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展望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展望

一、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寿颖杰[1](2021)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物联网设备的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嵌入式终端节点具备高性能的结构和高速有效的计算功能,使用户满足各种信息科技服务。然而在目前社会中,大都嵌入式系统单独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几无互动,很少能够在终端节点利用互相协作来完成一些复杂的计算。而在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下,物联网终端节点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协同工作实现一定的计算。伴随着分布式系统的推广,多个嵌入式系统之间的交互将成为分布式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交叉融合研究方面比较热门的内容。但目前这方面设计研究在市面上还比较少,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嵌入式设备中的资源有限,且设备专用性强,使得用于复杂计算的性能会不高;第二,研究人群较少,研究并未对这方面有深入探讨;第三,几乎无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基本仅止步于在系统测试阶段。因此,本文先将嵌入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多个嵌入式系统构建一个小型分布式系统,称为“多嵌入式系统”;然后在这个可用于分布式计算的多嵌入式系统上,将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设计和应用,即为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结合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构建的多嵌入式系统中,每个节点都由一个STM32板和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修改扩充而成)构成。整个系统中,单个嵌入式系统分为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两类,两者的功能有所不同。控制节点负责收集节点信息、管理进程和分配分发计算任务,将任务分发分配到计算节点上执行;计算节点上实现执行任务功能,并将自身节点信息和任务结果发送数据给控制节点或其他计算节点。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相互协同工作,构成了整个分布式系统,实现了在终端节点协同完成部分复杂计算工作的目标。在构建整个系统时,对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分布式通信机制进行了设计。具体为:1)在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主要对进程管理与调度、协同处理和任务分配完成探讨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将分布式系统中成熟的研究,甚至已经应用的算法,将其实现在系统中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里,并提供代码。2)在设计通信机制时,先实现了消息传递的方式,由于系统的运行特点,采用半同步半异步的Client/Server通信模型;然后还设计实现了远程过程调用(RPC)功能,用于实现控制节点调用某计算节点;最后设计了信息传递时的保密机制,由于本系统小型化、分布式等特点,采用并设计了基于属性加密的通讯加密方案,将其应用于系统中。总体上,完成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项目,还将构建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多嵌入式系统上。通过应用实现在DALI系统中可以看出,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分布式系统所结合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智能家居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原本的系统提升了更良好的性能,且在产品现场安装使用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邵云泽[2](2021)在《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实时流数据作为高速连续到达的数据序列,在工业控制,实时监控,自动驾驶,信号处理等与嵌入式系统密切相关的领域广泛出现。随着嵌入式系统对实时流数据的处理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嵌入式系统上传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系统遇到了瓶颈,数据传输速度、实时性与数据处理带宽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嵌入式系统对实时流数据进行处理时数据传输速度、实时性与数据处理带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给出并论述了一套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高性能实时流数据传输、分析与存储软件的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板间数据传输技术和基于PCIe协议的对称多处理流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有效解决嵌入式系统上对实时流数据进行处理时实时性低,带宽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论述的软件系统,对实时操作系统,PCIe总线协议,VPX总线协议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应用需求分析并论证了软件系统总体架构和方案,分别对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分析软件与存储软件进行了设计,详细论证了命令控制模块,缓存管理模块等关键模块以及软件各个层级架构的设计思路与具体实现。本文最后在VPX嵌入式系统上对论述的软件系统以及具体的软件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测试与分析。分析的结果说明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能够正常加载并且长时间地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并且流数据传输,分析与存储的速度分别达到了1500MB/s,1100MB/s,2.225GB/s,满足高速实时流数据传输的需求,验证了本系统高实时性,高速率的特点,说明了本系统在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杨文强[3](2020)在《基于FPGA与PC/104的导航计算机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用导航计算机是一种兼具数据采集、导航解算与用户交互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可采集陀螺仪、加速度计以及外部辅助导航系统、传感器的信息,进行导航解算并对外输出导航信息。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FPGA与PC/104的导航计算机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导航计算机的应用背景和现有设计方案,针对应用需求制定了FPGA与PC/104组合的系统架构,选择了合适的芯片方案。2.在数据采集端,选择ZYNQ系列MZ7XA7020核心板作为数据采集单元,在所选核心板的FPGA端进行开发,具体设计了解析异步串行数据与脉冲计数的IP核以接收陀螺仪、GPS的串行数据与加速度计脉冲量,并使用双口RAM进行FPGA与PC/104的数据通信,同时在所选核心板的ARM上运行μC/OS-Ⅲ嵌入式操作系统,对FPGA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验与同步。3.在PC/104端,以操作系统Vx Works作为软件平台,通过多任务机制实现了报文解析、导航解算、组合滤波与导航结果输出;实现了惯性导航解算、粗对准、精对准以及零速修正等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算法模块设计;模拟应用系统,实现了网络通讯模块设计。4.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稳定的数据采集与导航解算;实验室大理石平台条件下的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数据采集稳定可靠,导航解算结果表明本导航计算机的性能满足纯惯性解算与信息融合的运算需求。

杜长江[4](2020)在《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经济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面也相继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战略举措以加快海洋强国建设。而船舶工业是集水路交通、海洋经济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制造产业。船舶机舱监控系统是船舶设备智能化升级重点改造对象之一,肩负着机舱机电设备工作状态感知的使命,主要负责获取机电设备状态数据、状态监测与控制。而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是全船综合分布式监控处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极为关键的底层,其对于船舶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设计中首先重点参照了钢质海船入级规范自动化篇章、国家船舶行业标准以及船舶工业标准体系等技术规范准则,同时还对康斯伯格K-Chief700、海兰信VMS 200等当前主流机舱监控系列产品设计思路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的技术趋势及需求分析。总体遵循IEEE802.3标准、UDP协议以及TCP协议,提出了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方案,借助以太网进行指令发布与数据传输,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现应用的多任务管理,并采用文件系统实现过程数据的格式化存储与记录。在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基础上,对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方案设计主要分为系统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大部分,采用EDA工具软件Altium Designer18.07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24V-5V电压转换模块、5V-3.3V电压转换模块、时钟电路模块、系统复位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数字量和模拟量采集与输出控制模块、SD卡存储电路模块等;在Keil μVersion 5.29集成开发环境中进行下位机软件设计,主要完成了 ARM Cortex-M7内核启动分析、软件开发环境搭建、软件任务流程设计、各硬件驱动模块设计、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移植、FATFS文件系统移植、数字量和模拟量采集与输出任务设计、通信协议设计等工作。最后基于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联合测试,结合Windows10平台PC端、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以及交换机等组建测试平台进行联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准确采集信号、通信稳定、可靠性高、实时性好、数据存储与记录完整且与测试上位机良好交互,系统整体运行良好,符合方案预期并满足船舶行业相关体系准则。

王莉莉[5](2020)在《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水泵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连续化、自动化的水泵设备融入到工业生产中,同时工作环境也日趋恶劣,这将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猛增。因此,生产环境中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受到工业界的重点关注,尤其是水泵电动机的振动监测技术。目前,振动信号分析仪是用来监测水泵振动信号的首选工具,但是市场上的一些振动信号分析仪价格十分昂贵。基于以上背景,为监测水泵在工作中的运行状态,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事件,本文将介绍一种用于监测水泵振动状态的监测仪。该监测仪以树莓派为嵌入式操作系统,通过有线LAN与数据采集器连接,并采用TCP协议与之交互,获取实时的振动加速度数据。将采集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振动信号的时频域信息,从而帮助检测人员判断水泵的基本运行情况,最终达到对水泵的有效监控。嵌入式系统一方面把实时振动的原始数据和统计信息保存在MySQL数据库中;另一方面通过HTTP协议,把振动加速度参数上传至服务器(云端)。嵌入式系统外接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以便用户现场查看数据、图表;用户也可通过VNC软件登录嵌入式系统,远程查看水泵的实时监测信息。本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应用Qt/Embedded嵌入式GUI软件技术,设计出一款简洁美观、易于操作的界面系统,实现合理高效的监控。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针对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一些昂贵的状态监测设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相对经济的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系统,其成本仅仅是树莓派、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器的价格,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实现了对水泵振动的实时监测,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便利。(2)针对柯桥某水厂对水泵振动监测系统提出的功能需求,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加以实现,将需求分为监测系统的软件功能需求以及GUI界面需求。针对软件功能需求,本文通过数据采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实时监测功能;针对GUI界面需求,本文利用Qt编程设计并实现了监测系统中的各个界面功能。(3)最后,在测试环境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分别对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以及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个软件功能模块和各个界面模块均能够正常运行,且满足功能设计,性能良好。

何医天[6](2019)在《基于CAN总线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自动化测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变速箱作为汽车的重要组件,在整车传动系统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速箱控制软件也在进行着飞速的发展和更新。其中监测信号的数量级也呈几何式增长。变速箱软件的开发和测试也相应的面临更巨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快的开发,调试及测试过程越来越多的被变速箱生产厂商和整车厂所重视。而相应的工具的配套开发也成了重中之重,好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过硬的软件控制系统在变速箱产业甚至是整车产业链中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汽车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构造复杂且精密,其故障现象具有模糊性及关联性的特点。因此,仅仅凭借简单观察或测量信号,往往难以直接推论出故障原因。因此,如何准确的定义、表达测量信号、故障表现、故障原因及三者之间彼此的关联,对于自动变速箱的测试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车辆自动变数箱控制系统的维修诊断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关联定义架构及其推论规范,使各种车辆系统有一致的系统组成架构与层级划分,使之得以明确标定系统中的每一个系部、总成或装置。另一方面以Microchip PIC18F4520微控制器配合模拟感知器的回授信号电路,建构出模糊推论规则库与数据数组纪录车辆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的方式,实现将原始量测点信息、系统状态、数值状态、故障特征及故障原因加以明确区分,并对其中每一部份的格式加以明确规范,从而得以规范测量点讯号转换到系统状态与数值状态的模式,从系统状态及数值状态推论到故障及故障发生的原因的相互推论法则。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嵌入式程序算法,按照各推论规则推论出自动变速器故障特征,进而从故障特征找出可能的故障原因,形成一套完备而有效率的车辆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故障诊断系统,并可迅速的协助维修员找到故障的原因,提高车辆故障检测的精确度及维修的效率。

肖堃[7](2019)在《嵌入式系统安全可信运行环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同时因为网络连接的便捷性,网络攻防的热点正在向嵌入式系统转换。随着众多黑客纷纷将攻击目标转向嵌入式系统,其应对安全威胁能力不足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对不同应用领域中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研究进行总结后,可以发现可信运行环境是提高嵌入式系统安全性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当前的研究不管是可信运行环境的构建技术,可信运行环境提供的安全服务还是基于可信运行环境的系统安全增强方案等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导致可信运行环境在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安全风险。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全面分析并总结了可信运行环境在信任根、信任链传递、隔离性以及可信操作系统安全缺陷等方面存在的安全挑战,提出了安全增强的可信运行环境架构。并针对可同时防御物理攻击和软件攻击的信任根、在TrustZone监控模式程序中提供主动防御能力、建立可信操作系统内核的安全模型、基于安全模型设计内核、基于微内核架构设计操作系统系统服务、对不可信的密码软件进行安全性分析、神经网络计算的可信性保证、基于可信运行环境的系统安全方案等关键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可信运行环境中基础软件开发和针对部分关键机制或关键软件安全性进行形式化分析与验证的框架,还基于基础软件形成了应用系统,并在实验平台上实现了原型系统的开发和实验评估。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安全增强的可信运行环境在功能、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可以满足嵌入式系统的需求;所设计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有效识别网络攻击,实现系统的主动防御。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有:(1)提出了安全增强的可信运行环境架,并在嵌入式系统中基于TrustZone硬件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可以同时防御物理攻击和软件攻击的信任根,保证嵌入式系统设备上电后执行代码的可信性。并且构建了从信任根到系统装载程序,再到可信操作系统,再到系统服务,最后到可信应用的完整信任链。(2)根据操作系统安全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形式化方法建立了可信操作系统内核的状态机安全模型,提供了一个可以用于推理内核安全策略执行能力的框架。基于安全模型,采用微内核架构的设计思想,设计了安全增强的可信操作系统内核,通过自主访问控制机制来控制所有对系统资源以及内核服务的访问,从而解决了当前可信操作系统缺乏安全设计和安全机制的问题。(3)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内核架构实现用户态系统服务的方法和框架,并基于状态机安全模型对通过内核访问控制机制实现组件之间的隔离性的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和证明。通过在用户态运行系统服务来实现内核与复杂系统服务组件之间的隔离,通过内核访问控制机制保证系统服务组件之间以及可信应用之间的隔离,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可信操作系统软件规模膨胀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4)在可信操作系统中实现了NFC软件栈、密码服务和轻量级神经网络可信计算服务框架等用户态系统服务,简化了上层应用的开发。针对系统服务中的不可信组件,例如在密码服务中所采用的开源软件库,提出了一种安全性形式化分析方法。轻量级神经网络可信计算服务框架将神经网络计算中最耗时的线性代数操作(矩阵乘法)外包到丰富运行环境,并在可信运行环境中对外包计算的结果进行校验来保证神经网络计算的可信性,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在丰富运行环境中进行神经网络计算时容易遭受攻击的问题。(5)基于Linux用户态入侵检测系统架构,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实时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基于该方法提出了基于可信运行环境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通过入侵检测识别网络威胁,通过可信运行环境保障入侵检测系统自身安全性并提供主动防御能力,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唐好懂[8](2019)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异构多核处理器动态内存分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嵌入式产品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核以及同构多核处理器的处理性能已难以满足应用的多样化需求,世界各大处理器产商已将异构多核处理器作为提升当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异构多核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处理速度的不匹配问题是摆在处理器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动态内存中的内存分配、内存回收以及内存碎片率。本文从异构多核处理器出发,对实时操作系统中的动态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保证较低内存碎片率的前提下加快内存块的分配与回收速度,使处理器发挥出更高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异构多核多任务并行运行要求空闲内存块的分配速度快的问题,设计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动态内存分配算法。该算法首先记录内存块被申请的过程和次数,然后以申请次数构建不同大小内存块之间的转移概率矩阵,这样就可以在系统分配此次内存块时查找此时状态的下一次最大分配概率的内存块大小并预分配。当预分配成功时可减少处理器等待下一次内存块被分配的时间,当预分配不成功时则利用两级隔离匹配(Two Level Segregated Fit,TLSF)算法的位图与两级链表数据结构快速定位空闲内存块,让最坏查找时间可预计。此动态内存分配算法旨在减少处理器内核等待空闲内存块被分配的查找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让异构多核处理器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来达到系统实时性要求。(2)针对异构多核内存回收速度要与内存分配速度相平衡以保持系统实时性与稳定性的问题,设计了内存块使用频率与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的内存回收算法。该算法利用不同大小内存块的使用频率,并与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矩阵计算的下一次可能分配的内存块大小进行对比,如果此被频繁使用的内存块将在下一次大概率地被申请,则并不立即将其与相邻空闲内存块合并,确保被频繁使用的内存块可不经合并即可重复使用。此内存回收方法主要立足减少内存回收过程中的合并时间,同时也可减少切割大内存块的次数,确保系统的高实时性能与低内存碎片率。最后通过MPICH2搭建异构多核实验仿真平台,并将搭载了TLSF算法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移植到此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动态内存分配策略在系统的实时性能与内存利用率两方面均有较高的提升。

罗殊彦[9](2018)在《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机载计算机是飞机中最核心的部件,具有高可靠、高安全、高性能等特点。航空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对新一代机载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率先研发了最新一代的机载计算机,提出了综合核心处理机(Integrated Core Processor,简称ICP)的概念,并成功将其应用于F-35等重要机型。ICP的出现标志着机载计算机正从过去的分立式、混合式、联合式结构向高度智能化、综合化、模块化方向发展。ICP采用了分区操作系统、异构多核处理、多类总线混合通信等多种新技术,使得传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力度量方法无法满足当前系统评价要求,该发展趋势对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能力度量模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机载计算机及ICP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多维度的嵌入式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控制能力评价作为重点,分析了影响其性能的各级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度量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五维度嵌入式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控制、网络互联、综合计算、安全防护和能耗控制五个方面考虑,采用多维、多级的方式评价系统性能,并通过雷达图展示评价结果,便于用户更好地对系统进行选型和优化。通过灰关联分析,解决了由于指标间关联度高,导致评价结果不精确的问题。此外,针对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差智商的性能评价方法,以及基于相对能力曲线的性能评价模型,解决了对智能控制能力度量过程中,因指标得分上限不一致,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统一度量的问题,并通过案例阐明了所提出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GCM因子的异构多核处理单元间的动态通信策略,及其自适应能力评价方法。传统的异构多核处理单元的核间多采用静态通信策略,针对系统运行环境多变、资源有限、通信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内存约束和时间约束的异构多核间动态通信策略模型,并引入通信粒度、通信缓存和消息传输机制影响因子(简称GCM因子),研究其对系统核间通信不同阶段的性能影响,以评价系统核间通信自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不同参数配置下的静态通信策略,动态通信策略通过选择合理的GCM因子,优化了核间通信的传输效率,能使通信任务执行时间缩短5%-30%,动态通信策略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和平稳性。同时,所提出的系统核间通信策略自适应能力评价方法,能准确给出不同策略下的自适应性得分,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适应性。3)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动态周期执行时间(简称DCET)的分区任务调度算法,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调度自寻优能力评价方法。在ARINC 653标准的约束下,针对分区任务调度的固定周期时间窗口,易导致空闲时间片剩余过多的问题,在确保任务优先级不出现反转的情况下,采用剩余时间片管理机制,计算每个分区在执行完本周期任务后的剩余时间片,实时动态规划该分区中任务执行顺序,提高处理器的利用率。通过对DCET算法的可调度性和实时性进行分析,提炼出构建系统任务调度自寻优能力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APS及其改进算法,DCET算法在平均任务切换时间上减少了0.015μm(约0.4%),平均任务执行时间上减少了2.585ms(约9.14%)。该评价方法的提出,能有效评价不同任务调度算法的自寻优能力。4)提出了一种基于Roofline模型的嵌入式系统能耗自调节机制,及相应的自调节能力评价方法。针对目前能耗控制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技术达到的节能效果无法统一度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耗自调节能力评价体系,涵盖平均节能率、性能损失率、能耗性能比、节能强度等关键指标,通过性能、能耗、节能强度绘制Roofline模型图,结合模型中的“屋顶线”、“脊点”等要素,衡量出不同能耗控制策略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DPM+DVS策略在单位能耗下所提供的计算能力更高,比不用节能策略降低了2.37%,比单一的DPM和DVS策略分别降低了3.8%和2.5%,且DVS策略在节能效果中占主要因素。该评价方法的提出,有效地将不同策略下的系统能耗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结果能正确地反映出系统能耗的自调节能力。

邓郁旭[10](2018)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一步步的发展,网络通讯技术也在一步步的发展,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凭借自身的系统,较强的专用性质等,正在被人们慢慢的熟悉,进而应用到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生产生活,军事科研等一些的方面,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在这里探讨了当前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软硬件平台介绍
    2.1 分布式系统
        2.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2.1.2 分布式系统的特征
        2.1.3 分布式系统的结构
        2.1.4 分布式系统的拓扑结构
    2.2 分布式操作系统
        2.2.1 构造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途径
        2.2.2 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应考虑的问题
        2.2.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型
    2.3 RT-Thread操作系统
        2.3.1 RT-Thread概述
        2.3.2 RT-Thread的架构
        2.3.3 RT-Thread内核
    2.4 嵌入式系统
        2.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4.2 STM32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架构设计
    3.1 硬件的规划实现
    3.2 分布式架构设计模式
        3.2.1 无操作系统模式
        3.2.2 均衡模式
        3.2.3 非均衡模式
    3.3 系统结构
        3.3.1 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
        3.3.2 系统运行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进程管理
        4.1.1 分布式进程
        4.1.2 分布式进程的状态与切换
    4.2 分布式协同处理
        4.2.1 分布式互斥
        4.2.2 事件定序与时戳
        4.2.3 资源管理算法
        4.2.4 选择算法
    4.3 任务分配
        4.3.1 任务分配环境
        4.3.2 任务调度策略
    4.4 操作系统的移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通信机制设计与实现
    5.1 消息传递
        5.1.1 消息传递概述
        5.1.2 消息传递方式的设计
        5.1.3 消息传递的实现
    5.2 RPC的功能
        5.2.1 RPC的通信模型
        5.2.2 RPC的结构
        5.2.3 RPC的实现
    5.3 保密设计
        5.3.1 概述
        5.3.2 加密模型
        5.3.3 加密方案算法描述
        5.3.4 安全性分析
        5.3.5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应用
    6.1 引言
    6.2 DALI协议
        6.2.1 协议介绍
        6.2.2 DALI系统结构
    6.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应用
        6.3.1 DALI访问时序与时戳
        6.3.2 主从设备RPC功能
        6.3.3 数据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系统关键技术概要
    2.1 VPX总线协议
    2.2 PCIe总线协议
        2.2.1 PCIe总线层次结构
        2.2.2 PCIe总线事务机制
        2.2.3 PCI Express地址空间与配置空间
    2.3 实时操作系统
        2.3.1 实时操作系统架构
        2.3.2 实时操作系统中断管理
        2.3.3 实时操作系统系统任务间通信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
    3.1 硬件平台
        3.1.1 信号处理模块
        3.1.2 大容量存储模块
        3.1.3 控制模块
    3.2 软件系统
        3.2.1 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
        3.2.2 实时流数据分析软件
        3.2.3 实时流数据存储软件
    3.3 本章小结
4 软件详细架构与具体实现
    4.1 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
        4.1.1 PCIe链路驱动层架构与实现
        4.1.2 FPGA驱动层架构与实现
        4.1.3 数据通路控制层架构与实现
    4.2 实时流数据分析软件
        4.2.1 流数据缓存层架构与实现
        4.2.2 数据处理层架构与实现
        4.2.3 实时分发层架构与实现
    4.3 实时流数据存储软件
        4.3.1 设备驱动层架构与实现
        4.3.2 流数据接入层架构与实现
        4.3.3 文件系统层架构与实现
        4.3.4 网络转发层架构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软件测试与验证
    5.1 软件开发与测试平台
    5.2 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测试
        5.2.1 FPGA驱动测试
        5.2.2 上下行流数据测试
    5.3 实时流数据分析软件测试与验证
        5.3.1 数据正确性测试与验证
        5.3.2 处理速度测试与验证
    5.4 实时流数据存储软件测试与验证
        5.4.1 三种不同方向的实时流数据的测试与验证
        5.4.2 文件系统读写文件的验证与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基于FPGA与PC/104的导航计算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需求分析
    1.2 导航计算机的发展现状
    1.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
        2.2.2 性能需求
    2.3 总体架构设计
        2.3.1 数据采集模块
        2.3.2 导航解算模块
    2.4 器件选型
        2.4.1 FPGA选型
        2.4.2 PC/104 选型
    2.5 软件开发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总体设计
        3.2.1 AXI总线简介
        3.2.2 FPGA顶层设计
    3.3 串口数据解析IP核
        3.3.1 异步串行通讯标准
        3.3.2 异步串行数据解析IP核设计
    3.4 加表脉冲计数IP核
        3.4.1 I/F变换简介
        3.4.2 脉冲计数IP核设计
    3.5 双口RAM IP核
        3.5.1 双口RAM介绍
        3.5.2 Vivado中双口RAM的使用
    3.6 PC/104 接口IP核
        3.6.1 接口信号介绍
        3.6.2 功能实现
    3.7 基于μC/OS-Ⅲ的数据整合系统
        3.7.1 μC/OS-Ⅲ操作系统简介
        3.7.2 功能设计与应用软件开发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C/104 的导航解算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Vx Works移植与开发
        4.2.1 启动过程分析
        4.2.2 BSP配置
        4.2.3 开发环境搭建
        4.2.4 应用软件开发
    4.3 捷联导航算法设计
        4.3.1 预备知识
        4.3.2 纯惯性解算过程
        4.3.3 误差传播方程
    4.4 零速修正算法设计
        4.4.1 卡尔曼滤波
        4.4.2 零速修正模型
    4.5 初始对准算法设计
        4.5.1 粗对准
        4.5.2 精对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
    5.1 引言
    5.2 数据采集稳定性测试
    5.3 导航解算精度测试
        5.3.1 IMU选型
        5.3.2 静基座纯惯性精度测试
        5.3.3 零速修正测试
    5.4 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舱DPS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2 嵌入式技术理论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
        2.1.1 嵌入式系统技术概述
        2.1.2 μC/OS-Ⅲ操作系统分析
        2.1.3 FATFS文件系统研究
    2.2 关键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2.2.1 以太网技术分析
        2.2.2 UDP通信协议
        2.2.3 Socket通信技术
        2.2.4 HTTP通信协议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 分布式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原理图电路设计
        3.1.1 主处理器选型
        3.1.2 电源模块电路
        3.1.3 复位与时钟电路
        3.1.4 数字量处理电路
        3.1.5 模拟量处理电路
        3.1.6 以太网接口电路
        3.1.7 存储模块电路
    3.2 PCB印刷电路板设计
4 分布式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1.1 STM32系列开发方式选择
        4.1.2 基于KeiluVersion的开发环境搭建
        4.1.3 STM32F767IGx引导分析
    4.2 系统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4.2.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移植
        4.2.2 文件系统FATFS移植设计
        4.2.3 以太网卡W5500驱动设计
    4.3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3.1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4.3.2 系统内部任务介绍
        4.3.3 电源任务设计
        4.3.4 时间任务设计
        4.3.5 数字量采集/输出任务设计
        4.3.6 模拟量采集/输出任务设计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硬件测试与分析
    5.2 以太网模块测试与分析
    5.3 数字量采集与输出测试分析
    5.4 模拟量采集与输出测试分析
    5.5 SD+FATFS读写测试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信号处理
        1.2.2 状态监测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开发的相关技术
    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2.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1.2 嵌入式系统的结构
    2.2 Qt/Embedded简介
        2.2.1 Qt/Embedded概述
        2.2.2 Qt/Embedded总体架构
        2.2.3 Qt/Embedded的 C/S模型
        2.2.4 Qt/Embedded的核心机制
    2.3 HTTP协议简介
    2.4 TCP协议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泵振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总体方案设计
        3.2.1 框架设计
        3.2.2 方案设计
    3.3 硬件选型
        3.3.1 CPU
        3.3.2 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3.3.3 数据采集卡
    3.4 软件选型
        3.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3.4.2 嵌入式GUI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泵振动监测仪的软件功能设计
    4.1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方案
        4.1.1 数据采集功能
        4.1.2 数字滤波功能
        4.1.3 数字积分功能
        4.1.4 自适应坐标功能
        4.1.5 数据库功能
        4.1.6 数据上传功能
        4.1.7 显示功能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GUI设计
    5.1 界面的总体设计
    5.2 界面的详细设计
        5.2.1 菜单栏设计
        5.2.2 左侧树图设计
        5.2.3 右侧界面设计
        5.2.4 数据库设置界面设计
        5.2.5 测量设置界面设计
        5.2.6 关于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搭建
    6.2 测试及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CAN总线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自动化测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
        1.2.2 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概述
    2.1 汽车自动变速器构成与基本原理
        2.1.1 自动变速器构成
        2.1.2 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2.2 监测系统
    2.3 专家系统
        2.3.1 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
        2.3.2 专家系统架构
    2.4 模糊理论
        2.4.1 模糊集合
        2.4.2 语词变量
        2.4.3 模糊规则和模糊推论
        2.4.4 模糊系统组成架构
        2.4.5 模糊决策树的构建
    2.5 CAN总线技术
        2.5.1 CAN的起源
        2.5.2 CAN的数据格式
        2.5.3 CAN的架构与运作
        2.5.4 CAN的错误检测
        2.5.5 CAN的同步与时序分析
        2.5.6 CAN的协议
第三章 CAN总线在汽车测试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3.1 封包值检测
        3.1.1 汽车微电脑中的封包值检测
        3.1.2 关于数据复制与否的封包值检测
        3.1.3 关于程序数据正确性的封包值检测
    3.2 CAN BUS在汽车系统监控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3.2.1 汽车系统监控
        3.2.2 汽车故障诊断
第四章 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
    4.1 车辆系统架构分类表达
        4.1.1 车辆诊断语汇辞意架构
    4.2 车辆诊断知识规范表达
        4.2.1 模糊决策树的构建和整体诊断思路的设计
        4.2.2 车辆诊断知识系统架构说明
第五章 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架构
    5.2 嵌入式硬件设计
        5.2.1 微控制器规格介绍
        5.2.2 电路设计
    5.3 嵌入式硬件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7)嵌入式系统安全可信运行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1.1.2 嵌入式系统的安全威胁
    1.2 研究现状
        1.2.1 智能终端安全增强技术
        1.2.2 边缘计算安全架构
        1.2.3 汽车电子安全规范
        1.2.4 可信计算
        1.2.5 可信运行环境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
第二章 安全增强的可信运行环境架构研究
    2.1 概述
    2.2 可信运行环境面临的安全挑战及应对措施
        2.2.1 信任根与信任链
        2.2.2 隔离性
        2.2.3 操作系统安全缺陷
        2.2.4 应对措施
    2.3 可信引导
        2.3.1 硬件架构
        2.3.2 信任链的传递
    2.4 安全增强的可信操作系统
    2.5 具备主动防御能力的系统监控软件
    2.6 实验情况
        2.6.1 实验平台
        2.6.2可信引导实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增强的可信操作系统内核研究
    3.1 概述
        3.1.1 安全操作系统的设计
        3.1.2 取-予模型
    3.2 总体架构
    3.3 系统安全模型
        3.3.1 资源分配规则
        3.3.2 权限修改规则
        3.3.3 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3.4 地址空间管理
        3.4.1 概述
        3.4.2 虚拟地址空间的组织
    3.5 访问控制机制
        3.5.1 概述
        3.5.2 权能
        3.5.3 权能节点
        3.5.4 权能空间
        3.5.5 权能的寻址
        3.5.6 系统调用
    3.6 线程与调度
    3.7 IPC机制
        3.7.1 消息格式
        3.7.2 消息传递过程
        3.7.3 事件机制
    3.8 实验情况
        3.8.1 功能测试
        3.8.2 性能测试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信操作系统关键服务研究
    4.1 根服务
        4.1.1 内存管理
        4.1.2 安全存储
        4.1.3 组件管理
    4.2 隔离性分析
        4.2.1 隔离的定义
        4.2.2 互连关系
        4.2.3 隔离性的证明
    4.3 系统服务的通用框架
    4.4 NFC软件栈
        4.4.1 概述
        4.4.2 NFC软件栈总体架构
        4.4.3 NFCC硬件抽象层
        4.4.4 NFC服务模型层
    4.5 密码服务与安全性验证
        4.5.1 基本霍尔逻辑
        4.5.2 密码软件安全性分析思路
        4.5.3 安全性分析实例
    4.6 神经网络可信计算服务
        4.6.1 概述
        4.6.2 可信计算服务的框架
        4.6.3 矩阵乘法的校验
    4.7 安全增强的可信操作系统评估
        4.7.1 安全性评估
        4.7.2 性能评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信运行环境构建系统级安全方案研究
    5.1 概述
    5.2 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5.2.1 入侵检测方法
        5.2.2 入侵检测数据集
        5.2.3 入侵检测评价指标
        5.2.4 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5.2.5 Linux入侵检测系统
    5.3 轻量级实时网络入侵检测方法
        5.3.1 概述
        5.3.2 多次变异信息入侵检测
        5.3.3 确定发生变异的网络数据主分量
        5.3.4 基于主分量差分特性的变异信息入侵检测
        5.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可信运行环境实现通用操作系统安全加固
    5.5 基于可信运行环境的入侵检测系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异构多核处理器动态内存分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概述
    2.1 多核处理器
        2.1.1 同构多核处理器
        2.1.2 异构多核处理器
    2.2 操作系统
        2.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2.2.2 微内核操作系统
    2.3 几种微内核实时操作系统
        2.3.1 μC/OS-II
        2.3.2 FreeRTOS
        2.3.3 QNX
    2.4 马尔可夫链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内存分配算法研究
    3.1 动态内存简介
    3.2 首次适应算法
    3.3 BUDDY算法
        3.3.1 数据结构
        3.3.2 内存块的分配与回收
    3.4 TLSF算法
        3.4.1 内存分区结构
        3.4.2 内存块的分配与回收
        3.4.3 TLSF性能分析
    3.5 两种实时系统动态内存的分析
        3.5.1 μC/OS-II动态内存
        3.5.2 FreeRTOS动态内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动态内存分配
    4.1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异构多核内存分配算法要求与设计
        4.1.1 异构多核内存分配算法要求
        4.1.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内存分配算法原理
        4.1.3 构建转移概率矩阵
        4.1.4 分配内存块
    4.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异构多核内存回收算法要求与设计
        4.2.1 异构多核内存回收算法要求
        4.2.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内存回收算法原理
        4.2.3 确定内存块合并类型
        4.2.4 回收内存块
    4.3 并行多任务内存申请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
        5.1.1 搭建异构多核并行处理仿真平台
        5.1.2 移植TLSF算法
        5.1.3 配置Microsoft Visual Studio
    5.2 实验分析
        5.2.1 内存分配时间
        5.2.2 内存释放时间
        5.2.3 内存利用率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机载计算机技术与性能评价
        1.1.2 嵌入式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1.2.2 嵌入式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性能评价方法和能力度量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灰色理论的嵌入式系统五维度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2.2.1 系统架构和性能分析
        2.2.2 五维度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2.2.3 基于灰色理论的五维度综合评价方法
    2.3 基于离差智商计算的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评价方法
        2.3.1 智能控制能力性能分析
        2.3.2 智能控制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2.3.3 基于离差计算的智能控制能力评价方法
    2.4 基于相对能力曲线的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模型
    2.5 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SPN的锁步非相似系统自诊断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ICP系统的锁步处理器和非相似架构设计
        3.2.1 处理器锁步机制设计
        3.2.2 非相似结构设计
    3.3 基于GSPN的系统自诊断模型
        3.3.1 建模工具和建模流程
        3.3.2 单通道锁步模型
        3.3.3 锁步非相似系统模型
    3.4 基于PAV方法的系统自诊断能力评价方法
    3.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CM因子的自适应核间通信策略及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异构核间通信过程和性能影响因子分析
        4.2.1 核间通信流程
        4.2.2 GCM影响因子
        4.2.3 核间通信阶段传输模型
        4.2.4 影响因子实验分析
    4.3 基于动态通信策略的HMPU核间通信性能优化
        4.3.1 动态通信策略自适应模型
        4.3.2 动态通信策略实验分析
    4.4 核间通信策略自适应能力评价方法
    4.5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CET的系统自寻优任务调度算法及评价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ARINC653标准的分区系统架构设计
    5.3 基于DCET的自寻优任务调度算法
        5.3.1 自寻优任务调度模型
        5.3.2 自寻优任务调度算法流程
        5.3.3 可调度性和实时性分析
    5.4 自寻优任务调度能力评价方法
    5.5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Roofline模型的能耗自调节机制及评价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能耗自调节能力的指标体系
        6.2.1 操作系统层能耗调节指标分析
        6.2.2 硬件层能耗调节指标分析
        6.2.3 能耗控制相关评价指标
    6.3 基于Roofline模型的系统能耗与性能分析
        6.3.1 Roofline模型分析流程
        6.3.2 Roofline模型建模流程
    6.4 系统能耗自调节能力评价方法
    6.5 实验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10)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嵌入式计算系统的概括
    1.1 现代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含义
    1.2 现代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分析
    1.3 现代嵌入式计算着系统的典型应用
2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平台
3 嵌入式计算机发展展望
    3.1 计算机CPU芯片技术产生巨大的变化
    3.2 嵌入式计算机工业将得到更高更好更快的发展
4 结语

四、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D]. 寿颖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 邵云泽.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FPGA与PC/104的导航计算机系统设计[D]. 杨文强.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D]. 杜长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D]. 王莉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6]基于CAN总线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自动化测试研究与实现[D]. 何医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7]嵌入式系统安全可信运行环境研究[D]. 肖堃.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异构多核处理器动态内存分配的研究[D]. 唐好懂.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9]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D]. 罗殊彦.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4)
  • [10]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邓郁旭. 数码世界, 2018(04)

标签:;  ;  ;  ;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