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油菜在逆境条件下坐果率的研究

不同品种油菜在逆境条件下坐果率的研究

一、油菜不同品种逆境下结实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栗扬[1](2021)在《2,4-表油菜素内酯引发种子对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抗旱生理及叶角质层的影响》文中认为饲草作物生产是保证我国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甜高粱和青贮玉米作为优质的禾本科饲草作物,具有营养价值丰富、气味芳香、易于消化等特点,被广泛种植和使用。然而,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饲草作物生产,降低其产量,严重时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提高饲草作物的抗旱性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植物表层的一种保护性结构,在防止病菌侵染植物、保护植物免受紫外胁迫、防止非气孔性水分散失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种子引发是一种通过播种前处理种子,以提高种子活力与抗逆能力的技术。本论文通过2,4-表油菜素内酯(EBR)引发处理甜高粱(牧乐8000)和青贮玉米(曲辰11)种子,分析了EBR引发对两种饲草作物萌发及苗期抗旱生理和角质层蜡质和角质沉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BR溶液浓度和引发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通过对胚根长、胚芽长、胚根干重、胚芽干重、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量,以及在正常萌发条件和模拟干旱(PEG-6000)条件下的实验得出,采用0.01μM的EBR溶液引发处理24 h效果最好,在正常水分条件和模拟干旱下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及胚根和芽的伸长。2.饲草作物生理指标受干旱影响较大,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以及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均因干旱发生显着变化。EBR引发处理的饲草作物更能抵御干旱对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EBR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及净光合显着下降,然而经过EBR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受干旱影响较水引发和未引发对照小。EBR引发处理同时也降低了植株干旱胁迫后的丙二醛含量,干旱处理后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MDA含量显着低于未引发对照。而干旱胁迫后EBR引发处理甜高粱和青贮玉米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幅度达到48.87%和75.4%,显着高于未引发对照对照的28.07%和33.88%。此外,干旱后EBR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增长幅度59.29%~178.62%,远远高于对照(3.4%~54.3%)。3.甜高粱和青贮玉米角质层蜡质主要有烷烃、醛类、醇类和三萜类物质组成。其中烷烃含量最高,其相对含量在甜高粱中达到46.65%~63.42%,青贮玉米中为39.88%~64.16%。EBR引发处理后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角质层蜡质含量在正常和干旱条件下均远远低于未引发对照。EBR引发提高了甜高粱和青贮玉米中干旱条件下C28和C30醛的相对含量,也提高了甜高粱中C29烷的相对含量,以及青贮玉米干旱条件C30和C32烷的相对含量。甜高粱和青贮玉米角质主要包括烷烃酸和环氧脂酸。EBR引发处理后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叶角质总量分别为35009.13 ng/g和8441.83 ng/g显着高于未引发对照的5611.9 ng/g和3975.65 ng/g。整体上,干旱处理后两种作物叶角质总量显着高于对照。两种饲草作物均以烷烃酸为主,EBR引发处理显着提高了两种作物的烷烃酸含量。4.筛选出几种参与甜高粱角质层蜡质和角质合成的基因,对其进行了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EBR引发改变了饲草作物基因表达水平,正常水分条件下SBWIN7、myb77、CER1和KCS12基因的表达量是未引发对照的1/2;而干旱处理后除cytochrome P450外,其余蜡质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未引发对照。说明EBR引发诱导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而四个角质相关基因(ALDH2B7、AT5G42250、CYP86A2、FDH)在EBR引发后其表达量显着升高。如干旱处理后FDH在EBR引发后的表达量是对照的3倍,表明EBR引发诱导角质基因表达水平提高。综合分析认为,EBR引发处理能够促进饲草作物种子的萌发,提高其苗期抗旱能力。EBR引发主要降低了角质层蜡质的合成,而提高了角质的合成,具体调控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张璐鑫[2](2021)在《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生理及茎基腐病致病菌含量影响》文中指出冬小麦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玉米秸秆还田质量低、旋耕过浅、镇压作业不达标等农事管理问题突出,导致了冬小麦根区环境恶化。冬季及早春大幅降温,易引起冻害或冷害,使根系抗逆力下降,加速土传病原菌侵染。低温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茎基腐病影响较为明显,已严重影响了的小麦产量。深入研究耕层土壤温度下降对小麦抗逆力及病原菌侵染的影响,明确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环境条件和寄主小麦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构建冬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以师栾02-1(不耐低温)、冀麦738(耐低温)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接种方式,在小麦越冬期、起身期、拔节期,分析了低温条件下病原菌数量的变化与病害严重程度,以及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等因素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时期低温处理结果显示,越冬期低温处理,小麦根系酶活性中POD提高作为明显,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同时EC值和MDA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起身期低温处理则可提高POD和CAT两种酶活性,且可溶性糖的增加幅度最大,其中不耐低温品种表现更为明显,而拔节期低温处理后,对小麦根系内的活性酶、渗透调节物质等影响均较少。不同品种相比,不耐低温品种在前期低温处理,对其后期CAT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EC值的影响更为显着,而不耐低温品种在前期低温处理后,对其后期SOD和POD酶活性影响更大。(2)不同时期低温处理相比,拔节期低温处理后小麦根系假禾谷镰刀菌Ct值增幅最大,两个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加40.3%。至乳熟期,前期低温处理对Ct值影响依然存在,3个低温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230.2%(师栾)和54.2%(冀麦)。不同品种相比,不耐低温品种低温处理对根系Ct值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起身期低温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率和病情指数促进效应最明显,两个品种表现一致,且不耐低温品种发病情况更为严重。(3)低温胁迫后,小麦根系皮层细胞出现破裂、脱落、变形以及细胞间隙大造成的排列不整齐,且不耐低温品种表现更为显着。同时,不耐低温品种根系病原菌侵染的速度、深度均显着大于耐低温品种。(4)小麦茎基腐病主要致病菌(假禾谷镰刀菌)菌含量与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师栾02-1”相关系数r=0.80**~0.92**,“冀麦738”的相关系数r=0.90**~0.95**。抗逆生理中MDA含量和EC值与荧光定量值、发病特征间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79**~0.87**。SOD、POD、CAT活性与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之间正相关不显着(r=0.51~0.69)。SS、SP含量在两个品种根系中的菌含量、发病特征之间的关系,均表现不同。

祁奇墨[3](2020)在《授粉品种及遮荫处理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享有“花相”之誉。其栽培历史悠久,长久以来,主要用以观赏和药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种子(种仁)含油率接近30%,因此芍药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油料作物。然而,关于芍药结实特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一些研究表明,采用特定的授粉品种、甚至是属内远缘品种作为父本进行授粉,可以获得较母本芍药天然授粉更高的结实率;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夏季遮荫会提高一些植物的结实率。为此,本研究中,一方面,以前期筛选出的4个结实产量较高的芍药品种为母本,以3个花粉量较多的牡丹为父本对其进行授粉,拟筛选能够结实的授粉组合,并研究不同授粉组合的结实特性;另一方面,将对芍药进行不同程度遮荫处理,研究不同遮荫对其结实特性的影响及相关生理机理。1.授粉品种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选择4个可结实的芍药品种,分别授以3个花粉量较多的牡丹品种的花粉(‘层中笑’、‘花王’和‘月宫烛光’),设计12个授粉组合,统计其结实特性,结果表明:(1)授粉品种明显影响了芍药结实特性,并且,其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与授粉组合有关。根据饱满种子数和结实心皮率,筛选出4个结实特性相对较优授粉组合,分别为‘紫凤羽’ב月宫烛光’,16.5粒和52.50%;‘紫凤羽’ב层中笑’,12粒和60.0%;‘紫凤羽’ב花王’,9.13粒和47.06%;‘矮粉1号’ב层中笑’,2.57粒和73.68%。2.花后遮荫影响芍药生长及结实特性在5月31日,对芍药进行遮荫处理,遮光率分别为16.6%-23.6%和44.1%-52.9%;分别对应轻度遮荫(遮光20%)和中度遮荫(遮光50%),研究不同遮荫条件下的结实特性,结果如下:(1)轻度遮荫下芍药结实特性优于中度遮荫。轻度和中度遮荫较对照芍药蓇葖果重提高56.07%和16.99%;饱满种子数提高31.47%和6.02%;单茎种子重提高23.69%和2.03%;百粒重提高11.06%和16.82%。(2)翌年,遮荫处理后,芍药的蓇葖果重、饱满种子数等指标显着优于对照,2种遮荫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此外,轻度遮荫对植株具有尤为显着的壮芽作用。3.花后遮荫影响芍药结实特性的机理通过测定2种遮荫下芍药的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SOD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初探遮荫影响芍药结实特性的生理机理,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遮荫通过降低环境PPFD,提高了芍药叶片Pmax、Rd、Chl a、Chl b、Chl a+b、Fv/Fm、Y(II)、q L、SOD酶活性等生理指标,降低了叶片LCP、NPQ、MDA和脯氨酸含量,减缓叶片蛋白质分解,进而改变了芍药光合日变化规律,提高了芍药光合性能,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芍药的结实特性。

徐春梅[4](2020)在《油菜春化及其基因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蓝型油菜因其适应性高、高产优质等优点被广泛种植,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春化是冬性油菜显蕾开花的必要条件,而冬油菜和春油菜在种植区域、时间等的差异,形成较远的亲缘关系。因此,利用甘蓝型冬油菜和春油菜构建作图群体,深入解析冬油菜春化作用的机理,挖掘冬油菜春化特性重要基因或QTL位点,可为冬油菜春化特性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甘蓝型冬油菜17NTS57自交系为父本,春油菜CY12PXW-6-1自交系为母本,构建了含有311个单株的F2群体,分析其春化性状,采用QTL Icimapping4.0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和初步定位春化相关QTL。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萌动种子春化处理,研究冬油菜萌动种子能否感受低温通过春化,以及不同春化时间对其表型、生理生化、激素指标的影响,最终确定冬油菜萌动种子通过春化所需低温春化时间。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可感受环境低温完成春化作用,而甘蓝型冬油菜萌动种子春化处理60d时,其春化率较低,不能满足快速春化加代的需求。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生理状态变化与其春化程度密切相关。低温春化过程中,陇油7号萌动种子完成春化(春化率≥95%)需春化处理76.90 d,陇油9号、天油4号分别为54.00d和39.40 d。所以,低温春化处理萌动种子可用于白菜型冬油菜的加代繁育等育种实践工作。2.利用甘蓝型冬油菜和春油菜幼苗(45叶期)进行绿体春化处理,研究甘蓝型冬油菜幼苗能否感受低温通过春化,以及不同春化时间对其春化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甘蓝型油菜幼苗通过春化所需低温春化时间。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17NTS57 45叶期幼苗可感受低温通过春化,幼苗完成春化(春化率≥95%)所需时间为68.27d。而春油菜在各处理均能显蕾开花。所以,甘蓝型冬油菜幼苗低温春化处理后可用于加代繁育等育种工作。3.利用F2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6个连锁群的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其中包含95对SSR分子标记,图谱总长为4055.69c M。运用QTL Icimapping4.0软件中的ICIM法,在F2群体中共检测待油菜春化相关的1个QTL位点,位于A0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3.703,贡献率为11.52%。检测到与相对电导率相关的20个QTL,LOD范围为3.053%-21.05%,贡献率在32.13%-63.08%。4.利用甘蓝型冬油菜17NTS57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17NTS57Bn FLC和Bn VRN2基因的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春化时间下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Bn FLC呈逐渐下调趋势,Bn VRN2在春化初期下调,春化后期相比初期上调,说明其在低温春化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屈璐璐[5](2020)在《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文中指出本试验以白三叶新品系(Trifolium repens)、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haifa)和雷司令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Riesling)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各品种的比较,以期揭示白三叶新品系的特征特性,并通过室内和田间自然低温胁迫对白三叶新品系叶片和根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白三叶新品系叶量丰富,茎干细,叶柄细,叶片属于小叶型;株高、生长速度、再生性、千粒重和茎叶比均小于对照;草质细嫩,叶绿素含量高,营养丰富。2.白三叶新品系越冬率高达94.13%,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且株高越矮,茎干越细,叶片越小,越冬率越高。3.室内低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系的抗寒规律一致,供试白三叶材料的叶片和根抗寒性强弱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海法>雷司令。可溶性糖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叶片和根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蛋白、超氧物歧化酶、相对电导率。4.田间自然低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的抗寒性排序规律略有差异。白三叶叶片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海法白三叶>雷司令白三叶,根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雷司令白三叶>海法白三叶。相对电导率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叶片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超氧物歧化酶;游离脯氨酸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根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相对电导率。

徐春梅,邹娅,刘自刚,米文博,徐明霞,董小云,曹小东,郑国强,方新玲[6](2020)在《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生理生化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可能性,以及萌动种子春化过程其生理生化状态和植株结实性等表型变化特征,为白菜型冬油菜人工加代繁育和加速育种进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3个不同感温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于4℃对油菜萌动种子进行春化处理,春化处理过程中(0、20、30、40、50和60 d)测定萌动种子的硝酸还原酶、抗氧化物酶活性、渗透调节物、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同时播种各春化处理萌动种子,观察记录种子形成植株的生育期进程、测定植株结实性能等。【结果】随着春化处理时间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萌发种子形成的植株春化率、初花期株高、成熟期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果长、角粒数、单株产量等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春化处理前期(0—40 d),植株结实性能在不同品种间表现较明显差异,春化时间增加后(50—60 d),不同品种结实能力虽略有差异,但均无显着差异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强冬性冬油菜陇油7号萌动种子完全春化(春化率>95%)需处理76.9 d,陇油9号和天油4号分别为54.0和39.4 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化率与株高、结实性能等各表型性状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与初花期株高、成熟期株高相关系数最大为0.947和0.985,表明白菜型冬油菜春化程度显着影响着植株株高、结实性能等。随低温春化时间增加,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不断降低趋势。与对照(未低温处理的萌动种子)相比,低温春化处理的陇油7号、陇油9号萌动种子GA3含量均明显降低,春化30 d的天油4号萌动种子GA3含量明显比对照增加。与对照相比,春化处理的冬油菜萌动种子IAA含量均明显增加(陇油9号春化40 d处理除外),其中,春化50 d的天油4号萌动种子IAA含量比对照增加197.0%。陇油7号春化处理的萌动种子ABA含量比对照明显增加。【结论】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可以感受低温使其完成春化作用,品种春化所需低温时间取决于品种冬性强弱;低温春化过程中,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生理生化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最终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其结实性能。

李鹏飞[7](2019)在《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体异源染色体附加系(MAALs)是作物育种中物种间转移有利基因和性状的重要桥梁材料,也是解析供体种基因组、探究物种亲缘关系的重要工具。前人通过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n=38,AACC)与药用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2n=14,II)的体细胞杂种与甘蓝型油菜的连续回交,一方面培育出雄蕊心皮化的甘蓝型油菜“菘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inap CMS),另一方面创建了附加单条菘蓝染色体的一整套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异附加系(MAALs Ma-Mg),并发现MAAL Me的菘蓝染色体携带有“菘油”CMS的恢复基因。本研究从形态、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面对MAAL Me的自交后代进行分析,以选育菘蓝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渗入甘蓝型油菜而产生的“菘油”CMS的恢复系;另外,通过白菜(Brassica rapa L.,2n=20,AA)与黑芥(B.nigra(L.)Koch,2n=16,BB)的三倍体杂种(AAB)与白菜连续回交,创建整套的白菜-黑芥单体异附加系。主要结果如下:1. 甘蓝型油菜inap CMS恢复系的培育将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附加系(MAAL Me)的自交后代进行小孢子培养,共获得625个再生植株,其中加倍成功192株。加倍成功的植株中140株表现出雄蕊心皮化,其他52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雄蕊发育,大部分为较正常的四强雄蕊和两个很小的短雄蕊,只有很少植株表现出发育良好的6个雄蕊。52个可育单株分别与inap CMS进行测交,获得的F1与相应的可育DH株系、保持系甘蓝型油菜华双3号和inap CMS在武汉、西宁、长沙和成都四地进行多年多点育性考察,最终选育出一个恢复力强的恢复系,命名为恢39。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菘蓝着丝粒引物及染色体e特异SSR分子标记检测,均表明恢39中不存在整条菘蓝染色体e;而AFLP标记分析结果显示有来自菘蓝染色体e的片段渗入。表型上,恢39表现菘蓝染色体e决定的褐色花药性状,恢39与inap CMS的杂种及F2群体中的可育单株也表现该特性。恢39的硫苷组分与保持系华双3号基本一致,但硫苷总含量远高于华双3号,主要是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含量升高,为菘蓝三类组分中的两个,故推测控制这两类硫苷合成的基因可能来自菘蓝。在含有82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为3:1(χ2=0.08,p<0.01),说明恢复基因为单显性基因。恢39的选育实现了甘蓝型油菜inap CMS的三系配套,可用于油菜杂交种生产。2. 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的建立以实验室他人合成的白菜与黑芥三倍体杂种(2n=28,AAB)为母本,与亲本白菜多代回交,利用FISH技术及SSR分子标记,在BC2-BC5后代中筛选全套的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2n=21,AA+1B1-8)。在B1-B5单体附加系减数分裂终变期的花粉母细胞中,B基因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10ⅡAA+1ⅠB)的形式存在,单价体频率为82.93%-89.74%,平均85.92%;少数B基因组染色体以三价体(9ⅡAA+1ⅠⅡAAB)的形式存在,频率为10.26%-17.07%,平均14.08%。黑芥B1-B5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均较低(2.70%-20.83%),平均为13.30%;雄配子传递率变幅为1.22%-11.76%,平均为7.12%。除了B2的雌配子传递率小于雄配子传递率外,其他4 条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均高于雄配子传递率。不同染色体的配子传递率也存在差异,其中B1和B5的雌配子传递率最高(20.83%,20.35%),B2最低(2.70%);B1的雄配子传递率最高(11.76%),B4最低(1.22%)。FISH分析还发现B2染色体上没有45S r DNA位点,而B4染色体上存在45S r DNA位点。同时也对B3染色体上的45S r DNA位点和B5染色体上的5S r DNA位点进行了验证。形态上,附加系表现出一些明显来自黑芥的表型或者由A、B基因组互作产生的新表型,如B3单体附加系的紫色表型;B1、B3和B5单体附加系的黄色种皮等。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可用于完善黑芥基因组信息、研究物种亲缘关系及优良性状在育种中的应用。

刁正科[8](2019)在《外源ABA和腐植酸对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选取铺地竹(Sasa argenteostriata(Regel)E.G.Camus)、菲白竹(Sasa fortune(Van Houtte)Fiori)、白纹椎谷笹(Sasaella glabra(Nakai)f.albo-striata Muroi)、狭叶倭竹(Shibataea lanceifolia C.H.Hu)和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 Q.H.Dai)5种地被观赏竹为研究材料,以冬季自然低温为胁迫因子,通过观测地被观赏竹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 mg/L)外源ABA处理下的胁迫生理响应、生长发育和观赏特性,探讨了外源ABA对各竹种的低温胁迫缓解作用。同时,以低温耐受性最差的铺地竹为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浓度ABA(12.5、25、50 mg/L)与HA(40、60、80 mg/L)配施处理的胁迫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在5种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生理响应方面,外源ABA对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下的抗逆生理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12.5~50 mg/L ABA处理降低了各竹种的叶片REC,并提高了叶片RWC、Pro、SP含量和SOD酶活性,增强了各竹种的生理耐受能力。100 mg/L高浓度ABA处理提高了地被观赏竹(除菲白竹外)的叶片REC,并显着降低了菲白竹的Pro含量和白纹椎谷笹的SOD酶活性,反而加剧了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伤害。(2)在5种地被观赏竹的生长发育方面,12.5~50 mg/L低、中浓度ABA处理可缓解地被观赏竹的形态伤害,提高叶片抗寒指数,增加各竹种深冬期(菲白竹、白纹椎谷笹、狭叶倭竹)或越冬期(铺地竹、美丽箬竹)的景观质量评价得分,同时促进5个竹种翌年发笋。100 mg/L高浓度ABA处理显着降低了5个竹种的景观质量评价得分,以及铺地竹外的其余4个竹种深冬期的叶片抗寒指数,不利于维持地被竹的冬季观赏性。(3)外源ABA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对不同竹种的最适浓度不同。综合各竹种的抗逆生理和生长情况,12.5 mg/L ABA处理对提高铺地竹、白纹椎谷笹竹的耐寒性效果最好;25 mg/L ABA处理对提高菲白竹和美丽箬竹的耐寒性效果最好;50 mg/L ABA处理对提高狭叶倭竹的效果最好。在景观质量方面,12.5~25 mg/L ABA处理缓解铺地竹、白纹椎谷笹、菲白竹和美丽箬竹在冬季低温胁迫下的形态伤害最有效,25~50mg/L ABA处理缓解狭叶倭竹在冬季低温胁迫下的形态伤害最有效。(4)HA复配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外源ABA对铺地竹的低温胁迫缓解作用,可协同ABA发挥胁迫缓解效应。在耐寒性综合评价方面,选择铺地竹在深冬期的生理指标(REC、MDA、RWC、Pro、SP、SS含量、SOD酶活性)、叶片耐性指数和发笋数量进行因子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ABA-12.5/HA-80是提高铺地竹在低温胁迫下综合耐受性的最佳配施处理。在景观质量方面,12.5 mg/L ABA与60~80 mg/L HA处理缓解铺地竹在冬季低温胁迫下的形态伤害最有效。

王松峰[9](2019)在《基于结实性与散粉忡的玉来耐高温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极端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使得许多地区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高温危害,高温已经成为限制玉米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在黄淮海的夏玉米区,短期的异常高温时有发生,往往造成玉米品质变劣和产量降低。玉米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育和推广耐高温品种,是防止玉米高温伤害的根本途径。挖掘耐热性的基因,深入了解耐热性机制,能加快运用到育种实践。本试验通过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探索玉米耐热性的抗性位点,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初步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RIL群体和关联群体高温发生的规律及对玉米危害程度的连续观察,确定了用于玉米耐热性鉴定的指标,建立了田间玉米耐热性鉴定体系。以结实性和散粉性同时对包括CIMMYT、P群、塘四平头、Reid等血缘的261份自交系进行抗性鉴定评价,利用参考品种法筛选出了8个耐高温自交系,如CNW058、CML162、CNW063等。2、利用对高温敏感的自交系BT-1和耐高温的自交系N6构建了包含237个自交系的RIL群体,以结实性的平均等级为指标,进行了两年3环境的抗性鉴定,在第五染色体上检测出了 4个稳定的与耐热性相关的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SSR5-1、qSSR5-2、qSSR5-3、qSSR5-4,这些QTLs解释了表型变异为10.2%-11.3%,其中qSSR5-4解释表型变异为11.3%。3、利用包含261份来自不同血缘玉米自交系的自然群体,以两年3环境对结实性进行抗性鉴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了42个显着(P<10-4)的SNP位点及17个候选基因。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获得了4个与耐热性相关的候选基因GRMZM2G377194、GRMZM2G026892、GRMZM2G060349和GRMZM2G122199,分别编码D-typecyclin、富半胱氨酸蛋白(CRP)、DNA错配修复蛋白(MutS2)和一个未知蛋白。结合qRT-PCR,发现N6在受高温胁迫后,其GRMZM2G377194、GRMZM2G060349基因的表达量较BT-1相比显着上调。通过与N6序列比对,发现BT-1中基因GRMZM2G377194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替换,而基因GRMZM2G060349发生一个氨基酸替换和一个氨基酸缺失。4、以四个环境的散粉性平均等级为指标对RIL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第3、5、6、8、9染色体上获得了5个稳定的耐热性位点,解释了4.36%-7.27%表型变异。关联群体以两年4环境进行耐热性鉴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17个显着性SNP位点及10个对应的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包括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RGP)、锌指蛋白HIT、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等与玉米对高温响应相关。在这5个QTL中比较显着的SNP位点是S916481394,对应的基因为GRMZM2G338056,表达C2H2型锌指蛋白,该蛋白是植物的一种转录因子,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下对植物应激反应和激素信号转导起着重要作用。试验在了解高温发生规律以及高温发生时期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耐热性鉴定体系。通过对材料的抗性评价,及玉米耐热性的遗传研究,加深了对高温抗性遗传机制的认识,为后续克隆玉米耐热性相关主效基因及耐热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李瑞雪[10](2018)在《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的筛选及抗寒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是珍贵的园林绿化树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向东北及西北地区逐渐减少,其抗寒不常绿,常绿不抗寒的特点极大地限制了这一珍贵树种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的应用,低温冻害是木兰科植物向北方高纬度地区引种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筛选抗寒性强的常绿木兰科树种,研究其在低温条件下的抗寒生理和分子机制,将为今后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木兰科植物抗寒相关调控基因和耐寒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优良储备基因,对将该物种向更高纬度地区引种栽培,改善我国北方城市冬季萧条的园林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资料分析、标本鉴定、野外调查和资源采集等方法,全面了解我国木兰科植物的资源概况和分布格局,进一步对湖南省木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和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以采穗嫁接和实生苗种植的方式在我国木兰科植物的主要栽培区收集在地理分布北缘、海拔高度上限生长的常绿木兰科树种,建立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对抗寒性状表现优良的树种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荧光成像显微系统进行叶片解剖结构观察,阐明叶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对抗寒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寒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抗寒性强的树种。为深入解析木兰科植物的抗寒机制,选用抗寒性强的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ensis)的2年生扦插幼苗为材料,进行0℃低温胁迫不同时间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同时基于RNA-seq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TM4000)对0℃低温胁迫Oh、2h、6h和24h的乐东拟单性木兰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质量评估、差异基因分析和功能注释;挖掘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信号的关键转录因子和应答基因,探究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脉络和调控机理;利用qRT-PCR技术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湖南省木兰科植物有6属39种(含1亚种,3变种),占国产属、种数54.5%、24.38%。在湖南省46个县有分布,集中分布在湘南、湘西南、湘西北地区;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500~1500m范围内,水平分布中心在北纬28°~26°和东经108°47’~111°之间;湖南省与广东、广西的木兰科物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58.46%和55.42%,其次为贵州、江西和四川,与云南的相似性系数最低。2.收集保存了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202份,建立1个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根据越冬适应性和花期物候期性状观察初步优选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六瓣含笑(Michelia martini’Tiny’)、阔瓣含笑(M.platypetala)、峨眉含笑(M.wilsonii)、杂交含笑(M.martinii’Tiny’ ♀ ×M.doltsopa♂)、红花深山含笑(M.maudiaevar.rubicunda)6种抗寒性状表现良好的树种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材料。3.对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叶片进行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发现6种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1~2层,垂周壁略呈波浪状,栅栏组织细胞1~3层,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主脉厚度可作为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评价的主要叶片结构指标。4.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表明,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的低温LT50在一10.64℃~-22.06℃;各树种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含量(MDA)则不断积累。相对电导率(REC)、MDA、SP、SS和Pro含量可作为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评价的关键生理指标。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乐东拟单性木兰>六瓣含笑>阔瓣含笑>杂交含笑>峨眉含笑>红花深山含笑。5.构建了乐东拟单性木兰0℃低温胁迫(Oh、2h、6h、24h)的4个cDNA文库,共产生了 238.067×106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所有的Clean reads组装成273252条非冗长Unigenes,平均长度为590.52 bp,E90N50序列长度达1144bp,碱基错误率<1%,total BUSCO为100%,测序数据可靠,重复性、完整性高。注释到公共数据库的Unigenes有72599个,占所有Unigenes比例的26.57%,其中注释到Uniprot、Pfam、GO、KEGG、Pathway、eggNOG 和 Nr 数据库的 Unigenes 分别有 70624、25189、49622、9079、5819、6139 和 69070 个。6.根据阈值qvalue<0.05且|log2FoldChange|>1,对乐东拟单性木兰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发现在sOh vs s2h、sOh vs s6h、sOh vs s24h分别有10753、18364、19231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分别有5174、9222和8956个基因表达上调,以及5581、9144和10277个基因表达下调。s2h vs s6h和s2h vs s24 h分别有3373和2146个基因上调表达,以及1843和3433个基因表达下调;s6h vs s24 h分别含有1280个基因表达上调和1958个基因表达下调。基于公共基因数据库BLAST比对和KEGG pathway分析,发现Pfam结构域注释以富含亮氨酸重复家族(LRR)、ATPase家族和蛋白激酶家族最多,分别有3544、2369和2173条Unigenes;GO数据库注释到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方面的Unigenes分别有47,705,34,675和67,917条(41.85%),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光合作用、压力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谷氨酸酶代谢、水解酶活性、脂质结合、蛋白激酶、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和细胞壁组织等条目。KEGG pathway注释最多的是代谢途径(6299)条,其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Unigenes最多(1401条),显着富集在淀粉与糖代谢途经;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Unigenes有777条,显着富集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喹啉生物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与脂质代谢相关的Unigenes有681条,显着富集在脂肪酸伸长等途径。参与环境信息处理过程的Unigenes有1337条,显着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ko04010)和磷脂酶D信号通路(ko04072)等信号转导途径。7.基于生理生化和转录组数据,初步挖掘与乐东拟单性木兰相关的关键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应答基因,阐明其在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理。低温首先诱导其细胞膜发生改变(LRRTPK,FAD3,LEA5,FAO),通过Ca2+、MAPK,PLD,cMAP和ABA信号转导途径和相关蛋白激酶(MAPPP3R,LRRRLK,ATPase,CDPK28)激活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33,Myb4,APL,bZIP,NAC)和下游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清除活性氧(ROS)的抗氧化酶基因([CuZn]SOD,CAT,POD,LOX2S,GR)、淀粉合成和糖代谢相关基因(Beta-amylase,GTs,GPA1,RAC)、脯氨酸代谢相关基因(PRODH,HRGP)和其他次生代谢相关基因(CytP450,SHSP,ACBP,LTP2)的表达,进一步调节细胞代谢的动态平衡,提高乐东拟单性木兰的抗寒性。8.挑选1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这1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四种动态表达模式,分别为RAC,SHHSP,PLCPs和FAO基因在处理2h下调表达后持续上调表达;β-amylase,CTs,LOX2S,LRRRLK,ACBP,LEA5,WRKY33和[CuZn]SOD基因呈持续上调的表达模式;FAD3,Myb4和TP2基因在低温处理6h前上调表达之后下调表达;ATPase在低温处理2h上调表达之后下调表达。这16个差异基因的qRT-PCR相对表达量(△△CT)与转录组测序RNA-Seq测序相对表达量(FPKM)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乐东拟单性木兰转录组测序数据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二、油菜不同品种逆境下结实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不同品种逆境下结实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4-表油菜素内酯引发种子对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抗旱生理及叶角质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饲草作物生产的意义
    1.2 甜高粱
        1.2.1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2.2 甜高粱的饲用价值
    1.3 青贮玉米
        1.3.1 青贮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1.3.2 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
    1.4 干旱对饲草作物的影响
        1.4.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的影响
        1.4.2 干旱胁迫对作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4.3 干旱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4.4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5 干旱胁迫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植物角质层在抗旱中的作用
        1.5.1 角质层蜡质
        1.5.2 角质
        1.5.3 植物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合成
        1.5.4 植物角质层角质的生物合成
        1.5.5 植物角质层的生物学功能
    1.6 提高饲草作物抗旱性的方法
        1.6.1 种子引发
    1.7 2,4-表油菜素内酯
        1.7.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创新性和拟解决的问题
        2.3.1 研究的创新性
        2.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4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种子萌发实验
    3.3 盆栽逆境胁迫试验
    3.4 发芽指标测定
    3.5 干旱指标测定方法
        3.5.1 形态指标测定
        3.5.2 光合系统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3.5.3 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测定
        3.5.4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3.5.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5.6 叶角质层蜡质的提取和组分鉴定
        3.5.7 叶角质层角质的提取和组分鉴定
        3.5.8 基因定量表达
    3.6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EBR引发对发芽指标的影响
        4.1.1 萌发指标方差分析
        4.1.2 EBR引发对胚根的影响
        4.1.3 EBR引发对种子萌发胚芽的影响
        4.1.4 EBR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 EBR引发对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4.2.1 抗旱指标方差分析
        4.2.2 形态指标
        4.2.3 光合参数
        4.2.4 渗透调节物质
        4.2.5 丙二醛含量
        4.2.6 抗氧化酶活性
    4.3 EBR引发对角质层化学成分的影响
        4.3.1 植物叶角质层蜡质组分
        4.3.2 叶角质层蜡质总量分析
        4.3.3 叶角质层蜡质组分
        4.3.4 叶角质层蜡质碳链长度分析
        4.3.5 角质单体总量分析
        4.3.6 角质组分含量分析
        4.3.7 角质优势组分碳链分析
    4.4 EBR对角质层合成相关基因定量表达的影响
        4.4.1 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4.2 角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5 角质层蜡质与角质组分含量与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6 角质层蜡质与角质组分含量与抗旱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EBR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2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抗旱生理的影响
        5.2.1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5.2.2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5.2.3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5.2.4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2.5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丙二醛的影响
    5.3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角质层的影响
        5.3.1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蜡质的影响
        5.3.2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角质的影响
    5.4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角质层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课题

(2)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生理及茎基腐病致病菌含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冬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的侵染循环
    1.2 低温逆境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1.3 低温逆境对冬小麦生理特征的影响
        1.3.1 抗氧化酶活性
        1.3.2 低温对细胞膜系统影响
        1.3.3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4 逆境对组织特征的影响
    1.5 逆境胁迫对植物病原菌侵染及发病特征的影响
        1.5.1 逆境胁迫下病原菌侵染特征及相关机制
        1.5.2 逆境胁迫下植物发病特征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供试材料
        2.2.1 供试小麦品种及病原菌
        2.2.2 供试培养基
    2.3 主要设备与仪器
    2.4 试验设计
    2.5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5.1 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5.2 生理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2.5.3 荧光定量检测及方法
        2.5.4 病害调查
        2.5.5 切片观察低温胁迫下小麦根部组织结构及侵染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根系抗逆生理的影响
        3.1.1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SOD活性的影响
        3.1.2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3.1.3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CAT活性的影响
        3.1.4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SP含量的影响
        3.1.5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SS含量的影响
        3.1.6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EC的影响
        3.1.7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3.2 荧光定量检测根系内病原菌变化
        3.2.1 引物特异性检测
        3.2.2 标准品的制备
        3.2.3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2.4 引物灵敏度检测
        3.2.5 低温对小麦体内假禾谷镰刀菌的菌含量影响
    3.3 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病害发生的影响
        3.3.1 低温胁迫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特征的影响
        3.3.2 低温胁迫下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根系的组织结构特征
    3.4 冬小麦根系抗逆生理、发病特征及假禾谷镰刀菌表达量的相关性
        3.4.1 抗逆生理与发病特征的相关性
        3.4.2 抗逆生理与假禾谷镰刀菌表达量的相关性
        3.4.3 发病特征与假禾谷镰刀菌表达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根系抗逆生理的影响
        4.1.1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根系保护性酶和渗透调解物质的影响
        4.1.2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根系MDA和EC的影响
    4.2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征的影响
    4.3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表达的影响
    4.4 冬小麦抗逆生理、发病特征与致病菌含量相关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授粉品种及遮荫处理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授粉品种对植物结实特性的影响
        1.1.1 芍药授粉品种研究现状
        1.1.2 植物授粉品种的选择
    1.2 遮荫对植物结实特性的影响
        1.2.1 植物结实特性研究进展
        1.2.2 遮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遮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遮荫对植物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2.5 遮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膜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授粉品种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2.1.1 试验材料
        2.1.2 授粉品种花粉采集与萌发率测定
        2.1.3 授粉组合
        2.1.4 人工授粉
        2.1.5 结实特性
    2.2 花后遮荫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及生理特性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结实特性
        2.2.4 不同遮荫环境下温湿度差异及植株生长表现观察
        2.2.5 光合特性
        2.2.6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
        2.2.7 叶片SOD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膜质氧化程度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授粉品种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3.1.1 授粉品种花粉萌发特性
        3.1.2 芍药品种的自然结实特性
        3.1.3 授粉品种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3.2 花后遮荫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及生理特性
        3.2.1 花后遮荫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3.2.2 花后遮荫对芍药光合生理的影响
        3.2.3 花后遮荫对芍药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2.4 花后遮荫对芍药叶片SOD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膜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授粉品种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4.1.1 授粉品种花粉活力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4.1.2 授粉组合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
    4.2 花后遮荫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
        4.2.1 花后轻度遮荫显着提升了芍药当年的结实特性
        4.2.2 花后遮荫减缓了强光对芍药叶片的灼伤
        4.2.3 花后遮荫提升了光合性能
        4.2.4 花后遮荫明显改善了芍药叶绿素荧光特性
        4.2.5 花后遮荫减缓了叶片失绿、渗透调节和生物膜系统受损
        4.2.6 花后遮荫影响芍药结实特性模型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油菜春化及其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春化的研究
        1.1.1 植物春化的遗传研究
        1.1.2 春化过程的分子调控
        1.1.3 春化的表型及生理生化研究
    1.2 QTL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1 作图群体
        1.2.2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3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处理后生理生化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的处理方法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春化时间对白菜型冬油菜现蕾开花的影响
        2.2.2 春化时间对白菜型冬油菜株高的影响
        2.2.3 春化时间对白菜型冬油菜结实性能的影响
        2.2.4 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感温性品种:表型特征与春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2.2.5 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发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2.6 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7 低温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发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质膜透性的影响
        2.2.8 低温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植物激素的影响
        2.2.9 生理生化指标与春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表型特征
        2.3.2 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生理生化特征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幼苗低温春化处理后生理生化特性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甘蓝型油菜表型分析
        3.3.2 甘蓝型油菜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春化相关基因/QTL定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表型鉴定
        4.2.3 生理指标测定
        4.2.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2.5 QTL定位及命名方式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3.2 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4.3.3 QTL定位分析
    4.4 讨论
        4.4.1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4.4.2 QTL定位
第五章 甘蓝型冬油菜17NTS57 春化基因(BnFLC、BnVRN2)克隆与表达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RNA的提取
        5.2.3 FLC、VRN2 基因的克隆
        5.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5 基因的表达分析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甘蓝型油菜17NTS57 BnFLC、BnVRN2 基因克隆
        5.3.2 甘蓝型冬油菜BnFLC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特性分析
        5.3.3 BnFLC基因系统进化树
        5.3.4 甘蓝型冬油菜BnVRN2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特性分析
        5.3.5 BnVRN2基因系统进化树
        5.3.6 甘蓝型冬油菜春化基因BnFLC、BnVRN2 的表达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白三叶育种研究现状
    1.2 白三叶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
    1.3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
    1.4 白三叶抗寒性的研究
    1.5 提高抗寒性研究方法
        1.5.1 低温驯化及杂交育种
        1.5.2 外源物质对植物抗寒性的调控
        1.5.3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提高抗寒性上的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括
    2.2 试验材料
    2.3 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
        2.3.1 物候期的测定
        2.3.2 株高及茎叶形态观测
        2.3.3 生长速度及再生速度的测定
        2.3.4 茎叶比的测定
        2.3.5 产量的测定
        2.3.6 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2.3.7 营养成分的测定
        2.3.8 越冬率的测定
    2.4 白三叶新品系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
        2.4.1 室内低温胁迫试验
        2.4.2 田间自然低温胁迫试验
        2.4.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研究
        3.1.1 白三叶新品系的物候期
        3.1.2 白三叶新品系的株高及茎叶形态观测
        3.1.3 白三叶新品系的生长速度
        3.1.4 白三叶新品系的再生高度与再生速度
        3.1.5 白三叶新品系的茎叶比
        3.1.6 白三叶新品系的产量
        3.1.7 白三叶新品系的光合作用与叶绿素含量
        3.1.8 白三叶新品系的营养成分
        3.1.9 白三叶新品系的越冬率
    3.2 白三叶新品系对室内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3.2.1 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2 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低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6 低温胁迫对超氧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3.2.7 低温胁迫下白三叶抗寒性综合评价
    3.3 白三叶新品系对田间自然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3.3.1 自然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3.2 自然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3 自然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4 自然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5 自然低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6 自然低温胁迫对超氧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3.3.7 白三叶自然低温胁迫下抗寒性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白三叶新品系的品种特性
    4.2 白三叶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的关系
    4.3 白三叶丙二醛与抗寒性的关系
    4.4 白三叶可溶性糖与抗寒性的关系
    4.5 白三叶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的关系
    4.6 白三叶游离脯氨酸与抗寒性的关系
    4.7 白三叶超氧物歧化酶与抗寒性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生理生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种子的处理方法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表型统计
        1.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1.3.3 内源激素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春化时间对白菜型冬油菜现蕾开花的影响
    2.2 春化时间对白菜型冬油菜株高的影响
    2.3 春化时间对白菜型冬油菜结实性能的影响
    2.4 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感温性品种表型特征与春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2.5 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发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6 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7 低温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发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质膜透性的影响
    2.8 低温春化处理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发种子植物激素的影响
    2.9 生理生化指标与春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表型特征
    3.2 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生理生化特征
4 结论

(7)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远缘杂交与异源多倍体
    1.2 芸薹属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2.1 芸薹属简介
        1.2.2 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2.1 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
        1.2.2.2 远缘杂交转入抗性基因
        1.2.2.3 远缘杂交导入优良农艺性状
        1.2.2.4 远缘杂交创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1.3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1.3.1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
        1.3.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
    1.4 植物单体异附加系研究概况
        1.4.1 单体异附加系
        1.4.2 单体异附加系的培育方法
        1.4.3 单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1.4.3.1 形态学鉴定
        1.4.3.2 生化标记鉴定
        1.4.3.3 分子标记鉴定
        1.4.3.4 细胞学标记鉴定
        1.4.4 单体异附加系的应用策略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以附加系为桥梁选育甘蓝型油菜inap CMS的恢复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细胞学观察
        2.2.3 花粉育性观察
        2.2.4 小孢子培养
        2.2.4.1 选蕾
        2.2.4.2 消毒
        2.2.4.3 抽提小孢子
        2.2.4.4 加倍培养
        2.2.4.5 胚诱导培养
        2.2.4.6 再生苗培养
        2.2.4.7 倍性检测
        2.2.5 田间实验与性状考察
        2.2.6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7 原位杂交
        2.2.7.1 探针标记和封阻DNA的制备
        2.2.7.2 原位杂交制片
        2.2.7.3 原位杂交
        2.2.7.4 拍照保存和图片处理
        2.2.8 SSR分析
        2.2.8.1 PCR反应体系
        2.2.8.2 PCR程序及琼脂糖凝胶检测
        2.2.9 AFLP分析
        2.2.9.1 DNA酶切与连接
        2.2.9.2 预扩增
        2.2.9.3 选择性扩增
        2.2.9.4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检测
        2.2.10 品质分析
        2.2.11 恢复基因的BSA重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菘油”CMS恢复系的选育
        2.3.2 恢39的表型特征
        2.3.2.1 恢39的苗期形态特征
        2.3.2.2 恢39的成株期形态特征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
        2.3.2.3 恢39的花器官形态及自交结实
        2.3.3 恢39的普通细胞学和原位杂交分析
        2.3.4 恢39的SSR和 AFLP分析
        2.3.5 恢39种子脂肪酸及硫苷组成分析
        2.3.6 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分析和初定位
    2.4 讨论
        2.4.1 甘蓝型油菜inap CMS恢复系的创建
        2.4.2 恢复系恢39中来自菘蓝的性状
        2.4.3 甘蓝型油菜inap CMS恢复系恢39 的应用
3 全套白菜-黑芥单体异附加系的创建及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SSR分子标记鉴定
        3.2.3.1 PCR反应体系
        3.2.3.2 PCR程序及琼脂糖凝胶检测
        3.2.4 染色体计数和染色体行为观察
        3.2.5 花粉育性观察
        3.2.6 茎尖培养
        3.2.7 原位杂交
        3.2.7.1 探针的制备
        3.2.7.2 双色原位杂交
        3.2.8 表型考察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的创建
        3.3.2 黑芥染色体的雌雄配子传递率
        3.3.3 MAALs的细胞学分析
        3.3.4 黑芥B基因组rDNA位点定位
        3.3.5 白菜-黑芥MAALs的表型特征
        3.3.6 B3植株的紫色表型
    3.4 讨论
        3.4.1 白菜-黑芥MAALs的创建
        3.4.2 黑芥染色体在MAALs中的染色体行为及传递率
        3.4.3 黑芥一些性状的染色体定位
        3.4.4 白菜-黑芥MAALs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8)外源ABA和腐植酸对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1.2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2.2 外源调节物质对植物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2.2.1 ABA对植物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2.2.2 腐植酸对植物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2.3 竹类植物低温胁迫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内容
        3.2.1 外源ABA对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3.2.2 外源ABA和HA配施对铺地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3.3 技术路线
    3.4 试验设计
        3.4.1 低温胁迫下5种地被观赏竹的外源ABA处理试验
        3.4.2 低温胁迫下铺地竹的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试验
    3.5 指标测定及方法
        3.5.1 生长指标测定
        3.5.2 生理指标测定
    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ABA对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4.1.1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4.1.2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叶片耐寒指数
        4.1.3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发笋数量
        4.1.4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冬季景观质量
        4.1.5 ABA缓解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的最佳浓度筛选
        4.1.6 小结与讨论
    4.2 外源ABA与HA配施对铺地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4.2.1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4.2.2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叶片耐寒指数
        4.2.3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发笋数量
        4.2.4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冬季景观质量
        4.2.5 ABA与HA配施下缓解铺地竹低温胁迫的最佳浓度筛选
        4.2.6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5.1.2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生长和景观质量
        5.1.3 外源ABA缓解不同竹种低温胁迫的最佳浓度
        5.1.4 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下铺地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5.1.5 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下铺地竹的生长和景观质量
        5.1.6 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下的最佳浓度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结实性与散粉忡的玉来耐高温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非生物胁迫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2 作物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1.2.1 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遗传研究
        1.2.2 关联分析在非生物胁迫上的应用
        1.2.2.1 关联分析
        1.2.2.2 关联分析在作物耐旱、耐盐和抗冻上的应用
        1.2.2.3 关联分析在作物耐高温上的应用
    1.3 玉米耐高温研究进展
        1.3.1 高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1 高温对玉米形态发育的影响
        1.3.1.2 高温对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
        1.3.1.3 高温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1.4 缓解高温伤害的方法
        1.3.2 耐高温遗传研究
        1.3.2.1 玉米耐高温鉴定方法
        1.3.2.2 玉米耐高温遗传研究
        1.3.3 玉米对高温的抗性机制
        1.3.3.1 植物热激蛋白与高温抗性
        1.3.3.2 植物激素与高温抗性
        1.3.4 玉米耐高温育种
        1.3.4.1 转基因在玉米耐高温的应用
2 引言
    2.1 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表型调查
        3.3.1 玉米结实性表型调查
        3.3.2 玉米散粉性表型调查
    3.4 统计分析
    3.5 玉米自交系的耐高温性状鉴定
    3.6 连锁群体
    3.7 关联群体
    3.8 近等基因系
    3.9 QTL位点及候选基因的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玉米结实性与散粉性高温性状抗性评价
    4.2 基于结实性的玉米耐高温遗传分析
        4.2.1 基于玉米结实性的连锁分析
        4.2.1.1 RIL群体结实性的描述性统计
        4.2.1.2 基于玉米结实性的QTL分析
        4.2.2 对主效抗性qSSR5-2和qSSR5-3的QTL验证
        4.2.3 基于结实性的玉米耐高温关联分析
        4.2.3.1 关联群体的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的分析
        4.2.3.2 关联群体结实性的描述性统计
        4.2.3.3 基于结实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4 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结果
        4.2.5 主效候选基因表达和序列分析
    4.3 基于散粉性的玉米耐高温遗传分析
        4.3.1 基于玉米散粉性的连锁分析
        4.3.1.1 RIL群体散粉性的描述性统计
        4.3.1.2 基于玉米散粉性的QTL分析
        4.3.2 基于散粉性的玉米耐高温关联分析
        4.3.2.1 关联群体散粉性的描述统计
        4.3.2.2 基于散粉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3 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耐高温鉴定方法
        5.2.2 玉米对高温抗性的QTL和候选基因功能
        5.2.2.1 结实性与散粉性QTL鉴定结果
        5.2.2.2 结实性与散粉性候选基因分析
        5.2.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表

(10)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的筛选及抗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寒生理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结构与抗寒性
        1.1.2 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
        1.1.3 丙二醛含量与抗寒性
        1.1.4 抗氧化酶活性与抗寒性
        1.1.5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
    1.2 植物抗寒性的评价方法
        1.2.1 田间自然鉴定法
        1.2.2 QTL定位法
        1.2.3 室内恢复生长法
        1.2.4 镜检法
        1.2.5 电导法
        1.2.6 隶属函数法
    1.3 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3.1 植物响应低温信号的主要转导途径
        1.3.2 植物抗寒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技术在植物低温逆境研究中的应用
    1.5 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优树初选
        1.7.2 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1.7.3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的生理变化和叶片解剖结构
        1.7.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的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挖掘
        1.7.5 乐东拟单性木兰抗寒相关候选基因的qRT-PCR分析
        1.7.6 乐东拟单性木兰抗寒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和抗寒机理
    1.8 技术路线
2 木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与收集保存
    2.1 研究方法
        2.1.1 资料查阅
        2.1.2 实地调查
        2.1.3 数据处理
        2.1.4 研究区域概况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兰科植物资源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2.2.2 木兰科植物在中国各省区的物种丰富度
        2.2.3 湖南省木兰科植物资源状况
        2.2.4 湖南省木兰科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
        2.2.5 湖南省与邻近省区的木兰科植物资源比较
        2.2.6 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
        2.2.7 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优良树种的确定
    2.3 讨论
3 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3.1 材料及处理
    3.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田间冻害调查
        3.3.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3 石蜡切片及叶片解剖结构观测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田间冻害等级调查
        3.4.2 叶片组织结构特征比较
        3.4.3 6种木兰科植物叶片结构指标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4.4 6种木兰科植物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3.4.5 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3.5 讨论
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调控机理
    4.1 材料及处理
    4.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叶片结构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3.2 RNA的提取
        4.3.3 RNA质量检测和浓度测定
        4.3.4 cDNA合成及文库构建
        4.3.5 转录组数据分析流程
        4.3.6 转录组测序及序列组装
        4.3.7 转录组测序质量及完整性评价
        4.3.8 读码框(ORF)预测和基因功能注释
        4.3.9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10 qRT-PCR候选基因与引物设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乐东拟单性木兰叶片组织结构对低温的响应
        4.4.2 低温胁迫对乐东拟单性木兰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4.3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4.4.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分析
    4.5 讨论
        4.5.1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测序组装质量评估
        4.5.2 低温胁迫下乐东拟单性木兰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4.5.3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
        4.5.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导代谢通路和应答机制
5 结论
    5.1 木兰科植物的资源调查与收集保存
    5.2 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5.3 乐东拟单性木兰转录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调控机理
6 创新点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6.1 创新点
    6.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接穗及种质资源保存名录
附录B 乐东拟单性木兰样品RNA质量检测图谱
附录C 乐东拟单性木兰RNA-seq测序的基因注释信息
附录D qRT-PCR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附录E qRT-PCR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附录F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信号的转导通路图
附录G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油菜不同品种逆境下结实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4-表油菜素内酯引发种子对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抗旱生理及叶角质层的影响[D]. 栗扬. 西南大学, 2021(01)
  • [2]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生理及茎基腐病致病菌含量影响[D]. 张璐鑫.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授粉品种及遮荫处理对芍药结实特性的影响[D]. 祁奇墨.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4]油菜春化及其基因定位研究[D]. 徐春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5]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D]. 屈璐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生理生化特征[J]. 徐春梅,邹娅,刘自刚,米文博,徐明霞,董小云,曹小东,郑国强,方新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5)
  • [7]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D]. 李鹏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8]外源ABA和腐植酸对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D]. 刁正科.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基于结实性与散粉忡的玉来耐高温遗传研究[D]. 王松峰.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的筛选及抗寒机理研究[D]. 李瑞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不同品种油菜在逆境条件下坐果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