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

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

一、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许峰,伊恩晖,安建博[1](2018)在《儿童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儿童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前与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以及代偿性头位比较,分析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5例儿童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进行手术前后立体视觉的检查,并统计其分析差异。结果手术后患儿的远、近立体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小度数垂直斜视、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术后立体视改善比较好,P<0.05;术前有代偿头位的儿童术后立体视改善效果非常显着,P<0.01;手术年龄对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儿童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明显改善,垂直斜视度的大小、术前有无代偿头位、矫正视力对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均有显着影响。

孔淼,张丽军,冯雪亮,姚霞[2](2017)在《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4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随访514个月,共治愈110例(88.71%),好转12例(9.68%),无效2例(1.61%)。结论手术是矫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可靠的方法,有效率达98%以上。

陈丽萍[3](2016)在《上斜肌加强术与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上斜肌折叠术与下斜肌切断术对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效果。主要从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眼底客观旋转度数的改变,代偿头位的改善、双眼视觉以及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影响等方面,对两种术式疗效分析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到2015年10月因“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单眼上斜肌折叠术或者下斜肌切断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上斜肌折叠组22例(单眼22例)及下斜肌切断组25例(单眼25例)纳入本研究。观察记录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度的改变、眼底客观旋转斜度的变化、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变化、头位的变化、以及双眼视的变化。手术前后根据眼底照片记录眼底客观旋转度数,使用Coredraw软件测量黄斑-视盘夹角(fovea disc angle,FDA);测量头部向健眼和患眼两侧倾斜时,患眼垂直斜视度数的差值,大于5.0PD为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骨科测量进行代偿头位的度数测量,一侧平行于脸部矢状轴,另一侧垂直于地面;同视机、Titmus立体视评估双眼视功能。所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 l7.0软件上进行。结果:1、单眼下斜肌切断术组,术前原在位垂直数斜视度为(12.22±3.79)PD,术后减少至(3.52±2.17)PD,平均矫正量为(8.52+2.67)PD。22例行单眼上斜肌折叠的手术患者,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4.24±1.72)PD,平均矫正量为(2.23±1.91)PD。两种术式矫正原在位垂直斜视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F=11.38,P(27)0.05),上斜肌折叠手术中,原在位斜视度数的矫正量与上斜肌折叠的手术量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235,P(29)0.05)。2、下斜肌切断组中,患者术前头部向患眼侧与健眼侧两侧倾斜时,患眼的斜视度数的差值为10.00PD28.00PD;术后末次复诊,差值为2.00PD12.00PD。术前组与术后末次复查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前25例患者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转阴率24%(6/25),其余76%(19/25)患者仍为阳性。22例上斜肌折叠组,术前头部向两侧倾斜时,患眼的斜视度数的差值为5.00PD17.00PD;术后末次复诊,差值为0.00PD14.00PD。术前组与术后末次复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术前患者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末次复诊77.27%(17/25)的患者Bielschowsky歪头试验转阴,22.73%(5/22)的患者仍为阳性。6例患者术后转为阴性。两组采用Fisher确切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种术式对 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转阴率有明显差别。3、25例单眼下斜肌切断患者,术前总FDA为(22.67士7.77)°,末次复查总FDA分别为(15.94士7.81)°,FDA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9,P<0.05)。22例单眼上斜肌折叠患者,术前总FDA为(17.76士6.23)°,末次复查总FDA为(9.60士6.26)°,FDA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34,P<0.05),术后1天组与末次复查组组间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4、下斜肌切断和上斜肌折叠两种术式,均可提高双眼视功能。下斜肌切断手术和上斜肌折叠手术术后代偿头位均可得到改善。上斜肌折叠手术的患者,术后短期出现轻度的内上转受限,远期仅1例患者出现内转眼极度内上转时出现复视。而下斜肌切断组并未出现任何的并发症。结论:1、上斜肌折叠术通过加强松弛的上斜肌肌腱,解决上斜肌功能落后。下斜肌切断术可有效的缓解因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引起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根据Knapp分型,选择合适的术式,两种手术方式在矫正原在位垂直斜度上有明显差异。上斜肌折叠手术适用于:上斜肌肌腱松弛,符合Knapp II型;原在位垂直斜度较小;已行下斜肌减弱术,仍有残留头位;存在明显客观或者主观旋转。下斜肌切断手术适用于:下斜肌亢进为主,符合Knapp I型;垂直斜度<15PD;代偿头位明显;存在客观旋转。2、对于因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外旋转偏斜,上斜肌折叠术与下斜肌切断术均能明显矫正。两种手术方式在旋转偏斜量的矫正上,下斜肌切断手术稍多于上斜肌折叠手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短期效果稳定,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3、上斜肌折叠手术与下斜肌切断手术这两种术式对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转阴率有明显差别,上斜肌折叠手术对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转阴率(77.27%)明显高于下斜肌切断术(24%)4、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改善代偿头位。5、本研究中,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平均3个月,对于手术效果是否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回退趋势,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胡卫群,蔡佳玉,刘钊臣,张丹娜[4](2014)在《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对68例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原在位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同侧眼直肌手术。伴有水平斜视者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一期或分期手术矫正。结果:治愈58例,治愈率85.3%,好转7例,好转率10.3%,无效3例,无效率4.4%。结论: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垂直斜视度及水平斜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通过一期或分期手术,可有效获得较高治愈率。

张晖[5](2013)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对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斜视的手术时机选择,探讨不同类型斜视的手术设计,分析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的同视机训练对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集的85例斜视患者根据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51例,占60.00%;共同性内斜视组16例,占18.82%。麻痹性斜视组13例,占15.30%,特殊类型斜视组5例,占5.88%。同视机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情况。结果:外斜视手术方式多选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内斜视手术主要选用双眼内直肌后徙术,上斜肌麻痹多行患眼下斜肌适量后徙或转位术,麻痹性内斜和外斜手术方式为患眼水平肌后徙联合缩短术,外斜V征手术方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上移半个肌腱,伴有斜肌亢进者需同时行斜肌减弱术,固定性内斜1例手术方式为患眼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术。85例患者术后正位73例(85.89%)。同视机检查有双眼视觉功能者,术前24例(28.23%),术后56例(65.88%)。共同性外斜视中术前18例,术后33例;共同性内斜视中术前2例,术后9例。麻痹性斜视术前均无视功能,术后10例,特殊类型斜视中4例外斜V征患者术前术后均有视功能,固定性内斜术前及术后均无视功能。双眼视觉功能手术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可见明显改善。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及术后及时训练对于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有利,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效果更明显。术后通过训练即能促进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又可以巩固手术效果。

李杰[6](2013)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手术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疗效,并将单侧和双侧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单侧和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上斜肌的影像学形态变化,计算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及双眼的比值,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发病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9例(51眼),其中单侧患者27例(27眼),双侧患者12例(24眼);年龄3-38岁,平均10.36岁,将有眼底像资料的17例正常人作为眼底FDA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其术前、术后垂直斜度、代偿头位以及眼底FDA的矫正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将其中有CT资料的26例(34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设为病例组,其中单侧患者18例(18眼),双侧患者8例(16眼);有CT资料的17例(34眼)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使用日本Cannon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像,CorelDraw12.0绘图软件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 FDA);应用计算机体层扫描(CT)技术和CT图像测量方法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上斜肌进行冠状位扫描检查,测量并计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和正常人的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并进行比较,计算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双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的比值,并与正常对照组双眼间的比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27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治愈22例,改善5例;12例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治愈10例,改善1例,余1例隐蔽型上斜肌麻痹患者于二次手术取得治愈。术前有代偿头位者32例(占82.05%),术后原有代偿头位消失或基本消失26例(占81.25%),好转5例(占15.63%),1例患者头歪向对侧,诊为隐蔽型上斜肌麻痹,二次矫正术后头正位。术前Bielschowsky阳性者30例(单侧26例,双侧4例),术后转阴18例,改善12例。2.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3例(48.15%)表现为麻痹眼的外旋,4例(14.81%)表现为非麻痹眼的外旋,余10例(37.04%)患者双眼均存在外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组术前眼底FDA为(12.23±6.44)。,非麻痹眼组眼底FDA为(11.94±5.08)°,双侧患者眼底FDA为(19.10±8.19)。,正常对照组眼底FDA为(6.57±2.70)°,单侧麻痹眼组与非麻痹眼组比较,F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麻痹眼组、非麻痹眼组与双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比较,前两者的FDA均明显小于后者(P<0.05);单侧麻痹眼组、单侧非麻痹眼组及双侧麻痹组患者眼底FDA均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3.单侧麻痹患者麻痹眼组术后眼底FDA为(7.15±5.06)°,非麻痹眼组术后眼底FDA为(8.66±6.90)°,双侧患者术后眼底FDA为(9.34±5.78)°,正常对照组眼底FDA为(6.57+2.70)°,上述四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麻痹眼组、单侧非麻痹眼组和双侧麻痹组各组术前与术后眼底FD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对照组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为(9.98±1.08)mm2,单侧麻痹眼组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为(6.05±3.29)mm2,单侧非麻痹眼组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为(10.52±1.61)mm2,双侧患者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均值为(8.67±2.08)mm2;单侧麻痹眼组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与正常对照组及单侧非麻痹眼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双侧患者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侧非麻痹眼组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对照组双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的比值:右眼/左眼为1.00±0.08,95%的可信区间为0.97~1.05;左眼/右眼为0.99±0.08,95%的可信区间为0.98-1.03;双眼比值的均值为1.00±0.08,95%的可信区间为0.98-1.03。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麻痹眼与非麻痹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比值为0.55±0.26,麻痹侧的上斜肌肌肉宽度约为对侧的50%;单侧患者比值的95%可信区间为0.42-0.68,远小于正常对照组,且低于正常对照组可信区间的下限。结论:1.手术可有效矫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垂直斜视及眼球的外旋斜视,并对改善代偿头位起积极作用。如果最大垂直斜视度位于上斜肌作用方向,且术中其牵拉试验上斜肌肌腱松弛,可考虑行上斜肌折叠术。2.单侧及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眼球外旋,双侧患者外旋程度比单侧患者重;单侧患者麻痹侧与非麻痹侧的外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眼球外旋不仅表现在麻痹眼,也可以表现在非麻痹眼或双眼。3.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横截面积在CT冠状位影像上可明显缩小;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双眼上斜肌明显不对称,麻痹侧的上斜肌较对侧明显纤细,其横截面积平均约为对侧的50%。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重要辅助手段。

陈平[7](2013)在《垂直微小眼位变化对眼底影像下眼球旋转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眼球垂直微小眼位的改变是否产生明显的眼球旋转变化,为斜肌手术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1~2012.12在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就诊,符合如下条件的检查者:年龄6-25岁,无眼球运动受限,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无垂直斜视,无弱视,无散光或复合及混合散光<1.00D,无全身疾病。取得被检者配合后,须完善如下检查:眼轴、角膜曲率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眼位及眼外肌功能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及眼底照相检查。应用蔡司ZEISS VISUCAMPRO NM眼底照相机拍摄每只眼第一眼位、轻微上转及轻微下转位的后极部眼底像,每个眼位拍摄三张。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每张眼底照片的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orea-discangle,FDA),每张照片不同时间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眼位不同分别记录为FDA、FDA-H(forea-disc angle-high position)、FDA-L(forea-disc angle-lowposition)。同一眼位三张照片重复率差者排除,完善检查者共计128例,其中16例排除。所有照片由两位测量者分别测量三次,以排除由测量者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所有照片按照不同眼位、双眼视功能、水平斜视程度、等效球镜及下斜肌功能情况分组,并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112例被检者(224只眼)完善相关检查并纳入统计。双眼及单眼的FDA、FDA-H和FDA-L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双眼视功能有、无及水平斜视程度分组后,统计双眼FDA各分组间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单眼等效球镜及下斜肌功能情况的分组,统计单眼FDA各分组间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底影像下第一眼位时眼球呈轻微的外旋转状态,眼球在轻微上转时外旋转加大,轻微下转时外旋转减小。双眼视觉的存在与否及水平斜视程度的差异对眼球旋转变化不产生明显影响。等效球镜的大小及下斜肌功能情况的不同对上述变化亦无显着影响。

谢小华,张敏,谢芳,杜东成[8](2013)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着、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杨浩江,李林,司马晶,窦晓燕,魏玉丽[9](2013)在《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观察,探讨其术后成功重建双眼视觉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34眼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结果: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不同视力手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情况,发现好视力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差视力组好,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数术后立体视改善情况不同,大度数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小度数组差,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有无代偿头位,发现有代偿头位组术后立体视好于无代偿头位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视力、斜视度、代偿头位对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均有影响。

冯柯红,龚宇,刘香[10](2012)在《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3岁前的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设计、手术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4例3岁前的婴幼儿上斜肌麻痹矫正手术,女26例,男28例,单眼49例(90.7%),双眼5例(9.3%),合并水平斜视5例(9.3%),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5.5%),发病年龄36个月,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5年,术后1周眼位正位、轻度欠矫或过矫分别为50%、31.4%;代偿头位消失、明显减轻分别为51.8%、29.6%;Bielschowsky征全部转阴。结论 3岁前的婴幼儿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的疗效是肯定的,早期手术能尽早改善代偿头位。

二、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3)上斜肌加强术与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上斜肌折叠手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2.2 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关于垂直斜视手术设计方案
    3.2 关于垂直斜视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安排
    3.3 手术的操作注意事项

(5)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与设备
    1.3 检查方法
    1.4 斜视手术适应证及方法
    1.5 术后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3.1 斜视手术的时机
    3.2 斜视手术设计
    3.3 斜视手术前后的训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手术方式、疗效及随访
    1.4 统计方法
结果
    2.1 手术疗效
    2.2 眼底FDA分析
    2.3 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垂直微小眼位变化对眼底影像下眼球旋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导师介绍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分组
第二章 结果
    2.1 不同眼位双眼 FDA 和的比较
    2.2 双眼视觉功能的状态对不同眼位 BFDA 变化的影响
    2.3 水平型斜视对不同眼位 BFDA 变化的影响
    2.4 不同眼位单眼 FDA 的比较
    2.5 屈光状态对不同眼位 UFDA 变化的影响
    2.6 下斜肌功能对不同眼位 UFDA 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1.2.2手术方法
2结果
    2.1疗效判定
    2.2治疗效果
3讨论

(9)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分析[J]. 许峰,伊恩晖,安建博.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8(01)
  • [2]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观察[J]. 孔淼,张丽军,冯雪亮,姚霞.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02)
  • [3]上斜肌加强术与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分析[D]. 陈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4]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分析[J]. 胡卫群,蔡佳玉,刘钊臣,张丹娜. 国际眼科杂志, 2014(01)
  • [5]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D]. 张晖. 石河子大学, 2013(04)
  • [6]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研究[D]. 李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7]垂直微小眼位变化对眼底影像下眼球旋转的影响[D]. 陈平. 济南大学, 2013(05)
  • [8]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J]. 谢小华,张敏,谢芳,杜东成.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4)
  • [9]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J]. 杨浩江,李林,司马晶,窦晓燕,魏玉丽.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3)
  • [10]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疗效分析[J]. 冯柯红,龚宇,刘香.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2(03)

标签:;  ;  ;  

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手术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