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社会约束研究

体育课程的社会约束研究

一、体育课程的社会制约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平[1](2021)在《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蔡鑫[2](2021)在《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全民健身计划的继续制定及各大赛事对体育运动的推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更加注重。而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同时也急切需要专业的篮球人才进行指导,培养合格的篮球专业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篮球专选课程是培养篮球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其课程中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提高篮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篮球专选课程进行合理优化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篮球专选课程的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主体及环境、内容及时数、方法、考核等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优化的策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广西大部分高校制定的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当前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篮球专选课程依据合理,课程目标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对从事社会体育活动必要掌握的技能目标设置中缺少对学生未来从事社会篮球工作的能力的规定。开课时间与总学时各有不同。2.四高校篮球专选课程师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但对教师篮球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与途径不足。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基础薄弱,对自身及职业定位认知不足;学校场地能满足专选课程教学需要,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班级竞赛为主。3.四所高校大部分学校篮球专选课程理论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更新较慢,部分高校缺少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丰富,课时安排各有不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传统单一,课程评价及考核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4.从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篮球专选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完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篮球专选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从事社会篮球活动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教师培训。5.根据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与社会体育篮球活动相关教学指导相关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有利于社会群众篮球活动开展的内容,确定适合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分配,科学安排开课时间。6.根据篮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课程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提升学生评价的主体性。

吴锐[3](2021)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新技能,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来了新的诉求。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育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文件的颁布,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而且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我国向技能型国家迈进。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动态性和阶段性。与此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需要加以纠正。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因而对其展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层面的意义。明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人才需求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价值取向也是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方向,影响和决定着课程开发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我国学术界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研究深度也有所不足,导致职业课程教育开发认知方面与现有国家期望达到的职业教育状态有所差距。因此,如何正确把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和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中应坚持的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本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主要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创新点。同时,详细的回顾了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旨在厘清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课程开发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课程价值取向与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基本概念,并阐述和分析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三个典型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为下文的写作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来探析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前文的问卷调查法和可视化分析法进一步来探析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偏离表现和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因素。第四部分: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坚持的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度探析。价值取向主要归纳为四点:一是从开发理念上,充分体现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从就业层面上,要充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三是从竞争上,要充分体现学习智能提高;四是从未来发展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核心素养。实现路径主要归纳为四点:一是建立多层分权制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机制;二是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格局;三是通过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开发团队;四是搭建国内国外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张亚萌[4](2021)在《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魏玲[5](2020)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社会和满足地方发展,内江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教学做统一"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并作修订,对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培养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主要是(1)第一课堂。着力加强课程建设,扎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以研促学、以赛促学,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丰富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健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第二课堂。整合育人资源,构建活力体系,扩大开放办学,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渠道。

王晓凡[6](2019)在《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中,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其内在主观动力,指导、激励、规划、调节与监督师范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对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和未来教学实践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作为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因此,如何通过师范院校的外部驱动力来促进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使师范生适应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和发展需要,成为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研究根据对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划分的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自我调节、专业自尊四个维度来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四所高校的本科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对Z师大的大四师范生和F初等中学的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范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低年级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水平不高、教育实习未能显着提高师范生角色认知水平、低等级学校师范生自我专业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男师范生专业自尊感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尚未得到重视、个体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主动性、学校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学校氛围影响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社会文化影响男女师范生专业自尊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促进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提高的教育对策:一是调整培养方案,树立学生意识理念,主要包括:清晰培养目标,重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均衡课程比例,精简学科专业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强化综合实践课程;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多元化。二是重视培养过程,发展学生意识能力,主要包括: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强化课堂教学实践性;引导自我反思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示范性。三是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专业发展自主氛围,主要包括:完善管理体制,发挥监督作用;强化精神文化,发挥渗透作用;注重形象宣传,发挥吸引作用。

黄康容[7](2019)在《家长视角下的中小学特色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特色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于教育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千校一面”问题的修正,也是在信息时代对于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期待的回应,更是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的背景下,对学校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语境下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实施为背景,以学校中的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均衡理论和家长参与理论为指导,对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10所公办、民办学校中的22名学生家长进行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原始资料编码,对家长关于学校特色的认知进行了分析,并对学生家长在特色资源筛选过程中的动机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家长在学校特色参与中的角色,同时回应了学校特色建设对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表明,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期望也在变迁,学校特色建设是有意义的。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以外的学校特色课程和活动,学生家长既认可了学校特色可以助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但同时,学生家长也对学校特色的充分性与专业性抱有质疑。研究表明,家长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和行动是分化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特色的态度会受到学校性质的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体制和不同学段学校的家长认识中,学校特色的项目是否有价值、参与与否、积极与否都会存在差异。学校特色的创建为学生家长提供了参与的平台,按照家长对学校特色资源的贡献程度及参与行为的主体意识强弱,家长通常扮演学校特色的“消费者”、“协助者”和“建言者”三种角色,由前往后家长的参与程度逐渐递增,且对家长的专业性要求逐渐递增,对家长的主动性要求亦逐渐递增。通过家长的参与,学校特色创建与实施获取了除学校自身和国家财政支持以外的资源,可扩大特色教育受益面,提升特色教育质量效果。研究表明,学校特色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呈互动关系,优质均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战略背景,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教育优质发展提供契机,但同时学校特色对区域间、对校际的资源配置引导力有限,而且学校特色对于优质生源、优质家长资源的吸引和分层,非但难以补偿校际教学质量的差异,反而可能在另一个侧面加剧校际教育之间非均衡化的发展态势。学校特色的发展、教育优质均衡的扩展仍需要相关政策的引领,需要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更深度的协同行动。

潘凌云,王健[8](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审思》文中研究指明学校体育政策是国家管理学校体育事业的基本工具和基本手段,审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政策是一个不可缺席的考察维度。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历史回溯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4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检视,进而分析政策发展的特征、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政策发展特征方面: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充分彰显了学校体育政策的权威性;2)遵循渐进式的政策演进之路,较好地保持了学校体育政策的继承性、稳定性;3)精英决策与民众参与相结合,学校体育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效地引领、推进了各个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建、改进、完善和深化,促进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彰显了政策的积极功能与成效。但"要素驱动式"的政策生成逻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的整体性推进;"政策执行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改革进展和实效难如预期;自上而下的"外推型"政策推进模式权威高效,但基层实践者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政策运行的社会性品质阙如,改革缺乏充分的社会性支撑与协同;政策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改革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建议继续加强学校体育政策研究,通过强化政策统筹治理,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的民主化水平,逐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以及进一步完善"知策-治策-行策"三位一体的政策主体间共生互动机制等系列措施,更加科学地制定学校体育政策,更为扎实地推进政策落实,为新时代学校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保障。

张晓玲[9](2018)在《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文中提出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教学的知识,则是教师学会教学的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厘清体育教师教学知识脉络,可以有效回应“体育教师究竟需要什么知识才能学会教学”的时代追问。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的核心,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理解和教学实践。因此,本研究立足PCK视角,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上,可以丰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在实践中,可以为体育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提供路径支持。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体育教师PCK内容结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成长环境几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PCK展开研究。从研究路径看,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形式。在量化研究部分,运用统计的方法验证了体育教师PCK的理论假设,对性别、学校层次、教龄、教学奖项、学历、毕业院校和职业认同是否对体育教师PCK有影响进行检验,并描述了体育教师PCK的成长环境。在质性研究部分,选取21节体育名师课及其相应文件资料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对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按照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由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教师PCK由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和情境知识,相互作用整合而成。2.体育教师PCK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特征,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可以通过知识转移习得或减退。3.体育教师PCK受教龄、教学奖项、职业认同的影响,而性别、学校层次、学历、毕业院校无显着影响。4.体育教师PCK成长环境中,体育教师自我成长动机至关重要;同时,外界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也是体育教师PCK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上述结论,研究建议:1.体育教师在教学专业成长历程中,应不断积累结合反思的教学经验。具体而言,应该重视教学经验案例库的开发,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教法研究,为职前体育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经历的机会。2.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中,应重视体育学科教学类课程建设。具体而言,在理念上,正确认识学科教学类课程的重要作用。在行动上,整合、更新既有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系。3.在丰富体育教师PCK成长平台的过程中,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张文鹏[10](2015)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学校体育政策是指由政党和政府及其他组织为了达成学校体育目标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所制定的指导方略、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它蕴含了时代特征、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教育方针等诸多的隐喻信息以及丰富的内涵,这些信息与内涵指导并规定了学校体育的运行机制与状态。本文以百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时间维度为轴线,以制度变迁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为视野,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在对百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后,并通过对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的比较与借鉴,提出了中国学校体育政策进一步改革的路径。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百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政策从单一类型转向为复合类型;二是学校体育政策数量的变迁与不同时期的社会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三是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始终围绕着学校体育教学展开;四是学校体育政策工具从单一工具转向为复合工具;五是学校体育政策目标始终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主;六是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为多元主体。2.在对当代部分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后发现:预防肥胖、减少久坐行为、促进健康以及提升竞争力是当代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基本诉求;权威工具、激励工具以及能力工具是当代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重点关注与建设的内容;当代部分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协作伙伴型、社团主导型以及结合型三种类型。3.在对中国与当代部分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政策比较研究后发现:从政策目标看,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同时,可以将提升竞争力、促进参与以及形成积极生活方式作为今后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治理的新目标;从政策工具看,应对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深度调整与改革,加快形成以权威工具升格立法为重点、以激励工具形成活力为抓手、以能力工具为促进的新局面;从政策治理机制看,应该调整中国学校体育的治理层级、进行相关立法以及实施扁平化管理。4.百年以来始终以学校体育教学为主题的政策治理过程,在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其政策的溢出效应明显不足。而学校体育政策溢出效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心理上对体育认同的缺失,这种缺失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在落实中陷入了弱化的窘境,并致使学校体育政策的效应难以彰显。5.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工具体系的深化调整与改革,既需要强化中央文件、法律法规等权威工具的运用,也需要进一步推动体育师资培训、资格准入、场地设施以及信息等能力工具的建设,以拨款、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激励工具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落地生根。6.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深化调整与改革的主要路径为四个方面:从理论路径看,要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总体目标的多元化、具体目标的操作化以及实施目标的绩效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权威工具法定化、激励工具多元化以及能力工具制度化;从现实路径看,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主体之间的协调,实现学校体育政策制定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以促进学校体育政策效应的最大化;从关键路径看,要构建学校体育政策的评估体系,以促进学校体育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让学校体育政策落地生根;从根本路径看,要从政策上促进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是彰显学校体育政策效益的起点,社会认同是学校体育政策效益实现的关键,心理认同是实现学校体育政策效益的核心。

二、体育课程的社会制约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制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阐述
        1.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3.2 课程
        1.3.3 篮球专选课程
        1.3.4 优化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1.4.2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
        1.4.3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研究
        1.4.4 关于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1.4.5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的优化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及培养目标分析
        3.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及招生情况
        3.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3.2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现状分析
        3.2.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开设
        3.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目标的定位
        3.2.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主体及教学环境
        3.2.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现状分析
        3.2.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3.2.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考核与评价
    3.3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3.1 篮球专选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融合不够深入
        3.3.2 教师职后培训少,教学环境有待提升
        3.3.3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且繁多,学时比例不合理
        3.3.4 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选用单一
        3.3.5 课程考核与评价缺乏全面思考
    3.4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优化
        3.4.1 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3.4.2 完善课程培养目标
        3.4.3 注重教学主体性,丰富教学环境
        3.4.4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3.4.5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4.6 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
4 结论与研究不足
    4.1 结论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2.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课程
        2.职业教育课程
        3.课程开发
        4.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5.课程价值取向
        6.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六)理论依据与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
        2.人本主义理论
        3.终身教育理论
    (七)创新点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目的和方法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设计
        4.数据的处理
        5.问卷检验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调查数据归类分析
        2.调查结果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偏颇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偏颇的表现
        1.课程过于注重社会本位价值
        2.课程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3.课程过于注重理论创新缺乏实践特色
    (二)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
        1.社会制约性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
        2.培养目标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
        3.教师队伍薄弱,缺少“双师型”教师
        4.企业行业有效参与课程开发力度不足
三、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坚持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1.开发理念: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点
        2.就业层面: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3.竞争层面:要充分体现学习智能提高
        4.发展层面:要充分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1.建立多层分权制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机制系统
        2.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元化格局
        3.通过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开发团队
        4.搭建国内国外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体发展需要师范生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师范生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三)教育政策变革需要师范生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二、概念界定
        (一)本科师范生
        (二)意识与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三)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四)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构成
    三、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二)理论依据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
        (三)问卷样本的选择
        (四)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二、访谈法
        (一)访谈提纲的编制
        (二)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访谈数据的收集及相关信息
第二章 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总体水平分析
    二、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分层差异分析
        (一)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年级差异分析
        (二)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实习差异分析
        (三)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学校等级差异分析
        (四)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性别差异分析
第三章 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
        (二)低年级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水平不高
        (三)教育实习未能显着提高师范生角色认知水平
        (四)低等级学校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水平有待提高
        (五)男师范生专业自尊感相对较弱
    二、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尚未得到重视
        (二)个体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目标和主动性
        (三)学校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四)学校氛围影响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五)社会文化影响男女师范专业自尊感
第四章 提高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育对策
    一、调整培养方案,树立学生意识理念
        (一)明确培养目标,重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二)均衡课程比例,精简学科专业课程
        (三)整合课程内容,强化综合实践课程
        (四)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多元化
    二、重视培养过程,提高学生意识能力
        (一)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强化课堂教学实践性
        (三)引导自我反思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示范性
    三、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专业发展自主氛围
        (一)完善管理体制,发挥监督作用
        (二)强化精神文化,发挥渗透作用
        (三)注重形象宣传,发挥吸引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师范生调查预测问卷
附录二 师范生调查正式问卷
附录三 师范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家长视角下的中小学特色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校特色
        (二)家长参与
        (三)家长选择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学校特色及其政策研究
        (二)学校选择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三)家长参与和学校特色的关系
        (四)学校改进、效能与优质均衡研究
        (五)小结
    四、研究构想和本文结构
        (一)研究构想
        (二)本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问题的聚焦
    二、研究方法论
    三、材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四、材料的分析方法
    五、研究伦理与研究可靠性
        (一)研究伦理
        (二)研究可靠性
第三章 家长对学校特色的判断与定位
    一、家长眼中学校特色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一)学校特色助力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改进提升
        (三)学校特色装点生活的丰富美好
        (四)学校特色指引职业的未来方向
    二、家长眼中学校特色的缺失与不足
        (一)学校特色课程时间不足与课程边缘化
        (二)学校特色实施流于浅表与形式化
        (三)学校特色资源不足
        (四)学生个体特质与学校特色的匹配度不高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长在学校特色认识和行动上的分化
    一、家长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分化
        (一)不同层次的学校家长认识不同
        (二)不同体制的学校家长认识不同
        (三)不同学段的学校家长认识不同
    二、家长参与学校特色创办的角色分化
        (一)家长作为学校特色的消费者
        (二)家长作为学校特色的协助者
        (三)家长作为学校特色的建言者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校特色建设对“优质均衡”的影响
    一、学校特色有助于遏制“择校热”吗?
        (一)学校特色对学生生源的分流
        (二)学校特色对校内学生的分层
    二、学校特色有助于学校的质量提升吗?
        (一)学校特色与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差异
        (二)学校特色与校际教育教学质量差异
    三、学校特色能挖掘学校发展的潜力吗?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家长对于学校特色认可与质疑并存
        (二)家长对于学校特色的态度呈分化趋势
        (三)家长在学校特色的参与中担任三种角色
        (四)学校特色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研究建议
        (一)家长:在特色参与中完善教育理念
        (二)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提升教育品质
        (三)教育行政部门:特色政策引领以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三、研究局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校体育政策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
2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概观
    2.1 改革启动
    2.2 改革探索
    2.3 改革深化
    2.4 综合改革
3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特征、成效与问题
    3.1 政策发展特征
        3.1.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学校体育政策的权威性
        3.1.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政策制定路线保障了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渐进性
        3.1.3 精英决策与民众参与相结合提高了学校体育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
    3.2 政策成效
    3.3 问题与困惑
        3.3.1“要素驱动”式的政策生成逻辑制约了学校体育改革的系统性规划和整体性推进
        3.3.2 政策执行难导致学校体育改革进展和实效难如预期
        3.3.3“外推型”政策推进模式使基层学校体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
        3.3.4 政策运行的社会性品质欠缺使学校体育改革缺乏社会性引领、支撑与协同
        3.3.5 不够完善的政策监测与评估机制削弱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成效
4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统筹治理, 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性品质
    4.2 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的民主化品质, 激发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层动力
    4.3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强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联动效应
    4.4 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4.5 知策、治策、行策共生互动, 汇聚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合力
5 结语

(9)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体育教师如何才能学会教学?
        1.1.2 理论关注:学会教学体育教师需要什么知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基本概念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PCK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2.1.1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1.2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2.1.3 小结
    2.2 PCK在各学科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3 PCK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3.1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
        2.3.2 体育教师PCK组成部分
        2.3.3 体育教师PCK来源
    2.4 总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步骤
4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内容结构
    4.1 PCK内容结构划分的理论依据
    4.2 PCK量表的选择与修订
    4.3 PCK量表的检验
    4.4 分析与讨论
        4.4.1 体育教师PCK的内容结构划分
        4.4.2 教学知识维度中的“教学时间效能”
        4.4.3 学生知识维度中的“学生学习兴趣”
5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生成机制
    5.1 资料分析过程
        5.1.1 资料分析方法
        5.1.2 开放式编码
        5.1.3 轴心编码
        5.1.4 选择性编码
    5.2 分析与讨论
        5.2.1 体育教师PCK动态结构
        5.2.2 体育教师PCK内在特征
        5.2.3 体育教师PCK成长条件
    5.3 总结
6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影响因素
    6.1 PCK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检验
    6.2 不同背景的体育教师PCK发展差异
        6.2.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2 不同学校层次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3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4 不同教学奖项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5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6 不同毕业院校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3 职业认同对体育教师PCK的影响
    6.4 分析与讨论
        6.4.1 性别
        6.4.2 学校层次
        6.4.3 教龄
        6.4.4 教学奖项
        6.4.5 学历
        6.4.6 毕业院校
        6.4.7 职业认同
7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环境
    7.1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能动性
    7.2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轨迹
    7.3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平台
    7.4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保障
    7.5 分析与讨论
        7.5.1 PCK成长能动性
        7.5.2 PCK成长轨迹
        7.5.3 PCK成长平台
        7.5.4 PCK成长保障
    7.6 总结
8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反思
    8.1 如何让你懂我?——对学生的研究
    8.2 我们在教学吗?——真实的教与虚假的教
    8.3 教龄越长教得越好吗?——有意义的教学经验与无意义的教学经验
9 结论
10 建议
11 研究创新、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件1]《体育教师PCK调查问卷》(预试)
[附件2]《体育教师PCK调查问卷》(正式)
[附件3] 访谈提纲
[附件4] 访谈接触摘要单
[附件5] 访谈转录稿(节选)
[附件6] 课堂教学视频转录稿(节选)
[附件7] 课堂教学设计文本资料(节选)
[附件8] 质性资料分析过程中“备忘录”笔记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学校体育政策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政策、政策治理与政策治理机制
        二、体育政策、学校体育政策
        三、政策工具、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理论视野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政策工具理论
    第六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清末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
        一、时代背景
        二、清末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分析
        三、清末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特征
    第二节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
        一、时代背景
        二、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分析
        三、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特征
    第三节 新中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
        一、时代背景
        二、新中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分析
        三、新中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部分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
    第一节 英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
        一、英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
        二、英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三、英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
    第二节 美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
        一、美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
        二、美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三、美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
    第三节 德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
        一、德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
        二、德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三、德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
    第四节 法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
        一、法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
        二、法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三、法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
    第五节 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
        一、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
        二、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三、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
        二、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比较
        三、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实现学校体育政策目标治理方式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的比较
        一、中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工具
        二、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的比较
        一、中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
        二、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机制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政策比较的启示
        一、更新学校体育政策治理的方式
        二、设计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的新体系
        三、筑起学校体育政策治理校内外"一体化"的新机制
        四、夯实学校体育政策治理部门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新常态
        五、政策借鉴与形塑并举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革的路径
    第一节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革的理论路径
        一、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维度
        二、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的维度
    第二节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政策制定主体之间改革的现实路径
        二、政策内容改革的现实路径
    第三节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革的关键路径
        一、明确学校体育政策的评估对象
        二、构建学校体育政策的评估标准
        三、确定学校体育政策的评估方法
    第四节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革的根本路径
        一、形成学校体育广泛的社会认同
        二、促进学校体育广泛的文化认同
        三、构建学校体育广泛的心理认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四、体育课程的社会制约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D]. 孟晓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D]. 蔡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研究[D]. 吴锐. 延安大学, 2021(12)
  • [4]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D]. 张亚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魏玲. 运动精品, 2020(03)
  • [6]本科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王晓凡.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7]家长视角下的中小学特色建设研究[D]. 黄康容.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审思[J]. 潘凌云,王健. 体育科学, 2019(05)
  • [9]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D]. 张晓玲.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10]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 张文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体育课程的社会约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