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研究

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研究

一、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易鑫,杜红,彭佳昊,徐丹,孙弟芬,陈芬,赵小玲,舒刚[1](2021)在《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联用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旨在研究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及联用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50周龄海兰灰蛋鸡288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0 g/kg辣木叶,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上添加0.1 g/kg地衣芽孢杆菌,试验Ⅲ组在基础饲粮上添加40 g/kg辣木叶和0.1 g/kg地衣芽孢杆菌。试验期为7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生产性能上无显着变化;(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蛋黄颜色和蛋黄重显着提高(P<0.05);试验Ⅱ组蛋壳重和蛋壳比例显着提高(P<0.05);试验Ⅲ组蛋黄颜色和蛋黄重显着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血清中的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肝脏抗氧化能力上无显着变化。综上所述,辣木叶以及辣木叶和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改善作用不大,但对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有改善作用。

王子骏,任娟[2](2021)在《胶质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组分分析、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是一类普遍散布于矿物中的土壤芽孢杆菌,能够分解土壤中的不溶性硅酸盐物质,释放大量钾离子、镁离子及微量元素进入土壤,作为养分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胶质芽孢杆菌分泌出的胞外多糖(EPS)作为重要的活性物质,因其高产、安全无毒及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等优良性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EPS的组成成分、提取工艺及功能特性进行综述,旨在为EP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耿晓琦,范冰倩,丁钦然,杜鹏,郑宇,宋佳[3](2020)在《透明颤菌胞外多糖发酵优化及抗肿瘤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透明颤菌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of Vitreoscilla,VEPS)的产量,初步研究VEPS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了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路径实验、Box-Behnken实验设计以及噻唑蓝MTT法。结果:确定影响透明颤菌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的成分及最佳配比,并初步研究VEPS的抗肿瘤活性。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5 g·L-1、乳糖39 g·L-1、KH2PO4 0.17 g·L-1、K2HPO4 0.46 g·L-1、(NH4)2SO4 0.2 g·L-1、复合盐溶液1 mL·L-1(MgSO4 19.5 g·L-1,MnSO4 5 g·L-1,FeSO4 1.4 g·L-1,CaCl2 0.05 g·L-1),此时透明颤菌胞外多糖产量为(583.6±6.3) mg·L-1,与初始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产量相比提高了364.3%,与预测值误差为1.3%。结论: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VEPS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黄晓润[4](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主要应用于食品、农业及环保等领域。作为酱香功能菌株生产的产品如酱油、豆酱、豆豉、白酒等酱香类食品都深受消费者们的喜爱,迄今为止,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的机制仍然不清。通过对工业生产菌株B.subtilis BJ3-2进行中高温(45℃)和中温(37℃)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富集分析,筛选得到多个基因,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3个基因可能与酱香相关,对其敲除后进行酱香功能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前期转录组数据,对其表达量分析、差异基因的GO分析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控制筛选条件Fold-change≧2与FDR≦0.05,在45℃高表达的基因,初步筛选出15个差异显着基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出3个产酱香候选基因,cdoA(半胱氨酸双加氧酶)、panE(酮泛解酸还原酶)、lspA(脂蛋白信号肽酶Ⅱ)。2、荧光定量PCR对B.subtilis BJ3-2在37℃和45℃培养条件下的3个候选基因cdoA、panE、lsp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16S rRNA作为内参基因。结果显示,cdoA、panE和lspA在45℃比37℃的表达量分别增加1.81、1.38、和1.51倍,与转录组结果一致,最后对其进行产酱香功能研究。3、构建cdoA、panE和lspA同源重组双交换敲除载体,pUC18+HLarm+cat+HRarm同源载体。以pUC18为载体,分别设计并合成带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BJ3-2基因组获得相应基因的同源左臂(HLarm)和同源右臂(HRarm),同时以pHT01cas9-p43载体为模板扩增出的氯霉素基因(cat),连接并转化至E.coli DH5α,通过菌落PCR、质粒PCR、双酶检测和测序验证,最终分别获得3个目的基因的同源重组双交换敲除载体pUC18+HLarm+cat+HRarm。4、将3个双交换敲除载体利用化学法转化至B.subtilisBJ3-2中,并通过革兰氏染色、PCR验证和质粒测序验证,获得BJ3-2△cdo A,BJ3-2△panE和BJ3-2△lspA基因敲除菌株。5、将3株敲除菌株分别接种大豆于45℃发酵72h获得豆豉,相对原始菌株,BJ3-2△cdoA发酵的豆豉色泽变浅,酱香味降低;BJ3-2△panE发酵的豆豉色泽变化不显着,但粘性增强,酱香味降低;BJ3-2△lspA发酵的豆豉色泽则最浅,粘性显着增强,粘丝较多且明亮,酱香味显着减弱。通过顶空微萃取后GC-MS检测豆豉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BJ3-2△cdoA、BJ3-2△panE和BJ3-2△lspA发酵的豆豉中2.3丁二醇的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0.437%、0.108%和0.474%,乙偶姻的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415%、6.259%和1.101%,四甲基吡嗪的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0.768%、0.025%和4.063%。综上所述,3个基因分别通过氨基酸、泛酸和CoA的生物合成以及糖蛋白的运输,最终作用于丙酮酸途径,从而影响奖项风味物质四甲基吡嗪。通常认为酱香与食物的褐化程度呈正相关,敲除cdoA、lspA基因后豆豉酱香味减弱褐化程度减弱,但敲除panE基因后豆豉酱香味减弱褐化程度不变,说明酱香与豆豉褐化程度并不一定呈线性相关。

邝嘉华,黄燕燕,胡金双,余佳佳,周钦育,赵珊,刘冬梅[5](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DMBA-K4高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从云南普洱茶中分离出1株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的菌株,经16S r DNA鉴定,确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DMBA-K4;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其胞外多糖的产量,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经优化后,DMBA-K4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是:4 g/L蔗糖、5 g/L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粉、5 g/L NaCl、培养时间18 h,pH 7.6,接种量3.10%;在此条件下,其胞外多糖产量为171.31 mg/L,较原始条件提高155.7%。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DMBA-K4所产的胞外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当EPS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78.60%,对·OH的清除率为75.47%。该研究可为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丰富新型微生物多糖的应用前景。

张美晨[6](2020)在《山多益生素的制备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合理地利用益生菌与中药提取物,解决生产中应用益生菌遇到的疑惑。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和PCR技术鉴定益生菌,通过体外抑菌试验、传代培养试验、细菌生长曲线和活菌数计数试验,筛选并优化益生菌的培养,制备益生菌粉剂,与中药提取物联合创制复合益生素产品,并用小鼠检测其安全性、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监测产品质量、用短期动物试验初步探究产品的作用,结果如下:1.从7株益生菌中筛选出2种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2.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优化培养:基础营养为胰蛋白胨大豆肉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1%蛋白胨、3%葡萄糖和0.3%磷酸二氢钠,地衣芽孢杆菌添加1%蛋白胨、1%葡萄糖和0.1%磷酸二氢钠。3.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粉剂的制备条件:96%玉米淀粉,4%泊洛沙姆,40℃热烘干。4.山多益生素的制备:山豆根多糖0.1%,地衣芽孢杆菌菌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粉质量比例为1:1。5.山多益生素的监测:对小鼠无毒副作用;宏基因组测序显示产品制备前后益生菌的含量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6.山多益生素的作用:4周内可提高三黄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和提高新城疫病毒(NDV)的抗体滴度(P<0.05);山多益生素试验组鸡只免疫器官发育数据比空白对照组鸡只高,但生物统计结果显示无显着差异(P>0.05);对三黄鸡的增重无明显作用(P>0.05);可保护肠道菌群,规避氨苄西林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但保护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1.4%泊洛沙姆为保护剂的低温热干燥法制备地衣与枯草芽孢杆菌菌粉方法可行。2.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活菌数计数方法共同监测益生菌产品质量,可以达到既定性又定量的效果。3.山豆根多糖可与地衣、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应用,该复合产品4周内能提高三黄鸡抗氧化能力和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对三黄鸡的生长无影响,对已经被破坏的肠道菌群有无恢复作用需要长期的反复试验验证。

汪旖清[7](2020)在《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胞外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UVC损伤的修复效应》文中指出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各种理化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及生物屏障,其中紫外线是皮肤接触最频繁的有害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是皮肤光损伤的主要原因,这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红斑和炎症的产生,甚至引发皮肤癌。因此,UV对生物体的损伤作用及其防护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可以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以及短波紫外线(UVC)。考虑到臭氧层吸收了绝大部分的UVC,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UVC的研究较少。然而随着平流层臭氧的减少,抵达地面的紫外线中较短波长的比例正在增加。不仅如此,由于其独特的生物灭菌功能,UVC如今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暴露于UVC中的风险正在日益增加。因此,寻找合适的物质来改善UVC引起的损害十分有必要。在众多天然活性成分中,细菌胞外多糖(EPS)因其优良的生物活性、稳定的品质、低廉的生产成本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本论文通过构建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的UVC损伤模型,筛选具有优良细胞保护功效的细菌EPS,并对其结构和活性机制进行初探,为开发新型紫外损伤修复剂提供新思路,也为细菌EPS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平板性状观察和发酵产量测定,从各种样品中分离并筛选出7种高产多糖的菌株。构建Ha Ca T细胞的UVC损伤模型,MTT结果显示菌株PYQ1发酵所得的EPS1的保护效应最佳。因此选择菌株PYQ1所产EPS1用于后续研究。经16S rDNA鉴定,菌株PYQ1确认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该菌株的发酵特性进行测定,发现其在发酵培养24 h后进入稳定期,菌体数达108 CFU/mL,多糖产量在0-36 h内不断上升,之后趋于稳定。(2)对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所产的EPS1半纯品采用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柱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发现,EPS1为单一组分的酸性多糖,分离纯化所得的EPS1纯品得率为71.82%,糖含量为95.21%,未检测到蛋白质。(3)对EPS1纯品的一级结构进行表征。紫外扫描结果表明EPS1纯品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等杂质。HPGPC结果显示EPS1的重均分子量为4.38×106 Da,是均一而窄分布的多糖。HPLC结果表明EPS1主要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EPS1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且含有β型吡喃糖。1H和13C NMR图谱显示,EPS1由六个单糖残基的重复单元构成,其中β-D-Glcp是主要成分。NMR结果还表明EPS1中不含呋喃糖环,所有的糖残基均为吡喃糖环结构。(4)从氧化应激角度对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所产EPS1的UV损伤修复机制进行初探。实验结果表明,EPS1处理能够有效提升经UVC辐照的HaCaT细胞活力。对氧化应激的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后发现,EPS1处理对UVC引起的ROS爆发、GSH水平和CAT酶活力下降、线粒体膜电位崩解、细胞膜完整性的丧失以及细胞核的损伤均有显着保护作用。

周璇,牛世全,郑豆豆,王彦,朱学泰,孔维宝,张爱梅[8](2019)在《敦煌地区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碱土壤是一类典型的极端环境,极端环境下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质。从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和最佳培养基。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菌株鉴定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最佳培养基采用单因子优化培养基实验和正交实验。菌株Ⅱ4-0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其在25 g/L蔗糖、25 g/L黄豆粉、0.5 g/L MgSO4、2 g/L Na2HPO4·12H2O、1 g/L NaH2PO4·2H2O、pH=7.5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36 h时,胞外多糖产量可达8.594 g/L。菌株Ⅱ4-01发酵培养基经优化后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10倍。

周璇[9](2019)在《敦煌盐碱土中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多糖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胞外多糖作为细菌代谢产生的一类活性物质,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理化性质独特等优势,因此成为目前资源微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产胞外多糖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但是现已投入工业化生产的胞外多糖屈指可数,因此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型微生物胞外多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极端环境下微生物所产胞外多糖更具功能、类群多样性,因此河西走廊可作为产具有应用价值的胞外多糖微生物的潜在菌源地进行进一步探究。本实验室从敦煌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确定了其最佳培养基组分,并对其胞外多糖进行了提取纯化和活性初步探究,以期能够开发出投入工业化生产的胞外多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敦煌盐碱土分离得到18株产胞外多糖菌株,通过苯酚硫酸法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菌株Ⅱ4-01,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其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2)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地衣芽孢杆菌Ⅱ4-01产糖条件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菌株Ⅱ4-01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25 g/L蔗糖,25 g/L黄豆粉,0.5 g/LMgSO4,2 g/LNa2HPO4·12H2O,1 g/LNaH2PO4·2H2O,pH为7.5。优化后,菌株Ⅱ4-01在培养36 h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达8.594 g/L,较优化前产量提高了10.16倍;(3)利用醇沉法、Sevag法和透析法等方法,对菌株Ⅱ4-01胞外多糖进行提取和纯化,后续将纯多糖样品进行紫外和红外检测。紫外检测结果显示,该纯多糖在260 nm和280 nm处没有出现特征吸收峰,可排除蛋白质和核酸的影响,初步认为该产物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红外图谱显示,该多糖伸缩振动峰符合糖类的特征峰,进一步证明该提取物为多糖类物质;(4)地衣芽孢杆菌Ⅱ4-01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所产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和H2O2都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粗多糖质量浓度为8 mg/mL时,清除率高达90.42%,纯多糖浓度为8 mg/mL时,清除率达61.55%,因此该胞外多糖具有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力。(5)采用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测定多糖的吸湿保湿活性,结果表明,当湿度条件分别为43%和81%时,纯多糖均表现出较强的吸湿能力;湿度为43%时,吸湿能力表现为:纯多糖>黄原胶>粗多糖>壳聚糖,湿度为81%时,吸湿能力表现为:纯多糖>粗多糖>黄原胶>壳聚糖。在饱和Na2CO3和干硅胶环境下,纯多糖均表现出显着的保湿能力,在饱和Na2CO3环境下,纯多糖的保湿能力与壳聚糖、粗多糖相比优势不具显着性,在干硅胶环境下,纯多糖的保湿活性显着优于壳聚糖、黄原胶和粗多糖,因此将纯多糖开发为天然保湿剂具有商业化应用可行性;(6)菌株Ⅱ4-01发酵液、所产胞外多糖对高岭土和黄河水的絮凝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较强,可达74.72%,粗多糖和纯多糖对高岭土的絮凝率分别为16.07%和19.42%;对黄河水的絮凝结果显示,其发酵液、粗多糖和纯多糖的絮凝活性分别为24.05%、26.17%、28.99%,说明所产胞外多糖的絮凝效果不显着。

焦正龙[10](2019)在《地衣芽孢杆菌TG116生防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丝状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是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常规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着诸多诟病,例如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以环境友好型生防菌剂为代表的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们已经分离到了许多对植物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剂,并投入到了生产实践中。芽孢杆菌是细菌中研究最多的生防菌资源,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生态位竞争、直接拮抗、诱导植物产生系统防御和通过促进植物生长等途径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生防芽孢杆菌通过直接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及几丁质酶等水解酶类水解病原真菌细胞壁来杀灭病原真菌是其重要的生防机制之一。TG116是本实验室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到的1株内生地衣芽孢杆菌。前期的研究表明,TG116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性,存在潜在的开发价值,但其抑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TG116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析和质谱联用等技术,分离、纯化和鉴定了TG116部分抗菌蛋白组分,并在生理生化、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了其生防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G116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与极强的生长能力和环境适应性。2.TG116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 7.5,发酵时间120 h,增加氧含量可以提高发酵液的抑菌活性。3.70%饱和度(NH4)2SO4是最佳的沉淀条件,得到的粗蛋白具有稳定的抑菌活性及蛋白酶与纤维素酶等生物学活性,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与紫外照射稳定性。4.TG116产蛋白酶最佳单因素发酵条件为温度40℃,pH 8.0,时间48 h,溶氧量越大,蛋白酶活性越高,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40.8℃、pH 8.0、时间55 h,可使蛋白酶活性提高4倍;酶学性质表明该蛋白酶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8.5,40℃水浴3 h后可保留80%以上的活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0℃水浴2 h后保留60%以上的活性,高于60℃时失活;在pH大于7时,该蛋白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活性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偏酸的环境下,迅速失活,所以为碱性蛋白酶;金属离子Mn2+、Co2+对蛋白酶酶活力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它金属离子如Mg2+、Ca2+、Na+、Zn2+、K+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变性剂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抑制性越强,其中,EDTA的抑制性最强。5.TG116产纤维素酶最佳单因素发酵条件为温度40.0℃,pH 7.0,时间51 h,发酵体积为75 mL,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最佳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为温度39.0℃、pH 7.0、时间51.0 h,可使纤维素酶活性提高2倍;酶学性质表明该纤维素酶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3.5,在40℃水浴3 h后可保留80%以上的活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0℃水浴2 h后保留60%以上的活性,高于60℃时该纤维素酶失活;在pH小于6时,该纤维素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活性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偏碱的环境下,基本丧失酶活力,说明该纤维素酶为酸性纤维素酶;金属离子Mg2+、Fe2+、Zn2+、Ca2+、NH4+、Li+对纤维素酶酶活力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它金属离子K+、Mn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变性剂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抑制性越强,其中,Tris的抑制性最强。6.70%饱和度(NH4)2SO4沉淀得到的粗蛋白经过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得到了12个不同的组分,其中5个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将其中1个组分进行Sephadex G-50分子筛层析与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得到了1条明显的条带,鉴定为胞外丝氨酸蛋白酶;该蛋白酶分子量约为86.17 kDa;显微观察发现该酶可导致病原真菌菌丝膨胀、折叠等异常现象,该蛋白酶还能影响孢子的萌发和发育,表现为使得孢子萌发率大幅度下降,已萌发孢子芽管细胞出现畸形或膨大,变成圆泡状物等。7.以已报道的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为参照,通过设计专化引物克隆得到了1条长为1617 bp的片段,信息学证明其编码胞外丝氨酸蛋白酶,命名为Pase基因,并提交至GenBank(MK659579);该蛋白酶相对分子量为53.84 kDa,理论等电点为5.29,分子式为C2321H3715N623O757S12;蛋白N端含有明显的疏水性,有3个可能跨膜结构,构成该蛋白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等;具有3个保守序列,肽酶抑制剂I9(Peptidase inhibitor I9)、肽酶S8家族(Peptidase S8 family)和细胞表面丝氨酸蛋白酶(PAC5alike);在细胞中可能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基质、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中,其N端含有1段信号肽,可能与该蛋白分泌到胞外的过程有关;最后对其蛋白质模体位置进行分析,发现可能具有N-糖基化位点、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N-豆蔻酰化位点、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丝氨酸蛋白酶,枯草杆菌酶家族,组氨酸活性位点与丝氨酸蛋白酶,枯草杆菌酶家族,丝氨酸活性位点,这些位点的存在与该蛋白发挥其功能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二、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联用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1.4.1 产蛋性能
        1.4.2 蛋品质测定
        1.4.3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1.4.4 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见表2)
    2.2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见表3)
    2.3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4)
    2.4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5)
3 讨论
    3.1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产蛋性能的影响
    3.2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3.3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 结论

(2)胶质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组分分析、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质芽孢杆菌EPS的组成
2 胶质芽孢杆菌EPS发酵的培养基优化
3 胶质芽孢杆菌EPS发酵工艺
4 胶质芽孢杆菌EPS提取纯化技术
5 胶质芽孢杆菌EPS功能研究
    5.1 抗氧化活性
    5.2 免疫调节作用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透明颤菌胞外多糖发酵优化及抗肿瘤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药品与试剂
    2 仪器
    3 主要培养基
    4 实验方法
        4.1 种子液制备
        4.2 生长曲线测定
        4.3 单因素实验设计
        4.4 培养基配方优化实验设计
        4.5 VEPS含量的测定
        4.6 体外抗肿瘤实验
        4.7 统计分析
结 果
    1 透明颤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 单因素实验设计
        2.1 碳源对VEPS产量的影响
        2.2 氮源对VEPS产量的影响
        2.3 微量元素对VEPS产量的影响
        2.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及结果
        2.5 最陡爬坡路径实验设计及结果
        2.6 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结果
        2.7 最佳胞外多糖产量及模型验证
        2.8 体外抗肿瘤实验
讨 论

(4)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枯草芽孢杆菌研究概况
        1.1.1 枯草芽孢杆菌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1.2 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1.1.3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殖业领域中的应用
    1.2 产酱香基因的筛选方法
        1.2.1 基因组测序技术
        1.2.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2.3 基因芯片
    1.3 酱香研究概况
        1.3.1 酱香的定义
        1.3.2 酱香风味的形成机理
        1.3.3 酱香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3.4 酱香基因概况
    1.4 同源重组概况
        1.4.1 同源重组技术的运用机理
        1.4.2 同源重组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运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载体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盒
        2.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1.5 实验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菌株培养
        2.2.2 总RNA提取
        2.2.3 产酱香基因的筛选
        2.2.4 qPCR验证RNA-seq
        2.2.5 酱香风味候选基因cdoA、panE、lsp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cdoA、panE、lspA双交换载体的构建
        2.2.7 同源重组介导cdoA、panE、lspA的敲除
        2.2.8 BJ3-2△cdoA、△panE、△lspA菌株发酵特性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总RNA提取
        3.1.2 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候选基因的筛选
        3.1.3 qPCR验证RNA-seq
        3.1.4 候选基因cdoA、panE、lspA生物信息学分析
        3.1.5 cdoA、panE、lspA双交换载体的构建
        3.1.6 同源重组介导cdoA、panE、lspA敲除
        3.1.7 BJ3-2△cdoA、△panE和△lspA菌株发酵特性检测
    3.2 讨论
        3.2.1 酱香风味基因的筛选
        3.2.2 酱香风味候选基因cdoA、panE和lspA功能验证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解淀粉芽孢杆菌DMBA-K4高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16S r DNA菌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1.3.2 菌株活化
        1.3.3 胞外多糖的提取
        1.3.4 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1.3.5 单因素实验
        1.3.6 响应面试验设计
    1.4 EPS-K4的纯化
    1.5 体外抗氧化性测定
        1.5.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1.5.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测定
        1.5.3 总还原力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16S r DNA的基因序列相似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2.2 单因素结果分析
        2.2.1 碳源选择
        2.2.2 氮源选择
        2.2.3 发酵时间影响
        2.2.4 发酵初始p H影响
        2.2.5 接种量影响
    2.3 响应面试验结果
    2.4 各因素之间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2.5 EPS体外抗氧化性分析
3 结论

(6)山多益生素的制备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豆根多糖的研究进展
    1.2 益生菌、益生素的研究进展
    1.3 益生菌与中药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思路
第三章 益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液的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山多益生素的制备
    4.1 前言
    4.2 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山多益生素的质量与作用观察
    5.1 前言
    5.2 材料
    5.3 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胞外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UVC损伤的修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紫外线损伤研究进展
        1.1.1 紫外线概述
        1.1.2 紫外线损伤机理
        1.1.3 UV诱导的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1.2 多糖概述
    1.3 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1.3.1 类芽孢杆菌概述
        1.3.2 产胞外多糖的菌株及其产量
        1.3.3 影响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因素
        1.3.4 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1.3.5 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解析
        1.3.6 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功能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高产UVC损伤修复功效胞外多糖的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的分离筛选
        2.2.2 胞外多糖的产量测定与半纯品制备
        2.2.3 HaCaT细胞培养方法
        2.2.4 UVC体外损伤模型的建立
        2.2.5 不同胞外多糖对HaCaT细胞的毒性检测
        2.2.6 七种胞外多糖对UVC引起HaCaT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
        2.2.7 所选菌株PYQ1 的鉴定
        2.2.8 所选菌株PYQ1 的发酵特性
        2.2.9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的分离筛选
        2.3.2 UVC体外损伤模型的建立
        2.3.3 不同胞外多糖对HaCaT细胞的毒性检测
        2.3.4 七种胞外多糖对UVC引起HaCaT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
        2.3.5 菌株PYQ1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 的发酵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 胞外多糖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3.2.2 胞外多糖的常规组成成分分析
        3.2.3 胞外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2.4 胞外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3.2.5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2.6 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2.7 胞外多糖的一维核磁分析
        3.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胞外多糖EPS1 的分离纯化
        3.3.2 胞外多糖EPS1 的组成成分分析
        3.3.3 胞外多糖EPS1 的紫外光谱
        3.3.4 胞外多糖EPS1 的分子量测定
        3.3.5 胞外多糖EPS1 的单糖组成
        3.3.6 胞外多糖EPS1 的红外光谱
        3.3.7 胞外多糖EPS1 的一维核磁图谱
    3.4 本章小结
4 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 胞外多糖对UVC损伤的修复机制初探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HaCaT细胞培养方法
        4.2.2 EPS1对UVC引起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2.3 EPS1对HaCaT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4.2.4 EPS1对HaCaT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2.5 EPS1对HaCaT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
        4.2.6 EPS1对HaCaT细胞核的影响
        4.2.7 EPS1对HaCaT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2.8 EPS1对HaCaT细胞内CAT酶活力的影响
        4.2.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EPS1对UVC引起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2 EPS1对HaCaT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4.3.3 EPS1对HaCaT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3.4 EPS1对HaCaT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
        4.3.5 EPS1对HaCaT细胞核的影响
        4.3.6 EPS1对HaCaT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3.7 EPS1对HaCaT细胞内CAT酶活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敦煌地区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分离源
    1.2 培养基
    1.3 菌株初筛
    1.4 菌株复筛[18-20]
        1.4.1 苯酚硫酸法标准曲线的测定[20]
        1.4.2 粗多糖的分离
        1.4.3 多糖含量测定[20]
    1.5 菌株鉴定
        1.5.1 生理生化测定及形态学鉴定
        1.5.2 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6 最佳培养基优化
        1.6.1 粗多糖分离与多糖含量测定
        1.6.2 单因素实验
        1.6.3 正交设计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筛选
    2.2 菌株鉴定
    2.3 单因素实验
        2.3.1 不同碳源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3.2 不同氮源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3.3 不同无机盐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3.4 蔗糖浓度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3.5黄豆粉浓度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3.6 MgSO4浓度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3.7 培养基p H对菌株Ⅱ4-01 EPS产量的影响
    2.4 正交实验
    2.5 生长曲线分析
3 讨论

(9)敦煌盐碱土中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多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糖概述
    1.2 细菌胞外多糖概述
        1.2.1 细菌胞外多糖结构
        1.2.2 细菌胞外多糖生物学活性
        1.2.3 产业化胞外多糖种类及应用
        1.2.4 胞外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
        1.2.5 胞外多糖生产工艺的优化
        1.2.6 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技术
    1.3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产糖菌株的筛选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菌种分离源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供试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初筛
        2.3.2 菌株复筛
        2.3.3 菌株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株的筛选
        2.4.2 菌株的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3章 菌株Ⅱ4-01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菌种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供试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粗多糖分离与多糖含量测定
        3.3.2 单因素试验
        3.3.3正交设计实验
        3.3.4 菌株Ⅱ4-01发酵曲线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试验
        3.4.2 正交试验
        3.4.3 生长曲线分析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4章 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菌种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供试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粗多糖制备
        4.3.2 纯多糖制备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粗多糖制备
        4.4.2 纯多糖制备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5章 胞外多糖活性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5.3.2 多糖吸湿保湿活性测定
        5.3.3 多糖絮凝活性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5.4.2 多糖吸湿保湿测定结果
        5.4.3 多糖絮凝活性测定结果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分析
        6.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地衣芽孢杆菌TG116生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芽孢杆菌生防菌剂概述
        1.1.1 生防菌剂研究现状
        1.1.2 芽孢杆菌生防菌剂研究现状
    1.2 生防机制研究概述
        1.2.1 竞争作用
        1.2.2 拮抗作用
        1.2.3 诱导植物抗病性
        1.2.4 促进植物生长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药品与仪器
        2.1.4 主要试剂与缓冲液
    2.2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的培养
    2.3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2.4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发酵液的拮抗作用
        2.4.1 发酵液的拮抗作用
        2.4.2 初始pH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2.4.3 初始温度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2.4.4 装液量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2.4.5 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2.5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粗蛋白的理化性质
        2.5.1 粗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5.2 粗蛋白的温度稳定性
        2.5.3 粗蛋白的紫外稳定性
    2.6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蛋白酶产酶条件优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2.6.1 粗酶液的制备
        2.6.2 蛋白酶活力测定
        2.6.3 发酵温度优化
        2.6.4 发酵pH优化
        2.6.5 发酵时间优化
        2.6.6 装液量优化
        2.6.7 响应曲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2.6.8 蛋白酶酶学性质研究
    2.7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纤维素酶产酶条件优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2.7.1 粗酶液的制备
        2.7.2 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测定
        2.7.3 发酵温度优化
        2.7.4 发酵pH优化
        2.7.5 发酵时间优化
        2.7.6 装液量优化
        2.7.7 响应曲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2.7.8 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研究
    2.8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胞外蛋白酶的纯化
        2.8.1 粗酶液的制备
        2.8.2 硫酸铵分级沉淀
        2.8.3 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2.8.4 Sephadex G-50 分子筛层析
        2.8.5 蛋白酶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2.8.6 蛋白酶对病原真菌菌丝与孢子的影响
    2.9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脂肽类抗生素基因与碱性蛋白酶基因克隆及分析
        2.9.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9.2 TG116 胞外蛋白酶基因PCR扩增
        2.9.3 TG116 Pase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0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3.2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发酵液的抗性研究与性质研究
        3.2.1 TG116 生长曲线
        3.2.2 发酵液的拮抗作用
        3.2.3 初始pH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3.2.4 初始温度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3.2.5 装液量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3.2.6 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3.3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粗蛋白的理化性质
        3.3.1 粗蛋白的抑菌谱
        3.3.2 粗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3.3 粗蛋白的温度稳定性
        3.3.4 粗蛋白的紫外稳定性
    3.4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蛋白酶产酶条件优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3.4.1 蛋白酶标准曲线
        3.4.2 蛋白酶酶活
        3.4.3 TG116 的产酶条件优化
        3.4.4 响应面法优化TG116 产酶条件
        3.4.5 酶学性质研究
    3.5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纤维素酶产酶条件优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3.5.1 纤维素酶标准曲线
        3.5.2 纤维素酶酶活
        3.5.3 TG116 的产酶条件优化
        3.5.4 响应面法优化TG116 产酶条件
        3.5.5 酶学性质研究
    3.6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胞外粗提蛋白的纯化
        3.6.1 TG116 最佳盐析条件
        3.6.2 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3.6.3 Sephadex G-50 分子筛层析
        3.6.4 蛋白酶相对分子量的确定
        3.6.5 蛋白酶的鉴定
        3.6.6 蛋白酶对病原真菌菌丝与孢子的影响
    3.7 地衣芽孢杆菌TG116 脂肽类抗生素基因与碱性蛋白酶基因克隆及分析
        3.7.1 脂肽类抗生素基因与Pase基因的克隆
        3.7.2 ORF的预测与分析
        3.7.3 Pase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TG116 菌株与发酵液的生物学特性
    4.2 TG116 菌株产蛋白酶的条件与酶学性质
    4.3 TG116 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条件与酶学性质
    4.4 TG116 菌株产拮抗物质的条件
    4.5 TG116 菌株拮抗物质的分离纯化
    4.6 TG116 菌株拮抗物质的性质
    4.7 TG116 菌株拮抗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4.8 TG116 菌株拮抗物质的应用
    4.9 TG116 菌株拮抗物质的基因克隆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木叶与地衣芽孢杆菌联用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易鑫,杜红,彭佳昊,徐丹,孙弟芬,陈芬,赵小玲,舒刚. 饲料工业, 2021(14)
  • [2]胶质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组分分析、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王子骏,任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5)
  • [3]透明颤菌胞外多糖发酵优化及抗肿瘤活性评价[J]. 耿晓琦,范冰倩,丁钦然,杜鹏,郑宇,宋佳. 中国新药杂志, 2020(19)
  • [4]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D]. 黄晓润. 贵州大学, 2020(01)
  • [5]解淀粉芽孢杆菌DMBA-K4高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邝嘉华,黄燕燕,胡金双,余佳佳,周钦育,赵珊,刘冬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22)
  • [6]山多益生素的制备与作用研究[D]. 张美晨. 广西大学, 2020
  • [7]多粘类芽孢杆菌PYQ1胞外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UVC损伤的修复效应[D]. 汪旖清. 浙江大学, 2020
  • [8]敦煌地区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研究[J]. 周璇,牛世全,郑豆豆,王彦,朱学泰,孔维宝,张爱梅. 生物学通报, 2019(05)
  • [9]敦煌盐碱土中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多糖活性的研究[D]. 周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地衣芽孢杆菌TG116生防机制研究[D]. 焦正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地衣芽孢杆菌TS-01胞外多糖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