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

我所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

一、我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论文文献综述)

侯捷[1](2021)在《论洪深1930年代的电影创作》文中认为本文以洪深在1930年代的电影创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社会题材和女性题材两类,通过对洪深在1930年代电影创作的分析,确立洪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贡献。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1930年代的时代面貌和电影界的发展状况,并概述学界对于洪深电影创作和洪深电影理论批评的研究现状。第一章,论述社会题材电影创作,按照表现方式分为暴露和嘲弄两种,分别梳理其基本创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概括该类别电影的创作特征,以暴露为主的影片重点在展示苦难,以嘲弄为主的影片主旨在讽刺人性。第二章,论述女性题材电影的创作,按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分为新女性、旧女性、被符号化的女性三类,在分别梳理其创作状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女性形象的突出表征,旧女性作为客体被男性审视,新女性在困境中探索出路,符号化的女性沦为了剧情的工具。第三章,对前文的论述内容进行总结,分别从洪深在1930年代电影创作的题材偏好、技巧特点和电影观众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审视1930年代洪深电影的创作特征,概括洪深电影创作的独特之处。结语,结合洪深整体的电影创作,对照其他左翼电影人的创作,指出洪深1930年代电影创作的不同之处,总结洪深1930年代电影创作的成就与局限。

廉德瑰[2](2020)在《后疫情时期的国际关系与日本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东西方关系的视角,对后疫情时期中美关系背景下日本的外交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后疫情时期的中美关系,越来越呈现东西方对立关系的特点。西方一向对东方有强烈的优越感,甚至经常表现为敌视态度,但是,在此次疫情中,西方表现不尽人意,西方核心国家美国更是治理无效,在疫情期间,国家出现混乱。美国为了转移国内危机,开始污名化中国,导致中美关系日趋恶化。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日本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要求日本选边站队,中日关系面临考验。日本面临的选择,实质是在东西方之间进行的选择,意味着日本外交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范贤隽[3](2020)在《UCH保护视域下沉没军舰的管辖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军舰通常享有主权豁免,只能由船旗国对其进行排他性管辖,但是,当军舰沉没于其他国家的管辖海域后,能否继续由船旗国对其进行排他性的管辖却存在争议。本文在水下文化遗产(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英文简称UCH)保护的视域下围绕沉没军舰的管辖权争议展开,主要对沉没军舰管辖权争议产生的原因以及该争议的国际实践进行研究,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沉没军舰管辖权立法的不足、提出制度完善的建议。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概述,一方面,通过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公约》”)中对“军舰”的定义以及《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水遗公约》”)中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定义,明确本文所述沉没军舰的概念及其特征;另一方面,根据当前学界对管辖权的定义与研究成果对沉没军舰管辖权的内涵、外延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沉没军舰管辖权的特殊属性提出其研究价值。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是为后文进一步分析沉没军舰的管辖权问题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的研究内容为沉没军舰的主权豁免问题。解决沉没军舰管辖权问题的实质是平衡与协调船旗国对沉没军舰享有的主张主权豁免权利与沉没军舰所在海域沿海国的属地管辖权冲突,因此,本部分通过分析沉没军舰主权豁免的权利来源以及沉没军舰主权豁免的相关争议,明确了沉没军舰应当享有主权豁免,但主权豁免的享有不能代表其船旗国对沉没军舰享有排他性的管辖权,沉没军舰的管理与保护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第三部分的研究内容为现行国际公约以及各国实践。目前《海洋法公约》与《水遗公约》中的部分规定都存在适用于本文所述沉没军舰的可能性,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这两个公约中与沉没军舰管辖权问题相关的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应规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本部分还就沉没军舰管辖权问题处理的各国实践进行分析。由于不同的国家海洋实力不尽相同,其对沉没军舰管辖权的态度也存在差异,本部分主要将海洋实力较强的,以英国、美国、法国为例的欧美国家对于沉没军舰管辖权的态度与海洋实力较弱的东盟国家对于沉没军舰管辖权的态度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各国不同的实践,为我国未来相关法律的制定或修订提供借鉴与参考。第四部分系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即沉没军舰的地位不明确、沉没军舰的所有权与管辖权存在混同以及对沉没军舰的管辖范围过窄。基于前述问题,本文结合现行国际公约与各国实践,建议未来我们应当明确沉没军舰的特殊地位、在法律规定中分离沉没军舰的所有权与管辖权以及调整对沉没军舰的管辖范围。

王璐瑶[4](2020)在《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文中研究说明

赵沁雨[5](2020)在《从积极干预到保持中立 ——战后英国南海政策演变研究(1946-1957)》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以岛屿主权之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南海争端不仅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不安要素,也对亚太局势的稳定带来危险。该争端既是西方殖民时期留下的产物,也深受冷战远东格局影响。英国在早期南海争端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二战后英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不仅有助于系统看待战后南海局势演变,也对把握英国远东政策的走向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力图论述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的转型过程,分析政策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战后南海局势的发展历程。从文章谋篇布局看,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缘起,梳理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所用文献材料,简述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梳理战后英国关注南海事务的背景。第二章及第三章则以英国外交部档案为基础,分别阐述英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起草期间及1956年克洛马事件发生时的南海政策,第四章则归纳战后至50年代末英国南海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具体而言,第一章的目标是解释二战结束后英国依然重视南海岛屿争端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促使英国积极干涉南海事务,历史上英国是最先对南海地区进行勘探测绘的西方国家之一,于19世纪中叶在环南海周边地区建立庞大的殖民势力,并由此主导当地的贸易网络。自19世纪中后期起英国在南海地区逐步遭遇法国、日本的挑战,这使其将目光进一步对准南海各岛屿,试图将部分岛礁划归自身殖民地名下。二战结束后,英国在南海地区仍具有重要经济利益,一方面,英国在南海周边仍拥有大量殖民地,另一方面英国需要通过南海与中国大陆开展贸易。与此同时,对苏联向东南亚扩张的担忧也促使英国将南海视作抵御共产主义入侵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英国渴望继续在南海地区保持自身影响力。二战后至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按照其原则差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有一代表性事例,从中可以体现该阶段英国南海政策的主要特点。本文第二章详细分析英国在制定《旧金山和约》时所秉持的南海政策。二战后,盟军对日媾和的一大目标是“妥善”处理日本战前通过侵略所获领土,南海诸岛也在其中之列。英国历史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因而特别关注南海岛屿的处置方式。英国希望和约仅仅规定日本放弃对岛屿的主权要求,但不能明确岛屿的归属者。英国如此为之,其根本目是在不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前提下通过政治手段干涉中国收复领土的行动,延缓共产主义向东南亚的扩张,保障其远东殖民地的安全。第三章则详细论述克洛马事件爆发后英国在南海事务中的态度。5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等新兴独立国家试图侵犯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1956年菲律宾人克洛马宣布“占有”南沙群岛,引起地区局势紧张。英国方面得到消息,迅速开展调查。外交部认为,南沙群岛缺少战略价值,在西方控制制海权的前提下中共绝无可能在岛上建立稳固统治。同时,并未有明显迹象显示南沙海域储藏丰富油气资源。这一时期英国仅仅为完成拱卫马来亚的任务便已耗尽心力,没有能力在南海岛屿问题上挑起事端,也不愿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产生对立。鉴于此,英国外交部阻止远东司令部派船队前往南沙海域考察的计划,并告知其驻外机构,要求不对南海岛屿争端发表看法。英国的中立态度表明他更希望充当“观察者”的角色。第四章则是对这两个阶段英国南海政策的评价。纵观战后至50年代中叶,英国南海政策逐渐从积极干预向保持中立转变,但有三个特点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一是始终将亚洲大国视作其在南海地区的地缘对手;二是积极采取结盟方式,依靠法国及美国等传统盟友的支持以应对地区安全;三是受现实主义影响,英国南海政策始终较为灵活。这样的政策不但使英国较为轻松地从南海岛屿问题上抽身,也确保西方国家在南海地区的航线安全。但客观来看,英国协助美国在南海地区对中国进行遏制,为日后的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结语则从更为宏大的角度对英国参与南海事务的逻辑进行总结,它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英国对南海的重视源自于其历史上与俄国在欧亚大陆的争霸,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在东亚大陆的对峙局面可以视为19世纪英俄竞争的延续。而从现实层面看,英国南海政策始终受制于战后英国整体对外政策,这意味着英国需要在避免投入过多资源的前提下维持在远东的影响力。随着英国逐渐将外交重点聚焦于欧洲,其不可避免地将要从南海地区撤退。然而,受传统海洋思维的影响,英国在撤退过程中依然留下了楔子,以便有朝一日重返南海地区。

刘苒[6](2018)在《基于健康环境建构的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岛海泊河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滨河空间往往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河流及滨河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休闲骑行运动在我国兴起,而城市滨河区域作为天然的户外开放空间,对于市民而言是一个理想的户外健身场所,尤其适合开展骑行活动。因此本文提出以构建健康环境为基础,把骑行绿道融入城市滨河空间,将其有机结合以发挥更好的健康效益。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访谈、方案模拟等方法。梳理关于滨河绿道、骑行系统和健康环境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理论发展过程。概述构建健康环境理念下的骑行绿道规划设计,总结提炼出城市滨河骑行绿道健康环境建构要素,并对城市滨河骑行绿道的骑行人群作出界定,以针对不同类型骑行人群的需求进行规划设计,旨在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健身的休闲活动空间。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实地调研和分析,吸取其建设经验。从城市河流复兴改造、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设置、水岸公共空间构建等几个角度,分别选取韩国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韩国汉江自行车道、上海陆家嘴滨江绿地等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上述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国内外实践案例的优秀经验,从基本原则、周边环境、亲水河岸、骑行道路网络、滨河景观、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归纳总结出以健康环境建构为基础的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策略。综上所述,选取青岛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河流——海泊河为实践案例,将前文得出的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策略应用到海泊河的改造中,通过对海泊河沿岸环境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以及对海泊河沿岸居民、骑行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实际需求,在多个层面对海泊河沿岸骑行绿道的规划设计作出探讨。本研究在多个学科层面探求城市滨河骑行绿道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以期对城市滨河骑行绿道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并对我国城市滨河骑行绿道的规划实践起到参考和指引。

王悦[7](2018)在《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调整与砂婆两邦的经济、社会及地缘政治变迁(1957-196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刚独立的马来亚联邦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英属殖民地,英国的主要设想是将它们以某种形式合并起来,以求在非殖民化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护帝国利益,“大马来西亚”计划便是这一设想的政策化产物。而在“大马”计划出台之前,英国政府实际上主张先促成“北婆罗洲联邦”的实现,随后再考虑更大范围内的联合。但殖民政府很快便放弃对这一政策的讨论,转而支持“大马”计划。概括来说,英国之所以出现这一态度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砂婆两邦的外向型经济形态及其在地区和全球的商品网络分工和贸易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英国难以允许北婆三邦之间进行合并以及由此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二、两邦独特的人口种族结构以及左翼运动在两邦的发展程度和趋势,促使英国政府更愿意采取“分而治之”(政治上将三邦分离)的政策,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政治危险局面;三、两邦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含义对马来亚的国家安全和英联邦国家的防务利益有直接影响,“大马”计划能最大限度满足它们的利益诉求。可以发现,“大马”计划的出台虽正值冷战时期,但英国并不仅仅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地缘政治含义等多种因素去制定政策以服务于帝国利益。由此看出,非殖民化并非绝对从属于冷战。

吴礼玲[8](2018)在《始于文学,成于影视 ——北美华文作家薛海翔的跨界书写》文中认为北美地区作为当代华文文学的重镇,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如严歌苓、张翎、陈谦等,评论界对其的探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所涉及的北美作家薛海翔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90年代转入影视编剧行业,是当代北美华文作家中不可多得跨界书写者之一,迄今为止,薛海翔共发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三部、写竣投拍的电视剧本九部。本文将结合薛海精彩的人生经历,从其在小说领域、影视领域以及影视商业化下的文学坚守三方面入手对其作品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薛海翔研究、乃至北美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一点新的补充,扩展一点新的空间。本文分三章,以“跨界书写”为立足点,第一章主要介绍薛海翔在小说领域的创作概况,80年代从反思文学起步,90年代转向移民题材创作;第二章重点研究薛海翔在影视编剧方面的创作,从题材、叙事艺术和文学特质三方面叙述其在影视剧本取得的成就;第三章从跨界写作的视角论述薛海翔在小说领域与影视领域都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他在市场效应下如何坚持自身的文学操守。

葛新[9](2016)在《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南海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全球有一半以上上船要通过南海航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商业价值。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作为陆地大国对海洋事业的发展投入有限,导致我国南海海洋权益和海事安全受到严重侵犯。为了扞卫我国南海海洋领土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2013年,我国政府将处理海洋事务的相关机构整合为中国海警局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两个部门,基本形成了海警和海事各有侧重共治海洋的格局。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和国内涉海部门的对比研究,认为我国海洋管理的体制机制仍然有优化的空间,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海上执法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以提升南海海区海事巡航执法的重要管理部门——南海海巡执法总队的海事巡航能力为研究目的,在海洋管理机构设置、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海事巡航资源配备、海事巡航评价体系建设、海洋管理法律法规完善和海空巡航执法具体制度等方面总结了制约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能力提升的六个因素。运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海洋管理经验,针对提升南海海巡执法总队海事巡航能力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南海海区一线海上巡航执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出版和发表的国内外书籍刊物,经过长期思考和认真研究撰写,对提高南海海巡执法总队海事巡航能力,促进南海海区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环境保护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笑阳[10](2016)在《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文中研究指明15世纪以后,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人类文明进入了更富开拓性的“海洋时代”。同时,世界海洋强国的历史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逻辑,即(1)国家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需求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地位;(2)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效用;(3)涉海大国都可以超越客观环境而崛起为海洋强国,但海洋强国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核心要义便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海洋强国战略,必然能够在海洋时代塑造出一个成功的海洋强国。对于诸如中国一般的崛起大国而言,势必要通过合适的战略走向富强,也势必要走上海洋这条通途大道——它在昔日曾经是一条发展的捷径,而现在却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地区性濒海大国,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皆同海洋息息相关。当前,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以上,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多数原油进口需要依赖海运,中国业已在海洋渔业、海运业以及造船业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相较于陆地边界局势的基本安定,中国近年来的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洋疆土。中国面临着来自美国及其军事盟国、有海洋争端的邻国等构筑的战略围堵态势,国家的海上战略空间长期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作为全球性贸易大国,尽管中国一直都在参与地区海洋秩序的塑造以及融入全球海洋秩序的进程,然而赢得走向海洋的机会却并不等于“赢得海洋”。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保障国家综合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和塑造新型海洋秩序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无论是在政策和研究领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计在战略评估、目标确定和手段选择上多少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将选择“海洋强国战略”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一种创新性的解读模式与设计框架。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对海洋强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将首先总结并归纳研究所需要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将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西互通、古今互鉴”为原则,结合海洋时代的整体性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综合考虑海洋强国战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尝试在基础研究层面为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可行的分析框架:海洋强国战略分析的主体是涉海大国,其核心问题是国家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即国家摄取海洋战略价值的能力与意愿之间的互动。同时,涉海大国的国内基础必然要受到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客观环境所包含的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之间的结构,既可能对国内基础形成积极塑造,也可能对其产生消极限制。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国家便依据其国内基础,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随后,本文还将就分析框架中的四个核心要素——海洋的战略价值、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内基础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分别进行专门阐述,进而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设计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创新。本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本章旨在对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海洋强国发展进行分阶段的历史梳理,并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海洋战略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在追溯西方海洋强国演进逻辑的过程中,寻找到海洋与大国兴衰的内在联系,并发掘出西方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其中,本章节将以1415年的休达之战为时间起点,以刚刚结束的2015年为结点,对西方海洋强国战略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基于全球化的深入程度、国际关系史的阶段分野和西方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笔者拟将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开拓时代(1415-1648年)、殖民时代(1648-1845年)、争霸时代(1845-1945年)和“威慑—合作”时代(1945-2015年)。与此同时,本文将从不同时期中挑选出个别国家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典型案例,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到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以全球海洋秩序的运转为基础,通过考察核心主导者和强力挑战者在海洋领域的互动,无疑更有利于归纳出西方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逻辑。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与相关实践。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并非新近萌生的国家理念,而是两千年来特定历史逻辑的产物。尽管内陆传统长期在中国居于主流地位,但是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作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不存在有些学者所主张的主导和支配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海洋强国探索的历史也呈现出周期性演进的趋势,而国家意愿和能力的互动关系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对中国而言,由于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逻辑以及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层面的特殊性逻辑,因此没有如欧洲一样在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三次峰值上实现向海洋强国的转型。以上述核心观点作为历史梳理和分析的框架,本文从古代的缘起、近代的萌芽和当代的探索三个阶段对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及其战略实践进行了历史梳理,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历史特点和演进逻辑,即由浅显认知向系统论述演进、由“重陆轻海”向“陆海统筹”演进、由“趋利”向“避害”再向“趋利避害”演进、由探索海洋强国之“术”向塑造海洋强国之“道”演进。本文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本章将以海洋战略价值及其对中国崛起的意义作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和国内基础尝试就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提出理念性和框架性的建议:(1)海洋强国战略在海洋实力的巩固与提升、海洋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以及海洋秩序的融入与塑造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2)海洋强国战略的主导理念,即以和平主义为宗旨、以防御现实主义为核心、以经济主义为首务、以地区主义为重点和以合作主义为通途。(3)海洋强国战略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四个层面上的核心内容;(4)海洋强国战略的四项实施原则,即国内与国际的统筹、陆地与海洋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合作与竞争的统筹;(5)海洋强国战略在中观层面可以侧重考虑的五种联动模式,即中央与地方的联动、政府与民间的联动、战略与战略的联动、部门与部门的联动、产业与产业的联动

二、我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论文提纲范文)

(1)论洪深1930年代的电影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社会题材创作:暴露与嘲弄
    第一节 用暴露的方式展现时代氛围
        一、恶势力环伺的时代氛围
        二、“渐入绝境”的暴露方式
    第二节 用嘲弄再现世情百态
        一、都市风光的银幕再现
        二、对小市民的夸张与讽刺
        三、喜剧性的对比与节奏
第二章 女性题材创作:女性的各式人生
    第一节 旧女性:被审视的他者
        一、不被理解的他者
        二、男性视角下的客体
    第二节 新女性:困境中的探索
        一、女性多维困境的展示
        二、女性出路的探索
    第三节 符号化的女性:情节的工具
        一、沦为工具的过程
        二、情节发展的动因
第三章 1930 年代洪深电影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题材偏好:对中产和小资产阶层的关注
        一、青睐表现中产和小资产阶层
        二、讽刺与同情的态度
    第二节 技巧特点:“心理剧”的成功应用
        一、用蒙太奇烘托心理
        二、用梦境展现心理
    第三节 个人特色的电影观众学
        一、把握观众
        二、教育观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后疫情时期的国际关系与日本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冠疫情暴露西方世界的局限性
二、美国遏制中国加剧东西方对立
三、日本选择的困境
结 语

(3)UCH保护视域下沉没军舰的管辖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沉没军舰的管辖权问题概述
    第一节 沉没军舰的概念及特征
        一、沉没军舰的概念
        二、沉没军舰的特征
    第二节 沉没军舰管辖权的界定
        一、沉没军舰管辖权的内涵
        二、沉没军舰管辖权的外延
        三、沉没军舰管辖权问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沉没军舰的主权豁免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军舰豁免权的产生
        一、军舰豁免权的权利来源
        二、军舰豁免权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 沉没军舰适用主权豁免的争议分析
        一、沉没军舰的国家财产属性与主权豁免
        二、沉没军舰的国家主权属性与主权豁免
        三、“军事坟墓”对适用主权豁免的影响
    第三节 沉没军舰舰载货物的豁免权
        一、舰载货物与沉没军舰残骸的关系
        二、舰载货物的归属与沉没军舰主权豁免
第三章 沉没军舰管辖权的国际实践
    第一节 国际公约中的沉没军舰管辖权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沉没军舰管辖权
        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中的沉没军舰管辖权
        三、小结
    第二节 各国实践中的沉没军舰管辖权
        一、欧美国家处理沉没军舰管辖权问题的实践
        二、东盟国家处理沉没军舰管辖权问题的实践
第四章 我国沉没军舰管辖权的立法问题及制度完善
    第一节 我国沉没军舰管辖权的立法问题
        一、沉没军舰的地位不明确
        二、沉没军舰的所有权与管辖权存在混同
        三、对沉没军舰的管辖范围较为狭窄
    第二节 我国沉没军舰管辖权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一、明确沉没军舰的特殊地位
        二、分离沉没军舰的所有权与管辖权
        三、调整沉没军舰的管辖范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5)从积极干预到保持中立 ——战后英国南海政策演变研究(1946-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战后英国关注南海地区的背景
    第一节 英国在南海地区的殖民活动
    第二节 英国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
    第三节 英国在南海的安全利益
第二章 旧金山体制构建过程中英国的南海政策(1946-1952)
    第一节 英国参与《对日和约》的起草
    第二节 积极干涉:战后英国南海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 英国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章 克洛马事件前后英国南海政策的调整(1953-1957)
    第一节 克洛马事件与南海争端的激化
    第二节 保持中立:英国南海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英国南海政策调整的深层原因
第四章 战后初期英国南海政策评析
    第一节 英国南海政策的特点
    第二节 英国南海政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健康环境建构的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岛海泊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骑行活动的发展趋势及建设现状
        1.1.2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滨河绿道的研究
        1.3.2 关于骑行系统的研究
        1.3.3 关于健康环境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滨河骑行绿道健康环境建构
    2.1 城市滨河骑行绿道相关概念梳理
        2.1.1 游径和风景道
        2.1.2 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2.1.3 骑行绿道
        2.1.4 城市河流型绿道
        2.1.5 小结
    2.2 健康环境要素探讨
        2.2.1 道路安全
        2.2.2 河流生态
        2.2.3 空气环境
        2.2.4 绿地景观
        2.2.5 活动场所
        2.2.6 小结
    2.3 骑行人群界定
        2.3.1 各国对骑行者的分类
        2.3.2 城市滨河骑行绿道骑行人群界定
第3章 国内外实践案例调研分析
    3.1 韩国清溪川的复兴改造
        3.1.1 清溪川复兴改造概况
        3.1.2 水体复原及河道修复
        3.1.3 交通疏导
        3.1.4 骑行设计
        3.1.5 景观设计
        3.1.6 成效与问题
    3.2 韩国汉江沿岸自行车道
        3.2.1 网络化的自行车道
        3.2.2 自行车道分隔方式
        3.2.3 道路交叉口连接方式
    3.3 上海陆家嘴滨江绿地
        3.3.1 城市联系水岸
        3.3.2 慢行系统设计
第4章 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4.1 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人性化原则
        4.1.3 生态性原则
        4.1.4 适应性原则
        4.1.5 通达性原则
        4.1.6 地域性原则
    4.2 紧密联系周边环境
        4.2.1 依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4.2.2 契合城市用地功能
    4.3 适应流量变化的亲水河岸
        4.3.1 自然式河岸
        4.3.2 直墙式河岸
        4.3.3 阶梯式河岸
    4.4 建设安全连续的骑行道路网络
        4.4.1 道路节点
        4.4.2 骑行路径
        4.4.3 骑行区域
        4.4.4 立体交通
    4.5 实现步移景异效果的滨河景观
        4.5.1 自然景观要素
        4.5.2 人工景观要素
        4.5.3 文脉景观要素
    4.6 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骑行服务设施
        4.6.1 交通类设施
        4.6.2 休憩类设施
        4.6.3 卫生类设施
        4.6.4 标识类设施
        4.6.5 夜间照明设施
        4.6.6 无障碍设施
    4.7 小结
第5章 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策略应用——以青岛海泊河为例
    5.1 海泊河沿岸调研分析
        5.1.1 海泊河概况及历史变迁
        5.1.2 周边联系
        5.1.3 水体与河道
        5.1.4 植被与景观
        5.1.5 骑行道路现状
        5.1.6 沿岸居民问卷调查及分析
    5.2 策略应用:海泊河沿岸骑行绿道规划设计模拟
        5.2.1 规划设计目标
        5.2.2 联系周边环境进行功能分区定位
        5.2.3 根据海泊河流量变化对河岸进行亲水改造
        5.2.4 结合实际道路交通状况设置自行车道
        5.2.5 海泊河滨河景观与游憩有机结合
        5.2.6 对应居民需求改善骑行服务设施配置
    5.3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调整与砂婆两邦的经济、社会及地缘政治变迁(1957-196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说明
    四、研究框架、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分而治之”到“合而治之”:英国战后非殖民化政策调整
    第一节 “北婆罗洲联邦”设想的形成与流产
    第二节 “大马来西亚”计划的提出与定型
    小结
第二章 两邦的外向型经济形态与英国经济利益的考量
    第一节 砂婆两邦的主要经济形态与经济政策
    第二节 砂婆两邦与马来世界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砂婆两邦与英国经济利益的维护
    小结
第三章 两邦左翼运动的发展与殖民当局的担忧
    第一节 两邦的人口种族结构与英马双方认知差异
    第二节 英国在砂婆两邦的教育政策及其影响
    第三节 两邦左翼运动的发展与政治局势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两邦的地缘政治含义与英联邦国家防务利益共识
    第一节 马来亚的政权稳定与领土扩张诉求
    第二节 新加坡军事基地的维持及其替代选择
    第三节 减少军事开支与获得防务利益的战略需求
    小结
第五章 后续发展:两邦局势变化推动“大马”计划实施
    第一节 砂拉越:人联党的失利和亲大马党派掌权
    第二节 北婆罗洲:华人政党的稚嫩和土着政党的壮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始于文学,成于影视 ——北美华文作家薛海翔的跨界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小说创作:从“反思”走向“移民”
    第一节 激情年代的文学起步
    第二节 多年沉潜后的题材转向
    第三节 小说叙事艺术的潜心探索
第二章 影视剧创作:从小试牛刀到风光无限
    第一节 影视剧题材的广泛涉猎
    第二节 影视叙事艺术的深入探索
    第三节 叙事模式的文学特质
第三章 对文学坚守与市场效应的思索与探求
    第一节 不同体裁的熟稔转换
    第二节 市场效应下人物情节的类型化
    第三节 商业诉求与个人操守:不让影视成为市场奴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南海海区
        2.1.2 海事巡航
        2.1.3 海事巡航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有限政府理论
第3章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能力提升现状分析
    3.1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工作简介
        3.1.1 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3.1.2 配备了国内较为先进的执法装备
        3.1.3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
        3.1.4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工作现状
    3.2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海区海事巡航立法滞后
        3.2.2 组织架构设置限制海事巡航能力提升
        3.2.3 海区管理机构职责交叉且各行其是
        3.2.4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资源配置匮乏
        3.2.5 现有海事巡航评价体系存在不足
        3.2.6 现行制度不利于南海海区空中巡航
第4章 国内外海事巡航经验借鉴
    4.1 美国海事巡航概况
        4.1.1 机构设置
        4.1.2 装备配备
        4.1.3 法律体系
    4.2 英国海事巡航概况
        4.2.1 机构设置
        4.2.2 装备配备
        4.2.3 法律体系
    4.3 日本海事巡航概况
        4.3.1 机构设置
        4.3.2 装备配备
        4.3.3 法律体系
    4.4 我国东海海区海事巡航概况
    4.5 国内外海事巡航经验对南海海区的借鉴意义
        4.5.1 加强南海海区职权法制化建设,完善法规制度
        4.5.2 加强南海海区的海上执法部门间的分工和协作
        4.5.3 加强南海海区海事部门内部的力量整合,给予适当的授权
        4.5.4 加强南海海区执法装备建设,尤其是空中巡航力量建设
第5章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5.1 完善南海海区海事巡航法律法规
        5.1.1 修订《海上交通安全法》
        5.1.2 制定《南海海区海事巡航管理办法》
        5.1.3 规范性文件修订建议
    5.2 南海海巡执法总队发展建议
        5.2.1 南海海巡执法总队职责定位
        5.2.2 南海海巡执法总队队伍建设
        5.2.3 南海海巡执法总队装备配备
    5.3 优化南海海区海事巡航管理机制
        5.3.1 构建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联席会议制度
        5.3.2 建立南海海区的海事和海警部门联动机制
    5.4 南海海区海事巡航社会资源利用建议
        5.4.1 南海海区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简介
        5.4.2 以服务外包形式整合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资源
        5.4.3 推进南海海区海事信息化设备建设
    5.5 完善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评价体系
        5.5.1 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指标
        5.5.2 改进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评价方式
    5.6 改进南海海区空中巡航管理模式
        5.6.1 海事航空器的国家航空器身份定位
        5.6.2 制定海事航空器运行规范
        5.6.3 开通海事航空器紧急任务绿色通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中文文献的总体定量分析
        二、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评析
        三、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略析
        四、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内容
第一章 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战略的内涵
        二、海洋强国的概念
        三、海洋(强国)战略的界定
    第二节 海洋的战略价值
        一、本体性价值
        二、载体性价值
        三、观念性价值
    第三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
        一、历史趋势
        二、地缘结构
        三、秩序进程
    第四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内基础
        一、国家的海洋定位
        二、国家的海洋实力
        三、国家的海洋利益
        四、国家的海洋观念
    第五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
        一、海洋强国的战略观念(思想)
        二、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三、海洋强国的战略手段
        四、海洋强国的战略评估
    第六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 (1415-2015年)
    第一节 扩张时代(1415-1648年)
        一、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先锋
        二、西班牙——“无敌战舰”与“新世界”
        三、荷兰——飞翔的“海上马车夫”
    第二节 殖民时代(1648-1845年)
        一、英国——“日不落”的荣光
        二、法国——扎根大陆的“蓝百合”
        三、俄国——“为出海口而战”
    第三节 争霸时代(1845-1945年)
        一、美国——鹰,从海上腾飞
        二、英国——帝国的余辉
        三、日本——“脱亚入欧”的武士
        四、德国——“剑与犁”
    第四节“威慑—合作”时代(1945-2015年)
        一、美国——飘扬七海的星条旗
        二、苏联/俄罗斯——“红色海军”的兴衰
    第五节 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
        一、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历史的普遍性逻辑
        二、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历史的特殊性逻辑
第三章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逻辑线索
        一、中国海洋强国的历史线索
        二、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逻辑
        三、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特殊性逻辑
    第二节 缘起:古代中国的海洋思想
        一、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一周期
        二、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二周期
        三、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三周期
    第三节 萌芽:近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
        一、地主阶级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海洋强国思想
        三、民国时期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第四节 探索:当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四、2002-2012年中国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五、十八大以来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第五节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演进与启示
第四章 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评估与框架设计
    第一节 海洋对于中国崛起的战略价值
        一、本体性价值
        二、载体性价值
        三、观念性价值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
        一、历史趋势
        二、地缘结构
        三、秩序进程
    第三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基础
        一、中国的国家海洋定位
        二、中国的国家海洋实力
        三、中国的国家海洋利益
    第四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框架设计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导理念
        三、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原则
        五、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联动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洪深1930年代的电影创作[D]. 侯捷.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后疫情时期的国际关系与日本的选择[J]. 廉德瑰. 日本问题研究, 2020(05)
  • [3]UCH保护视域下沉没军舰的管辖权问题研究[D]. 范贤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D]. 王璐瑶. 国防科技大学, 2020
  • [5]从积极干预到保持中立 ——战后英国南海政策演变研究(1946-1957)[D]. 赵沁雨. 南京大学, 2020(03)
  • [6]基于健康环境建构的城市滨河骑行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岛海泊河为例[D]. 刘苒.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1)
  • [7]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调整与砂婆两邦的经济、社会及地缘政治变迁(1957-1961)[D]. 王悦. 暨南大学, 2018(05)
  • [8]始于文学,成于影视 ——北美华文作家薛海翔的跨界书写[D]. 吴礼玲. 南昌大学, 2018(12)
  • [9]南海海区海事巡航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葛新.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10]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D]. 刘笑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标签:;  ;  ;  ;  ;  

我所经历的中国海空第一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