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生物滤池的实验研究

曝气生物滤池的实验研究

一、曝气生物滤池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洋[1](2021)在《高寒地区某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及技术优化》文中指出

王朋,赵兴忠,赵星明,周忠波,徐志,刘经强[2](2021)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混合水源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水库微污染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水源水预处理试验,测试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了温度、停留时间、水力负荷与溶解氧等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曝气生物滤池对后续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对该水源水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水力负荷4~8 m3/(m2·h)的条件下,对浊度、色度、CODMn、UV254、藻类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3.31%、49.49%、20.21%、6.23%、55.07%和27.05%;与常规混凝沉淀相比,"曝气生物滤池-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7.37%~28.40%,CODMn去除率提高了10.65%~28.34%。

刘志伟[3](2021)在《基于生物强化的含聚废水污染物成分区别去除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因此,油田中广泛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以保证石油开采的产量和效率。大量含有聚丙烯酰胺(PAM)的采出水经处理后外排到环境中,现有生化处理工艺对聚丙烯酰胺的侧链酰胺基降解效果明显,而对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只有30%~40%,出水中含有大量的长碳链聚丙烯酸、小分子聚丙烯酰胺片段、聚丙烯酸酯等残余物质。残余的聚丙烯酰胺在自然环境下会分解产生神经毒素—丙烯酰胺单体,该单体在环境中易累积、易迁移、难转化,对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危害。已有的生物处理无法进一步矿化这些残余大分子,因此亟需探究一种同步去除、协同矿化上述残余物的生物强化模式,达到对聚丙烯酰胺及其降解产物深度矿化的目的。本研究以模拟生物处理系统为基础,筛选针对聚丙烯酰胺不同降解产物的特异性降解菌,并进行复配选出最优组合,最终用外源复合菌剂强化模拟生物处理系统,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生物处理系统模拟实验,研究系统中土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信息,并通过调节系统中共代谢物质的种类、浓度设计实验,分别进行葡萄糖浓度为100 mg/L、200mg/L、300 mg/L,液体石蜡浓度为0.1 m L/L、0.2 m L/L、0.3 m L/L,NH4Cl浓度为100mg/L、200 mg/L、300 mg/L,酵母浸粉浓度为100 mg/L、200 mg/L、300 mg/L的浓度梯度实验,探寻最优的生物系统降解条件。最终发现在非生物强化条件下模拟生物处理系统最优共代谢碳源是浓度为0.2 m L/L的液体石蜡,最优共代谢氮源是浓度为100mg/L的酵母浸粉;2.分别以聚丙烯酰胺以及聚丙烯酸钠为底物筛选针对于含聚废水中不同组分的高效降解菌,研究其在含聚废水中的生长状态以及对聚丙烯酰胺和TOC的去除效果,并制成复配菌剂。筛选得到4种聚丙烯酰胺降解菌S-1、S-2、G-1、G-2分别属于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trum sp.)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其中由S-2和G-2组合的复合菌剂为最优组合,对模拟含聚废水中的聚丙烯酰胺去除率能达到69%;3.外源菌剂强化生物处理系统,将制备好的复合菌剂作为外源强化菌剂投加到原始处理系统中,调节工艺条件和运行参数,探究复合菌剂生物强化对―土着菌‖的影响,通过观察系统中土着菌群以及外源菌群的群落演替,检测模拟含聚废水各项指标的含量,为生物协同深度矿化含聚驱采废水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外源复合菌剂与系统中土着菌群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外源菌剂的投加增强了系统对模拟含聚废水的处理能力。

李昀婷[4](2021)在《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与处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污水量大且分散的特点,难以实现集中处理,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以直接外排或简易人工湿地、化粪池处理为主,生活污水处理程度低,对附近流域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具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人口居住分散、管网建设难度大,传统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并不适合推广使用。因此研究和设计处理效率高、实用性强、便于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装置,可以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广与产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研究将AAO处理技术与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了以A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为核心处理技术的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并从一体化处理装置的设计与启动、最佳运行参数确定、低温条件下运行处理效果以及不同填料处理效果等角度开展实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的需求和适用性,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主体工艺设计。在实验装置的启动阶段,采用自然接种的挂膜方式,绳型生物填料挂膜接种15d,填料表面生物膜生长状态良好,出水水质稳定。镜检显示,填料生物膜微生物在时间顺序上逐渐形成了一条由细菌、原生动物过渡到后生动物的完整生物链,通过指示微生物判断生物膜的处理能力及污泥情况,完成实验装置的启动。(2)对水力停留时间(HRT)、曝气量、曝气方式及除磷药剂添加量进行最佳参数的确定,并开展了水温参数对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运行效果影响的研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以及经济指标等因素,确定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的最佳运行参数为:HRT在9h左右,采用间歇曝气方式,曝气量为15L/min,除磷药剂PAC投放量约为50-60ppm。实验装置在该最佳控制参数运行,污水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较为稳定,运行处理效果较好。(3)对不同材质和性质的膜生物填料的处理效能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稳定运行情况反应不同填料的生物膜生长情况。传统维纶绳填料挂膜时间长、速度慢,材料易腐蚀,且生物绳的安装密度小,膜生物量不足,抗冲击性较差。MBBR填料挂膜速度较快且显示出优秀的处理能力,但是使用在一体化处理装置中操作困难,装置结构要求复杂,难以维护,更适宜在小型污水处理站或污水处理厂使用。而聚酯类绳型填料比表面积大,保水力强,挂膜速度快,处理效果优良,更适合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使用。

杨舒敏[5](2021)在《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含抗生素畜禽养殖废水效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畜禽养殖废水中以四环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类大分子有机物难生物降解的问题,基于颗粒生物电极吸附-电催化机理,构建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深度处理。优选催化成分丰富浮选尾渣为骨料,通过添加成孔剂和粘合剂,制备活化成分广、电阻小、成本低的颗粒生物电极,并研究其吸附和电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用于模拟畜禽养殖废水的降解效能,揭示其降解抗生素机制,依据降解机理,构建扩大阳极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实际鸭厂养殖废水,进一步优化运行反应器,为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选用催化成分丰富的浮选尾渣作为主要原材料,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颗粒生物电极,表征结果表明,颗粒生物电极具有高比例的骨架和液相,良好的溢油程度,机械强度强,孔隙结构合理;探究吸附性能(吸附影响因素、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分析)和三维电催化性能(电化学性能、电催化影响因素和动力学分析)探究颗粒生物电极上的“吸附-电催化”协同作用机制。考察了接触时间、温度、p H和投加量对颗粒生物电极吸附四环素的影响,并对吸附体系进行动力学分析、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吸附机理中颗粒内扩散>液膜扩散>化学吸附>非均相扩散。通过电化学工作站考察颗粒生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颗粒生物电极作为第三电极的同时可有效避免短路电流和旁路电流带来的损耗;对电催化过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电流密度为2.0 m A/cm2、初始浓度为10 mg/L、p H为4.6、曝气量为0.6 L/min时降解效果最好,通过动力学分析得知各影响因素对四环素的降解作用大小依次为:p H>曝气量>初始浓度>电流密度。以模拟含四环素畜禽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选取典型抗生素-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电场极性对三维电催化曝气生物滤池的降解效能、电化学特性、微生物的胞内电子传递机制以及电场和电场极性对微生物形貌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畜禽养殖废水中氨氮、COD和总磷的去除主要集中于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的中间区域,中间区域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629±2.509%、83.260±4.905%和18.383±3.934%;总氮则在阴极附近更易被去除(TN:阴极55.967±2.950%>阳极42.055±4.381%>中间39.251±5.119%>BAF 27.350±4.038%);四环素更易在阳极附近被降解(四环素:阳极56.902±4.560%>阴极52.853±3.947%>中间45.143±3.497%>BAF-2.267±4.802%)。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得知颗粒生物电极的氧化能力大于颗粒电极,还原能力低于颗粒电极。通过ATPase的测量结果可知阴极附近电子密度较大,通过阴极附近的还原作用或者菌群之间的电子传递向阴极附近的微生物提供大量的电子,阴极附近微生物通过电子传递链将这些电子传递至呼吸链中增大了ATPase活性;阳极附近的微生物通过酶催化氧化降解污染物的同时,会吸收体系内的电子;电催化过程可以为呼吸作用过程提供电子,有效的增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有利于生物量的增加。通过SEM、EPS的表征以及高通量测序得知,电场对颗粒生物电极表面微生物形貌和种群结构有影响,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的优势菌属有:Paracoccus(副球菌属)、Truepera(陶厄氏菌)、Microcella(微细胞菌)和Actinotalea(放线菌属),其中,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内部阴阳极附近的微生物相似性较高,中间区域与阴阳极附近略有不同,这说明短暂交换阴阳极对微生物影响较小。通过前文电场极性对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的影响结果可知,阳极对抗生素的降解效果更好,为更有效地降解抗生素,优化了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阴阳极相对面积,构建了扩大阳极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以鸭厂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其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由于去除有机物需要的启动时间更长,为更加精确地确定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是否启动成功,建议以有机物为评判标准。实验发现,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对氨氮(8.005%)、总氮(35.920%)、总磷(11.201%)、COD(22.196%)、有机物(18.976%)、Cr6+(25.641%)、Ni+(23.809%)、浊度(14.852%)和色度(37.111%)的去除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对三维电催化曝气生物滤池出现的问题如阴极结垢问题、边壁流问题及电流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及建议。

曹锋锋[6](2021)在《曝气生物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效能评价及机理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的推进,致使农村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加之,农村生活污水由于污染源分散、管网建设不足、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征,导致农村污水处理率不足。因此,农村生活污水的防治刻不容缓,推广适合农村的分散式污水治理技术已十分迫切。基于曝气生物滤池(BAF)对水质水量适应性强、易于维护管理、能耗低等优点,能够完美契合农村污水自身的弊端,可作为其首选处理工艺。然而,在推流式的BAF反应器内沿水流方向NH4+-N转化为NO3--N后,随之而来的富氧和有机物匮乏限制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致使TN的去除效率较低,脱氮效果不佳。而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调控回流比和曝气方式等单因素或者构建两级滤池优化BAF脱氮;前者忽略了不同的操作条件产生的交叉影响,后者增加基建和运行维护成本。因此,识别单级BAF强化脱氮的关键控制性参数,掌握反应器运行的优化调控策略及其脱氮机理,是BAF应用于实际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COD/N≈3.44的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填料对氮/磷的吸附解析机理;系统脱氮效能与单因素之间的关系;响应面法对系统脱氮的优化研究;沿程DO、各主要水质的变化规律;沿填料层高度的生物数量、生物活性和硝化反硝化速率研究;并对优化前后两套系统沿程微生物种群特性进行比对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陶粒对氮/磷的吸附分别属于扩散机制的动力学和化学吸附机制控制;吸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对氮的最大吸附量Qmax=373.59 mg/kg,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700.17 mg/kg;陶粒对氮的解吸率均大于磷的解吸率;陶粒对氮的动态吸附过程更快达到平衡。(2)控制变量法得到HRT=6 h、R=100%和曝停比为1:1时系统脱氮效果最优。利用RSM优化分析得到最佳实验条件HRT=7h,R=104%,曝停比为1.06:1;COD、TN、NH4+-N的去除率预测值依次为87.99%、87.28%、75.50%;实验证实了预测值的可靠性和参数调控的可行性。至此系统经优化之后,TN的平均去除率提升了 41.08%。(3)系统在曝气和停曝阶段沿程DO浓度均呈山谷型分布,在30~70 cm区段DO出现了厌/缺氧环境。沿程NO2--N浓度基本没有浮动,并未发生明显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NO3--N浓度逐步积累至出水的10.61 mg/L,远不足NH4+-N的削减量,推测系统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脱氮。(4)重量法和磷脂法均显示在进水端生物数量最大分别为9.19 mg/g填料、112.16 mol/g填料。底部1#取样点位的氧消耗速率明显优于其它取样点,此处TTC-脱氢酶活性也最大。在滤池深度50 cm的OUR速率低但脱氢酶活性高,表明低DO区主要进行反硝化脱氮。底部的硝化速率为46.3 mg/(kg·h)是整个填料区制高点;沿程反硝化速率在50 cm 处速率最高为 31.08 mg/(kg·h)。(5)A、B系统的OUT数量差异不大且沿程群体的差异性较小,但不同系统之间差异性很大;A系统要优于B系统且丰度更高;A系统在30~50 cm门水平上涉及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有更高的丰度,主要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14.43%)、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2.05%);在属水平上也存在较明显的反硝化功能菌属,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3.11%)、Hydrogenophaga(2.43%)。表明内回流耦合间歇曝气的 BAF 系统通过在30~50 cm区段强化反硝化过程助于脱氮效能优化。

张志杰[7](2021)在《氯贝酸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降解性能的影响机制及去除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脂血症患者越来越多,降血脂药物的需求也大幅升高,氯贝酸作为降血脂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是一类难生物降解,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且会对人体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污水处理厂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很难将其完全降解,所以为了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健康,需要找到一种高效的方法来去除氯贝酸类有机污染物。本文基于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研究氯贝酸的降解效能和氯贝酸浓度对体系的影响机制,对比分析电场和氯贝酸浓度对微生物表面形貌、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体系对氯贝酸的去除机理,结果如下: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的去除效果优于普通曝气生物滤池体系,适量增加氯贝酸的浓度可以提高体系对氯贝酸的去除效果。当氯贝酸浓度为0.1~1.0 mg/L时,在0.7 mg/L的工况下,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的去除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76.10%,比普通曝气生物滤池体系提高了14.44%。随着氯贝酸浓度的升高,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氨氮和CODcr的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的粒子电极表面被一层由丝状菌和球状菌组成且以丝状菌为支撑骨架的生物膜所覆盖。体系中的微生物生物量随着氯贝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电场和氯贝酸浓度的协同作用下,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得到提高。在氯贝酸浓度为0.7 mg/L时,体系的微生物生物量达到13.06 mg/g,脱氢酶活性达到119.08μg TF/(g·h),比氯贝酸浓度为0.1 mg/L时提高了93.89μg TF/(g·h)。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在氯贝酸浓度为0.7 mg/L时,群落的物种丰度最小,多样性最低。此时体系中的第一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占比为62%。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norank_f__Halothiobacillaceae(盐硫杆状菌属)和unclassified_f__Microbacteriaceae(微杆菌属)在电场和一定氯贝酸浓度的协同作用下,生长繁殖得到大幅促进,分别成为了体系的优势菌纲和优势菌属。根据样本层级聚类分析,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和普通曝气生物滤池体系的生物群落属于两个不同的类群。在电场和一定的氯贝酸浓度对微生物群落的双重筛选作用下,两个体系的物种差异性随着氯贝酸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小。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的降解效率沿着水流方向逐渐升高,降解速率逐渐降低,溶解氧和温度升高,电导率下降。已挂膜的粒子电极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量略高于未挂膜的粒子电极。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通过产生羟基自由基攻击破坏氯贝酸的结构,提高其可生化性,进而在生物膜的同化作用下将其去除。

范梓昀[8](2021)在《组装式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生物滤池装置研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全国各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污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效果提出了较高要求,迫切需要适用于农村污水的高效率、易维护、运行成本低、氮磷稳定达标的处理技术。本论文通过构建高效脱氮除磷组合填料,研发了耐水量水质冲击负荷、便于安装维护的组装式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生物滤池,用于分散式农村污水的达标处理。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强化除磷填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可知海绵铁和加气混凝土砌块除磷均主要为化学吸附,理论磷吸附量分别为2.139 mg/g和1.849 mg/g,即两种材料均有较好的强化除磷性能,考虑节约成本与资源回用,除磷填料选择加气混凝土砌块废料。(2)优化生物滤池最佳运行参数。通过系统的水力负荷、曝气速率和污染负荷3个单因子实验,得出单因子的扰动对总磷(TP)去除率影响较小,而对氨氮(NH3-N)、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影响较显着。通过响应曲面法量化3个变量对系统去除率的影响,得出最佳运行参数:水力负荷为1.92 m3/m2/d、无曝气、浓度负荷为2.01倍二级标准。(3)验证系统运行效果与稳定性。运行预测的最佳运行参数,出水的NH3-N、TN、COD和TP均达到一级A标准。在抗水力负荷冲击试验中,NH3-N、TN、COD、TP去除率的平均变化率为-5.32%、-6.31%、-6.52%、-0.53%;在抗污染负荷冲击试验中,NH3-N、TN、COD、TP去除率的平均变化率为-3.74%、-5.24%、-4.91%、-0.32%;证明了系统有较好的耐水量和水质冲击负荷的能力。(4)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通过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好氧单元<反硝化单元,沸石<复合介质土壤;在Top30优势菌属中,具有去除COD功能的菌属占比为30%,主要分布于好氧层沸石(41.28%)和反硝化层沸石(39.93%);具有去除NH3-N功能的菌属占比为26%,主要分布在好氧层沸石(33.36%)和反硝化层沸石(43.11%);具有去除硝氮功能的菌属占比为28%,主要分布于复合介质土壤(55.95%);由网络图分析得,好氧层沸石菌群的关键物种是Nitrospira(硝化螺菌)、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伯克氏菌属),反硝化层沸石菌群的关键物种是Nitrococcus(硝化球菌属)、Sinomonas(中国单胞菌属),反硝化层复合介质土壤菌群的关键物种是Zobellella(卓贝儿氏菌属),以上关键物种在菌群中起到核心作用。(5)分析示范工程运行效果与成本。实际工程应用中增加一体化生物滤池后,COD、NH3-N、TN和TP去除率的平均提高率为27.08%、46.45%、48.08%和55.17%,终端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工程吨水投资成本为0.52万元/t,吨水运行成本为0.35元/t,即该工艺投资运行成本较低,适合农村污水工程应用和现有工程提标改造。

吴禹[9](2020)在《面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反硝化滤池-臭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均执行一级A标准,但在部分水环境敏感或重点保护区域,污水排放标准较低是导致地表水体超负荷纳污和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污水厂二级出水仍需要经过深度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本研究以南京市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处理规模为20 m3/d的反硝化滤池-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中试试验研究,优化各单元工艺参数,探究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反硝化滤池以脱氮功能为主,通过控制反硝化滤池不同碳氮比考察了硝酸盐氮去除效果,适宜的碳氮比为4:1,此时硝酸盐氮去除率达69.6%,外加碳源被充分利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以去除有机物为主,臭氧单元作为预处理单元可改善污水可生化性。探究了不同臭氧投加量下对二级出水可生化性的影响,COD浓度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逐渐趋缓,氨氮浓度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逐渐趋于稳定;适宜的臭氧投加量为0.66 mg O3/mg COD左右,使可生化性提高至0.344;臭氧氧化有机物动力学试验表明,臭氧氧化有机物分为快速降解和慢速降解两个阶段。曝气生物滤池主要进一步降解臭氧氧化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和去除氨氮,探究了不同气水比和水力负荷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气水比为3:1,此时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47.3%和43.9%;适宜的水力负荷为1.0 m3/(m2·h),水力停留时间为1h,此时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45.9%和51.2%。组合工艺在反硝化滤池碳氮比为4:1,臭氧投加量为0.66 mg O3/mg COD左右,曝气生物滤池气水比为3:1,水力负荷为1.0 m3/(m2·h)时,中试系统对COD、氨氮、硝酸盐氮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49.2%、26.2%、63.8%、63.5%;出水COD、氨氮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TN稳定在5mg/L以下。

刘雷[10](2020)在《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率先采用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作为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处理污水,当COD、BOD、氨氮、TN进水浓度分别在342~514 mg/L、177~251 mg/L、25~45 mg/L、50~70 mg/L范围内时,该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对相应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2%、91.17%、92.06%、75.38%,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可以达到高效降解有机物和去氮的目的。本厂最终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该工程单位总处理成本为0.93元/m3,其中经营成本为0.83元/m3。

二、曝气生物滤池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曝气生物滤池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混合水源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厂工艺现状
    1.1 工艺流程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水水质
    2.2 试验装置
        2.2.1 组成
        2.2.2 滤料参数
        2.2.3 承托层
        2.2.4 实验设计
    2.3 运行工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3.2 污染物去除效果
        3.2.1 浊度的去除
        3.2.2 色度的去除
        3.2.3 CODMn的去除
        3.2.4 UV254的去除
        3.2.5 藻类的去除
        3.2.6 氨氮的去除
    3.3 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影响因素
        3.3.1 水温的影响
        3.3.2 停留时间的影响
        3.3.3 水力负荷的影响
        3.3.4 溶解氧的影响
    3.4 曝气生物滤池对后续处理工段的影响
        3.4.1 曝气生物滤池对原水p H的影响
        3.4.2 曝气生物滤池对混凝的影响
4 结论

(3)基于生物强化的含聚废水污染物成分区别去除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一菌株降解聚丙烯酰胺
        1.2.2 复合菌剂降解聚丙烯酰胺
        1.2.3 反应器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菌种来源
        2.1.4 培养基及模拟含聚废水配方
    2.2 实验装置
        2.2.1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2.2.2 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池
    2.3 测定分析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3.2 降解菌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2.3.3 FT-IR图谱分析
    2.4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2.5 生物处理系统模拟过程
    2.6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2.7 活性污泥中菌种鉴定及保藏
    2.8 降解菌的16S rDNA分子鉴定
    2.9 调节生物处理系统共代谢物质
    2.10 功能菌复配方法
    2.11 菌种性能及降解效果测定
    2.12 复合菌剂投加方式及比例
3 生物处理系统模拟及对模拟含聚废水的降解效果
    3.1 调节生物处理系统中共代谢物质
        3.1.1 不同条件下BAF系统中COD及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
        3.1.2 不同条件下COR系统中COD及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
    3.2 最优条件下生物处理系统对模拟含聚废水的降解效果
        3.2.1 梯度实验中不同生物处理系统聚丙烯酰胺浓度下降规律
        3.2.2 梯度实验中曝气生物滤池TOC、TN浓度下降规律
        3.2.3 梯度实验中生物接触氧化池TOC、TN浓度下降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菌剂开发及对模拟含聚废水的降解效果
    4.1 降解菌的筛选
        4.1.1 酰胺基降解菌的筛选
        4.1.2 碳长链降解菌的筛选
    4.2 降解菌的扩大培养与驯化
    4.3 单菌降解效果
        4.3.1 酰胺基降解菌单菌降解效果
        4.3.2 碳长链降解菌单菌降解效果
    4.4 混合菌剂降解效果
    4.5 FT-IR图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外加复合菌剂强化生物处理系统
    5.1 外加复合菌剂强化生物处理系统的降解效果
        5.1.1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5.1.2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
        5.1.3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TOC的去除效果
        5.1.4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
    5.2 系统中生物群落变化
    5.3 扫描电镜下微生物及聚丙烯酰胺降解状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与处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0.2.2 国内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0.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主要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3.3 创新点
第1章 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搭建与启动
    1.1 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
        1.1.1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需求
        1.1.2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思路
    1.2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搭建
        1.2.1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结构
        1.2.2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搭建
    1.3 实验室水质及分析方法
    1.4 实验启动阶段
        1.4.1 一体化处理装置系统启动
        1.4.2 填料表面生物相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不同影响因素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1 水力停留时间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2 曝气量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3 间歇曝气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4 除磷药剂使用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4.1 药剂使用量的确定
        2.4.2 PAC在装置中的除磷效果
    2.5 水温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填料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3.1 不同填料的特性对比
    3.2 维纶纤维填料挂膜及处理效果
    3.3 聚酯纤维与聚丙烯混合填料挂膜及处理效果
    3.4 MBBR填料挂膜及处理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含抗生素畜禽养殖废水效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畜禽养殖废水中以四环素为代表的典型抗生素处理现状
        1.2.1 四环素的物化降解
        1.2.2 四环素的物化-生物协同降解
    1.3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的研究进展
        1.3.1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
        1.3.2 颗粒生物电极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水及水质
        2.1.2 实验药品及材料
        2.1.3 四环素的理化特征
    2.2 实验装置
        2.2.1 吸附实验流程
        2.2.2 三维曝气-电催化反应器构造
        2.2.3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小试反应器构造
        2.2.4 扩大阳极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反应体系
    2.3 实验方法
        2.3.1 常规方法
        2.3.2 颗粒生物电极的表征
        2.3.3 吸附实验
        2.3.4 电催化性能实验
        2.3.5 微生物测量方法
        2.3.6 其他测量方法
第三章 颗粒生物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颗粒生物电极的制备
    3.3 颗粒生物电极的表征
        3.3.1 颗粒生物电极的形貌分析
        3.3.2 颗粒生物电极的成分分析
        3.3.3 颗粒生物电极表面电位分析
    3.4 颗粒生物电极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
        3.4.1 颗粒生物电极吸附四环素的影响因素
        3.4.2 颗粒生物电极吸附四环素的动力学分析
        3.4.3 颗粒生物电极的吸附等温线模型
        3.4.4 颗粒生物电极吸附四环素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3.5 颗粒生物电极对四环素的电催化性能
        3.5.1 颗粒生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3.5.2 三维曝气-电催化反应器降解四环素时的影响因素
        3.5.3 三维曝气-电催化反应器降解四环素时的动力学分析
    3.6 颗粒生物电极上“吸附-电催化”的协同作用机制
        3.6.1 电场极性对活性物质生成量的影响
        3.6.2 三维曝气-电催化反应器内“吸附-电催化”的协同作用机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对模拟含四环素畜禽养殖废水的降解效能及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的电化学特性及微生物的胞内电子传递机制
        4.2.1 颗粒生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4.2.2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的胞内电子传递机制
    4.3 电场极性对模拟畜禽养殖废水的降解效能影响研究
        4.3.1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对模拟畜禽养殖废水中COD的降解效能
        4.3.2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对模拟畜禽养殖废水中氮元素的降解效能
        4.3.3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对模拟畜禽养殖废水中磷元素的降解效能
        4.3.4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对模拟畜禽养殖废水中四环素的降解效能
        4.3.5 电场极性对模拟畜禽养殖废水降解效能的影响
    4.4 电场极性对微生物形貌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4.1 电场极性对颗粒生物电极表面生物膜形貌的影响
        4.4.2 电场极性对生物膜抵抗毒害性能影响
        4.4.3 电场极性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5 颗粒生物电极上“吸附-电催化-生物膜”的协同作用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鸭厂养殖废水效能及优化控制
    5.1 引言
    5.2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鸭厂养殖废水的效能分析
    5.3 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鸭厂养殖废水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5.3.1 阴极结垢问题及优化方案
        5.3.2 流态不均问题及优化方案
        5.3.3 电流效率低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曝气生物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效能评价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问题概况
        1.1.1 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
        1.1.2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1.1.3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形式
    1.2 曝气生物滤池研究概况
        1.2.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简介
        1.2.2 曝气生物滤池作用机理
        1.2.3 曝气生物滤池种类及特点
    1.3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研究
        1.3.1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机理
        1.3.2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影响因素
        1.3.3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设计依据
        2.2.2 实验方案设计
    2.3 实验材料
        2.3.1 陶粒的理化性能
        2.3.2 实验原水水质
    2.4 检测项目及方法
        2.4.1 常规指标测定
        2.4.2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
        2.4.3 填料理化性质检测
        2.4.4 填料生物膜数量测定
        2.4.5 填料生物膜活性测定
        2.4.6 硝化和反硝化速率测定
        2.4.7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5 仪器与型号
    2.6 本章小结
3 陶粒吸附实验和系统挂膜启动
    3.1 陶粒对氮/磷的吸附解析特性研究
        3.1.1 动力学吸附实验设计
        3.1.2 等温吸附实验设计
        3.1.3 等温解析实验设计
        3.1.4 动态吸附实验设计
    3.2 实验数据处理
        3.2.1 吸附容量计算
        3.2.2 动力学吸附模型
        3.2.3 等温吸附模型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陶粒对氨氮和磷的动力学吸附
        3.3.2 陶粒对氨氮和磷的等温吸附
        3.3.3 陶粒对氨氮和磷的解析实验
        3.3.4 陶粒对氨氮和磷的动态吸附
    3.4 曝气生物滤池挂膜启动
        3.4.1 实验装置的调试
        3.4.2 系统启动方式
        3.4.3 启动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效能研究
    4.1 单因素对BAF脱氮的影响
        4.1.1 水力停留时间对BAF脱氮的影响
        4.1.2 回流比对BAF脱氮的影响
        4.1.3 曝停比对BAF脱氮的影响
    4.2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4.2.1 BBD实验设计
        4.2.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4.2.3 响应面分析
    4.3 中试实验验证
    4.4 系统脱氮性能对比分析
    4.5 沿程DO变化规律
    4.6 沿程水质变化规律
    4.7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机理分析
    5.1 沿程生物量变化规律
    5.2 沿程生物活性变化规律
    5.3 沿程硝化反硝化速率
    5.4 沿程微生物群落分析
        5.4.1 稀释性曲线图
        5.4.2 微生物OUT聚类及相关分析
        5.4.3 微生物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5.4.4 微生物菌群PCoA分析
        5.4.5 微生物菌落结构分析
    5.5 系统脱氮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氯贝酸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降解性能的影响机制及去除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氯贝酸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处理工艺
        1.2.2 化学处理工艺
        1.2.3 生物处理工艺
    1.3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技术研究进展
        1.3.1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技术的背景
        1.3.2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技术的发展
        1.3.3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技术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检测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仪器及药品
        2.1.3 氯贝酸的理化性质
        2.1.4 试验用水
    2.2 试验分析方法
        2.2.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2.2 氯贝酸中间产物的分析方法
        2.2.3 氯贝酸的分析方法
        2.2.4 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
        2.2.5 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2.2.6 电化学活性的测定方法
        2.2.7 扫描电镜的预处理
        2.2.8 高通量的测定分析
第三章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的降解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污染物的降解效能研究
        3.2.1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氨氮的降解效能研究
        3.2.2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CODcr的降解效能研究
        3.2.3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氯贝酸的降解效能研究
    3.3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水质的变化影响
        3.3.1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p H的变化影响
        3.3.2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电导率的变化影响
        3.3.3 氯贝酸浓度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温度的变化影响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的去除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的空间特性研究
        4.2.1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降解污染物的空间特性研究
        4.2.2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水质的空间特性研究
    4.3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中电化学活性的研究
    4.4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降解产物的研究
        4.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4.4.2 气相色谱-质谱图
    4.5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对氯贝酸的降解机理
    4.6 章节小结
第五章 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内电场和氯贝酸浓度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电场对微生物形态的影响
    5.3 电场和氯贝酸对生物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5.4 电场和氯贝酸浓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5 电场和氯贝酸浓度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6 电场和氯贝酸浓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5.6.1 基础分析
        5.6.2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5.6.3 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5.6.4 门水平上的群落结构特征
        5.6.5 纲水平上的群落结构特征
        5.6.6 属水平上的群落结构特征
        5.6.7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
    5.7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组装式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生物滤池装置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村污水现状
        1.1.2 农村污水常用处理工艺
    1.2 生物滤池研究进展
        1.2.1 滤池结构与工艺优化
        1.2.2 功能填料选择
        1.2.3 运行参数影响情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除磷填料比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吸附模型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动力学实验
        2.3.2 等温吸附实验
        2.3.3 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滤池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水
        3.2.2 滤池结构与工艺
        3.2.3 采样测试项目及方法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力负荷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3.3.2 .曝气速率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3.3.3 .污染负荷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3.3.4 响应曲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最佳条件下运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滤池结构与工艺
        4.2.2 试验用水
        4.2.3 采样测试项目及方法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系统最佳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结果
        4.3.2 系统抗水力冲击负荷试验
        4.3.3 系统抗污染负荷冲击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3.2 群落组成与功能分析
        5.3.3 微生物群落共发生网络(Network)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滤池结构与工艺
        6.2.2 采样测试项目及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面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反硝化滤池-臭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1.1.2 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必要性
        1.1.3 现行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水质标准
    1.2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1.2.1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现状
        1.2.2 深度处理技术存在问题
        1.2.3 反硝化滤池-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研究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流程与装置
    2.2 试验材料
        2.2.1 接种污泥
        2.2.2 试验填料
    2.3 试验进水
    2.4 分析项目及方法
        2.4.1 常规指标测试方法
        2.4.2 BDOC的测定
第三章 反硝化滤池运行特性研究
    3.1 反硝化滤池挂膜启动
    3.2 反硝化滤池启动特性
        3.2.1 启动期COD变化情况
        3.2.2 启动期硝酸盐氮去除效果
    3.3 碳氮比对反硝化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碳氮比下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
        3.3.2 不同碳氮比下COD的变化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运行特性研究
    4.1 臭氧投加量的确定
    4.2 不同臭氧投加量下COD和氨氮变化情况
    4.3 臭氧氧化水中有机物的动力学分析
    4.4 曝气生物滤池挂膜及启动特性
        4.4.1 接种污泥及启动
        4.4.2 启动期COD去除效果
        4.4.3 启动期氨氮去除效果
    4.5 曝气生物滤池影响因素研究
        4.5.1 不同气水比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5.2 不同水力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试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效果研究
    5.1 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5.1.1 COD去除效果
        5.1.2 氨氮去除效果
        5.1.3 硝酸盐氮去除效果
        5.1.4 TN去除效果
    5.2 不同工艺单元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5.2.1 组合工艺不同单元COD的转化过程
        5.2.2 组合工艺不同单元TN的转化过程
    5.3 投资与运行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工程概况
2 工程设计
    2.1 污水量预测
    2.2 设计污水进、出水水质
    2.3 工艺比选分析
    2.4 工艺流程
    2.5 主要水处理工艺设计参数
        2.5.1 调节池
        2.5.2 反应、沉淀池
        2.5.3 C/N型曝气生物滤池(C/N-BAF)
        2.5.4 N型曝气生物滤池(N-BAF)
3 去除效果分析
4 经济技术分析
5 结论

四、曝气生物滤池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地区某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及技术优化[D]. 吴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混合水源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J]. 王朋,赵兴忠,赵星明,周忠波,徐志,刘经强.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3]基于生物强化的含聚废水污染物成分区别去除的方法研究[D]. 刘志伟. 烟台大学, 2021
  • [4]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与处理效果研究[D]. 李昀婷. 辽宁大学, 2021(12)
  • [5]三维电催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含抗生素畜禽养殖废水效能及机制研究[D]. 杨舒敏. 济南大学, 2021
  • [6]曝气生物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效能评价及机理分析[D]. 曹锋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7]氯贝酸对三维电催化生物膜体系降解性能的影响机制及去除机理[D]. 张志杰. 济南大学, 2021
  • [8]组装式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生物滤池装置研发与应用[D]. 范梓昀. 浙江大学, 2021(09)
  • [9]面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反硝化滤池-臭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研究[D]. 吴禹. 东南大学, 2020
  • [10]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刘雷.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11)

标签:;  ;  ;  ;  ;  

曝气生物滤池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