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杰出钢琴家许飞平致敬

向中国杰出钢琴家许飞平致敬

一、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论文文献综述)

闫礁[1](2015)在《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球冈琴学习者的启迪——评《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文中提出着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是我国第一位走向世界的钢琴演奏家,在国际钢琴演奏界具有很高的权威和影响力,在我国钢琴演奏界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她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不断,但她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一次次苦难,以执着的精神坚守着挚爱的钢琴教育事业,其乐观、敬业、奉献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钢琴教师。她数十年致力于钢琴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钢琴教学经

刘旭[2](2015)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琴传入中国百余年间,经过了萌芽期、探索期、繁荣期、创新期等阶段不断的发展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钢琴作品,而且在钢琴演奏、钢琴教育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系统地对中国钢琴作品各个时期的创作特点进行了论述,从创作发展的历程、创作手法、主要人物及代表作品等多角度出发,着重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和五声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上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结合了西方钢琴音乐的一些特点,又同时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质朴、优美。中国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魅力,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历史智慧[1]。在我国现阶段的钢琴教学中,中西方作品的学习比例不均衡,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太少,并且不够重视。我们要认识到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上的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步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演奏与教学中的运用,探索钢琴民族化风格的表达,发扬中国钢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杨希[3](2015)在《中国钢琴的教与学 ——以50-6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体制下的中国钢琴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面貌,在创作、教育、演奏、理论研究等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家们、作曲家们、演奏家们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桥梁连接。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钢琴家,有的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为何在这一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优秀中国钢琴家,当时的音乐教育是如何进行的,社会环境、家庭、个人教育背景等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作为学生是如何学习钢琴并逐步成长为钢琴家的,这种现象产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对当今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何启发……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从钢琴的教与学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钢琴艺术之教与学,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我国钢琴师资情况,并对中外师资状况进行对比,讲述钢琴艺术的教与学活动的开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钢琴艺术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培养人才要依靠教师,因此师资培养是核心。研究钢琴艺术的教与学,有助于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第二章是钢琴艺术之学与习,举例分析学习者的钢琴学习与练习过程,以及成为钢琴家的必经之路。钢琴艺术的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真正热爱艺术、音乐、钢琴,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不断地全面提升个人修养,在攀登艺术巅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第三章是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家人才辈出之剖析,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教育历程、国家政策、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这一时期对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影响。在我国,钢琴艺术从无到有,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在钢琴教育、创作、演奏、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为我国五六十年代钢琴艺术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奠定了此后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加快了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步伐。若没有之前几代音乐家们的共同探索、不断实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就没有五六十年代我国音乐艺术的初步繁荣、发展以及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的出现。第四章是对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展望,分析我们从五六十年代出现众多钢琴家这一现象获得的启发并阐述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也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引领我国的音乐艺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关键还是在于拥有一支在艺术、学术上有高水平的,专业实力雄厚的、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坚强的后盾及强有力的保障。文章以音乐教学学为视角,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钢琴的教与学为切入点,着重探究五六十年代中国音乐教育体制下的中国钢琴家受教育之过程。这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当时的教师是如何教钢琴、学生如何学钢琴,而且还可以从前人取得成功的例子中吸取很多有益的经验,并将它们灵活运用到当代钢琴教育领域中,这还将对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钢琴人才尽一点微薄之力。

段劲楠[4](2012)在《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文中研究说明郑苏(Su Zheng)的《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Claiming Diaspora-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a)一书属于“美国音乐领域”(American Musicspheres)系列中的九部着作之一,该系列由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担任主编。郑苏的这本着作以美籍华人音乐生活为核心,提供了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写作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案例,同时也为国内音乐和相关学术研究补充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全书正文共分八章。第一、二章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引入着作讨论主题,并深入对研究涉及的各理论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第三章记录了现存最早的、与美国华人经历相关的音乐材料,并且分析了各类音乐创造与华人多样化的移民经历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全面概述了当前纽约市美籍华人逐渐形成的广泛的音乐体裁;第五章引入了美籍华人音乐创造的空间旅行;第六章通过族裔媒体产品、流行音乐、以及跨国族裔媒体网络的视角,观察了美籍华人流散音乐的世界;第七章通过7位移民音乐家个人的故事探索流散经历对个体音乐创造和音乐表达所造成的影响,并试图从微观上审视广泛的社会模式和人类个体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八章讨论了跨越民族国家边界(该边界用于界定美籍华人音乐世界的范畴)的个体、音乐团体、文化机构之间的多重联系、互动、以及多向交流。书评名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其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及了自己的观点。

廖红宇[5](2010)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范围是钢琴传入福建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包括钢琴演奏、教育、创作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福建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在福建工作过、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人物及其相关事件。笔者试图通过较为广泛而深入地查考福建的民国档案、民国报刊、地方文献、当代刊物、网络资讯等相关史料,结合访谈见证福建钢琴艺术发展的前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史料,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福建近现代历史上钢琴音乐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总结其发展缘起、阶段特征,深入探究钢琴音乐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密切关联。力求开拓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思路,充实中国钢琴艺术史的区域性研究成果,为福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钢琴音乐发展方面的资料和补充。全文共分五章,前四章结合福建近现代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梳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期、初步发展期、曲折前进期和逐步繁荣期)的各个方面。第五章分析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三个特征,从近代基督教传播、福建人文地理、闽南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探究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本文认为:钢琴音乐是福建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近代以来福建文化的整体发展同步。福建的钢琴音乐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特征。时代变迁、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音专钢琴教育和鼓浪屿钢琴文化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前者在20世纪上半叶的福州地区,后者在闽南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两者的发展特征和时代意义不同。尤其是独具一格的鼓浪屿钢琴文化,在近代基督教传播与闽南海洋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区域性特征,成为闽南文化的新生事物之一,是中国新音乐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对于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显着意义。

赵云[6](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贺思媛[7](2009)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正文:本文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立足于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创作技法、创作特点、意义及思考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整理,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地展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认识和掌握中国钢琴音乐技法特征和创作特征。笔者就所能收集到的文献以及乐谱资料进行研读,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特征的认识作如下论述,全文共分为4章:第1章: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基本概况进行一个初步总结,这对于钢琴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十分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同时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者和演奏者亦能够起到提示性的作用。第2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历程。本章主要以历程和主要创作成就为主(以代表人物、历史事件、主要作品、技术化的名词称谓等),技术现象和特征安排在后面。其中共分为五个历史时期,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通过技术分析来研究各时期作品的和声构造形态、曲式结构形态、旋律形态、节奏形态技法特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五个历史时期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也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精神与领导者的政治倾向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1936年以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37年——1949年)”、“建国17年钢琴音乐创作(1949——1966)”、“文革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66——1976)”、“新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77——至今)”。第一时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1936年以前)我国多声音乐的专业创作始于20世纪初(据《人民音乐》1984年第3期发表的资料,我国第一首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是赵元任先生1914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是以大、小体系的功能和声作为起步的,开始有意识地把欧洲功能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基本上是尝试性的,创作手法简单,在曲式结构、和声构思等方面都带有明显模仿欧洲古典乐派创作手法的成份。当时我国作曲家在对外来的作曲技法和艺术形式上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能同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会贯通,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历史的必然过程。第二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37年——1949年)30——40年代中国一直十分动荡,中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反映时代精神也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作曲家们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因素注入了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之中,把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运用得更加成熟,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新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音乐史上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诚的《摇篮曲》、《牧童之乐》、江定仙的《摇篮曲》等,其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20世纪的上乘之作。该作品风格典雅、技法精湛、层次分明,在民族音乐语汇(旋律、和声)的运用上要比赵元任、萧友梅等人的钢琴作品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三时期:建国17年钢琴音乐创作(1949——1966)新中国成立,社会的繁荣稳定给了作曲家们良好的创作空间与基础。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在体裁形式上,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以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形式为主,寻求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体裁形式。音乐风格质朴,贴近群众生活。如丁善德在建国初期创作了几部很优秀的钢琴作品:《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等,这几部钢琴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民族五声性的和声织体,表现了作曲家独到的艺术造诣。桑桐作品《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中还运用了复合功能和声的创作技法等。总之,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作曲技法上相比于从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现在创作题材上广泛多样,作品内容丰富新颖,音乐风格质朴又富于时代性,作曲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能够自由地运用民族音乐语言按照严谨精致的逻辑结构和形式进行创作,由此构成了建国17年间钢琴音乐创作的整体艺术特征。第四时期:文革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66——1976)十年的浩劫给中国钢琴艺术界带来了太多的劫难与损失,正在繁荣发展的中国钢琴音乐事业被迫陷入了沉寂状态。中国钢琴音乐工作者们并没有被困境所限制住,他们创作了各种题材的钢琴改编曲。第一类是对“样板戏”音乐的钢琴改编曲,有些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只留给人们反思历史的作用了。第二类是根据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此类作品的题材都是根据传统民间器乐曲移植并改编而成的,作曲家既对原曲进行了删减,又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构架,并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把中国传统器乐曲中的那种“中和、深邃”的品格,“静、虚、淡、远”的意境,“有形有神、神形兼备”的韵味演绎出来。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根据同名二胡曲改编)、陈培勋改编的《流水》(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等。第三类是以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如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根据同名民歌改编)、崔世光改编的《松花江上》(根据同名歌曲改编)、储望华改编的《闪闪的红星》(根据同名电影歌曲改编)等。这类钢琴改编曲的创作题材基本采用原歌曲的结构,这就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空间和思维,此类作品的艺术价值各不相同。这一时期是以改编音乐体裁形式为主,寻求中国音乐本色的创作时期。第五时期:新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77——至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这给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法。除了延续“文革”时期的改编创作风格之外,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创作使用西方近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音乐气质相融合的,具有“当代中国音乐风格”的现代钢琴曲。此外,一些作曲家还自创了个人的作曲理论体系。如赵晓生的钢琴曲《太极》就是运用自己创作的“太极作曲体系”中的“阴阳调式系统”创作的钢琴作品等。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体裁、风格多元化的发展时期。第3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整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历程中的风格上的特征及创作手法上的特征两方面。一、风格上的特征分为:1.民族风格与民间音调2.抒情小曲风3.浪漫曲体风4.复调线型风5.序列技术风。二、创作手法上的特征分为:1.音色2.装饰3.旋律4.节奏5.和声6.复调7.曲式结构8.织体9.气韵10.声韵11.指触12.踏板13.演奏者演奏。第4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意义及思考其中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考分为4节来论述:1.对发展和声民族风格依据——五声音阶、五声性调式的思考2.对现代技法体现和声民族风格的思考3.对外来技法选择性吸收的思考4.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思考

郑远[8](2006)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创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建国初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间产生的各类钢琴曲作品达360首以上。1966年开始的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建国初期正处于初步繁荣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沉寂的停滞阶段。然而中国的钢琴音乐工作者们没有停止过对于钢琴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他们在“夹缝”中寻求着出路。在历经两年的沉寂之后,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出现让处于低谷的中国钢琴音乐事业重获生机,自此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进入了“文革”阶段钢琴改编曲盛行的时期。这一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钢琴改编曲,其中不乏钢琴协奏曲《黄河》、《百鸟朝凤》、《夕阳萧鼓》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钢琴音乐精品之作。“文革”结束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朝向着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多样化的体裁形式的方向发展着。从困惑中走出来的中国作曲家们开始探索全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风格”,除了延续“民族化”、“群众化”的传统创作风格的作品之外,十二音、无调性、音块等现代创作技法开始出现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这些有益的尝试与创作实践都为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本文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时代概况、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三个方面出发,对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整理,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地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明确它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程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彭一万[9](2003)在《高山流水奏华章——着名钢琴家许兴艾(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广仁[10](2002)在《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文中认为

二、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西方的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一、钢琴乐器传入中国
    二、最初的中国钢琴教学及演奏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慨况
        (一)萌芽期的中国钢琴作品
        (二)探索期的中国钢琴作品
        (三)发展期的中国钢琴作品
        (四)创新期的中国钢琴作品
第二章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萌芽期的创作特点(20世纪初)
    二、探索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三、战争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1937—1949)
    四、新中国成立十七年间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1949—1966)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1966—1976)
    六、文革后30年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1966—1996)
    七、新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1997年至今)
第三章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及民族化特征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色
        (二)触键
        (三)装饰音
        (四)节奏与速度力度
        (五)踏板
        (六)气韵和声韵
        (七)结构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一)和声的民族化
        (二)旋律的民族化
        (三)演奏的民族化
        (四)节奏的民族化特征
        (五)调式的民族化
第四章 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上的应用分析
    一、我国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现状
    二、在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的具体应用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中应注重的一些问题
        (二)科学合理的制定中国钢琴作品教学计划
        (三)应关注中国钢琴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三、在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钢琴演奏技巧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四)有助于中国的钢琴音乐走向国际化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国钢琴的教与学 ——以50-6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体制下的中国钢琴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钢琴艺术之教与学
    1.1 中国钢琴教育师资状况分析
        1.1.1 优秀钢琴教师应具备的品质
        1.1.2 中、外专家(师资)之比较
    1.2 关于教学方面
        1.2.1 教学方法
        1.2.2 教学内容
        1.2.3 教学实践活动
第二章 钢琴艺术之学与习
    2.1 学生所具备的素质
    2.2 学生学习过程所需条件
        2.2.1 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热爱钢琴
        2.2.2 必不可少的勤奋与科学的方法
        2.2.3 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
        2.2.4 要全面提升个人的修养
    2.3 学生学习体会与实践
    2.4 通向钢琴家之路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家人才辈出之剖析
    3.1 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家人才辈出的原因
        3.1.1 社会及文化背景之因
        3.1.2 家庭背景及教育历程之因
        3.1.3 政策引导之因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3.1.4 教育体制之因
    3.2 五六十年代对此后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对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展望
    4.1 五六十年代钢琴家辈出对当今的启发
        4.1.1 从教与学的角度
        4.1.2 从社会发展角度
        4.1.3 从人才培养角度
    4.2 我国钢琴艺术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致谢
技术注释
译着技术注释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矛盾丛生的“流散音乐文化”的构成
第三章 纽约与跨太平洋之旅:美籍华人种族化历史经历当中的音乐
第四章 此时此地的音乐:一个国际化城市中的流散声音景观
第五章 多元文化主义由私有领域向公共展示的转变:绘制音乐生产、消费和(再)呈现的地方地理文化进程
第六章 “我们的目标是与世界其他地方同步”:跨国媒体文化与流行音乐
第七章 移位的诗学与政治:七位移民音乐家小传
第八章 美国亚裔/华裔音乐语境当中文化政治的模糊性
注释
索引
图例注解
表格注解
谱例注解
书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
    一、引言
    二、理论背景
    三、《流散诉求》中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写作
    四、践: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流散翻译(代译后记)
参考文献
问题汇总表
译名问题表
注释译名问题表

(5)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基础资料
    三、研究方法和论述构架
第一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萌芽(1840-1911)
    第一节 近代福建社会的变迁
        一、鸦片战争与福建
        二、近代福建文教事业的兴起
    第二节 钢琴初传福建
        一、近代福建的西洋音乐文化活动
        二、键盘乐器的运用
        三、福建新音乐教育的启蒙与钢琴音乐教学活动
第二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初步发展(1911-194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福建社会的变革
        一、民国时期的福建政治与经济
        二、"五四"运动与福建的文化教育
    第二节 钢琴教育的初步发展与专业性教育的萌芽
        一、教会大学的钢琴教育
        二、福建音专的钢琴教育
        三、其他教育机构中的钢琴教学活动
    第三节 钢琴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一、教育活动中钢琴音乐的传播
        二、抗战活动中钢琴音乐的传播
        三、鼓浪屿的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四、闽籍作曲家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三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曲折前进(1949-19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社会的发展
        一、福建的政治与经济
        二、文教事业的发展
        三、福建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一、福建本土钢琴演奏的沉寂
        二、福建籍钢琴演奏家的创举
    第三节 钢琴教育的酝酿
        一、福建本土的钢琴教学情况
        二、福建籍钢琴教育家在省外
    第四节 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
        一、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
        二、殷承宗的钢琴音乐创作
        三、福建乡土情怀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四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1978-200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社会
        一、社会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二、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
    第二节 欣欣向荣的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一、福建本土的钢琴交流活动
        二、闽籍钢琴家在世界各地的演奏
        三、钢琴制造业及相关产业
    第三节 钢琴教育的普及性与专业性发展
        一、钢琴教育的普及性发展
        二、专业性钢琴教育再次起步
    第四节 多元化的钢琴音乐创作
        一、鼓浪屿专题的钢琴创作
        二、福建乡土气息的钢琴音乐创作
        三、现代钢琴音乐创作
第五章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特征与成因
    第一节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
        二、地域性特征
        三、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
        一、基督教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二、福建人文地理的影响与作用
        三、闽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第一节 文化与人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第二节 教育与人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结语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时代概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论着
        1.2.2 学位论文
        1.2.3 期刊论文
        1.2.4 总结
第2章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历程
    2.1 前言
    2.2 早期钢琴音乐创作(1936年以前)
        2.2.1 背景
        2.2.2 主要作曲家与作品
        2.2.3 技法特征
    2.3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37年—1949年)
        2.3.1 背景
        2.3.2 主要作曲家与作品
        2.3.3 技法特征
    2.4 建国17年钢琴音乐创作(1949年—1966年)
        2.4.1 背景
        2.4.2 主要作曲家与作品
        2.4.3 技法特征
    2.5 文革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66年—1976年)
        2.5.1 背景
        2.5.2 主要作曲家与作品
        2.5.3 技法特征
    2.6 新时期钢琴音乐创作(1977年—至今)
        2.6.1 背景
        2.6.2 主要作曲家与作品
        2.6.3 技法特征
第3章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特征
    3.1 前言
    3.2 风格上的特征
        3.2.1 民族风格与民间音调
        3.2.2 抒情小曲风
        3.2.3 浪漫曲体风
        3.2.4 复调线型风
        3.2.5 序列技术风
    3.3 创作手法上的特征
        3.3.1 音色
        3.3.2 装饰
        3.3.3 旋律
        3.3.4 节奏
        3.3.5 和声
        3.3.6 复调
        3.3.7 曲式结构
        3.3.8 织体
        3.3.9 气韵
        3.3.10 声韵
        3.3.11 指触
        3.3.12 踏板
        3.3.13 演奏者演奏
    3.4 创作特征综述
第4章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意义及思考
    4.1 意义
    4.2 思考
        4.2.1 对发展和声民族风格依据—五声音阶、五声性调式的思考
        4.2.2 对现代技法体现和声民族风格的思考
        4.2.3 对外来技法选择性的思考
        4.2.4 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编年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时代概况
        1.1.2 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论着
        1.2.2 学位论文
        1.2.3 各类发表文章
        1.2.4 总结
第2章 阶段
    2.1 前言
    2.2 十七年——初步繁荣时期(1949-1965)
        2.2.1 基本情况
        2.2.2 以中小型乐曲为主的创作时期
    2.3 文革十年——沉寂与复兴时期(1966-1976)
        2.3.1 基本情况
        2.3.2 殷承宗与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问世
        2.3.3 以改编音乐形式为主的创作时期
    2.4 二十三年——百花齐放时期(1977-1999)
        2.4.1 基本概况
        2.4.2 多元化音乐创作时期
第3章 体裁
    3.1 前言
    3.2 中小型乐曲
        3.2.1 创作概况
        3.2.2 改编音乐体裁形式
        3.2.3 复调音乐体裁形式
        3.2.4 现代音乐体裁形式
    3.3 钢琴协奏曲
        3.3.1 创作概况
        3.3.2 主要作品
第4章 风格
    4.1 前言
    4.2 中国钢琴音乐汉族音乐风格
        4.2.1 基本情况
        4.2.2 汉族北方音乐风格
        4.2.3 汉族南方音乐风格
    4.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4.3.1 基本情况
        4.3.2 部分少数民族音乐风格钢琴曲情况
    4.4 中国钢琴音乐“古典音乐风格”
        4.4.1 中国古曲风格
        4.4.2 古诗词写意风格
    4.5 三位着名作曲家主要创作风格
        4.5.1 江文也
        4.5.2 王建中
        4.5.3 丁善德
结论
附录——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出版)编年表
参考文献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球冈琴学习者的启迪——评《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J]. 闫礁.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0)
  • [2]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D]. 刘旭. 齐齐哈尔大学, 2015(06)
  • [3]中国钢琴的教与学 ——以50-6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体制下的中国钢琴家为例[D]. 杨希.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4]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D]. 段劲楠.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2)
  • [5]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 廖红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6]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7]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D]. 贺思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8]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D]. 郑远.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9]高山流水奏华章——着名钢琴家许兴艾(下)[J]. 彭一万. 钢琴艺术, 2003(01)
  • [10]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J]. 周广仁. 钢琴艺术, 2002(01)

标签:;  ;  ;  ;  ;  

向中国杰出钢琴家许飞平致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