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伴胸腺瘤一例

食管癌伴胸腺瘤一例

一、食管癌合并胸腺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宇,李明[1](2021)在《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常见的胸部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微创手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加快康复、减轻疼痛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优势,但是胸腔镜手术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包括立体视觉缺失、镜头不稳定、器械僵硬以及操作震颤等。机器人手术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凭借三维高清术野、操作灵活的机械腕和震颤过滤系统等优势,在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手术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该文对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技术优势,与传统、腔镜手术的对比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师玉晶,魏力[2](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接受胸腺瘤切除手术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加速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毛文杰,尹泚,李斌,王成,蒋鹏,杨建宝,李政,余琦瑶,李杰[3](2021)在《术前炎症免疫及营养指标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前炎症免疫及营养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比值(PAR)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9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NLR、PLR、PAR及PNI与胸腺瘤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计算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胸腺瘤患者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曲线并计算累计生存率,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胸腺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109例中,男57例(52.3%,57/109),女52例(47.7%,52/109);年龄19~84(51.3±9.9)岁,无围术期死亡。NLR、PLR、PAR及PNI预测胸腺瘤患者O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484(P=0.832)、0.600(P=0.181)、0.708(P=0.005)和0.693(P=0.010),PAR和PN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05和51.48。相较低PAR患者,高PAR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倾向于B型和C型(72.7% vs.50.8%,P=0.030),且不容易完整切除(27.3% vs.9.2%,P=0.013);相较高PNI患者,低PNI患者肿瘤易侵犯血管(34.7% vs.13.3%,P=0.008),组织学类型倾向于B型和C型(69.4% vs.51.7%,P=0.004),且具有较高的Masaoka分期(47.0% vs.28.3%,P=0.021)。低PAR组12、36、60个月的累计总生存率和累计无进展生存率高于高PAR组(P=0.013,P=0.002),低PNI组12、36、60个月的累计总生存率和累计无进展生存率低于高PNI组(P=0.010,P=0.014)。Cox单因素分析显示,侵犯血管、WHO分型、Masaoka分期、完整切除、PAR及PNI与胸腺瘤患者的OS和PFS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分期、完整切除、辅助治疗和PNI为胸腺瘤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完整切除为胸腺瘤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PAR和PNI与胸腺瘤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指导胸腺瘤患者诊疗和预后评估的新指标。

文艳萍[4](2021)在《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和评价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方法:1、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4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院内制剂溃疡油,每次2ml,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对照组口服康复新液,每次10ml,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分级变化、吞咽疼痛评分变化、体重变化、KPS评分变化及治疗药物起效时间、观察期间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综合评价中药溃疡油对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WBC、NEUT、HGB、PLT)、肝肾功能(ALT、AST、Urea、CR)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溃疡油的用药安全性。2、将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5Gy组和30Gy组,每组8只,采用6MV-X射线分别以25Gy和30Gy剂量单次照射大鼠食管组织,于照射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取全长食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比较两组大鼠食管病理损伤程度并评分,同时观察两组大鼠照射后体重及进食量变化情况以确定理想造模照射剂量及观察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分级分布在0~1级者占83.3%(25/30),2~3级占16.7%(5/30),对照组0~1级占59.4%(19/32),2~3级占40.6%(13/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8.1%,且治疗组显效率53.4%亦高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吞咽疼痛评分(1.70±1.51)较治疗前(6.07±1.28)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3.16± 1.80)较治疗前(6.13±1.24)亦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1.70±1.51)较对照组(3.16± 1.80)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体重(63.08±10.76)kg 较治疗前(62.10±10.26)kg增加,对照组治疗后体重(63.37±9.91)kg较治疗前(62.74±10.16)kg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率80.0%高于对照组的68.8%,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起效时间(6.19± 1.06)天较对照组(7.32±1.18)快(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两组大鼠照射后食管组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病理损伤,30Gy组大鼠食管损伤病理评分高于25Gy组(P<0.05),30Gy剂量组大鼠在照射后第7天食管损伤病理评分高于其他观测时间点;且在照射后第7~9天,大鼠每日进食量及体重均达到最低水平,与食管损伤程度成正比。结论:1、中药溃疡油能显着降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分级,缓解患者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康复新液,且较康复新液起效快,也能改善患者体重及KPS评分,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采用6MV-X射线30Gy剂量单次照射食管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照射后第7天为理想观察时间。

李婷婷[5](2021)在《调节性B细胞亚群在胸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胸腺瘤是最为常见的发生于前纵隔的一类胸腺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胸腺肿瘤的90%,占全身所有恶性肿瘤的0.2%-1.5%。据统计,胸腺瘤在亚洲人的发病率相对较其他人群高,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胸腺瘤组织病理学及生物学行为体现出多样性,故在分类上存在多种标准及方式。WHO对胸腺瘤进行分类时,依据上皮细胞的形态和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将其划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和B3型五种亚型,不同类型的胸腺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作为B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最早在小鼠模型中被证实具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调节性B细胞参与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如胃癌、肺癌、肝癌、甲状腺癌、食管癌和乳腺癌等。然而,调节性B细胞是否参与胸腺瘤患者发病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调节性B细胞是B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抑制性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胸腺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研究旨在评估胸腺瘤患者外周血B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它们在胸腺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名胸腺瘤患者和15名胸腺囊肿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Bregs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受试者的血清IL-10水平通过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BA)测定。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细胞及因子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与血清IL-10的水平显着升高,并与KPS临床评分呈负相关。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随着胸腺瘤Masaoka分期等级的升高而显着增加,血清IL-10的水平也体现出了升高的趋势,并且在早期分期中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和血清IL-10的水平即出现显着升高。此外,IL-10+Bregs和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与血清IL-10的水平均呈正相关,IL-10+Bregs与IL-10+CD24hiCD38hiBregs呈正相关。2.在对胸腺瘤不同亚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B型胸腺瘤中循环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与血清IL-10的水平显着升高,且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与KPS临床评分呈负相关,与血清IL-10的水平呈正相关。3.手术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循环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和血清中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其中B型胸腺瘤中IL-10+Bregs、IL-10+CD24hiCD38hiBregs的细胞频率和血清中IL-10的水平与其它类型的胸腺瘤相比,在治疗后降低的更加显着。结论:本研究表明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24hiCD38hiBreg细胞中IL-10的表达增加,尤其在B型胸腺瘤中表现的更加显着,提示Breg细胞可能参与胸腺瘤的致病过程。此外,Breg细胞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文祥川[6](2021)在《20例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抗 γ-氨基丁酸 B 受体(anti-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R)脑炎是一种由于机体内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产生了针对抗γ-氨基丁酸B受体抗体的脑炎,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最早在2010年由Lancaster等人报道。抗GABABR脑炎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约有50%的患者合并肿瘤,其中以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最为常见,少数患者也可伴有胸腺瘤、黑色素瘤、乳腺癌、食管癌等肿瘤。抗GABABR脑炎最常累及边缘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其中多数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在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数不伴肿瘤的患者经过积极的免疫治疗预后良好,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IVIG)、血浆置换的单一或联合治疗,部分一线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需要启动二线治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而对于合并肿瘤的患者,除免疫治疗外,针对肿瘤的治疗对症状的改善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抗GABABR脑炎的发病率较低,目前对该病的研究较少,对其认识也相对有限。研究目的:观察免疫治疗和肿瘤治疗对抗GABABR脑炎患者的疗效,评估免疫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并探讨与抗GABABR脑炎预后相关的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例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4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并诊断为抗GABABR脑炎的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治疗前后和随访期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末次随访时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和预后不良组(mRS>2),并对两组间的临床参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纳入的患者中包括12例男性(60%),8例女性(40%),平均发病年龄为59.35±9.20岁。其中18例(90%)出现癫痫发作,14例(70%)出现精神行为异常,17例(85%)出现认知障碍,14例(70%)出现意识水平下降,1例(5%)出现共济失调,1例(5%)出现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等脑干受累症状。11例(55%)患者颅脑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病变与脑炎相关,受累部位为颞叶、海马、延髓。15例(75%)患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异常。(2)20例(100%)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免疫治疗,治疗前后mR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3-5)和3(2-5)(P<0.01)。12例(60%)患者合并肿瘤,均为小细胞肺癌,有9例接受了肿瘤治疗,其中5例死亡,从确诊脑炎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15(10-36)个月,4例存活的患者随访的中位时间为11.5(3-20)个月,神经功能状态均良好(mRS≤2);未接受肿瘤治疗的3例患者均死亡,从确诊脑炎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5(3-7)个月。在因肿瘤死亡的抗GABABR脑炎患者中,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较未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P=0.025)。(3)16例患者在免疫治疗前检测了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CD19+B细胞比值中位数为20.00%(11.99-33.93%)。其中14例患者在缓解期随访时复查了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CD19+B细胞比值中位数为13.42%(8.71-18.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经过最长时间为54(3-54)个月的随访,11例(55%)患者预后不良(mRS>2)。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为高龄(P=0.031)、免疫治疗后症状的延迟改善(P=0.038)和合并呼吸衰竭(P=0.038)。研究结论:积极的免疫治疗和肿瘤治疗有助于改善抗GABABR脑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CD19+B细胞比值可作为评价抗GABABR脑炎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高龄、免疫治疗后症状的延迟改善(>4周)以及合并呼吸衰竭可能与疾病的预后不良有关。

李子凡[7](2021)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胸部微创手术,与传统经侧胸胸腔镜手术相比,其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相当,但围术期疼痛更轻微。近几年,该术式在胸外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该手术方式是否能减轻术后远期疼痛仍缺少相关证据。该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等方法,比较经剑突下入路与经侧胸肋间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和术后远期疼痛。方法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共197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其中,术前患有慢性疼痛者3例,术中中转正中胸骨切开手术10例,失访患者17例,共3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共167例患者纳入研究,42例(25.1%)接受经剑突下入路手术,125例(74.9%)接受经侧胸肋间入路手术。疼痛程度以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表示,随访日期距手术日期间隔的平均时间为33.6月。在两手术组之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匹配组间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与术后远期疼痛程度。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新发重症肌无力(MG)、肿瘤复发或死亡。在两组间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经剑突入路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各42名患者入组,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变量无明显差异(P>0.05)。经侧胸肋间入路组与剑突下入路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指标增涨、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疼痛发生率、术后远期疼痛等级与疼痛NRS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与经侧胸肋间入路手术疗效相当。在我们的研究中,剑突下组相比于侧胸组在减轻术后远期疼痛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优势。

杨洁[8](2021)在《85例术后原发性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TETs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结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案室调取信息和科室病历系统回顾信息,分析2010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行手术治疗的85例原发性TETs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所有病人均行TETs完整切除手术,而且术后分期明确,因为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随访信息特别重要。采用生存分析统计学方法,Cox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行预后预测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病人有85例。经分析后发现,MK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与WHO组织学分型均为低度相关(r=0.435,0.413P<0.001)。TNM分期系统和MK分期系统显着相关(r=0.898 P<0.001)。在TNM分期和MK分期两种分期系统中,后者对预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的原发性TETs患者的预后更有临床适用性。在长期随访过程中(中位时间:68个月,范围1到131个月),经手术完整切除TETs患者的3年OS、5年OS分别为94.1%、8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WHO组织学分型、MK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对胸腺上皮肿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多因素Cox分析表明肿瘤大小(HR=2.283/2.332,95%CI:(1.161-4.490)/(1.171-4.645),P=0.017/0.016)、MK分期系统(HR=3.298,95%CI:1.584-6.867,P=0.001)和TNM分期系统(HR=2.692,95%CI:1.467-4.939,P=0.001)均是是影响TETs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1、肿瘤大小、病理分期(包括TNM分期、MK分期系统)是影响TETs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在TNM分期和MK分期两种分期系统中,后者对预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的原发性TETs患者的预后更有临床适用性。

王岩,曹玉,殷金环,刘俊峰[9](2021)在《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营养指数与总生存率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胸腺瘤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胸腺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手术是否R0切除(P<0.001)、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P<0.001)、Masaoka分期(Ⅱ/Ⅰ:P=0.012;Ⅲ&Ⅳ/Ⅰ:P=0.011)、WHO分型(P<0.001)和PNI(P=0.016)是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PNI高值组(PNI>45)中手术是否R0切除(P=0.001)和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P=0.039)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PNI低值组(PNI≤45)中Masaoka分期(Ⅱ/Ⅰ:P=0.012;Ⅲ&Ⅳ/Ⅰ:P=0.048)、WHO分型(P=0.039)、手术是否R0切除(P<0.001)和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P<0.001)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容易出现PNI降低。结论胸腺瘤患者术后总生存率与Masaoka分期、WHO分型、手术是否完整切除、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和预后营养指数密切相关。对于存在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PNI较低,总生存率较低,应常规监测PNI。

杨帆,孟胜蓝,牛会军[10](2020)在《单孔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在治疗胸腺瘤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行单孔胸腔镜治疗胸腺瘤的患者34例(单孔胸腔镜组)和同期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的患者27例(传统手术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孔胸腔镜组2例因胸腔粘连严重,转为双孔胸腔镜治疗,未出现中转开胸的病例。单孔胸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较传统手术组均降低(均P<0.05),在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方面较传统手术组均减少(均P<0.05)。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单孔胸腔镜组术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下降幅度较少,变化平稳(均P<0.05)。结论对于胸腺瘤的治疗,单孔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具有较少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二、食管癌合并胸腺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合并胸腺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癌治疗
2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治疗
3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纵隔肿瘤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2)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ERAS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3.2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治疗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的护理效果

(3)术前炎症免疫及营养指标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信息采集
        1.2.2 随访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2 胸腺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3 胸腺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4 不同PAR和PNI组胸腺瘤患者的生存分析
3 讨 论

(4)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放射性食管炎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放射性食管炎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前言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验案举隅
    参考文献
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调节性B细胞亚群在胸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胸腺上皮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胸腺上皮肿瘤的相关免疫学因素
        2.1.1 天然免疫与胸腺上皮肿瘤相关研究
        2.1.2 适应性免疫与胸腺上皮肿瘤相关研究
    2.2 胸腺上皮肿瘤的相关遗传及环境影响因素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胸腺瘤患者
        3.1.2 对照组
    3.2 标本采集与处理
    3.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3.1 主要仪器
        3.3.2 主要试剂
    3.4 实验方法
        3.4.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3.4.2 细胞计数
        3.4.3 诱导细胞因子的表达
        3.4.4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Breg细胞亚群
        3.4.5 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IL-10
        3.4.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4章 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Breg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1 胸腺瘤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征
    4.2 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IL-10~+B细胞的频率
    4.3 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IL-#10~+B细胞亚群的频率以及血清IL10的水平
    4.4 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IL-10~+B细胞亚群频率、血清IL-10水平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5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前后胸腺瘤患者外周血中IL-10~+B细胞亚群频率以及血清IL-10水平的变化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20例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 手术方法
        2.3.2 术后管理方法
        2.3.3 随访及疼痛评分方法
        2.3.4 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
        2.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结果
    3.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基线资料对比
        3.1.2 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其效能检验
        3.1.3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基线资料对比
    3.2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间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相关资料对比
        3.2.1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可行性资料对比
        3.2.2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安全性资料对比
        3.2.3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疗效资料对比
    3.3 远期疼痛资料对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1 NRS疼痛评估评分表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疼痛分析
    参考文献

(8)85例术后原发性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分期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营养指数与总生存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析方法
    1.3 随访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组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及影响PNI的临床病理因素
    2.2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作者贡献:

(10)单孔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2.2 术后肺功能比较
    2.3 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四、食管癌合并胸腺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 朱鸿宇,李明.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21(06)
  • [2]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师玉晶,魏力. 天津护理, 2021(05)
  • [3]术前炎症免疫及营养指标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毛文杰,尹泚,李斌,王成,蒋鹏,杨建宝,李政,余琦瑶,李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1(11)
  • [4]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文艳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调节性B细胞亚群在胸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李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6]20例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分析[D]. 文祥川. 山东大学, 2021(12)
  • [7]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李子凡.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85例术后原发性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杨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营养指数与总生存率的相关性[J]. 王岩,曹玉,殷金环,刘俊峰. 肿瘤防治研究, 2021(02)
  • [10]单孔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的疗效对比分析[J]. 杨帆,孟胜蓝,牛会军. 实用肿瘤杂志, 2020(06)

标签:;  ;  ;  ;  ;  

食管癌伴胸腺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