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聚然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聚然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一、“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朱兰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田训龙[1](2017)在《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阔步迈进,取得了人民满意、社会认同、世界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与取得斐然成绩极不相称的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抹黑英烈、"青岛天价虾"坑骗游客、骑上红军雕像拍照、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记者强拍艺人遗照等大量道德失范事件,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道德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以此为现代中国人立立"主心骨"、提提"精气神"。这些道德建设思想赋予了道德工作新的使命,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是党在实现中国梦开启阶段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十八大以来党的相关文献,紧密结合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以分析成因、梳理内容、阐明创新和概括特点为研究方法和行文思路,对新时期我国道德建设思想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主题的涵义、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即什么是道德、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意义以及道德能否建设。在这一章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的关系。第三章从时代特征、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揭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依据。社会中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多样多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建设思想以及世界各国优秀道德建设经验等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是其形成的现实基础。第四章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高度、基本任务、经验总结、涵养基础及方法体系等五个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战略高度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在基本任务上,通过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公民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价值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经验总结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在涵养基础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道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在方法途径上,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相结合。第五章重点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即通过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强化党组织的道德教育职能,发挥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主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通过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培养健康和谐的社会心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道德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通过加强重点领域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治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通过突出重点人群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教师、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群体的道德建设水平;通过发挥道德模范的旗帜作用,发挥道德示范作用,树立道德模范典型。第六章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创新之处、基本特点和主要启示,以对当前的道德建设思想做升华提炼。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兴国立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使命;以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推进党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式。注重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理论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道德的四个特点。突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挥人民群众的道德建设主体作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推动道德建设法制化,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道德的四点启示。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内容、创新之处和主要特点,形成了最新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体系。研究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思想,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实践上,有利于优化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推进四个全面打下坚实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凝心聚力。

张娣[2](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周璐[3](2014)在《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引导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我国大型制造业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扎实推进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增强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只有扎实推进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论文对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特征,详细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概念、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以及基本要求,强调了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并深入阐述了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在我国和谐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在回顾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已取得的显着成绩后,在对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需求。在分析调查结果后,找出若干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发挥企业工人阶级的主体作用;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用现代信息社会方式丰富企业先进文化形式;将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等优化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推动和改进我国大型制造业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为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效果进行有益探讨。

乐毅[4](2005)在《学校评估研究 ——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研究学校评估标准为切入点,对学校评估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对我国学校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揭示了相关研究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学校评估在体系的合理构建、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指标的编制、评估方法的多元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指出这些问题与弊端的根源主要由评估标准及评估指标所引发,在于评估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及理论基础的支撑,还由于学校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及实际的学校评估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评估机构设置的不科学等。 从评估标准的视角剖析,问题主要表现在:督导评估标准与评估实践方面;其它层面的学校评估标准与指标方面;学校自评标准与指标方面。就指标体系而言,问题集中反映在: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缺乏;督导评估标准的混列状况;评估标准的科学量化;指标的重复与不合理现象;指标的适切性、导向性;指标体系理论基础的缺损;办学绩效标准的判断等方面。 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本文评介了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该评奖标准不仅是用来评奖的基准,更可以作为学校进行自我评估的参照指标以及学校改进教育服务、建立质量体系的标准工具,从而对学校的质量管理、办学绩效做出改进和评估。 在对波奖的由来、设立背景、管理方式、评奖过程及方法、影响及其导向性作用作了概述之后,着重评析了波奖《标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变化、指标体系构建模式、关键主题与特征、核心概念、价值观及其框架。《标准》框架展示的是一种优异的系统观,反映了当代质量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学思想。《标准》的指标体系强调组织系统管理功能,注重对学校的战略目标与规划、计划的实施与改进、学校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学校的有效运作等方面进行评估;贯穿《标准》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标准》是以组织的绩效结果为导向的,也注重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的策划与实施,也就是注重形成性评估。 《标准》是一套极具参考价值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本文认为可仿照其框架来编制我国的国家质量教育标准,并鼓励学校据此开展自评。合理地借鉴并引用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能加快我国学校评估的研究进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切合我国学校评估实际的建议与设想。这些建议是在经过了对学校评估的理论基础的分析、现存问题的剖析、别国经验的介绍之后得出的,是合乎逻辑的,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重点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和设立面向教育组织的国家质量奖的建议,二是关于构建“三位一体”学校评估体系、完善学校质保机制的设想,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从规范学校评估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构建合理完善的学校评估体系,从机制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和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评估体系,认为合理的学校评估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政府的督导评估(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独立评估以及由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估。三者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承担自己的责任义务、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但又不能互相取代,从而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的形成将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其意义在于:发挥内评和外评的互补作用;为全面公正地评估学校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为政府决策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完善我国学校评估体系之需。

操慧[5](2004)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三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三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二、“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朱兰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朱兰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阐述
    2.1 道德
        2.1.1 道德的内涵
        2.1.2 道德的本质
        2.1.3 道德的功能
    2.2 道德建设
        2.2.1 道德建设的内涵
        2.2.2 道德建设的目的
        2.2.3 道德建设的任务
    2.3 社会主义道德
        2.3.1 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道德
        2.3.2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形成基础
    3.1 时代背景
        3.1.1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逐渐形成
        3.1.2 国际意识形态较量日益深入
        3.1.3 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已成新态
    3.2 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3.2.2 中国共产党人道德思想
        3.2.3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
        3.2.4 世界优秀道德建设思想
4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内容
    4.1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1.1 中国梦的道德价值
        4.1.2 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4.1.3 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4.2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4.2.1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4.2.2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公民道德规范
        4.2.3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4.2.4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价值
    4.3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4.3.1 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
        4.3.2 强化道德对建设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3.3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4.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4.1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
        4.4.2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4.4.3 弘扬中国精神
    4.5 丰富道德建设载体
        4.5.1 教育引导
        4.5.2 舆论宣传
        4.5.3 文化熏陶
        4.5.4 实践养成
        4.5.5 制度保障
5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
    5.1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5.1.1 发挥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的主导作用
        5.1.2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道德教育职能
        5.1.3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5.2 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5.2.1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2.2 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5.2.3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
    5.3 加强重点领域道德建设
        5.3.1 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治理
        5.3.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5.3.3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5.4 突出重点人群道德建设
        5.4.1 青少年
        5.4.2 教师
        5.4.3 文艺工作者
        5.4.4 新闻工作者
    5.5 发挥道德模范的旗帜性作用
        5.5.1 道德模范的功能
        5.5.2 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5.5.3 选树道德模范典型
6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创新、特点及启示
    6.1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创新
        6.1.1 树立"兴国立人"的道德建设新使命
        6.1.2 提高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推进党的建设
        6.1.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4 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式
    6.2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特点
        6.2.1 注重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6.2.2 注重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相结合
        6.2.3 注重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
        6.2.4 注重理论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6.3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主要启示
        6.3.1 突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6.3.2 发挥人民群众的道德建设主体作用
        6.3.3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
        6.3.4 推动道德建设法制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2.1 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概述
        2.1.1 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界定
        2.1.2 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特征
    2.2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
        2.2.1 企业文化建设
        2.2.2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2.2.3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2.4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
    2.3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3.1 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2.3.2 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2.3.3 有助于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2.3.4 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整体思想文化素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3.1.1 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型制造业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3.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型制造业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3.2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3.2.1 企业文化均已纳入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战略
        3.2.2 企业已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2.3 大部分企业已逐步丰富了企业文化传播途径和载体
    3.3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
        3.3.2 工人阶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3.3.3 企业文化建设有表层化倾向
        3.3.4 部分企业成员思想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3.3.5 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方式创新不够
    3.4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3.4.1 西方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的影响
        3.4.2 传统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4.3 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影响
        3.4.4 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参与程度的影响
        3.4.5 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
        4.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2 倡导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4.1.3 塑造企业精神文化
        4.1.4 提升企业成员整体素质
    4.2 发挥企业工人阶级的主体作用
        4.2.1 巩固国企中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4.2.2 培养国有企业工人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念
        4.2.3 发挥企业工人阶级群体的主观能动性
    4.3 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4.3.1 继承和发扬企业的优良传统
        4.3.2 结合地域特色建设企业文化
    4.4 将西方管理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4.4.1 吸收西方企业管理经验的合理因素
        4.4.2 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4.5 用现代信息社会方式丰富企业文化形式
        4.5.1 加强企业文化网站建设
        4.5.2 利用新兴媒体丰富企业文化建设载体方式
        4.5.3 充分利于社会大众传媒及企业文化活动传播企业文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例分析
附:调查问卷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学校评估研究 ——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学校评估研究概述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学校评估的基本涵义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学校评估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评估的分类和内容
    第三节、学校评估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学校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构建
    第一节、学校评估指标与权重系统的构建
    第二节、学校评估标准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三节、学校评估标准制订的原则、方法与理论依据
第三章:我国学校评估现状与标准问题剖析
    第一节、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及其评估标准分析
    第二节、我国学校评估标准与评估实践的问题透析
第四章: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及其评奖标准的内涵与理念
    第一节、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概述
    第二节、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奖标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的主要内容、关键主题与特征
    第四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及其框架
第五章:《绩效优异教育标准》指标体系解读
    第一节、1999-2003年《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变化分析
    第二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各级指标及评分标准解析
    第三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与学校自我评估方法
第六章:应用《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开展学校评估的实践
    第一节、作为一种评估组织绩效的外部评估标准
    第二节、作为一种评估组织绩效的自我评估标准
    第三节、借鉴《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开展学校自评的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关于学校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的思考
    第二节、关于完善我国学校评估体系的思考
附录: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衍生性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发生
        一、媒介文化的发生机理:社会需要与媒介满足
        二、媒介文化的发生模式:三个面向的历时交错与循环回归
        三、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同步性与同构性
    第二节 媒介文化的内涵
        一、媒介文化的一般涵义
        二、媒介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
        三、媒介文化内涵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混合
        二、媒介运作:“内容为王”与“品牌经营”并重导向
        三、媒介人文:媒介自律与文化自觉并立兼顾
第二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
    第一节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机理
        二、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特点
    第二节 晚报文化的内涵
        一、晚报文化的涵义
        二、晚报文化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晚报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晚报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晚报的运作
        三、中国晚报的人文特色
第三章 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
    第一节 《北京晚报》文化的发展沿革
        一、《北京晚报》文化生发的条件
        二、《北京晚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京晚报》的媒介运作
        一、晚报产品的全新运作
        二、《北京晚报》经营的攻略化运作
        三、早攻晚守的运作个案:一社两报的合力联动
    第三节 《北京晚报》人文:晚报,不晚报
        一、《北京晚报》的人文意识:人、城、报的相对统一与同一
        二、《北京晚报》的文本策略与审美特征
第四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 现代报业与晚报现代化
        一、现代报业的形态与功能特征
        二、晚报现代化
    第二节 “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文化走向
        一、“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读者
        二、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三节 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一、新型媒介知识分子的含义
        二、现代晚报人—创新不断的复合型知识分子
        三、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附录
    1、《北京晚报》大事记
    2、《北京晚报》的版面流变
    3、《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副刊栏目比较
    4、中国晚报基本情况
    5、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各大区全名单
    6、中国晚报集团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朱兰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研究[D]. 田训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9)
  •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3]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周璐.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7)
  • [4]学校评估研究 ——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D]. 乐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5]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质量与竞争力”研讨会暨《聚然质量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