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术治疗小儿流涎26例

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术治疗小儿流涎26例

一、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治疗小儿流涎2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艳[1](2016)在《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调肝生血法,观察小柴胡汤、当归补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自拟柴胡生血方对失血加饥饿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的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探讨《黄帝内经》“肝生血气”理论,为临床治疗贫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肝生血气”理论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对《中华医典》中1000多种中医古代医籍有关“肝生血”理论的疏理和分析,总结归纳“肝生血”理论。2.选取SPF级小鼠雌雄各半分笼饲养,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贫血小鼠模型,周期14天。各治疗组于第15天开始,每日进行中药汤剂灌胃,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①观察血虚小鼠体重、体态改变;②分别于灌药1周、2周后,每组随机选取雌雄各4只小鼠采用摘眼球取血的方法取血,进行外周血血常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SCF、EPO、 IL-3、TGF-β1、TNF-α含量:③处死动物摘取小鼠肝脏、心脏、脑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脑、心、肝组织缺血的病理改变,并评分统计。结果:1.体重变化:造模前、后,实验小鼠体重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灌药组和模型组比较,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灌药第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小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增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空白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5组小鼠的体重均小于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血常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对外周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灌药1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鼠血常规RBC、HGB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灌药2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RBC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柴胡生血方组HGB、WB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3.血清中细胞因子指标检测结果:(1)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2)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SCF含量显着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灌药2周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IL-3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在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但只有柴胡生血方组TGF-β1显着降低(P<0.05)。(5)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4.脑、心、肝组织病理统计结果: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中,只有肝脏组织病理指标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病变程度及病变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生血是肝应春生之气,有促生、催生及生发作用,能助他脏以生血。肝可以通过应生发之机,调节各脏腑生血功能,从而协助各脏腑完成血的生成。2.柴胡生血方对小鼠体重改善作用明显;在生血效应中,小柴胡汤表现为早期的促生血作用,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生血效应持续,柴胡生血方在灌药第二周后生血效应明显且对促WBC成生效果强于其余用药组,当归补血汤生血效果不及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与柴胡生血方。3.本造模方法得到的复合病因贫血小鼠模型对脑、心组织的病理影响不大,在组织缺血时,肝脏比心、脑组织敏感。在灌药后,几个补血药均对贫血小鼠肝脏病理缺血状态有所改善。4.小柴胡汤早期促生血作用机制可能与小柴胡汤率先促进干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因子SCF表达、显着降低TNF-α表达有关;小柴胡汤、柴胡生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可显着促进EPO、抑制TGF-β1、TNF-α表达。5.根据“肝生血气”理论确立的“调肝生血法”,在治疗血虚疾病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贫血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依据。

邓强庭[2](2014)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第36卷总目次》文中指出

隋晓峰[3](2010)在《针灸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灸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现状,优化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183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训练组、结合组,针刺组采用针刺方法,训练组采用现代功能训练康复方法,结合组采用针刺和现代功能训练康复方法,各组均治疗90次比较疗效。结果:按显效、有效、无效类,结合组显着高于康复训练组、针刺组(P<0.01)。同时治疗组结果显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肯定了针灸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临床疗效,尤以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综合治疗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较显着。针灸能显着增加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瘫儿智力语言及运动发育,减少伤残,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郝静[4](2010)在《针灸疗法配合智力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索目前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合并智力低下等合并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优化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96例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训练组、结合组,针刺组采用针刺方法,训练组采用教育个训、感统训练等单纯智力训练方法,结合组采用针刺和智力训练等综合康复方法,各组均治疗一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按显效、有效、无效类,经一定时间治疗后,结合组有效率显着高于训练组、针刺组(p<0.01);结合组发育商进步明显,与针刺组、训练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针刺与智力训练相结合对于提高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发育商、对患儿的智能恢复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疗效影响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智力训练。结论:肯定了针灸在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中的临床疗效,尤以针灸结合智力训练综合治疗疗效较显着。针灸能显着增加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瘫儿智力发育,提高其智力水平

孔妍[5](2010)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造模组(B),头穴丛刺组(C),环境刺激组(D),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组(E),每组20只。各组再按造模后14d、28d处死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8%氧氮混合气体,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检测各组海马CA1区MAP-2的表达。结果(1)学习记忆检测:造模组与假手术组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组与模型组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组与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免疫组化检测: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组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组与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多于单纯头穴丛刺组,单纯环境刺激组(P<0.05)。结论(1)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法能够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2)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法使海马CA1区MAP-2的表达增高,提示存在神经细胞再生。

曾超高[6](2009)在《针刺治疗对脑瘫患儿的BAEP、VEP及ERP P300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采用针刺治疗脑瘫,运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对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定,结合现代医学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神经电生理各相关指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 P300)变化,探讨评估针刺在脑瘫的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课题所有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于2008年7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在病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西医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40例脑瘫患者纳入研究。选取基本腧穴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智针、足三针,同时结合辨证(症)配穴。辨证配穴采用快速点刺法,不留针,一般针刺0.1-0.3寸。对于基本腧穴和辨症配穴,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方法,其余腧穴则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0.8寸。留针30min,每10分钟捻转1次,每支针捻转1s,予平补平泻手法。第三次捻针后全部出针。每周接受治疗4次,32次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CADWELL(Sierra WaveⅡ)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的BAEP、VEP及ERP P300。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综合功能的评估;②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BAEP、VEP及ERPP300的观察分析。结果:据《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定,患儿接受治疗后症状改善,治疗后患儿得分普遍高于治疗前;部分患儿的BAEP各波形的分化较前佳,峰潜伏期(peaklatency,PL)较前缩短、波幅(amplitude,AMP)较前增高,部分差异明显;部分患儿的VEP各波形的分化较前佳,潜伏期较前缩短,波幅较前增高,但差异不明显;患儿ERP P300各波形的分化普遍较前佳,其中P300潜伏期缩短较显着,P300波幅较前增高较显着。结论:1.研究初步显示,运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可行的,并取得较好疗效。2.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促进脑瘫患儿听觉通路、视觉通路和认知功能的功能发育,认知功能的改善相对比较显着。3.接受针刺治疗后,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与BAEP、VEP及ERP P300的分析结论基本吻合。

孙雨飞[7](2009)在《三针组穴健脾法干预脾虚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采用三针组穴健脾法治疗脑瘫,并用《小儿脑瘫脾虚证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对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脾虚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探讨此方法在脑瘫的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课题所有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小儿脑病门诊于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在病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40例脑瘫患者分成三针组穴健脾法治疗组(20例)和传统针刺法对照组(20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期间均指导家长在家自行综合康复训练并给予中药免煎冲剂异功散口服的基础上,治疗组选取头针配合健脾组穴针刺,对照组参照教材选穴针刺。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12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小儿脑瘫脾虚证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观察指标变化。结果:1.据《小儿脑瘫脾虚证量表》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和次要症状、体征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大便失调、形体消瘦、口流清涎三项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据《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纲,从脾论治小儿脑性瘫痪,采用三针组穴健脾针法对改善脑瘫患儿脾虚症状,改善其营养不良、体质差、易外感等状况,从而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积极意义,为临床小儿脑瘫的论治提供了中医指导思路。

刘永锋[8](2008)在《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性瘫痪,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永久的非持续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其他如认知、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继发性骨肌疾患等并发障碍。它是目前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口素质,也给患儿带来了沉重的身心困扰。如今,对脑瘫的研究已遍及世界各国,涉及到众多领域,已从家庭、医院、专门的康复机构扩展到学校和社会;研究的目标并不是让其变成一个正常儿童,而是最大限度纠正其缺陷,发展其各项功能,使其融入社会并能独立生活。临床治疗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本研究首先回顾了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近二十年中医针灸临床治疗脑瘫的各种方法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从病因、分型、辅查、治疗、评定等方面阐述了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对此认识仍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中。接着本文回顾了中外的音乐治疗发展史,从借助巫术、宗教发挥其治疗作用开始到演变成一种系统的治疗工具,从中揭示了音乐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和实验文献显示虽然音乐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范围也在扩大,但多是小样本试验,尚欠说服力;对其治疗机制探讨也不够深入。本文主要研究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本课题所有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于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3月15日期间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在病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西医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要求的40例脑瘫患者分为A组(针刺+音乐治疗)和B组(针刺治疗)。(2)两组针刺方法相同,依据“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理论选取基本腧穴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智针、足三针,同时结合辨证(症)配穴。辨证配穴采用快速点刺法,不留针,一般针刺0.1-0.3寸。对于基本腧穴和辨症配穴,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方法,其余腧穴则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0.8寸。留针30min,每10分钟捻转1次,每支针捻转ls,不做补泻手法。第三次捻针后全部出针。每两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36次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A组患儿在针刺的基础上,予针刺时聆听五行音乐,针刺后参与音乐活动如击鼓、唱歌、跳舞等,音乐活动30min,疗程同针刺。(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综合功能的评估;②音乐疗法干预针刺前、中、后患儿的焦虑状态;③音乐疗法干预针刺前、中、后患儿疼痛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相似,包括年龄、性别、分型等差异均无显着性,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2)两组mYPAS评分在针刺1min呈上升趋势,针刺15min逐渐下降,针刺30min时略有升高,但A组使mYPAS评分在针刺15min下降较B组明显(F=6.60,P=0.014<0.05)。同时,组问比较显示,两组mYPAS评分针刺前和针刺lmin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针刺15min时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针刺30min比较差异极显着性(P<0.01)。(3)针刺前,两组CHEOPS和FACES评分均<6分。针刺1minCHEOPS评分基本满意率A组高于B组,FACES评分基本满意率则相反。针刺15min、30min CHEOPS和FACES评分基本满意率A组均比B组高。(4)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A组患者经针刺与音乐治疗后认知、言语、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自理能力未见改善。B组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认知、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言语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均有改善,但差异不显着(P>0.05),自理能力未见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前各功能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后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差异显着(P<0.05)。结论:(1)研究初步显示,运用“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可行的,并取得较好疗效。(2)音乐疗法能缓解脑瘫患儿针刺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和焦虑情绪,这对提高其生活质量起了作用。(3)音乐疗法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是可行的,与针刺疗法相结合不但可行的而且效果更佳,其中认知、言语、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尤为突出。

陈飞[9](2006)在《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血管蒂制作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的可能性及其在头颈部修复中的价值,研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规律及其对胸锁乳突肌岛状瓣使用的影响。 方法 (1) 对8具尸体及131例(共182侧颈部)因头颈肿瘤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术中进行以下解剖学测量:胸锁乳突肌乳突尖—胸骨头的距离;副神经出肌点—锁骨中点、副神经出肌点—胸锁关节、副神经出肌点—耳大神经出肌点的距离;副神经入斜方肌点—锁骨中点距离;副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毗邻关系;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点位置、直径、分支情况;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起点直径、入肌点位置、入肌点处直径及入肌前分支情况;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点—胸锁乳突肌支血管起点距离,胸锁乳突肌支血管起点—进入胸锁乳突肌处的距离;测量喉上神经、舌下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毗邻关系;将0.2%亚甲兰溶液2ml向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注入,观察该血管的供血区域。(2) 收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75例(108侧)颈淋巴结标本,其中喉癌59例(85侧颈部),下咽癌16例(23侧颈部)按颈部解剖分区分类后进行病理检查确定颈淋巴结转移情况。(3) 将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及其伴行静脉为血管蒂,以该血管供血区域根据术中具体需求分别制作成三类岛状瓣来修复头颈部缺损共16例,其中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及舌根8例,下咽及喉重建4例,颈段食道

黄宇琦[10](2005)在《胸锁乳突肌筋膜痛的解剖学及其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候之一,分类繁多,病因尤为复杂。胸锁乳突肌肌筋膜扳机点的存在是头痛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与人们所认识的颈源性头痛不同的是肌筋膜性疼痛不累及颈椎的骨性结构及颈椎间盘,只是与颈部的肌肉和筋膜有关。因此,对头痛者,不应忽略对枕颈部肌肉,特别是胸锁乳突肌肌筋膜扳机点的详细检查。 第一部分 胸锁乳突肌筋膜扳机点疼痛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选择37名健康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年龄为50—84岁,平均年龄为64岁。选择35例健康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组,年龄为19—30岁,平均年龄23岁。按胸锁乳突肌在乳突部附着的情况,选择乳突前、乳突中和乳突后三个常见的扳机点部位。通过压力传感器的监测,并用VAS疼痛量化表进行评分。 结果 老年男性的VAS疼痛评分(5.226±0.331)与老年女性的(5.531±0.379)的评分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青年男性的VAS疼痛评分(2.940±0.331)与青年女性的(3.982±0.405)的评分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 中老年组压痛评分为5.358±2.309,青年组压痛评分为3.357±1.956。两

二、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治疗小儿流涎2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治疗小儿流涎2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条件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药物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2.3 实验用药制备方法
        2.2.4 实验动物的给药剂量及方法
        2.2.4.1 给药剂量
        2.2.4.2 给药方法
        2.2.5 实验动物组织取样
        2.2.5.1 眼球后静脉丛采血与摘眼球取血
        2.2.5.2 脑、心、肝组织摘取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2.6.1 动物一般指标的观测
        2.2.6.2 外周血常规检测
        2.2.6.3 外周血清IL-3、EPO、TPO、TGF-β1、TNF-α检测
        2.2.6.4 小鼠脑、心、肝组织病理检测
        2.2.7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3.1.1 体态观察结果
        2.3.1.2 体重称量结果分析
        2.3.2 血常规指标
        2.3.2.1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HGB)结果比较
        2.3.2.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红细胞(RBC)结果比较
        2.3.2.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白细胞(WBC)结果比较
        2.3.2.4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血小板(PLT)结果比较
        2.3.3 细胞因子变化
        2.3.3.1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结果比较
        2.3.3.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红细胞生成素(EPO)结果比较
        2.3.3.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白介素-3(IL-3)结果比较
        2.3.3.4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结果比较
        2.3.3.5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比较
        2.3.4 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1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心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脑组织病理组织
        2.3.4.4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失血性贫血的认识
        3.1.1 贫血的流行病学研究
        3.1.2 失血性贫血
        3.1.2.1 急性失血性贫血
        3.1.2.2 慢性失血性贫血
        3.1.3 失血性贫血的治疗
    3.2 动物模型
        3.2.1 血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
        3.2.1.1 溶血性血虚模型
        3.2.1.2 骨髓抑制型血虚模型
        3.2.1.3 营养性血虚模型(缺铁性贫血模型)
        3.2.1.4 失血性血虚模型
        3.2.1.5 复合病因造模血虚模型
        3.2.2 观测指标的选取
        3.2.2.1 一般体征指标
        3.2.2.2 外周血象指标
        3.2.2.3 细胞因子指标
        3.2.2.4 病理指标
    3.3 调肝生血法治疗贫血研究
        3.3.1 血液的生成
        3.3.1.1 精、气、津液与血的生成
        3.3.1.2 五脏与血的生成
        3.3.2 肝生血理论研究
        3.3.2.1 源于“肝生血气”
        3.3.2.2 肝生血的机理
        3.3.3 调肝生血法的治疗机理
        3.3.3.1 对调肝生血的认识
        3.3.3.2 小柴胡汤促肝之生气生发
        3.3.3.3 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调肝补气生血
        3.3.3.4 柴胡生血方调肝以生血
    3.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
        3.4.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体态和体重的影响
        3.4.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3.4.2.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RBC的影响
        3.4.2.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HGB的影响
        3.4.2.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WBC的影响
        3.4.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4.3.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EPO的影响
        3.4.3.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SCF的影响
        3.4.3.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IL-3的影响
        3.4.3.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TGF-β1的影响
        3.4.3.5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TNF-α的影响
        3.4.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脑、心、肝组织病理影响
        3.4.4.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脑组织病理的影响
        3.4.4.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心组织病理的影响
        3.4.4.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酣件3

(3)针灸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脑瘫的针灸疗法研究概况
        1.1 各种针灸疗法概况
        1.2 综合治疗
        1.3 问题与展望
    2 脑瘫的现代康复疗法研究概况
        2.1 对家长的宣教
        2.2 物理治疗
        2.3 作业疗法
        2.4 语言治疗
        2.5 教育个训
        2.6 电学疗法
        2.7 药物治疗
        2.8 外科治疗
        2.9 引导式教育
        2.10 器械辅助治疗
        2.11 高压氧治疗
        2.12 细胞移植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处理
        1.5 研究病例的终止
        1.6 设计类型与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与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量表及功能评估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各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4.2 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语言功能比较
        4.3 各组患儿智能发育情况比较
讨论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3 脑瘫的中医治疗
    4 针刺治疗脑瘫机理的认识
    5 针灸治疗脑瘫的特色所在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针灸疗法配合智力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脑瘫及智力障碍的各种疗法概况
    1 小儿脑瘫及其合并智力障碍的针灸疗法概况
        1.1 靳三针疗法
        1.2 醒脑开窍针法
        1.3 头针法
        1.4 体针法
        1.5 头、体结合针法
        1.6 穴位注射法
        1.7 特殊疗法
        1.8 耳针
        1.9 七星针法
    2 智力障碍(智力低下)的针灸治疗概况
        2.1 脑瘫智力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的区别与联系
        2.2 益智聪慧针刺法
        2.3 通督调神针法
        2.4 毫针刺法
        2.5 电针法
        2.6 综合疗法
    3 其它中医疗法概况
        3.1 点穴疗法
        3.2 足反射疗法
        3.3 中西医结合疗法
        3.4 中药疗法
    4 脑瘫合并智力障碍的现代康复疗法概况
        4.1 对家长的宣教
        4.2 物理治疗
        4.3 作业疗法
        4.4 语言治疗
        4.5 教育个训
        4.6 引导式教育
        4.7 药物治疗
        4.8 外科治疗
        4.9 器械辅助治疗
        4.10 高压氧治疗
        4.11 细胞移植
    5 问题与展望
        5.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
        5.2 可重复性不强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处理
        1.5 研究病例的终止
        1.6 设计类型与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与分组
        2.3 量表及功能评估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脑瘫及智力障碍的认识
    2 祖国传统医学中针灸益智的作用机理
    3 现代医学中关于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病因
    4 现代医学对于针刺疗法的机理认识
        4.1 针刺治疗脑瘫的机理
        4.2 针刺益智的机理
    5 针灸治疗脑瘫合并智力障碍的注意事项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一)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二) 中医对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小儿脑性瘫痪的针灸治疗
        (一) 针灸治疗脑瘫的临床概况
        (二) 针灸治疗脑瘫的机理研究
    三、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辅助检查
        (三) 分型
    四、脑瘫的治疗及康复评定
        (一) 治疗
        (二) 康复评定
    五、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实验部分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主要器械设备和试剂
        (二) 实验动物
        (三) EE 笼和有机玻璃缺氧箱的制作
    二、实验方法
        (一) 动物分组
        (二) 模型制备
        (三) 步骤
        (四) 检测指标及方法
        (五)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各组大鼠不同时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比较
        (一) 定位航行实验,各组间评分比较见表1
        (二) 空间探索实验,各组间评分比较见表2
    二、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 表达的影响
讨论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
    二、针刺方案的选择
        (一) 头穴的经络理论基础
        (二) 头穴的选择
        (三) 头穴丛刺法的可行性
    三、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
    四、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
    五、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 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中文详细摘要

(6)针刺治疗对脑瘫患儿的BAEP、VEP及ERP P30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一、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二、中医对脑瘫发病机制的认识
        三、脑瘫的辨证分型
        四、针刺治疗脑瘫
    第二节 西医对脑瘫的认识
        一、脑瘫的病因
        二、脑瘫的临床分型
        三、脑瘫的治疗
        四、脑瘫的辅助检查及康复评定
    第三节 BAEP、VEP及ERP P300概述
        一、BAEP、VEP及ERP P300的定义与神经起源
        二、BAEP、VEP及ERP P300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研究方案
        一、病例选择
        二、治疗方法
        三、神经电生理相关检查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五、观察指标
        六、疗效标准
        七、统计方法
        八、临床资料
    第二节、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后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情况
        二、治疗前后脑瘫患儿BAEP、VEP及ERP P300检查结果
        三、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一、从"脑"着手治疗脑瘫
    二、"脑——精、气、神——功能发育"的形成
    三、针刺选穴依据
    四、通过神经电生理指标观察针刺效应
    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建立以针灸为主的个性化综合康复模式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三针组穴健脾法干预脾虚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第一部分 脑瘫研究概要
    第一章 西医对脑瘫的研究
        一、脑瘫定义沿革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三、脑瘫病因研究
        四、脑瘫辅助检查
        五、脑瘫临床分型
        六、脑瘫临床分度
        七、脑瘫治疗手段
        八、脑瘫康复评定
    第二章 中医对脑瘫的研究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诊断
        三、辨证分型
        四、治疗原则
    第三章 针灸治疗脑瘫
        一、针灸治疗脑瘫临床概况
        二、针灸治疗脑瘫机理研究
    第四章 三针组穴疗法
        一、三针组穴疗法来源
        二、三针组穴疗法类型
第二部分 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脾的生理功能
        一、脾为后天之本
        二、脾主四时
        三、人以胃气为本
        四、脾胃表里相关
        五、脾与他脏相关
        六、脾-经络-脑相关
    第二章 脾虚的病理病机探讨
        一、脾虚的病因
        二、脾虚的病机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章 病例选择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二章 临床试验方案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测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病例分析
        二、总疗效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
        四、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一章 脑瘫患儿脾胃特点
        一、脑性胃瘫
        二、脾常不足
    第二章 三针组穴健脾法治疗脑瘫患儿脾虚证的临床思路
        一、诸病不愈当治脾胃
        二、补后天以益先天
        三、针刺选穴依据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
        一、两组总有效率及疗效等级分析
        二、脾虚症状量表分析
        三、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分析
    第四章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样本量和研究方法
        二、量表的应用
        三、选穴、配穴的合理性
        四、家长的积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儿脑瘫脾虚证量表
    附录二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
致谢

(8)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脑瘫研究概要
    第一章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一、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二、中医对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小儿脑性瘫痪的针灸治疗
    第二章 西医对脑瘫的认识
        一、脑瘫的病因研究
        二、脑瘫的辅助检查及分型
        三、脑瘫的治疗
        四、脑瘫的康复评定
第三部分 音乐疗法
    第一章 音乐疗法历史溯源
        一、中国历史中的音乐疗法
        二、国外早期音乐治疗
        三、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发展
    第二章 音乐治疗的方法
        一、聆听法
        二、主动法
        三、即兴法
        四、其他方法
    第三章 音乐治疗的应用
        一、治疗目标逐渐发生变化
        二、音乐疗法的临床研究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出标准
        (四)脱落标准
    二、病例分组
    三、治疗方法
        (一)针刺治疗方法
        (二)音乐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一)治疗前后综合功能的评估
        (二)针刺前、中、后患儿的焦虑状态
        (三)针刺前、中、后患儿疼痛情况
    五、疗效标准
    六、统计方法
    七、临床资料
    八、研究结果
        (一)音乐疗法对针刺中疼痛和焦虑的影响
        (二)治疗前后脑瘫患者综合功能评定情况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的形成及针刺选穴依据
        (一)脑与发育行为
        (二)脑与五脏
        (三)针刺选穴依据
    二、音乐疗法的再认识
        (一)音乐疗法对脑瘫患儿的作用
        (二)儿童音乐疗法不同于音乐教育
        (三)音乐疗法缓解脑瘫患儿针刺治疗过程中疼痛和焦虑
    三、针灸临床应结合音乐疗法
        (一)从中医治则学角度探析针刺结合音乐疗法
        (二)音乐疗法辅针刺治神
        (三)从音乐与脑角度探讨脑瘫的治疗
        (四)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四、以发展眼光关注脑瘫患儿发育,建立以针灸为主的综合康复模式
第六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研究
    二、展望创新
        (一)课题展望
        (二)课题创新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 附录
第九部分 致谢

(9)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临床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头颈部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10)胸锁乳突肌筋膜痛的解剖学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胸锁乳突肌筋膜扳机点疼痛部位及其性别年龄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组织形态学观测及其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图功能评价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
成果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四、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治疗小儿流涎2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D]. 杨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第36卷总目次[J]. 邓强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24)
  • [3]针灸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疗效观察[D]. 隋晓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4]针灸疗法配合智力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D]. 郝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5]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D]. 孔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6]针刺治疗对脑瘫患儿的BAEP、VEP及ERP P300的影响[D]. 曾超高.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三针组穴健脾法干预脾虚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D]. 孙雨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刘永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中的应用[D]. 陈飞. 四川大学, 2006(03)
  • [10]胸锁乳突肌筋膜痛的解剖学及其临床研究[D]. 黄宇琦.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术治疗小儿流涎2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