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地图,你就可以找到你的家

有了地图,你就可以找到你的家

一、有了地图,就能找到家(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UONI由利V980 PLUS扫地机器人 自动集尘更省心》文中研究指明UONI由利V980 PLUS智能扫地机器人采用黑金配色,颜值比普通的纯白扫地机器人更高,更显高级感,最重要的是比白色耐脏。UONI由利V980 PLUS顶部带有激光雷达,这是由利定制的第八代激光雷达,每秒可以捕获23 000个数据点,配合智能AI可以快速制作地图导航并且优化路径。UONI由利V980 PLUS并没有因为有激光雷达而省了防撞板,机器人全身共有25组传感器,进一步加大精度,侧面为磨砂材质,顶部为钢琴烤漆。UONI由利V980 PLUS机身带有开关和回充按键,此外包装内还标配遥控器,

伊甸[2](2020)在《不可磨灭的岁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春,我和弟弟相约回杭州整理父亲的遗物,发现了一包我小时候的日记本,那是一些1937年至1946年抗日战争期间逃难生活断续的记录。感谢母亲把它们保存下来,也幸亏是母亲保管,才得以奇迹般地留存至今。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浦东登陆。连日连夜的炮轰,

刘荣书[3](2019)在《扯票》文中指出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小丫头扯票的对象,不仅是她所能遇到的人,即便那些孤苦的白杨、沉默的垂柳、流里流气的狗、成帮结伙的公鸡母鸡,也要领受她的谎言。扯票:撒谎的意思。——冀东方言小丫头喜欢扯票。她喜欢扯票的原因,是因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比如说馋嘴了,她便会对她的爷爷说,爷爷,我病了。这样说着的时候,她便神情委顿,蜷缩在床,或瘫靠在爷爷怀里。她天生似乎便是一个具备表演才能的小丫头。你哪里病了,哪里不舒坦?爷爷伸出骨节肿胀的手,去她的额头触探。没发烧呵,脑门瓦凉瓦凉的。爷爷自语。小丫头说,我和你一样,哪儿也不疼,就骨头缝疼。爷爷便笑了,明白了她的小心思。并不揭穿,逢场作戏说,真要是病了,我就去商店买一听水果罐头给你吃吧……买山楂的。山楂罐头败火,吃完准好。小丫头奇怪着爷爷

刘荣书[4](2019)在《扯票》文中研究说明扯票:撒谎的意思。——冀东方言小丫头喜欢扯票。她喜欢扯票的原因,是因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比如说馋嘴了,她便会对她的爷爷说,爷爷,我病了。这样说着的时候,她便神情委顿,蜷缩在床,或瘫靠在爷爷怀里。她天生似乎便是一个具备表演才能的小丫头。你哪里病了,哪里不舒坦?爷爷伸出骨节肿胀的手,去她的额头触

匡洁[5](2019)在《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1949年以来的游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记是旅行者对亲身旅行经历的描写与记录,涉及旅行者的空间位移与文化位移,是建构他者形象的重要载体。作为面向大众的读物,游记可以反映普通民众的文化潜意识。因此,游记视角下德国的中国形象研究可以揭示德国普通大众对中国的期待与诉求。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里,旅华游记构成了德国人对华认知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来华的旅行者主要是受中国政府官方邀请的德国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大众旅行掀起了普通德国人的旅华热潮,此间出版的旅华游记是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一个繁荣时期。因此,本文选取1949年以来不同阶段来华德国人的旅华游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从来华德国人零散的中国话语中总结出典型的中国形象类型,并挖掘其形成、演变的原因。第一章梳理与归纳1949年以来的德国人旅华游记。本文将“德国人旅华游记”界定为“德国旅行者对亲身旅华经历的记录,涵盖旅行描写、旅行报道、旅行日记、旅行考察报告等多种本文类型”,并收集了80本1949年以来的德国人旅华游记。随着1949年以来中德关系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德国人旅华阶段:1、1949年至中西德建交前,2、中西德建交至20世纪80年代初,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德国人旅华游记的创作主体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第一阶段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官方旅行者为主,第二阶段以联邦德国的官方旅行者为主,第三阶段以旅游或一般工作等原因来华的联邦德国旅行者为主。从作者性别上看,大多数为男性,仅有少量女性。第二章涉及新中国成立后来华德国人建构中国形象的历史背景。通过梳理与综述中世纪至地理大发现时期、启蒙运动早期、启蒙运动中后期至一战、一战后至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的中国形象,可以发现,从中世纪至1949年,德国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变化过程,中国形象始终作为他者参与德国的发展,是德国文化的自我投射。第三章以1949年至中西德建交前的德国人旅华游记为研究对象,归纳与分析来华德国人建构的中国形象。这一时期来华的民主德国旅行者与一些联邦德国旅行者构成“颂华派”,积极赞美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国人的勤奋与道德、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与文化教育的普及化,而另一些联邦德国旅行者则作为“贬华派”批判北京的单调统一、上海的衰落、中国人着装与思想的统一化以及工农业建设的落后等。这些旅行者在中国都仅停留数周,因此,他们未能通过中国旅行检验和反思自己所持有的固有观点,反而是强化了原有认知。第四章以中西德建交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德国人旅华游记为研究对象,归纳与分析来华德国人建构的中国形象。这一时期来华的联邦德国旅行者依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与此前不同的是,他们常用双重眼光观察与评价中国并试图反思自我的认知能力,建构了多元、矛盾和混杂的中国形象。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分析中国的“现代化”与“自力更生”政策,观察中国人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试图证明变革中的中国不是联邦德国的威胁,而是联邦德国的合作伙伴。第五章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德国人旅华游记为研究对象,归纳与分析来华德国人建构的中国形象。这一时期因旅游或一般工作等原因等来华的联邦德国旅行者基本不再以考察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为重心,对中国的民主与人权、经济发展与教育现状仅有少量描写。他们大多渴望远离都市化的北京与上海,向往遥远的中国小城,期待在与中国的相遇中重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他们想要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的文化习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是汉学家也不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只是短期来华旅行的游客,因而他们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描写大多基于有限的个体化体验,常常未能进行深度的文化阐释。国家关系、旅行者的身份与兴趣、旅华时间的长短、德国大众的期待视野等诸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1949年以来不同时期来华德国人对中国的感知、体验和理解。他们观察与描写中国的目的仍在于德国自身,期待从中国找到可以佐证或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社会期待与个人愿望的事物。纵向来看,他们从用中国的发展状况证明本国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转向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自身的猎奇心理,用遥远的中国满足自我逃离现实、重新认识自我的需要,西方现代性的自我确认则始终影响不同时期来华德国人对中国是否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评价。上述研究既可以挖掘、理清1949年以来德国人旅华游记的书目、作者及其旅华时间,开辟新的一手资料,又可以通过亲历者的中国观察、描写与评价,考察1949年以来不同阶段德国人关注中国的视角及其背后隐藏的期待与诉求,对推动中德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现实意义。

吕昭君[6](2011)在《山西交城方言代词研究》文中指出交城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属吕梁市。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交城方言属晋语并州片。交城方言代词丰富,有自己的特色。到目前为止,专门涉及交城方言代词的研究论文或着作几乎为零,因此,本文选择交城方言代词并对之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填补这一空白,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交城方言代词面貌及做更深入的语法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依据大量的语言事实,对交城方言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并与邻方言进行比较,对部分代词进行历时的探源,并对交城方言代词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对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代词后加成分进行探讨,以期真实地反映交城方言代词的面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交城及交城方言概况、本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以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人称代词。对交城方言人称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并对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他”和“兀家”进行比较;联系其他方言点,探讨交城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最后总结交城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第三章:指示代词。对交城方言指示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交城方言中的“兀的”进行探讨,揭示它的虚化轨迹;最后对交城方言指示代词的特点进行总结。第四章:疑问代词。对交城方言疑问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进行总结,最后总结了交城方言疑问代词的特点。第五章:代词后加成分。对交城方言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代词后加成分进行总结、探讨。结语部分:对交城方言代词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张春燕[7](2010)在《边地生命的书写 边地书写的生命 ——论张承志和红柯》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位作家诗性的生命意识、作家的生命体验以及其悲情的文化选择。贯穿其中的,是边地这一特异对象。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阐释了边地的概念、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状况。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文本出发,分析张承志和红柯笔下的边地世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亲缘感,自然影响下人充满灵性。边地崇拜生殖、淡看死亡的风俗使他们描写生殖时,具有了宏大的境界;而面对死亡的坦然、追求死亡的壮丽也彰显了顽强的生命意志。边民们既是英雄气十足,充满叛逆,又虔诚温和,集雄强和温热于一身。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论述。深入探讨了作家们的生命体验。首先分析了张承志和红柯孤傲异端的气质与边地相协,他们深受边地游牧文明影响,这种影响与他们自幼接受的儒家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矛盾。其次,张承志和红柯出于性情和文化的选择而游历于边地,他们的地理意义上的游历与他们的精神游历融为一体,从而发现了自身的意义。最后论述了边地世界中历史的厚重,以及穿越时间永恒不变的生命力量。第三部分是在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分析了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的指向与意义。首先论述了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具有悲情的文化意味:是以异乡为故乡,带有无家可归的痛楚;其次论述了以异乡为故乡是以文学形式进行的自我拯救;最后,分析张承志和红柯构筑精神乐园的努力以及这努力的最终失败,理想乐园最终沦陷,而作家们依旧坚持他们的寻找和固守。他们的固守本身具有伟大的意义。结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更进一步说明了张承志和红柯边地书写的意义。

王喆[8](2008)在《不用地图去旅行》文中提出爸爸妈妈带你出去旅游前,除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以外,还会做些什么准备?比如,要是自己开车到外地去,他们是不是先仔细看看地图,把开车的路搞清楚?哪怕是坐别人开的车,到了一个公园,你把门票翻过来看看,上面也常常印着公园的地图。

李雄斌[9](2004)在《有了地图,就能找到家》文中提出 我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岸边,谛听关于投资的故事和启示录。 当岁月更迭,当新春第一缕阳光朗照数千万投资者新年的憧憬,当新的投资时代悄然开启之际,我又一次翻开历史长河中关于投资文明的画卷:投资巨匠们纷纷走过来,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巴鲁克、纽伯格……,每个梦想成为职业投资家者无不为之心驰神往:此刻,历史的黯然也在无言地警示着:加尔答尔笔下的大众幻想及群体性疯狂还,还有南海的泡沫、荷兰郁金香的癫狂,以及十年中国股市所演绎的财富神话。我们不禁追问:资本市场的博弈专为人性的贪婪和恐惧“量身定制”,是盛宴,抑或是噩梦?

成一[10](1998)在《回家的路》文中指出 第一部 1 我是个哑巴。来到这个世界,就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说不出。幸亏我跟睛好,什么都能看得出来。天,地,树,河,庄稼,村子,家,全看得清清楚楚。奶奶招呼我,妈叫我吃饭,姐姐夸奖我,爹生了气,我一看,就都明白了。但小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哑巴,还以为人人都这样,嘴和耳朵没有什么用,一切全靠一双眼睛。

二、有了地图,就能找到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了地图,就能找到家(论文提纲范文)

(2)不可磨灭的岁月(论文提纲范文)

(5)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1949年以来的游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话题缘起与学术意义
    2.研究现状综述
    3.研究对象
    4.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5.研究目标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1949年以来德国人旅华游记概述
    1.1 德国人旅华游记及其文本类型的界定
    1.2 1949年以来德国人旅华游记及其作者群的统计与分类
    1.3 1949年以来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维度
第二章 中世纪至1949年德国106的中国形象
    2.1 中世纪至地理大发现时期:从“赛里斯”到“契丹”
    2.2 启蒙运动早期:“孔教乌托邦”与“中国热”
    2.3 启蒙运动中后期至一战:“停滞”与“黄祸”
    2.4 一战后至1949年:“儒释道”与中国革命
第三章 1949年至中西德建交前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3.1 来华德国人及其旅华游记
    3.2 中国形象
        3.2.1 中国的城市
        3.2.1.1 作为共产主义天堂的北京与红色北京
        3.2.1.2 人民的上海与衰落的上海
        3.2.2 “正直、聪明和获得尊严的中国人”与“蓝蚂蚁”
        3.2.3 经济:进步与落后
        3.2.4 教育:丰富多彩与贫乏落后
    3.3 小结
第四章 中西德建交至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4.1 来华德国人及其旅华游记
    4.2 中国形象
        4.2.1 中国的城市
        4.2.1.1 变化中的红色北京
        4.2.1.2 心灵驶向反方向的上海
        4.2.2 “非蓝蚂蚁”与“中国新人”
        4.2.3 政治:“接班人”与“中国牌”
        4.2.4 经济:“自力更生”与“现代化”
        4.2.5 教育:从政治化到“贝多芬”
    4.3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5.1 来华德国人及其旅华游记
    5.2 中国形象
        5.2.1 中国的城市
        5.2.1.1 反差之城:北京
        5.2.1.2 超级大都市上海
        5.2.1.3 “浪漫的”小城
        5.2.2 中国人的西方化与国民性
        5.2.3 政治、经济与教育:从“三峡大坝”到“教育比赛”
        5.2.4 习俗:从饮食习俗到宗教信仰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949年以来德国人旅华游记书目

(6)山西交城方言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交城县人文地理概况
        1.1 历史沿革
        1.2 地理环境
    2. 交城方言概述
        2.1 交城方言的归属
        2.2 交城方言声韵调系统
        2.3 交城方言内部差异
    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3.1 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3.2 山西方言及交城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3.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第二章 人称代词
    1. 人称代词的形式
    2. 人称代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2.1 第一人称
        2.2 第二人称
        2.3 第三人称
        2.4 反身称
        2.5 其他人称
    3 相关问题的讨论
        3.1 "他"和"兀家"的比较
        3.2 交城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
    4. 人称代词的特点小结
第三章 指示代词
    1. 指示代词的表现形式
    2 指示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
        2.1 "这/兀"和"宰/外"
        2.2 "这个/兀个"和"宰/外"
        2.3 表处所和方位的指示代词
        2.4 表时间的指示代词
        2.5 表方式的指示代词
        2.6 表性状的指示代词
        2.7 表程度的指示代词
        2.8 表数量的指示代词
    3. 交城方言"兀的"探讨
    4 指示代词的特点小结
第四章 疑问代词
    1. 疑问代词的表现形式
    2. 疑问代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2.1 问人
        2.2 问物
        2.3 问行为
        2.4 指别
        2.5 问处所、方位
        2.6 问时间
        2.7 问数量
        2.8 问原因
        2.9 问程度
        2.10 问方式
        2.11 问情况
        2.12 问性状
    3.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4. 疑问代词的特点小结
第五章 代词后加成分
    1. 们
    2. 些、些几、些子
    3. 重叠式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后缀
    4. 底、底个
    5. 来
    6. 些些1、些些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边地生命的书写 边地书写的生命 ——论张承志和红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边地:生命的诗性张扬
    (一) 人与自然、愚钝与灵性
    (二) 生殖与死亡
    (三) 雄强与温热、叛逆与皈依
二、生命体验:自我与边地的对视
    (一) 孤傲异端的气质与文化交汇的矛盾
    (二) 从边地中发现自我
    (三) 在历史纵深与空间异域中穿行
三、边地书写:悲情与理想
    (一) 以异乡为故乡的悲情选择
    (二) 边地书写是来自彼岸世界的拯救
    (三) 理想乐园沦陷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有了地图,就能找到家(论文参考文献)

  • [1]UONI由利V980 PLUS扫地机器人 自动集尘更省心[J]. 张强. 计算机与网络, 2021(03)
  • [2]不可磨灭的岁月[J]. 伊甸. 传记文学, 2020(01)
  • [3]扯票[J]. 刘荣书. 长江文艺, 2019(22)
  • [4]扯票[J]. 刘荣书. 民族文学, 2019(09)
  • [5]德国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1949年以来的游记为例[D]. 匡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山西交城方言代词研究[D]. 吕昭君.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7]边地生命的书写 边地书写的生命 ——论张承志和红柯[D]. 张春燕. 兰州大学, 2010(12)
  • [8]不用地图去旅行[J]. 王喆. 素质教育博览, 2008(21)
  • [9]有了地图,就能找到家[J]. 李雄斌. 证券导刊, 2004(01)
  • [10]回家的路[J]. 成一. 黄河, 1998(06)

标签:;  ;  ;  ;  

有了地图,你就可以找到你的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