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台湾后备动员

扫描台湾后备动员

一、扫描台湾后备役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骆源[1](2020)在《新加坡对中国台湾地区军事交流研究》文中认为由于自其建国以来就面临非常严峻的安全问题,新加坡格外重视军队建设。但国土面积小,空间不足,难以为军事训练提供条件,因此新加坡希望通过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方式锤炼军队,拓展军事存在,维护国家利益。在军事交流合作方面,由于彼此相互认同,新加坡很早就与台湾进行了接触。1975年,新加坡与台湾签订协议,开启了“星光计划”,每年都会派遣一定人数的部队到台湾地区进行演习。得益于对台湾地区的军事交流,新加坡国防军队建设取得显着的成效。而且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与发展,新加坡的对外军事交流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在亚太地区构建起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安全网。因为台海关系敏感,以“星光计划”为代表的新加坡对台湾地区军事交流一直处于非公开的状态。虽然中新两国已经于1990年建交,新加坡也对外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新加坡对台军事交流依然在进行。由于装甲车在香港被扣等事件被曝出,新加坡对台湾地区的军事交流才逐渐引发普遍关注,并将新台之间军事关系推向敏感阶段。而此时中国的快速发展,并积极有所作为,各方实力与影响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以新加坡对台湾地区军事交流为题展开研究,首先交代新加坡开展对外军事交流的必要性,并勾画新加坡对外军事交流的整体情况;其次,挖掘“星光计划”的情况,并回顾新加坡对台湾地区军事交流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新加坡对台湾地区的军事交流对台湾地区、中国及中新关系、新加坡自身、亚太局势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中国的应对之策。在台海局势与亚太局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本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希望为相关分析或决策提供参考。

杨境安[2](2019)在《美国对冲绳的军政统治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指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开始在外交和安全保障体系中将“军政”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重视,并将其应用于对冲绳群岛初期的占领实践活动中。本文以“军政”为中心,力图通过梳理美国的军政从规划、实施再到确立、调适以及向民政府过度转型的历史过程,探剖析美国军政计划的目标与手段,探究美军的军政统治对战后冲绳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并对美军的军政统治在美据冲绳时期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从整体来看,美国对冲绳的军政统治的五年可以说是有条件的成功。政治上,在美国军政当局的统治下,冲绳人建立自治政府,逐步恢复社会生活稳定;社会经济上,军政统治使冲绳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依托美国军事设施为主的服务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上,军政当局的冲绳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大批更健全、更有教育素养、更具生产力的市民。但在另一方面,军政统治使得冲绳民主化相当有限,土地问题又导致了美琉关系的紧张状态,成为了美国军政时代留下的一笔不好的政治遗产。总而言之,对冲绳的军政治理实践是美国对外宣扬“硬实力”的一种体现。军政统治既是美国处理战后冲绳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日后影响美琉关系的源头之一。在对冲绳实施军政统治的过程中,美军对军政方针的态度、实施与调整,既反映了其对战后冲绳政策的变化,也是美国针对日本以及两战格局调整的缩影。

汤明[3](2018)在《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8年开始实行训政,同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军政部,作为主要的中央军政管理机构。军政部直辖行政院,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要部之一。在此之前,清末新政时期、南京革命政府与北京政府时期均设陆军部;在南方,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政府,以及孙中山病故后成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则先后设立了陆军部、军政部、军事部,作为主要的中央军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均为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的设立与发展提供了范本,而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的机构设置与职能,与晚清到北京政府的中央军政管理机构发展脉络是紧密接续的,这种情况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全面的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存在时间长达19年之久,直到1946年军政部解散,所辖部门编入新成立的国防部为止。这一期间军政部先后经历了十年建设与八年抗战两个阶段,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止,尤以抗战时期为最。不过军政部仍抓紧时间,在抗战爆发前积极建设国防、充实部队、整军备战。抗战爆发后,又根据战时的实际情况以及业务上的需要,对军政部的各机构进行调整,许多部门的职能与编制都有增删。除此外也成立了许多临时性机构,以求增进后勤与军事管理等各方面的效能,这些工作都为保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军政部于1928年年末成立后,翌年即爆发蒋桂战争,1930年又爆发了中原大战,战后,国民政府开始全面进行军政建设,军政部的人事也随之走上正轨。不料1931年与1932年,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接连爆发,国民政府有感于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于1932年初决议复设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同时归军事委员会与行政院管辖。此后军政部配合国民政府,开始做长期抗战的准备。抗战爆发前,军政部在整军建设、军需储备、兵工生产、改良马政,推行兵役等许多业务工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为应对不久后的长期抗战的需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进行了党政军机构的大调整与大改革。军事委员会的职权被提高,以专门应对战争,军政部成为军事委员会下辖的一个重要部。抗战期间,军政部在后勤保障与军队管理等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兵役、军粮、兵工这三项主要工作中,贡献重大,维持了部队的战斗能力,并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抗战时期军政部的各项主要工作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在于对整个后勤保障上,并没有统一的构思与规划,且愈到后期,机构愈为庞大冗杂,影响了办事的效率与机构效能的正常发挥。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也对军政部的工作有所影响。但军政部在我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上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我国未来的中央军政机构建设以及战时的军队管理与后勤保障工作,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林少骏[4](2018)在《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海外扩张的第一战,有日本学者将其称为“大日本帝国开幕剧”,这是近代日本正式走向对外侵略道路的开始,也是近代中日关系交恶的开始。本文选择以日本侵台所采用的舆论、军事和外交策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涉事各国(中日英美)官方档案,中外涉事官员日记、书信和当时的新闻报道等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论文先对1874年日本侵台始末做了简要概述,还原了日本侵台事件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大背景,阐述了日本悍然发动军事行动、中日双方对峙交涉,最终在英国调解下签订《北京专条》的全过程。论文分别从“舆论操控”、“军事部署”和“外交运筹”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明治政府在这三大领域所秉承的指导思想、所采用的策略。在“舆论操控”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拉拢国际传媒”和“管控国内舆论”双管齐下扭转舆论方面被动局面,成功操控国内外舆论为其侵台开辟道路。在“军事部署”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改制军队建制”、“革新军需保障体制”和“设立情报系统”等举措,积极为日本侵台做好军事准备。在“外交运筹”领域,日本主动学习国际法、聘请国际法专家,利用以西方为主导的近代国际秩序挑战以中国为主导的传统的亚洲宗藩体制,并通过假借国际法合理化战争借口、利用英美中等国家之间国际矛盾等策略,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1874年日本侵台过程中所采用的舆论、军事和外交三大策略,为日本之后的对外扩张战争积累了经验,对日本一步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策略不仅可以在其后日本每一次海外扩张行动中觅得踪迹,而且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加以改进、升级、完善,成为日本海外扩张战略中的核心策略,影响至今可见。

熊阿俊[5](2018)在《组织嵌入:建国初期成都的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是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的重要观察角度,而融解放与开新于一体的“开国时刻”的历史意蕴,更是我们理解一个新生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点。1949年,中国共产党循着革命精神的路径,按照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翻开了重整山河的新篇章。此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由乡村转向城市,重建城市社会政治秩序成为首要任务;成都作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最后挣扎的“川西决战”之城,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共产党的城市秩序重构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考察其历史实践具有典型意义。通过考察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秩序重建历史实践,我们发现,“组织嵌入”不仅是有效应对挑战、实现接管城市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进行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的基本程式;在军事接管后,党一方面在结构上不断推进组织的地域扩张和渗透,促进政权与党权深入基层,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政治动员紧密联系群众,以实现社会的功能改造。藉由革命胜利所带来的强大政治势能,党相对顺利地嵌入基层社会进而开展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这是理解新中国初期国家建构实践乃至当代中国政治模式的一把钥匙。

刘旭阳[6](2017)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文武关系转型成功的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台湾文武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台湾文武关系转型成功的原因。通过经典文武关系理论梳理,构建起解释台湾文武关系转型成功原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台湾转型成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本文认为台湾文武关系之所以转型成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归因于转型期台湾稳定、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为文武关系的顺利转型奠定了基础。其次,党国威权体制给文武关系的顺利转型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再次,可以归因于转型期台湾新领导人有力的控军措施和方法。最后,军政精英的良性互动给文武关系的顺利转型提供了有利保证。

杨小丽[7](2015)在《抗战时期征兵制度在龙泉县推行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1936年,国民政府实施《兵役法》,将募兵制改行征兵制。抗战全面爆发后,为补充兵员,国民政府又对管区制度和征集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国统区强力推行征兵制。作为浙江抗战的大后方,龙泉县是浙江推行征兵制的重要县份之一。抗战时期,龙泉县积极推行征兵制,从壮丁调查到体检、抽签再到征送,遵照法令依法办理,先后征集近万名新兵,成为战时浙江征兵的模范县,为中国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基层兵役组织和制度的不完善,兵役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战时过于频繁的征兵等原因,征兵制在龙泉的推行过程中无法真正严格地按照法定征兵程序进行,对战时征兵制度造成了冲击。尽管政府通过相应奖惩、视察、检举等方法防治妨害兵役行为,但未能真正实现平等、平均、平允的原则。征兵制度的实施不仅为中国的抗战补充了大量兵员,而且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然而,大量壮丁征集入伍也使乡村社会主要劳动力缺失,对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和冲击。

王宗涛[8](2014)在《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走向世界之巅的垫脚石,同时,也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战功卓着的世界名将,切斯特·尼米兹(1886.2.24-1966.2.20)是这些璀璨将星中较为耀眼夺目的一颗。尼米兹不但是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是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在太平洋战场上,他率领美国太平洋舰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同时以超凡卓越的指挥才华和低调谦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景仰。其海军思想不但为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美国海军建设和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海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言部分系统梳理了关于尼米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47年戎马生涯间,尼米兹身经百战,战功卓着,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包括独特的战争观,对海权新诠释,海上实力和平论、海军战略、战术、建军、后勤保障、军事教育和军事指挥等多个方面。第一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内容。该部分首先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尼米兹的人生轨迹的简要勾勒,使读者对他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全面理解尼米兹的军事思想奠定基础。然后从教育因素、马汉的影响来分析其军事思想形成的原因。在这一时期,尼米兹在不同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他发展了柴—电潜艇,改进了海上补给技术,首创了航母编队方式,海军教育思想与建设思想,实践了自己的治军原则。这些是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主要内容,它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尼米兹军事思想形成既是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反映,也是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极具生命力。第二章重点论述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在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算无遗策,审时度势,根据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对日作战的攻势,不断调整战略。采用航母编队作战、两栖登陆作战、海上破交战、信号情报战、轰炸等战术对抗日军,促使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尼米兹不但在军事战略、战术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海军建设装备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参与了海军后勤改革,成立了“服务十队”勤务部队,并研究出来新式组合式船坞等设施;在治军方面,尼米兹作为统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一方面镇定自若,富有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强;另一方面他既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又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军人素质,并赢得了上下级的一致认可。第三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时期的内容。尼米兹本人崇尚和平,但也认识到正义战争对于维护和平和人权的重要性。他反对“先发制人”的战争,主张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武器的“遏制威胁”扞卫和平。在“海权”方面,他与时俱进,强调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对制海权的意义。面对二战后裁军的高潮,他竭力维护海军的独立地位,并提出了“海上实力和平论”。与此同时,他极度重视海军装备革新,尤其是核动力的应用。第四章,对尼米兹军事思想进行了评析。首先尼米兹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美军,实施区域联合作战;根据海军作战特点,他独具匠心把一个舰队分作两个战斗群来用,并且不干涉手下将领的现场指挥;在实战当中,注重集中兵力与奇袭灵活破敌;其次,通过与同时代麦克阿瑟、邓尼茨和山本五十六三位军事统帅比较,分析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优缺点,总结出它的特点,也让本文更加立体饱满。从整个美国军事史来看,特别是从传统大舰巨炮的舰队决战到开启“海空致胜”航母时代来分析,尼米兹的军事思想是美国现代海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事实上,尼米兹是一位潜艇动力专家,海上补给鼎新的先驱,航母大规模作战奠基人,越岛作战的创始人,海上和平实力论缔造者,是领导美国海军不断胜利的卓越统帅。他的军事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尼米兹的军事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本章最后兼论一些他军事思想的不足之处。

刘潇湘[9](2014)在《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世界范围的全面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战争的结果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推动与促进了世界发展模式由战前以对外扩张、征服及掠夺与对内压榨为内容与表征的侵略发展模式向战后以国家体制的自我完善与国际关系的平等依存为内容与表征的和平发展模式的转型。其中,日本作为战前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后以侵略扩张、征服与掠夺作为国家发展的政策工具,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直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折不扣的“远东战争策源地”。战后,日本在经过反法西斯战争和民主改革的洗礼,消除了国家发展模式中的战争性质,走上了“科技立国”、“教育立国”、“贸易立国”等通过发展机制的自我完善与世界各国平等依存,共存共赢的“和平国家”发展道路。日本走上以侵略求发展的战争之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封建武士的战争传统是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缘起。其中,16世纪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为近代日本大陆政策及构建在该项政策基础上的侵略发展模式提供了先验式的思想素材与实践范式。德川幕府时期的思想家有关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建构则成为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导源。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发动的侵略扩张与殖民掠夺的深刻影响。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同时也使其从直观上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因此提出了效仿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时代发展命题。明治维新确立起军国主义国家体制为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举行了政治奠基。明治思想家对侵略扩张的理论建构则为侵略发展模式进行了思想观念上的奠基。明治三大外征、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大陆政策的出笼标志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国家宪政体制上的封建反动以及军国主义主导社会意识形态规定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与特征。走上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之路是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运作的逻辑结果。由于近代侵略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上所形成路径依赖导致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努力最终趋于失败。大正德谟克拉西的失败与政党内阁的垮台说明在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体制内对近代侵略发展模式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了。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遭到了国家政权的彻底镇压。世界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经济,严重恶化了其国内的政治经济局势。以此同时,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为日本法西斯的上台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手段攫取了国家政权推动日本走向全面的侵略战争之路并先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在战争期间,法西斯在国内构建总体战体制,强化政治统制与经济剥削,动员全国资源投入战争;同时构建东亚新秩序,在占领区进行血腥屠杀与残酷剥削,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奋起抵抗,导致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最终走向崩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严重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能力,打破了国际法西斯的战略计划,有力地配合与支持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从而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太平洋战争消灭了日本海军,重创了日本陆军,从而摧毁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台柱—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使盟国在战后改造日本发展模式成为可能。在战争期间,盟国及日本进步力量提出了一系列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政策,并根据这些构想和方针政策在战后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用强制的手段打破了日本发展模式对于军国主义制度的路径依赖,推动近代侵略发展模式向和平发展模式的转型。经过反法西斯战争与民主化改革的洗礼,日本在战后走上了和平拓展的发展道路。和平宪法的制度规范、政府主导型的计划经济、科教立国与贸易立国的政策措施、“轻军备、重经济”的外交路线构成了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通过体制的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实现发展模式的自我完善从而挖掘资本主义的潜力成为了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运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且健康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战前用侵略扩张所希望达到而未能达到的国家发展目标。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日本经济发展因其与时代发展脱节而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日本右翼势力乘机提出修改和平宪法,赋予日本以战争能力等政治诉求,推动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剧对战后和平发展模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当前日本自由主义力量基于和平宪法根本精神就国家在新世纪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提出的设想与建议,强调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只有坚持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通过平等依存的自我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发展。

兰雪花[10](2013)在《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时期,如何动员役龄青年奔赴前线,保卫国土,成为国民政府最紧要的事情。抗战前后征兵制的实施,为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兵员动员提供了制度保证。福建在1937年6月试行征兵制不久,即转入紧急动员状态。本文以档案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为基础,探究在抗战大背景下福建地方政府是如何动员壮丁上前线的,以及在征兵过程中为什么存在着保受人们诟病的弊端。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抗战时期福建兵员进行详细探讨,第一部分,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条件。敌我力量的悬殊致使兵员伤亡惨重,需兵孔亟。福建地方军政的统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兵员动员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第二部分,福建兵员动员的组织机构。为适应战时需要,中央及地方兵役机构进行了调整,福建省的兵役机构主要分为兵役管区机构、县级兵役机构、国民兵役机构和其他辅助机构四种类型。第三部分,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制度。《兵役法》及其相配套的实施法令及单行法规,为战时兵员动员提供了完整的动员体系。在此基础上,福建先后颁布了几十种兵役单行法规,保证了兵员动员的顺利实施。福建兵员动员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从自行征募到统一征集,再到征补训合一的发展过程。第四部分,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福建通过发动民众精神,健全保甲组织,宣传兵役政策,优待征人家属等方式动员壮丁踊跃从军,出征抗敌。第五部分,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这是兵员动员最具体的内容,战时福建兵员征集按身家调查、体格检查、抽签定序、征集入营四个程序进行。第六部分,福建兵员动员的成效及评价。战时福建动员了59.7万兵员及1.3万知识青年补充前线,动员率达5%,高于国家平均数,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战争的紧迫,基层组织松懈,民众意识的缺乏,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秩序失调等一系列非常状态使兵员动员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和不足,而这一部征兵的血泪史,最终归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扫描台湾后备役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扫描台湾后备役动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对中国台湾地区军事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新加坡对外军事交流情况
    第一节 新加坡开展对外军事交流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新加坡对外军事交流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新加坡对台军事交流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第一节 “星光计划”的缘起与内容
    第二节 新加坡对台军事交流的历程
    第三节 新加坡对台军事交流的趋势
第三章 新加坡对台军事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加坡的影响
    第二节 对台湾地区的影响
    第三节 对中新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对亚太局势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美国对冲绳的军政统治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前美国对冲绳军政计划的制定与准备
    第一节 战前美国政府关于冲绳战略的两个向度
    第二节 美军军政教育与“自由琉球运动”构想
    第三节 军政科的设置与军政系统的二元配置
第二章 美国对冲绳军政统治的实施与军政初期的困境
    第一节 冲绳战役与军政统治的实施
    第二节 军政初期的困境
第三章 卡尔德威尔计划与军政统治的调适
    第一节 “中央冲绳评议会”与“中央咨询会”的设置尝试
    第二节 卡尔德威尔计划的出台与冲绳民政府的建立
第四章 美国军政统治下的冲绳社会
    第一节 海外难民的撤离与重新安置
    第二节 冲绳经济金融的复兴
    第三节 社会文教事业的重建
    第四节 冲绳土地问题的凸显
第五章 美国对冲绳军政治理模式的转型
    第一节 《NSC13/3》文件的出台与冲绳地位的再认识
    第二节 《奥利弗报告》与美援承诺的扩大化
    第三节 “西茨改革”与美国民政府的建立
结语 对美国在冲绳军政统治的历史评价
    一 美国军政统治的意义与成效
    二 美国对冲绳军政统治的实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中央军政机构沿革
    1.1 北京政府中央军政机构沿革
    1.2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中央军政机构沿革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组织机构沿革
    2.1 抗战爆发前的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
        2.1.1 抗战爆发前军政部组织机构沿革
        2.1.2 抗战爆发前军政部建设成果
    2.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领导体制
    2.3 抗战时期军政部的机构设置与职能界定
第三章 抗战时期军政部管理层人事分析
    3.1 管理层变动及重要人事关系
        3.1.1 管理层人员变动
        3.1.2 管理层关键人物
    3.2 管理层结构分析
第四章 抗战时期军政部的兵役工作
    4.1 近代中国兵役制度之演变
    4.2 抗战时期军政部兵役部门的组织演变
    4.3 抗战时期军政部的征兵工作
    4.4 抗战时期军政部兵役工作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抗战时期军政部的军粮工作
    5.1 近代以来军粮管理机构演变
    5.2 抗战时期军政部军粮机构演变
    5.3 抗战时期军政部军粮供给制度演变
    5.4 军政部军粮征集与运输工作
    5.5 军政部军粮工作的贡献与不足
第六章 抗战时期军政部的兵工生产与械弹补给
    6.1 抗战时期军政部兵工署兵工生产情况
    6.2 抗战时期军政部兵工产品的后勤补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甲午战争至二战结束
        二、二战后至冷战结束
        三、冷战结束后至今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资料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使用的主要史料
第一章 1874年日本侵台始末
    第一节 日本侵台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列强觊觎台湾已久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第二节 中日交涉与《北京专条》
        一、日本出兵侵台
        二、中日双方对峙与交涉
        三、《北京专条》的签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侵台之舆论操控
    第一节 明治初年的日本新闻业
    第二节 日本欺瞒国际舆论的手段
        一、拉拢各大目际媒体
        二、设立专用英文报刊
        三、利用西方随军记者
    第三节 日本对国内舆论的管控
        一、实行严苛的新闻管制政策
        二、扶植亲官方的各种传媒
        三、建立舆论管控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侵台之军事部署
    第一节 军队建制与海外扩张
        一、建构中央军事管理体系
        二、地方镇台制的设立
        三、征兵制的实施
        四、改革军事指挥制度
    第二节 军需保障与对外战争
        一、战前的经济准备
        二、运输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情报系统与侵台布局
        一、陆海军情报系统的建立
        二、驻华使领馆的布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侵台之外交运筹
    第一节 利用国际法伺机侵台
        一、日本人开始重视国际法
        二、日本人学习国际法别有用意
    第二节 借助美英实现侵台目的
        一、假借国际法合法化战争借口
        二、利用国际矛盾达到本国目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侵台之历史影响
    第一节 舆论造势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惯用手法
        一、侵台后日本舆论导向的运用
        二、媒体管控与日本的对外扩张
    第二节 军事机制逐渐形成
        一、军事二元制日臻完善
        二、征兵备战屡试不爽
        三、国民捐款只为备战
        四、军事谍战备受关注
    第三节 外交谋略运用于战争
        一、甲午战事沿袭侵台外交策略
        二、外交运筹与日俄战争
    本章小结
附录1: 华族会馆组织的军资捐献
附录2: 明治政府购置的研究国际法的书籍
附录3: 波瓦索纳德所提供的19份咨询报告
附录4: 侵台期间美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交流情况表
附录5: 侵台期间英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交流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组织嵌入:建国初期成都的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立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军事接管
    一、成都解放前的城市治理状况
    二、组织准备
    三、宣传动员
第二章 政权建构
    一、旧人员改造
    二、地方与基层政府重构
    三、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四、镇压反革命
第三章 执政初期党的建设
    一、组织结构
    二、发展党员
    三、整风与整党
第四章 社会整合
    一、旧社团的改造
    二、新型人民团体的组建
    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文武关系转型成功的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局限
        (一) 研究现状
        (二) 现有研究局限
    三、主要创新点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武关系的理论及模型构建
    第一节 文武关系理论
        一、亨廷顿的文武关系理论
        二、简诺维茨的社会学文人治军理论
        三、芬纳的军人干政理论
        四、斯提潘的文武关系理论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文武关系转型的内外环境
        二、威权政体对文武关系的影响
        三、转型期文人控军的方法与措施
        四、军政精英之间的策略互动
第三章 台湾文武关系转型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台湾文武关系转型的整体环境
        一、岛内环境
        二、岛外环境
    第二节 党国威权体制的遗产
        一、奠定文武关系的主从格局
        二、开创制度化的控军机制
    第三节 民主化时期的文人统制
        一、建立监督军队的新机制
        二、培养军人的专业伦理
        三、推行军队本土化战略
    第四节 民主化进程中军政精英的互动
        一、李登辉与郝柏村的策略互动
        二、政党轮替冲击下陈水扁与军队的互动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7)抗战时期征兵制度在龙泉县推行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史料说明
2 民国征兵制度的确立
    2.1 抗战前征兵制度的确立
    2.2 战时征兵制度的调整
3 龙泉战时征兵制度的实施
    3.1 龙泉县兵役组织
    3.2 宣传、调查与征送
    3.3 免役与缓役声请
    3.4 优待与抚恤
4 征兵中的逃避与舞弊
    4.1 伪造、顶替与逃匿
    4.2 强征、包庇与诬陷
    4.3 政府对妨害兵役的防治
5 战时征兵制实施的影响
    5.1 为抗战提供大量兵源
    5.2 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的增强
    5.3 对乡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冲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萌芽(1901—1941)
    第一节 尼米兹的成长
        一、 艰苦奋斗时期 1885-1901
        二、 海军基层锻炼 1901-1922
        三、 中高级岗位完善 1922-1941
    第二节 军事思想萌芽条件
        一、 军事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海权论”影响
    第三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一、 重视技术进步思想
        二、 完善海上补给思想
        三、 创新海军战术新思想
        四、 海军教育思想
        五、 海军建设思想
        (一) 增加海军编制
        (二) 扩充文职人员
        (三) 统一预备役和现役人员服装
第二章 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1942-1945)
    第一节 形成军事思想条件
        一、 经济因素
        二、 军事科技因素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一、 战区战略
        (一) 积极防御战略
        (二) 进攻为主战略
        (三) 重视战略反攻
        二、 海军作战思想
        (一) 航母编队作战
        (二) 两栖登陆
        (三) 海上破交战
        (四) 重视信息情报
        (五) 轰炸战术
        三、 海军建设思想
        (一) 后勤保障
        (二) 提高人员素质
        四、 治军思想
        (一) 治军严格,赏罚分明
        (二) 委以重任,人尽其才
        (三) 尊上爱下,知人善任
第三章 二战后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1945-1947)
    第一节 军事思想发展因素
        一、 史无前例的裁军
        二、 面临被合并危机
        三、 空军与核武器至上的威胁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一、 战争观
        二、 海权新诠释
        三、 海上实力和平论
        (一) 维护海军独立
        (二) 维持强大海军
        四、 武器装备思想
        (一) 发展核动力航母
        (二) 发展核动力潜艇
        (三) 海军战舰核试验
        (四) 均衡发展海军力量
        五、 海军教育思想
第四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评价
    第一节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 战区联合作战
        二、 一支舰队两套班子
        三、 集中优势兵力与奇袭
        四、 任务式指挥
    第二节 与同时代海军将领的比较
        一、 与麦克阿瑟军事思想的比较
        二、 与邓尼茨“狼群战术”的比较
        三、 与山本五十六军事思想的比较
    第三节 在现代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一、 航母大规模作战的奠基人
        二、 越岛作战的创始人
        三、 海上补给先驱之一
        四、 海上实力和平论的缔造者
        五、 太平洋战争中的卓越将领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一、 早期战略战术过于保守
        二、 联合作战不力
        三、 对妇女参战存有偏见
        四、 过分强调发展海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e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研究主题以及选题的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导源
    第一节 文禄·庆长之役与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策源
        一、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与大东亚构想
        二、文禄·庆长之役
        三、丰臣秀吉侵略思想的近代理论阐释
    第二节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政策宣示与理论建构
        一、德川幕府隐秘的侵略政策宣示
        二、德川时代知识界对侵略扩张的理论阐释与观念建构
    第三节 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黑船来航的冲击与欧美列强侵略发展模式的初步影响
        二、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明治维新为战前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进行了政治奠基
        二、明治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及实质
        一、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
        二、绝对主义天皇制的国家宪政体制是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制度安排
        三、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文化范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侵略发展模式与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日本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尝试与失败
        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与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
        三、日本法西斯的崛起与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日本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逻辑结果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二、法西斯总体战体制的形成
        三、战前略发展模式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肆行杀戮和劫掠的代名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法西斯战争对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终结
        一、中国抗日战争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
        二、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灭亡
    第二节 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
        一、战时盟国构建维护战后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国际制度
        二、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三、日本共产党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第三节 战后美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措施
        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军事管制
        二、盟总实施民主化与非军国主义化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确立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二、战后日本人民和平民主运动的勃兴
        三、五五年体制与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
        四、吉田茂路线与战后日本政府现实主义发展战略
        五、战后日本政府对和平国家的制度保证
        六、日本融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和平宪法的政策框架建构与和平国家的政治起航
        二、政府主导的计划干预和经济有序协调的良性发展
        三、科教立国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和平发展模式与战后日本社会的进步
        一、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战后日本现代社会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后冷战时代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变动
        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节 日本进步力量对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构思
        一、村山谈话表明了日本正确处理历史问题,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正确态度
        二、日本进步力量有关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成为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有益借鉴
        三、放弃军国主义思维,走与亚洲各国和平、平等相互依存的道路是日本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合理内核,同时也是日本未来发展唯一正确的历史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是明治维新不彻底性的内在规定和逻辑结论
    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四、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推动了战后日本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五、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0)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条件
    第一节 兵员动员的历史背景
        一、 国军伤亡惨重,需兵孔亟
        二、 战时日中实力的比较
    第二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条件
        一、 福建军政的统一
        二、 福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二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兵役行政系统的调整
        一、 中央兵役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二、 地方兵役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第二节 福建省兵役机构的演变
        一、 兵役管区机构的改划
        二、 县级兵役机构的充实
        三、 国民兵役机构
        四、 兵役辅助机构
第三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制度
    第一节 兵员动员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 《兵役法》的制定与征兵制的建立
        二、 兵役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三、 役政单行法规的制定
    第二节 兵员动员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 从自行征募到统一征集
        二、 从征训合一到征补训合一
第四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
    第一节 振奋民众精神以动员思想
        一、 新生活运动的开展
        二、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第二节 健全保甲以完善基层组织
        一、 国民政府重拾保甲制度及其在福建的实施
        二、 福建保甲的户口调查与整编
        三、 保甲人员的训练
    第三节 宣传兵役以广泛动员
        一、 兵役宣传机构的设置
        二、 兵役宣传对象及方式
        三、 策动教育力量参与宣传
        四、 宣传成效及问题
    第四节 优待征属以保障动员
        一、 优待委员会的设置及其职能
        二、 优待政策的实施
        三、 优待资金及物品的筹措
        四、 征属优待成效及问题
第五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兵员配赋
        一、 国民政府兵额配赋的规定
        二、 战时福建兵额的配赋
    第二节 壮丁调查与抽签
        一、 壮丁调查
        二、 体格检查
        三、 壮丁抽签
    第三节 壮丁征拨
        一、 壮丁征集
        二、 壮丁交拨
    第四节 抗战后期福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一、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二、 福建第一期青年远征军动员
        三、 福建第二期知识青年从军动员
        四、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五节 役政人员的训练与考核
        一、 役政人员的训练及任用
        二、 役政人员的考核与奖惩
第六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成效及评价
    第一节 兵员动员的成效
        一、 兵员动员量和动员率
        二、 动员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兵员动员问题的检讨
        一、 形形色色的逃避兵役
        二、 强抓壮丁的流弊
        三、 壮丁征送过程中的惨状
        四、 基层役政人员的徇私舞弊
    第三节 福建役政弊端的改革与纠正
        一、 国民政府改善役政的努力
        二、 福建役政弊端的改革
        三、 役政弊端的原因探析
    第四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历史评价
        一、 兵员动员的积极意义
        二、 兵员动员的消极影响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扫描台湾后备役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对中国台湾地区军事交流研究[D]. 骆源. 暨南大学, 2020(09)
  • [2]美国对冲绳的军政统治研究(1945-1950)[D]. 杨境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研究(1937-1945)[D]. 汤明.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D]. 林少骏.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组织嵌入:建国初期成都的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D]. 熊阿俊.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文武关系转型成功的原因探析[D]. 刘旭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7)
  • [7]抗战时期征兵制度在龙泉县推行的历史考察[D]. 杨小丽. 浙江大学, 2015(07)
  • [8]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D]. 王宗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3)
  • [9]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D]. 刘潇湘. 武汉大学, 2014(08)
  • [10]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D]. 兰雪花.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扫描台湾后备动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