        二、美国南极政策由次要国家利益平衡
        第三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原因
        第四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特点
        一、政策追求趋向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融合
        二、政策制定过程趋向于平衡性和延续性
        三、美国南极政策与南极条约网络的深层嵌入关系
    第七章 南极的归属权与美国南极政策
        第一节 南极的领土归属权、资源开发使用权和决策管理权
        第二节 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第三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南极资源治理的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公共资源治理的文献回顾和述评
        二、南极资源治理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一、本文的结构安排
        二、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分析的路径:分析单位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分析单位:具有“政治人”属性的国家
        一、“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涵
        二、“政治人”假设: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三、国家的基本行为特点
    第二节 公共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一、公共资源的基本内涵与性质
        二、“公地悲剧”理论阐释
        三、“公地悲剧”的解决路径
    第三节 自主治理的情境分析
        一、资源的占用者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二、占用者之间集体行动的难题
        三、自主治理情境中规则与制度
    第四节 自主治理理论在南极资源治理中的适用性
        一、各主权国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二、南极资源治理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外部权力管制
        三、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家数量有限
第三章 南极资源及其性质
    第一节 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南极的自然资源概述
        一、生物资源
        二、能源和矿产资源
        三、淡水资源
    第三节 南极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南极“主权”说
        二、全球公域说
第四章 南极资源治理的制度环境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关系
    第二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际非正式制度环境
        一、南极治理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二、资源治理导向——南极治理价值取向的未来转型
    第三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际正式制度环境
        一、宪法层次的制度
        二、集体选择层次的制度
        三、操作层次的制度
        四、南极条约体系对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内制度环境
        一、国内非正式制度环境
        二、国内正式制度环境
第五章 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本质及基本要素
    第二节 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动力机制
        一、内生动力
        二、外生动力
    第三节 南极资源治理现状及目标
        一、南极资源治理的现状
        二、南极资源治理的目标
    第四节 实现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挑战
        一、来自对南极法律性质认识的分歧上的挑战
        二、来自利益分配制度构建的挑战
        三、来自建立违规制裁制度的挑战
    第五节 实现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基本路径
        一、界定南极资源的边界与存量,编制南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二、建立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准入机制,建立南极信用评级制度
        三、改造南极国际组织,强化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权威和能力
        四、构建民主参与的制度框架,保障南极资源的公平分配
        五、建立违规行为的分级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
第六章 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目标
        一、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短期目标
        二、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远期目标
    第二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
        一、南极立法的国外经验借鉴
        二、南极科学考察的国外经验借鉴
        三、南极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来自英国的实践
    第三节 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开辟多元渠道,凝聚各方力量,强化我国南极资源制度供给能力
        二、主动加强沟通,传递中国理念,积累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可信承诺
        三、履行南极义务,强化相互监督,推动南极违规惩罚机制不断创新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动态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资料来源
第一章 净土不净
    第一节 无主的净土
    第二节 逐鹿南极
第二章 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探析
    第一节 《南极条约》签署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南极条约》下的南极政治
    第三节 科学在南极
第三章 南极模式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10)南极漂流记(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的尽头
欺骗岛
天堂湾
船上的人们
水上的生活
长城站
半月湾和格林威治岛
没有主权的大陆
好空气和嘴

四、走近南极──早期的南极探险与今天的科学考察站(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D]. 张潇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全球治理视域下的南极旅游国际规制研究[D]. 陈志强. 浙江大学, 2019(08)
  • [3]南极海洋保护区法律问题研究[D]. 王威. 兰州大学, 2018(11)
  • [4]中国南极地球科学探索与研究[D]. 刘晓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4)
  • [5]南北极纪录片比较研究[D]. 徐晓艳. 山东大学, 2017(09)
  • [6]南极政治的进程、挑战与中国的参与战略——从地缘政治博弈到全球治理[J]. 阮建平. 太平洋学报, 2016(12)
  • [7]美国南极政策研究[D]. 孙芳明. 外交学院, 2016(07)
  • [8]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析[D]. 鲍文涵. 武汉大学, 2016(08)
  • [9]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初探[D]. 李馨馨. 南京大学, 2015(03)
  • [10]南极漂流记[J]. 狄马. 延安文学, 2014(06)

标签:;  ;  ;  ;  ;  

接近南极洲 - 早期的南极考察和今天的科学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