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杂种优势的生物技术预测及杂种组合筛选”通过省级鉴定

“猪杂种优势的生物技术预测及杂种组合筛选”通过省级鉴定

一、“生物技术预测猪的杂种优势及筛选杂优组合”通过省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孙浩[1](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撒坝猪是原产于我国云南地区的知名地方品种。在云南地方品种中,撒坝猪具有繁殖力高、体型大等优良生产特性。然而,对于撒坝猪优良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一直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并且在撒坝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缺乏分子层面的技术指导。因此,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来获取基因组信息,并以此对撒坝猪的种质特性及保护和利用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简化测序技术平台GGRS(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对包括撒坝猪在内的7个云南地方品种/品系进行了基因型分型,并结合已有的西方引进品种和江、浙、沪地区部分品种共940个个体的数据,通过群体遗传结构、群体进化和群体混杂等分析方法,揭示了撒坝猪具有独特的遗传基础。撒坝猪与云南其他地方品种呈现中等分化程度,与西方引进品种呈现高度分化程度。在所有的群体中,撒坝猪与大河猪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云南其他地方群体相比,撒坝猪与江、浙、沪地区品种的遗传关系最近。(2)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研究:为了探究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开展了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本研究利用人类增强子和疾病的研究信息,在猪基因组层面开展了增强子的预测,并构建了ETph数据库。在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中,检测到了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如PRL、ADRA1B)和增强子。在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中,发现了22个撒坝猪独有的且未经报道的遗传标记。本研究提出了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来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策略,并针对基因组这种高维度变量的数据类型,开发了能简化PLS运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基于模拟的和真实的基因型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fast PLS具有明显的计算优越性,且比常用的遗传差异检测方法(FST)具有更高的检测效力。利用开发的fast PLS方法,检测到了与生长(IGF1R)、体型(LTBP2)、肉质(PHKG1、LEP)和繁殖(BMP7)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及信号通路。(3)撒坝猪的保种分析:为了评估撒坝猪的群体现状与保种效果,对撒坝猪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云南地方猪种整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撒坝猪仅次于迪庆藏猪。比较基于分子标记构建的群体系谱结构,结果显示在全基因组层面上撒坝猪的群体结构分布以及选种均较为合理,但在繁殖性状水平上的选种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建议在对有特定遗传特性的品种进行保护时,应结合全基因组标记和性状特异标记,综合评估群体遗传结构、设计保种方案。同时,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也发现,在真实的遗传情况下,基于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假定,会低估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类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4)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基于全基因组和性状特异的遗传标记,本研究对撒坝猪与引进品种开展了杂种优势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杜撒和杜大撒杂交模式可作为后续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和三元杂交模式。结合滇撒猪配套系的配套模式,发现了其亲本群体在毛色(KIT)、生长(IGF1R)、繁殖(ESR1、FSHB、BMP7)和肉质(FTO)等方面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基因组信息,发现撒坝猪具有遗传上的独特性,挖掘到了与撒坝猪体型大、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发现了撒坝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预测了适宜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模式,并发现了滇撒猪配套系亲本间在重要经济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同时,本研究开发了fast PLS研究方法,预测了猪基因组上的增强子,探索了适于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种小规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估计方法,提出了结合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与性状特异标记进行品种保护的保种思路。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也为撒坝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对其他地方品种的评价、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田洪云[2](2016)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文中认为甘蓝型油菜起源于欧洲,于上世纪3040年代分别由欧洲和日本引入中国,目前已成为我国油菜的主要栽培类型。甘蓝型油菜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是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两个重要内容,杂种优势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杂种优势的可利用程度,而配合力的大小则决定了杂交组合亲本的优劣。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是形成杂种优势的基础,对亲本的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近年来,随着杂种优势理论和育种工作的深入研究,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工作正在对植物育种领域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目前,国内外已经对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的方法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广泛利用,然而在油菜上对此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有必要探索出适合油菜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并筛选出合适的测验种,推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工作,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本研究以9个不同地理来源和生态类型的甘蓝型油菜亲本为材料:中双9号(8C108)、中双4号(8C189)和荆油1号(8D129)来自湖北省,甘杂1父本(8C360)、永1(8D153)、秦7父本(8E001)、SH-11(8C343)和6C(8C272)来自陕西省,KS2185(8E019)来自于美国,采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在4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标记对供试亲本进行基因型分析,对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5种不同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亲本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另外对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芸薹属A基因组特异等位基因资源的相互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所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本研究采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在4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9个亲本及其配置的36个杂交种的产量等11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杂交组合小区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秦优7号,其中,最高组合的超标优势(HCK)可以达到24%;中亲优势平均为15.79%,最高达57.85%;超亲优势平均为7.79%,最高达到54.68%。证明所选亲本材料间杂种优势明显,产量表现最高的三个组合分别是8D129×8E001(HCK,23.56%),8C189×8C272(HCK,23.31%)和8D129×8C343(HCK,20.08%),这些强优势的杂交组合有望推荐参加国家及省级区试。所有鉴定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方值和特殊配合力均方值都达到显着水平。除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性状外,其他性状基因型和环境间的互作效应以及一般配合力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而对于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除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外均达到显着水平。另外,所有鉴定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都远大于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亲本8c343、8d129和8d153在小区产量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亲本8c108、8c272和8e019在全株角果数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亲本8c272、8d129、8d153和8e019在每角粒数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亲本8d129、8d153和8e001在千粒重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同时,比较了格林芬算法和杨氏简法两种特殊配合力算法的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2.杂种优势、亲本遗传距离和配合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亲本遗传距离与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利用全部座位计算出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相关性不大,而利用增效座位计算的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相关系数得到很大提高,增效座位遗传距离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的超标优势和一般配合力均呈显着正相关。基于农艺性状计算出的遗传距离与千粒重、含油量的超标优势均呈显着正相关。几乎所有性状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以及超标优势与特殊配合力都呈显着正相关,而且杨氏简法计算出的特殊配合力在产量等性状上与杂种优势相关性更强,更能反映杂种优势。另外,本研究发现双亲一般配合力之和与杂种优势相关很强,可以利用双亲一般配合力之和在亲本一代进行杂种优势预测。3.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划分采用产量特殊配合力法、分子标记法、杂种优势群的特殊和一般配合力法、多性状一般配合力法和杨氏简法特殊配合力法等5种方法,对9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5种方法划分结果不尽相同,基于育种效率评价,产量特殊配合力法和杨氏简法这两种方法要比分子标记法、杂种优势群的一般配合力法以及多性状一般配合力法更为可靠,其中杨氏简法最佳。根据杨氏简法将9个亲本材料划分为以下三个杂种优势群:第一个杂种优势群包括8c108、8c189和8d129;第二个杂种优势群包括8c343、8c360、8e001和8e019;第三个杂种优势群包括8c272和8d153;同时8d129、8c343和8d153分别被确定为三个杂种优势群的测验种,这几个测验种有望在将来用于对其他育种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4.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从已经报道的192对a基因组特异性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5对多态性好的引物,用这些引物扩增127份芸薹属材料,共计扩增出58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从2到7不等,平均3.87条。多态性信息含量值变化范围从0.173到0.831,平均值为0.567。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方差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36.86%,群体间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差异。种群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35,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为0.42,白菜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为0.36,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的分化程度最高。综上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芸薹属A基因组特异等位基因资源的相互利用奠定基础,可以利用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来扩充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

常俊景[3](2013)在《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畜牧业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形成了显着特点和独特的发展优势,秦皇岛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特别是要建立本市的生猪繁育体系和提高杂优猪的比例。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良种的贡献率为平均在45%左右,建设现代猪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猪杂交繁育体系。通过对秦皇岛市取得市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12个种猪场和2个正常运营的种公猪站存栏种猪品种品系结构调查,美系大白母猪占种母猪存栏总量35%,主要作为第一母本,美系长白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26%,主要作为第一父本,美系杜洛克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31%,主要作为终端父本,秦皇岛市种猪基本形成了以美系为主、法系和加系为补充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结构,为建立全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奠定了品种品系基础。按照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分别设置美系长白公猪×美系大白母猪、加系长白公猪×加系大白母猪、法系长白公猪×法系大白母猪3组二元杂交繁殖试验和美系杜洛克公猪×美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加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法系长大二元母猪3组三元杂交繁殖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平均产活仔数和21日龄平均个体重与二元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P<0.05),特别是美杜×美长大组21日龄仔猪平均个体重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表现出较好的泌乳性能。结合国内开展的大量生猪杂交育肥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均优于二元杂交组合,为进一步比较三元杂交各系别间生猪肥育性能的差异性,本研究设置了美杜美长大、美杜加长大、美杜法长大3组育肥试验,测定的头均耗料量、头均日增重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测算头均料肉比指标美杜美长大组比值最小。通过繁殖与育肥试验表明三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借鉴国内开展的大量杂交育肥试验和本研究进行的育肥试验,在秦皇岛地区推广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生猪生产水平。秦皇岛市建立完整的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是以育种场(核心群)为核心、繁殖场(繁殖群)为纽带和商品场(生产群)为基础的宝塔式结构体系,种公猪站和测定站要为繁育体系建立与实施发挥好服务性作用。根据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生产参数和动态模型,按照秦皇岛市“十二五”期间杂优猪发展目标,提出了秦皇岛市年出栏80万头-120万头三元杂交猪的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另外建立组织机构、推广配套技术、加强行业监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做好疫病防控是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建设与推广全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分析效益显着,符合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趋势,是建设秦皇岛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雯[4](2009)在《水稻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以期为杂种优势的预测提供有用的信息。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48个SSR标记,分别对三系杂交稻的汕优系列组合和协优系列组合共14个亲本基因型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研究其双亲遗传距离与F1杂种产量优势的相关关系,探讨利用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杂种优势的可行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4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36个条带,其中129个具有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2.8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69条,多态性比例为94.85%。14个亲本间的SSR标记遗传距离变幅在0.50-0.88之间,平均距离为0.667,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组合是协青早A和7954,他们的遗传距离是0.88;遗传距离最小的组合是协青早A和2DZ057,他们的遗传距离是0.50。2.通过对15个F1组合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每株总粒数、实粒数、有效穗数及穗长的变异系数较高;株高与穗长、每株总粒数与每株实粒数呈显着正相关;每株实粒数与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3.SSR标记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一定遗传距离范围内,杂交水稻的产量与遗传距离呈现正相关。

彭忠华[5](2007)在《玉米贵农318的选育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根据贵州玉米生产需要,拟订育种目标,应用分子标记划分种质类群,建立相应杂种优势模式,根据自交系的来源、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进行杂交组配、鉴定筛选、比较试验、参加区域试验、品种审定、进行玉米品种优化栽培试验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们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7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好的引物对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杂种优势群划分。37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2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6个,平均为3.4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06,33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76-0.876,平均为0.607。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从一批杂交组合中鉴定筛选出优良组合PH-57(贵农318)等10个组合进行比较试验、选育出贵农318参加区域试验并通过审定。运用三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贵农318玉米新品种产量与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及施肥量(N、P、K)等主要栽培因素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式:Y=34.187+1.639X1+3.051X2+2.736X3-0.975X1X2+1.025X1X3+0.975X2X3-0.0297X12-1.039X22-0.060X32,确立了贵农318高产栽培合理的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优化方案:播期为4月/26日,59.55千株/hm2,施用量为478.35kg/hm2;在这一组合措施下,可获得16876.0kg/hm2的最高产量。各因素对贵农318产量的影响是施氮量>插秧规格(密度)>施钾量>施磷量的回归模型。

黄京书[6](2007)在《猪四个候选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之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渗入等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极大地加速了猪遗传改良的进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是寻找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或分子标记。而骨骼肌是动物体内最丰富的组织,其生长发育相关性状是肉用家畜最重要的性状。因此,本研究筛选4个与肌肉生长发育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作为猪生产性状候选基因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本研究发现的4个SNPs标记和21个已报道的微卫星标记探讨了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谷胱甘肽S转移酶M2(Glutathione S-transferasc M2,GSTM2):(1)获得了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三个猪种GSTM2基因编码区序列5’-RACE序列和部分基因组序列。(2)利用CLUSTALW、CDD、Signal P3.0、Prosite等软件对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3)序列比对发现了32个潜在SNPs,其中,第5外显子的C27T突变会导致无义突变(CGA→TGA)从而产生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ranslation terminationcodon,PTC)。(4)建立了第5外显子C27T替换的PCR-TaqⅠ-RFLP基因分型方法,在所检测的7个不同猪群中未发现TT基因型,所有群体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都要高于T等位基因的频率,尤其在大长和长大群体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达到了1而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GSTM2基因型与肥肉率、瘦肥比率、骨率、背膘厚性状以及至第一颈椎胴体长和至第一胸肋胴体长相关极显着,CC基因型的个体比CT基因型的个体具有更低的背膘厚、肥肉率和更高的瘦肥比率、骨率以及胴体长。(6)对第5外显子C27T无义突变进行了无义介导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的可能性分析,发现当猪DNA中该位点存在T等位基因时其cDNA中该位点不存在T等位基因,说明由于PTC的存在,T等位基因所转录的mRNA可能发生了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7)通过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GSTM2在肝和睾丸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脂肪、脾、肺,在肾中表达量较低,在心和胚胎中表达量最低。(8)通过Real-time RT-PCR分析发现在大白和梅山两个品种骨骼肌中,GSTM2的表达量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GSTM2在大白和梅山两个品种中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2.肌联蛋白帽(Titin-cap,TCAP):(1)获得了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三个猪种TCAP基因编码区序列和内含子序列。(2)利用CLUSTALW、CDD、SignalP3.0、Prosite等软件对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3)序列比对发现了4个潜在SNPs,建立了第2外显子G334A替换的ASP基因分型方法,在所检测的7个不同猪群中除了梅山之外,在所有猪群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都要高于A等位基因的频率,尤其在长大群体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达到了1。(4)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TCAP基因型与屠宰率、瘦肉率、6-7腰椎间背膘厚、胸腰椎间背膘厚、臀部平均背膘厚、三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高、眼肌宽、至第一颈椎胴体长、至第一胸肋胴体长,肥肉率、肩部背膘厚、瘦肥比率、失水率、系水力、背最长肌色值、肌内水分等性状显着或极显着相关。(5)通过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TCAP在肌肉、心、肾、胚胎中表达量较高,在脂肪和肺中表达量有所下降,在脾、肝中表达量较低,在子宫、卵巢、胃中不表达。(6)通过Real-timeRT-PCR分析发现TCAP在大白和梅山两个品种骨骼肌中的表达量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初生时表达量极高,60日龄时表达量急剧下降,到120日龄时表达量仍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显。在60日龄和120日龄这两个阶段,TCAP在大白中的表达量比在梅山中高。3.肌动蛋白α2(Actin,Alpha 2,ACTA2):(1)获得了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三个猪种ACTA2基因编码区序列和部分基因组序列。(2)利用CLUSTALW、CDD、Signal P3.0、Prosite等软件对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3)序列比对发现了27个潜在SNPs,建立了第2内含子C1554T替换的PCR-HinfⅠ-RFLP基因分型方法,在所检测的7个不同猪群中大白群体C等位基因的频率要低于T等位基因的频率,梅大群体中C等位基因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相同,其他群体中均是C等位基因频率要高于T等位基因的频率。(4)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ACTA2基因型与皮率、肩部背膘厚、肥肉率、瘦肉率、臀部平均背膘厚、眼肌高、股二头肌pH和肌内脂肪显着或极显着相关,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瘦肉率以及更低的肥肉率和背膘厚。(5)通过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ACTA2在肌肉、子宫、肾中表达量较高,在胚胎、脾、卵巢、胃、肺中表达量有所下降,在心中表达量较低,在脂肪、肝中表达量最低。(6)通过Real-time RT-PCR分析发现ACTA2在大白和梅山两个品种骨骼肌中的表达量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在各个阶段,梅山中的表达量都比大白中的表达量要高。4.双特异性磷酸酶13(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3,DUSP13):(1)获得了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三个猪种DUSP13基因部分cDNA序列和部分基因组序列。(2)利用CLUSTALW、CDD、Signal P3.0、Prosite等软件对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了预测和分析。(3)序列比对发现了16个潜在SNPs,建立了第1内含子T302C替换的PCR-HinfⅠ-RFLP基因分型方法,在所检测的7个不同猪群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都要高于C等位基因的频率。(4)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DUSP13基因型与屠宰率、眼肌高、眼肌宽、瘦肥比率、肥肉率、瘦肉率、背最长肌大理石纹、股二头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显着或极显着相关。(5)通过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DUSP13在肌肉、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在肾、肺中表达量有所下降,在胚胎、子宫、心、脾、脂肪、肝中表达量较低,在胃中表达量最低。(6)通过Real-time RT-PCR分析DUSP13基因在不同品种、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大白品种中,1日龄时DUSP13表达量最高,到60日龄时表达量急剧降低,120日龄时表达量又有所上升。而在梅山品种中,DUSP13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在60日龄时,DUSP13在梅山中的表达量要比在大白中高,而在120日龄时,大白中的表达量又比梅山中高。5.分子标记与性状杂种优势的单标记分析:在大长+长大,大梅+梅大群体中对1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单标记分析,发现了在两个群体中共有的极显着意义标记位点:SWR2516(眼肌面积);SW2408和S0165(皮率);SW2185,SW2021和SW1443(瘦肉率);SW1879(初生重);SW2185(料肉比);SW1879(平均背膘厚)。6.个体杂合度与性状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在大长+长大和大梅+梅大群体中进行了个体杂合度与性状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结果在两个群体中,个体杂合度与初生重杂种优势都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另外,个体杂合度与平均背膘厚杂种优势在大长+长大群体中也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其他性状杂种优势与个体杂合度在两群体中都没有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且这些非显着的相关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7.不同个体杂合度水平间杂种优势的差异:在大长+长大和大梅+梅大群体中对杂种优势在不同个体杂合度水平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在两个群体中,皮率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的个体杂合度水平间都表现出极显着的差异,另外,在大梅+梅大群体中,骨率、初生重、日增重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的个体杂合度水平间差异显着。所研究的大部分性状杂种优势在大梅+梅大群体中都有随个体杂合度水平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张树敏[7](2007)在《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细胞遗传特性和分子遗传特性。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明显。通过对遗传参数的分析发现,松辽黑猪的繁殖性状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对相关系数的统计,发现断奶窝重可以作为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参考指标,而生长性状不宜以表型相关为主要手段。本研究还分析了松辽黑猪血液的生理生化的相关指标以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松辽黑猪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处于资料介绍的正常范围之内。通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得知,日增重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瘦肉率与肌苷呈负相关、臀腿比例也与肌苷呈负相关。同时,检测了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所检测的13个蛋白位点中,9个具有多态性。对松辽黑猪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分析显示,松辽黑猪的群体遗传变异较大。在蛋白位点对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中,发现了较明显的规律。通过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等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野×松×松为最佳杂交组合。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细胞遗传特性。松辽黑猪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C带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为圆形,其多态性与资料报道的家猪类似。对松辽黑猪的分子遗传特性分析中,测定了IGF-1基因外显子4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松辽黑猪H-FABP基因5’上游控制序列与内含子II多态性位点与IMF的相关分析、松辽黑猪ob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胴体肉质形状相关性和FSH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等研究

刘昌林[8](2007)在《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入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黑安格斯牛、红安格斯牛、金黄阿奎顿牛、劳莱恩牛、海福特牛、德国黄牛等8个肉用品种及肉乳兼用品种冻精或种公牛与本地黄牛(川南山地黄牛)杂交,通过对本地黄牛及其与引进品种的杂交后代初生、3、6、12、18、24月龄的生长发育性状的测定,研究不同杂交细合对本地黄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计算超亲优势。选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这8个引入品种以及川南山地黄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通过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的关系,探索肉牛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长发育性状方面,杂种牛的体尺体重均高于川南山地黄牛。在整个测定期内体重增长速度较快的为海杂牛、西杂牛、红杂牛和德杂牛,体高总体增长较快的为海杂牛和西杂牛,体斜长总体增长较快的为西杂牛、海杂牛、红杂牛和德杂牛,体直长总体增长较快的为海杂牛和西杂牛,胸围和管围总体增长较快的是西杂牛、海杂牛和红杂牛。总的看来,用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和红安格斯牛改良川南山地黄牛体尺体重效果较好。(2)11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为7.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069~4.9912,每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566~0.4098,各位点平均杂合度为0.6854~0.7918,各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591~0.8413。(3)川南山地黄牛遗传一致性低,11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8413。(4)根据11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种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种群之间的标准遗传距离。川南山地黄牛与引进品种的遗传距离大小依次是:黑安格斯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劳莱恩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和金黄阿奎顿牛,分别为0.5068、0.3257、0.2910、0.2409、0.2082、0.1500、0.1447和0.1009。并且对部分群体进行聚类:西门塔尔牛与德国黄牛聚为一类,再与本地黄牛聚为第二类,然后与红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聚为第三和第四类,最后与黑安格斯牛聚在一起。(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微卫星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rs=0.16071(P>0.05),等级相关不显着。(6)采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综合评定方法对各杂交组合优劣进行评估,三峡库区肉牛杂交组合优劣的排序(以父本为代表)为:海福特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金黄阿奎顿牛、黑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德国黄牛和劳莱恩牛。

李应生[9](2007)在《利用微卫星标记预测鸡的杂种优势》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安卡红肉鸡(A),新罗曼蛋鸡(B),玫瑰冠鸡(C)为亲本,构建了9个组合试验鸡群,对每个试验组进行了生长性状和屠体性状的测定,计算各个杂交组合各生产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同时选用8对微卫星引物(ADL298,MCW288,ADL176,MCW255,ADL183,ADL328, MCW148, LEI134),分析了九个杂交组合(AA,AB,AC,BB,BA,BC,CC,CA,CB)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基因杂合度等群体遗传变异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微卫星标记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平均每个座位可检测到6.375个等位基因,其中ADL183和ADL176最多,为9个等位基因,MCW148和MCW288较少,为4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713。实际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杂交组合AB和AC(安卡红×新罗曼,安卡红×玫瑰冠)的周生长速度(体重)指标表现出良好的杂交效应;杂交组合AB,AC和CA(4周龄)的各体尺指标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在胫长(SC),胸宽(CW)和胸深(CD)指标较明显;杂交组合AB,AC(8周龄)在胫围(SP),胸围(CT)和胸宽上表现杂种优势;9周龄时肌肉品质各指标的测定中,组合AB和AC在熟肉率(CRM),肌肉脂肪含量(MPC)和系水率(WLR)指标上表现杂种优势。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本试验检测到对六种杂交组合的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率有显着影响的微卫星标记有MCW225, MCW288,ADL176,ADL298,ADL328和LEI134。MCW225对初生重(H0),第4周(H4)、8周龄体重(H8);MCW288对第2周(H2)、3周龄体重(H3);ADL176对8周龄胸深;ADL298对4周龄胫长,8周龄胸深,胸宽有显着性影响;ADL328对4周龄胸深,8周龄胸围、体斜长(BC)、胸宽有显着性影响;LEI134对8周龄体斜长、9周龄肌肉脂肪含量、系水率均有显着性影响。根据遗传距离分析群体间杂种优势可知,玫瑰冠鸡与安卡红肉鸡的遗传距离最大,与新罗曼鸡遗传距离较小,玫瑰冠鸡与安卡红肉鸡的杂种优势大于新罗曼蛋鸡。分析得出AB,AC杂交效果较好,与实际检测结果相符。本研究通过实际测定安卡红肉鸡,新罗曼蛋鸡,玫瑰冠鸡的杂交效果与理论预测的杂种优势进行比较,得出同样的结果,说明用微卫星DNA多态性预测鸡的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是可行的。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预测鸡杂种优势即快速又节省成本,将对今后鸡的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查仁明[10](2007)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不断增长、可利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导致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杂种优势的利用已成为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30年代玉米杂种优势得到有效利用以来,玉米、水稻、油菜、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和许多蔬菜作物杂种优势的广泛利用,已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杂种优势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常规育种中人们常通过配合力测定来研究杂种优势,但大量的测交和田间评价耗时费力,易受环境的影响,并缺乏预见性,这给杂种优势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早期人们尝试利用形态指标、生化标记等方法来预测杂种优势,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预测准确性不高。自20世纪80年代分子标记技术问世以来,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年来,预测杂种优势已成为分子标记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借助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结合NCⅡ设计等方法预测杂种优势。目前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多数研究者用所有标记位点来预测杂种优势。在杂种优势的多基因系统中,每个基因的作用大小不同、而且作用性质也可能不同,有些基因对杂种优势具有增加的作用,而有些基因则具有降低的作用,如果不将二者加以区分而混合进行预测,一方面二者将相互抵消,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环境下相关性质相反的情况,这是导致不同研究者结论不同,有的认为可以预测,多数认为不能预测的重要原因。张启发等提出阳性标记的概念并应用于杂种优势研究,一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因材料和环境而存在差异。二、只分析了分子标记与性状的相关,而没有做真正意义上的预测。由于不同的研究材料和不同的性状所得到的结果都存在极大差异,对某些实验材料存在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高度相关时,亲本组合变化后不一定仍高度相关,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可能受材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本研究用两套籼型杂交水稻NCⅡF1和亲本,分别在重庆和四川泸州两个不同环境下进行试验,结合SSR和AFLP技术,通过阳性和增效位点筛选,以探讨分子标记,特别是增效位点在不同材料、不同试验环境下用于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行性和可移植性,为杂种优势的准确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时期水稻主要不育系、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变化杂交水稻成功配套30年来,我国培育出了大量优良的野败型恢复系和不育系。但对不同年代的恢复系内、不育系内及不同年代的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还未见系统研究报道,而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我国水稻亲本育种历程中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变化趋势,对提高杂交水稻亲本的选择效率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选用31对AFLP引物和174对SSR引物,检测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使用的19个野败型恢复系和13个不育系(32个水稻材料为本研究中两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亲本)的遗传差异,并对不同时期恢复系内、不育系内、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等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1)基于标记(AFLP,535条多态性带;SSR,550条差异带)和性状(15个)两种聚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区分上一致,而在恢复系内和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检测上有较大差异。(2)我国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不育系与恢复系间>恢复系内>不育系内,不育系与恢复系间较大的遗传差异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基础。(3)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以早期小于中期、近期,其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一直徘徊不前的变化趋势一致。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可为杂交育种中恢复系的选择提供参考。(4)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后期大于前期,但它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前、后期不显着。引入或改良不育系和恢复系,是杂交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迫切需要。2.亲本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对其F1产量性状值的预测利用AFLP、SSR两种标记,结合在重庆和泸州两个环境试验的两套不完全双列杂交(7×10和9×9)(母本×父本)籼型水稻组合,利用F1性状值对标记位点进行筛选(二组法),获得与性状有关的阳性位点、增效位点,进一步分析了亲本一般遗传距离、阳性遗传距离、增效遗传距离与F1性状值的相关性,同时对相同环境下不同亲本组合、不同环境下相同亲本组合、亲本部分相同组合F1性状值进行了预测。(5)亲本一般遗传距离与F17个产量性状不相关或相关性不高,不能用所有标记位点来预测F1性状值。(6)阳性遗传距离与性状相关性有所提高,但套间和环境间性状预测效果均差,达不到预测要求。(7)增效遗传距离与性状的相关性很好,7个性状相关系数均值在0.7以上,环境间性状预测较为理想(单株粒重除外),预测水平在0.6以上,但对套间性状的预测不理想。(8)对2套亲本部分相同组合——固定恢复系组合、固定不育系组合,阳性位点预测效果不理想,而增效位点预测效果有很大提高,对固定恢复系组合预测效果总体好于对固定不育系组合的预测。其中两种标记合并后的增效位点对固定恢复系组合的有效穗数的预测水平在0.7以上,对固定恢复系组合结实率、单穗重,对固定不育系组合结实率的预测也在0.6以上。对固定亲本组合部分性状预测达到了可利用的水平,因此,各育种单位可用本单位的骨干恢复系、不育系亲本建立预测模型,减少育种的盲目性。3.标记型值对F1产量性状值的预测通过三组法筛选,获得了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阳性位点中,一些只有加性效应,一些只有显性效应,一些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利用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亲本的标记型(0或1),可推导出杂交组合的标记型(1/1,1/0,0/0),进而得到组合在每个标记位点的效应值,用双列组合产量性状值和组合标记位点的效应值对阳性、增效位点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预测模型。(9)预测模型中,杂种标记型值与性状的相关性很高,高于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性状值的相关,前者的相关系数在0.9左右,其中相关系数最小的单株粒重也在0.7以上。(10)预测模型对亲本完全不同的组合产量性状值预测,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的效果均差。对产量性状的预测,相关性数约2/5达到显着,但其中1/3负相关。(11)总体来看,对固定不育系组合的预测效果低于对固定恢复系组合的预测,对7个产量构成性状平均预测水平分别为0.29和0.50。(12)在利用标记型值对固定亲本组合的预测中,阳性位点与增效位点的总体效果相近,而用遗传距离预测时,增效位点的预测效果远远好于阳性位点,说明通过逐步回归,去除了阳性位点中的部分干扰位点,提高了阳性位点的预测准确性。

二、“生物技术预测猪的杂种优势及筛选杂优组合”通过省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技术预测猪的杂种优势及筛选杂优组合”通过省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部分略缩语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撒坝猪概况
        1.2.1 产地与命名
        1.2.2 起源与历史记录
        1.2.3 群体规模变化
        1.2.4 体型外貌
        1.2.5 生产性能
        1.2.6 撒坝猪在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的地位
        1.2.7 撒坝猪种质遗传特性的研究概况
        1.2.8 撒坝猪的保种概况
        1.2.9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概况
    1.3 猪种质特性的分子研究策略
        1.3.1 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1.3.2 选择信号分析
        1.3.3 功能注释
    1.4 猪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
        1.4.1 猪遗传资源危机
        1.4.2 地方品种的保护策略
        1.4.3 遗传多样性评估
        1.4.4 群体遗传结构
        1.4.5 保种群保种效果评估
    1.5 猪遗传资源利用的研究
        1.5.1 品种选育
        1.5.2 杂交利用
        1.5.3 医学模式动物开发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简化基因组测序
        2.1.3 测序数据分析
        2.1.4 SNP检测
        2.1.5 群体系统进化树
        2.1.6 群体遗传结构
        2.1.7 群体混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GRS的模拟酶切结果
        2.2.2 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2.2.3 群体系统进化树
        2.2.4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2.2.5 群体混杂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新方法——fast PLS
    3.1 方法
        3.1.1 基于PLS的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方法
        3.1.2 简化PLS计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
        3.1.3 基于R语言的fast PLS软件包开发
        3.1.4 模拟分析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1.5 模拟比较fastPLS与 F_(ST)的检测效果
        3.1.6 应用 fastPLS 检测 CEU 与 TSI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ast PLS程序包及其使用说明
        3.2.2 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2.3 fast PLS用于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的效果
        3.2.4 CEU与 TSI群体的遗传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4 撒坝猪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特异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4.1.2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检测
        4.1.3 候选基因组区域的功能注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撒坝猪群体内选择信号
        4.2.2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结果
        4.2.3 猪功能注释信息挖掘
        4.2.4 功能注释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撒坝猪的保种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遗传多样性检测
        5.1.3 近交系数估计
        5.1.4 分子系谱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估计
        5.2.2 全局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3 繁殖性状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4 撒坝猪分子系谱
    5.3 讨论
    5.4 小结
6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杂种优势预测
        6.1.2 大长撒配套模式遗传基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种优势预测
        6.2.2 大长撒模式遗传基础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附录2 论文中的附图
    附录3 论文中的其他附件
    附录4 小样本群体期望杂合度的估计方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2)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形成机制
        1.1.1 显性假说
        1.1.2 超显性假说
        1.1.3 上位性假说
        1.1.4 其他的机制解释
    1.2 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1.2.1 数量遗传学法
        1.2.2 生理生化法
        1.2.3 DNA分子标记法
    1.3 芸薹属作物种间杂种优势研究
    1.4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构建
        1.4.1 构建杂种优势群的方法研究
        1.4.2 油菜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与安排
        2.1.3 田间农艺性状记载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联合方差分析
        2.2.2 配合力分析
        2.2.3 杂种优势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以及田间性状调查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SSR标记
        3.1.4 SRAP标记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
        3.2.2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研究
    3.3 讨论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及其划分方法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效果的比较
        4.2.2 甘蓝型油菜测验种的筛选
    4.3 讨论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态性A基因组特异SSR引物的筛选及分析
        5.2.2 聚类分析
        5.2.3 主成分分析
        5.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5.2.5 分子方差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1.1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6.1.2 亲本遗传距离、杂种优势和配合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6.1.3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划分
        6.1.4 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1.1.2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3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1.2 国内外种猪品种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主要推广与应用种猪品种
        1.2.2 国内外生猪杂交利用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生猪繁育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秦皇岛市种猪场品种结构调查
    2.1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公猪品种结构调查
        2.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母猪品种结构调查
        2.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与育肥试验
    3.1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品种品系杂交育肥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
    4.1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构成
        4.1.1 育种场(核心群)
        4.1.2 繁育场(繁殖群)
        4.1.3 商品场(生产群)
        4.1.4 种公猪站
        4.1.5 种猪性能测定站
    4.2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模式
        4.2.1 杂交组合模式
        4.2.2 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参数
        4.2.3 动态模型
        4.2.4 各层次母猪群比例分布
    4.3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内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
        4.3.1 商品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3.2 繁育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3.3 核心育种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3.4 种公猪站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4.4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保障措施
        4.4.1 建立组织机构
        4.4.2 推广配套技术
        4.4.3 加强行业监管
        4.4.4 加大资金投入
        4.4.5 强化品牌建设
        4.4.6 做好疫病防控
第五章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推广问题
        6.1.2 区域问题
        6.1.3 运营问题
    6.2 结论
        6.2.1 秦皇岛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种猪品种基础
        6.2.2 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适宜秦皇岛市推广应用
        6.2.3 建立了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6.2.4 建立和推广繁育体系能够提高秦皇岛市生猪产业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水稻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DNA 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1.1 RFLP 标记
        1.1.2 RAPD 标记
        1.1.3 AFLP 标记
        1.1.4 SSR 标记
    1.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1.2.1 杂种优势及其在水稻上的利用
        1.2.2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仪器设备及耗材
        2.1.3 试剂和溶液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室内测产、考种
        2.2.3 SSR 分子标记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1 亲本遗传差异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2.3.2 农艺性状的数据统计及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遗传差异分析
        3.1.1 杂交稻亲本总DNA 的提取
        3.1.2 SSR 分子标记
        3.1.3 亲本遗传距离
    3.2 杂种优势分析
        3.2.1 杂种性状表现及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3.2.2 亲本遗传距离与F1 主要产量性状的关系
4 讨论
    4.1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问题
    4.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预测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SSR 引物序列
附录B:亲本SSR 引物标记结果0-1 表
附录C:杂交种的性状统计表
附录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致谢
个人简介

(5)玉米贵农318的选育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依据
    1.3 选题的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田间试验设计
    2.4 研究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贵农318选育
        3.1.1 育种目标的确定
        3.1.2 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3 玉米杂交组合的鉴定与筛选
        3.1.4 玉米杂交组合的比较试验
        3.1.5 贵农318的选育报告
    3.2 玉米贵农318优化栽培试验
        3.2.1 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
        3.2.2 产量与因素间回归数学模型的建立
        3.2.3 回归数学模型的统计性检验
        3.2.4 各因素与产量之间的效应分析
        3.2.5 贵农318超高产理论的优化方案
4 结果与讨论
    4.1 通过育种筛选出适宜贵州种植的品种-贵农318
    4.2 建立了贵农318优化栽培模式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猪四个候选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资源家系测定性状的英文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猪肌肉生长发育及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2.1 已明确的主效基因
        2.2 其它候选基因
    3 拟分离基因的研究现状
        3.1 谷胱甘肽S转移酶M2(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2,GSTM2)
        3.2 肌联蛋白帽(Titin-cap,TCAP)
        3.3 肌动蛋白a2(Actin,Alpha 2,ACTA2)
        3.4 双特异性磷酸酶13(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3,DUSP13)
    4. 电脑克隆在分离新基因中的应用
    5.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5.1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5.2 通过分子标记研究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5.3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6.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四个候选基因的分离、鉴定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样品和性状测定
        2.1.1 DNA样品
        2.1.2 组织样品
        2.1.3 性状测定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主要药品及试剂
        2.4 缓冲液和常用试剂的配制
    3 试验方法
        3.1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基因组DNA的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3.3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和SMART cDNA的合成
        3.3.1 总RNA的提取
        3.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3.3.3 SMART cDNA的合成
        3.4 候选基因cDNA的分离
        3.4.1 利用电子克隆策略设计引物
        3.4.2 RT-PCR方法扩增cDNA
        3.4.3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克隆和测序
        3.4.4 RACE-PCR
        3.5 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6 候选基因基因组序列的分离及SNPs研究
        3.6.1 引物设计
        3.6.2 PCR反应
        3.6.3 PCR产物回收、纯化和克隆测序
        3.6.4 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6.5 候选基因部分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3.7 统计分析
        3.7.1 分子标记在不同猪种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计算
        3.7.2 分子标记的基因效应分析
        3.8 表达谱分析
        3.8.1 RT-PCR组织表达谱分析
        3.8.2 Real-time RT-PCR不同品种、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的表达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猪GSTM2基因
        4.1.1 总RNA的提取
        4.1.2 猪GSTM2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4.1.3 猪GSTM2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4.1.4 猪GSTM2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5 猪GSTM2基因的SNPs研究
        4.1.6 猪GSTM2基因存在无义介导mRNA降解的可能性分析
        4.1.7 猪GSTM2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4.2 猪TCAP基因
        4.2.1 猪TCAP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4.2.2 猪TCAP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猪TCAP基因的SNPs研究
        4.2.4 猪TCAP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4.3 猪ACTA2基因
        4.3.1 猪ACTA2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4.3.2 猪ACTA2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4.3.3 猪ACTA2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4 猪ACTA2基因的SNPs研究
        4.3.5 猪ACTA2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4.4 猪DUSP13基因
        4.4.1 猪DUSP13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4.4.2 猪DUSP13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4.4.3 猪DUSP13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4 猪DUSP13基因的SNPs研究
        4.4.5 猪DUSP13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5 讨论
        5.1 利用电子克隆策略分离猪新基因
        5.2 猪与其他物种基因组和氨基酸的保守性
        5.3 关于SNPs的生物学效应
        5.4 关于ASP技术与多态检测方法
        5.5 分子标记在不同猪群间基因频率分布
        5.6 分子标记的遗传效应分析
        5.7 组织表达谱分析
        5.8 基因在不同品种、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的Real-time表达分析
        5.9 关于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
第四章 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猪群和性状测定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3 试验方法
        3.1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引物
        3.2 分子标记在试验猪群中的基因分型
        3.2.1 GSTM2、ACTA2、DUSP13的PCR-RFLP基因分型和TCAP-ASP基因分型
        3.2.2 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
        3.3 统计分析
        3.3.1 杂种优势的计算
        3.3.2 个体位点杂合度的计算
        3.3.3 标记位点对性状杂种优势的单标记分析
        3.3.4 个体杂合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3.3.5 不同个体杂合度水平间杂种优势的差异
    4 结果与分析
        4.1 微卫星标记PCR扩增和电泳结果
        4.2 单标记分析结果
        4.3 个体杂合度与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4.4 不同个体杂合度水平间杂种优势的差异
    5 讨论
        5.1 关于单标记分析
        5.2 关于个体杂合度与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5.3 关于不同个体杂合度水平间杂种优势的差异
小结
    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种资源、种质特性及研究方法
        1 猪种资源的现状和分布
        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3 引入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4 中国猪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国内外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和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遗传标记、染色体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1 遗传标记
        2 染色体研究进展
        3 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第三章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在猪育种上的应用现状
        1 影响猪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 QTL
        2 影响肉质性状及生长的主效基因
        3 已发现的 QTL
        4 标记辅助选择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研究
        1 松辽黑猪繁殖性能的研究
        2 松辽黑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3 松辽黑猪屠宰性能的测定
        4 松辽黑猪肉质品质的测定
        5 繁殖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6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7 松辽黑猪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8 总结
    第二章 松辽黑猪血液理化指标及蛋白质多态性研究
        1 松辽黑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2 松辽黑猪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及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三章 松辽黑猪细胞遗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松辽黑猪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
        1 松辽黑猪IGF-Ⅰ基因外显子4 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
        2 松辽黑猪H-FABP 基因的5’上游调控序列与内含子II 多态性位点 IMF 的相关分析
        3 松辽黑猪ob 基因多态性位点及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 松辽黑猪FSHβ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理论
    1.2 国内外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
    1.3 微卫星标记用于畜禽杂种优势预测
    1.4 我国西南地区肉用黄牛改良现状
    1.5 展望
第二章 绪论
    2.1 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牛只选择
    3.2 微卫星位点选择与引物设计
    3.3 主要试验试剂
    3.4 主要仪器
    3.5 试验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生长发育性状的超亲优势率
    4.2 基因组提取结果
    4.3 PCR扩增产物结果及等位基因频率
    4.4 有效等位基因数
    4.5 多态信息含量(PIC)
    4.6 基因杂合度
    4.7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4.8 微卫星遗传距离与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4.9 分子数量遗传学综合评定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引进品种对川南山地黄牛生长发育性状改良效果
    5.2 川南山地黄牛的群体遗传结构
    5.3 微卫星遗传距离与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5.4 多性状杂种优势的综合评定
    5.5 关于UPGMA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的结果
    5.6 变性凝胶电泳与非变性凝胶电泳对结果的影响
    5.7 微卫星DNA判型的准确性
    5.8 关于改良川南山地黄牛最优杂交组合的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试剂配制
    附录二:微卫星各位点PCR扩增照片
致谢
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9)利用微卫星标记预测鸡的杂种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种优势及其研究现状
        1.1 杂种优势的概念
        1.2 杂种优势的假说
        1.3 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1.4 杂种优势的度量
        1.5 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1.6 杂种优势利用的国内外现状
    2 DNA 多态性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
        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
        2.2 DNA 指纹
        2.3 RAPD 标记
        2.4 微卫星标记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试验鸡群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实验试剂及其配置
    1.2 实验方法
        1.2.1 生产性能测定
        1.2.2 血样的采集
        1.2.3 微卫星引物的选择和合成
        1.2.4 基因组 DNA 的抽提参照孟安明等(1993)的方法进行
        1.2.5 PCR 扩增
        1.2.6 PCR 产物的检测
    1.3 统计分析
        1.3.1 杂种优势(率)的计算
        1.3.2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实验鸡群生长与屠体性状杂种优势率统计分析结果
        1.1 0-9 周龄各组合鸡群周生长速度杂种优势率的分析
        1.2 各组合鸡群体尺指标在4 周和8 周的杂种优势率结果分析
        1.3 各组合鸡群9 周龄与14 周龄屠体性状杂种优势率统计分析结果
        1.4 肌肉品质各指标杂种优势率统计分析结果
    2 微卫星标记的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结果
        2.3 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2.4 多态信息含量(PIC)
        2.5 基因杂合度
        2.6 最小二乘分析结果
        2.7 各组合间的遗传距离分析
        2.8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主要DNA标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1.1 RFLP标记
        1.1.2 RAPD标记
        1.1.3 SSR标记
        1.1.4 AFLP标记
    1.2 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1.2.1 种质资源的管理与评价
        1.2.2 遗传变异性的保存
        1.2.3 加速和优化育种进程
        1.2.4 建立品种的指纹图谱
    1.3 杂种优势的预测
        1.3.1 杂种优势的机理
        1.3.2 基因的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1.3.3 基因的调控与杂种优势
        1.3.4 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田间试验与产量性状考察
    3.3 亲本的分子标记检测
        3.3.1 亲本叶片DNA的提取
        3.3.2 SSR分析
        3.3.3 AFLP分析
    3.4 数据分析
        3.4.1 遗传距离计算
        3.4.2 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筛选
        3.4.3 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产量性状值
        3.4.4 标记型值预测杂种性状值及预测模型构建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时期水稻主要不育系、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变化
        4.1.1 分子标记扩增效果
        4.1.2 水稻亲本的多态性
        4.1.3 水稻亲本的遗传差异
        4.1.4 不同年代恢复系遗传差异变化
        4.1.5 前、后期不育系的遗传差异
    4.2 亲本遗传距离对F1产量性状值的预测
        4.2.1 亲本标记遗传距离与性状的相关性
        4.2.2 亲本标记遗传距离对F1产量性状值的预测
        4.2.3 对部分亲本相同的组合F1性状值的预测
        4.2.4 两套相同阳性位点与套间预测的关系
    4.3 标记型值对F1产量性状值的预测
        4.3.1 阳性位点数量及效应值估计
        4.3.2 标记型值与杂种性状值的相关分析
        4.3.3 标记型值对不同亲本组合性状值的预测(套间预测)
        4.3.4 标记型值对部分亲本相同组合的产量性状值预测
        4.3.5 预测模型
第5章 讨论
    5.1 分子标记可用于水稻亲本的遗传差异分析
    5.2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预测杂种部分产量性状
    5.3 标记型值预测杂种产量性状值的前景看好
    5.4 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4.1 问题
        5.4.2 研究重点
        5.4.3 展望
第6章 结论
    6.1 不同时期水稻主要恢复系、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变化
    6.2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构成性状值
    6.3 标记型值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四、“生物技术预测猪的杂种优势及筛选杂优组合”通过省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孙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2]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D]. 田洪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3]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D]. 常俊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1)
  • [4]水稻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D]. 应雯.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5]玉米贵农318的选育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D]. 彭忠华. 贵州大学, 2007(02)
  • [6]猪四个候选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D]. 黄京书. 华中农业大学, 2007(11)
  • [7]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D]. 张树敏. 吉林大学, 2007(03)
  • [8]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D]. 刘昌林. 西南大学, 2007(06)
  • [9]利用微卫星标记预测鸡的杂种优势[D]. 李应生. 石河子大学, 2007(06)
  • [10]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D]. 查仁明. 西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猪杂种优势的生物技术预测及杂种组合筛选”通过省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