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口岸开放,湖南士绅阻止贝纳奇进城

长沙口岸开放,湖南士绅阻止贝纳奇进城

一、长沙开埠与湖南绅民阻止贝纳赐入城(论文文献综述)

余治国[1](2019)在《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主要以田赋、盐税等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中央集权化之财政制度。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等工商税收为主的财税体制,初步建成了现代税收制度。近代财税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历经八、九十年,其中的过程复杂曲折而漫长。研究近代税制的过程,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在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过渡税种分别是厘捐与子口税。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多方博弈的视角,通过考察厘捐、子口税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展现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对近代税收体系变迁做细致的考察,以探讨这一嬗变的过程及特征。具体而言,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刚性强,较僵化,财政体系缺乏国债、现代银行等现代融资手段与工具,在实际运作中已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近代在内部战乱与对外战争的财政冲击下,清政府被迫下放财权,来源于传统捐输的厘捐由此产生。作为工商税种,厘捐具有相当的弹性,弥补了传统财税体系弹性不足的缺点。而地方督抚在战时掌控了军政、人事及财政等各种权力,并着力推动厘捐征收的长期化与制度化,清王朝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之间此消彼长。洋务新政时期所创办的各种企业,逐渐脱离了奏销制度的约束,巩固了地方督抚对厘捐等财权的控制,地方财政呈现半独立的状态,清政府的中央财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承认了地方税权与地方税,并引入西方预算制度替代传统的奏销制度,暂时划分了国地两税。袁世凯政权最终于1914年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地方税制度。与此同时,厘捐的出现刺激了子口税制度的产生,子口税制度反过来又对厘捐征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厘捐是近代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子口税完全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试图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抵消子口税的影响,如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以传统税种的落地税作为抵制进口子口税的主要厘捐。这些表现出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的诸多特点。而清末民初铁路货捐的演变历程,则充分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中外之间在财政关系上多元博弈的特点。税收在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其运作基础是政治权力。概而言之,近代税制变迁是在条约制度的夹缝中获取生存的空间。税制需求存在着多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中外、央地、政商之间的利权、财权,因时因地,或存在着一致利益,或存在着冲突及妥协。税收制度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的税收体系须考虑到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妥协性。税制的有效变革依赖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具有必要威权性之中央政府。以军事镇服与政治集权为支撑,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裁厘加税政策,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税制。但国民政府的现代税收制度未能避免变相厘捐的继续存在,尤其在县级仍延续着晚清以来无序而混乱的局面。总的来看,近代税制变迁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变”与“不变”始终这一论题的焦点所在。多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则对这一焦点的实际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又基于近代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从而使得近代税收体系的变迁过程具有若干鲜明的特点与性质。

仇志云[2](2018)在《二十一世纪以来近代湖南与外国关系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近代湖南与外国关系史的研究呈现出新的局面。一方面,研究成果开始增多,研究内容逐渐细化;另一方面,研究领域也得以扩展,涉及经济、外交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和社会慈善各个方面。当然,新局面的背后,亦存在着诸多严重不足,需要学界进一步努力。

张建斌[3](2017)在《光绪朝长沙开埠与英商入城交涉始末》文中研究说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议定长沙为通商口岸。由于各方对于条约文本的不同理解,致使英商贝纳赐入城贸易受阻。中英双方围绕开埠过程中城内设立关栈、厘金征收与治外法权等问题,持有不同意见,反复交涉。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阐述中外各方的观点与矛盾,分析各界对于关栈、厘金、治权的不同态度。

密祥峰[4](2013)在《清末湖南近代矿冶业的发展(1895-1911)》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矿产资源丰富,是着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开发矿产,但仅限于土法开采和冶炼。并且开采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下。清朝中期以前,湖南矿产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经济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发掘。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带动下,尤其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湖南改变了过去保守、闭塞的面目,转变为当时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省份。湖南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其中创办的最有成效并且占有重要地位的当属湖南矿冶业。1895年陈宝箴上任湖南巡抚,大力推行湖南新政。尤其是1896年创办了湖南矿务总局,拉开了湖南矿冶业近代化的序幕。湖南近代矿冶业在矿务总局的有效监管下,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铅锌矿和锑矿得到重视并大力开发,通过技术的改进、管理的规范、生产规模和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冶炼业也随之发展,通过冶炼提纯,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对湖南的经济侵略逐步加深,尤其是觊觎湖南丰富的矿产资源。1903年湖南矿务总公司的成立及其矿务章程的颁布,有效地抵御了列强对湖南矿权矿利的掠夺,保护和促进了湖南矿冶业的发展。湖南士民在与洋商矿利之争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实现了“挽利权,杜外患”的目的,取得了保护矿业权益的胜利。

姜习龙[5](2013)在《张敬尧督湘时期湖南商人群体研究》文中认为1918年3月至1920年6月,皖系军阀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其间,张在湖南建立起独裁统治,对湖南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为了抗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湖南社会爆发了维持国货、抵制日货的群众性事件。为了稳定秩序、维护自身利益,湖南商人群体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诸如协调各方、稳定金融、支持国货、成立商团等。通过对这一时期湖南商人群体的本质分析以及与1905年的湖南商人群体发起的抵制美货运动、1920年齐卢之战中的江浙商人维护秩序的举措两者做时间和空间的纵横对比研究,发现张敬尧督湘时期的湖南商人群体的应变言行具有自发性应变、审时度势的时局观、妥协性等特点,商人们依旧恪守“在商言商”的古训,对政治唯恐避之而不及。这与湖南商人群体此时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分不开的。利益与道德形成了一股合力,促使商人群体做出“冷静”应对的举措。尽管湖南商人的行为并不符合近代意义上的爱国观念,但是商人群体面对社会动荡所采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措施,不仅对当时稳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现代商人群体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曹海[6](2013)在《湖南咨议局对外事件及对外态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数次重大对外事件上的失误,造成了严重后果,引发了空前的危机。迫于形势,清廷不得已宣布改革,实行新政。清末十年新政是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特别是1905—1911年的立宪运动成为改革的焦点,1909年成立的咨议局则是立宪运动最重要的成果。咨议局是学习西方议会制度的首次尝试,它是清政府为安抚和安置立宪派人士的重要手段,因而在严格限制和控制咨议局选举与运作的同时,也赋予其相当的权限。正是这样的设计,在严密的专制体制上开了一道裂缝,让咨议局没有沦为装点门面、粉饰民主的傀儡机构。湖南咨议局是在清廷章程指导下成立的,但它毕竟是近代湖南第一个民选参政议政机构,为日益膨胀的湖南绅权提供了合法的政治舞台。在对外事件处理上,一方面,涉及中外利益冲突事件中,咨议局以保全湖南利权为宗旨,积极“理拒”外人入侵;另一方面,在“理拒”外人同时,又能正视中外差距,学习西方各项长处。湖南是中国近代保守与开放冲突最为激烈的省份,在咨议局对外事件处理上将此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处理对外事件过程中,咨议局与地方官府多有不合之处,这是他们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晚清的中外矛盾是社会的主流,而关于对外事件的不同看法,则反映出各方利益的不同诉求,显然也是清廷中央与地方、官员与绅士对新政改革中权力利益重新分配的不满。湖南咨议局在与外国侵略势力、清朝地方行政官员的交往冲突中,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自我矛盾——守常与求变。但是立宪派这种温和的社会改良面临重重困难,在湖南的中外交往中就可见其端倪。

张华[7](2012)在《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类社会变迁的印记和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开拓典型个案城市发展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内有益的尝试。中山古称“香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珠江下游入海口,历史上包括了中山、珠海、澳门三地,香山文化一脉传承使三地在文化上共同繁衍。香山自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县建城,迄今已有860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纪念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而易名中山。本文以近代中山城市发展为研究课题,基于史料的梳理和田野的调查工作,将纵向分段论述与横向专题研究相结合,力图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的历史作多角度、长时段的分析,全面深入地反映近代中山城市经济的成长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迁,探析城市发展演进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进而说明研究框架、理论方法和基本史料。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回顾了中山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古代中山城市发展的概况和特点,并以时间为顺序,以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中华民国建立和抗日战争爆发作为切点,将近代中山城市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角度阐述城市发展的概况。下篇是横向的专题研究,对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点进行总结和思考,将近代中山与近代两个特别的城市--南通与广州做比较研究,尝试对近代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做出评估;并梳理出一些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的个性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着重探讨了香山商业思想、政要名人和华侨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选择近代中山城市有代表性的街区、建筑和村镇进行赏析。论文从多层面反映了中山城市的近代化变迁及其形成的独特的城市风貌。近代中山的城市发展历程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从中国岭南边陲普通农业聚落向近代城市演变的过程。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冲击在近代的中山逐渐演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进一步在物质形态上演变出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的中西合璧的风貌特色。近代中山的城市形态特征体现在由封闭转为开放的地域空间和街巷肌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城市整体格局;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城市建筑风貌。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有着典型的城市商业外溢过程和比较彻底的城市现代化改造运动。中山堪称是“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先驱性”是根植于香山文化、香山人、香山城市的基因。近代以来,得“开风气之先”的香山人迈开了走向世界的脚步,香山地区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着名思想家、洋务实业家郑观应;洋务运动的“商办之首”唐廷枢;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中国民族百货业先驱、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郭乐、李敏周、蔡昌等等。他们以中国和家乡为广阔的舞台,对于近代中山城市在物质、理念、精神、心态层面建设的意义可谓既深且远,近代中山城市亦因此而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如果说,近代南通的建设体现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辉煌,那么近代中山的发展则演绎了一个群体与一座城市的神话。从这一视角来讲,中山堪称“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文化化人,润物无声。一座具有美好未来的城市,必然更加珍视自己的历史;一个具有强烈发展意识的地区,必然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系统而整体的考察研究之空白,期待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当今中山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尹依玲[8](2010)在《晚清两湖地区对外交涉研究》文中认为1860年,汉口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为两湖官员处理对外交涉的契机。两湖对外交涉比较频繁,是最早设立交涉使司的五处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860年至1911年期间的两湖地区的对外交涉,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两湖对外交涉体制。具体说明地方官的对外交涉依据、参与人员及机构、交涉程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央外交机构和南洋大臣的关系;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交涉事件的类别,包括租界、中外贸易、教务教案、铁路、矿务等,并举例加以说明;第三部分以交涉的成效与无奈为题,将地方官员的对外交涉作一评价。最初两湖官员对总理衙门唯命是从,到后来开展立足于两湖利益的对外交涉。但是由于列强在华拥有一系列的特权,官员对无法保护的利益只能无奈放弃。第四部分文章总结了对外交涉的基本特点,主要从对外交涉体制、内容、民众因素、与沿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湖对外交涉与沿海的关系,由最初的借鉴与学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则出现互相合作的局面。总的来说,两湖官员对外交涉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大框架下,两湖官员只能小心翼翼地办理交涉,同时逐步地摸索方法,与各国领事周旋,艰难地维护着地方和国家的利益。

饶怀民,王佩良[9](2010)在《张之洞与清末湖南对外交涉》文中研究指明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参与指导了湖南的对外交涉,如教案交涉,开埠交涉和粤汉铁路交涉。通过分析张之洞在上述交涉中的表现可以探知其外交思想以及对湖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黄娟[10](2009)在《湖南近代航运业研究》文中认为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居长江中游,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境内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向东南西三面呈辐射状分布联通省内腹地,北与长江相接,形成一个外联长江内通74个市镇的水运网络,水上交通堪称便利。至近代,湖南航运业的发展兴衰引起了沿岸城乡及辐射区域的经济变迁。作为居于内陆的中部省份,这种变迁更能发映出中国整体经济近代化发展的趋势和程度。本课题主要着眼于湖南近代航运业兴衰变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既关注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历程,也关注这种变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探讨内河航运在立体运输网络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得天独厚的水运网络为近代湖南航运业兴起提供了航道优势,近代社会各种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迁则为之提供了深层的经济动力。近代航运业作为新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代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然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决定了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是不寻常的。从最初的受制于外国航运势力,到后来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高潮,从抗战期间急遽衰落,到内战时期的短暂复兴,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过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各个阶段都因历史环境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的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仍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除了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湖南航运管理机构、民间行业组织从制度层面对湖南近代航运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政府与民间航运组织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分歧,并通过二者之间从未间断协调与沟通、冲突与矛盾的互动关系反映出来。政府管理机构和民间航运组织之间的对话与权衡,既是时代造成的,同时又对历史发展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湖南近代航运业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并深受经济变迁的影响;同时其发展兴衰的过程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反作用。运输能力的提高在扩大市场前提的基础之上,推动了区域产业的进步、贸易的繁荣,改变了人们经济生活的习惯;与此同时航运业的发展亦对城市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而与鄂省近代航运业发展对比我们发现,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深受区域经济特点的影响,又对区域经济的性质起到一定的巩固和促进作用,湘鄂两省的近代航运业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省的经济也在近代航运的推动之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航运承担了内陆省份重要的运输职能,亦是生产重要的环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航运的发展既得益于区域经济的进步,深受区域经济性质的影响;反过来航运的进步也是对区域经济特点的一种承继和巩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相互取代。从运输经济特点看,航运业在运输成本、运输能力、运输能耗和固定资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之纳入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立体运输网络中,让航运业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对其他运输方式进行有效的补充,不仅能提高整个运输体系的效率,也将为促进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

二、长沙开埠与湖南绅民阻止贝纳赐入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开埠与湖南绅民阻止贝纳赐入城(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文章结构
        (四)制度与体系
第一章 厘捐的产生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的财税制度与特点
        一、财税制度与法外之法
        二、财税体系的刚性化回归
        三、财政制度内含的潜在危机
    第二节 晚清的内外财政冲击与厘捐的肇始
        一、内外冲击对财税体系的动摇
        二、厘捐之缘起
        三、民间自愿捐输的近代变异:厘捐
    第三节 地方财权的兴起过程
        一、战时中央财政集权化制度的削弱
        二、洋务新政对地方督抚厘捐控制权的巩固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央地税权之争及地方税的初步成型
    第一节 清廷清理财政得失及地方税的孕育
        一、中央集权化的财政清理
        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厘捐
    第二节 预备立宪与央地税权分配的角逐
        一、各省对地方税权的意见
        二、混乱的税捐及税收支配权的多方竞力
        三、央地税权分配的各方争论与清廷的尝试
    第三节 北洋时期的央地税权胶葛
        一、袁世凯政府的税权分配方案
        二、赣宁之役后袁世凯政权的财税中央集权化
        三、地方税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厘捐盛行背景下子口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子口税制度的设立
        一、厘捐兴盛对开办子口税的刺激
        二、子口税制度的初步建立及效果
        三、复进口税制度对地方税权的侵蚀
        四、修约谈判与子口税制度的调整
    第二节 子口税制度引起的央地纠纷
        一、海关的划一管理与子口税的中央控制
        二、地方争夺子口税控制权的失败
    小结
第四章 子口税与厘捐之间的此消彼长
    第一节 三联单制度与厘捐
        一、土货出口三联单制度的不统一
        二、三联单制度之修订及其结果
        三、对三联单制度的整顿及挫败
    第二节 产地税对三联单制度的抵制
        一、土货出口产地税的举办
        二、行商包税形式的产地税
        三、假名落地税的产地税
    第三节 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对厘捐的保护
        一、镇江关土货名目限制办法的形成
        二、镇江关《土货限制章程》的局部推广
        三、区域性零星土货的名目限制办法
    第四节 华洋合伙对厘捐与子口税的双重规避:以新泰兴案为例
        一、华洋合伙与新泰兴羊毛贸易网的建立
        二、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起因
        三、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结局
    第五节 满足地方财政之需的区域性厘捐
        一、广东台炮经费引发的中外交涉
        二、吉林省七四厘捐与九厘捐的征收与改办
        三、江西省九九商捐的征收
    小结
第五章 落地税的演变及其与子口税的冲突
    第一节 近代之前传统落地税的构成与特点
        一、州县落地税
        二、税关落地税
        三、边疆落地税
    第二节 清代后期落地税的延续与变动
        一、传统落地税的存续
        二、落地税与厘捐的合流
        三、工业产品的落地税
    第三节 洋货落地税的形成与普遍化
        一、洋货落地税的产生
        二、中外续订商约的影响
        三、清末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第四节 落地税的分化与裁撤
        一、落地税在北洋时期的变化
        二、北洋时期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三、落地税之消亡及余波
    小结
第六章 多方之间的财权博弈:以津浦货捐为个案
    第一节 铁路货捐的兴办与多方角力
        一、铁路货捐的起始及中外交涉
        二、铁路路权与货捐税权之内在矛盾
    第二节 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的制度确立之曲折过程
        一、苏皖直鲁四省津浦货捐局的设而复废
        二、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三节 津浦线厘捐征收的外国干涉
        一、津浦货捐的外交纠葛
        二、津浦铁路沿线厘捐征收之中外纷争
    第四节 地方军阀对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一、地方军阀对津浦货捐的截留
        二、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小结
第七章 厘捐与子口税的裁撤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加税的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裁厘加税的延滞
        二、中原大战后裁厘加税政策的推行
        三、裁厘加税政策的成效
    第二节 现代税制的初见雏形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变革
        二、国地税的划分及地方税的现代化进展
        三、变相厘捐的长期存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二十一世纪以来近代湖南与外国关系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领域的研究
二、外交及政治领域的研究
三、思想领域的研究
四、文化领域的研究
五、教育领域的研究
六、社会慈善领域的研究

(3)光绪朝长沙开埠与英商入城交涉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埠与英商入城:对条约文本的不同理解
二张之洞主张:厘权事小, 治权事大
三鄂省交涉:英方要求免厘赔款
四施肇基的作用:交涉由鄂转湘
五湘省交涉:赔款出城

(4)清末湖南近代矿冶业的发展(1895-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学术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水平
        1.2.1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矿冶业和湖南近代矿冶业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关于中国近代矿冶业和湖南近代矿冶业的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关于研究时限和若干概念的界定
2 清末湖南近代矿冶业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2.1 湖南近代矿冶业兴起和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
        2.1.1 湖南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环境
        2.1.2 湖南传统经济状况
        2.1.3 湖南传统矿冶业的发展及其局限
    2.2 湖南近代矿冶业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
        2.2.1 洋务运动时期湖南近代经济因素的产生及其夭折
        2.2.2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2.3 清末新政时期湖南近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 湖南近代矿冶业兴起和发展的国际环境
        2.3.1 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2.3.2 西方列强对湖南的经济渗透
    2.4 近代湖南矿冶业发展的思想文化氛围
        2.4.1 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征
        2.4.2 近代湖南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
        2.4.3 湖南近代有识之士开发矿业发展经济的思想
3 湖南矿务总局的开办与湖南近代矿冶业的兴起
    3.1 湖南矿务总局的筹建
        3.1.1 陈宝箴对湖南矿冶业发展的设想
        3.1.2 湖南矿务总局的筹备和成立
    3.2 湖南矿务总局的经营管理
        3.2.1 机构设置与管理人员
        3.2.2 管理规章与矿务政策
    3.3 矿务总局管理下的湖南近代矿冶业的经营状况
        3.3.1 官营和私营采矿业
        3.3.2 官营和私营冶炼业
    3.4 维新运动失败后湖南矿务总局的继续发展
4 湖南矿务总公司的开办与湖南近代矿冶业的进一步发展
    4.1 湖南矿务总公司的筹建
        4.1.1 阜湘公司与沅丰公司的成立
        4.1.2 湖南矿务总公司的成立
        4.1.3 矿务总公司的性质及其与矿务总局的关系
    4.2 湖南矿务总公司的经营管理
        4.2.1 机构设置与管理人员
        4.2.2 管理规章与矿务政策
    4.3 矿务总公司管理下的湖南近代矿冶业的经营状况
        4.3.1 矿务总局下属各矿的进一步发展
        4.3.2 矿务总公司的经营状况
        4.3.3 华昌炼锑公司的开办及其经营
        4.3.4 湖南黑铅炼厂的开办及其经营
5 湖南士民与洋商的矿利之争
    5.1 西方列强对湖南矿产资源的窥探与掠夺
        5.1.1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对湖南矿产资源的窥探
        5.1.2 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对湖南矿产资源的掠夺
    5.2 湖南士民保护矿业权益的斗争
        5.2.1 围绕“矿务总公司章程”的交涉
        5.2.2 矿务总公司收回矿权的斗争
        5.2.3 反对以矿产为抵押筹借外债的斗争
6 结论
    6.1 清末湖南近代矿冶业发展的历史地位
    6.2 清末湖南近代矿冶业发展的历史局限
    6.3 对今后湖南矿冶业发展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张敬尧督湘时期湖南商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驱张运动前的动荡中国与失序湖南
    2.1 军阀混战的乱世中国
    2.2 此起彼伏的爱国运动
    2.3 分崩离析的湖南社会
        2.3.1 各派势力的混战局面
        2.3.2 张毒侵害的湖南商业
3 张敬尧祸湘期间湖南商人的应变举措
    3.1 协调各方,保护商民
    3.2 回收烂票,稳定金融
    3.3 敷衍学生,支持国货
    3.4 成立商团,维持秩序
4 张敬尧祸湘期间湖南商人的言行特点
    4.1 “在商言商”与自发性应变
    4.2 审时度势的时局观一与湖南商人在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表现的比较
    4.3 无奈的妥协一与1924年齐卢之战中江浙商人运动的比较
5 利益与道德的合力:湖南商人“冷静”应对的内外因素
    5.1 在商言商之外的现实思虑
        5.1.1 产权与秩序的考量
        5.1.2 南北政府的力量博弈
    5.2 逐利的商人本性
        5.2.1 日货充斥的湖南商业
        5.2.2 推行国货的强烈渴望
    5.3 基于地域的爱国意识与乡谊情结
        5.3.1 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
        5.3.2 谭延闿与地方自治
6 湖南商人群体在张敬尧祸湘期间的积极作用及其对当今商会发展的启示
    6.1 湖南商人在驱张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6.2 驱张运动中的商人活动对现阶段城镇商会发展的启示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湖南咨议局对外事件及对外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基础与研究思路
    1.4 几个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近代湖南对外关系与湖南咨议局的成立
    1.1 传统湖南与反洋教运动
    1.2 维新变法与开埠通商
    1.3 粤汉铁路与争、保利权
    1.4 湖南咨议局成立
第二章 继承的对抗:湖南咨议局与“租借地”
    2.1 岳长开埠的租借地争端
    2.2 湖南咨议局的态度与应对
第三章 新型对外关系:收回利权与文明排外
    3.1 湖南咨议局与粤汉铁路
    3.2 理性之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2 研究的范畴及概念界定
        1.2.1 城市的定义
        1.2.2 近代化与城市发展
        1.2.3 城市形态与城市史
        1.2.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
        1.3.1 城市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1.3.2 外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3.3 中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3.4 中山城市史的前期研究成果
    1.4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理论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上篇:纵向发展研究
    第二章 近代中山(香山)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背景
        2.1 中山(香山)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自然地理的变迁
        2.1.3 密布交错的河海水道
        2.1.4 频繁的自然灾害
        2.2 中山(香山)城市的人文历史背景
        2.2.1 行政建制的历史
        2.2.2 民族与人口
        2.2.3 移民的作用
        2.2.4 社会风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代香山城市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3.1 香山古城选址的独到之处
        3.1.1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
        3.1.2 注重避免台风和暴雨灾害
        3.1.3 崇尚天地合一的风水格局
        3.2 古代香山城市建设的概况
        3.2.1 石岐山---城区聚落的起源
        3.2.2 铁城---城市建设的开端
        3.2.3 城墙的历史---城市建设的印迹
        3.3 商贸的勃兴对古代香山城市发展的促进
        3.3.1 香山商贸的兴起和演变
        3.3.2 城区商业空间和乡村墟市的发展
        3.3.3 城区空间突破城墙束缚向城外逐渐扩张
        3.3.4 商业集镇逐步成为城镇体系的重要构成
        3.4 古代香山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
        3.4.1 城市的公共设施分布
        3.4.2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
        3.4.3 从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看香山城市的空间形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香山城市的演进(1840~1911)
        4.1 香山侨乡社会的初步形成
        4.1.1 早期香山海外移民的历史
        4.1.2 鸦片战争后香山的“出洋潮”
        4.1.3 容闳与晚清留美香山幼童
        4.1.4 侨乡社会在内外互动中渐成
        4.2 香山买办的崛起
        4.2.1 香山买办群体的形成
        4.2.2 香山买办独领风骚
        4.2.3 香山买办对家乡的影响
        4.3 香山商贸的兴盛和近代工商业的起步
        4.3.1 香山商贸的兴盛
        4.3.2 香山近代工商业的起步
        4.3.3 香山商务局(商会)的诞生
        4.4 香山城市商业外溢和商业集镇形成的加速
        4.4.1 香山城市商业外溢的加速
        4.4.2 香山商业集镇形成的加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前期中山(香山)城市的变迁(1912~1937)
        5.1 中山(香山)政区设置
        5.2 中山(香山)侨乡社会的蓬勃发展
        5.2.1 中山侨乡社会的定型和发展
        5.2.2 香山归侨积极投身民国地方政治
        5.2.3 四大百货彰显香山侨商实业成就
        5.3 中山(香山)近代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5.3.1 贸易和商业的持续畅旺
        5.3.2 近代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
        5.3.3 近代金融业的迅速增长
        5.4 中山(香山)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
        5.4.1 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机构
        5.4.2 城乡公路交通的建设
        5.4.3 石岐城区的扩展与融合
        5.4.4 石岐城区总体形态的变化
        5.4.5 乡镇村落的建设风貌
        5.4.6 中山港无税口岸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后期中山城市的曲折发展(1937~1949)
        6.1 中山政区设置
        6.2 中山工商业的萧条和战后复苏
        6.2.1 工商业的萧条
        6.2.2 战后工商业的复苏
        6.3 中山侨乡社会的破败和战后恢复
        6.3.1 侨乡社会的破败
        6.3.2 战后侨乡社会的恢复
        6.4 中山城市建设的曲折历程和缓慢发展
        6.4.1 城市建设的曲折历程
        6.4.2 城市建设的缓慢发展
        6.4.3 重要的城市建设事件
        6.5 本章小结
下篇:横向专题研究
    第七章 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特征及城市历史地位评估
        7.1 近代中山城市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点
        7.1.1 由封闭转为开放的地域空间和街巷肌理
        7.1.2 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城市整体格局
        7.1.3 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城市风貌
        7.1.4 城市形态的演变特点
        7.2 中山堪称“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
        7.2.1 伟人故里——现代民主革命源头
        7.2.2 中国近代化社会变革的重要源头
        7.2.3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勃兴的重要源头
        7.2.4 中国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头
        7.2.5 农耕文明——海洋文明交会冲击的典型代表
        7.3 近代南通与近代中山的比较研究
        7.3.1 比较研究的缘由
        7.3.2 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7.3.3 中山:“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
        7.3.4 比较总结:各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城市
        7.4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香山商业思想与近代中山城市发展
        8.1 香山商业思想的历史渊源
        8.2 香山商业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山的影响
        8.2.1 重商思想
        8.2.2 商战思想
        8.2.3 洋为中用
        8.2.4 敢为天下先
        8.3 香山商业思想影响下的近代中山城市建设
        8.3.1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立县”
        8.3.2 城市商业片区的簇群发展
        8.3.3 城市商业交通的迅速拓展
        8.3.4 城市商业建筑的大量涌现
        8.4 香山商业思想对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影响
        8.4.1 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8.4.2 对工商业的影响
        8.4.3 对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香山政要名人与近代中山城市建设
        9.1 直接影响:
        9.1.1 陈天觉:香山立县、扩大县境
        9.1.2 吴铁城:拆除城墙、修筑马路
        9.1.3 唐绍仪:立模范县、建无税港
        9.1.4 根植于香山文化的共同点
        9.2 深层影响:孙中山
        9.2.1 孙中山政治理念的影响
        9.2.2 “孙中山纪念”文化的影响
        9.2.3 伟人效应的彰显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香山华侨与近代中山城市发展
        10.1 华侨县长及其对近代中山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
        10.1.1 拆除城墙修筑马路
        10.1.2 城市主干道的确定
        10.1.3 中山模范县建设
        10.2 侨资侨汇对近代中山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10.2.1 侨汇对中山城市建设的贡献
        10.2.2 华侨投资对中山城市发展的贡献
        10.3 华侨对近代中山村落建设发展的影响
        10.3.1 永安百货创始人郭氏兄弟与竹秀园
        10.3.2 澳洲华侨郑泗全与中山濠头乡
        10.3.3 先施百货创始人马应彪与中山沙涌村
        10.3.4 美国华侨周崧与中山沙溪镇龙头环乡
        10.4 归侨带回的新视野、新理念、新技术对中山建设的影响
        10.4.1 归侨带回的新视野:重商求实
        10.4.2 归侨带回的新理念:股份集资
        10.4.3 归侨带回的新技术:建筑技术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中山历史文化街区和近代中山优秀村镇与建筑
        11.1 中山市和珠海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11.1.1 中山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11.1.2 珠海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11.2 中山历史文化街区
        11.2.1 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
        11.2.2 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
        11.2.3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
        11.2.4 沙涌历史文化街区
        11.3 近代中山优秀建筑
        11.3.1 孙中山故居
        11.3.2 杨殷故居
        11.3.3 郑观应故居
        11.3.4 沛勋堂(郭顺故居)
        11.3.5 马公纪念堂(马应彪故居)
        11.3.6 陈芳故居和梅溪牌坊
        11.3.7 烟墩山塔
        11.3.8 永安公司(永安侨批局)
        11.3.9 中山纪念中学民国建筑群
        11.3.10 永安里民居群
        11.4 近代中山优秀村镇
        11.4.1 南朗镇翠亨村
        11.4.2 唐家湾镇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中山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策略探讨
        12.1 让“文化强市”成为中山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
        12.1.1 深刻认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和特色
        12.1.2 进一步发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先导作用
        12.2 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为中山文化建设的核心
        12.2.1 拓展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内涵的认识
        12.2.2 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机制
        12.2.3 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资金制度
        12.3 以保护规划为纲领加强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2.3.1 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2.3.2 要着力避免“建设性破坏”的保护倾向
        12.3.3 要着力克服空间保护与功能开发利用脱节的倾向
        12.3.4 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12.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古代香山重要的城市建设事件
    附录 2:晚清时期重要的城市建设事件
    附录 3:民国期间重要的城市建设事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晚清两湖地区对外交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对外交涉体制
    一、地方官的外交权限
        (一) 各级地方官办理外交的依据
        (二) 地方官的外交权限
    二、参与对外交涉的地方官及相关人员
        (一) 督抚
        (二) 道员
        (三) 州县长官
        (四) 督抚幕僚
        (五) 外事机构
    三、对外交涉的程序
        (一) 交涉流程
        (二) 交涉对象
    四、与中央外交机构、南洋大臣的关系
        (一) 与中央外交机构的关系
        (二) 与南洋大臣的关系
第二章 对外交涉事件的类别
    一、通商口岸交涉
        (一) 租界开辟与扩展交涉
        (二) 贸易交涉
        (三) 民事交涉
    二、教务教案交涉
        (一) 处理教务教案交涉的原则
        (二) 交涉内容
    三、矿务、铁路交涉
        (一) 矿务交涉
        (二) 铁路交涉
    四、其它交涉
第三章 与沿海对外交涉的比较
    一、交涉体制的比较
    二、交涉内容的比较
    三、民意对交涉的影响程度比较
    四、与沿海对外交涉的联系
        (一) 对沿海交涉经验的借鉴
        (二) 两地的合作
第四章 对外交涉的成效与无奈
    一、交涉的成效
        (一) 外交人员素质的提高
        (二)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或地方利益
    二、交涉中的无奈
        (一) 面对列强威胁的无奈
        (二) 遵守不平等约章的无奈
        (三) "有求于人"的无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张之洞与清末湖南对外交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之洞与清末湖南教案交涉
    1. 周汉反洋教斗争
    2. 临湘教案交涉
    3. 衡州教案交涉
    4. 辰州教案交涉
二、张之洞与清末湖南开埠交涉
    1. 岳州开埠交涉
    2. 长沙开埠交涉
    3. 商埠城口之争
    4. 常德、湘潭开埠交涉
三、张之洞与清末湖南路政交涉
    1. 借美款筑粤汉铁路交涉
    2. 收回粤汉路权交涉
    3. 借款官办粤汉铁路交涉

(10)湖南近代航运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旨趣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当前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概况
        2、长江中游区域经济研究概况
        3、当前航运业研究概况
        4、当前研究的特点、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1、"区域史"的研究理论
        2、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3、比较研究的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1、创新点
        2、难点
    五、概念界定
        1、"近代航运"
        2、"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史"
第一章 湖南水运交通地理与近代航运业兴起的原因
    第一节 湖南水运交通地理概况
        一、"四水一湖"形成完整的水运网络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沟通区域与全局
    第二节 传统水运之于区域经济
        一、产销差异与传统水运的发达
        二、传统水运方式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湖南近代航运业兴起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近代工业发展的带动
        三、外国势力入侵的刺激
        四、近代轮船航运的优越性
第二章 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初创时期:1897-1929年
        一、近代湖南民族航运业兴起较晚的原因
        二、初创阶段为外轮把持
        三、民国初年的缓慢进展
    第二节 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时期:1929-1938年
        一、民族航运业取得较大发展
        二、取得较大进展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湖南近代航运业的紧缩时期:1938-1945年
        一、遽形衰落及原因分析
        二、坚持军运民航
    第四节 湖南近代航运业的短暂复兴时期:1945-1949年
        一、复员时期畸形发展
        二、繁荣下的隐患
        三、内战时期危机重现
第三章 管理航运业的机构和政策
    第一节 湖南近代航运的管理机构
        一、岳长海关
        二、水上警察厅
        三、长沙航政办事处
    第二节 政府关于航运业的政策
        一、统一管制
        二、规范运营
        三、限制外轮
        四、扶助民轮
第四章 近代航运组织及其功能
    第一节 民间航运组织
        一、船帮
        二、船行
        三、轮船公司
        四、航业公会
    第二节 民间航运组织的功能
        一、组织内部——管理协调
        二、组织之间——同业竞争
        三、官商之间——沟通协调
第五章 湖南近代航运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航运业兴盛推动传统产业进步
        一、农业
        二、矿业
        三、鞭炮
    第二节 航运业兴盛促进新式产业发展
        一、保险业
        二、仓储业
        三、机器棉纺织业
    第三节 航运业兴盛带动区域贸易繁荣
        一、航运业发展丰富了区域商品贸易种类
        二、航运业发展扩大了贸易范围
    第四节 航运业影响城镇兴衰
        一、长沙
        二、湘潭
    第五节 航运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一、航运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二、航运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外出旅行
第六章 近代湘鄂两省航运业的比较
    第一节 近代湘鄂两省航运业之比较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三、原因分析
    第二节 湘省内河航运的特点
        一、发展程度有限
        二、直接贸易较少
        三、短途运输为主
结论 航运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运输是生产的重要环节
    二、航运发展关系区域经济兴衰
    三、区域经济发展决定航运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长沙开埠与湖南绅民阻止贝纳赐入城(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D]. 余治国.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2]二十一世纪以来近代湖南与外国关系史研究综述[J]. 仇志云.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3]光绪朝长沙开埠与英商入城交涉始末[J]. 张建斌. 历史档案, 2017(01)
  • [4]清末湖南近代矿冶业的发展(1895-1911)[D]. 密祥峰. 中南大学, 2013(06)
  • [5]张敬尧督湘时期湖南商人群体研究[D]. 姜习龙. 中南大学, 2013(06)
  • [6]湖南咨议局对外事件及对外态度研究[D]. 曹海. 湖南科技大学, 2013(04)
  • [7]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研究[D]. 张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8]晚清两湖地区对外交涉研究[D]. 尹依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9]张之洞与清末湖南对外交涉[J]. 饶怀民,王佩良.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10]湖南近代航运业研究[D]. 黄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长沙口岸开放,湖南士绅阻止贝纳奇进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