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机械化温室鸡舍

半机械化温室鸡舍

一、半机械化大棚鸡舍(论文文献综述)

郭太雷,张习超,毛元群[1](2021)在《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文中提出育雏是养鸡生产的重要环节,其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经济效益。基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消化能力弱、抗病力差、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等特点,文章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了育雏方式、育雏前准备、场地消毒、健康雏鸡选择、温湿度、饮水开食、密度、光照、通风换气、疫病防控方面的技术,以期提高养殖场(户)的育雏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林嘉聪[2](2021)在《蚯蚓堆肥物料特性与蚯蚓-蚯蚓粪分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蚯蚓堆肥是一种广泛用于处理规模化废弃物的生物-微生物耦合转化技术,可处理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污泥沼渣和餐厨垃圾等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蚯蚓生长成熟,并排出号称“有机肥之王”的蚯蚓粪。蚯蚓堆肥兼顾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和固废处理环保的双重领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规模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与增值化。近年来,蚯蚓堆肥行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蚯蚓堆肥结束后,出于市场大量需求和堆肥养殖工艺的要求,需要尽快将蚯蚓活体与堆肥物料(主要为蚯蚓粪)分离。目前,蚯蚓的分离采收严重依赖人工,或仅采用简易辅助机械进行分离,分离速度慢、耗时长、现场问题频发,易受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了分离效率低且不稳定、成本高、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是蚯蚓堆肥行业规模扩大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瓶颈问题之一。为解决堆肥后期蚯蚓与蚯蚓粪物料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分离收获问题,本课题基于我国目前蚯蚓堆肥的主要模式,开展机械化蚯蚓分离和收获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从蚯蚓温室堆肥处理牛粪废弃物出发,全面探究蚯蚓堆肥物料基础的化学、物理、机械运动和力学的参数特性;综合对比和分析了目前环境因子调控法机械化和纯筛分机械法对蚯蚓分离可行性、效果稳定性和未来规模化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基于滚筒分离机械法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理论设计分析、物料预处理、试验评估、模型优化等构建了一套蚯蚓简单、高效、快速分离技术,并获得优化参数;通过离心动力学分析、微观界面接触特性分析、DEM离散元仿真揭示了蚯蚓分离过程的关键机理-机制。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本研究结论的在实际中应用效果,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为探究实际蚯蚓堆肥工程中规模化废弃物处理前后的物料特性,以蚯蚓堆肥应用最为广泛的牛粪为处理基料,开展温室内60日蚯蚓堆肥试验研究,从养分与金属元素含量、工业分析、光谱分析、物质组分等方法分析了堆肥前后的物料化学特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蚯蚓堆肥后物料中TN、TP、TK含量减少,而速效N、P、K含量均升高。pH趋于中性(7.47),堆肥后有机质含量下降了45.26%,蚯蚓粪中Cu、Zn、Cr、Pb、As、Cd和Hg含量均发生了下降;灰分含量占比增加21.59%,挥发分含量减少16.8%,物料热稳定性显着提高。堆肥后芳香烃结构的官能团C=O,C=C,C-H和多糖类C-O均发生了减少,大分子化合物发生矿化、腐殖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占比分别降低了10.32%,8.17%和10.99%。最后在我国现行肥料化与基料化标准框架下,讨论了蚯蚓堆肥后蚯蚓粪资源化利用的价值。蚯蚓粪养分、重金属限值均满足且优于国家标准,是一种高价值的环保有机肥料和基料产品。(2)蚯蚓粪物料的物理和机械运动特性参数是物料分离研究的基础。本文探究了蚯蚓粪和蚯蚓的基本外观形貌、含水率、容重、尺度等物料基本物理特性。成熟的大平二号蚯蚓体长约50~90mm,单条平均体重为0.56g,体径3mm。蚯蚓粪为颗粒散体物料,堆肥床上含水率约65%,容重为0.56±0.03g/cm3,质地性质与土壤中轻质壤土类似。针对散体物料的机械力学、运动学参数测试方法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采用堆积试验与DEM离散元法仿真标定方法,通过PB筛选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B析因试验建立响应模型,获得影响蚯蚓堆肥物料流动性的关键机械运动参数,最后结合不同含水率物料直剪试验分析,综合分析了蚯蚓粪物料流动特性主要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蚯蚓粪运动流动特性显着影响的因素(P<0.05)是物料与物料、物料与壁面的滚动摩擦系数,物料的表面能(表面粘附力),后期探究运动相关过程可主要考虑此3个显着因素。含水率是改变物料运动参数的关键影响因素,蚯蚓粪含水率由25%升高至65%时,蚓粪-蚓粪滚动摩擦系数和蚓粪-不锈钢板滚动摩擦系数两者呈现小幅下降,内摩擦角减小,表面能增加幅度明显。含水率增加时,蚯蚓粪表面能对堆积角影响极其显着(P<0.01),蚯蚓粪物发生粘附团聚,堆积角增大,表面物料流动性降低。通过DEM离散元法仿真获取蚯蚓粪散体物料流动性影响的关键参数是可行的,能够为后续机械运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提供有效参考。(3)开展了以环境因子调控法为核心的机械分离参数量化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导致的蚯蚓应激性不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可行性与综合效果。微电场分离法研究中,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微电场类型、通电强度、时间、通电模式及不同蚯蚓密度条件下的电分离效果。光照分离法研究中,主要探究了不同人工单光谱波长、不同自然光源、光照强度、时间对蚯蚓刺激效果以及表面无蚯蚓料层的厚度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式电场在通电强度为25m A、通电时间10s和放电间隔为30s的组合能实现蚯蚓分离效率达到85.5%,电场作用后蚯蚓存活率为95%,电场法分离蚯蚓具有一定分离效果。光照刺激下,光强在<10lx时,蚯蚓几乎不受影响;10~30lx时,逆趋光反应显现。30~210lx时,蚯蚓避光应激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显着增加,蠕动消失时间缩短。>210lx时,光照引起的蚯蚓避光反应程度趋于最大。光照法对刺激蚯蚓迁移分离具有显着效果,人工LED白光和太阳光(混合光谱波长)对蚯蚓刺激效果最明显,光照分离蚯蚓的消失时间为6.5min和5 min,表面无蚯蚓层厚度能达到15~20mm。此参数可用于实际人工分离或机械自动化表面刮料装备的设计;蚯蚓对红光应激性极弱,可用红光照明对蚯蚓进行开展一系列工作。(4)为寻找适用于规模化蚯蚓养殖场,堆肥物料分离的纯机械分离手段,与环境调控为核心的机械化分离方法相比较,开展纯机械法—滚筒筛分蚯蚓堆肥物料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筛分设备筛分概率原理、滚筒机械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物料在滚筒内动力学过程,设计了蚯蚓-蚯蚓粪滚筒分离机(EVRS)。在此基础上,对4种不同类型筛网进行物料筛分单因素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PP筛网的物料滚动摩擦性能,横向-纵向柔度性能、强度、防水、成本等多角度的综合性能较好。筛网孔径增大时,蚯蚓、蚯蚓粪过筛率增加。筛网孔径为6mm,55%含水率时,蚯蚓粪分离率均能超52.8%,而蚯蚓分离率均低于10.8%,蚯蚓存活率均在95%以上;35%~55%含水率条件下小颗粒蚯蚓粪能够较好被筛分,而65%含水率的湿蚯蚓粪出现聚团、堵孔现象严重,后期物料含水率考虑控制在35%~55%范围内进行分离效果较佳。最后,综合对比分析了环境因子调控机械化分离法与纯机械筛分法的应用前景。(5)研究采用两步连续快速蚯蚓-蚯蚓粪分离工艺方法,对EVRS进行试验评估与优化,实现蚯蚓与蚯蚓粪分离效率最大化。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方法、RSM响应面模型优化得到了滚筒筛分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双因素全面试验评估了不同类型锥形分离器、物料含水率的分离效果。最后结合两步快速分离法中的最佳工艺参数,对不同养殖密度的蚯蚓物料进行单因素验证试验。结果表明:EVRS优化结果为滚筒倾角6.4°,转速33r/min,筛分距离1290mm。最佳锥形分离器类型的母线倾角为28°;蚯蚓粪含水率为45%时分离效果最佳。通过高速摄影与物料落点网格化分析,经过锥形分离器分离,蚯蚓能够落于特定区域。EVRS的工作效率为蚯蚓分离率84.38%,蚯蚓粪分离率为39.52%,蚯蚓存活率达96.25%,处理蚯蚓和蚯蚓粪的混合物共计10kg的平均分离时间为41.55s,消耗电能耗为0.0025k Wh;不同养殖密度下,蚯蚓混合物总质量占比5%~20%时,分离效果稳定,差异不显着。(6)为揭示和解析蚯蚓分离的关键机制-机理,阐释蚯蚓、蚯蚓粪分离现象,以蚯蚓粪与蚯蚓EVRS分离过程为研究对象,从物料分离动力学分析、微观界面接触机理与表面性能表征、表面能量化DEM模型与关键过程仿真模拟3个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蚯蚓粪与蚯蚓在锥形分离器上由于离心力、摩擦力、重力、支承力的耦合作用,导致锥形分离器上物料离心角、抛离速度与抛离位置的差异使得物料实现分离,其中物料的摩擦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微观接触界面下,蚯蚓表面有较强的亲液湿润性,液膜粘附现象显着,体液表面张力小,接触角为27.15±1.13°,当蚯蚓粪含水率由15%升高至65%时,蚯蚓与固体壁面接触界面之间,形成一定断续连接的液桥并被不同程度小颗粒蚯蚓粪覆盖,导致表面粘附力显着改变。蚯蚓与壁面多点接触,而蚯蚓粪外观类圆球状,与壁面单点接触,滚动摩擦性能较低,分离时蚯蚓粘附摩擦、滚动摩擦、滑动摩擦性能耦合叠加,因此摩擦力远大于球形蚯蚓粪颗粒的滚动摩擦力,且蚯蚓质量小于蚯蚓粪大颗粒质量,锥形分离器离心作用后两物料下发生斜抛运动,实现两者分离;蚯蚓粪含水率在45%时,蚯蚓与蚯蚓粪分离效果最佳。仿真结果可知,蚯蚓在X向上速度和分离初始位移均显着大于蚯蚓粪,Y,Z向的速度低于蚯蚓粪速度;地面坐标系下,蚯蚓平均收获落点中心在X-310mm,Y-160mm,蚯蚓粪可收集区域为X:-300mm~500mm和Y:0~500mm。此分离机理与仿真预测结果可为未来蚯蚓分离收获的改进、调整、优化提供直接参考。(7)针对堆肥物料分离时由于含水率较高导致散体物料团聚、粘附、堵孔导致筛分效率下降的问题,基于蚯蚓粪多孔介质物料水分特征与水渗透过程,提出应用于现场的干湿物料快速混合降湿法,将待分离物料含水率降至EVRS分离的较适条件(45%)。为解决EVRS物料分离后蚯蚓粪与蚯蚓可能出现的混杂问题,蚯蚓粪下落后无序散落的问题,整体实现“预处理→EVRS分离→收获”3步集中收获得到蚯蚓、蚯蚓粪产品的工艺技术模式,是未来蚯蚓堆肥规模化生产,流水线机械自动化作业的技术基础。在含水降湿预处理后,将单体输送装置作为收获关键设备,开展蚯蚓堆肥物料集中收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10kg混合物料时,蚯蚓与蚯蚓粪在输送倾角为30°、速度为50mm/s时,蚯蚓收获率为77.50%,几乎不含蚯蚓粪杂质,验证试验偏差为8.34%,耗时55.36s,总物料回收率约94.56%,较好实现蚯蚓-蚯蚓粪单物料的收获。基于本研究获得的优化参数,开展蚯蚓规模化堆肥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台EVRS设备对蚯蚓粪-蚯蚓混合物分离处理效率为18kg/min,即蚯蚓收获效率为1.03kg/min,分离效率、速度均较高;干湿混合物料预处理后,收获的蚯蚓质量约占混合物料总质量5.70%,略低于未混料预处理时蚯蚓收获率(11.06%),但物料未经预处理蚯蚓落点离散化,蚯蚓损失率较高。经粗略估计,相较于人工分离,假设单台EVRS日有效工作6h,按预处理的待分离物料质量占比为60%计算,单日可分离收获得到222.48kg活蚯蚓,约为日单人分离量的4倍,效率显着提高。

罗帅[3](2019)在《蚯蚓粪基质成型工艺及成型机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禽粪便的基质化利用是实现畜禽粪便有效利用并替代育苗用草炭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案和综合利用技术。另一方面,目前在工厂化育苗中大量使用塑料穴盘,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若将基质制成成型基质块,就可以减少育苗托盘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蚯蚓堆肥是一种新型的畜禽粪便堆肥手段。经过蚯蚓过腹处理畜禽粪便,所得到的蚯蚓粪基质相比于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降低,理化性质较好且相对稳定,是一种较理想的育苗基质。将蚯蚓粪基质制成成型基质块,既可实现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又可以降低育苗中对草炭的依赖,减少塑料育苗托盘的使用,同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本研究针对蚯蚓粪基质的成型特点,对蚯蚓粪基质成型技术及成型设备开展研究,并对其成型关键过程建立蚯蚓粪基质的离散元模型,进行相关仿真分析,以期为蚯蚓粪基质及其它育苗基质的成型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蚯蚓粪基质理化性质测试分析。为了分析蚯蚓粪作为育苗基质的基本特性及其可成型特性,以用牛粪为主要原料养殖蚯蚓所获得的蚯蚓粪为研究对象,对蚯蚓粪基质的含水率、容重、轮廓外形、粒径、粒级、孔隙特性等物理性质和EC、pH、有机质含量、TOC、TN、TP、TK、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化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粪基质的主要物理化学指标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适于作为基质使用。蚯蚓粪基质通气孔隙度较低,可以考虑添加一定的辅料以改善孔隙特性。蚯蚓粪基质中仍然含有一定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了避免基质中微孔被堵塞影响孔隙特性,蚯蚓粪基质成型宜采用冷压成型工艺。(2)基质块形态对蚯蚓粪基质成型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1)为了确定基质块形状、尺寸以及成型压缩比等形态参数对其成型效果的影响,以满足蚯蚓粪基质成型设备设计需要,对基质块形态对成型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首先研究了高度为40mm的圆柱形和圆台形基质块在不同成型密度和不同(当量)直径下的松弛率、跌落破损率和饱和吸水率。试验结果表明,圆柱形和圆台形2种形状基质块在不同目标密度和不同目标(当量)直径下的松弛率、跌落破损率和饱和吸水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圆台形基质块松弛率低于圆柱形基质块。圆柱形基质块的跌落破损情况优于圆台形基质块,且随基质块形体尺寸的增大,跌落破损率增加。圆柱形基质的饱和吸水率亦高于圆台形基质块(平均饱和吸水率分别为53.88%和47.58%),二者的平均饱和吸水率随直径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失水情况看,前72h两种形状基质块失水量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圆柱形基质块失水量略高于圆台形。综合考虑成型模具的制造复杂性和成本,确定基质块形状为圆柱形较为合理。(2)在此基础上以圆柱形基质块为基本形状,以基质块直径、高度和密度为试验因素,以松弛率、跌落破损率和饱和吸水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块高度对成型效果影响最显着,其次是基质块直径,成型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最优参数为基质块目标高度为30mm、目标直径为30mm、目标密度为1.5g/cm3。(3)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与分析。(1)在对蚯蚓粪基质理化性质和成型性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采用2路动力传递方案,并设计了各部分的动力传递方法和布置方式以及各级传动比。成型系统采用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为1.10。并对成型冲头的运动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设计有效提高成型周期中成型时间,缩短空行程时间,并使得成型冲头在成型初期以较大的速率快速压缩,成型后期以较小的速率缓慢压缩,利于蚯蚓粪基质成型。(2)为了保证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进料系统能顺利进料,对成型机在不同搅拌进料器转速和叶片分布形式下的搅拌进料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搅拌进料器转速比叶片分布形式对基质离心速率的影响更大。靠近搅拌轴的叶片对全体基质运动影响不大。靠近搅拌轴是否设置叶片,基质颗粒离心速率和颗粒的角速度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粒度基质的运动特性差异明显。相同搅拌条件下,粒度较小的颗粒运动更为活跃,表现为其离心速率更大,角速度变化更大。通过搅拌进料验证试验分析,对基质颗粒运动规律的离散元法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近似。(3)以成型密度、跌落破损率和持水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压缩比(2:1和2.5:1)和成型速率(4.85次/min、9.70次/min、14.55次/min和19.40次/min)为试验因素对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成型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成型速率对蚯蚓粪基质成型密度影响不明显,而压缩比对基质成型密度影响较大,在调整成型密度时,应重点考虑调整成型压缩比。成型速率和压缩比均对基质块跌落破损率有较大的影响,在2.5:1压缩比时,成型速率在14.55次/min及以下;或在2:1压缩比时成型速率在4.85次/min及以下,可使基质块跌落破损率低于5%;生产中,若需要饱和吸水量更大,可适当减小压缩比。调整压缩比对基质块失水性能影响不大。(4)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法参数标定。从机械式成型机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机能满足小型用户的需要,但基质块成型质量受原料特性以及成型机技术性能影响较大,其影响也较复杂,单纯通过试验研究很难分析其问题的关键,为了深入分析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采用离散元法进行模拟分析。准确建立蚯蚓粪基质的离散元法模型,首先需要对其模型参数进行标定。采用休止角方法对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提出了一种散体物料颗粒休止角获取方法,即提取堆积体轮廓,用正态分布对轮廓曲线进行拟合,以拟合曲线拐点的倾角作为休止角。试验表明,该方法拟合效果良好,为堆积体轮廓与蚯蚓粪基质相似的散体的休止角测定提供了一种处理思路。将JKR粘结模型用于蚯蚓粪基质颗粒,对蚯蚓粪基质颗粒参数进行标定试验,筛选出对休止角影响显着的参数(即颗粒间静摩擦因数、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JKR表面能),在此基础上对休止角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休止角与3个显着参数间的回归模型。经试验验证,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测定不同含水率下蚯蚓粪基质颗粒的休止角,建立了其含水率与休止角之间的指数函数。由此函数及休止角与3个显着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可以通过测定蚯蚓粪基质含水率,预测休止角,继而合理推定颗粒间静摩擦因数、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JKR表面能等其他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可靠的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模型。(5)蚯蚓粪基质成型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1)建立蚯蚓粪基质成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蚯蚓粪基质的内部压力和压缩性,建立了蚯蚓粪基质颗粒的接触模型,以Janssen模型为基础对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中的不同初始压强下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了Janssen模型与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公式理论上的统一关系,确定的蚯蚓粪基质的理论压缩极限。(2)在建立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中冲头压缩力的变化、冲头压缩力和底座支撑力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成型阻力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中,远离成型冲头的一端基质所受到的成型阻力是减小的;蚯蚓粪基质在压缩过程中与其它散体物料类似,存在“粮仓效应”;为了降低这种效应的影响,应根据植株幼苗根系的特点选择基质块的高度;JKR接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蚯蚓粪基质颗粒间的接触,其成型过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可以用来模拟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蚯蚓粪基质块的成型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即排出基质颗粒间空气(和水分)的阶段(通气孔隙被压缩)和基质颗粒重新排列的阶段,在确定蚯蚓粪成型基质块的压缩比后,可以根据蚯蚓粪基质压缩进入第2阶段的位移确定基质初始量;基质颗粒在压缩成型过程中发生重排,颗粒沿着模具壁面重新分布,由此影响基质块后期的破坏方式。(6)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设计与试验。(1)根据理论分析及离散元法仿真分析结果,设计了一种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该成型机在三梁四柱液压机的基础上加装了侧缸作为进料装置,并进行了样机试制与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可以满足预计的设计要求。(2)为了进一步确定适合该成型机的基质配方,选取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琼脂(Agar)和黄原胶(Xanthan gum,XG)等3种粘结剂,进行了粘结剂发芽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粘结剂在试验的添加量范围内,没有表现出抑制种子发芽的效果,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对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成型性能及适宜的基质配方进行了相关试验。以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添加量以及成型压强作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基质块成型和育苗试验,选取了抗压强度、跌落破损率、壮苗指数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使用XG粘结剂,添加量为1.5%,成型压强为15MPa,可获得最佳的成型效果。成型压强对基质块抗压强度和跌落破损率的影响不大。综合来看,3种粘结剂XG效果最好,CMC次之;在生产中成型压力达到10MPa即可满足成型要求;合理添加适量的有机粘结剂不仅有助于提升蚯蚓粪基质块的成型质量,且对幼苗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不同配方和成型条件下的蚯蚓粪基质进行FTIR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牛粪经过经过蚯蚓过腹处理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消化,木质素、纤维素等被降解,含氮化合物完全矿化;在试验压强范围内蚯蚓粪基质与XG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这与试验结果中成型压强对XG粘结剂成型和育苗影响不显着的结果一致。

孙大鹏[4](2018)在《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2月5日,中央颁布了题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第十九次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否畅通高效,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其内在的动力源是什么,政府在农产品营销渠道形成及变迁的过程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研究均属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强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范畴之内。畅通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因此,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形成与变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本文界定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制度内涵,指出农产品营销变迁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本文从制度变迁的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包括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变迁机理、路径和变迁趋势。其中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即为制度变迁之前的静态均衡;变迁机理方面重点论述了制度均衡从哪些方面被打破;变迁路径和趋势讨论的则是新的制度均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第二,在考察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存的问题之后,本文遵从制度变迁的逻辑,借用并拓展了在营销渠道研究中广为运用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描述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静态制度均衡。本文对其进行的主要创新是将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中所缺失的技术和消费者需求要素纳入,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经过实地调研并梳理了涉及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过程的公共政策后,本文发现政府在监管农产品营销渠道过程中不断地寻求降低政策成本,因而赋予了特定渠道主体由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渠道垄断力,进而引领营销渠道的变迁。同时,外部经济要素包括了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市场,对渠道内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有显着的影响力,而根据威廉姆森的经济化模型,营销渠道是朝着生产交易总成本最低进行变迁的。最后,本文将农业技术发展研究中的速水-拉坦模型进行改造,提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需求-技术影响模型,阐明了当消费者需求要素发生改变,营销渠道中的生产和运销环节引发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投入,为避免技术投入带来的专用性资产套牢最终导致了营销渠道变迁。第三,本文结合辽宁省CT市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案例,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本文认为制度均衡要素发生改变意味着制度选择集和相对价格的改变,能够引发新的获利机会并带来制度变迁驱动力。其中CT市的胡萝卜营销渠道变迁属于诱致性变迁,这个过程培育的新兴渠道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但由于诱致性制度创新具有外部性,搭便车行为会造成有效制度供给不足;CT市的地瓜产业则带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服务于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因而其变迁速度更快,但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的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科学知识的局限等问题使渠道变迁面临着政策非效率。本文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应当由强制性制度变迁补充诱致性变迁的有效供给不足,即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协同的良性模式。最后,根据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本文认为未来的营销渠道会向着多元化、规模化、两极化的趋势发展。第四,本文结合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提出了完善渠道的四方面政策建议: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本文认为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础投入,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营销人才,推出鼓励营销渠道规模化、产业化、网络化的各项政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将静态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以运用并拓展,补充了内外政治要素、内外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强调政府公共政策对渠道变迁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进步的要素在前人的研究中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速水-拉坦的技术变迁模型为基础加以创新,构建了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生产技术效率模型和流通技术效率模型。最后,本文描述并分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两种路径,发现了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各自的特点,认为二者协同的变迁更有效率。

王涛[5](2018)在《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哈萨克族消费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产品汹涌而至,新的消费文化相伴而生。消费活动和日常生活融于一体,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我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西部少数民族农牧区经济发展速度增快,经济的发展带来少数民族农牧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大众消费文化开始在我国少数民族农牧区兴起,并直接参与到少数民族农牧区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作为我国西部的游牧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其传统游牧社会的消费必将受到大众消费浪潮的影响,并且哈萨克族传统的消费文化又对其消费产生影响。对一个民族消费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方式和意义,同时可以通过消费文化展现出一个民族的生活面貌;通过对消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从生产和消费视角出发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在传统消费与大众消费的相互作用下,哈萨克族社会必将发生变化。本文以一个哈萨克民族乡为例,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借鉴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首先从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三个层次分析研究对象消费文化的表现形式,然后介入理论,通过分析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该民族消费文化构成表象后所隐含的文化的实质性内容,来研究该民族消费文化的特征,影响该民族消费文化形成的因素和消费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的意义。大众消费文化的介入在推动当地哈萨克族消费文化转变的同时,推动着当地哈萨克族社会的发展,但限于哈萨克族消费主体能力缺乏、当地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及社会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牧民在对传统文化调适与传承、对现代文化吸收和适应的过程中引起牧区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社会分化及文化发展失衡等社会问题。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哈萨克族消费主体自我发展的可行能力,通过财政投资大力发展牧区生产力,通过制度统筹为牧区发展提供保障,是推动当地消费文化合理发展和解决当地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张梅梅[6](2018)在《山西老陈醋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山西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所属位置。山西地处华北地区,饮食上形成了北方独有的饮食体系,对于饮食的喜好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自然生态环境的调适、历史文化的积淀等因素密不可分。山西老陈醋作为最负盛名的地域特产也成为向外输出的一种文化,所形成的老陈醋文化成为理解山西人、山西文化的窗口。文章以山西偏好的地方口味——老陈醋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老陈醋正宗的缘由,分析了地方饮食在地方人文、生态环境下的作用关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明了笔者选题的缘由,其次梳理回顾了与选题有关的饮食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田野点的状况,清徐作为老陈醋的发源地是老陈醋正宗的原因之一。第二章主要从老陈醋的原料获取和工艺制作着手,探讨了老陈醋酿制中正宗的口感在于地域盛产的粮食作物和传统工艺的不断延续。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口述史资料反映老陈醋在民间的重要存在,第三章主要聚焦点是老陈醋的文化,从历史文本中梳理老陈醋的发展过程,从民间流传的老陈醋故事文本中看待反映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观。第四章总结了山西老陈醋正宗的主要原因,首先源于匠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其次是地域中人们日常实践的结果;再次是地方政府对老陈醋的推广,将老陈醋进行文化包装对外输出使老陈醋具有了丰富的象征内涵。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是笔者对山西老陈醋在地方文化空间下形成正宗缘由的文化思考。

侯国庆[7](2017)在《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类食品在人们食物消费需求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有效保障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成为了我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作为现代畜禽养殖业的重要特征,规模化养殖的开展对于农民增收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规模化经营并不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存在着适度规模的问题。同时,来自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农业领域的经验也都一再表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何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农户适度规模养殖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摆在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选题。显然,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农户是我国畜禽养殖的基本生产单位与主体力量,本文以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规模化经营相关理论、环境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等分析的基础上,从农户视角出发,基于农户行为理论探讨了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问题。在对我国农户蛋鸡养殖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分位数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农户养殖规模的影响,并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下的农户环保意愿问题,通过离散选择Logistic模型对环境规制下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行为与意愿进行了研究。文中利用数理模型从农户视角出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模拟并分析了环境规制下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并从产业角度模拟并探讨了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对于我国蛋鸡养殖业的影响作用。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己获得较快发展,但小规模养殖户仍占据主要地位;不同养殖规模水平下,农户蛋鸡养殖的生产经营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且废弃物处理手段多样化,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面临着较大的挑战。(2)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分布下的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对专业大户的养殖规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小规模养殖户的影响却并不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户对环保规制已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此外,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养殖经营特征等因素对不同规模分布下的农户养殖规模也存在有差异化的影响。(3)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与行为在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尽管农户在形成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时并未考虑到环境政策与养殖补贴政策的影响,但上述政策对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行为发挥了明显的影响作用。(4)从农户视角下的养殖利润最大化目标来看,在现有生产水平下,当环境成本完全内部化由农户自行承担时,农户蛋鸡养殖的适度规模约为当前养殖规模平均水平的4倍,农户蛋鸡规模化养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5)农户的环保意愿支出水平距离有效实现畜禽养殖过程中环境治理所需的环保资金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提高农户环保支出水平、制定和实施相关环保补贴政策是实现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的重要保障。(6)从产业角度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推进将会导致部分养殖户的退出。关注如何逐步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发展的同时,应兼顾退出养殖农户问题的解决。

陈然[8](2017)在《巨变与再造: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研究 ——以一个县域城郊乡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乡村急剧变迁的过程,变迁的主要表现就是传统村落向城市化社区的转型,由此而出现的具有城乡中间形态的“转型社区”,成为学界和政策决策领域关注的对象。从研究进路来看,以往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中村”和大都市郊区这两类形态的转型社区,而对于县域城郊地区的转型社区研究不足。事实上,2013年国家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全面放开,使得县域城镇地区成为大城市获取建设用地指标的“蓄水池”,围绕县域城郊地区出现了大量基于土地流转和人口集中而形成的转型社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江苏宿迁市的石集镇为典型个案,研究其实施“三集中”过程中的宏观社会经济变迁、微观日常生活变迁和动力机制。研究主要采用布洛维的“个案拓展法”,在立足资料收集、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分析县域城郊转型社区生成的动力机制和变迁过程,进而思考己有相关理论解释的可能性,并尝试性分析转型社区未来的可能走向。本研究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拓展:一是研究的空间范围上,本文深受传统村落研究影响,积极获取营养,同时也跳出了单个村落的空间范围,而是以一个完整的建制镇的89平方公里为空间范围,涉及到几十个自然村。但是,本文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石集镇作为一个完整乡镇的整体变迁恰好给本文提供了研究“场域”。二是时间范围上,本文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综合采用了史志、口述史和生活史等资料来获取对研究个案历史的整体把握,进而将石集镇放到一个历时态的过程加以考察。三是研究方法上,不仅借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还综合采用了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但是,本研究并不旨在写一篇叙事性的民族志或学术杂文,而是在社会学理论的关照下,尝试建构转型社区的现代化变迁理论框架。本文研究认为现代性构成了转型社区生成的根本动力,以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从人口流动、经济结构、职业身份和空间扩展等方面解构和重塑着转型社区。此外,土地、资本和财政“三位一体”的行政逻辑,以及农民理性下的文化自觉,也共同在转型社区的生成、演变中发挥着作用。基于转型社区的动力机制的认知,本文研究主要探讨三个核心问题:(1)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转型社区的空间生产和意义重构。空间规划的叙事逻辑和规则,使得转型社区具有一定的“嵌入性”,这就决定了在空间形态的转变中必然伴随着“张力呈现”;(2)分析转型社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济形态的变迁,包括小农经济的终结、商品经济的萌发和市场经济的延展;(3)强调人的回归,分析在空间、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居民是如何适应和重构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调整生存策略,他们的生活水平变化如何,以及他们社会认同的迷失和重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的结论是:区域的差异性和多梯度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乡村不同的命运,或成为转型社区,或走向“空心化”甚至是终结。就转型社区而言,其发展模式也是多类型的,石集镇作为其中一种类型的个案,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变迁和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转型社区能否顺利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市民化社区,不仅取决于制度性的生产,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发挥现代性的自反性力量,激发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对居民的赋权来重构日常生活秩序和身份认同。如果说城市化和现代化构成了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潮流,那么转型社区的未来应该是农业社会的终结和迎接“城市社会”的来临。

李柏杨[9](2016)在《规模化蛋鸡养殖成本收益分析》文中提出鸡蛋是人类主要的动物性蛋白食品之一,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鸡蛋生产国,其蛋鸡产业仍以中小型蛋鸡养殖为主。蛋鸡养殖业发展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随着蛋鸡养殖饲料、技术等成本不断上升,防疫能力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中小规模的蛋鸡养殖逐渐将被规模化的蛋鸡养殖所取代。为了研究规模化蛋鸡养殖业是否具有优势,本文首先了解了规模化蛋鸡养殖业的工艺流程。其次,本文以内蒙古规模化蛋鸡养殖业的代表之一——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为例,运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其蛋鸡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和收益项目进行了核算,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各项目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内蒙正大蛋鸡养殖的成本收益项目与中国不同规模蛋鸡养殖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通过研究和对比发现,内蒙正大规模化蛋鸡养殖业的饲养模式更具先进性,其料蛋比,产蛋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但同时,也存在产业链较短、品牌认可度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企业、政府两个角度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李婕[10](2015)在《社会转型中的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实践 ——基于西藏农区K村的实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西藏农业区一个普通村落——K农业村的实地研究,针对处于我国社会转型中的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文章将关注点聚焦于西藏农业区的普通农牧民家庭。本研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处于社会转型中的西藏农牧民家庭受益于当前西藏农业直补政策的程度究竟如何?农业直补政策的实践如何更好地与西藏农业发展特质相适应?对这一核心问题的探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第一,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时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全面转轨的进程中,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的西藏自治区,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与其农业生产发展史的关系是怎样的?西藏的农业直补政策是在什么样的地方具体历史情境中出台的?第二,在我国农业直补政策体系的框架下,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具有什么内容和特征?第三,农业直补政策实践背景下的西藏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如何?第四,农业直补政策在西藏农业生产的结构层面的效果如何?第五,以调研点的实地研究为例,农业直补政策在当地的具体运作和落实情况如何?第六,以调研点的实地研究为例,农业直补与当地农牧民家庭收入间的关系以及该政策在当地的实施效果如何?围绕上述核心和若干具体问题,研究发现,在我国传统计划体制阶段以及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全面转型的进程中,西藏的农业生产历经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特定社会体制中每一时期的西藏农业补贴政策都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脉络以及西藏自身的农业发展进程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西藏农业直补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中逐步出台并得以广泛实施。在我国已有的农业直补政策的框架之下,西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的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为主的综合性收入补贴(普惠制)和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的专项生产性补贴(特惠制)相结合的农业直补政策体系。自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实践以来,西藏农牧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农牧民家庭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总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比例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对调研地社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结构层面的梳理、对农业直补政策在当地的运作和落实情况的描述,并以若干个案的方式从当地农牧民的主体性视角展现该政策在K村的实施效果。以此呈现当前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在一个普通村落的具体实践过程。文章最后对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反思即:农业发展的地方特质与农业直补政策实践之间关系是否处理的很好?处于转型社会背景下的农业直补政策的实践是否与西藏农民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研究认为,第一,“农牧互补”与“生计传统”是当前西藏农业发展的基本特质,是处于西藏的农牧民不断适应高原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平衡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且用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一种理性的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因而,西藏农业直补政策的实践应当与其农业发展的地方特质相调试;第二,基于西藏农牧民当前收入水平仍然具有与全国农村之间、西藏城乡之间以及西藏各地区之间的显着差距,作为支农政策体系之一的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其从制订到最终实践应当以身处农村的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使得政策能够真正地惠及到每一个农牧民家庭,实质性的改善和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最终使得广大农牧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社会和市场的转型过程中去,公平地分享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保证西藏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半机械化大棚鸡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机械化大棚鸡舍(论文提纲范文)

(1)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雏方式的选择
    1.1 网床育雏
    1.2 鸡笼育雏
    1.3 地面育雏
    1.4 大棚育雏
2 场地消毒
3 健康雏鸡的选择
4 温湿度
    4.1 温度
    4.2 湿度
5 饮水与开食
    5.1 饮水
    5.2 开食
6 密度
7 光照
8 通风换气
9 疫病防控
10 小结

(2)蚯蚓堆肥物料特性与蚯蚓-蚯蚓粪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综述
        1.2.1 蚯蚓堆肥处理固体废弃物研究进展
        1.2.2 蚯蚓堆肥模式发展与现状
        1.2.3 蚯蚓分离技术工艺研究进展与现状
        1.2.4 蚯蚓堆肥后分离的主要难点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温室蚯蚓堆肥处理牛粪试验研究与资源化利用标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蚯蚓堆肥工程试验设置
        2.2.2 材料与对象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方法与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堆肥前后物料养分变化
        2.3.2 堆肥前后物料金属与重金属变化分析
        2.3.3 堆肥前后物料工业分析与TA热重分析
        2.3.4 堆肥前后物料木质纤维组分与FTIR分析
        2.3.5 堆肥后蚯蚓生物量
    2.4 蚯蚓堆肥质量价值与基料化-肥料化标准对比分析
        2.4.1 我国堆肥与资源化应用标准规范
        2.4.2 基于蚯蚓堆肥特性的标准评估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蚯蚓堆肥物料物理特性与机械性能参数研究
    3.1 引言
    3.2 蚯蚓堆肥后物料特性参数
        3.2.1 蚯蚓粪基本物理性质
        3.2.2 蚯蚓基本物理性质
    3.3 基于DEM离散元法的物料机械运动特性关键参数标定研究
        3.3.1 离散元仿真标定方法与应用
        3.3.2 材料与对象
        3.3.3 方法与处理
        3.3.4 模型与设置:EDEM仿真模型构建与参数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Plackett-Burman参数筛选试验
        3.4.2 基于Climbing-Test设计的参数定位
        3.4.3 基于Box-Benhnken析因试验与标定
    3.5 不同含水率物料直剪试验与流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因子机械参数量化调控的分离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不同环境因子调控刺激蚯蚓分离原理
        4.2.1 基于微电场的蚯蚓分离法
        4.2.2 基于不同光照的蚯蚓应激迁移分离法
        4.2.3 蚯蚓堆肥物料表面光辐照衰减关系分析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材料与对象
        4.3.2 仪器与设备
        4.3.2.1 仪器与设备:微电流场分离法
        4.3.2.2 仪器与设备:光照分离法
        4.3.3 方法与处理
        4.3.3.1 方法与处理:微电流场分离法
        4.3.3.2 方法与处理:光照分离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果与讨论:微电场分离法
        4.4.1.1 不同电场类型与模式的分离效果
        4.4.1.2 不同养殖密度下电场法优化参数效果与存活率
        4.4.2 结果与讨论:光照分离法
        4.4.2.1 不同人工光谱波长与光强对蚯蚓避光行为与无蚯蚓层厚影响
        4.4.2.2 不同自然环境光源对蚯蚓避光行为与无蚓层厚影响
        4.4.2.3 蚯蚓迁移时间与光强关系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纯机械筛分的蚯蚓-蚯蚓粪分离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筛分机械法分离蚯蚓堆肥物料与EVRS设计
        5.2.1 基于筛分理论的蚯蚓分离需求
        5.2.2 筛网筛分概率模型与数值模拟
        5.2.3 滚筒筛内物料筛分动力学
        5.2.4 基于滚筒筛理论的EVRS设计
    5.3 机械分离法物料筛分试验研究
        5.3.1 材料与对象
        5.3.2 方法与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类型筛网机械力学特性
        5.4.2 不同类型筛网表面动摩擦性能
        5.4.3 不同类型筛网筛分蚯蚓-蚯蚓粪结果分析
        5.4.4 机械筛分效果综合分析与蚯蚓存活率
    5.5 不同环境因子机械化法与纯机械分离法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步连续法蚯蚓-蚯蚓粪快速分离试验研究与评估优化
    6.1 引言
    6.2 基于两步连续法蚯蚓-蚯蚓粪快速分离工艺
    6.3 基于RSM中心复合设计蚯蚓粪滚筒分离优化
        6.3.1 材料与对象
        6.3.2 方法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基于CCD分离滚筒整体试验结果
        6.4.2 蚯蚓粪过筛率分析与RSM模型
        6.4.3 蚯蚓过筛率分析与RSM模型
        6.4.4 蚯蚓残余率分析与RSM模型
        6.4.5 分离时间/能耗分析与RSM模型
        6.4.6 模型优化与分离效果验证
        6.4.7 物料长度方向筛分量分布
    6.5 基于锥形分离器蚯蚓-蚓粪离心分离效果评估与优选
        6.5.1 材料与对象
        6.5.2 方法与处理
    6.6 结果与讨论
        6.6.1 不同倾角与不同含水率下分离整体效果
        6.6.2 基于高速摄影与图像处理物料运动离心脱离点分析
        6.6.3 蚯蚓-蚓粪网格化落点位置评估
        6.6.4 不同蚯蚓占比的EVRS最优参数分离验证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微观界面接触机理模型的蚯蚓关键分离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蚯蚓-蚯蚓粪分离关键过程动力学与影响因素
        7.2.1 蚯蚓-蚯蚓粪分离关键过程动力学分析
        7.2.2 分离物料受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7.3 基于微观界面接触机理的蚯蚓-蚯蚓粪表面表征
        7.3.1 散体物料含水团聚粘附状态
        7.3.2 蚯蚓-蚓粪-平板间微观界面接触机理分析
        7.3.3 团聚体湿润表面与形貌分形
        7.3.4 固液剪切面Zeta电位与亲水基团
        7.3.5 蚯蚓表面湿润性与表面张力
        7.3.6 不同含水率蚯蚓粪-蚯蚓表面粘附状态与壁面接触机理
        7.3.7 不同含水率蚯蚓粪/蚯蚓微小粘附力测试
    7.4 基于粘附作用能量化的DEM模型
        7.4.1 Hertz-Mindlin接触模型
        7.4.2 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
    7.5 离散元DEM蚯蚓分离关键过程模拟仿真
        7.5.1 离散元仿真模拟模型
        7.5.2 不同表面能下物料离心分离关键过程分析
        7.5.3 不同动摩擦因素下物料离心分离关键过程分析
        7.5.4 基于DEM仿真的蚯蚓分离收获点预测
    7.6 蚯蚓-蚯蚓粪分离机制的特殊性与应用建议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水分特性降湿预处理的蚯蚓堆肥物料收获与现场试验
    8.1 引言
    8.2 蚯蚓粪水分特性与湿分传质渗透预处理试验研究
        8.2.1 现场干湿混合法快速降湿原理
        8.2.2 蚯蚓粪多孔介质湿分渗透-扩散传质机制
        8.2.3 材料与对象
        8.2.4 方法与处理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蚯蚓粪物料水分特征与模型
        8.3.2 蚯蚓粪物料水分一维传质渗透分析
        8.3.3 蚯蚓-蚯蚓粪收获结果与收获机制
        8.3.4 蚯蚓-蚯蚓粪收获综合分析与优化
    8.4 规模化蚯蚓堆肥实地现场试验
        8.4.1 蚯蚓堆肥现场概况
        8.4.2 现场蚯蚓堆肥物料分离应用效果
        8.4.3 蚯蚓机械化分离经济效益与工程工艺简要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符号索引
附录2 个人简历与科研经历
致谢

(3)蚯蚓粪基质成型工艺及成型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
        1.2.2 畜禽粪便蚯蚓堆肥处理与蚯蚓粪利用研究
        1.2.3 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研究
        1.2.4 有机栽培基质成型技术及设备研究
        1.2.5 离散元法在基质颗粒究领域的应用
        1.2.6 休止角研究进展及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蚯蚓粪基质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蚯蚓粪基质的孔隙特征和粒级分布
        2.3.2 蚯蚓粪基质的有机组分
        2.3.3 蚯蚓粪基质的其它理化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形态对蚯蚓粪基质成型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圆柱形和圆台形基质块成型对比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设备与成型模具
        3.2.4 试验方法
        3.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圆柱形基质块成型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案
        3.3.3 成型模具和试验设备
        3.3.4 试验方法
        3.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
        4.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4.2.2 传动方案设计与分析
    4.3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搅拌进料系统仿真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材料
        4.3.3 试验方法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成型效果试验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材料
        4.4.3 试验方法
        4.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法参数标定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2.3 离散元模型
        5.2.4 休止角测定方法
        5.2.5 参数标定试验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lackett-Burman试验
        5.3.2 Box-Behnken试验
        5.3.3 含水率与休止角关系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蚯蚓粪基质成型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
    6.1 引言
    6.2 蚯蚓粪基质成型理论分析
        6.2.1 基质内部压力分析
        6.2.2 蚯蚓粪基质压缩性分析
    6.3 蚯蚓粪基质成型离散元法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2 仿真模型与仿真方法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设计与试验
    7.1 引言
    7.2 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
        7.2.1 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
        7.2.2 成型系统的设计
        7.2.3 液压系统的设计
    7.3 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成型试验
        7.3.1 试验目的
        7.3.2 粘结剂毒性试验
        7.3.3 成型试验
    7.4 成型粘结剂粘结机理分析
        7.4.1 各粘结剂性质分析
        7.4.2 FTIR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符号列表
附录2 课题来源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访谈法
        1.3.3 参与观察法
    1.4 章节安排
    1.5 理论贡献
        1.5.1 政府驱动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
        1.5.2 构建考虑消费者因素速水-拉坦扩展型模型
        1.5.3 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的协同模式
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的内涵
        2.1.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2.1.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涵
    2.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相关研究
        2.2.1 制度均衡的描述——农产品营销渠道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2.2.2 制度均衡打破后的变迁——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的相关文献
        2.2.3 走向新的制度均衡——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路径及趋势的相关文献
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及现状概述
    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53-1977)
        3.1.2 转轨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78-1984)
        3.1.3 双轨制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85-1997)
        3.1.4 市场化改革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98-2012)
        3.1.5 互联网新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2012-)
    3.2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3.2.1 农产品市场规模
        3.2.2 农产品营销整体状况
        3.2.3 农产品营销成本情况
        3.2.4 农产品营销主体情况
    3.3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现存的问题
        3.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化程度低
        3.3.2 农产品营销渠道技术服务落后
        3.3.3 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能力不足
4 拓展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1 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1.1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由来
        4.1.2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4.1.3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评价
    4.2 拓展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2.1 经济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2 政治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3 技术进步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4 消费者需求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外部政治作用机理
        5.1.1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梳理
        5.1.2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目标
        5.1.3 公共政策对变迁的驱动机理
    5.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政治作用机理
        5.2.1 农产品营销渠道权力结构
        5.2.2 内部政治因素的作用机理
    5.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外部经济要素作用机理
        5.3.1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市场结构
        5.3.2 水平市场与垂直市场的作用机理
    5.4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经济作用机理
        5.4.1 资产专用性的作用机理
        5.4.2 生产交易费用的作用机理
        5.4.3 内部经济拉动渠道变迁的机理
    5.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作用机理
        5.5.1 技术进步对渠道变迁的必要性
        5.5.2 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推动渠道变迁的模型
        5.5.3 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
        5.5.4 消费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
6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和趋势
    6.1 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1.1 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1.2 强制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案例分析
        6.2.1 案例来源与案例背景描述
        6.2.2 诱致性变迁:“十里村胡萝卜”
        6.2.3 强制性变迁:“傅家镇甜地瓜”
    6.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趋势
        6.3.1 政治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6.3.2 经济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6.3.3 技术进步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7 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政策建议
    7.1 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7.1.1 重视市场机制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7.1.2 完善融资环境与培育涉农公司快速发展
    7.2 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
        7.2.1 规范农贸市场与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
        7.2.2 完善法律制度与保护涉农公司的权益
    7.3 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7.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7.3.2 增加农业技术投入与培育特色化农业产业
    7.4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
        7.4.1 鼓励涉农电商创业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4.2 激活涉农公司活力与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
8 结论与不足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哈萨克族消费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概况
    一、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自然环境
        (一)依天山而居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二)三种主要气候类型相交织的气候条件
        (三)以冰川融水为主的水资源
        (四)依海拔高低不同形成多样性的草场资源
    二、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历史沿革
        (一)游牧和迁移而来的哈萨克族
        (二)部落组织形式依然存在
        (三)不断演变的行政村落划分
    三、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经济发展
        (一)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市场
        (二)当地哈萨克族多元生计方式与家庭收入结构
第二章 清水河乡哈萨克族物质消费文化
    一、生产消费文化
        (一)“游牧期”与“圈养期”轮番的畜牧生产消费
        (二)旱地和水浇地混杂的种植业生产消费
        (三)半机械化的手工业生产消费
        (四)其它生产性消费
    二、生活消费文化
        (一)以流行服饰为主的衣着消费
        (二)肉食和面食蔬菜相结合的饮食消费
        (三)定居房为主的居住消费
        (四)马匹和车辆相互替代的出行消费
        (五)其他耐用品消费
第三章 清水河乡哈萨克族精神消费文化
    一、清水河乡哈萨克族民俗消费
        (一)传统习俗与现代娱乐相结合的节日消费
        (二)婚礼丧葬消费
        (三)待客礼仪的消费
    二、清水河乡哈萨克族教育消费
        (一)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消费
        (二)青少年课外培训班消费
        (三)当地哈萨克族年轻人的职业培训
第四章 清水河乡哈萨克族生态消费文化
    一、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消费习俗
    二、与环境相适应的日常生活消费习俗
第五章 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消费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一、清水河乡哈萨克族消费文化的特点
        (一)哈萨克族家庭的主食消费仍以自给为主
        (二)在以消费为纽带的交往中哈萨克族人的消费需求多样化
        (三)在以消费为纽带的交往中哈萨克族人的消费方式多元化
        (四)消费文化中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元素
        (五)哈萨克族人对物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在逐渐增强
    二、影响清水河乡哈萨克民族消费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哈萨克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以消费为纽带加深与外部市场的联系
        (三)依靠政府发展政策推动生产生活消费转变
        (四)通过教育传承传统消费文化和吸收现代消费文化
        (五)学习其他民族的消费文化
    三、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消费文化形成的意义
        (一)传承与调适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二)吸收与适应现代市场文化
        (三)社会交往圈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增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大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山西老陈醋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学脉相承
        二、学术召唤
        三、兴趣所载
    第二节 饮食研究综述
        一、国外饮食研究现状
        二、国内饮食研究现状
        三、醋文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
第一章 “晋善晋美”: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田野点的虚实镜框
        一、误入“梦中田野”的行者
        二、走出“千年古县”长子
        三、踏入“中国醋都”清徐
        四、细访“醋都”醋韵
    第二节 “一日三餐不离醋”的现象
第二章 地方口味:老陈醋的构成
    第一节 自然馈赠:老陈醋的原料获取
        一、高粱的种植
        二、大曲的获取
    第二节 人之巧力:老陈醋的酿制工艺
        一、原料处理
        二、蒸料
        三、发酵
        四、熏醅
        五、淋醋
        六、陈酿
第三章 吃出意境:老陈醋的文化延展
    第一节 模糊记忆:从醋到老陈醋的起源传说
        一、醋的起源传说
        二、老陈醋的起源传说
    第二节 前世今生:老陈醋的发展历史
        一、自然界中的酸味
        二、手工酿制的酸味
    第三节 生活方式:老陈醋的饮食分类
        一、日常饮食中的老陈醋
        二、社交场合下的老陈醋
第四章 薪火相传:老陈醋的人文空间
    第一节 精益求精:老陈醋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酿制技艺的传承
        二、匠人精神的传承
    第二节 承前启后:老陈醋文化的延习
        一、生态适应之本能
        二、家庭饮食之惯习
        三、地方推广之传播
    第三节 言中事隐:老陈醋的象征意义
        一、一语双关的“吃醋”
        二、“和谐”之道的“悟醋”
        三、雅俗共享的“食醋”
结语 地方空间文化下的老陈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分析
    2.4 环境约束下农户畜禽养殖适度规模的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户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3.2 我国蛋鸡养殖规模的发展变化
    3.3 我国农户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3.4 我国畜禽养殖环境规制的演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农户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分析
    4.1 环境规制对农户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4.2 环境规制变量设计与样本统计分析
    4.3 分位数模型设置与变量选取
    4.4 环境规制对农户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规制下农户扩大蛋鸡养殖规模的意愿与行为分析
    5.1 农户决策相关理论分析
    5.2 样本描述分析
    5.3 离散选择模型设置与变量选取
    5.4 农户扩大蛋鸡养殖规模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规制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模拟与分析
    6.1 基于利润最大化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模拟与分析
    6.2 农户蛋鸡养殖环保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分析
    6.3 蛋鸡养殖环保投入需求与农户环保意愿支付水平的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适度养殖规模下的我国蛋鸡养殖业发展趋势分析
    7.1 基于适度养殖规模下的我国蛋鸡养殖业发展变化
    7.2 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逐步推进
    7.3 农户蛋鸡养殖的退出问题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成果简介

(8)巨变与再造: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研究 ——以一个县域城郊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乡村延续还是城镇化社区再造
    一、宏观背景: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特征
    二、县域实践:“洼地”中的“泗洪嬗变”
    三、问题发现:一次兴趣与机缘的“邂逅”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1、城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
        2、社会与空间生产理论
        3、社区及日常生活理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
        1、转型社区及相关概念的澄清
        2、村镇社区整体转型的实证研究
        3、转型社区空间生成的动力机制
        4、转型社区居民心理与文化适应
        5、转型过程中农民的市民化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1、城乡边缘区和转型区的内涵
        2、城乡转型与变迁的理论及思想
        3、小城镇转型变迁的经验性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资料收集方法
    三、研究过程:历时3年11次调研
        1、实地研究过程
        2、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拓展与不足
第四章 推力与拉力:“转型社区”生成的动力机制
    一、现代化和城市化:社会变迁的结构性力量
        1、工业化:土地和非农劳动力的需求
        2、非农化:人口流动与职业身份的转变
        3、城市化:空间扩展与城乡关系重构
    二、行政主导与资本下乡:土地财政和资本的“合谋”
        1、地方政府的实践:“土地流转”与“增减挂钩”
        2、社会资本“下乡”:土地经营变现与规模农业
        3、社会新农村建设:人口集中与乡村空间再生产
    三、精英带动和理性选择:乡土变迁下的文化自觉
        1、文化堕距与心理落差: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2、社区精英与群体参照:经济精英的榜样力量
        3、现实与利益的折衷:面对现实的有限理性
第五章 空间变迁与重构:“转型社区”的规划与生产
    一、区划沿革:行政区划调整下的空间重组
    二、空间与规划:转型社区规划的叙事逻辑与规则
        1、规划逻辑:从权力象征到公共政策
        2、三大实践:“无规划不审批”
        3、空间生产:从乡村聚落到转型社区
    三、嵌入与转变:转型社区空间形态的社会学分析
        1、城乡空间的剧变:自然村落的“终结”
        2、生活空间离心化:生产与生活的分离
        3、居住环境的流变:规划与惯习的碰撞
        4、邻里关系的重建:首属邻里到半熟人社区
第六章 经济形态的变迁:小农经济终结与市场经济延展
    一、小农经济的终结:传统农耕经济形态的解体
        1、耕作方式:个体耕种到农业规模经营
        2、商品交换:传统乡村集市到商贸市场
        3、组织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到专业合作社
    二、商品经济的萌发: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
        1、区域市场:超越乡村的市场边界延伸
        2、集镇商铺:商业服务活动的多元渗透
        3、连锁超市:没有“人情关系”的商品交易
        4、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变现”
    三、市场经济的延展:日常经济交换行为的常态化
        1、农业的工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要素的商品化:被明确定价的资源
        3、交易的虚拟化:村口看货和网上赶集
第七章 个体生活的际遇:生存策略调整与生活空间张力
    一、生存策略的调整:“庄稼人”到兼业经营者
        1、反哺式农耕:土地情结的延续
        2、候鸟式务工:背井离乡的努力
        3、嵌入式散工:闲暇时间的利用
        4、自赋型创业:开拓创新的彰显
    二、生活水平的流变:城乡过渡阶段的收入与消费
        1、收入来源:非农收入的多元化转向
        2、消费状况:日常性消费的全面渗透
        3、闲暇时间:从时光消磨到自我实现
    三、环境适应与排斥:转型社区生活空间的张力呈现
        1、“占道经营”:公私“沉默共识”
        2、“车库他用”:现实利益的考量
        3、“种菜养鸡”:传统惯习的延续
        4、“搭棚办事”:文化习俗的影响
        5、“空地晾晒”:日常生活的便利
第八章 社会认同的迷失:跨越身份边界的社会性重构
    一、身份认同:城里人和乡下人的错位
    二、制度认同:大政府与小社区的张力
    三、生活认同:未来的生活何处安放?
    四、社区认同:共同记忆的解构与重构
第九章 时空延伸与未来:在城市与田园之间
    一、向死而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命运
    二、文化反思:乡村自反性与农民的文化自觉
    三、未来何往:农业社会终结与城市社会来临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镇政府干部)
附录3: 实地调研影像
致谢

(9)规模化蛋鸡养殖成本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蛋鸡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研究
        1.4.2 关于蛋鸡养殖所面临的问题的研究
        1.4.3 关于蛋鸡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的研究
2. 规模化蛋鸡养殖的工艺流程及养殖要点
    2.1 蛋鸡养殖的生产周期
    2.2 蛋鸡养殖的工艺流程
        2.2.1 育雏阶段
        2.2.2 育成阶段
        2.2.3 产蛋阶段
        2.2.4 防疫和免疫工作
        2.2.5 产蛋及后续流程
3. 规模化蛋鸡养殖成本收益分析
    3.1 泰国正大集团及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简介
        3.1.1 泰国正大集团简介
        3.1.2 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简介
        3.1.3 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养殖业发展模式
    3.2 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蛋鸡养殖现状
        3.2.1 采用标准化分段饲养方式
        3.2.2 全自动化养殖保障生产安全
    3.3 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蛋鸡养殖的成本和收益项目核算
        3.3.1 青年鸡(0-15周)主要成本收益核算
        3.3.2 产蛋阶段(16-80周)各项成本收益核算
    3.4 蛋鸡养殖成本收益及效率分析
        3.4.1 成本收益分析
        3.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3.5 内蒙正大蛋鸡养殖的料蛋比
    3.6 内蒙正大蛋鸡养殖成本收益与中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
        3.6.1 规模越大,鸡苗费用越高
        3.6.2 中等规模蛋鸡养殖饲料投入大于小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
        3.6.3 养殖规模越大,水电费和取暖费越高
        3.6.4 小规模蛋鸡养殖在防疫工作方面投入较低
        3.6.5 蛋鸡养殖场规模越大,折旧费用越高
        3.6.6 蛋鸡养殖的规模越大,自动化水平越高,雇工越少
        3.6.7 养殖规模越大,其他费用越高
        3.6.8 相比中国平均水平,内蒙正大具有更好的效益
4. 内蒙正大规模化蛋鸡养殖对内蒙古蛋鸡产业发展的启示
    4.1 鼓励养殖户与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依靠其先进技术提高养殖水平.
    4.2 以“租赁模式”、“公司+农户”等模式帮助养殖户转型
    4.3 培养养殖户的品牌意识,借助龙头企业品牌提高养殖收入
5. 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规模化蛋鸡养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5.1 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规模化蛋鸡养殖存在的问题
        5.1.1 饲料成本不断上升,养殖收益下降
        5.1.2 有完善的规章和操作流程但养殖场人员管理不严
        5.1.3 市场竞争混乱,居民品牌意识弱,“正大”鸡蛋认可度低
        5.1.4 公司蛋鸡养殖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5.2 提高规模化蛋鸡养殖收益的建议与对策
        5.2.1 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5.2.2 政府促进规模化蛋鸡养殖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社会转型中的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实践 ——基于西藏农区K村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意识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二、我国的农业直补政策
        三、我国农业直补政策的分类研究
        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直补政策
        五、西藏的农牧业补贴
    第三节 文献述评及理论视角的选取
        一、文献述评
        二、“转型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转型时期西藏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 计划体制下的西藏农业生产与农业补贴
        一、开荒生产时期(1951年—1958年)
        二、稳定与滞后时期(1959年—1978年)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西藏农业生产与农业补贴
        —、改革与调整时期(1978年底—1979年)
        二、休养生息时期(1980年—1983年)
        三、经营体制变革时期(1984年—1993年)
        四、深化改革时期(1994年—2000年)
        五、重心转移时期(2000年以后)
    第三节 西藏农业直补政策体系概述
        一、西藏农业直补政策的背景及依据
        二、2013年西藏自治区农业直补政策
    第四节 农业直补政策实践与西藏农村家庭经济(2004—2013)
        一、我国实施农业直补的财政支出
        二、农业直补背景下的西藏农村家庭经济
第三章 K村的农业
    第一节 K村的社会结构
        一、K村的家户结构
        二、K村的人口结构
    第二节 K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发展
        一、K村的农业生产结构
        二、K村的农业发展
    第三节 困境中的徘徊:K村的农业发展
        一、灌溉水源严重不足
        二、贫瘠的土壤
        三、未被开发利用的特色农业资源
        四、集体经济的匮乏
第四章 农业直补政策的运作与落实
    第一节 Z乡农业直补政策概述
        一、种粮直补
        二、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
        三、牲畜良种推广补贴
        四、化肥补贴
        五、成品油补贴
        六、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第二节 农业直补政策在K村的运作
        一、农业直补的种类
        二、现金收入型直补的发放流程
    第三节 农业直补政策在K村的落实
        一、补贴落实的程度
        二、补贴的作用及影响
        三、补贴的现金收入
        四、化肥的计划限购
        五、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落实
第五章 农牧民的视角: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一节 农业直补与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关系
        一、被访户家庭基本情况
        二、农业直补与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关系
    第二节 现金收入型直补(普惠制补贴)政策评价
    第三节 价格直补(普惠制/特惠制补贴)政策评价
        一、价格直补(普惠制补贴)政策评价
        二、价格直补(特惠制补贴)政策评价
第六章 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农牧互补”、“生计传统”与西藏农业直补政策
        一、“农牧互补”作为理性的自然选择
        二、“生计传统”作为理性的社会选择
    第二节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西藏农业直补政策考量
        一、西藏地区间的农牧民收入差距
        二、西藏城乡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西藏农村与全国农村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半机械化大棚鸡舍(论文参考文献)

  • [1]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J]. 郭太雷,张习超,毛元群. 贵州畜牧兽医, 2021(06)
  • [2]蚯蚓堆肥物料特性与蚯蚓-蚯蚓粪分离技术研究[D]. 林嘉聪.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蚯蚓粪基质成型工艺及成型机设计与试验[D]. 罗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D]. 孙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5]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哈萨克族消费文化研究[D]. 王涛.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6]山西老陈醋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 张梅梅. 北方民族大学, 2018(02)
  • [7]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D]. 侯国庆.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8]巨变与再造: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研究 ——以一个县域城郊乡镇为例[D]. 陈然. 南京大学, 2017(05)
  • [9]规模化蛋鸡养殖成本收益分析[D]. 李柏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10]社会转型中的西藏农业直补政策实践 ——基于西藏农区K村的实地研究[D]. 李婕.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标签:;  ;  ;  ;  

半机械化温室鸡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