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新词形成研究

当代汉语新词形成研究

一、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乐佳(Ishola Labake Sikirat)[1](2021)在《2015-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媒体新词语造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新词语的造词法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成了热议话题,但是很多学者还是倾向于研究已有稳定性的新词语,即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新词语。对每年出现的新词语的造词研究还是较少,本文认为对每年出现的新词语进行造词法研究更能体现新词语的造词变化,以及社会与人们的思维变化。于是本文选用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称《报告》)为语料来源。至今,汉语的造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体系,学者们所建的体系停留在汉语已有的词语特征上,没有太关注近几年涌入汉语的新词语。另外已有的体系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很难选用一个造词体系进行分析,而是选择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从语音、语法与语义三个角度来分析新词语的造词法,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分析新词语的造词特点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跟进汉语新词语的发展趋势,造词法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变化,最重要的是能作为汉语词语动态发展面貌的参考。本文选取了最近五年的新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数据定量统计、描写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报告》2016-2020年收录的2015-2019年1702个媒体新词语进行了研究。本文第一章是对新词语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第二和第三章是论文的主干,主要对新词语的造词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并解析影响造词活动的因素。本文在第一章对新词语的概貌做了概括,从类型角度把新词语分为两类,即就形式基础上创造的新词与旧词赋新义。对新词语的数量、音节长度与使用频率进行了分析,使用对比分析法找出发展趋势与新特点。从数量角度,新词语呈现出不规律性;从音节角度,新词语的音节呈现出多音节占优势的特点。四音节词语最多,占全部新词语35.01%。我们把新词语的造词材料来源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材料来源,新词语的造词材料来源主要是语言符号材料来源。在第二章先对新词语的内部结构做了浅析,发现新词语的偏正式结构最多,占60.5%。再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角度把造词法分为五种,即语音造词法、类推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意合造词法。根据统计发现,从语义角度分出来的修辞和意合造词法占的比例最多,修辞法占34.5%,意合法33.7%;其次是类推造词法占15.8%;缩略造词法占13.8%;语音造词法占1.8%。还有些特殊新词语,有的是难以归类,还有些是无法归类。在分析类推造词法时,发现很多已有的类词缀的能产性有明显的消弱,也发现了新的类词形式。在第三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对影响造词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社会变化的特征在新词语上的呈现进一步印证了社会与语言的共变现象。通过对认知因素的分析发现隐喻、概念整合和意象图式理论三个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新词语的生成过程中表现出交叉互相影响的特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词语的产生依然在遵守汉语言本身的各种规律,同时也在发生变化。这也是笔者认为做及时的动态分析的意义所在。《报告》近五年的1702个媒体新词语的造词法大都比较明确,至于难以归类的词我们也根据其造词理据给它们归类,对于无法归类的词还需要进一步对它们的造词理据进行研究。

曹欢欢[2](2020)在《2006-2016年经济类新词语特征及动态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经济是社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经济类新词语反映了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变化,以及人们从事生产、交换、消费等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以2006年至2016年经济类新词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静态角度探讨了经济类新词语的外部特征、来源以及创造方法;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经济类新词语自2006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旨在对经济类新词语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从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语料选取、创新点与难点进行说明介绍。第二章是经济类新词语的概貌。首先,对经济类新词语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其次,从音节结构、构成方式及词性三方面对经济类新词语作了定量统计及分析。第三章对经济类新词语的来源及特征进行考察。经济类新词语主要来源于新造、外来吸收和旧词新义。另外,指出经济类新词语具有词语的单义化、词义的类聚化、外源音节的语素化等特征。第四章是经济类新词语的衍生动因和创造方法。经济类新词语出现是由社会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言系统影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类新词语的造词法主要分为语素组合、语法类推、修辞转化以及简称缩略。第五章主要是对经济类新词语的动态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类新词语的生命力进行界定。其次,借助人民网数据库中的报刊类目进行检索,进而制定了经济类新词语的动态曲线图,并结合实例对经济类新词语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并指出不足。对经济类新词语的发展作了预测:双音节及三音节词占主体;字母简缩词增多;采用辞格法创造的新词语活跃度不高。

牛涛[3](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何红艳[4](2020)在《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08年——2017年年度《汉语新词语》(侯敏、邹煜主编)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为研究对象,对这十本书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进行整体研究,从词汇学等角度描写分析仿拟造词,研究仿拟造词的现状、词汇发展演变规律和影响,通过分析仿拟造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收录情况,给新词语收录和仿拟造词提出规范化建议。此次研究的近十年三音节仿拟造词共1297个,仿拟造词中包括形式仿、谐音仿、语义仿、兼用式仿拟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仿拟造词中形式仿有1089个,包含仿前式798个,仿后式259个,仿中式32个;谐音仿有34个,包含音仿汉语拼音造词31个,音仿英语词汇造词2个,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1个;语义仿有128个,包含类义仿82个,反义仿42个,近义仿4个;选取的兼用式仿拟造词有46个,包含仿拟兼缩略式26个,仿拟兼比喻式17个,仿拟兼借代式3个。其中,三个类型的形式仿也属于类义仿,因此仿拟造词中以类义仿居多。接着分析了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仿拟造词具有四个特点:原型词具有多样性、仿造词具有能产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分析仿拟造词丰富词汇系统、预测词语发展趋势、丰富表达效果的三个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滥仿现象严重、表义模糊、给语言文字规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问题。三音节仿拟造词的理据,主要涉及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心理理据、认知机制。外部理据包含社会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内部理据包含造词的经济原则、词汇的系统性规律、语言材料的生成性;心理理据包含联想、类推、完型与理解;认知机制包含转喻机制和概念合成理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增录的三音节词语中也包含了仿拟造词法产生的词语,分成了近义关系词汇、反义关系词汇、类义关系词汇进行分析,词典收录新词语的原则,包括必要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仿拟造词的规范化涉及原型词的选择建议和仿造词的创造策略,原型词的选择遵循常见性原则与定型性原则,仿造词的造词要注重仿造词与原型词之间的相似性,注重类推的合理性。

张荣波[5](2020)在《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昭通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的云南次方言,其具有云南方言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特征、造词方法和语义分布三个角度研究其方言中的三音节词语。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韵律结构,有[1+2]式、[2+1]式和[1+1+1]式三种,其中[1+2]式更占优势;二是语法结构,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造词方法有说明式造词法、修辞式造词法和改造式造词法三类。说明式造词法有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色彩、功用、领属、数量、制作方法、行为动作、适用对象、状态和人物的关系11种;修辞式造词法有比喻造词、仿词造词、借代造词、委婉造词、夸张造词、拟人造词6种;改造式造词法有重叠、添加、类推3种。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语义分布广,语义类别可以分“指称类”“陈述类”和“描述类”三个大类,“指称类”分为“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类”“空间类”四个次类,“陈述类”分为“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两个次类,“描述类”分为“状态”和“性质”两次类,三个大类共细分了61个小类。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建立了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语料库,在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科学地描写,站在前贤的肩膀上,系统地探索了其构词、造词、语义等方面的规律,深挖其语言文化价值,旨在对昭通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对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6](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马怡璇[7](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造词法的研究,多是以基本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探源词汇衍生的方式,而对于新词语的造词法研究较少。辞书的研究多集中在释义模式和辞书编纂方面,而较少以辞书为对象和参照研究新词语。新词语虽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门议题,但对于其时间范围的界定却始终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划分标准,而研究词典中新增加的词语,就解决了这个界定问题。同时只有规范的,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并且较为稳定的词才能编入《现代汉语词典》,这就赋予了新词语“稳定”的特性。探讨哪种造词方法创造的词更为稳定是很有意义的,它能为新词语的预测与规范提供一种参考,转变语言学在新词语研究上只停留在被动分析的层面上,更多地参与到新词语的动态发展中去。在全面对比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第7版的异同之后,最终选用“新增词语”这一部分语料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数据统计、描写分析等方法对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的新增词语1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第二章是对新增词语较为浅层的整体描写,第三、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从造词角度对新增词语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内容对造词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第二章中,对新增的333个词语进行整体概貌式的分析,从形式类型将新增词语分为两大类,即新创造的词语和旧词新义的词语。新增词语的来源主要有方言词语、社会习惯语、外来词、新的词缀或类词缀。在对所有新增词语统计分析后发现,新增词语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角度来看,呈现出四种特点:形式简洁、词义表面化、语义动态性和能产性。而词语的上述特点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其产生的真正内在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社会背景、语言系统和人类认知心理。第三章将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分为六类,即说明法、修辞法、引申法、双音法、缩略法和摹声法。我们统计发现,《现汉》中共新增词语333条2,其中说明法创造的词语最多,共180个词语,占总新增词语的54.2%;其次是修辞法,共79个词语,占总新增词语的23.8%;双音法造词29个,占总量的8.7%;引申法造词24个,占总量的7.2%;简缩法造词16个,占总量的4.8%;摹声法造词2个,占总量的0.6%。另有“互联网+”“吐槽”二词因较为特殊,在余论中进行了单独论述。在对双音法进行分析时,结合新增词语的特点,提出了应将“双音法”改为“音节法”的观点。在对引申法下的词语进行讨论时,发现“备胎”的释义内容应分立义项。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说明法和修辞法是造词最多的两个造词方法,创造了近八成的新增词语。在第四章分析影响造词法的认知因素中,发现不仅是词(语素),汉字的部件对双音法词语意象图式的建立也有着显着的提示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意象图式所统摄的造词方法是最多的。总体上讲,《现汉》中的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大都比较明确,对于难以归类或归类后与造词方法有出入的词语都逐个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词条的修改意见。

吴娅[8](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入典词语的收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从社会语言学等视角来审视新词语,透过研究了解由这些词语建构而成的语言体系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词汇发展的整体动态、发展规律及社会动态与意义,指出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确保语言规范化及词语的规范使用。《现汉》(第7版)新增440个词语中,单音节词有3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8.66%;双音节词语共239个,占54.31%,所占比例最大,双音节化特征明显。词性上,名词20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47.27%,动词202个,占45.91%,以名词、动词为主,名词、动词占绝对优势;义项上以单义词居多。来源上,这些入典词语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网络、方言词等,以政治、生活类词语居多,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入典词语的构词法,主要涉及构词类型与构词特点,构词类型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41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32%,合成词共计399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0.68%,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复合式又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的有前加和后加,其中以后加式为主,重叠式的相对较少。构词特点主要有双音化、简缩化、模因化,简缩方式有缩合、提字、数词缩略三种类型;模因化具体表现为多个高频词族,存在多对词语模。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主要是语音造词和修辞造词,其中,语音造词包括摹声、叠音、儿化,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采用的修辞造词类型主要有比喻、仿拟、借代、夸张,其中,比喻又分为明喻式和借喻式;仿拟包括类仿式和反仿式;借代包括特征或标记相代、动作或性状相代、资料或工具相代、特定与普通相代、具体与抽象相代、原因与结果相代六类;夸张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以扩大夸张居多。词典编纂的收词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新增词语的规范化主要涉及规范观和收词面。对此次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现汉》在进行再版时需要反复推敲、谨慎斟酌,切忌“见词就收”。

谢茹[9](2020)在《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文中指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随着新的国家制度的建立,整个中国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为现代汉语语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建国初期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到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十年浩劫”,直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语言是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最为迅捷。词汇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会在语言词汇中留下痕迹。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急剧时期,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则更为显着。建国三十年是现代汉语史上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建国三十年词汇研究是现代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共设立五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相关基础内容,为下文的具体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是“建国三十年新词语概况研究”。这一章主要考察建国三十年新词语的语表特征、语法特征以及语义特征,并从社会因素及语用动因角度分析新词新语特征的成因。考察发现建国三十年的新词新语从语表特征上看,语音形式普遍较长,政治领域类新词语数量最多,自源类新词语占主体;从语法特征上看,名词性新词语数量最多,偏正式构词结构类型为主,说明法、简缩法、修辞法是当时新词语的高频构造方法;从语义特征上看,词义架构单一,异名同指及类义现象突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求新、尚简、崇高的语用心理对新词新语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第三章是“《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研究”。这一章主要介绍留存至今的两部词典共收词语的概况,并考察共收词语的语义及语法功能的发展演变。统计调查发现,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只有26.9%比例的新词语留存至今,成为两部词典的共收词语。大部分共收词语都是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才能适应当今的语言生活。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共收词语的语义方面,既包括词语理性意义的变化,也包括词语色彩意义的变化。理性意义的变化指的是两部词典共收词语义项数量的变化以及一个义项内部的深化、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色彩意义的变化指的是两部词典共收词语不同色彩之间的转化。两部词典共收词语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主要指的是词语不同词类之间的转变。第四章是“《现汉》未收词语研究”。这一章主要介绍《大辞典》中存在但《现汉》却并未收入的词语的概况,重点探究《现汉》未收词语的成因,并探讨了未收词语的重新启用问题。据统计,大部分建国三十年时期产生的新词新语在当今的语言生活中都是处于衰亡状态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新词新语的自身特征、语言的明确性原则、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建国三十年新词语大量衰亡的原因。最后一章为“结语”。这一章对整个课题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就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苏琳[10](2018)在《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新词语的相关研究,无论理论探讨还是词语辨析,都有不少成果。新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系统的日益普及,改变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交际方式和交流用语,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交流和书写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和研究新词语形成的机制,规范语言词语的使用,进而规范人们的表达书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对词汇的系统建设、字典编撰、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词汇研究体系中,新词语的造词机制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化、专业化。现在大多数新词造词研究都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汉语造词的形式、外部原因、来源,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没有系统地解释新词造词的内在机制。笔者以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语言学作为基本研究理论支撑,同时以认知语言学、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为借鉴,通过搜集、整理、对比已有新词语料库,以实际新词数据为素材,对新词语的造词内部机制,结合理论数据分类别地进行研究,达到词汇溯源、规范使用、现实指导的目标。本文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新时期汉语造词的研究背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词也跟着时代的变化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信息的普及,又出现了新一批词汇,这是社会变迁与时代变革在词汇造词上的具体呈现。在此,首先分别从三个发展阶段介绍各个时期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新词语的界定标准和来源,通过新词的结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对现今新词语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修辞方式、多种学科融合、类词缀、汉语构词方式、规范研究等方面阐述。最后分析目前的语料来源,在此素材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总结,从而形成新时期的语料素材。第二章笔者对我国汉语新词语的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别从汉语的新词学术关注度、新词的创制方法以及新词论文作者统计等方面汇总,对已经发表的学科和刊物及数量进行统计,得出目前汉语新词语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且分析众多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本章研究能够得出,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新词语将会以原有的语言学原理为创制基础,同时结合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和新媒体技能等综合因素,对我国汉语新词语创制的知识结构有重大的影响和改变。第三章是对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进行研究。汉语新词语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概念、新事物、新思想不断产生。因此,语言也紧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新词语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产生:(1)将原本存在的语言原则,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进行重新组合。(2)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偏离。(3)旧词新义。(4)词语融合。这些词语在不断相互撞击与融合的历程中,映射出语言学内在的发展轨迹;另外隐含、联结、激活、抑制等是新词语出现及使用的内部规约。通常第一个被激活的词汇具有异质性。由于此种性质突然显现,并由此而被大家所认知及命名。在汉语当中很多的新词语都是以内含词语和词义激活为基础,进而借助于抑制和联结这两个规约共同作用而达成的。其在新词出现及使用上是相互促进,并对外在形式及意义上一起推进了词语内在体系的改变;新词语产生方式主要是联想和类推。汉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一个含义到多个意义等方式,且语言联想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类似,类推在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既表现在构词、语音等变化上,还体现在新词含义的变化。第四章是从新词语变异的外因、内因、词性、词形以及句法、语序等语法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变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章从新词语的构词特征、汉语语法变异、造词词汇的变异、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新词使用的规范原则等方面,对新词语的构成和变异进行探讨。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语变异方面,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外部动因,例如语言接触、社会的发展、语用心理等;另一方面是内部动因,例如语言结构要素上的彼此制约、语言类推因素的作用等。造词词汇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新词语中的新词素的出现,使词汇系统发生了变化。造词语法的变异,在新时期新词语造词中表现非常明显的是词性、词形、句法、语序关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的差异,语法范畴的增减,词类的改变。词汇变异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赋予旧词新涵义的过程,该机制不会消亡,而且将来仍将是构词的主要机制之一。第五章主要对汉语意义组合造词和修辞造词的研究,对词素构词进行解构化分析。笔者以造词法为研究基础,分析造词法在造词过程中的特点,加以意义组合造词、修辞造词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在现代化高节奏的生活中,任何的方法和规则都无法完全解释造词的过程。创造新词是在生活中,以方法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笔者主要利用解构理论,针对在造词过程中词素的巨大作用进行解构化分析。得出在造词过程中,词素是一个静态的,但是却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动态的意义变化,属于一种新的范畴属性。意义组合造词分析主要是通过介绍词形,词句及语义的相互交叉关系,比较全方位地剖析了新词语构造的整体过程、合作机制的类型。修辞造词主要是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具有时代特色,词义比较模糊,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大多数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临时的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仿拟型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其构词手段较丰富。第六章是关于网络词的造词机制。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也会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词会快速的大规模的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研究了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以及网络传播新词特点,并进行了分类讨论、加以分析。通常情况下,能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流行词,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法构造而得:运用数字的谐音组合、拼音字母谐音、英文字母简写、数字字母相结合、英文字母的谐音拼读、仿音或变调谐读法、比喻造词法、借代方法、借代挪用。网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加速了汉语的现代化发展,让汉语的涵义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虽然灵活多变,却因为缺乏规范性,也有其不利的影响。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新时期的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对构造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新词语的创制,以不同于传统汉语的构造方式,丰富着汉语的词汇系统,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促使诸多新词语与网络有关,多媒体、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和完善,为汉语新词的造词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上通过词汇的丰富造词形式和方法,表达个人感情、诉求、意愿。现今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部分已经沉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考察新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为词典的编撰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分析新词语对汉语发展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进而提出规范性建议。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汉语新词语涌现的数量越来越多,通过对新时期背景下新词语构造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构造特点、构造方法及材料、内外部影响因素,力求分析得出造词的内在机制。新词语的涌现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但在社会生活中语言的规范使用问题不容小觑,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媒体新词语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汉语造词法与新词新语造词法研究
        (二)关于《报告》的研究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媒体新词语的特点及造词材料
    第一节 媒体新词语的类型
        一、旧形式基础上创造的新词
        二、旧词赋新义
    第二节 媒体新词语的定量统计
        一、新词语数量的定量统计
        二、新词语词长的定量统计
        三、新词语使用频率的定量统计
    第三节 媒体新词语的造词材料来源
        一、语言符号材料来源
        (一)语体角度
        (二)语言系统
        (三)使用领域
        二、非语言符号材料涞源
第二章 媒体新词语的造词法分析
    第一节 新词语的内部结构方式分布
    第二节 新词语造词法的定量统计分析
        一、语音角度
        (一)语音造词法
        二、语法角度
        (一)类推造词法
        三、语义角度
        (一)修辞造词法
        (二)缩略造词法
        (三)意合造词法
        四、特殊造词法
    第三节 新词语造词法的特点
第三章 影响新词语造词活动的因素
    第一节:内在因素
        一、语法与造词
        二、语音与造词
        三、词汇与造词
    第二节 外在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认知因素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2006-2016年经济类新词语特征及动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新词语的研究
        1.2.2 经济类新词语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5 语料选取
第二章 经济类新词语的概貌
    2.1 经济类新词语的界定与分类
        2.1.1 经济类新词语的界定
        2.1.2 经济类新词语的分类
    2.2 经济类新词语的定量考察
        2.2.1 经济类新词语的音节特征
        2.2.2 经济类新词的结构特征
        2.2.3 经济类新词语的词性特征
第三章 经济类新词语来源特征
    3.1 新造词语
    3.2 外来词语
    3.3 旧词新义词语
第四章 经济类新词语衍生动因及创造方法
    4.1 经济类新词语衍生动因
        4.1.1 社会的发展
        4.1.2 认知观念的改变
        4.1.3 语言系统影响
    4.2 经济类新词语的创造方法
        4.2.1 语素组合
        4.2.2 语法类推
        4.2.3 修辞转化
        4.2.4 简称缩略
    4.3 小结
第五章 经济类新词语的动态考察
    5.1 经济类新词语的生命力界定与判断标准
        5.1.1 经济类新词语的生命力界定
        5.1.2 经济类新词语的判断标准
    5.2 经济类新词语的生命力特征
        5.2.1 经济类新词语的词频特点
        5.2.2 经济类新词语的发展走势图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经济类新词语的预测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一、三音节方言词
        二、三音节外来词
        三、三音节新词语
        四、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拟声词
        二、音译词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述补式
        四、主谓式
        五、联合式
        六、其它
    第三节 派生词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辅重原则
        二、音节松紧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一、摹声造词
        二、音译造词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夸张造词
        四、仿词造词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一、缩合法
        二、节略法
        三、数字概括法
        四、造词理据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三、生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类型
    第一节 形式仿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仿中式
    第二节 语义仿
        一、类义仿
        二、反义仿
        三、近义仿
    第三节 谐音仿
        一、音仿汉语拼音造词
        二、音仿英语词汇造词
        三、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
    第四节 兼用仿
        一、仿拟兼缩略式
        二、仿拟兼比喻式
        三、仿拟兼借代式
第二章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
        一、原型词具有多样性
        二、仿造词具有能产性
        三、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
        四、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
    第二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影响
        一、仿拟造词的积极影响
        二、仿拟造词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理据
    第一节 仿拟造词外部理据
        一、社会客观环境
        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第二节 仿拟造词内部理据
        一、造词的经济原则
        二、词汇的系统性规律
        三、语言材料的生成性
    第三节 仿拟造词心理理据
        一、联想
        二、类推
        三、完型与理解
    第四节 仿拟造词认知机制
        一、转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仿拟造词的认知阐释
第四章 仿拟造词的规范化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仿拟造词分析
        一、近义关系词汇
        二、反义关系词汇
        三、类义关系词汇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仿拟造词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第三节 仿拟造词规范化建议
        一、原型词的选择建议
        二、仿造词的造词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形式仿
附录二 语义仿
附录三 谐音仿
附录四 兼用式仿拟造词
附录五 2008——2017年仿拟造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昭通地理人文概况
        二、三音节词语的判定
        三、三音节与儿化的区分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二、汉语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三、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与描写释义相结合
        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文献研究与历史比较相结合
    第四节 研究价值
        一、三音节词的研究由冷转热
        二、汉语方言的研究价值丰富
    第五节 语料来源
        一、田野调查
        二、历史文献
        三、自拟语料
    第六节 昭通方言语音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四、声韵调组合规律
        五、音节结构
        六、音变现象
第一章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韵律结构
        一、[1+2]式
        二、[2+1]式
        三、[1+1+1]式
    第二节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结构类型
        一、复合式
        二、附加式
        三、重叠式
第二章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造词方法
    第一节 说明式造词法
        一、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二、说明事物的色彩
        三、说明事物的功用
        四、说明事物的领属
        五、说明事物的数量
        六、说明事物的制作方法
        七、说明事物的行为动作
        八、说明事物的适用对象
        九、说明人物的关系
        十、说明事物的状态
    第二节 修辞式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仿词造词
        三、借代造词
        四、委婉造词
        五、夸张造词
        六、拟人造词
    第三节 改造式造词法
        一、重叠造词
        二、添加造词
        三、类推造词
第三章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语义分布
    第一节 指称类
        一、具体事物
        二、抽象事物
        三、时间类
        四、空间类
    第二节 陈述类
        一、自然运动类
        二、社会运动类
    第三节 描述类
        一、状态类
        二、性质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2.1 新词界定
        2.1.1 语言学界定
        2.1.2 新词语的界定
    2.2 新词语的产生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2.2.3 新词语的特征
    2.3 网络新词语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3.4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4.3 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1 语言与文化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2 汉语和汉文化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新词语的研究
        二、有关造词法的研究
        三、有关造词法的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论证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可行性论证
    第四节 本文理论的择定及初拟的框架
        一、理论的择定
        二、初拟框架
    第五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新增词语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 新增词语的形式类型
        一、新创造的词语
        二、新义词语
    第二节 新增词语的来源
        一、方言词语
        二、社会习惯语
        三、外来词
        四、新的类词缀产生的词语
    第三节 新增词语的特点
        一、词义表面化倾向
        二、词或语素的能产性
        三、词语形式简洁
        四、语义的动态性
    第四节 新增词语产生原因
        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
        二、语言系统方面的原因
        三、人类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新增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第一节 说明法
        一、意义支点词
        二、通常语素词
        三、说明法造词特点
    第二节 修辞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修辞法造词的特点
    第三节 引申法
        一、词语义素的提取
        二、语义成分与词义引申
        三、引申法造词的特点
    第四节 双音法
        一、相同单音词(语素)联合
        二、不同单音词(语素)联合
        三、四音节趋势
        四、双音造词特点
    第五节 简缩法
        一、分类
        二、简缩法特点
    第六节 摹声法
        一、模仿外族语言的声音造词
        二、摹声造词的特点
    第七节 余论
第四章 新增词语造词法的认知因素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基础
        一、范畴化问题
        二、隐喻
        三、意象和意象图示
        四、概念合成理论
    第二节 隐喻与造词法
        一、隐喻与修辞造词法
        二、隐喻与引申造词法
    第三节 意象图式与造词法
        一、意象图式与说明造词法
        二、意象图式与双音造词法
        三、意象图式与简缩法
    第四节 概念合成与造词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透过词汇增减了解词汇发展变化
        (二)透过词汇增减了解社会动态
        (三)透过词汇增减探析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1978-2002 年《现汉》研究现状
        (二)《现汉》(第5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三)《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四)《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五)《现汉》新增词语存在的不足
        (六)研究建议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新词语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计量统计
    第一节 新增词语统计概述
    第二节 增减词语数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增减词语词长统计分析
        一、单音节新增词语
        二、双音节新增词语
        三、三音节新增词语
        四、四音节新增词语
        五、多音节新增词语
    第四节 增减词语词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新增词语词义类聚统计分析
        一、政治类
        二、经济类
        三、生活类
        四、网络
        五、方言词
        六、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构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类型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特点
        一、双音化
        二、简缩化
        三、模因化
第三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理据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
        一、语音造词
        二、修辞造词
第四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增收原则
        一、明确性原则
        二、必要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规范化问题
        一、规范观
        二、收词面
    第三节 《现汉》新增词语收录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第四节 《现汉》再版新增词语收编建议
        一、慎收生僻字
        二、减收异形词
        三、谨收旧有词
        四、增收高频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
附录二:《现汉》(第7版)删减词语
附录三:《现汉》(第7版)新增西文字母词
附录四:《现汉》(第7版)删减西文字母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和对象
        1.1.1 研究范围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建国三十年词汇理论研究
        1.2.2 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研究
        1.2.3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1 有利于建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史
        1.3.2 有利于建构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
        1.3.3 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原则性方法
第2章 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概况研究
    2.1 新词新语的语表特征
        2.1.1 语音形式
        2.1.2 语义领域
        2.1.3 语源类型
    2.2 新词新语的语法特征
        2.2.1 新词新语的句法性质
        2.2.2 新词新语的结构特征
        2.2.3 新词新语的高频构造方法
    2.3 新词新语的语义特征
        2.3.1 词义架构单一性特征突出
        2.3.2 异名同指现象突出
        2.3.3 类义关系突出
    2.4 新词新语特征探因
        2.4.1 社会因素
        2.4.2 语用动因
第3章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研究
    3.1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概况
    3.2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
        3.2.1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理性意义的发展变化
        3.2.2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色彩意义的发展变化
    3.3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
        3.3.1 义项数量增加时共收词语的语法功能变化
        3.3.2 义项数量不变时共收词语的语法功能变化
第4章 《现汉》未收词语研究
    4.1 《现汉》未收词语概况
    4.2 《现汉》未收词语探因
        4.2.1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4.2.2 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4.2.3 新词新语的自身特征
        4.2.4 语言的明确性原则
        4.2.5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4.3 《现汉》未收词语的语用情况考察
        4.3.1 词语重新启用问题研究现状
        4.3.2 《现汉》未收词语的重新启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梳理与评析:我国汉语新词语研究成果回顾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分析
    第二节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2.1 作者机构统计
        2.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第三节 学科和发文阵地统计
        3.1 汉语新词语研究学科统计
        3.2 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3.3 高影响力论文期刊分布
    第四节 汉语新词语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4.1 主题形成的依据和方法
        4.2 主题分析
    第五节 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5.1 汉语新词语研究成果
        5.2 汉语新词语研究存在不足
        5.3 前瞻
第三章 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影响
        1.1 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改革开放后的影响
        1.3 大众心态变化影响
        1.4 心理趋向变化影响
        1.5 语用动因影响
        1.6 外国文化的影响
        1.7 港澳台文化影响
        1.8 内地方言词的影响
    第二节 语言因素影响
        2.1 激活和抑制因素影响
        2.2 隐含和联结因素影响
        2.3 类推机制因素影响
        2.4 联想机制因素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新词语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新词语变异因素分析
        1.1 外部影响因素
        1.2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节 新词语变异类型分析
        2.1 词性变异分析
        2.2 词形变异分析
    第三节 新词语语法变异分析
        3.1 句法变异及语用分析
        3.2 语序变异及语用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新词语的修辞视角与解构关系
    第一节 新词语造词的特点
    第二节 新词语意义组合造词
    第三节 新词语修辞造词机制
        3.1 修辞学造词法的概念
        3.2 修辞造词法词语特征
    第四节 词素构词解构化分析
        4.1 认知语言学的解构思维
        4.2 词素意义解构与造词的关系
        4.3 词素意义解构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
        4.4 词素意义解构的途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新词语网络词语造词分析
    第一节 网络词语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节 网络新词语传播特点
    第三节 网络词语的造词材料分类
    第四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1.1 军事因素
        1.2 社会变革
        1.3 对外交流
        1.4 科技发展
    第二节 新词语的主要来源
        2.1 新造词语
        2.2 借用方言新词
        2.3 旧词复活
        2.4 网络新词
        2.5 外来新词
    第三节 新词语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第四节 新词语的规范与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媒体新词语造词研究[D]. 乐佳(Ishola Labake Sikirat).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2]2006-2016年经济类新词语特征及动态发展研究[D]. 曹欢欢. 河北大学, 2020(03)
  •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D]. 何红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研究[D]. 张荣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7]《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D]. 马怡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D]. 吴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D]. 谢茹.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D]. 苏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当代汉语新词形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