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物变态,千百年来虽有瑕疵”

“引物变态,千百年来虽有瑕疵”

一、“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论文文献综述)

丁金国[1](2021)在《中国修辞学的现代转型——从《文心雕龙》到《修辞学发凡》》文中研究指明华夏古典修辞学奠基作《文心雕龙》问世一千四百年后,1932年诞生了《修辞学发凡》,标志着中国修辞学由古典到现代、由摹外到自立的华丽转型。《修辞学发凡》以《文心雕龙》为沃壤,植根于华夏,立足于语言本位,以崭新的知识、科学的解释、完整的体系,培养和教育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向普罗大众输送了丰富的学养。《修辞学发凡》留下的遗憾是未能将语体(genre)与风格(style)区分开来,也未能将其研究引向深入。

朱玉馨[2](2021)在《知音小议》文中提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佳话传世已久,知音之贵,贵在难得。刘勰有云:"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如有几人可互称"知音",即可说是情投意合、心意相通,是世间极美之事。那么,到底如何可以成为"知音",删拔大要,大体可分为三类:通音律、会鉴赏及互晓。

侯迎华[3](2020)在《刘勰公文批评的特点与历史意义——以《文心雕龙》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公文批评达到了一个自觉、成熟的阶段。刘勰意识到公文在处理政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普及公文写作,反对"重文轻笔",批评实践以公文为主体,具有独立的公文批评意识。刘勰指出贵古贱今、崇己抑人、盲从权威、特设标准等有碍客观批评,总结了批评方法,并为公文批评设立了一个客观标准及可操作的规范。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对公文批评的发展与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王毓红[4](2020)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例》文中认为在疾病意义上发现文病并予以诊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诊断出文学患病,并渴望治疗它,是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动因。他们聚焦于声律病、繁杂病、字病、用事病和文类病,常常在治疗文病的同时,开出"正末归本"的根治良方,倡导养气、顺应四时、博学、养德等防病之术。在这一过程中,批评者们扮演着掌握权威话语的医生角色。这种"掎摭利病"的文学批评现象,昭示了文理与医理内在的一致性,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在基本术语、思想、原理、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揭示了二者本质上都是"攻疾防患"的实践性应用学科,文即人、天人合一是其建立的重要认识论依据,"不治已病治未病"、有机整体、综合性和多元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郑俊永[5](2020)在《东晋至南北朝摘句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句批评滥觞于先秦的赋诗言志,它汲取了两汉经学家条分缕析的注疏方法,经过魏晋的文学自觉,正式形成于东晋。这种传统的批评方法的最终形成,得益于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批评意识的不断觉醒等诸多因素。《文心雕龙》和《诗品》是使用摘句批评较多的两部文学理论着作,此外,随着文学批评风气渐盛,东晋至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史书和子书中也间有摘句批评出现。摘句批评所摘之句大多是秀句,但也有意在指瑕的批评。《文心雕龙》中的摘句批评表明刘勰具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他在摘句批评过程中,着重对各种文体以及写作技巧进行了辨析,在复古的外衣下积极进行着文学变革。《诗品》中的摘句批评则反映出钟嵘对五言诗的情与辞并重,他的摘句批评往往能抓住文学性的要素,是更纯粹的审美批评。史书中的摘句批评实际是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注入的新元素,这既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关注角度,客观上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繁荣。摘句批评在子书中的出现,表明它们对文学的关注进一步精细到了字句上,是文学批评观的进步。摘句批评并无具体标准可言,它主要取决于社会风尚和批评者的好恶,只有从批评者及其生活时代出发才能真正发见摘句批评背后的审美追求。对这一时期摘句批评的研究,不仅要回归到刘勰、钟嵘等批评家身上,还要把被批评者考虑之内,站在更高的角度做出判断,才能为批评家众所周知的批评理论找到具体的证据支持,发掘他们鲜为人知的批评碎片,这对重构批评家完整的理论体系大有裨益。

王万洪[6](2017)在《司马相如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写作学理论的巅峰之作,汉代蜀地文学家司马相如以其杰出的文学创作、学术成就和辞赋理论成就对《文心雕龙》的成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贯通全书,在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中都有体现。司马相如作为《文心雕龙》阐释作家作品、创作得失、理论批评的经典代表,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骁英[7](2016)在《《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因革》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清代孙梅的《四六丛话》在骈文理论领域对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所进行的缜密而全面的继承与创新。孙梅的《四六丛话》并非仅仅只是简单地效仿《文心雕龙》,而是在《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的基础上,有因有革,或通或变,积极而扎实地作出了一系列卓越的理论创新。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充分吸纳《文心雕龙》的丰富理论营养,清醒认识《文心雕龙》未言未尽之意,既对《文心雕龙》的骈文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又充分展现了《文心雕龙》之后的骈文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理路。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理论意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论述《四六丛话》在骈文起源论领域对《文心雕龙》的规随与深化。《文心雕龙》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在昭示骈文源头时,突出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骈文产生的重要意义。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在对骈文艺术探本穷源时,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的规随与深化,指出骈文的产生源于对造化自然的师法,源于对社会实用功利目的之顺应,源于对传统文化心理的迎合。第三章主要论述《四六丛话》在骈文文体论领域对《文心雕龙》的因革通变。《文心雕龙》论文叙笔,囿别区分,辨章众体,恢弘明约,铸万品之规模,传文体之科律。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对《文心雕龙》的文体论进行了出色的因革通变,不仅对《文心雕龙》的文体源流论加以阐发,而且更进一步地深入发掘、详尽论述了《文心雕龙》之后众多文体由散入骈的骈化历程,以及一批后世新兴文体的骈化面貌与机制。第四章主要论述《四六丛话》在骈文技法论领域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发展。《文心雕龙》阐述骈俪之技法,探索靡密,精微朗畅,提挈纲维,梳理条贯,《丽辞》以论对偶,《事类》以论征典,《声律》以论协韵,《情采》以论藻饰,衢路通达,垂范后学。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对《文心雕龙》的骈俪技法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在融会贯通《文心雕龙》骈俪技法思想的同时,以更广阔、更新颖的宏观理论视角考察、审视、论析了各种骈俪技法在《文心雕龙》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内的发展和衍化状况,并且结合实例,论证了各种骈俪技法的新变。第五章主要论述《四六丛话》踵武《文心雕龙》的历史意义。历代以来,理论界对《文心雕龙》的效仿,不乏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孙梅的《四六丛话》充分借鉴前人模仿《文心雕龙》的经验教训,在骈文理论领域,踵彦和之武,炫奕世之珍,因革文体,通变文术,融贯今古,不拘恒蹊,开拓出了一条踵武因革《文心雕龙》的新路,实为踵武《文心》的成功之作。

赵树功[8](2015)在《论刘勰文才思想的天人视域》文中研究说明《文心雕龙》是魏晋六朝文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有着当时最为全面深刻的文才本体性质认知——后世文才思想论所涉及的问题其中多有论述,而且有着至今不易超越的理论高度。这个完密的思想系统体现了刘勰鲜明的天人视域:既有天才尊尚,又不废后天人力;而强调人力的同时,又时刻提醒:人力实现的程度依然受限于禀赋之才。这种思想于才学论、才法论、才思论中表现尤为突出。

何越鸿[9](2015)在《《文心雕龙》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修辞学史角度看,《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修辞理输着作,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修辞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估有重要地位。《文心雕龙龙》的修辞理输,结合文学宗旨,探封创作、批评、鉴赏活勤中所涉及的文体、辞格、篇章、风格等修辞问题,展示了中古畴代汉语修辞学的基本框架和面貌。徒汉捂史(尤指修辞史)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龙》的文本修辞实践,既是其修辞理论的实际表现,又是中古时期汉语词汇、修辞发展的重要实绩。我们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和修辞风格等三个方面入手,立足《文心雕能》文本实隙,尝试以古今贯通、理输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梳理《文心雕龙》修辞理输及其创作实践,探讨其修辞理输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和意羲。同时,立足於修辞本位,运用比较法及个案分析法,主要封《文心雕龙龙》舆唐代刘知几《史通》进行点与点的纵向比较,并选取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作为校勘个案进行分析,媳结《文心雕龙龙》的修辞影响和地位。《文心雕龙》阴於稹极修辞的理论,涉及後人所说的稹极修辞方式(含辞格和辞趣)。其中,主要讨输了丽辞(封偶)、事类(用典)、比兴(比喻等)、夸饰(夸张)等辞格,以及声律(音趣)、綀字(形趣)等辞趣。《文心雕龙》文本的积极修辞寅践主要体现於与骈文写作密切相关的三种辞格即封偶、用典、比喻的使用,以及辞趣中的音趣一颊。其中,封偶辞格的使用最为典型,封偶类型多檬,常式与燮式有楼结合,宽封、流水封、散式隔句封、镶嵌封、数字封等特殊的封偶形式大量使用,以顺惕说理,且舆其他修辞方式兼用,体现了骈体论文的特色。其用典的目的也在於辅助论证,故多为证言式用典,且以摘引、改引与化引方式为主,以适应骈偶体制,这些都是相关辞格在骈体论文前提下的变通。多种比喻手法的使用则使其议论说理更加明确生勤和贴切。其他修辞格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有使用,同时,辞格的连用和兼用形式亦在《文心雕龙》中成为其议论说理的有效辅助。《文心雕龙》关於消极修辞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封“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上。其中,綀字、虚词遴用、篇章街接与连贯等消极修辞原则,是槽建《文心雕龙》修辞理输体系的要件。为追求骈文写作的高标准,《文心雕龙龙》文本实践同檬重视綀字的“权重出”及不避重字和规则重字封的情况即“权重出”的燮通;重视虚词(尤其是语氟词、连词和助词)在句型中的适用;重视语篇间的整体衔接和语篇内部章句间的结构怖局、顺序安排及群略调适,从而保证其文本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均衡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实现了其关於消极修辞的主张。《文心雕能》修辞风格理论立足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以及骈文文体风格等三个方面。《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中,有较为稳定的常用表达形式,以赞语形式、声训释名和部份高频词为其特色表现,又有骈文体制下的多种骈散结合形式及其他燮通表达形式,作者割勰的个人风格、骈文文体风格及齐梁时代风格综合体现於这种常与燮相结合的言语表达中。而且,从语篇分怖及适用范围上看,《文心雕龙》骈散结合的风格特点融舍於各级语篇单位,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文心雕龙》以骈文体制来阐述复杂深刻的理论,是一项关创性的工作,燕论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还是修辞风格角度来看,常式与燮式的有机结合,都始终贯穿於《文心雕龙》的文本实践中,这是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修辞风格特徵的具体反映。《文心雕龙》的修辞理输与修辞实践封後世影响深速。唐代刘知几的史学专着《史通》主要借鉴《文心雕龙》的史学思想及修辞理输体系,结合史害写作的具体用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史髓修辞问题。同时,还沿袭参照《文心雕龙》的骈文髓制和篇章结构体例,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封《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也多有借鉴。此外,作为较为典型的校勘个案,今人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则体现了《文心雕龙》文本实践在文献学上的价值和重要意羲。

赵莹莹[10](2015)在《叶向高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叶向高(1559-1627)曾是万历、天启时期的首辅,不仅位高权重,而且着述丰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但长久以来,为其政治家身份所屏蔽,其文学方面的研究一直被忽略,关注文学视野下的叶向高,探讨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学界一般认为叶向高是军籍出身,但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否定了“叶向高军籍出身”的说法。叶向高作为当时的馆阁领袖,地位尊崇、交游广泛,但一生奉行平和中庸、不党不群的原则,未曾入过任何文学社团或派系。他与曹学佺和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进行的“三山论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思想碰撞。作为馆阁词臣,叶向高对台阁体倍为推崇。万历三十五年(1559)叶向高入主内阁后,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与影响,积极倡导台阁体的重振,掀起了台阁体创作的的一个新浪潮,完成了台阁体回光返照式的短暂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07),伴随着叶向高的致仕归田,台阁体声势回落。可以说,台阁体在叶向高的手中完成了复振与终结。虽积极重倡台阁体,却并不凝滞于台阁体。叶向高还结合晚明社会的世情变化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追求雅俗共存的文学、注重自然真情的抒写。这既与当时流行的公安派“性灵说”、唐宋派“复古说”、江南文人“适俗辽俗”的文学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又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对叶向高的实用主义、复古思想和自然真情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与当时流行的“复古说”、“性情论”、“适俗疗俗”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辨析。幼年遭受倭乱、两次主政面临艰难时局,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叶向高较之一般的馆阁文人,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作为闽籍文人,他又对家乡的山水人物饱含深厚的感情。叶向高的文学创作既具有大的格局和气度,又带有浓厚的闽籍文人的烙印。他的诗歌自由地行走于台阁山林之间,散文又重在实用和复古,他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了晚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二、“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修辞学的现代转型——从《文心雕龙》到《修辞学发凡》(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心雕龙》的性质及作用
    (一)《文心雕龙》的性质
    (二)《文心雕龙》的奠基作用
        1. 题旨
        2.情境
        3.体类
        4. 表达
        5.结构
        6.声律
        7.风格
        8.接受
二、《修辞学发凡》的转型功能
    (一)《修辞学发凡》的转型意义
    (二)《修辞学发凡》的性质
    (三)《修辞学发凡》的体系
    (四)《修辞学发凡》对《文心雕龙》的整合与提升
三、结 语

(2)知音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知音
    (一)通音律
    (二)会鉴赏
    (三)互晓
        1.士为知己者用
        2.女为悦己者容
二、难逢之因
    (一)“贵古贱今”
    (二)“崇己抑人”
    (三)“信伪迷真”
    (四)“知多偏好”
小结

(3)刘勰公文批评的特点与历史意义——以《文心雕龙》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勰具有公文批评的意识
    (一)意识到公文的重要作用
    (二)刘勰所论文体以公文文体为主
二、刘勰对公文批评障碍的总结
三、刘勰对公文批评方法的总结
四、刘勰对公文批评标准的规范
    (一)“征圣”的“正言”“体要”标准
    (二)“宗经”的文体标准

(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掎摭利病”
二、五大类15种文病
    1.声律病
    2.繁杂病
    3.字病
    4.用事病
        (1)乖谬
        (2)事孤
        (3)寡闻
    5.文类病
三、“治病”与“防病”
    1.学
    2.养气
    3.四气调神
四、文理即医理
    1.天、地、人、文之间的同源同构
    2.有机整体的思想
    3.多元综合
五、结语

(5)东晋至南北朝摘句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摘句批评渊源考
    第一节 摘句批评的概念
    第二节 摘句批评的形成
    第三节 摘句批评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 《文心雕龙》与《诗品》中的摘句批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中的摘句批评
    第二节 《诗品》中的摘句批评
第三章 南北朝正史与子书中的摘句批评
    第一节 正史中的摘句批评
    第二节 南北朝子书中的摘句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因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骈文理论及相关版本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2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3 在骈文理论领域,《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的研究概况
        1.1.4 《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版本研究概况
    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3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
    1.4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四六丛话》在骈文起源论领域对《文心雕龙》的规随与深化
    2.1 骈文的产生源于对造化自然的师法
        2.1.1 自然界偶俪现象对骈文艺术创作的启迪及创作主体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2.1.2 骈文创作主体对人自身的偶俪因素的认识和审美快感的产生
        2.1.3 对自然的模仿只是骈文艺术的最原始阶段
        2.1.4 结论
    2.2 骈文的产生源于对社会实用功利目的之顺应
        2.2.1 骈文适应了社会功利目的之需要
        2.2.2 骈文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因素
        2.2.3 结论
    2.3 骈文的产生是汉族语言文字特有属性催生的产物
        2.3.1 单文独义、一字一音、四声相配、平仄相间的特有属性
        2.3.2 《四六丛话》深化了《文心雕龙》对于汉字属性催生骈文的认识
        2.3.3 结论
    2.4 骈文的产生源于对传统文化心理的迎合
        2.4.1 对崇尚和谐、对称、平衡的文化心理的迎合
        2.4.2 对征圣、宗经、尚古的文化心理的迎合
        2.4.3 结论
    2.5 骈文的产生是文学依其自身内部规律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5.1 《文心雕龙》对文学自身规律推动骈文产生的认识
        2.5.2 《四六丛话》对文学自身规律推动骈文产生的深入探索
        2.5.3 结论
    2.6 骈文与生俱来的审美价值
        2.6.1 《文心雕龙》对骈文与生俱来的审美价值的关注
        2.6.2 《四六丛话》对骈文与生俱来的审美价值的深刻认识
        2.6.3 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六丛话》在骈文文体论领域对《文心雕龙》的因革通变
    3.1 《四六丛话》在“制敕诏册”文体骈化领域对《文心雕龙》的因革通变
        3.1.1 从“文同训典”、“浑噩遗风”到“体宪风流”、“益事排偶”
        3.1.2 作品思想内容与文体艺术风格相协调
        3.1.3 从文体起源到文体流变
        3.1.4 结论
    3.2 《四六丛话》在“章表”文体骈化领域对《文心雕龙》的因革通变
        3.2.1 《文心雕龙》的“章表”文体骈化理论
        3.2.2 明清两代文论界对“章表”文体的理论关注
        3.2.3 《四六丛话》的“章表”文体骈化理论
        3.2.4 余论
    3.3 《四六丛话》在“论”体骈化领域对《文心雕龙》的因革通变
        3.3.1 《文心雕龙》的“论”体骈化理论
        3.3.2 明清两代文论界对“论”体骈化的研究阐发
        3.3.3 《四六丛话》在“论”体骈化理论方面的因革通变
        3.3.4 余论
    3.4 《四六丛话》在“赋”体骈化领域对《文心雕龙》的因革通变
        3.4.1 《文心雕龙》的“赋”体骈化理论
        3.4.2 明清两代文论界对“赋”体骈化问题的理论探索
        3.4.3 《四六丛话》在“赋”体骈化理论方面的因革通变
        3.4.4 余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六丛话》在骈文技法论领域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发展
    4.1 《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在对偶技法方面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发展
        4.1.1 《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对偶技法论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宏观理论背景
        4.1.2 《文心雕龙》的对偶技法论
        4.1.3 《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对偶技法论的因革
        4.1.4 余论
    4.2 《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在用典技法方面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发展
        4.2.1 《文心雕龙》的用典技法论
        4.2.2 清代骈文用典技法论的宏观理论环境
        4.2.3 《四六丛话》在用典技法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4.2.4 余论
    4.3 《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在声律技法方面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发展
        4.3.1 《文心雕龙》的声律技法论
        4.3.2 清代骈文理论界对声律技法的阐析与思辨
        4.3.3 《四六丛话》在声律技法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4.3.4 余论
    4.4 《四六丛话》的骈文理论在藻饰技法方面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发展
        4.4.1 《文心雕龙》的藻饰技法理论
        4.4.2 历代文论界对藻饰技法理论的探讨
        4.4.3 《四六丛话》在藻饰技法理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4.4.4 余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六丛话》踵武《文心雕龙》的历史意义
    5.1 前人效法《文心雕龙》的得失
        5.1.1 唐代刘知几《史通》模仿《文心雕龙》的得失
        5.1.2 明代朱荃宰《文通》效仿《文心雕龙》的得失
    5.2 《四六丛话》踵武《文心雕龙》成功的经验与意义
        5.2.1 “才子之目”与“心擅《雕龙》”
        5.2.2 俪文藻缋的卓异之功
        5.2.3 取资浩博而又能融会贯通
        5.2.4 孙梅继武《文心雕龙》的不足
        5.2.5 结论:踵武《文心雕龙》的成功之作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论刘勰文才思想的天人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才学: 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才法: 才之能通,必资晓术
才思: 才生文思与覃思济才

(9)《文心雕龙》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语料来源
    五、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上)
    第一节 丽辞(对偶)
        一、《文心雕龙》的对偶理论
        二、《文心雕龙》对偶的句际地位类型
        (一) 当句对、单句对、扇对与散式隔句对
        (二) 独立对与镶嵌对
        三、《文心雕龙》对偶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 正对与反对
        (二) 平行对与流水对
        四、《文心雕龙》对偶的宽严程度类型
        (一) 工对与宽对
        (二) 特色词对
    第二节 事类(用典)
        一、《文心雕龙》的用典理论
        二、《文心雕龙》所用典故的性质
        三、《文心雕龙》用典的方式
        (一) 显与隐:明引与暗用
        (二) 常与变:全引、摘引、改引与化引
        四、《文心雕龙》用典的功用
    第三节 比兴(比喻)
        一、《文心雕龙》的比兴理论
        二、《文心雕龙》比喻的主要类型
        三、《文心雕龙》比喻的功用
第三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下)
    第一节 其他稹极修辞方式与辞趣
        一、其他修辞格
        (一) 排偶、排比
        (二) 设问、反问
        (三) 顶真、回环
        (四) 其他
        二、辞趣分析:以音趣为例
        (一) 《文心雕龙》的声律理论
        (二) 双声、叠韵
        (三) 叠音
    第二节 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与兼用
        一、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
        (一) 对偶的连用
        (二) 用典的连用
        (三) 比喻的连用
        二、稹极修辞方式的兼用
        (一) 其他辞格用於对偶形式
        (二) 其他辞格的兼用
第四章 《文心雕龙》消极修辞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练字
        一、《文心雕龙》的练字理论
        二、“权重出”及其变通
        (一) 同义避复
        (二) 同义不避复
    第二节 虚词与句型的选择
        一、《文心雕龙》的虚词理论
        二、虚词在句型中的适用
        (一) 语气词的适用
        (二) 连词的适用
        (三) 助词的适用
    第三节 篇章衔接与连贯
        一、《文心雕龙》的篇章理论
        二、语篇间的整体衔接
        (一) 《文心雕龙》的宏观布局
        (二) 语篇衔接与呼应举隅
        三、篇内章句间的连贯
        (一) 结构布局
        (二) 顺序安排
        (三) 详略调适
第五章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
        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二、“通燮”与“定势”
        三、“体性”与“风骨”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特色表达形式
        一、赞语
        二、术语训诂
        三、高频特色词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骈文体制及其变通
        一、骈散结合
        二、骈文体制下的燮通
第六章 《文心雕龙》的修辞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史通》的影响
        一、刘知几及其《史通》
        二、《文心雕龙》修辞理论对《史通》的影响
        三、《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对《史通》的影响
    第二节 《文心雕龙》修辞实践的文献学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修辞地位
        二、《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在文献学角度的综合影响
        三、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例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10)叶向高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由
    三、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第一章 叶向高家世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家世出身
        一、生于倭乱,幼承儒学
        二、家世渊源,军籍问题
        三、封赠父祖,泽荫子孙
    第二节 仕宦生涯
        一、初入官场,留都九年
        二、入主内阁,独撑大局
        三、再度入阁,回天无力
    第三节 着述、版本及流传概况
        一、《苍霞草》
        二、《苍霞续草》
        三、《苍霞余草》
        四、《苍霞诗草》
        五、《纶扉尺牍》
        六、《纶扉奏草》
        七、《续纶扉奏草》
        八、《蘧编》
        九、《四夷考》
        十、其它着述
    小结
第二章 叶向高的文人交往活动
    第一节 叶向高与师生年谊的交往活动
        一、座师门生
        二、年谊僚友
    第二节 叶向高与闽籍文人的交往活动
        一、曹学佺
        二、何乔远
        三、董应举
        四、谢肇淛
        五、林烃
        六、陈宏己
        七、邓原岳
    第三节 叶向高与东林党人的交往活动
        一、与东林党关系
        二、邹元标
        三、邹观光
    小结
第三章 叶向高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对儒、释、道的截然不同态度
        一、坚守儒家思想,倡导因时变革
        二、对道家思想的批评与向往的矛盾态度
        三、对佛家思想的疑问和指责
    第二节 尊重开放的西学观念
        一、积极开放地接触西学
        二、为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三山论学”: 对西方思想的疑惑与尊重
    小结
第四章 叶向高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文以载道”的实用为文观
        一、文以载道、实用至上
        二、理气之辨、才法并举
        三、断雕返朴,修辞立诚
        四、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五、文学、科举与时代的关系
    第二节 “天然自新”的抒情诗学观
        一、“游”之观念,恬淡自由
        二、词尽格变、天然自新
        三、开放进步的文体观念
    第三节 对台阁体的重倡与复振
        一、叶向高对台阁体观念的体认
        二、叶向高对台阁体理论的重构
        三、叶向高坚持台阁体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叶向高的诗歌创作(上)
    第一节 雍容典雅的台阁之作
        一、应制奉贺诗
        二、赠答送别诗
        三、写景述怀诗
        四、题画、题卷和题斋居诗
    第二节 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蕴含的新变
        一、减少歌功颂德,融入真情实感
        二、减少枯燥堆砌,增加生活气息
        三、用典凝练,含蓄醖藉
        四、意象独特,色彩明亮
    第三节 文学评价与地位
        一、不足与缺陷
        二、晚明台阁体的领袖与复振者
        三、明代台阁体的终结者
第六章 叶向高的诗歌创作(下)
    第一节 山林之作: 对闽地的文学观照
        一、对闽地自然景观的抒写
        二、对闽地人文景观的抒写
        三、对闽地亲友的抒写
        余论: 文学对地域的观照
    第二节 战争、纪实诗
        一、描写民生疾苦、批判社会现实
        二、反映边疆战况、歌颂卫国英雄
        三、刻画沿海倭难、谴责侵略行径
    第三节 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一、自然生新、朴实平易的语言风格
        二、朴实真挚的情感注入
        三、特色鲜明的景物截取
    诗歌小结
第七章 叶向高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率性真诚、自然流丽”的序、记
        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三、吏事用典的妥帖剪裁
        四、真挚情感的自然注入
    第二节 “知人入微、以小见大”的传记文
        一、同中求异,侧重区别
        二、细处着笔,重点勾勒
        三、小处着眼,形象突出
    第三节 “以文存事、以文存史、以文存政”的政论文
        一、博大壮阔之美
        二、详实深刻之美
        三、含蓄绵密之美
    第四节 “短小精炼、真挚深切”的尺牍及其他
        一、苦言为官、真挚感人
        二、针砭政务、痛切时弊
        三、词章颂赋、典雅华美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叶向高家族谱系图
附录二: 叶向高年表
附录三: 叶向高作品辑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辞

四、“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修辞学的现代转型——从《文心雕龙》到《修辞学发凡》[J]. 丁金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知音小议[J]. 朱玉馨. 百花, 2021(01)
  • [3]刘勰公文批评的特点与历史意义——以《文心雕龙》为视角[J]. 侯迎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例[J]. 王毓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东晋至南北朝摘句批评研究[D]. 郑俊永. 郑州大学, 2020(03)
  • [6]司马相如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J]. 王万洪.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7(01)
  • [7]《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因革[D]. 马骁英. 辽宁大学, 2016(12)
  • [8]论刘勰文才思想的天人视域[J]. 赵树功.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6)
  • [9]《文心雕龙》修辞研究[D]. 何越鸿.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叶向高文学研究[D]. 赵莹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引物变态,千百年来虽有瑕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