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

一、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洋[1](2021)在《化学绘本的开发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绘本教学要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绘本一直被视为幼儿阅读的首选,对建构精神世界有重要作用。随着绘本的发展,绘本的受众扩展到高年级学生甚至成人。知识型绘本的出现更是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停留在幼儿和小学阶段,收效甚佳,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高中阶段化学学习难度增大,让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下降,本研究尝试将绘本引入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第一个难点也是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化学绘本的开发。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践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内容及方法作了介绍,利用文献分析法对绘本、绘本教学、美育等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化学绘本、化学绘本教学、美育、化学美育作了概念界定,介绍了理论基础:双重编码理论、审美心理结构以及高中生心理特点。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与实施,结合教学实际,选取人教版必修2中与化学史相关的内容,自主开发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化学绘本,以两种方式在高一开展实践教学:化学绘本融入课堂全程的整节课式化学绘本教学、化学绘本应用于某些教学环节的片段式化学绘本教学,并且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创作故事、模型、化学绘本以进行审美模仿和审美表现。实践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第四部分是实践效果分析,对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数据、学生自创作品、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化学绘本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美育、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化学绘本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化学美育培养有一定帮助,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成绩。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研究自主开发的化学绘本适用于现在的高中生,鼓励中学教师深入挖掘素材,自主开发绘本;化学绘本教学是一种有趣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化学绘本教学对学生化学美育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效果不显着,还需深入研究。自主开发化学绘本并将其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是有益的尝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观、文化观的建构,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持续推广。

章佳卉[2](2020)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21世纪“知识社会”和“人才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为提高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人才储备能力,逐渐展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为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教育事业的发展愈发被重视,同时全新的课程系统正逐步构建。其中,我国人才培养的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更注重于人才选拔,较为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近几年逐步成为化学教育的热门术语,反映出化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旨在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获得更佳效果,以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前测成绩及问卷了解高二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证据推理”素养的体现,依据测量结果将学生标定为:优秀学业水平、中等学业水平和不良学业水平三个不同层次。再将以上参与测试的学生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开展教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将证据推理素养渗透进有机化学教学,并依此确定教学目标、学业评价目标。采取“创造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学习”等策略实施教学,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收集证据,推论结果并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持续监测学生证据推理素养及学业成绩的变化,分析教学实验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影响差异,形成如下研究结论:(1)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被调查的高中生里有28.71%的学生只是单纯记忆了课堂知识片段,并未形成知识的结构化体系,更不能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策略及知识构建方法。(2)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证据推理素养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程,同时能提高记忆能力,以及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思维能力。(3)教学实验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影响各异。学业水平更高的学生趋向于更全面地搜集证据,并通过知识的连锁反应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而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则需要利用证据推理来了解学习课堂内容,以建立基本的知识体系。在推行此项教学实践之前,相同学业水平学生之间成绩几乎没有差异,采用证据推理培养教学法后,相关数据表明实验组成绩相比于对照组成绩提高幅度更大。融入证据推理的教学设计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规则和系统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思维学习方法及能力的提升。

齐世家[3](2020)在《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教育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接受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通过不断的思考,逐步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最终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教育实验、课堂观察、师生访谈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在确定了实习学校高中学生离子观知识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的基础上,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提出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的教学策略,主要策略包括:(1)完善认知促进培育离子观;(2)建构模型助力理解离子观;(3)探究式教学培养离子观;(4)强化记忆巩固离子观;(5)激发兴趣引导形成离子观。将上述策略在实习高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给予实施,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上述策略的实施对研究班高中生离子观的建构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实验班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及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同时对教师自身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鲁桂妮[4](2020)在《“五线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在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公众对“化学”的误解、冷淡与隔膜却越来越重,这主要是目前承担大众化学知识普及的中学化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大量教学实践检测的“四线式”是一种较成熟且实用的教学模式。“四线式”教学模式是将“历史线”“探究线”“知识线”“应用线”四条线贯穿于一节化学课堂中,但在对学生生活化教育方面还有所缺失,在此模式中增加“生活线”,即“五线式”教学模式,值得探索。“五线式”教学模式在原“四线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条“生活线”,将五条线贯穿于一个化学史实教学环节中,对一个化学知识或概念的教学需要设计多个S型“五线式”教学环节来推进教学。将生活所赋予科学家们解决问题的灵感和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经历、办法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科学家的经历中获得了知识经验,先体验科学家的经历,模拟科学家实验,然后根据实验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事实,提出自己的方法或理解,在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后,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释现象。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实践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乌海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485班和487班的93名学生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开展“五线式”教学模式效果实践研究。实验前,用SPSS软件分析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学摸底考试化学成绩。并结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成绩均相当,可作为对比实验对象。教学实践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的部分相关内容,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用“五线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对两个班的第四次月考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设计了“化学与生活”测试题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了测试,分别选择了两个班的3位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感受的访谈。实验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知识的起源,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化学与生活”测验结果体现出实验班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关注程度、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访谈结果表明,学生认可并愿意接受“五线式”教学模式。利用SPSS软件对实践后的第四次月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平均分为53.07分,对照班平均分为48.53分,并得到t值为2.031>t0.05(100)=1.984,表明两个班级的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五线式”教学模式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五线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在应对知识理解和考察探究能力以及生活化的化学知识的题目方面具有优势。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说明“五线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必修一教材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张晓慧[5](2020)在《基于高中化学优质课的结课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方向。结课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效结课”成为了多数教师研究的课题。有效结课的研究是基于核心素养观的相应教学模式构建的必然要求,是知识整合观的教学过程要素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有效教学观的教学评价标准构建的必然方向。有效结课的研究有利于结课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教师在课堂上结课环节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实现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课程标准、结课的原则、结课的方法总结出结课环节的五个要素,分别是技术要素、知识要素、方法要素、素养要素和能力要素。根据结课的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的五个核心素养将这五个要素细化成具体的标准,初步制定出结课的评价标准。本研究通过对优质课视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此来校验结课评价标准,确定各标准所占据的权重。同时通过三位有经验的老师观察普通课的结课环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反馈行为,并依据笔者制定的结课技能评价表进行评分,通过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笔者所制定的结课标准的有效性。较少文献将结课环节数据化,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对结课环节进行分析,此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定量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为今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樊金州[6](2020)在《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伊宁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学资源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果而选取的材料的总和。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资源的类型有很多,本研究主要将教学资源分为物质性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辅资料、实验室、多媒体、图书室等)和潜隐性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本文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意识,努力强化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力建设,减少教学资源利用中的资源荒废问题。文章结合教学资源使用的频数、使用效果构建了研究的指标体系,根据教师课堂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制定了观察记录表,结合调查法对文章进行了深层次研究。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教学资源和化学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采用调查法对伊宁市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调查教学资源使用的现状是,目前中学教学设备比较齐全,领导较为重视教学资源的引进,但是一些化学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不够,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象。针对目前中学化学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认知程度,深刻理解教学资源的含义,灵活使用教学资源,熟知教学资源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定期参加专业技术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和实验操作技术,学校也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引进,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增加图书室的开放时间等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最后结语部分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何秋燕[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在2005被引入中国教育领域,因其教育理念与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改革相符,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学者对“深度学习”的讨论层出不穷。现下,不少人已经将其作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步骤,以及应对物理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实践途径。虽然国内对“深度学习”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多在对其理论的研究以及概念的厘清,在学科课程的落实上还寡见少闻。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定量物理实验是最具学科特色的代表。因此,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到特定课堂并借助深度学习策略改进教学设计,是深度学习指导教学的必要实践。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部分:根据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热点分析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结合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方向为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再对中学物理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和其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中学物理实验课程落实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指导与参考。其次是实践调查部分:根据文献资料编制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并做数据分析以了解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分析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并总结出研究启示。再根据前面的研究基础,深入研究深度学习策略。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特点,得出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深度学习策略如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深度加工知识等深度学习策略。最后,选取新教材中的学生必做实验作为研究的载体,根据学生深度学习现状与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设计实验教学。再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同教学方式,结合实验特点设计三个定量实验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实验教学单元,分别为:探究金属导体电阻率实验、验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从三个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体现深度学习课堂的要求,如: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深度学习预评估和促进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等不同于常规教学设计的安排。本研究对深度学习理论进行了梳理,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实际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定程度映射了深度学习理论的实际指导意义与内涵。为深度学习理论研究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对中学物理实验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重要意义。

刘竟男[8](2020)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研究》文中指出对于化学学科而言,隐性知识是隐藏在教科书或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潜台词”是隐性知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教科书中没有直接表述却又隐含其中的隐蔽的、潜在的知识”。教科书中“潜台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教科书中外显知识紧密相关,共同组合成学生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教科书中“潜台词”渗透着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并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它的存在使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更加完善,因此教科书中“潜台词”是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教科书中“潜台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潜在性,极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常成为学生学习的盲点、难点。因此,深入研究教科书中的“潜台词”,已成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任务和必然趋势。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当前隐性知识与潜台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定义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概念并阐明教科书中“潜台词”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了解教科书中“潜台词”,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两本教科书为例,通过文本研究法分析了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类型、呈现知识的方式及作用等。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学生对教科书中‘潜台词’的关注较少,对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能力有待提高”的结论。运用访谈调查法研究教师对于教科书中“潜台词”的利用与理解情况,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可知教师具有很好的对于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能力,但对于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仍需不断改进与更新。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策略及合理利用教科书中“潜台词”的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关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在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教科书中“潜台词”的关注较少,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合理地挖掘与利用教科书中的“潜台词”。

梁舒敏[9](2020)在《培养高中生化学思维模型建构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落实素质育人,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技能。这表明,国家对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与评价愈加重视。同年,新课标在凝练化学学科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及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角度,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与测量依据。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和完善思维体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丰富培养学生思维建模能力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模型认知”素养的落地,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发展学生思维模型建构能力的实证研究课题,以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提供具体可实施的策略与测评方法。本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基于教育体制改革背景和现代学生发展需要,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学化学建模教学、建模能力的研究现状,阐述在化学课堂实施建模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确定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思维模型、建模教学进行概念界定,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视觉思维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问卷调查中,教师建模教学现状和学生思维建模情况,以及对教科书中模型内容的文本分析,提出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程序:(1)把握课标要求;(2)分析教科书内容;(3)布置预习任务;(4)开展教学活动;(5)设计建模任务;(6)进行评价反思。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提供视觉素材,增强模型可视性;(3)组织小组合作,提升综合技能;(4)设置进阶问题,完善知识结构;(5)布置建模任务,提升建模能力;(6)实施建模评价,提高建模质量。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教学程序、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江门市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两个普通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纸笔测验法分析建模教学效果与不足,通过建构思维模型评价量表,重点探查了学生思维建模能力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期末调研成绩,了解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得出了以下结论:建模教学能促进学生部分建模能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模型的整体性、概括性、关联性、结构性和可视性上;建模教学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研究者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实践研究周期较短,本研究提出促进学生建模能力发展的教学程序与教学策略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思维模型评价量表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冯馨尹[10](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教育培养的应当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市场,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为此多次下发指导文件,明确指出各学科都应担负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职责。教育部考试中心坚决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近年来高考命题在各科中均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在各学科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对教育的人文性重视度的提升,在“立德树人”方针指导下,课程思政理念应运而生,德育也不再是思政课、班会课的专属,各科都应承担起德育工作,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育人。反观当前中学化学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面临两大问题:(1)缺乏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2)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停留在激发学习兴趣及智育层次,几乎未触及德育。而化学作为中学阶段重要学科,恰恰应当积极响应课程思政之号召,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更好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德育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培养“文化传承、国家存续”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尤其传统思想文化)在化学课堂中的渗透展开探索,发掘可融入中学化学课堂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提出教学原则及策略,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践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课程思政理念及人本主义教育观、文化教育学、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等理论的指导下,发掘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化学教学资源,内容涵盖古代辩证思想与化学规律的结合、儒家中庸思想与化学的结合、传统文化思想与化学德育、传统文化思想与化学学习法指导等方面。接着,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思想文化在化学课堂中的渗透现状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三个教学原则——适度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育人性原则,及三条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浸润人文情怀”、“把握时机,潜移默化渗透”、“搭建桥梁,实现学科融合”,基于前期调研结果,在上述教学原则、策略、理论、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并初步展开实践,通过随机访谈获取教学反馈,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了其民族自豪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和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内涵及化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可知,课程思政理念下在中学化学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培养“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的人才。

二、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绘本的开发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理论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设计
    3.2 开发化学绘本
    3.3 应用化学绘本
4 实践效果分析
    4.1 对学习兴趣影响分析
    4.2 对化学美育影响分析
    4.3 对学业成绩影响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
        1.4.1 研究设计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证据推理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2.2 学习迁移理论
        2.2.3 概念学习理论
3 高中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证据推理能力现状测评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案
    3.3 研究工具
        3.3.1 《高二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证据推理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3.3.2 《高二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证据推理能力现状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3.4 测评结果
4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提高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策略
        4.2.2 证据推理能力测评工具的设计
    4.3 教学案例
        4.3.1 以必修2乙醇为例
        4.3.2 以选修5苯酚为例
        4.3.3 以选修5有机合成为例
        4.3.4 以解有机推断题为例
    4.4 实验效果
        4.4.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前后的成绩分析
        4.4.2 基于不同维度的各个学业水平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成绩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二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证据推理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前测试卷
附录3 乙醇教学设计
附录4 测试一试卷
附录5 测试二试卷
附录6 测试三试卷
附录7 测试四试卷
致谢

(3)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1.加深高中生离子观理解的需要
        2.改变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需要
        3.教学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离子观的需要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微粒观的内涵
    (二)离子观的内涵
    (三)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及发展
        2.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3.建构主义理论对化学离子观建构思想的启示
三、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教育实验法
        2.课堂观察法
        3.访谈法
    (二)调查实施
        1.调查方法
        2.测试题的信度
        3.测试题的效度
    (三)结果分析
        1.前测试卷结果及原因分析
        2.访谈结果与原因分析
        3.课堂观察结果及原因分析
        4.小结
四、高中生离子观构建的教学策略
    (一)完善认知促进培育离子观
    (二)建构模型助力理解离子观
    (三)探究式教学培养离子观
    (四)强化记忆巩固离子观
    (五)激发兴趣引导形成离子观
五、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施
        1.教学实践准备
        2.教学实践流程
        3.教学实践实施
    (二)效果检验
        1.前测试卷统计分析
        2.后测试卷统计分析
        3.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4)“五线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五线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1.2 “五线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1.3 化学知识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1.4 “四线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5 “五线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1.5.1 “五线式”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5.2 “五线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实验教学法
        1.6.3 统计分析法
2 高中化学“五线式”教学模式
    2.1 教学模式
        2.1.1 生活线
        2.1.2 历史线
        2.1.3 探究线
        2.1.4 知识线
        2.1.5 应用线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基础
        2.2.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 设计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2.3.2 生活化原则
        2.3.3 新异性原则
    2.4 教学方法
        2.4.1 以生活素材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2 以史为境,引入教学
        2.4.3 动手实验,体验探究
        2.4.4 获取知识
        2.4.5 学以致用
3 高中化学“五线式”教学案例
    3.1 案例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2 案例二《氧化还原反应》
    3.3 案例三《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4 “五线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研究
    4.1 研究对象简介
    4.2 研究过程
    4.3 前测调查问卷及分析
    4.4 学生活动分组介绍
    4.5 “五线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4.5.1 教学实践效果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第四次周考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
        4.5.3 后测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4.5.4 《化学与生活》考试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
        4.5.5 学生访谈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问卷
附录4 第四次周考化学试题
附录5 《化学与生活》考试试题
附录6 实验班、对照班开学摸底考试成绩
附录7 实验班、对照班开学摸底考试成绩教学实践后第四次周考成绩
附录8 实验班、对照班教学实践后《化学与生活》考试成绩
致谢

(5)基于高中化学优质课的结课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结课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有效结课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概述
        (一)结课的内涵
        (二)有效结课的内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遗忘曲线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近因效应
        (四)布鲁纳结构理论
    三、结课的形式
        (一)总结式
        (二)习题式
        (三)提问式
        (四)比赛式
        (五)解惑式
        (六)延伸式
        (七)悬念式
        (八)自设作业式
第三章 高中化学有效结课标准体系构建
    一、有效结课的特点
        (一)结课内容指向教学目标
        (二)结课目标立足学生的发展性
        (三)结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四)结课方式动态灵活
    二、影响有效结课的因素
        (一)教师
        (二)学生
        (三)学校
    三、有效结课的原则
        (一)及时性
        (二)概括性
        (三)紧凑性
        (四)获得性
        (五)结构性
    四、结课的要素
    五、有效结课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 高中化学优质课结课案例分析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对象
    三、评价方式
    四、评价统计数据分析
    五、研究结论
第五章 高中化学有效结课策略
    一、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角度提出策略
        (一)结课目的明确,准确概括知识要点
        (二)提示教学的重点、难点,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三)结课方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二、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策略
        (一)创设情境问题,巩固和发展学生思维
        (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强化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权利移交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三、结课时机与手段
        (一)结课时间紧凑,效率高
        (二)把握动态课堂,结合现代化技术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伊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化学教学资源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1.1.2 化学教学资源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1.3 化学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
        1.1.4 化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亟待学者研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调查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调查方法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教学资源
        2.2.2 化学教学资源
    2.3 化学教学资源的功能
        2.3.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3.2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4 化学教学资源的特征
        2.4.1 开放性
        2.4.2 灵活性
        2.4.3 交叉性
第三章 中学化学教学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研究工具的编制
        3.2.1 教师教学资源使用现状观察记录表
        3.2.2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3.3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4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及优化策略
    4.1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现状
        4.1.1 教学硬件设施的铺设比较到位
        4.1.2 领导对教学资源重视程度较高
        4.1.3 教师对自身要求比较高
        4.1.4 教师有积极的教学观念
    4.2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出现的问题
        4.2.1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不够
        4.2.2 教师教学资源使用不熟练
        4.2.3 缺少校园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4.2.4 部分教学资源不够完整
    4.3 化学教学资源利用改进的策略
        4.3.1 提升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的认识
        4.3.2 提升教师教学资源的操作能力
        4.3.3 配备完善的校园网
        4.3.4 完善教学资源
第五章 结语与反思
    5.1 结语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问卷)
附录四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五 (课堂观察图片)
致谢

(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深度学习
        2.1.2 定量物理实验
    2.2 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现
        2.2.1 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2.2.2 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2.2.3 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2.2.4 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2.2.5 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2.3 深度学习下的定量物理实验
        2.3.1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2.3.2 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活动
第3章 深度学习调查与分析
    3.1 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3.2 高中学生深度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的目的
        3.2.2 问卷的编制
        3.2.3 研究对象的确定
        3.2.4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5 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深度学习策略探讨
    4.1 设计标准与课程
    4.2 预评估
    4.3 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
    4.4 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
    4.5 获取新知识
    4.6 深度加工知识
    4.7 评价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1 测定性定量实验教学
        5.1.1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教学设计
    5.2 验证性定量实验教学
        5.2.1 验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教学设计
    5.3 探究性定量实验教学
        5.3.1 探究金属导体电阻率实验教学设计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线高中物理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 :NSSE-China深度学习子量表
附录3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情况问卷的结构
附录4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情况问卷
附录5 :测定电池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教学设计
附录6 :验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教学设计
附录7 :探究金属导体电阻率实验教学设计
致谢

(8)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新高考对化学隐性知识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二)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挖掘教科书中的教育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理解知识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隐性知识
        (二)潜台词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内隐学习观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类型及分析
    一、教科书文字中的“潜台词”
        (一)“等”背后“省略”的“潜在性”信息
        (二)高度概括的结论背后隐含的“过程性”知识
        (三)描述性语言背后暗含的“操作性”原理
    二、教科书表格中的“潜台词”
        (一)实验型表格中的“潜台词”
        (二)归纳型表格中的“潜台词”
    三、教科书插图中的“潜台词”
        (一)实验类插图
        (二)实物图
        (三)原理图
        (四)结构图
        (五)科学生活类插图
第四章 关于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挖掘和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情况简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法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反馈与分析
    三、访谈调查
        (一)访谈调查过程
        (二)访谈调查结果反馈与分析
    四、结果讨论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策略与利用建议
    一、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策略
        (一)教科书文字型“潜台词”的挖掘策略
        (二)教科书表格型“潜台词”的挖掘策略
        (三)教科书插图型“潜台词”的挖掘策略
    二、教科书中“潜台词”的利用建议
        (一)仔细研究教科书,提升自身挖掘能力
        (二)合理开发“潜台词”,不可盲目、过度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
        (四)开展教学研讨,加强师生交流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培养高中生化学思维模型建构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1.2 新高考对学生思维建模能力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学化学建模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中学化学建模能力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思维模型
        2.1.2 建模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2.3 视觉思维理论
3 高中化学建模教学及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4.2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5 调查的结果与启示
4 发展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理论建构
    4.1 教科书中的模型分析
        4.1.1 课标中的“模型”内涵
        4.1.2 教科书中的模型特点分析
        4.1.3 对建模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4.2 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程序
        4.2.1 深刻把握课标要求,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
        4.2.2 深入分析教科书,明确课时的教学内容
        4.2.3 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了解学生的学情发展
        4.2.4 开展建模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模型体验
        4.2.5 设计思维建模任务,诊断学生的思维发展
        4.2.6 进行评价与反思,优化课堂设计与教学
    4.3 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策略
        4.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4.3.2 提供视觉素材,增强模型可视性
        4.3.3 组织小组合作,提升综合技能
        4.3.4 设置进阶问题,完善知识结构
        4.3.5 布置建模任务,提升建模能力
        4.3.6 实施建模评价,提高建模品质
5 教学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内容
    5.3 实验对象和时间
        5.3.1 实验对象
        5.3.2 实验时间
    5.4 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
        5.4.1 实验变量
        5.4.2 无关变量
    5.5 教学案例及分析
        5.5.1 教学案例一:建构思维模型的方法指导
        5.5.2 教学案例二:离子反应(第2课时)
        5.5.3 教学案例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6 实施效果与讨论
    6.1 思维建模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6.1.1 思维模型评价量表的开发
        6.1.2 思维建模能力测量的结果与分析
    6.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统计与分析
    6.3 对教学的建议与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10)课程思政理念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辅助人文教育的开展
        (二)践行文化自信的树立
        (三)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
    三、研究现状
        (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课堂的研究现状
        (二)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课堂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践研究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传统文化
        三、课程思政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二、文化教育学理论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第二章 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第一节 传统思想文化与化学规律的融合
        一、《道德经》的辩证思想与化学
        (一)对立统一与化学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与化学规律
        二、其他学派的辩证思想与化学
        (一)运动观与化学规律
        (二)普遍联系原理与化学规律
        三、儒家中庸思想与化学
    第二节 传统思想文化与化学德育
        一、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天人合一与综合思维模式
    第三节 古代思想文化对化学学习法的指导
        一、“一以贯之”与化学学习
        二、“难易相成”与畏难情绪
        三、“以反求正”与逆向思维
第三章 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渗透现状研究
    第一节 传统(思想)文化在化学课堂中的渗透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编制
        四、数据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检验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调查结论
第四章 课程思政理念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课堂的路径探究
    第一节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课堂辅助德育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三、育人性原则
    第二节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课堂辅助德育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浸润人文情怀
        二、把握时机,潜移默化渗透
        三、搭建桥梁,实现学科融合
第五章 教学案例应用与结果
    第一节 案例一的应用
        一、案例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案例一的应用结果分析
    第二节 案例二的应用
        一、案例二: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二、案例一的应用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课堂的渗透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课堂的渗透现状调查 (教师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绘本的开发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D]. 章佳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高中生离子观建构的教学策略研究[D]. 齐世家.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
  • [4]“五线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鲁桂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高中化学优质课的结课有效性研究[D]. 张晓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伊宁市为例[D]. 樊金州.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 何秋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潜台词”的挖掘研究[D]. 刘竟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培养高中生化学思维模型建构能力的实践研究[D]. 梁舒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课程思政理念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 冯馨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