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1](2021)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开放大势》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当前的"逆流"符合"螺旋式发展"规律,随着新一轮规则整合与技术革命,全球化将在曲折中开启新征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5世纪之前,丝绸之路与经济全球化的早期探索。经济全球化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但在很久之前,人类就开始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古代丝绸之路,可以说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雏形。古代丝绸之路第一次繁荣期出现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丝路贸易在中国、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

罗皓文,赵晓磊,王煜[2](2021)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崩溃抑或重生?——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西方发达国家泛起并向全球蔓延的逆全球化浪潮,表面原因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一系列逆全球化操作达到维持和巩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的目的,然而其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导致的。由资本逻辑驱动的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并激化,从而内生出了与其相伴相生的"逆全球化"现象,从自身内部不断地"否定"自己。当前逆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是对由资本逻辑驱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否定,这恰恰证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所开启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秉持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凸显了政府对资本的有效规制和引导,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全球化的扬弃和超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必将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在世界范围内的此消彼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全球化,并走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全球化。

林丁山[3](2021)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明确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其世界历史思想分散于各个着作中,然而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伴随着全球化向深度的发展以及当今“逆全球化”的出现,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学说。虽然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是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进行了独到的考察与分析,并已准确揭示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本文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着作出发,对马克思世界历史从其理论萌芽到东方社会道路前景进行了系统理论的分析与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揭示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世界历史完成转向的动力机制,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的转向中扮演了创始者的角色,资本是世界历史转向的内源性动力,世界历史发展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通过对世界历史转向的动力机制、主体力量、发展趋势考察与分析,揭示了眼下全球化实质上仍是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批判了当今全球化资本主义性质的实质,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两大阶级矛盾的深化、世界无产阶级自发到自觉意识的觉醒,无产阶级终会引领世界历史跨越资本的篱藩,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终会翻篇而转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届时将会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将个人的普遍发展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作为有机的统一整体进行分析考察,揭示了世界历史性个人的思想,给予了我们审视人与世界历史发展辩证关系的世界历史眼光。文章主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原因、发展道路和最终趋势界定世界历史概念;分别从《克罗茨纳赫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着作中论述其思想的萌芽到成熟过程,为精准和更好把握与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奠定基础;通过对当今全球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形势以及“逆全球化”新现象,论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在面对当今“逆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下意义。

侯琳琳[4](2020)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学界、文化界、政界乃至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其论着中虽然未曾直接使用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中又的确包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掘。本文关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有以下两个主旨:其一,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视角来勾勒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结论;其二,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对当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考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2.阐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3.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4.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纵观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史,我们可以大致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萌芽期。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着作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察觉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关系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两篇文献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深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景、发展动力和变化趋势,正确地把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诸如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基础性问题。三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深化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经济学的视域,深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何以可能”等现实问题。四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丰富期。在《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及“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等文稿中,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源头探究了人类的世界历史性联系;通过分析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剖。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是不断深化的,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以及理论视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动力、规律、趋势等内容,更提供了人们正确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立场。特别是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与批判。例如,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去评析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研判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产生的影响,进而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和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更要与现实的中国相结合,运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来探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总之,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地彰显这种生命力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高思[5](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世界历史发展表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富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在融入全球市场之后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逆全球化的挑战与日俱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一系列的情况出现使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籍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仍然是当前时代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经济全球化理论,19世纪,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所以,为了更好的回答时代拷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鉴于此,本文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紧密围绕着经济全球化,循序渐进,扎根经典文本,力图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本文将理论研究时空定位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19世纪的欧洲。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实践来源即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的维度上溯源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来源。充分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合理性、必要性,以此观其革命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二部分(第3,4,5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特殊性规律。第3章从动因、一般表现、影响、趋势几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一般性,虽然社会制度不断更替,但是其本质的、内涵式的规定始终具有问题解释力。第4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研究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第5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制度变迁关系的思想。人类社会制度变迁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想逻辑,经济全球化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瓦解封建社会,实现向未来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6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其他理论家,始终站在不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经济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极具深刻性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分析的“开启者”,他们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第四部分(第7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从无产阶级立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交汇期,必须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要发挥国家作用,在波云诡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好本国的发展利益。同时,中国还要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散见于着作中,但其思想内容具有全面性、深刻性、预见性,不仅关注了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关注了社会制度变迁,人类解放的问题。伴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真理光芒愈加闪耀。

刘冠婵[6](2019)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世界历史如何在资本的推动下,各民族打破孤立发展的状态,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与全球化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广义的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描述的是同一种历史现象和过程。狭义的全球化更侧重对当下世界各个层面发展现状的探讨。从外延上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比狭义的全球化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如包含着消灭异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当今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下阶段。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精华,它的产生离不开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地理大发现、世界贸易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提供了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范围内两大阶级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有助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哲学就是哲学史,历史是一个前后相继、紧密联系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世界历史观念发展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放在整个哲学史中来考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廓清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弄清楚哲学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逻辑联系。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经维柯、伏尔泰、康德等哲学家的发展,到黑格尔那个时代,“历史就是通史”,就是世界历史。不理解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黑格尔开始探索世界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看到了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与各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他的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马克思揭露了“绝对精神”的神秘面纱,把“绝对精神”赶出历史哲学领域,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奠定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一唯物主义基础上。资本的扩张性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人是历史的主体,人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的多方面需求的满足,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扩大形成世界性的交往,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图式,不管是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还是五形态理论考察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既包括人类整体的纵向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也包括在特定时代各民族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思考问题的视域。马克思在论述任何问题时,他的视域涉及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民族的发展,他要探讨的是如同自然规律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铁的必然性”,同时也不否认具体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世界历史发展道路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世界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在不同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是“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是“偶然的个人”存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才得以形成。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是为了让理论更好的趋向于现实。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在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而这一结合点就是解决当下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方案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下意义得以彰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贫富差距、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问题的解决不是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明智之举,是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现实所需。“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智慧的产物,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深刻理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回顾和展望,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审视过去、展望未来,自觉融入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之中。

边莉娟[7](2019)在《文明与空间:历史演变与现实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存在的空间范围内,人始终是价值的归宿。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在不同的空间范畴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明,随着人类交往的深化和空间的扩展,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多样化的空间中发展和推动着人类生活。始自人猿揖别、茹毛饮血的人类,逐渐跨越地域性、民族性的空间限制共享世界,不同文明在空间的扩展中不断发生冲突和碰撞,在融汇交合中演进着人类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同时文明也意味着进步,包含个人的精神培养和社会的秩序养成,这就是文明的共享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是核心价值与共享价值的统一。文明不是固定的、封闭的实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迁而变化。人类文明是在全球性与地方性关系的互动中发展的,同时,世界的发展从来不始于某个文明的推动,而是在不同文明的互动中前进的。人类从孤立的“点”开始,在地球上历经繁衍、迁徙,留下了罕见的早期文明痕迹;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点线”文明逐渐扩大为大大小小的文明之“面”;依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工业大生产,地区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被打破,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步入工业文明。新大陆的发现促生了新的资本力量,由科学技术支撑的产业资本在利益的驱使下扩张到全世界各地,开创了世界历史,也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文明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扩展,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早期的野蛮的殖民掠夺、奴隶贩卖、劳动剥削、种族灭绝等资本积累方式,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相对比较缓和的资本积累方式,资本追求无限利润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不平等的、剥削的私有制根源依旧存在,利益与权力的价值观基础依然持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有着其无法调和的内生矛盾,社会生产扩大化和资产私有、产品过剩和越来越大的无产阶级力量等矛盾始终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不断开发着新的市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的逐利性势必会造成它所到之处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平等不平衡发展的局面,空间剥夺、空间隔离背离了人的价值本性,只求利润不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价值观念的迷失等,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市场和生产的矛盾导致危机的不断发生,这种内在矛盾终究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革。这种变革正是更高级别的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过程,依托其形成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必将进入更高层次的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文明演进的必然。人类文明必然促进人类发展,而人类发展并不一定体现人类文明,是否能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界定。强而称霸是世界历史曾有的固有形态,近代资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世界前列,本应担当起整个人类文明的推动者,但冲突、战争、暴力等问题的愈演愈烈显然证明其并没有把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为其发展的范畴,更不存在与其他国家倡导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核。历史内在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的终结。资本具有无限的扩张性,但是这种无限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将引起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从而造成人们更加清晰了解资本主义的人性背离,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必将随着世界历史的进程走向终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中,现代信息革命导致人类在时空维度中的生存状态发生深层次改变,人类社会越发迈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机遇与挑战并存,旧思维、旧理念和旧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各国利益的高度追求和交融越来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意识的高度强化。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启了世界多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强国的崛起不再像过去一样出现单一的局面。内生于资本主义文明之中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有制的世界性文明,尊崇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符合文明满足人类需要的终极价值。在共产主义文明社会中,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劳动的实践者,完全成为劳动文明成果的享受者。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中崛起,强国不霸,始终秉承“共享”、“和”、“大同”的思维理念,本着“共同义利观”“共同利益观”“共同责任观”和“共同治理观”的价值旨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之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回答了强起来的中国向何处去,更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在自身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兼顾他人,切实诠释出文明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全人类,对整体人类文明进行探索,坚信人类文明有着共同的未来,即各民族之间在大工业生产和普遍交往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发展状况,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必将形成。同时,各民族国家走向共同未来的道路各不相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是消除资本积累,消除奴役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破除生产财富私人集中化和生产社会化对生产力的桎梏,实现社会主义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真正做到文明成果的创造者正是文明成果的享用者。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文明与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从空间维度阐释人类迈向全面自由发展的文明的演进路径和必然趋势。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优势和弊端的解读,分析出社会主义文明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结合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得出人类文明必然要进入共产主义文明结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超越“西方中心论”构架,在全球领域追求一种更加恢弘、高远的文明格局,纵然迈向共产主义文明之路挑战不断,但必将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亦必将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卢霄[8](2019)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人类社会真正全面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命题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如何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如何全面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及其历史走向,不仅事关中国的兴衰与成败,而且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以及它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实践。文章在阐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与全球化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困境的原因、具体表现,指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摆脱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困境的希望所在;梳理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系架构,从经济共享、政治协商、文化尊重、生态一体、信息互联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论证了“一带一路”“和平外交”“文化自信”“绿色发展”“网络主权与数据联通”等实践举措在推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的战略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首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两者有着共同的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共同的运用整体性思考人类命运的理论视野、共同的以追求理想社会为目标的理论旨趣。同时,前者与后者相比实现了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方案的理论特质变化、从“两个阶级”到世界人民的实践主体转换、从阶级斗争到国际合作的实践方式转变、从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赢的思维方式转化。其次,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一种着眼于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享共建和合作共赢、追求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世界的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平台、治理目标等方面上与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存在着区别。再次,“一带一路”倡议集中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它推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对接,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融合,建设了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体制机制,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民心相通,从而支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性事业,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还可以与资本主义合作共赢,最终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

蒋萍[9](2018)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分析东西方文化话语权力构成的持续解构过程。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葛兰西、福柯等学者从同质文化内部的矛盾研究走向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颇有渊源,探讨这一理论,有利于消除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的遮蔽,推动本土文化的重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在全球殖民扩张的历史,对近现代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建立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国孤立、闭塞、相互隔离的状态,另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东方传播和扩张。当殖民者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实施殖民的历史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逐渐瓦解后,文化殖民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东方”与现代西方的相遇,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地缘政治,演绎为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碰撞。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正是揭示、分析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借助殖民活动建构文化霸权的实质的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全方位探索和揭露西方对东方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虚幻想象的进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借助文化话语权力的消长态势分析“他者”-“自我”、冲突-认同等诸多文化现实,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它不仅关乎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关系到“东方”以及象征的一切弱势文化的存在。它关系着这些弱势文化的国家能否清晰地认识在强势异质文化影响下的文化“自我”;第二,它关系到弱势文化能否从对后殖民文化的分析中汲取足够的历史思辨与哲学经验,激发文化自省与话语权力警醒;第三,它关系着在全球化籍“现代”之名持续强化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建构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未来。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文化“关系”,不仅是一个反映文化话语权力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范畴,它还包含着从殖民文化这一特殊角度看待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法。为此,本文尝试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作一种整体性的理论研究,以扩展传统的思潮、理论家个体研究的模式和范围,显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启迪批判性重建具有的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二战后民族国家崛起的新世界格局下产生,它既受冷战中二元对立思想的持续影响,又是东西方知识界对西方文化霸权进行普遍反思、尝试破解二元对立建立新型文化对话关系的理论产物。这一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以来,对其文化理论的引介、探讨、借鉴频见于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批评领域,学者们侧重于自文学角度展开阐释与分析,出现了不少成果。也有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对后殖民主义代表理论家主要观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成为其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从文化哲学角度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的研究还不多,现有的成果往往从过于贴近现实的需要出发,重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东方”他者相对西方的文化特殊性与文化抵抗性,对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阐发不同文化“关系”特别是互动性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论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个是对于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实质及其深远影响的论述;另一个是对于异质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度探索和分析,力求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溯源中发掘其理论构成的演变和核心要素,寻找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理论在解构-建构过程中的深层理论联系;注重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易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等混淆的理论模糊点展开辨析,并在新世纪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探讨推动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可以借鉴的思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是一种被第一世界理论话语场域所羁绊的理论,但它对西方主宰的知识权力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如何发掘其中的理论悖论与缺憾,是本文论述最为集中的部分。它深切地关联着当下对于“新时代”、新形势中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如何重建民族文化、如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等一系列关乎未来中国思想文化如何面对世界文化的重要命题。本文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研讨一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概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理论联系。略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侬的“民族文化”理论、福柯的“知识-权力”体系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析,勾勒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理间相互连接、有所对立、择优而从、发扬传承的复杂的多样性图景,为进一步论述作出铺垫。同时综述了国内外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分析后殖民主义三位主要理论家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经典理论。首先,通过对萨义德的“东方学”对“东方”的重新思考与东方权力话语机制辨析、解构“东方”、重建东方形象以及“流亡”理论的把握,再度审视萨义德提出的西方建构的“东方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密切关系;其次,通过研究斯皮瓦克的“属下”、“认知暴力”和“他者”理论,分析其如何运用解构主义,集中研究第三世界底层女性这一“底层的底层”、“边缘的边缘”的理论辐射。探讨斯皮瓦克“臣属”概念及其对殖民文化压抑“困境”与“历史记忆”的结合。再次,分析霍米·巴巴对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混杂”理解,即异质性在混杂中如何面向新的文化杂糅空间(第三空间)的问题。最后,强调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各自的理论特长与存在的争议。第二章,主要探讨民族解放运动后进入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重建问题。从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核心概念“他者”之问的系统化梳理开始,探寻后殖民透视出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关系”内涵。将“他者”揭示的不平等、主体性身份疑虑、边缘性思考与面向殖民文化的深层次解构相结合,探讨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研究向主客体“关系”研究发展的趋势。落足于中国及更广义的“东方”文化实况,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输出的相关论述,进而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分析本土文化重建的多种可能路向。第三章,阐述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话语权力的强弱之分、主客之别。分析全球化进程下资本主义文化扩张引发的文化冲突的性质,发掘文化冲突的实质与不同的化解思路,分析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多样性,区分文化冲突的自然状态与人为刻意,挖掘不平等的冲突根源。注重分析文化冲突的实质与过程、结果与影响,探讨后殖民语境下“和而不同”传统基于“现代”内涵的差异性。第四章,研究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与殖民文化的深层影响。本文在此探讨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文化认同的联系,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破除“他者”幻象的同时,也着力于解码现代性反思中的文化认同的深度体验,在重建文化主体认同时探讨建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可能,以新的文化身份意识去重构本土文化。第五章,分析东西方对话中的文化自信问题。在全球化推动东西方对话的大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注重阐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下意义:分析中西互视过程中文化身份的迁移和质疑,探讨如何发挥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作用、“边缘”与“边缘的边缘”文化定位及其当下意义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知识分子“职守”与价值信念,试图建构东西方对话中稳定、平等、交互的新型文化自信的理论途径。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做了简短总结,并借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分析这一理论的不足与局限性。

李相军[10](2018)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当今中国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愈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标志着全球化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也由“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时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本文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如下: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在观察思考时代、学习借鉴前人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造的产物,鉴此,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形成发展过程等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社会现实发展的总体逻辑与马克思本人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理论探索的个体逻辑的“化合物”。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本内容提炼为“世界历史的生成”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共产主义转向”两个主题。主要从世界历史生成的历史前提、动力机制、路径机制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人的异化性的生存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历史的生成”;着重从世界历史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推进的必然性、现实性、现实路径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共产主义转向”。再次,阐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关系。秉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唯物史观相互为用的观点,着重论述了后者对于前者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前者对于后者的论证、深化、丰富等作用。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中国的意义。从“提供审视当今中国最近百余年历史的世界历史视野”、“提供判明当今中国国际环境的理论武器”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中国的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开放大势(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阻力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犹存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动向

(2)当代经济全球化:崩溃抑或重生?——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逆全球化现象及其实质
    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资本追求高额金融垄断利润导致经济的脱实向虚严重削弱了经济的稳定性
三、经济全球化真的会崩溃吗?
四、一个可替代的选择何以可能
五、结 语

(3)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六)拟创新之处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地理大发现推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
        2.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加速世界市场的形成
        3.阶级矛盾的日趋国际化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及其发展过程
        1.人类世界历史概念的开端与发展
        2.理性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
        3.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念
        4.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含义、特征及形成发展过程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含义和特征
        1.世界历史的含义
        2.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征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理论萌芽:《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手稿》
        2.理论起始:《德意志意识形态》
        3.理论雏形:《共产党宣言》
        4.具体延展:《资本论》及其手稿
        5.东方前景:“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历史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蕴含
        1.生产力的发展及交往的扩大
        2.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
        3.世界市场的开拓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
        4.世界历史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
        5.世界历史的最终趋势——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道路“单线论”的探索
        2.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单线论”向“多线论”的转变
四、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拓展
    (一)全球化的含义、特征及新变化
        1.全球化含义的界定及其特征
        2.当今全球化的新变化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
        1.“逆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2.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历史理论发展潮流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逆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抗疫的世界历史意义
        1.全球抗疫加速国际格局的重新“洗牌”
        2.中国抗疫彰显了显着的制度优势
        3.中国道路蕴含着世界历史逻辑
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人的发展
        1.区域性存在向全球性存在的转变
        2.世界历史性个人与人的全面发展
        3.从世界历史视域审视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1.研究全球化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2.研究全球化必须与社会制度分析相结合
        3.研究全球化要坚持辩证法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
        1.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3.树立全球性视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
        (一)全球化概念的动态演进
        (二)全球化本质的争论
        (三)经济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演化与文本考察
    一、萌芽时期:《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探讨
        (二)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动力因素的初步认识
        (三)对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揭示
    二、形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式
        (二)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深化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
        (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双重逻辑的分析
    四、丰富时期:《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
        (一)从历史源头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联系
        (二)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设想从抽象向具体转变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世界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世界交往
        (三)经济全球化的驱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四)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扩张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架构
        (一)逻辑起点:资本逐利
        (二)中心线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三)理论旨归: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视界
        (一)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规律
        (二)以世界历史理论阐发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与动因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态度
        (一)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给予资本主义辩证地批判
        (二)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勾勒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第四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反思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一)反全球化之“争鸣”
        (二)逆全球化之“危机”
    二、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反全球化评析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逆全球化批判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当代全球化之进路
        (一)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
        (二)正确面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中国观照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承继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升华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3.3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2.1.1 大机器生产开启工业时代
        2.1.2 通讯和运输设施发展打破全球空间限制
        2.1.3 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
        2.1.4 世界市场扩大推动国际贸易增长
        2.1.5 国际投资扩大化
    2.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2.1 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秩序的主体
        2.2.2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2.2.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塑造了社会发展进程
        2.2.4 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普遍现象
    2.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思想来源
        2.3.1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2.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思想
        2.3.3 德国历史学派关于国家经济学的思想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
    3.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3.1.1 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3.1.2 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3.1.3 机器大工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3.2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表现
        3.2.1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3.2.2 世界市场持续扩大
        3.2.3 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
        3.2.4 资本的国际流动
    3.3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3.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整体的影响
        3.3.2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3.3.3 经济全球化对个人的影响
    3.4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4.1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历史潮流
        3.4.2 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网
        3.4.3 资本作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3.4.4 股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4.1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4.1.1 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4.1.2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4.1.3 资本原始积累是阶级对立的根源
    4.2 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冲破地理限制
        4.2.1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销路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国际化
        4.2.3 资产阶级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
    4.3 资产阶级按其面貌创造了新世界
        4.3.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4.3.2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4.3.3 不发达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
    5.1 经济全球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5.1.1 小农经济隔绝分割的状态被打破
        5.1.2 封建阶级专制统治被资产阶级统治取代
        5.1.3 消除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
    5.2 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全球传播
        5.2.2 全球资本流动的无序性
        5.2.3 资产阶级应对世界市场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5.2.4 资本精神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
    5.3 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迈进
        5.3.1 生产力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5.3.2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凸显
        5.3.3 社会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5.3.4 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特征
    6.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立场具有坚定性
        6.1.1 站在无产阶级和不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6.1.2 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
        6.1.3 为无产阶级行动提供理论指导
    6.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具有深刻性
        6.2.1 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6.2.2 预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6.2.3 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具有解释力
    6.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分析方法具有独特性
        6.3.1 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6.3.2 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6.3.3 使用了动态的、制度的、比较的分析方法
第7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7.1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7.1.1 经济全球化始终向前发展
        7.1.2 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曲折性
    7.2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2.1 提升工业化水平,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7.2.2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7.2.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7.2.4 完善制度建设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保障
    7.3 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7.3.1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7.3.2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7.3.3 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7.3.4 发挥大国担当,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两种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
        一、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
        二、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
    第二节 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三个维度
        一、客体维度:从民族史走向世界史
        二、主体维度:从史前史走向人类史
        三、关系维度:“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特征
        一、事实性
        二、历史性
        三、价值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世界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世界历史的形成条件
        一、社会化大生产
        二、地理大发现
        三、世界贸易的发展
        四、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建立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世界范围内两大阶级的形成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思想基础及发展过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思想基础
        一、世界历史观念的萌芽与发展
        二、理性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
        三、黑格尔与人类世界历史观念的自觉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最初探索:《克罗茨纳赫笔记》和《巴黎笔记》
        二、理论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理论雏形:《共产党宣言》
        四、具体展开:《资本论》及其手稿
        五、历史溯源:《历史学笔记》
        六、东方前景:“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
第四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资本的扩张性
        二、人的交往和需求的满足
    第二节 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
        一、世界历史发展图式:社会形态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三、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第三节 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
        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 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前提
        二、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第五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方法论意义:超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对立
    第二节 理论意义: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对“绝对精神”本体论的革命性颠倒
        二、对旧的历史方法论的革命性改造
        三、对“欧洲中心论”的革命性解构
    第三节 现实意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
        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整体性思维
        三、关注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旨趣
        四、对欧洲中心论的超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点
第六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再全球化”
        二、“再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场域
    第二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需要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观基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和合”思想
        二、坚持“和为贵”理念
        三、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四、坚持“义利统一”观
    第四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路径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二、坚持对外开放战略
        三、实践“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后记

(7)文明与空间:历史演变与现实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外文献研究
        一、空间转向研究
        二、空间正义思想的研究
        三、西方学者对西方空间理论家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学者对空间理论的研究
        一、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研究
        二、对空间概念的研究
        三、对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研究
        四、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
        五、国内对空间正义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文明的研究
    第五节 对文明和空间的关系研究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空间和文明
    第一节 文明概述
        一、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变迁
        二、文明的生成机制
        三、生产力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第二节 空间概论
        一、空间概念的历史嬗变
        二、人的本质:社会性与空间性的统一体
        三、生产力和交往的空间机理
    第三节 文明与空间的历史演变及相互作用
        一、每一个文明都是空间的扩展
        二、全球化的空间扩展引领人类文明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全球化条件下文明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
        四、城市空间——人类文明的空间枢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文明与空间之维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确立
        二、资本的空间运行逻辑
    第二节 资本主义文明的空间变迁
        一、人类文明生存空间的扩展
        二、政治空间的互动逻辑
        三、物化的精神空间
        四、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空间矛盾的根源
    第三节 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
        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创立
        三、扩展了人类价值空间
        四、与科学技术发展互为相关
        五、开创世界历史的主体作用
        六、为实现共产主义文明提供了无产阶级主体力量
    第四节 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探寻
        一、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假幻象批判
        二、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展对封建文明的解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文明和空间之维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明是真正的普遍的文明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辨析
        二、社会主义文明是“真正的普遍的”文明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
        一、形成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空间原因及其规律
        二、资本空间逻辑对社会主义文明生成的价值空间影响
        三、社会主义文明的空间发展形态
    第三节 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空间替代路径
        一、世界文明转型的呼唤
        二、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
        三、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文明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化视域下的文明和空间之维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解析全球化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时空观
        二、“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和全球化的关系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空间压缩”
        四、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
    第二节 全球化的文明意蕴
        一、全球化文明时代的进步
        二、全球化的内在文明要求
        三、全球时代的文明对话
    第三节 全球化的文明挑战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
        二、全球化文明时代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
    第四节 全球化中的新型文明
        一、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和新型全球化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走向文明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相关概念的基本规定
        2.1.1 必须从内涵上把它和现代性联系起来
        2.1.2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后结果将是所有民族及其特性的自行消亡
        2.1.3 世界历史进程中单个国家内部行为外溢对其他民族国家的重大后果
        2.1.4 民族国家充分的主动性受限而服从于世界历史进程
        2.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2.2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阐释
        2.2.1 大工业的社会性和资本的扩张性
        2.2.2 交往的普遍发展
        2.2.3 科学技术的作用
    2.3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2.3.1 全球化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2.3.2 全球化是一个总体性、普遍性的概念
        2.3.3 “全球化”与“跨国化”概念的区别
        2.3.4 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向全世界的扩展
        2.3.5 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3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超越
    3.1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3.1.1 全球化伴生概念: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
        3.1.2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现实反思
    3.2 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3.2.1 地区冲突与难民危机
        3.2.2 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
        3.2.3 生态安全危机
        3.2.4 网络信息空间的冲突
    3.3 全球治理方案的探索
        3.3.1 西方霸权理论体系的衰落
        3.3.2 回应和破解文明冲突的理论
    3.4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3.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进程
        3.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意义
第4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系
    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4.1.1 经济共享: 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
        4.1.2 政治协商: 平等互信的国际秩序
        4.1.3 文化承认: 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4.1.4 生态一体: 同呼吸共命运的绿色世界
        4.1.5 共建共享: 全球网络安全与互信
    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
        4.2.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理论之声
        4.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思想之魂
        4.2.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理想之光
第5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
    5.1 “一带一路”筑牢经济共赢基础
        5.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目标
        5.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实施
        5.1.3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作用
        5.1.4 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组织助推“一带一路”的发展
    5.2 和平外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5.2.1 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
        5.2.2 在和平外交上彰显中国特色
        5.2.3 在国家安全上倡导国际安全观
    5.3 文化自信建构共同体话语体系
        5.3.1 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
        5.3.2 文化自信构建的理论支撑
    5.4 倡导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文明
        5.4.1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5.4.2 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5.5 网络空间主权主导大数据联通
        5.5.1 网络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5.5.2 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
        5.5.3 网络空间主权的维护主导
第6章 结论
    6.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6.2 中国全球治理改革方案与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区别
    6.3 “一带一路”建设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9)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四、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的西方文化思潮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概貌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渊源
        一、“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领导权
        二、“民族文化”理论的民族性
        三、“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
        四、“文明冲突”论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谱系
        一、萨义德的“东方”解构与文化反“中心”姿态
        二、斯皮瓦克“属下”、“认知暴力”及女性“他者”的弱势立场关注
        三、霍米·巴巴“文化杂糅”的文化互动性与文化身份认同
    第四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主题与特质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关系”主题研究
        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抵抗-批判特质
        三、后殖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第二章 文化霸权压抑与本土文化重建
    第一节 本土文化重建的阻力:资本主义文化霸权
        一、“欧洲中心论”与文化霸权的话语转型
        二、现代文化扩张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改写
        三、传播权力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化
    第二节 文化重建的困境:“他者”之问
        一、“他者”概念的历史语境
        二、“他者”解构性与去“中心”化的方法论建构
    第三节 本土文化重建的中国文化语境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二、文化重建中的“国民性”问题
        三、文化重建的条件性因素问题
        四、“中心”之外的多元选择问题
第三章 全球化趋势与异质文化冲突
    第一节 构成文化冲突的因素
        一、文化冲突的思想、历史转型考量
        二、文化冲突中“人”之主体性需求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的诱发可能
        一、文化的民族性对主权、利益意识的强化
        二、文化的开放性的双刃剑效应
        三、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四、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的碰撞
    第三节 文化冲突起因的认识差异
        一、文化冲突的源起与“现代”冲击
        二、文化冲突的情感辨识与历史发展观
    第四节 化解文化冲突的“和”与“不同”
        一、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的互动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相异诠释
        三、不同历史语境下“和而不同”的理论局限
        四、修“和”之短以化冲突之“不同”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与“自我”文化认同
    第一节 “现代”文化控制借助全球化加速演变
        一、文化全球化“现代”意蕴与民族文化“自我”
        二、文化控制模式的“帝国”演变
    第二节 文化认同内涵与“他者”幻象
        一、文化认同及“现代”认同的单一性
        二、文化认同与“东方”“他者”的局限
    第三节 文化认同危机与化解
        一、自我认同危机引发“自我”重建诉求
        二、他者认同危机提供“差异他者”反向借鉴
        三、化解危机的探索与创建“新型文化”
第五章 东西方文化对话与重树民族文化自信
    第一节 文化自信“何以实现”
        一、文化自信的主体性、信念导向性与融合性
        二、文化自信的驱动因素与文化重建
    第二节 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建构
        一、文化身份确认的“他者”性与“自我”追寻
        二、中西“他者”互视下的文化身份迁移
        三、发挥文化主体作用的中国诠释
    第三节 知识分子功能与民族文化自信
        一、“知识分子”文化功能与批判性“自我”确认
        二、精神守望与“边缘”位置的文化选择
        三、文化主体能动性与重树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当今中国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拟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性影响
        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世界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欧洲古代朴素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欧洲近代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探索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历程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酝酿阶段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阶段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世界历史的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概念及其特征的界定
        一、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二、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概念特征的界定
    第二节 世界历史生成的历史前提
        一、封建社会的地域历史性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性
    第三节 世界历史的肇始及其生成的时间节点
        一、资本主义时代开启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开创世界历史
    第四节 世界历史生成的动力机制及其运行的复杂性
        一、世界历史生成的经济动因
        二、世界历史生成的政治动因
        三、世界历史生成的文化动因
        四、世界历史生成动力机制运行的复杂性
    第五节 世界历史生成的路径机制
        一、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博弈
        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博弈
    第六节 世界历史生成的多重维度
        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人的地域性存在向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变的历史过程
    第七节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人的异化性的生存状态
        一、人类一直未能摆脱自身异化性的生存状态
        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人的异化性的生存状态
第四章 世界历史发展的共产主义转向
    第一节 世界历史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推进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丧失
        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世界历史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推进的现实性
        一、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创造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锻造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主体
        三、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契机
        四、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共产主义转向
    第三节 世界历史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推进的现实路径
        一、资本主义文明国家同时革命论
        二、前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发展跨越论
    第四节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具有一致性
        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第一节 唯物史观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作用
        一、奠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促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革命性变革
        三、赋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特殊品质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唯物史观的作用
        一、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过程中论证唯物史观
        二、从世界历史高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从世界历史视角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各国特殊道路的关系
第六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中国的意义
    第一节 提供审视当今中国最近百余年历史的世界历史视野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防止和平演变
    第二节 提供判明当今中国国际环境的理论武器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逆全球化现象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崛起
        三、传统全球化向着新型全球化的方向转变
    第三节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中国的全球化实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下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开放大势[J].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 中国金融, 2021(23)
  • [2]当代经济全球化:崩溃抑或重生?——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J]. 罗皓文,赵晓磊,王煜. 世界经济研究, 2021(10)
  • [3]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D]. 林丁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 侯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高思. 辽宁大学, 2020(01)
  • [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刘冠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文明与空间:历史演变与现实逻辑[D]. 边莉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08)
  •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 卢霄. 东北大学, 2019(12)
  • [9]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 蒋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当今中国的意义[D]. 李相军. 华侨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