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城市整体形象与综合环境资源价值

论旅游城市整体形象与综合环境资源价值

一、论旅游城市总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叶舟[1](2021)在《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带动效应强等产业特征,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抓手。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游频率与频次增加,旅游需求旺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以及文化品牌输出的重要承载。但现状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低、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成熟,旅游盈利模式单一以及旅游重商业、轻文化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旅游业尚存在生产率和行业效益整体较低、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等都有待提升。昆明池处于旅游发展初期,文化、生态以及城市创新等旅游资源丰富,在大西安乃至陕西省层面均具有示范标杆作用。本文选取西安周边昆明池片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以及案例研究,了解研究进展,借鉴优秀经验,为昆明池旅游产品策划以及规划布局奠定基础。首先对昆明池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昆明池旅游发展特征以及发展问题。其次对昆明池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类,深入研究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对接西安市的旅游市场,确定旅游开发思路与原则。基于以上研究给出策划昆明池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重点产品,并从区域空间格局、空间保护分区、旅游发展结构、开发建设布局、旅游游线组织等五个方面,对昆明池核心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布局研究,同时从旅游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智慧旅游设施等三个方面对昆明池旅游发展进行有效支撑,指导昆明池未来发展精品旅游项目,实现从策划到布局的有效落地,引导高质量旅游发展。本文通过昆明池旅游产品以及规划布局的研究,一方面弥补了产品策划到空间布局、支撑配套、实施运营的旅游全流程研究,为其他景区从产品策划到实施运营提供了理论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昆明池未来作为西安市乃至西北旅游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本次研究为昆明池高质量旅游发展提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路径,弥补西安市旅游产品短板、革新西安市旅游市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褚华凯[2](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旅游业已经从“景点旅游”时代迈向“全域旅游”时代,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成为当下的热点。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界定不再局限于景区,资源的价值内涵和外在条件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探讨旅游资源的重新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学术界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目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不能为实际的规划开发提供有效指导。为此,本文选取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旅游资源评价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进展,提出了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其次,在参考现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把握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最后,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临安区的旅游资源展开评价分析,进而提出了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研究发现:全域旅游是以资源遍在化、服务休闲化、产业融合化、管理综合化和全民共享化为特征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资源的休闲游憩价值、整体性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将得到凸显;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共设4个评价层级19个评价指标,既有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评价,又包含区域旅游环境的分析,体现了全域旅游时代的主要特征,拓展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临安区旅游资源整体品质优良,储量丰富,全域旅游潜力分区和特色资源鲜明,未来可构建“一轴三核三区”的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全域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多级资源联动和全民资源共享,建设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山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刘雪[3](2020)在《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对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陇南市拥有数量可观、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资源。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陇南市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陇南市非遗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MP分析模式,从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和旅游行为学等理论,依据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其变化,结合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条件分析,对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进行了产品适宜性转化评价,进而梳理出其产品开发存在的“三大问题”。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本文提出了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并尝试构建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最后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市非遗在资源赋存在传统表演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看,表演类、节庆类和技艺类非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基于陇南非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这“三大价值”,本文认为,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此外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原则,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旅游产品的培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以实现非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开发。

牛嘉仪[4](2020)在《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业作为连接沿线国家、城市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沿线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莎车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足等困境。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价值、将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本县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莎车县旅游资源,明确莎车县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莎车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县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结构及开发顺序;通过对莎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就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客源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针对县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连接度分析、通达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对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空间布局、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方面对策建议,为莎车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亢楠楠[5](2019)在《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文中指出近年来,兼具观光、休闲与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居民旅游出行的新热点。旅游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资源过度利用、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游客满意度水平、景区承载状态等面临着严峻考验。深究之,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游憩价值信息的缺失是给公园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科学的评价模型,货币化度量国家森林公园这种准公共物品的游憩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文献中,陈述性偏好或显示性偏好等传统评价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但这两类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特别是缺少对评估结果背后心理影响因素的探究。此外,个体满意度水平的引入,丰富且完善了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价体系,但尚未发现应用在旅游资源领域的研究。据此,本文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切入,聚焦于“评价方法的创新”、“传统方法的修正”与“评价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以期在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做出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游客真实偏好的挖掘、游憩属性的正确定价等市场机制的导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森林资源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促进景区向以“游客为本”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紧密围绕上述三个着眼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概括如下:(1)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识别。结合福利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典型特征,对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内涵与度量方式进行了清晰界定。随后,通过文献归纳与游客在线评论材料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识别出包含“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游憩设施”与“拥挤水平”等在内的六项主要国家森林公园游憩属性,为进一步价值评价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基于游客满意度法TSA的游憩价值评价模型设计以及实证研究,验证了使用游客满意度为森林游憩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定价的可能。首先,通过游客效用最大化理论与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构造了游客满意度法的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随后,利用全国范围内22处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公园的“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基础设施”以及“游憩设施”的改善均对游客满意度起着正向影响作用,“拥挤水平”的增加则负面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水平。不同来源地游客对景区游憩属性的偏好存在显着不同,由此带来游憩价值评估结果的客源地差异,游憩属性的改善对于外地游客意味着更高的价值。最后,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完成了 TSA评估结果在单个景区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测算结果表明,当前该公园的总游憩价值为11,776.20万元,相较于多年前的测算结果有所上升。(3)首次尝试将游客满意度这一视角与常用的选择实验法CEM相结合,完成了对传统评价技术估计结果的修正。通过在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的选择实验调查,结果发现:游客对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游憩属性的支付意愿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对景区“垃圾数量”改善的支付意愿最高,其次为“交通便利程度”和“植被覆盖率”属性。相比之下,景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游客决策的影响则比较弱。此外,不同满意度水平的游客对于景区游憩属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差异。游客满意度越低,其支付门票溢价的可能性就越低。相较于高满意度群体,低满意度组游客的消费者剩余降低了 32.99%。游客满意度水平作为影响景区游憩价值评估背后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对于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游憩价值的贡献率达到12.83%。(4)分别计算了游客满意度法TSA和选择实验法CEM两种评价方法下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并对两者的估计结果做出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使用前者计算出的该公园的游憩价值(194.10元/人·次)略高于后者计算出的价值(184.95元/人·次)。TSA模型中旅行成本潜在的内生性、CEM实验设计维度的限制以及信息处理策略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上述差异的发生。(5)以游客旅行成本—收益的分析作为理论支持,从游憩价值评估与游客体验效用结合的角度制定了景区的“旅游体验承载力”评价标准,并以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评价了该公园的旅游体验承载力状态。结果表明:该公园拥挤水平的承载力阈值范围介于20-35人/100m2之间,“植被覆盖率”承载力阈值范围在70%-80%之间,“垃圾数量”处于3-10件/200m之间;游客可接受的交通可达性水平为3h以内。通过计算公园当前的游憩属性状态与选择实验过程中模拟的27种方案的净效用水平,得到了“弱载”、“适载”和“超载”三种情况下的各游憩属性状态,为景区将来的承载状态监测、资源开发建设与游客容量控制等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梁龙炼[6](2019)在《贵州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人们的历史活动促成了威宁古道的形成,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威宁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多条古驿道的中转节点,且是人类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走廊;既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往来通道,也是区域民族间的兵家必争之地。本文在田野调查、史料收集的基础上,首次从威宁古道的历史脉络、线路分布、资源特征等展开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当前“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对威宁古道的旅游开发进行论述、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威宁古道所蕴含的资源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威宁古道具有集自然与人文资源于一体的特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考察和社会等价值,因此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在我国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威宁古道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有着资源转化的潜力,从当前的旅游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和威宁古道的区位条件来看,开发威宁古道旅游有助于提高威宁古道旅游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化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建,使得人们的怀旧情感越演越烈,旅行上喜欢清静自然,“返璞归真”的复古潮流渐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面对新的旅游市场需求,本研究旨在整合威宁古道上的旅游资源,挖掘威宁古道的文化内涵,以及威宁地方的民风民俗,在明确旅游开发的理念及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威宁古道旅游的开发思路;并对威宁古道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邓昌洪[7](2019)在《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休闲度假需求急剧增长,旅游地产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地产项目在实现开发商自身投资回报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解决当地居民就业。但目前我国旅游地产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定位不准确、产品类型单一、运营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旅游地产项目未能取得成功。而项目失败,不仅对开发企业造成巨大财务损失,还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对当地政府及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探索旅游地产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可为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和运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期探讨出关键成功因素对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和作用。首先,通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对旅游地产项目进行概念界定,并明确旅游地产项目的特点及分类,分析国内旅游地产项目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专家访谈法,结合旅游地产项目的特点,较为全面地识别出26个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并就每个因素对旅游地产项目开发、运营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进行详细阐释。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向拥有旅游地产项目实践经验的人员发放问卷取得基础数据。再次,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进行定量研究,借助SPSS软件识别出13个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最后,根据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开发的管控流程图,并针对13个关键成功因素较为详细地提出管控建议。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旅游地产项目与关键成功因素结合的研究有较大的空间;2)论文识别出26个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其分为6大类,即项目自身因素、产业环境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开发商实力因素、项目经营与管理因素。最后筛选出了“项目定位”、“项目周边竞争项目数量”、“自然旅游资源等级”等13个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3)构建出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开发的管控流程图,即开发商在旅游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可以从产业环境、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禀赋、开发商实力、项目自身、项目经营与管理这6大方面入手进行管理,具体可细分为对13个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有效管控,时娇点以促进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开发;4)重点针对13个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促进旅游地产项目成功的管控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旅游地产项目成功。论文深化了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商在开发与运营过程中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关键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策略进行管控,对促进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王梦婕[8](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丹凤县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陕西省商洛市的丹凤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特困县,在经过对其旅游相关资源的综合性分析之后发现,其各类旅游相关资源等级一般,旅游资源典型程度不高,旅游发展涉及的各类因素发展相对欠缺,属于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发展欠发达区域。本文试图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探讨丹凤县旅游后期发展的对策,为丹凤县的旅游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同时也是从对丹凤县的研究出发,找到类似旅游资源非优县域的评价方法并对其旅游发展寻找相应的途径。经过对全域旅游及县域旅游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研究与探讨后,本文首先对丹凤县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级、分类并分析了各基本类型的分布特征;随后在旅游资源等级评价里,首先利用AHP方法结合yaaph软件检构建了资源评价模型,之后采用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计算得出丹凤县旅游资源总得分为6.8596,等级一般;再结合旅游资源储量、平均品质、空间分布类型与交通状况的量化评价,综合得出丹凤县旅游资源储量与平均品质较低、景区呈现聚集分布但受制于地形与交通而难以发展的结论。随后,文章依据实地调查、文献分析以及286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现阶段丹凤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了丹凤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并针对丹凤县的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其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李健[9](2019)在《面向文化旅游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档案作为记录村落产生、发展及反映村落本源的原始性记录材料是在特定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其与区域文化结构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由此其集中体现出了村落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但随着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项目的不断推进,作为承载村落档案主体的传统村落正遭受着“建设性、开发性”的破坏,与之相应的传统村落档案也正面临着濒临性消亡的困窘局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本文基于凝结于传统村落档案中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情感价值等优势,并以时下非常热门的“文化旅游”为契机,规划了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参与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路径与结合互联网+的服务转型新模式,以此实现在重构传统村落乡土性目标的同时,达到对传统村落档案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文化旅游”新视角合理开发传统村落档案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全面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规划。

吴杨[10](2016)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首先以工厂观光的形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内部工业空间的复兴带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产城融合、城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趋向为工业旅游提供历史机遇。上海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较早。2005年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持续提升,资源有机整合,产品创新开发,管理日渐规范,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及其功能空间优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引发各方关注。那么,上海工业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微观走向宏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成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全面回顾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工业旅游发展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研究视角相对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工业旅游发展分析框架,尤其是相关研究中对工业旅游资源等核心概念界定和类型判别未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影响研究的深入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动力研究以初期诱因或动力因素等一般性分析为主,较少基于实证进行解析;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凝练主要考虑供给视角的工业旅游静态产品,较少通过市场认知视角考察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动态发展模式。鉴于此,本论文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①在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概念辨析基础上,构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②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指出“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之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实现尺度跃迁。③引入游客感知视角考量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并探索性地基于资源类型和业态分布特征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与空间增长模式,实现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过程的初步解析。在“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下,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采用GIS空间分析、政策计量等方法,深入解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空间弱集聚分布,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集聚程度不同;上海工业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核心区工业旅游资源密集、通达度高。②上海工业旅游业态在黄浦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了体验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文脉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具备良好的空间联动发展条件。③上海区级工业旅游治理政策强度存在空间差异,这与区内工业旅游资源丰度、业态开发强度等有关。其次,深入探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机制,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动力因素由外源动力(城市与产业转型)、内生动力(资源与业态的整合和拓展)、引导动力(治理)组成;微观动力因素由权力、资本、创意/技术、市场四种治理要素组成。②因此,“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上海不同空间尺度内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从点状发展演进为在市域范围内全面兴起。第三,基于“资源—业态—治理”关联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①基于游客感知视角评价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发现工业旅游景点内部文化展示、内部管理、旅游咨询服务条件、娱乐活动条件对工业旅游认同度有显着影响,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导向是注重保存和诠释资源的内涵文化特征,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动态创新提升旅游体验;②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基于资源类型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微观模式,即文脉激活发展模式、体验激活发展模式、“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③基于上海工业旅游业态的空间集聚及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邻近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空间增长模式,包括空间邻近模式、业态共生模式、空间嵌入模式。④上海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需要治理对策响应,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模式的超越和创新,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改善治理环境,优化治理结构,发挥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突破工业旅游发展的产业和空间边界。

二、论旅游城市总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旅游城市总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1.1.2 现状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升
        1.1.3 昆明池担当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品内涵
        2.1.2 旅游区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产品相关理论
        2.2.2 旅游空间相关理论
    2.3 相关案例借鉴分析
        2.3.1 旅游产品策划相关案例
        2.3.2 旅游空间布局相关案例
        2.3.3 景城融合模式相关案例
3 昆明池片区旅游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解析
    3.1 资源价值评析
        3.1.1 旅游资源分类
        3.1.2 资源价值体系
        3.1.3 资源价值评价
    3.2 发展现状解析
        3.2.1 自然条件
        3.2.2 产品现状
        3.2.3 空间布局
        3.2.4 市场现状
        3.2.5 交通现状
    3.3 问卷调研分析
        3.3.1 游客特征分析
        3.3.2 旅游体验分析
        3.3.3 旅游需求分析
    3.4 特征与问题总结
        3.4.1 发展特征
        3.4.2 问题总结
    3.5 小结
4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策划
    4.1 旅游发展趋势研判
        4.1.1 旅游产品趋势
        4.1.2 旅游市场趋势
        4.1.3 游客特征分析
    4.2 产品开发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挑战
    4.3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4.3.1 规划资源转化产品
        4.3.2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3.3 顺应旅游发展趋势
        4.3.4 价值确定产品方向
    4.4 核心旅游产品谱系
        4.4.1 文化体验类重点产品
        4.4.2 生态休闲类重点产品
        4.4.3 创新城市类重点产品
5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划实施策略研究
    5.1 旅游产品布局原则
    5.2 旅游产品空间布局
        5.2.1 构建区域空间格局
        5.2.2 明确空间保护分区
        5.2.3 规划空间发展结构
        5.2.4 开发建设布局研究
        5.2.5 核心旅游产品布局
    5.3 旅游交通布局及游线组织
        5.3.1 交通布局原则
        5.3.2 道路交通规划
        5.3.3 旅游游线组织
    5.4 旅游服务设施布局
        5.4.1 服务设施分级
        5.4.2 服务设施分类
        5.4.3 旅游智慧设施
    5.5 旅游产品开发实施运营策略
        5.5.1 旅游市场营销
        5.5.2 目标市场定位
        5.5.3 营销渠道策划
        5.5.4 重点节庆营销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件 昆明池游客调查问卷

(2)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感质量评价
        2.1.2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2.1.3 货币价值评价
        2.1.4 国外研究的趋势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方法
        2.2.2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
        2.2.3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应用
        2.2.4 国内研究的趋势
    2.3 研究总结
3 全域旅游和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3.1 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3.1.1 全域旅游的概念
        3.1.2 全域旅游的特征
    3.2 全域旅游的应用进展
        3.2.1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3.2.2 全域旅游的实证研究
    3.3 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4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依据和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权重值的确定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确定指标权重
        4.3.3 指标权重分析
    4.4 评价指标赋分
5 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评价
    5.1 研究区域概述
        5.1.1 区域基本情况
        5.1.2 旅游业发展现状
        5.1.3 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临安区旅游资源概况
        5.2.1 旅游资源调查情况
        5.2.2 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丰度
        5.2.3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临安区旅游资源评价
        5.3.1 旅游资源品质分析
        5.3.2 旅游资源储量分析
        5.3.3 旅游资源潜力区分析
        5.3.4 全域旅游特色资源评价
6 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6.1 总体开发方向
    6.2 空间开发格局
    6.3 资源开发模式
        6.3.1 全域资源整合
        6.3.2 优势资源提升
        6.3.3 多级资源联动
        6.3.4 全民资源共享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7.2 文章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杭州市临安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列表
附录2 杭州市临安区全域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附录3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专家咨询问卷
作者简历

(3)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世界普遍重视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
        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直为学界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现状
        1.3.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现状
        1.3.3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2.1.2 非遗旅游产品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品开发昂普模式(RMP)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
        2.2.3 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R性分析
    3.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1 陇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2 陇南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3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1 陇南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2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状况
        3.3.1 陇南市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3.2 陇南市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3.4.1 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3.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对应关系
        3.4.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3.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5.1 定性分析评价
        3.5.2 定量分析评价
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M性分析
    4.1 陇南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4.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
        4.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P性分析
    5.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政策条件优越
        5.1.2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5.1.3 地域分布和组合特征良好
        5.1.4 区位交通条件便利
    5.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
        5.2.1 R-P共生模式
        5.2.2 R-P提升模式
        5.2.3 R-P伴生模式
    5.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非遗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
        5.3.2 非遗旅游产品的组合结构效应不明显
        5.3.3 非遗产品开发控制性框架未构建完善
6 RMP模式下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6.1.1 “保护性”与“原真性”并重原则
        6.1.2 “资源依托+市场导向性”原则
    6.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6.2.1 发挥政府主导,开展普查
        6.2.2 合理借鉴他人,创新开发
        6.2.3 加强区域协作,联合发展
    6.3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3.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主枝”(分类)构建
        6.3.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细枝”(产品)设计
        6.3.3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
7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建议
    7.1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
        7.1.1 生活化恢复民俗节庆活动类非遗文化活动
        7.1.2 舞台化再造民间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旅游产品
        7.1.3 商品化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旅游商品
        7.1.4 情境化口头传统表现类非遗文化旅游氛围
    7.2 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
    7.3 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
        7.3.1 原生地静态开发基础型旅游产品
        7.3.2 原生地活态开发提高型旅游产品
    7.4 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
    7.5 完善旅游产品培育和保障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专家赋分表
附录二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需求问卷调查(李克特量表法)
附录三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旅游资源
        2.1.1 概念演变
        2.1.2 分类基础
    2.2 旅游资源评价
        2.2.1 评价方法
        2.2.2 研究领域
    2.3 旅游资源开发
        2.3.1 开发模式
        2.3.2 开发路径
        2.3.3 现实存在问题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旅游区位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网络化理论
3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3.1.1 旅游资源调查
        3.1.2 旅游资源分类
        3.1.3 主要旅游资源情况
    3.2 评价指标遴选
        3.2.1 指标遴选思路
        3.2.2 成熟指标模型借鉴
        3.2.3 初选指标池构建
    3.3 指标筛选及确定
        3.3.1 指标筛选过程
        3.3.2 指标及体系确定
    3.4 指标权重
        3.4.1 评价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3.4.2 权重结果分析
    3.5 指标评价及资源分级标准
        3.5.1 指标评价标准
        3.5.2 资源分级标准
4 莎车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1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评价
        4.1.3 评价小结
    4.2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2.1 区位交通支持条件分析
        4.2.2 社会经济支持条件分析
        4.2.3 政策环境分析
        4.2.4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2.5 客源市场条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IS的莎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5.1 基础数据处理
        5.1.1 旅游资源点位选取
        5.1.2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5.2 莎车县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结构
        5.2.1 空间分布类型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基于水系的缓冲区分析
    5.3 连接度分析
        5.3.1 α指数分析
        5.3.2 β指数分析
        5.3.3 γ指数分析
    5.4 通达度分析
        5.4.1 通达度指数
        5.4.2 紧密度指数
    5.5 可达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开发思路
    6.2 空间分区策略
    6.3 市场开发策略
        6.3.1 形象定位
        6.3.2 目标市场
        6.3.3 营销策略
    6.4 产品开发策略
        6.4.1 旅游产品开发
        6.4.2 旅游线路开发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调查表
附录二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致谢

(5)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之间的关联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价值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展
        2.1.1 显示性偏好评价
        2.1.2 陈述性偏好评价
        2.1.3 生活满意度法评价
        2.1.4 研究述评
        2.1.5 本文评价方法提出
    2.2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进展
        2.2.1 森林游憩价值的认知与发展
        2.2.2 价值评价结果的实践应用
        2.2.3 价值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
        2.2.4 研究述评
        2.2.5 本文研究视角提出
    2.3 游憩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价值理论
        2.3.4 偏好与效用函数
        2.3.5 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
        2.3.6 消费者剩余
    2.4 本章小结
3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内涵及评价指标选取
    3.1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内涵
        3.1.1 游憩价值的概念界定
        3.1.2 游憩价值的度量方式
    3.2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3.2.3 游憩属性变量的识别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游客满意度法TSA的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4.1 TSA的理论背景与评价模型
        4.1.1 基于游客消费行为的经济分析
        4.1.2 游客满意度法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及变量定义
        4.2.2 研究区域选择
        4.2.3 样本容量确定
        4.2.4 研究数据收集
        4.2.5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结果与游憩价值计算
        4.3.1 基于全部样本的分析
        4.3.2 各游憩属性经济价值的计算
        4.3.3 不同客源地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4.3.4 单个公园游憩价值的核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选择实验法CEM的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5.1 包含游客满意度的CEM模型构建
    5.2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调查问卷设计
        5.2.3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5.3 模型结果与游憩价值计算
        5.3.1 模型估计结果
        5.3.2 不同满意度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5.3.3 公园游憩价值的计算
        5.3.4 TSA与CEM方法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游憩价值评价结果在旅游体验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6.1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内涵
        6.1.1 旅游承载力研究
        6.1.2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6.1.3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6.2 基于游憩价值的旅游体验承载力评价标准制定
    6.3 实证研究: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体验承载力分析
        6.3.1 单一游憩属性承载力的判定
        6.3.2 多重游憩属性承载状态的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TSA所选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基本信息
附录B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TSA)
附录C 景区游憩属性客观信息调查问卷(TSA)
附录D 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实验方案(CEM)
附录E 选择实验问卷对应彩色图片(版本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贵州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进展
        一、古道相关研究
        二、古道旅游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古道
        二、古道旅游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本理论
        二、基质—斑块—廊道理论
        三、全域旅游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威宁古道概述及其旅游资源价值
    第一节 威宁古道概述
        一、五尺道
        二、石门道
        三、奢香驿道
    第二节 威宁古道的文化内涵
        一、多条古驿道的中转节点
        二、人类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走廊
        三、西南地区的经济往来通道
        四、区域民族间的兵家必争之地
    第三节 威宁古道的旅游资源价值
        一、威宁古道旅游资源的类型
        二、威宁古道旅游资源的特征
        三、威宁古道旅游资源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条件及困境
    第一节 威宁古道的保存现状
        一、观音崖驿道
        二、四堡驿道
        三、头塘驿道
    第二节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条件
        一、市场需求
        二、政策保障
        三、区位优势
    第三节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线路分布广泛,行政管理困难
        二、思想认识不足,保护与开发矛盾冲突
        三、资源分布不均,景观破碎化严重
        四、民族成分多样,社区人际关系复杂
        五、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集困难
        六、长期缺乏关注,品牌知名度较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思路及对策
    第一节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一、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理念
        二、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原则
    第二节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思路
        一、构建威宁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空间
        二、划分威宁古道旅游功能区域
        三、设计威宁古道旅游主题形象
        四、打造威宁古道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第三节 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效率
        二、鼓励公众参与,促进旅游合作
        三、依托科学技术,构建文化景观
        四、推进文旅融合,创新产品供给
        五、整合资金资源,强化要素保障
        六、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1.1.2 旅游需求的改变
        1.1.3 政府政策的支持
        1.1.4 房地产企业谋求多元化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旅游地产项目相关概述
        2.1.1 旅游地产项目的概念
        2.1.2 旅游地产项目的特点
        2.1.3 旅游地产项目的分类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2.2.4 关键成功因素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识别
    3.1 我国旅游地产项目发展历程、现状及现存问题
        3.1.1 我国旅游地产项目发展历程
        3.1.2 我国旅游地产项目发展现状
        3.1.3 我国旅游地产项目现存问题
    3.2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标准分析
        3.2.1 旅游地产项目自身的成功标准
        3.2.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成功标准
        3.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功标准
    3.3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识别方法
        3.3.1 常用的因素识别方法
        3.3.2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识别方法选取
    3.4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识别
        3.4.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因素识别
        3.4.2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因素识别
        3.4.3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因素识别
    3.5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清单的确定
    3.6 成功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步骤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发放
        4.2.3 问卷收集
    4.3 问卷初步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3.3 权重分析
    4.4 计量分析
        4.4.1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标准的因子分析
        4.4.2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的因子分析
        4.4.3 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与成功标准的回归分析
    4.5 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4.5.1 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提取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促进旅游地产项目成功的管控建议
    5.1 产业环境方面
        5.1.1 争取政府支持
        5.1.2 评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5.2 市场需求方面
        5.2.1 研究当地旅游地产市场
        5.2.2 剖析当地旅游市场
    5.3 旅游资源禀赋方面
        5.3.1 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深度融合
        5.3.2 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5.4 开发商实力方面
        5.4.1 积累旅游地产项目开发经验
        5.4.2 提升企业资金实力及融资能力
        5.4.3 培养旅游地产项目开发专业人才
    5.5 项目自身方面
        5.5.1 项目精准定位
        5.5.2 产品类型多样化
        5.5.3 提升项目交通便利度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程度
    5.6 项目经营与管理方面
    5.7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旅游地产项目现存问题调查问卷
    B.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专家访谈表
    C.旅游地产项目成功因素调查问卷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全域旅游背景下丹凤县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1.3.2 县域旅游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
        2.1.2 县域旅游
        2.1.3 旅游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竞争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3 丹凤县概况及旅游资源特征
    3.1 丹凤县基本情况
        3.1.1 丹凤县自然环境
        3.1.2 丹凤县地理区位
        3.1.3 丹凤县交通概况
        3.1.4 丹凤旅游政策环境
        3.1.5 丹凤县社会经济概况
    3.2 丹凤县旅游资源概况
4 丹凤县旅游资源评价及现状分析
    4.1 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4.1.1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4.1.2 旅游资源储量与平均品质分析
        4.1.3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与景区交通状况分析
    4.2 丹凤县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4.2.1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计算过程及评价结果
        4.2.2 旅游资源储量与平均品质评价及结果
        4.2.3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与景区交通状况分析
    4.3 丹凤县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4.3.1 依托物质文化资源的观光型产品
        4.3.2 依托以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体验型产品
    4.4 丹凤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4.4.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4.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4.5 丹凤县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5.1 发展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4.5.2 旅游配套设施功能不齐全
        4.5.3 旅游新业态培育不足
        4.5.4 旅游投资少,项目推进难度大
        4.5.5 宣传力度欠缺,推广方式不新颖
        4.5.6 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旅游发展缺乏支撑
    4.6 本章小结
5 全域旅游背景下丹凤县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5.1 丹凤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5.1.1 政府的政策支持
        5.1.2 持续增长的旅游需求和稳定的客源市场
        5.1.3 逐步完善的交通条件
        5.1.4 城乡环境的持续优化
    5.2 全域旅游背景下丹凤县旅游发展思路
        5.2.1 全域旅游理念引领
        5.2.2 坚持可持续性绿色生态发展
        5.2.3 全域旅游合理规划
    5.3 丹凤县全域旅游发展对策和建设路径
        5.3.1 “全时空”“全要素”构建丹凤旅游产品体系
        5.3.2 “全产业”“全方位”促进丹凤产业融合发展
        5.3.3 “全部门”“全社会”助力丹凤旅游发展
        5.3.4 “全过程”“全游客”优化丹凤旅游体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面向文化旅游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回顾及述评
第一章 传统村落档案概述与文化旅游视角切入
    第一节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档案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传统村落分布
        三、档案与传统村落概述
        四、传统村落档案概念的界定
        五、传统村落档案的构成
        六、传统村落档案的特点
    第二节 传统村落档案的形成途径
        一、传统村落档案形成途径
        二、传统村落档案生存现状
    第三节 文化旅游与传统村落档案辩证统一关系
        一、相互统一的生成逻辑
        二、相互对立的发展逻辑
        三、传统村落档案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传统村落档案文化生态结构与旅游特性解析
    第一节 传统村落档案文化生态结构
        一、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结构
        二、传统村落档案文化生态结构
        三、传统村落档案文化生态结构的被消解
    第二节 文化生态结构下传统村落档案旅游特性解析
        一、传统村落档案的文化旅游价值评估
        二、传统村落档案的文化旅游价值描述
        三、传统村落档案价值的特性
    第三节 文化旅游对传统村落档案引发的问题及思考
        一、文化旅游中对传统村落档案引发的问题
        二、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引发的思考
第三章 面向文化旅游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发逻辑架构
    第一节 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条件
        一、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动力
        二、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条件
    第二节 资源开发的原则与程序
        一、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
        二、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序
    第三节 资源开发的技术路线与保障机制
        一、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技术路线
        二、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保障机制
    第四节 资源开发的管理模式与当前困境
        一、开发管理模式系统构建
        二、开发管理模式优势分析
        三、传统村落档案参与文化旅游的困境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面向文化旅游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发
    第一节 互联网+参与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村落档案特征的规定性
        二、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紧迫性
        三、传统村落信息闭塞的落后性
        四、现代技术进步创新的鼓动性
    第二节 互联网+参与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构建
        一、互联网+参与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旅游开发的目标构建
        二、互联网+参与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
        三、互联网+参与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总结
    第三节 互联网+参与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加大传统村落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力度
        二、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旅游智能化服务平台
        三、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科学化管理机制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3 数据来源
    1.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工业旅游概念演变及界定
        2.1.1 国外研究中工业旅游概念的演变
        2.1.2 国内研究中工业旅游概念的演变
        2.1.3 工业旅游概念界定
    2.2 工业旅游的相关理论
        2.2.1 城市产业结构演进
        2.2.2 工业遗产有机更新
        2.2.3 地方性与空间再生
    2.3 国外工业旅游研究进展
        2.3.1 研究图谱分析
        2.3.2 研究进展
    2.4 国内工业旅游研究进展
        2.4.1 研究图谱分析
        2.4.2 研究进展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
    3.1 工业旅游资源
        3.1.1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3.1.2 工业旅游资源特征及类型
    3.2 工业旅游业态
        3.2.1 工业旅游业态内涵及特征
        3.2.2 工业旅游业态类型
    3.3 工业旅游治理
        3.3.1 工业旅游治理内涵
        3.3.2 治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3.4 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机制
        3.4.1 工业旅游“资源—业态—治理”三维分析视角
        3.4.2 工业旅游“资源—业态—治理”综合发展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4.1 上海工业旅游兴起的基础
        4.1.1 上海悠久雄厚的工业基础
        4.1.2 上海快速演进的旅游产业
    4.2 上海工业旅游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4.2.1 发展阶段
        4.2.2 发展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分析
    5.1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析
        5.1.1 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分析
        5.1.2 资源要素空间集聚分析
        5.1.3 资源要素空间分异分析
        5.1.4 资源要素空间网络分析
    5.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业态要素分析
        5.2.1 业态分类
        5.2.2 业态的地域类型
    5.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治理要素分析
        5.3.1 治理政策
        5.3.2 治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6.1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解析
        6.1.1 宏观动力因素
        6.1.2 微观动力因素
    6.2 基于资源类型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6.2.1 文脉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6.2.2 体验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6.2.3 “文脉+体验”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
    7.1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评价
        7.1.1 游客感知调研
        7.1.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评价
        7.1.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指向
    7.2 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案例解析
        7.2.1 国外案例解读
        7.2.2 上海案例分析
    7.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建构与创新
        7.3.1 基于资源类型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微观模式建构
        7.3.2 基于业态分布的上海工业旅游空间增长模式
        7.3.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的治理对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研问卷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活动
后记

四、论旅游城市总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D]. 李叶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褚华凯. 浙江大学, 2020(02)
  • [3]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刘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牛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D]. 亢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6]贵州威宁古道旅游开发研究[D]. 梁龙炼. 大理大学, 2019(01)
  • [7]旅游地产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 邓昌洪. 重庆大学, 2019(01)
  • [8]全域旅游背景下丹凤县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 王梦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面向文化旅游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发研究[D]. 李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10]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D]. 吴杨.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论旅游城市整体形象与综合环境资源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