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

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

一、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乌日欧恩[1](2021)在《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恶性胸腔积液(MPE)的标识性特征,建立MPE临床诊断评分系统,评估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准确性。方法:纳入2012.01.01至2018.12.31大连市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入院诊断包含新发的胸腔积液,住院期间接受过诊断性胸膜腔穿刺术检查、病因明确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依据胸腔积液的诊断标准将之分为MPE组和良性胸腔积液(BPE)组,收集纳入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等观察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MPE的诊断模型,根据模型所纳入的各项指标中回归系数,建立MPE临床诊断评分系统。利用建立的评分系统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评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1.MPE组的病因分布:肺癌110例(76.9%)、乳腺癌8例(5.5%)、淋巴瘤7例(4.8%)、恶性胸膜间皮瘤6例(4.1%)、消化道肿瘤6例(4.1%)、生殖系统肿瘤的3例(2.0%)、其他恶性肿瘤3例(2.0%)包括背部上皮样肿瘤1例、原发肿瘤部位不明2例。BPE组的病因分布:肺炎旁胸腔积液50例(35.2%)、结核性胸腔积液39例(27.5%),脓胸10例(7.0%)、心源性17例(12.0%)、肾源性4例(2.8%)、肝源性3例(2.1%)、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17例(12.0%)、其他因素引起的2例(1.4%)包括肺栓塞1例、急性胰腺炎1例。2.MPE的特征性表现:性别;血清癌胚抗原(s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sCYFRA21-1)、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 NSE)、血清腺苷脱氨酶(sADA)、总胆固醇(TC);胸腔积液癌胚抗原(pCEA)、pCEA/sCEA、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LDH/血清LDH、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p ADA)、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细胞数、总蛋白、胸腔积液性质、胸腔积液颜色;有无胸膜病变(如结节、肿块或胸膜增厚)≥1cm、是否合并肺部肿块或结节≥1cm、是否合并肝转移、胸腔积液有无分隔、有无心影增大、单侧/双侧胸腔积液、有无纵隔淋巴结肿大(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3.MPE临床诊断模型的建立:性别(P=0.002)、pCEA≥4.9ng/ml(P=0.003)、s NSE≥13.7ng/ml(P=0.004)、p ADA≤24.5U/L(P=0.001)、TC≥4.02mmol/L(P=0.006)、渗出性胸腔积液(P=0.035)、单侧胸腔积液(P=0.003)、合并胸膜病变(如结节、肿块或胸膜增厚≥1cm)(P=0.043)、合并肺部肿块或结节≥1cm(P=0.005)、合并肝转移(P=0.006)、胸腔积液无分隔(P=0.007)、有纵隔淋巴结肿大(P=0.002),最终纳入MPE临床诊断模型。sCEA≥5.8ng/ml(P=0.496)、pCEA/sCEA≥1.71(P=0.231)、sCYFRA21-1≥2.79ng/ml(P=0.483)、sADA≤17.5U/L(P=0.889)、血性胸腔积液(P=0.347)、无心脏增大(P=0.580),被模型剔除。本研究建立的MPE临床诊断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P=0.993)。判断该模型预测效果,AUC为0.991(95%CI:0.984-0.998,标准误=0.004;P=O.000),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诊断MPE的灵敏度93.70%、特异度95.77%、准确度94.73%。4.最终建立的MPE临床诊断评分系统的评分标准如下:女性(1分)、pCEA≥4.9ng/ml(3分)、s NSE≥13.7ng/ml(1分)、p ADA≤24.5U/L(2分)、TC≥4.02mmol/L(1分)、渗出性胸腔积液(1分)、单侧胸腔积液(2分)、合并胸膜病变(如结节、肿块或胸膜增厚≥1cm)(1分)、合并肺部肿块或结节≥1cm(2分)、合并肝转移(3分)、胸腔积液无分隔(2分)、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cm(2分)。利用上述诊断评分系统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评分,MPE组14(12,16)分,BPE组7(5,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Z=-14.197,P=0.000)。根据两组评分绘制ROC曲线,得出AUC为0.985(95%CI:0.975~0.995,标准误:0.005;P=0.000)。选取10分作为鉴别MPE与BPE最佳临界值,当评分≥10分时诊断MPE的灵敏度92.31%、特异度94.36%、准确度93.3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PE临床诊断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对于MPE的诊断有预测价值,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有一定指导作用。该评分模型简单易行、无创、经济且安全,临床应用前景可观。

江杰[2](2020)在《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CT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不同分期MPM的诊断价值。2.定量检测恶性胸膜间皮瘤大鼠的血清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oluble mesothelin-relatedpeptides,SMRP)表达,分析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3.探讨联合CT检查与血清SMRP定量检测提高诊断早期MPM的价值,为临床筛查具有石棉暴露史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MPM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模型建立:实验用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00-120g,分为三组,实验组100只:采用右侧非暴露式(闭式)胸膜腔染尘法注射云南大姚产青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1次,1次20mg/ml,连续2月,共注射40mg;阴性对照组10只: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灭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2.CT检查:肿瘤诱导后第3个月、第6-14个月分批进行CT胸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设备:PHILIPS公司128层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为100kV,电流为100mAs,准直器64X0.625 mm,螺距0.992,旋转时间0.5s,层厚1.0mm,层间距0.5mm。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流率0.2ml/s,总量3ml。分析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情况、纵隔改变、肺内情况、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骨质情况、胸水等。根据2018年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进行CT分期。比较CT检查对不同分期的诊断价值。3.SMRP定量测定:肿瘤诱导前、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14个月抽取尾静脉血1ml取血清ELISA法测定SMRP浓度。比较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SMRP浓度差异。4.通过ROC曲线比较单用CT检查与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早期MPM的价值。5.病理检查:CT检查完毕后对可疑肿瘤组织进行取材、染色、免疫组化,记录病理分期、分析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结果]1.实验组诱发恶性胸膜间皮瘤72例,诱发率75%,肺癌4例,死亡4例,20只未出现肿瘤。72例中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型21例(29.2%),肉瘤型37例(51.4%),混合型14例(19.4%)。各型之间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出现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58例(80.6%),高分化14例(19.4%)。对比MPM不同分化程度与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分期:病理分期:T分期:T1期:T1a期0例、T1b期14例;T2期23例;T3期28例;T4期7例。N分期:N0期45例;N1期16例;N2期8例;3例判别不清。M分期:M0期51例;M1期8例;13例判别不清。临床分期:早期18例、中期25例、晚期7例。3.CT检查可发现胸膜增厚情况、胸膜病变、肺内、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廓构成骨情况。实验组72例MPM,CT检查诊断MPM50例(69.4%),非MPM 5例(6.9%),未发现病变17例(23.7%)。CT对MPM诊断价值:AUC为0.6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5%、71.2%。诊断T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N分期AUC为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M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5.0%。对T1、T2期AUC分别为0.68、0.82,敏感度分别为35.7%、43.5%,特异度分别为为44.4%、57.2%;对T3、T4期AUC分别为0.95、1.00,敏感度分别为89.3、100%%,特异度分别为90%、100%。说明对T1、T2期诊断效能较差,对T3、4期诊断效能较高。对N、M分期诊断效能较高。4.不同时间段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0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组诱导前SMRP均没有差异,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实验组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诱导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6-14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随着时间推移,SMRP浓度逐渐升高。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MRP表达低,随着时间变化不明显。5.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不同病理分期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45,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中胸膜炎性组与胸膜未见异常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不同分期的MPM SMRP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实验组中淋巴结转移N0、N1、N2期SMRP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9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N1、N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是否具有远处转移M0、M1期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31,P<0.05)。6.MPM不同临床分期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63,P<0.05)MPM越早期,SMRP表达量越低。7.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个月、6个月胸膜增厚不同程度组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3.67、150.98,P均<0.05)。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3个月、6个月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3,F值分别为0.01、0.007<0.05,具有较强相关性,随着胸膜厚度增加,SMRP表达量逐渐升高。8.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P>0.05),说明SMRP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9.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04,P<0.05),低分化MPM的SMRP表达高于高分化。10.SMRP对MPM的诊断价值:对MPM T1期,AUC=0.83,最佳临界值是1.90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8.2%;对T2期AUC=0.86,最佳临界值是4.5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5.7%;对T3期AUC=0.92,最佳临界值是8.7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100%;对T4期AUC=0.85,最佳临界值是11.97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100%。11.CT检查联合SMRP对诊断MPM的价值:对T分期,AUC=0.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92.5%,明显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对N分期,AUC=0.9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2.5%,高于CT诊断MPM(AUC=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对M分期,AUC=0.9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8%,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5%)。[结论]1.青石棉胸腔闭式注射诱发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动物模型,诱发率为75%,包括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CT检查可动态观察MPM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提供可靠的肿瘤模型。2.CT检查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可诊断中晚期MPM,但诊断早期MPM价值有限。3.SMRP表达与MPM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SMRP表达增高。说明SMRP可反映肿瘤分期,提示SMRP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侵犯转移等过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具有差异,低分化呈高表达,提示SMRP可间接反映MPM恶性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期。不同程度胸膜厚度SMRP表达具有差异,说明SMRP可作为间接反映肿瘤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4.通过检测血清SMRP表达可为具有石棉接触史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MPM、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5.CT检查联合SMRP浓度测定诊断早期MPM明显优于单用CT检查,说明影像学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查对早期诊断MPM具有可行性。

陈展群[3](2019)在《6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原发肿瘤,接触石棉为首要致病因素。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恶性度极高,治疗困难,预后差,生存期短,仅有少数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目前治疗方式主要为化疗。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PM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分析患者生存、复发及预后情况。TNM分期采用2018年1月1日更新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恶性胸膜间皮瘤分期(第八版)。结果:1、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55%),女性27例(45%),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60.5岁,有明确石棉接触史3例。临床分期分为Ⅰ期和Ⅱ期8例(13.3%),Ⅲ期和Ⅳ期52例(86.7%)。2、初诊时25例患者误诊(41.7%),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4例,肺癌13例。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胸痛(28例,46.7%)。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胸膜增厚55例(91.7%)和胸腔积液38例(63.3%)。根据侵犯范围分为局限型(28例,46.7%)和弥漫型(32例,53.3%)。3、经胸外科行根治手术1例,减瘤手术7例,减状手术5例。静脉化疗患者41例,姑息性放疗9例,口服靶向药物4例。有55例患者完成随访,确诊至随访期结束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95%CI:8.016.0),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3.6%、16.4%、1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8)、侵犯范围(P<0.001)、肿瘤分期(P=0.046)和化疗(P<0.001)与预后相关。采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侵犯范围(P=0.003)和化疗(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恶性胸膜间皮瘤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2、MPM恶性度极高,预后差,确诊时多为局部晚期,仅有少数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目前治疗方式主要为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为主的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侵犯范围和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3、MPM治疗方式应以联合手术、化疗与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辅以靶向治疗。目前针对MPM的研究尚少,仍需进一步的大型临床研究为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同时期待更多新技术、新药物的开发,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汪潜云[4](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丁祥武,骆忠华,吕飞,彭娜,易姗姗,王爱祥,高山,聂世贵,梁晋军,李兆申[5](2016)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对食管旁占位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对食管旁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因肺部或纵隔占位接受EUS-FNA者115例,回顾性总结这部分患者的EUS-FNA诊断结果。结果 104例(90.4%)经EUS-FNA获得明确诊断,其中10例细胞学不确定者通过组织学确诊,7例组织学不确定者通过细胞学确诊,其余87例细胞学和组织学结果一致并确诊。最终诊断胸部肿瘤57例,非肺癌相关纵隔淋巴结转移癌31例,纵隔良性疾病16例。除了诊断出食管癌、肺癌等胸部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外,还诊断出腹部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11例,胸部恶性肿瘤腹部淋巴结转移7例,鼻咽癌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1例,原发部位不明的纵隔转移性腺癌3例。结论 EUS-FNA对明确食管旁占位的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且可同时进行胸腹部多部位检查和穿刺,对胸腹部肿瘤远处转移的病理确诊也有重要价值。

黄遵花[6](2014)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125Ⅰ粒子治疗肺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2-Fluorine-18-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血清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检测在局部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期间诊治为肺癌的患者69例,男4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8岁。其中鳞癌24例,腺癌28例,腺鳞癌7例,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5例,类癌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均在粒子植入术前明确诊断,肿瘤直径为2.6~8.0cm不等。所有患者体力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60分,无重要器官严重损害,预期存活6个月以上。患者均接受局部125I粒子植入治疗,手术前后常规化疗。69例患者术后均行螺旋CT扫描、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检测,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进一步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各项检查时间间隔在2周之内。CT图像、’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全身骨显像图像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和两位核医学科医生独立阅片分析诊断,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最后,将TM检测结果、CT结果、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TM检测与符合线路联合检查的结果分别与近期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结果或临床随访(5-12个月)结果进行对照。分别计算各种检查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对1251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诊断效能比较69例肺癌患者,经过125Ⅰ粒子局部植入联合化疗治疗后,其预后由近期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5-12个月)结果证实。其中有52例患者证实有局部肿瘤组织残留、复发及转移;其余17例证实无残留、复发及转移。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螺旋CT检出肺癌治疗后局部肿瘤组织残留、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8.08%(51/52)、82.35%(14/17)、94.20%(65/69)和61.54%(32/52)、64.71%(11/17)、62.32%(43/69)。I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螺旋CT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残留、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项检查的特异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TM检测对125Ⅰ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评价的诊断效能比较TM检测对69例肺癌患者125Ⅰ粒子局部植入联合化疗治疗后的预后评价结果是:52例证实有局部肿瘤组织残留、复发及转移的患者中,TM检测真阳性50例;17例病理及随访未见残留、复发及转移的患者中,TM检测真阴性9例。TM检测评价125Ⅰ粒子局部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为96.15%(50/52),特异度为52.94%(9/17),准确性为85.51%(59/69)。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TM检测对125Ⅰ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残留、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项检查的灵敏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对125Ⅰ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69例患者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共检出且可以分析的淋巴结共139枚,由近期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5-12个月)结果证实转移性淋巴结73枚,阴性66枚。’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诊断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是:90.41%(66/73)、81.82%(54/66)、86.33%(120/139)和64.38%(47/73)、46.97%(31/66)、56.12%(78/139)。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4.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远处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比较69例患者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共检出且可以分析的淋巴结以外的可疑转移灶188处,由近期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5-12个月)结果证实155处阳性,33处阴性。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对125Ⅰ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远处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19%(146/155)、84.85%(28/33)、92.55%(174/188)和62.58%(97/155)、42.42%(14/33)、59.04%(111/188)。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螺旋CT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淋巴结以外远处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5.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全身骨显像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69例患者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全身骨显像共检出且可以分析的骨转移病灶110处,由近期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5-12个月)结果证实78处阳性,32处阴性。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全身骨显像对1251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骨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5%(75/78)、90.63%(29/32)、94.55%(104/110)、96.15%(75/78)、90.63%(29/32)和55.13%(43/78)、93.75%(30/32)、66.36%(73/110)、95.56%(43/45)、46.15%(30/65)。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全身骨显像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后骨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肺癌治疗后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全身骨显像,而两项检查的特异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项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着,但阴性预测值之间有显着差异。6.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TM检测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评价的诊断效能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TM检测对125I粒子局部植入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预后诊断的灵敏度为100%(52/52),特异度为64.71%(11/17),准确性为91.30%(63/69)。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TM检测与单独符合线路显像相比,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无显着差异,可能与本组所选患者的病理类型、样本量偏小及将T/N等于2作为判断标准有关。I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TM检测与单独TM检测及螺旋CT检查相比,联合检查与单独TM检测的特异性及准确性之间有显着差异,灵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灵敏度及准确性之间差异显着,特异度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1.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125Ⅰ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残留、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于CT,两项检查对肺癌治疗后残留、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特异性相当。2.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预后残留、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性高于TM检测,两项检查对肺癌治疗后残留、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相当。3.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螺旋CT。4.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后淋巴结以外远处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CT。5.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后骨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全身骨显像,而两项检查对骨转移灶诊断的特异度相当。6.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TM检测与单独TM检测及螺旋CT检查相比,在对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预后评价中,联合检查的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单独TM检测,灵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及准确性高于螺旋CT,特异度之间无显着差异。

马雪曼[7](2014)在《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证型及胸水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与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证型分布情况;通过分离培养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观察它的生物学特性,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并研究胸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BGF)的含量、胸水肿瘤细胞表面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量与疾病的临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1)实验研究: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27例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无菌闭式引流术收集患者胸腔积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胸水中的肿瘤细胞进行分离收集,并悬浮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通过HE染色法结合临床诊断信息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分别检测悬浮培养的胸水肿瘤细胞、悬浮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贴壁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细胞凋亡率;用PI染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悬浮培养的胸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2)临床研究:对60例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进行病例观察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表的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其中27例患者接受无菌闭式引流术抽出胸水,收集患者胸腔积液的上清液,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这27例胸水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并研究VEGF浓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对16例患者的胸水肿瘤细胞进行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的检测。结果:(1)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分离出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所得肿瘤细胞能够继续悬浮培养,可传代培养,但生长速度较为缓慢。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可见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形状不均一,细胞核较大,存在巨核,核质比高,细胞核形态多样,可见双核及多核,经病理鉴定为癌细胞;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诊断,27例患者均为原发性肺腺癌,即确定所悬浮培养的细胞为肺腺癌细胞。(2)凋亡实验中,A549贴壁细胞组总凋亡率(6.12±0.19%)为三组中最低;胸水肿瘤细胞组总凋亡率(11.87±0.11%)>A549贴壁细胞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549悬浮细胞组总凋亡率(27.17±0.15%)显着高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周期实验中,两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中文摘要A549细胞<胸水肿瘤细胞,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处于G2期的细胞含量存在差异,A549细胞>胸水肿瘤细胞,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含量存在差异,A549细胞>胸水肿瘤细胞,有统计学意义(P<0.05)。(5)60例患者中医证型情况调查中,单证中气虚证出现频次最多(43例,35.2%),其次出现较多的单证依次为血瘀型(24例,19.7%)、痰湿型(21例,17.2%)、阴虚型(17例,13.9%)。大多数患者为复证,其中主要证型有气阴两虚证(15例,16.9%),气虚血瘀证(11例12.4%),气虚痰湿证(13例,14.6%)。(6)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27例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其浓度在不同患者胸水中波动在4.72pg/m1~1812.09pg/m1范围内,平均值为730.31pg/ml。Ⅲ期患者胸水中VEGF浓度Ⅲ期高于Ⅳ期,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型患者胸水VEGF均值为1425.83pg/m1,与27例患者总计均值比较显着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证型VEGF浓度与总计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6)流式细胞术检测16例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肿瘤细胞表面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表达水平,其表达量在1.39%~34.67%范围内。其中只有1例胸水肿瘤细胞表面CD133表达量为34.67%,1例表达量为4.50%,其他14例均为1%~2%之间,无明显表达。结论:(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能够分离出胸水中的肿瘤细胞,并且可以继续培养,为保持胸水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悬浮培养的方法,但生长速度较为缓慢。(2)悬浮培养的胸水肿瘤细胞凋亡率在10%左右,悬浮培养能够为胸水肿瘤细胞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模拟其在胸腔积液中的环境,说明胸水肿瘤细胞具有抗脱落凋亡的特性。(3)约有90%的胸水肿瘤细胞处于静止期,说明大部分细胞在悬浮状态下细胞周期停滞,增殖活动减少。正因为胸水肿瘤细胞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了对化疗药耐药的能力。(4)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证型主要包括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气虚血瘀证,大部分患者证型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这与疾病中晚期时患者正气虚耗,邪气留滞相关。(5)临床分期与VEGF浓度无明显相关性。气虚血瘀型均值为1425.83pg/ml,与27例患者总计均值比较显着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6例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胸水肿瘤细胞表面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量,其中只有1例胸水肿瘤细胞表面CD133表达量为34.67%,1例表达量为4.50%,其他14例均为1%-2%之间,无明显表达。本研究检测的病例数较少,未能准确全面的反映胸水肿瘤细胞CD133表达量与患者临床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扩大病例数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刘霞,彭李博,卓士超,党宏,周晓军,沈勤[8](2013)在《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增生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淋巴结结构正常,弥漫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充满扩张的淋巴窦腔,细胞黏附性差,胞界清晰,胞质丰富嗜酸,小泡状核,核仁小而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Calretinin、CK5/6、D2-40、MC及CKpan均阳性,S-100、HMB-45、Melan-A、TTF-1、CDX-2、Villin、ALK、CD30、CD20、CD3、CD1a及CD68均阴性。对患者随访26个月,未见原发恶性病灶,预后良好。结论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十分罕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诊断时需紧密结合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避免过度治疗。

黄卷舒[9](2013)在《肺硬化性血管瘤10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表现等),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12月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女比例为1:4,平均年龄为48.5岁。急性起病为2例,慢性起病为7例,1例体检发现。(2)临床表现为咳嗽(6/10)、胸痛(6/10)、咳痰(4/10)、咯血(4/10)。(3)实验室检查仅1例有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3例,1例谷草转氨酶增高,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4)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肺部的软组织肿块影(9/10),斑片状阴影1例(1/10),病变全部累及单侧,下肺多见(7/10),肺CT增强扫描2例,均有强化。1例行纤支镜检查,镜下见一肿物堵塞管腔。(5)5例病人均被误诊,确诊手段为开胸手术肺活检(9/10)和胸腔镜下肺活检(1/10)。(6)患者的病理结果均为肺硬化性血管瘤,9例行开胸手术,1例行胸腔镜下手术。至随访截止,4例失访,6例仍存活,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1.肺硬化性血管瘤多见于中青年女性。2.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呼及道症状主要是咳嗽、胸痛、咳痰及咯血。3.该病难与肺部肿瘤相鉴别,其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的实质性肿块,少见毛刺及分叶征,强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是其增强CT的特点。4.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办法。该病预后较好。

宋亮[10](2012)在《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国是食管鳞癌高发国家,目前外科手术是胸中段食管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效果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约为30%~50%,一半以上的患者在手术后2-3年内出现肿瘤复发,主要的复发模式为局部区域复发,其中颈部、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较大比例。尽管目前在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食管癌的转移及复发仍是临床治疗所面对的最大难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预后。所以研究食管鳞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指导食管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肿瘤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证实,肿瘤的转移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选择性的,即器官转移特异性。1889年Peget提出的“种子—土壤’学说(the "seed and soil" hypothesis)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定的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其生长的器官环境(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1928年Ewing的“解剖或机械”理论(the anatomical or mechanical theory)以器官的血液、淋巴引流方向解释转移的发生。而后来在肿瘤特异性转移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归巢”理论(the hom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肿瘤细胞转移到特定器官是由于不同器官通过趋化作用捕获或吸引特定类型肿瘤细胞而使肿瘤细胞“归巢”的结果。近年来,化学趋化因子受体—配体信号轴的研究发现为“归巢”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趋化因子是细胞因子超家族中一类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分泌型小分子蛋白,由70~12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8~15kD不等。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50余种趋化因子及20余种受体。根据其N末端4个保守半胱氨酸(Cys)残基的前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可将趋化因子分为4个亚家族—CXC、CC、C、 CXC亚家族。趋化因子受体是一类介导趋化因子行使功能的GTP蛋白耦联的跨膜受体,通常表达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膜上;7个跨膜区将分子分成细胞外自由的N端、3个细胞外环和C端几个部分。趋化因子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组织损伤、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等。2001年Muller A首次提出了肿瘤细胞可以利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器官特异性转移,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7,而CXCR4的配体CXCL12多表达于乳腺癌的特异转移部位肺、肝脏、骨髓等,而CCR7的配体CCL21则多表达于淋巴结组织,从而导致了乳腺癌细胞的定向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CXCL12/CXCR4信号轴在肿瘤的器官特异性转移中与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其配体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均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趋化因子与食管鳞癌生物学的研究仍较为少见。本课题应用免疫组化检测、Western blot及RT-PCR三种方法联合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应用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三种方法联合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与VEGF-C在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意在探索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目的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食管癌细胞的趋化迁移及肿瘤淋巴管生成关系密切。本文旨在于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与胸中段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VEGF-C的表达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2003年6月-2006年6月间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完全切除、临床资料完整的184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本组病例无手术前放/化疗者。采用经右胸和上腹部二切口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右胸顶吻合术(Ivor-Lewis手术)吻合者132例;采用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上水平(弓上吻合)吻合者52例。同时收集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施行食管癌完全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的60例胸中段食管鳞患者的标本,包括食管癌组织、淋巴结组织及随即选取的2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84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标本中CXCR4蛋白的表达情况,随访患者,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0例胸中段食管鳞患者的标本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标本中CXCR4表达,应用χ2检验比较CXCR4表达情况的差异,判定CXCR4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应用RT-PCR方法检测60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标本中CCR7mRNA及VEGF-C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R7及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以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应用χ2检验比较CCR7及VEGF-C表达情况的差异,u检验比较LVD的差异情况,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对CCR7和VEGF-C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84例患者肿瘤组织中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CXCR4表达率分别为30.0%,69.6%和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9,P=0.002);T1、T2和T3患者CXCR4表达率分别为33.3%、64.7%和78.5%,CXCR4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3,P=0.002)。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XCR4表达率分别为82.7%和63.1%,两组CXCR4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00,P=0.003)。有、无CXCR4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6.5%和6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2患者中,有、无CXCR4表达在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和66.7%,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5);T3患者中,有、无CXCR4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和5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N0患者中,有、无CXCR4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和7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Nl患者中,有、无CXCR4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4.9%和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和CXCR4蛋白表达是食管癌患者术后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在60例患者的食管癌组织中,RT-PCR方法检测有44例(73.3%)CXCR4mRNA,其表达与食管鳞癌的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Western blot方法方法检测有42例(70.0%)CXCR4蛋白表达阳性,其表达也与食管鳞癌的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2.在60例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中,RT-PCR方法检测有46例(76.7%)CCR7mRNA及33例(55.0%)VEGF-C mRNA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有43例(71.7%)CCR7蛋白及29例(48.3%)VEGF-C蛋白表达阳性,Western blot万法检测有44例(73.3%)CCR7蛋白及31例(51.6%)VEGF-C蛋白表达阳性。CCR7及VEGF-C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明显相关(P<0.05),而CCR7与VEGF-C的共同表达较单一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有更为显着的相关性(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LVD较正常食管组织中明显增高(P<0.05),且与CCR7、VEGF-C的表达及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状态显着相关(P<0.05)。29例有转移的淋巴结中CCR7、VEGF-C mRNA的表达率为86.2%、69.0%,分别高于无转移的淋巴结(22.6%、19.3%),并与食管癌组织具有高度同源性。三种方法检测CCR7及VEGF-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00)。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在食管鳞癌组织中CCR7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CCR7阳性表达(OR=12.044, P=0.012), VEGF-C阳性表达(OR=5.976,P=0.015)及肿瘤浸润(OR=0.110,P=0.012)是影响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潜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XCR4在食管鳞癌组织表达随肿瘤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而明显增高,CXCR4表达的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预后不良,CXCR4表达是判定食管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种指标。CCR7及VEGF-C在食管鳞癌患者的食管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均表达明显增高,并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CCR7的表达与VEGF-C的表达成明显正相关;CCR7与VEGF-C的共同表达可能促进了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亦可作为预测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潜能的调控基因。

二、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腔积液病因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2)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及后续研宄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记物早期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6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与诊断
        3.3.1 影像学检查
        3.3.2 血清学检查
        3.3.3 确诊方法
        3.3.4 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
        3.3.5 误诊
    3.4 治疗
        3.4.1 手术治疗
        3.4.2 化疗
        3.4.3 放疗
        3.4.4 靶向治疗
    3.5 生存情况及预后分析
4 讨论
    4.1 流行病学
    4.2 临床表现
    4.3 诊断
    4.4 治疗
        4.4.1 手术
        4.4.2 化疗
        4.4.3 放疗
        4.4.4 靶向治疗
    4.5 预后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胸膜间皮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6)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125Ⅰ粒子治疗肺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证型及胸水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与之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检测及应用
    综述二 针对胸水肿瘤细胞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西医治疗进展
    综述三 CD133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肺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分离富集、鉴定及体外培养
    实验二 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胸水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实验三 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胸水肿瘤细胞周期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调查
    临床研究二: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测定
    临床研究三: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胸水肿瘤细胞表面干细胞标志物CD133表达量的测定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2.2 病理诊断
    2.3 随访
3 讨论

(9)肺硬化性血管瘤10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引用文献
致谢

(10)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VEGF-C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D]. 乌日欧恩.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D]. 江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3]6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陈展群.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4]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5]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对食管旁占位的诊断价值[J]. 丁祥武,骆忠华,吕飞,彭娜,易姗姗,王爱祥,高山,聂世贵,梁晋军,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10)
  • [6]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125Ⅰ粒子治疗肺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D]. 黄遵花.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7]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证型及胸水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与之相关性的研究[D]. 马雪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全身多发淋巴结内间皮细胞弥漫性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J]. 刘霞,彭李博,卓士超,党宏,周晓军,沈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10)
  • [9]肺硬化性血管瘤10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D]. 黄卷舒.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10]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研究[D]. 宋亮. 山东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