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乳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山西省乳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山西省奶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连晶晶[1](2018)在《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养殖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水平高低是畜牧业甚至是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振兴奶业”,奶牛养殖业作为奶业生产链条的基础,是推动奶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奶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性步骤。发展奶牛养殖业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作为我国奶牛养殖业三大主产省之一,奶牛养殖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支柱,2016年,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1.88%。目前,河北省奶牛养殖业已经逐步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现代化养殖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金融对奶牛养殖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奶牛养殖业获得金融的支持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抑制了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奶牛养殖业的金融困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计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经济发展和畜牧业金融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河北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客观评价了河北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并且从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银行的金融产品、信贷支持及保险保障等方面分析金融支持的现状;二是通过对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两个主体,即奶农和养殖企业的现状分析,总结出河北省奶牛养殖业融资需求具有融资时间长、数额大、用途集中的特征通过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奶牛养殖户的贷款意愿,发现养殖户的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和年龄、牧场的经营规模以及是否打算扩大规模等因素对其的融资需求具有强烈的正向作用。养殖企业则是规模较大的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中小规模的融资需求难以被满足;三是分别从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和数量、保险、抵押物等方面分析了金融支持面临的困境,进而发现金融业服务发展滞后、奶牛养殖业的本身局限性和金融扶持政策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不足的成因;四是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典型的奶牛养殖业金融服务的三种模式,可以得到的三个经验的借鉴,政策推动是奶牛养殖业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银企结合”是金融支农的新形式,创新会给金融服务带来更多的机会等;五是提出设立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风险担保基金,并阐释了基金具体运行方案,最后提出了河北省金融支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有两点:一是归纳总结了国内典型的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模式,为河北省金融支持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二是提出设立河北省奶产业风险担保基金,促进奶牛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稳定。

肖玮[2](2018)在《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在这种大背景下,山西省朔州市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严重,而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是关系到山西省朔州市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民生大事,也是朔州市农村地区迈向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状况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目光聚集在对山西省朔州市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中理清发展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找出解决该地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办法,呼吁政府和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通过调查,深入了解了山西省朔州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农村老人中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山西省朔州市农村老人家庭养老中的居住情况、收入情况、医疗保健情况、精神慰藉情况,以及山西省朔州市社会养老实施的情况。经过总结发现,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中还存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有限、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发展缓慢等一些问题。这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山西省朔州市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不成熟,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性地增加,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传统观念和服务水平的束缚导致的。本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家庭养老中心地位,依托非营利组织,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为使山西省朔州市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生活充实、精神愉快,为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进步提供可参照思路。

刘晓永[3](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张翼翔[4](2013)在《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月,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自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停滞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山西是个内陆欠发达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研究山西农民收入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山西农民收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原因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提出山西农民增收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即:通过创新合作帮扶方式,推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挥现代科技的引领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苑鹏[5](2011)在《山西晋中犇牛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调查思考》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与全球奶业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的趋势不同,我国奶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并跃居成为世界第三位的牛奶生产大国。但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小规模散养占据主体和奶业各环节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导致奶业竞争无序、奶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乳品企业利益无法有效实现、消费者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奶业的健康可

谌立平[6](2010)在《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是200多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农业从本质上说是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资金及资金的投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的条件之一。然而,现代农业跨区域、规模化生产,对政策、制度等因素的依赖加大;反季节、大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意味着资金投入加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受自然、市场、技术等影响也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所伴随的企业化运作、一体化生产及品牌营销的现代企业要素的加入也增大了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都会给信贷资金带来损失,从而引发信贷风险。为此,就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评估与控制进行研究,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农业基本理论、现代农业金融支持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特征,揭示了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生成机理,提出了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和专家模糊评价方法对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评估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构建了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内部与外部控制机制。论文的内容除第一章导论、最后一章结束语外,分为六章。第二章,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论文中涉及的“现代农业”这个概念作出了解释及界定,明确指出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性区别,深入分析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然后论述了发展现代农业和金融支持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最后分析了信贷投入现代农业存在的风险,说明目前风险管理的过程、方法和演进,并阐述了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业中的应用。这一章内容对其他部分的内容起着理论支撑的作用。第三章,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生成机理。本章分析了现代农业基于区域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生产方式,因此现代农业不但具有农业生产的一般风险,如:自然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还扩大和加剧了其风险,拥有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如:政策风险、制度风险和技术风险。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分类和分级,指出现代农业信贷具有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深入探讨了形成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第四章,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章对建立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探讨了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开发区投资公司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五章,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实证分析。本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A企业的信贷申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评估了政策和环境因素对该企业的影响以及该企业的管理水平、资信状况、竞争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出其信用等级评估报告,进而得出项目贷款评估报告,形成评估结论。第六章,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本章论述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的理论,指出要从培育员工的风险控制文化、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规范信贷管理和改进内部审计入手,建立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七章,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外部控制。本章针对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外部控制问题,提出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贷款质量、高层管理人员和存款保险几个方面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建立由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四个层次构成的现代农业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在信息披露制度、法律监管和行业协会监管三个方面健全和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从而建立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外部控制体系。

孙浩杰[7](2008)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只是进行简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技术协会”、“研究会”发展到今天能够提供产加销综合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整个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怀疑和模糊认识到全国范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潮,而这期间我国政府更是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规范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出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回顾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过的历程,对比国际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多数国家不同,也不同于国际合作社起步阶段的发展条件。论文从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组建合作组织的因素入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户非合作的原理和现实原因,给出了破解农户非合作的有效路径,在对胶南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特征、组织结构状况和利益分配格局,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其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共由九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研究的不足。第二章,国外合作社的实践与经验。本章主要介绍了美国农场主合作社、德国农业合作社和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发展经验,并对国外合作社生成的社会基础条件和运行机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三章,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本章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结合六个省的最新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发展现状。第四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博弈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对胶南市393个农户的调查,运用二元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户参与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农户参与组建合作组织的意愿受到户主年龄、农户商品化程度、农户经营规模、从事农产品类型、是否存在销售困难、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支持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合作博弈理论和智猪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户非合作的原理和现实原因,探讨了促进农户合作的理性机制、效用转移机制和协商机制,最后给出了破解农户非合作的最佳路径和现实路径。第五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模式选择。本章通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分布差异及其成因,以及区分合作优势与合作弱势产业,认为我国目前情况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首先从合作优势产业开始,注重发挥合作优势产业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具体到区域生成战略,东部地区适宜“专业大户主体+龙头企业带动”的生成模式;中部地区应以大户带动型作为主要生成模式,涉农部门带动型作为重要的补充模式,形成“专业大户主体+涉农部门带动”的生成模式;西部地区应以政府扶持推动型和涉农部门带动型的生成模式为主。第六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制。本章在分析胶南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股份结构有着明显的分层和集中现象;成员异质性问题明显,有着明显的投资者会员和生产者会员、核心会员和非核心会员之分;公共积累产权界定不清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大户稀缺、资本稀缺、管理人才稀缺和依赖政府资源等,很多普通社员意识稀缺资源的不可获得性,从而做出让步,基本认可核心成员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产权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虽然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实践中许多事项的执行情况不理想;“三会”的设立普遍存在不健全的现象,特别是成员大户和监事会普遍没有发挥职能;农民专业协会中村干部负责人的比例较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养殖大户负责人比例较高;决策上虽然基本实现了“一人一票”,但是大多是针对投资者会员的,其实本质上还是向按股投票倾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最后构建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其运行机制。第七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本章在对胶南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有着如下特征:利益关联以契约关联方式为主;利润分配以股金分红为主;惠顾额返还具有多种内涵;公共积累没有量化到个人;政府扶持基金的界定模糊。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产大户稀缺、资本稀缺和管理人才稀缺等所导致的产权结构是根本原因,这些拥有稀缺资源的关键要素拥有者必然通过种种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利益,股金分红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选择,而对公共积累和政府扶持基金的模糊处理,也正是这些核心会员控制合作组织的稀缺资源,阻止其他社员参与分配的手段。第八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府扶持。本章分析了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依据,总结了国外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普遍做法和我国政府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展望。

毛文星,郭立民,苏效良[8](2007)在《提高奶牛单产和经济效益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指出

毛文星,郭立民,苏效良[9](2007)在《提高奶牛单产和经济效益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山阴县是奶业大县,2005年底存栏奶牛68500头,年产鲜奶近23万t,在山西省排行第一,在北方地区有名。山阴县奶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1974年引进公牛精液改良本地黄牛算起,至今已经32个年头。在这期间,山阴县奶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受了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终于使奶业成为山阴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主导产业。“十五”时期,山阴县总结历史经验,把奶业的发展重点放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即由过去的注重头数扩张转变为注重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王印魁,李慧芳[10](2004)在《山西省奶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二、山西省奶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奶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分析
    2.1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2.1.1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总体经济水平显着提升
        2.1.2 奶牛养殖场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1.3 乳品进口数量持续增加,竞争压力大
        2.1.4 奶牛养殖业结构进入转型期
    2.2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2.2.1 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2.2.2 奶牛养殖业的财政补贴
        2.2.3 奶牛养殖业的信贷情况
        2.2.4 金融机构服务产品创新
        2.2.5 保险机构的服务创新
    2.3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分析
    3.1 河北省奶牛养殖户的金融需求情况
        3.1.1 奶牛养殖户基本情况分析
        3.1.2 养殖户借款意愿的分析
        3.1.3 养殖户对金融政策的认知程度和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3.1.4 奶牛养殖户扩大经营规模意愿的分析
    3.2 河北奶牛养殖企业的金融需求情况
        3.2.1 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3.2.2 中小奶牛养殖企业融资需求不容易得到满足
    3.3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金融需求的特征
    3.4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奶牛养殖户为例
        3.4.1 模型的选择
        3.4.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3.4.3 模型的建立
        3.4.4 回归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金融支持面临的困境和成因分析
    4.1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金融支持面临的困境
        4.1.1 奶牛养殖业融资渠道单一
        4.1.2 金融机构对奶牛养殖业的参与度低
        4.1.3 奶牛类保险产品少,保障力度小
        4.1.4 奶牛养殖业的抵押物不足
        4.1.5 奶牛养殖主体的融资意愿不强
    4.2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金融支持困境的成因分析
        4.2.1 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根本原因
        4.2.2 奶牛养殖业自身发展特性是内在原因
        4.2.3 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制度建设滞后是外部原因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的奶牛养殖业金融支持模式与经验借鉴
    5.1 龙江银行的“牧场贷”
        5.1.1 龙江银行开发“牧场贷”的背景
        5.1.2 “牧场贷”的运营模式
        5.1.3 “牧场贷”的贷款担保方式
        5.1.4 “牧场贷”取得的成效
    5.2 宜信公司的“活体租赁”模式
        5.2.1 “活体租赁”的由来
        5.2.2 奶牛“活体租赁”的运营模式
        5.2.3 奶牛“活体租赁”模式的优势
        5.2.4 奶牛“活体租赁”模式的实施效果
    5.3 中鼎牧业“托管模式”下的资本融资
        5.3.1 中鼎牧业的“托管模式”
        5.3.2 中鼎牧场“托管模式”的运营模式
        5.3.3 “托管模式”取得的成效
    5.4 经验借鉴
        5.4.1 政策推动是奶牛养殖业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
        5.4.2 “银企结合”是金融支农的新形式
        5.4.3 创新会给金融服务带来更多的机会
    5.5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金融支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设立河北省奶牛养殖业风险担保基金
        6.1.1 设立的宗旨、目的与原则
        6.1.2 奶牛养殖业风险担保基金的内容
    6.2 塑造有力的金融需求主体
        6.2.1 规范奶牛养殖业的经营管理
        6.2.2 引导需求主体改变融资偏好
    6.3 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
        6.3.1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体系
        6.3.2 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6.4 完善奶牛养殖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6.4.1 提升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服务能力
        6.4.2 提升奶牛养殖业的信用水平
        6.4.3 推广原料奶价格指数保险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2)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1.5.1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概念
        1.5.2 农村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及分析
    2.1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社会保险实施现状及分析
        2.1.1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社会保险实施历程
        2.1.2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及分析
        2.1.3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施现状及分析
    2.2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及分析
        2.2.1 农村老人生活来源情况及分析
        2.2.2 农村老人居住情况及分析
        2.2.3 农村老人医疗保障情况及分析
        2.2.4 农村老人精神关怀情况及分析
    2.3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社会养老现状及分析
        2.3.1 政府补助和社会救助现状及分析
        2.3.2 商业保险实施现状及分析
        2.3.3 机构养老实施现状及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及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启示
    3.1 国内典型案例模式及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启示
        3.1.1 国内典型模式
        3.1.2 国内典型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启示
    3.2 国外典型模式分析及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启示
        3.2.1 国外典型模式
        3.2.2 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启示
第四章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4.1.1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4.1.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4.1.3 社会养老发展缓慢
    4.2 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尚未成熟
        4.2.2 农村人口因素、生产经营方式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冲击
        4.2.3 传统观念、服务水平束缚着社会养老的发展
第五章 解决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
    5.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5.1.1 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5.1.2 完善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3 完善农村五保、低保供养制度
    5.2 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5.2.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充分物质保障
        5.2.2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挥家庭养老中心作用
    5.3 依托非营利组织,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
        5.3.1 依托非营利组织,扩大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筹资渠道
        5.3.2 依托非营利组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保障服务
        5.3.3 依托非营利组织,加强对养老保障运行的监督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4)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现状
第2章 山西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2.1 山西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1.3 农民增收的目标及实现方法
第3章 影响山西农民收入因素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3.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3.2.1 龙头企业小而弱,带动农民收入能力较弱
        3.2.2 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机制有待规范
    3.3 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够
    3.4 非农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减弱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山西省山阴县故驿村农民致富的情况分析
        4.1.1 “党支部+合作社+园区”三位一体经营方式的大胆探索
        4.1.2 集约化经营、股份制合作的主要做法
        4.1.3 股份集约经营的初步效果
        4.1.4 新兴经营模式对破解“三农”问题的启示
    4.2 山西省右玉县丁家窑乡打造西山生态畜牧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4.2.1 基本情况
        4.2.2 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
        4.2.3 对策与建议
        4.2.4 保障措施
第5章 山西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5.1 解决山西农民增收的思路
    5.2 对策措施
        5.2.1 创新帮扶方式
        5.2.2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5.2.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5.2.4 积极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财政机制
        5.2.5 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山西晋中犇牛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调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与发展
2 犇牛联合社面临着生存挑战
3 启示与政策建议

(6)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1.4.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4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1.4.5 微观经济分析方法与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内容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农业的内涵
        2.1.1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性区别
        2.1.2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1.3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2.2 现代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2.2.1 现代农业信贷重要性
        2.2.2 现代农业对农业信贷的需求
    2.3 风险管理理论
        2.3.1 风险管理的内涵
        2.3.2 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2.3.3 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
        2.3.4 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业中的应用
第三章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生成机理
    3.1 农业风险的一般性和现代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3.1.1 农业风险的一般性
        3.1.2 现代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3.2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类别和分级
        3.2.1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类别
        3.2.2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分级
    3.3 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3.3.1 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分析
        3.3.2 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第四章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信用评级的作用
    4.3 建立现代农业信贷风险信用评级的意义
    4.4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4.2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章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5.1 样本企业概况
    5.2 定性分析
    5.3 定量分析
    5.4 A 企业信用等级评估
    5.5 项目贷款评估
    5.6 评估结论
第六章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6.1 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理论
        6.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发展历程
        6.1.2 巴塞尔体系中的内部控制
        6.1.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
    6.2 培育员工的风险控制文化
        6.2.1 坚持科学的用人观
        6.2.2 树立全员风险管理理念
        6.2.3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6.2.4 构建有效的风险激励约束机制
    6.3 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
        6.3.1 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
        6.3.2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
        6.3.3 明确董事会及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
        6.3.4 发挥稽核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6.4 规范信贷管理
        6.4.1 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制度
        6.4.2 严格遵守信贷业务操作规程
    6.5 改进内部审计
        6.5.1 加强内审工作独立性
        6.5.2 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6.5.3 注重审计人员的培养与选拔
        6.5.4 建立相互配合的内外审体制
第七章 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外部控制
    7.1 加强对现代农业信贷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
        7.1.1 市场准入管理
        7.1.2 业务范围管理
        7.1.3 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管理
        7.1.4 贷款质量管理
        7.1.5 高层管理人员管理
        7.1.6 存款保险管理
    7.2 建立现代农业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
        7.2.1 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7.2.2 积极促进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
        7.2.3 建立现代农业再保险体系
        7.2.4 设立现代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7.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7.3.1 强化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7.3.2 提高市场交易中的失信成本
        7.3.3 建立我国社会信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4 加强市场约束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7.4.1 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
        7.4.2 健全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
        7.4.3 加强银行行业协会监管参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外合作社的实践与经验
    2.1 美国农场主合作社
        2.1.1 美国农场主合作社概况
        2.1.2 美国农场主合作社的特点和作用
        2.1.3 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
    2.2 德国农业合作社
        2.2.1 德国农业合作社概况
        2.2.2 德国农业合作社的类型
        2.2.3 德国农业合作社的特点
    2.3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
        2.3.1 日本农协概况
        2.3.2 日本农协的治理特征
        2.3.3 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
    2.4 国外经验总结
        2.4.1 国外合作社生成的社会基础条件
        2.4.2 国外合作社运行机制的经验借鉴
第三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3.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
        3.1.1 国际合作社的经典定义
        3.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3.1.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3.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3.2.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3.2.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3.2.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评价
    3.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发展现状
        3.3.1 东部地区发展现状
        3.3.2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3.3.3 西部地区发展现状
        3.3.4 各地区发展现状评价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博弈分析
    4.1 影响农户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分析
        4.1.1 影响农户参与组建合作组织的主要因素假设
        4.1.2 数据来源和样本调查户的基本情况
        4.1.3 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4.2 我国农户非合作的博弈分析
        4.2.1 农户非合作的原理
        4.2.2 农户非合作的现实原因
    4.3 促进农户合作的三种机制
        4.3.1 理性机制
        4.3.2 效用转移机制
        4.3.3 协商机制
        4.3.4 三种机制的相互作用
    4.4 农户非合作的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模式选择
    5.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模式总结
    5.2 不同生成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分析
        5.2.1 能人大户牵头模式
        5.2.2 涉农部门带动模式
        5.2.3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5.2.4 政府扶持推动模式
    5.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模式的战略选择
        5.3.1 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整体战略选择
        5.3.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模式的区域战略选择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制
    6.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分析
        6.1.1 产权理论
        6.1.2 经典合作社的产权特征
        6.1.3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特征—胶南的实证
        6.1.4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特征的解释及改进
    6.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6.2.1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状况
        6.2.2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6.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状况解释及改进
    6.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6.3.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3.2 分层加权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6.3.3 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建立及权重确定
        6.3.4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和评分表构建
第七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国外合作社的典型利益分配形式
        7.1.1 经典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
        7.1.2 发达国家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形式
    7.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7.2.1 初级形态的服务关联型分配方式
        7.2.2 中级形态的契约关联型分配方式
        7.2.3 高级形态的产权关联型分配方式
    7.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状况—胶南的实证
        7.3.1 利益关联以契约关联方式为主
        7.3.2 利润分配以股金分红为主
        7.3.3 惠顾额返还具有多种内涵
        7.3.4 公共积累尚未量化到个人
        7.3.5 政府扶持资金界定模糊
    7.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格局的解释及改进
        7.4.1 改革产权实现农户所有
        7.4.2 改变决策方式实现农户控制
        7.4.3 增加交易额返利实现农户受益
        7.4.4 量化公共积累和政府扶持资金
        7.4.5 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第八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府扶持
    8.1 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理论依据和普遍做法
        8.1.1 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8.1.2 各国政府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普遍做法
    8.2 我国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
    8.3 我国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8.3.1 准确定位管理主体
        8.3.2 实施财政支持
        8.3.3 实施信贷支持
        8.3.4 实施税收支持
        8.3.5 完善信息支持
        8.3.6 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8.3.7 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商品化发展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户参与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愿调查表
附录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山西省奶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连晶晶.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2]山西省朔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肖玮.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4]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D]. 张翼翔.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5]山西晋中犇牛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调查思考[J]. 苑鹏. 中国奶牛, 2011(07)
  • [6]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D]. 谌立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D]. 孙浩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8]提高奶牛单产和经济效益的调查与思考[J]. 毛文星,郭立民,苏效良. 中国草食动物, 2007(02)
  • [9]提高奶牛单产和经济效益的调查与思考[J]. 毛文星,郭立民,苏效良. 中国奶牛, 2007(02)
  • [10]山西省奶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王印魁,李慧芳. 中国乳业, 2004(12)

标签:;  ;  ;  ;  ;  

山西省乳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