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乙酸钠制备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双乙酸钠制备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一、制备双乙酸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樊付民[1](2020)在《猪皮肉冻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制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开发美味与营养兼备的新中式肉灌肠制品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方便、营养、健康产品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以猪皮和卤猪肉为原料,用高温长时卤制使胶原蛋白适度析出,再利用TG酶交联作用,催化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网络空间结构,使胶原蛋白与猪肉蛋白的胶凝性増加。经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的加工条件、防腐配方。本研究将传统酱卤产品与西式灌肠加工工艺结合,设计一套新型中式酱卤工艺,开发了猪皮肉冻,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猪皮及卤猪肉原料,运用食品加工技术,研究猪皮肉冻制备工艺。对猪皮肉冻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回归设计,得出猪皮肉冻的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猪皮中脂肪含量18.5%、卤制时间150 min、TG酶添加量0.2%,水:猪皮比例1:1.5,卤肉添加量4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猪皮肉冻感官评价评分最高。(2)研究食品防腐剂的作用机理,以菌落总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不同类型防腐剂对猪皮肉冻贮藏过程中质量的影响,最后确定食品防腐剂最佳复配比例组合为乳酸链球菌素0.02%、双乙酸钠0.3%、山梨酸钾0.0025%、乳酸钠3%。

杨洁[2](2020)在《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是食药两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极强的药用价值。本论文以大蒜汁为原料,研发一种大蒜原汁调味品,富有口感细腻、风味独特等特征;设计一条日产6吨的大蒜原汁调味品生产线以及工厂整体布局。研究大蒜原汁调味品的配方,对防腐剂的复配进行优化,在最优配方条件下制备产品,探讨均质条件,以实验结果为基础,设计一条日产6吨大蒜原汁调味品的生产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产品中的感官评分,设置单因素变量,即柠檬酸的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大蒜汁和水的比例,之后再进行正交试验,从而获得大蒜原汁的最优配比:柠檬酸所占比例为0.10%,黄原胶所占比例为0.12%,料液比设置为1:5。此配方制得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色泽、口感和组织形态。(2)以产品中的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研究D-异抗坏血酸钠、乳酸链球菌素、双乙酸钠对产品的抑菌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添加量分别0.20%、D-异抗坏血酸钠、0.015%乳酸链球菌素、0.30%双乙酸钠时,复合防腐剂的抑菌效果最佳。(3)以大蒜汁的稳定系数和离心沉淀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均质条件和大蒜汁稳定性之间的关联,以单因素实验作为前提条件,再开展正交实验,将均值压力设定为30Mpa,均值温度设为30℃,次数为1,这时产品的所具有的稳定性最高;针对灭菌,其最佳温度为85℃,最佳时间20 min。(4)在最优工艺条件设计日产6吨大蒜原汁调味品的车间。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物料衡算、CAD图绘制。

汪慧[3](2020)在《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无臭、无味且安全高效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它能与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氨基酸和电解质等物质析出,从而抑制霉菌和酵母菌的正常生长繁殖。但是由于纳他霉素的环状结构使其对紫外和氧气等敏感,它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构建活性载体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脱脂奶粉、纳他霉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三者利用pH驱动形成纳他霉素乳液,研究形成高包封率乳液的条件,并研究包埋技术对纳他霉素的溶解性、抗菌性和光敏性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XRD衍射分析对纳他霉素乳液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考察乳液的稳定性。其次,制备纳他霉素抗菌膜并研究其物理性质和抗菌性能。最后,将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分别应用于烘焙食品和甘薯的保鲜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他霉素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1)形成高包封率且稳定性好的纳他霉素乳液的条件为脱脂奶粉溶液浓度10 mg/m L、纳他霉素溶液浓度6 mg/m L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4 mg/m L,三者体积比为1:1:1。此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粒径约为238.46 nm,Zata电位约为-42.8 mV,包封率约为92.14%。在4℃下贮藏30 d,纳他霉素乳液仍保持稳定且复溶性良好。(2)包埋技术有效地增大了纳他霉素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纳他霉素的抑菌性基本无影响,却能够提高纳他霉素的抗光解性能。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联合显示乳液的分散性良好。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乳液分子间作用力有所减弱,但是没有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XRD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纳他霉素被包埋后特征衍射峰消失,晶型可能发生了改变。(3)以青霉、曲霉、根霉和酵母菌为受试菌,研究了温度、pH、金属离子对纳他霉素乳液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纳他霉素乳液对青霉、曲霉、根霉和酵母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pH 5~7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纳他霉素乳液适用于弱酸性和中性的食品基质中使用,在碱性条件在需要提高浓度来确保保鲜效果。在4~100℃下,纳他霉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一般的食品加工条件。不同金属离子对纳他霉素乳液的抗菌活性影响较大,将纳他霉素乳液应用于食品保鲜中时,可以优先考虑在富含Zn2+、Na+的在食品中,应减少应用在富含Ca2+、Mg2+的食品基质中,也可以通过添加Zn2+提高纳他霉素乳液的抗菌效果。2.纳他霉素在烘焙食品中的保鲜作用纳他霉素可有效抑制面包和蛋糕表面霉菌的生长繁殖。在烘焙食品的保鲜中,纳他霉素乳液的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的效果明显优于纳他霉素乳液和双乙酸钠。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纳他霉素乳液延长烘焙食品保质期的时间长于悬浊液和双乙酸钠。当纳他霉素乳液被作为防腐保鲜剂应用于烘焙食品中时,考虑经济和安全两方面因素,处理液的最佳浓度为300 mg/kg,则乳液的最终浓度为6mg/kg。3.纳他霉素可食性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纳他霉素乳液与海藻酸钠分子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尽管乳液的添加降低了复合膜的透明度,但同时却可以增强复合膜的阻隔性能、机械性能和热稳定等等。海藻酸钠基础膜中添加纳他霉素乳液后抑菌作用明显增强,复合抗菌膜可明显抑制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4.纳他霉素在甘薯储藏保鲜中的作用经120 d贮藏期后,空白组处理组与纳他霉素悬浊液处理组的甘薯已出现明显的霉斑,而纳他霉素乳液和膜液处理组的甘薯表面没有明显的菌斑出现,这表明在实验期内,用纳他霉素膜液处理甘薯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可有效地延长甘薯采摘后的贮藏时间。甘薯的水分含量、可溶性蛋白、总淀粉、Vc、黄酮苷等营养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储藏期中。随着甘薯保藏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呈现大体下降趋势而且在60至120d之间下降率最大。于此同时,甘薯中国可溶性糖含量却呈现先小幅度的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且在储藏60d时含量达到最大值。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在储藏前期,甘薯中的淀粉持续不断的分解为小分子的糖类使得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在贮藏后期淀粉的分解减缓则使得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储藏期间,甘薯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先增加且在30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贮藏期间,纳他霉素膜液处理组的甘薯品质最佳,可以有效延长甘薯的贮藏时间。综上结果,以pH驱动原理制备的纳他霉素乳液,其储藏稳定性、复溶稳定性、抗菌稳定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适用于中性和弱酸性食品的储藏保鲜。同时用此乳液制备的纳他霉素/海藻酸钠复合膜作为一种可食性功能抗菌膜在食品活性包装行业中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曹强,杨茜[4](2019)在《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文中指出双乙酸钠是一种安全、高效、无毒、绿色的防腐防霉食品添加剂。文章介绍乙酸-纯碱法、乙酸-烧碱法、乙酸-乙酸酐法、乙酸-乙酸钠法和乙酸酐-烧碱法五种制备方法。简述了新型复配性防腐保鲜剂在饲料、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张海珍[5](2019)在《不同保鲜技术对靖江香沙芋采后保鲜效果及生理代谢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靖江香沙芋是芋类中的优良品种,支链淀粉含量高,口感软糯,深受消费者喜爱,是靖江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中的主栽品种。然而其在采后贮藏中容易褐变、腐烂变质,货架期短,因此在生产加工中要进行保鲜处理。本试验以靖江香沙芋为试验试材,分成整芋和鲜切芋两个处理:对整芋用1-甲基环丙烯(1-MCP)和壳聚糖处理;对鲜切芋用双乙酸钠、L-半胱氨酸、草酸配制的复合保鲜剂和热冷激工艺处理。研究了它们处理前后芋头营养物质、抗氧化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以筛选出一种绿色安全的香沙芋净菜保鲜方法,以便推广应用于香沙芋的加工保藏中。具体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研究1-MCP和壳聚糖对整芋保鲜效果和生理代谢的影响:1.用不同浓度的1-MCP处理香沙芋整芋,贮藏40d前后,检测品质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失重率、褐变度较低,硬度较高,腐烂率没有明显差别,其中1.0 μL/L处理样品效果尤为显着,褐变度减少了 30%,失重率减少了 38%,硬度高出54%。因此1.0 μL/L是1-MCP的最佳处理浓度。2.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处理香沙芋整芋,贮藏40 d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失重率、褐变度、腐烂率较低,硬度较高,其中10.0g/L处理样品效果尤为显着,褐变度减少了 15%,失重率减少了 45%,硬度高出54%,腐烂率减少25%。因此10.0 g/L是壳聚糖的最佳处理浓度。3.用1-MCP(1.0 μL/L)和壳聚糖(10.0g/L)及二者的联合来处理香沙芋整芋,4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均能够维持香沙芋整芋重量,阻止组织褐变、变软及腐烂,缓解组织营养物质(VC)被降解、抑制有害物质(MDA)含量增加、酶活性(PPO、POD、SOD、GR)降低。通过对VC和POD、SOD、GR的影响来改变香沙芋的生理代谢,其中1-MCP处理在抑制SOD、GR活性降低上更有优势,壳聚糖处理在降低腐烂率、维持VC含量、P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上更有优势,而联合处理兼具二者优点,显着提高了香沙芋的货架品质,可使货架期延长至2个月。第二部分研究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保鲜效果和生理代谢的影响1.复合保鲜剂的配制:单因素双乙酸钠、L-半胱氨酸和草酸对鲜切芋褐变度、色差值、电导率、硬度的影响显着。双乙酸钠浓度越大,鲜切芋的褐变度,色差值越小,硬度值越大。0.2 g/L时褐变度0.68A,色差1.84,电导率14.47%,分别比之对照组减少了 11%、77%、18%;硬度193N,比之对照组高20%。L-半胱氨酸在10.0 g/L以下时,随浓度增大,对褐变度、色差值及电导率增加的抑制性增大,超过10.0g/L时,抑制减弱。8天时,10.0g/L组的褐变度是0.67A、色差是1.46、电导率是14.12%,分别比之对照组减少了 12%、82%、25%;L-半胱氨酸加剧了鲜切香沙芋的变软,随L-半胱氨酸处理浓度的增大硬度值递减。草酸在10 mM以下时,随草酸浓度增大,对褐变度、色差值及电导率增加的抑制性增大,超过10 mM时,抑制减弱。8天时,10.0 g/L组的褐变度是0.68A、色差是1.67、电导率是14.7%,分别比之对照组减少了 11%、79%、21%;草酸维持了鲜切香沙芋的硬度,随草酸处理浓度的增大硬度值递增。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双乙酸钠,L-半胱氨酸,草酸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考察最佳复配护色液的配方,结果表明:双乙酸钠为2.0 g/L,L-半胱氨酸为9.0 g/L,草酸为12 mM为最佳复配护色液的配方。使鲜切芋货架期延长至12 d。2.热冷激工艺条件优化:适宜的热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鲜切香沙芋的褐变,维持其表面的色泽和组织硬度。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热水温度30℃~80℃,热水浸泡时间2.0min~6.0min,冷水浸泡时间3.0min~9.0min是后续响应面试验适宜的因子考察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热水温度,热水浸泡时间和冷水浸泡时间3因素对香沙芋色差、褐变度、硬度值的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模型拟合度较好,失拟项对绝对误差不显着,因变量和自变量极相关,模型可以代替真实实验点对实验结果预测分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热冷激温度51℃~54℃,热冷激时间4.2min~4.5min,冷激时间6.0min~7.2min。取优化条件热冷激温度53℃,热冷激时间4.5min,冷激时间6.5min进行验证得色差值1.52,褐变度0.421A,硬度248 N,与预测值接近,偏差分别为1.36%、2.41%、3.36%,货架期延长至10 d左右。3.复合保鲜剂和热冷激处理对鲜切芋保鲜效果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由双乙酸钠、L-半胱氨酸和草酸组成的的复配护色液和热冷激工艺处理,以及二者的联合处理均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鲜切香沙芋的褐变,维持其组织硬度,能够维持鲜切香沙芋的感官品质,延长其货架期,将货架期延长至15 d。通过改变机体组织的代谢途径,引起还原糖、淀粉、VC等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推迟总酚含量、MDA含量、PPO和POD酶活性高峰值和高峰期的到来,改变淀粉的向糖积累,VC、PPO、POD等参与的芋块机体组织抗氧化代谢和总酚底物积累来抑制芋块组织衰老和褐变,从而起到保鲜的作用。

李盼[6](2017)在《茎基部保鲜液浸施对白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芦笋嫩茎质地脆嫩,含水量高,采收生理活动活跃,易失水、纤维化及营养损失。目前贮藏方式主要是采用塑料薄膜袋冷藏以及保鲜剂的喷施处理,由于表面阻力的影响,存在外源物质进入内部的速率慢、进入量少等问题,导致保鲜效果见效慢。能否利用采后芦笋茎基部横截面较大,能够迅速吸收、利用外源物质,采用茎基部浸施保鲜液(即整个贮藏期间茎基部一直浸泡在保鲜液中)的方式来进行芦笋保鲜,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结合营养液、外源激素、抑菌剂,研究适于芦笋浸施保鲜的复合保鲜剂。研究结果如下:1、浸施营养液实验:根据白芦笋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及含量,配制1/2、1和2倍营养液(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别对白芦笋进行浸施处理,处理期间每2 d测定芦笋的硬度、色度、木质素、抗坏血酸等保鲜指标。研究表明,2倍营养液可有效控制白芦笋色度、减少失重率、延缓抗坏血酸含量下降、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水平,但促进了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上升;1/2倍营养液处理虽在控制色度方面不如2倍营养液,但对白芦笋贮藏品质的保持起到积极作用,并有效抑制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的上升。本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以1倍营养液的综合保鲜效果较好。2、浸施外源激素实验:选用6-BA(10、20、40 mg/L)和GA3(50、100、200 mg/L)为外源激素(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别对芦笋进行浸施处理,贮藏期间每2 d测定芦笋的硬度、色度、木质素、抗坏血酸等保鲜指标。研究表明,6-BA与GA3均能有效减少失重率,抑制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含量的上升,减缓VC含量的下降,以20mg/L 6-BA处理效果最佳,100 mg/L GA3处理其次。3、浸施抑菌剂实验:选用双乙酸钠(0.5、1.0、1.5%)和脱氢乙酸钠(质量浓度50、100、150 mg/kg)为抑菌剂(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别对芦笋进行浸施处理,贮藏期间每2 d测定丙二醛、木质素以及溶液中菌落总数变化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双乙酸钠和脱氢乙酸钠都能够有效抑制白芦笋POD和PAL活性、延缓失重率,尤其在保持色度方面有显着效果。总体而言,两者保鲜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双乙酸钠的抑菌效果比脱氢乙酸钠较好。4、正交试验:综合上面三个单因素实验结果,将营养液(0.75、1、1.25倍)、6-BA(15、20、25 mg·L-1)、双乙酸钠(0.8、1.0、1.2%)组成复合保鲜液,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在贮藏第10 d测定VC、木质素和纤维素三个指标,综合平衡确定最佳复合保鲜剂的浓度为:1倍营养液、20 mg/L 6-BA和1.0%双乙酸钠三者结合组成的复合保鲜液对白芦笋的保鲜效果最好。

王明[7](2016)在《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熟肉制品深受我国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然而受传统加工工艺条件的限制以及本身成分特性影响,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导致产品腐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需要对其微生物进行有效控制。本实验以卤肉为熟肉制品代表,添加“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在熟肉制品中使用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及纳他霉素五种防腐剂,结合真空包装、低温保藏或常压杀菌等方法,以制品感官及微生物指标来确定产品保质期,探究适于熟肉制品保藏的最佳条件;同时,采用目前肉类食品保藏中最常用的高压杀菌处理与本实验确定的最佳常压杀菌结合防腐剂的保藏方法分别处理卤肉制品,通过感官评分、质构特性及风味物质分析,比较不同热力杀菌方法对熟肉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合真空包装、低温保藏(4℃)的情况下,五种防腐剂单独使用时均可有效延长产品保质期,其中Nisin用量0.32g/kg(肉制品,下同)时效果最佳,保质期为71d;复合防腐剂双乙酸钠1.50g/kg,脱氢乙酸钠0.16 g/kg,Nisin0.05 g/kg延长熟肉制品保质期的效果最好,保质期达166d。熟肉制品采用复合防腐剂(Nisin0.08g/kg+双乙酸钠0.5g/kg)处理后真空包装并结合常压杀菌(90℃,30min,净含量25±1g),可使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熟肉制品经常压杀菌可获得较好的感官品质,高压杀菌显着降低熟肉制品的质构特性,且对其感官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风味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HS-GC-MS)检测出常压杀菌和高压杀菌处理卤肉制品分别含有71、6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10类:酮类、醛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酸类、酚类、醇类、酯类、醚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卤肉制品的风味。常压杀菌对其醇类、酮类、碳氢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影响较小,高压杀菌使其醛类、酮类、酯类、碳氢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损失较多,而醛、醇、酮及含硫化合物对产品整体风味有较大贡献。总体而言,常压杀菌可以保持卤肉制品较优的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风味。

徐海祥,石憧憬,刘国栋,殷玲,游春红[8](2016)在《双乙酸钠及Nisin在泰州干丝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以泰州干丝保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乙酸钠及Nisin对泰州干丝的保鲜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以试样的感官得分及大肠菌群数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双乙酸钠添加量、Nisin添加量、姜汁添加量、杀菌温度和杀菌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泰州干丝保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双乙酸钠添加量0.5 g/kg、Nisin添加量0.3 g/kg、姜汁添加量15 g/kg、杀菌温度85℃以及杀菌时间25 min。经此工艺条件处理后,在37℃恒温培养箱中保存1周后,试样的大肠菌群数为80 CFU/g,感官评分为88分,基本保持了泰州干丝原有的品质,达到了保鲜的目的。

李娟娟[9](2016)在《腊八蒜风味及其精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腊八蒜因具有食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但因大蒜剥皮后易发生失水、腐烂发霉等现象,制约了腊八蒜的规模化生产。本试验以腊八蒜原料蒜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防腐保鲜剂对蒜米贮藏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以蒜米为原料干法熏蒸制备腊八蒜的风味物质研究及其精深加工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单一使用0.7%脱氢乙酸钠、0.8%双乙酸钠,1.5%丙酸钙,1.5%D-抗坏血酸钠处理均能较好的保持蒜米的色泽和硬度。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合防腐保鲜工艺,明确最佳保鲜组合为0.84%双乙酸钠+1.53%丙酸钙+1.54%D-抗坏血酸钠+浸泡时间6.48min,经验证该防腐保鲜剂组合保鲜的蒜米感官品质良好。(2)用GC/MS技术分析腊八蒜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醋酸熏蒸浓度及不同包装方式对腊八蒜风味物质的影响均存在差异。金乡大蒜更适宜于干法制备腊八蒜。2g/L醋酸熏蒸腊八蒜能较好的保持腊八蒜风味,外观和感官品质较佳。腊八蒜抽真空包装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腊八蒜原有风味。(3)开发研究腊八蒜蒜粉工艺。确定以蒜片进行干燥能较好的保持蒜粉品质。通过研究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确定干燥温度范围为50℃~60℃,确定切片厚度为1mm~3mm。对比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温度为50℃时,真空干燥速率高于热风干燥。在55℃和60℃时,热风干燥速率高于真空干燥。通过测定蒜粉的硫代亚磺酸酯和堆积密度,发现真空干燥蒜片粉碎成的蒜粉的硫代亚磺酸酯高于热风干燥,其堆积密度低于热风干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蒜粉干燥数学模型,得出热风干燥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蒜片厚度1.79mm,干燥温度54.66℃;真空干燥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蒜片厚度2.30mm,干燥温度51.81℃。

李爱江,高辉耀[10](2015)在《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的合成工艺及检测方法》文中提出用固体氢氧化钠和醋酸为原料采用无溶剂法合成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筛选出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最优工艺条件产品收率达到97%以上,本试验还建立了快速检测乙酸钠含量的方法以用来控制生产过程。并对采用液相色谱方法对食品中双乙酸钠的检出进行探讨,其精确度可达到1mg/kg。

二、制备双乙酸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备双乙酸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猪皮肉冻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猪皮肉冻的概述
    1.2 酱卤肉制品的概述
        1.2.1 酱卤肉制品的概况
        1.2.2 酱卤肉制品的历史
        1.2.3 酱卤肉制品存在的问题
        1.2.4 酱卤肉制品的发展趋势
    1.3 酱卤肉制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内酱卤肉制品研究进展
        1.3.2 国外酱卤肉制品研究进展
        1.3.3 发展传统肉制品的对策
        1.3.4 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肉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猪皮肉冻的加工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结果分析
        2.2.2 正交试验感官评定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猪皮肉冻的防腐配方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3.2.2 复配防腐剂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调味品
        1.1.1 调味品的发展现状
        1.1.2 调味品发展趋势
    1.2 大蒜
        1.2.1 大蒜简介
        1.2.2 大蒜的发展现状
        1.2.3 大蒜的化学成分
        1.2.4 大蒜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1.2.5 大蒜的应用
    1.3 调味品的保鲜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大蒜汁调味品加工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2.2 大蒜汁调味品的调配
        2.2.3 防腐剂的复配
        2.2.4 评价指标与方法
        2.2.5 均质条件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2.2.6 灭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柠檬酸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3.2 黄原胶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3.3 料液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3.4 复配正交实验
        2.3.5 单一防腐剂对大蒜汁的抑菌效果
        2.3.6 防腐剂复配保鲜实验
        2.3.6.1 正交试验设计
        2.3.6.2 复配防腐剂保鲜应用效果评价
        2.3.7 均质压力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2.3.8 均质温度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2.3.9 均质次数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2.3.10 正交试验结果
        2.3.11 杀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4 产品配方
    2.5 结论
第3章 班产6吨大蒜原汁产品工厂设计
    3.1 厂址选择
        3.1.1 厂址选择的原则
        3.1.2 厂址的确定
    3.2 厂区总平面设计
        3.2.1 总平面设计原则
        3.2.2 厂区主要建筑物
        3.2.3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
    3.3 产品生产工艺设计
        3.3.1 产品方案
        3.3.2 产品配方
        3.3.3 生产工艺流程
        3.3.4 产品及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3.3.4.1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4.2 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3.4 物料衡算
    3.5 设备选型
        3.5.1 选型原则
        3.5.2 主要设备选型
    3.6 能量估算
        3.6.1 耗水量估算
        3.6.2 耗电量估算
        3.6.3 耗气量估算
        3.6.4 能量衡算统计
    3.7 劳动组织及人员分配
        3.7.1 组织结构
        3.7.2 部门分工
        3.7.3 工作制度
        3.7.4 员工招聘及技要求
        3.7.5 员工培训计划
    3.8 环境影响
        3.8.1 厂区环境条件
        3.8.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8.3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纳他霉素概述
        1.1.1 纳他霉素化学性质
        1.1.2 纳他霉素的抑菌性及其作用机理
        1.1.3 纳他霉素的应用
        1.1.4 纳他霉素的增溶性研究
        1.1.5 纳他霉素在食品包装领域中的研究
    1.2 酪蛋白
    1.3 羧甲基纤维素钠
    1.4 自组装原理制备乳液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思路图
第二章 纳他霉素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菌种
        2.1.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乳液制备方法
        2.2.2 纳他霉素乳液制备条件研究
        2.2.3 纳他霉素乳液结构表征
        2.2.4 包埋技术对纳他霉素性能的影响
        2.2.5 纳米粒稳定性研究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他霉素乳液的制备
        2.3.2 纳他霉素乳液制备条件研究
        2.3.3 包埋技术对纳他霉素性能的影响
        2.3.4 纳他霉素乳液结构表征
        2.3.5 纳他霉素乳液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他霉素在烘焙食品中的保鲜作用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防腐剂的添加
        3.2.2 培养基的配制
        3.2.3 微生物检测方法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纳他霉素乳液应用于面包表面防腐效果
        3.3.2 纳他霉素乳液应用于蛋糕表面防腐效果
        3.3.3 纳他霉素乳液与悬浮液和双乙酸钠防腐效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他霉素可食性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抗菌膜的制备
        4.2.2 抗菌膜的物理性能测定
        4.2.3 膜的抑菌性能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镜
        4.3.2 膜的厚度、水蒸气透湿量与阻氧性
        4.3.3 色度与透明度
        4.3.4 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4.3.5 DSC分析
        4.3.6 红外分析
        4.3.7 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他霉素在甘薯储藏保鲜中的作用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1 储藏期甘薯霉变观察
        5.3.2 失重率测定
        5.3.3 呼吸速率测定
        5.3.4 总淀粉测定
        5.3.5 可溶性总糖测定
        5.3.6 可溶性蛋白测定
        5.3.7 Vc含量的测定
        5.3.8 黄酮苷测定
    5.4 结果及讨论
        5.4.1 储藏期甘薯霉变情况
        5.4.2 失重率
        5.4.3 呼吸强度
        5.4.4 总淀粉含量
        5.4.5 可溶性总糖含量
        5.4.6 可溶性蛋白含量
        5.4.7 Vc含量
        5.4.8 黄酮苷含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双乙酸钠特性
    1.1 适口性
    1.2 营养性
    1.3 安全性
2 双乙酸钠的合成方法
    2.1 乙酸-乙酸钠法
    2.2 乙酸酐—氢氧化钠法
    2.3 乙酸—纯碱法
    2.4 乙酸—醋酐—纯碱法
    2.5 乙酸—烧碱法
3 双乙酸钠的应用
    3.1 作粮食防霉剂
    3.2 作食品防腐保鲜剂
    3.3 作饲料添加剂
4 前景展望

(5)不同保鲜技术对靖江香沙芋采后保鲜效果及生理代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芋的概述
        1.1 芋
        1.2 香沙芋
        1.3 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2 果蔬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2.1 1-甲基环丙烯(1-MCP)保鲜处理的应用
        2.2 壳聚糖保鲜处理的应用
        2.3 草酸保鲜处理的应用
        2.4 L-半胱氨酸保鲜处理的应用
        2.5 双乙酸钠保鲜处理的应用
        2.6 热冷激处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3 本课题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的保鲜效果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
        1.2 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3 失重率
        1.3.4 质构性
        1.3.5 褐变度
        1.3.6 腐烂率
        1.3.7 抗坏血酸含量
        1.3.8 丙二醛含量
        1.3.9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1.3.10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1.3.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1.3.12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MCP对香沙芋保鲜效果影响
        2.1.1 1-MCP对香沙芋褐变度的影响
        2.1.2 1-MCP对香沙芋失重率、硬度的影响
        2.1.3 1-MCP对香沙芋腐烂率的影响
        2.2 壳聚糖对香沙芋保鲜效果影响
        2.2.1 壳聚糖对香沙芋褐变度的影响
        2.2.2 壳聚糖对香沙芋失重率、硬度的影响
        2.2.3 壳聚糖对香沙芋腐烂率的影响
        2.3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保鲜效果影响
        2.3.1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褐变度的影响
        2.3.2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硬度的影响
        2.3.3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失重率的影响
        2.3.4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腐烂率的影响
        2.4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生理代谢影响
        2.4.1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2.4.2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4.3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4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4.5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6 1-MCP和壳聚糖对香沙芋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护色保鲜剂对鲜切香沙芋贮藏保鲜效果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
        1.2 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处理方法
        1.3.3 单因素试验
        1.3.4 正交试验设计
        1.3.5 色差测定
        1.3.6 褐变度测定
        1.3.7 质构性测定
        1.3.8 电导率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乙酸钠对鲜切香沙芋保鲜效果影响
        2.1.1 双乙酸钠对鲜切香沙芋褐变度的影响
        2.1.2 双乙酸钠处理对鲜切香沙芋色差的影响
        2.1.3 双乙酸钠处理对鲜切香沙芋硬度的影响
        2.1.4 双乙酸钠处理对鲜切香沙芋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2 L-半胱氨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保鲜效果的影响
        2.2.1 L-半胱氨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褐变度的影响
        2.2.2 L-半胱氨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色差的影响
        2.2.3 L-半胱氨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硬度的影响
        2.2.4 L-半胱氨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电导率影响
        2.3 草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保鲜效果影响
        2.3.1 草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褐变度的影响
        2.3.2 草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色差的影响
        2.3.3 草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硬度的影响
        2.3.4 草酸处理对鲜切香沙芋电导率的影响
        2.4 复合保鲜剂配方优化
        2.4.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4.2 验证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冷激处理对鲜切香沙芋护色保鲜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
        1.2 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处理方法
        1.3.3 单因素试验
        1.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1.3.5 色差值测定
        1.3.4 褐变度测定
        1.3.5 质构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热水温度的影响
        2.1.2 热浸泡时间的影响
        2.1.3 冷浸泡时间的影响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芋块指标色差值的响应面回归模型分析
        2.2.2 芋块指标褐变度值的响应面回归模型分析
        2.2.3 芋块指标硬度的响应面回归模型分析
        2.2.4 模型求解与验证试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香沙芋保鲜效果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
        1.2 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处理方法
        1.3.3 色差测定
        1.3.4 质构性测定
        1.3.5 还原糖测定
        1.3.6 淀粉测定
        1.3.7 抗坏血酸测定
        1.3.8 总酚含量测定
        1.3.9 丙二醛含量测定
        1.3.10 淀粉酶活力测定
        1.3.11 多酚氧化酶活性(PPO)活力测定
        1.3.12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鲜处理对香沙芋保鲜效果的影响
        2.1.1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色差的影响
        2.1.2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硬度的影响
        2.2 不同保鲜处理对香沙芋生理代谢的影响
        2.2.1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还原糖的影响
        2.2.2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淀粉的影响
        2.2.3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抗坏血酸的影响
        2.2.4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总酚的影响
        2.2.5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丙二醛的影响
        2.2.6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淀粉酶的影响
        2.2.7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2.2.8 不同保鲜处理对鲜切芋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茎基部保鲜液浸施对白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芦笋
        1.1.1 芦笋的营养价值
        1.1.2 芦笋的药用价值
    1.2 芦笋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1.2.1 芦笋贮藏保鲜特性
        1.2.2 芦笋保鲜前处理技术
        1.2.3 芦笋贮藏保鲜技术
    1.3 浸施保鲜技术的研究
    1.4 外源激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1.4.1 赤霉素(GA_3)在贮藏保鲜上的应用
        1.4.2 6-苄氨基嘌呤(6-BA)在贮藏保鲜上的应用
    1.5 问题的提出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列表
        2.1.2 主要仪器列表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3.1 营养液浸施实验
        2.3.2 外源激素浸施实验
        2.3.3 抑菌剂浸施实验
        2.3.4 正交实验
        2.3.5 验证实验
    2.4 试验指标测定
        2.4.1 L值、A值的测定
        2.4.2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4.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4.4 POD、PAL活性测定
        2.4.5 失重率的测定
        2.4.6 VC含量的测定
        2.4.7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4.8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9 硬度的测定
        2.4.10 菌落总数的测定(参照GB/T 4789.2)
        2.4.11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液浸施实验
        3.1.1 营养液对白芦笋色度L值、A值的影响
        3.1.2 营养液对白芦笋木质素及纤维素的影响
        3.1.3 营养液对白芦笋POD及PAL活性的影响
        3.1.4 营养液对白芦笋失重率及VC含量的影响
        3.1.5 营养液对白芦笋丙二醛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1.6 营养液对白芦笋硬度的影响
    3.2 外源激素浸施实验
        3.2.1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色度L值、A值的影响
        3.2.2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2.3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4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POD活性的影响
        3.2.5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PAL活性的影响
        3.2.6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失重率的影响
        3.2.7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VC含量的影响
        3.2.8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9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2.10 6-BA、GA_3处理对白芦笋硬度的影响
    3.3 抑菌剂浸施实验
        3.3.1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色度L值、A值的影响
        3.3.2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3.3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3.4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POD活性的影响
        3.3.5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PAL活性的影响
        3.3.6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失重率的影响
        3.3.7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VC含量的影响
        3.3.8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3.9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10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硬度的影响
        3.3.11 抑菌剂处理对白芦笋菌落总数的影响
    3.4 正交试验
        3.4.1 对木质素含量影响的正交分析
        3.4.2 对纤维素含量影响的正交分析
        3.4.3 对VC含量影响的正交分析
    3.5 验证实验
        3.5.1 复合保鲜液处理对白芦笋色度L值、A值的影响
        3.5.2 复合保鲜液处理对白芦笋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5.3 复合保鲜液处理对白芦笋VC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3.5.4 综合平衡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第四章 讨论
    4.1 浸施营养液对白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
    4.2 浸施外源激素对白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
    4.3 浸施抑菌剂对白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
    4.4 浸施复合保鲜液的筛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熟肉制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肉的腐败变质
    1.3 肉制品保藏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
        1.3.1 低温保藏
        1.3.2 热力杀菌
        1.3.3 降低水分活度
        1.3.4 降低pH值
        1.3.5 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
        1.3.6 添加防腐剂
        1.3.7 影响防腐剂效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防腐剂结合低温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2 不同熟肉制品制备工艺
        2.2.3 实验方案
        2.2.4 感官质量评价
        2.2.5 菌落总数的测定
        2.2.6 大肠菌群计数
        2.2.7 保质期的确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菌落总数及感官检测结果
        2.3.2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2.3.3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保质期检测结果
        2.3.4 复合防腐剂试验结果分析
        2.3.5 单一防腐剂与复合防腐剂对熟肉制品保质期影响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在熟肉制品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2.2 熟肉制品制备工艺
        3.2.3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试验
        3.2.4 感官质量评价
        3.2.5 商业无菌检验
        3.2.6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试验
        3.3.2 单一及复合防腐剂低温保藏与复合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保藏性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熟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2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处理熟肉制品加工工艺
        4.2.3 试验方案
        4.2.4 感官质量评价
        4.2.5 卤肉质构特性的测定
        4.2.6 卤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4.2.7 卤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肉制品感官质量的影响
        4.3.2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
        4.3.3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3.4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熟肉制品风味物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双乙酸钠及Nisin在泰州干丝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工艺要点
        1.3.2.1 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
        1.3.2.2 辅料的制备
        1.3.2.3 配料及拌料
        1.3.2.4 真空包装
        1.3.2.5 杀菌及冷却
        1.3.2.6 保温试验、大肠菌群数测定及感官评价
    1.4 试验设计
        1.4.1 双乙酸钠添加量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1.4.2 Nisin添加量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1.4.3 姜汁添加量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1.4.4 杀菌温度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1.4.5 杀菌时间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1.4.6 泰州干丝保鲜的最优条件正交试验设计
    1.5 指标测定
        1.5.1 干丝试样大肠菌群数的测定方法
        1.5.2 感官指标的评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双乙酸钠添加量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2.1.2 Nisin添加量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2.1.3 姜汁添加量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2.1.4 杀菌温度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2.1.5 杀菌时间对干丝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2.2 正交优化试验
3 结论

(9)腊八蒜风味及其精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概况
        1.1.1 大蒜的主要活性成分
        1.1.2 大蒜活性功能
    1.2 蒜米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1.2.1 常温保鲜
        1.2.2 低温保鲜
        1.2.3 涂膜保鲜
        1.2.4 化学保鲜
    1.3 腊八蒜研究现状
        1.3.1 大蒜绿变及反应机理
        1.3.2 干法加工腊八蒜工艺
        1.3.3 风味物质分析
    1.4 大蒜加工生产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及包装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设计
        2.2.1 蒜米保鲜技术研究
        2.2.2 腊八蒜风味物质研究
        2.2.3 腊八蒜蒜粉开发研究
    2.3 实验方法
        2.3.1 感官评价
        2.3.2 硬度测定
        2.3.3 色差测定
        2.3.4 风味物质分析
        2.3.5 蒜氨酸含量的测定
        2.3.6 蓝色素含量的测定
        2.3.7 硫代亚磺酸酯含量的测定
        2.3.8 干基含水率的测量
        2.3.9 堆积密度的测定
        2.3.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蒜米最佳保鲜剂研究
        3.1.1 单一保鲜剂对蒜米贮藏品质影响
        3.1.2 优化筛选复合保鲜剂
        3.1.3 小结
    3.2 腊八蒜风味物质研究
        3.2.1 品种对腊八蒜风味物质的影响
        3.2.2 醋酸浓度对腊八蒜风味物质的影响
        3.2.3 包装方式对腊八蒜风味物质的影响
        3.2.4 小结
    3.3 腊八蒜蒜粉的开发研究
        3.3.1 干燥形式对蒜粉品质的影响
        3.3.2 各因素对蒜片脱水特性的影响
        3.3.3 不同干燥方法对蒜粉品质的影响
        3.3.4 干燥蒜粉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
        3.3.5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10)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的合成工艺及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双乙酸钠的合成工艺
    1.1试验步骤
    1.2结果及讨论
        1.2.1料比的影响
        1.2.2反应温度的影响
        1.2.3反应时间的影响
    1.3小结
2双乙酸钠的检测方法
    2.1双乙酸钠中乙酸钠含量的快速测定
        2.1.1样品的测定方法
        2.1.2高氯酸标准溶液的标定及校正
    2.2双乙酸钠在食品中含量的检出
        2.2.1检测原理
        2.2.2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样品中双乙酸钠含量的测定
        2.2.4检测回收率
3结论

四、制备双乙酸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皮肉冻生产工艺研究[D]. 樊付民.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2]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D]. 杨洁. 南昌大学, 2020(01)
  • [3]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D]. 汪慧.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J]. 曹强,杨茜. 价值工程, 2019(29)
  • [5]不同保鲜技术对靖江香沙芋采后保鲜效果及生理代谢影响[D]. 张海珍. 扬州大学, 2019(02)
  • [6]茎基部保鲜液浸施对白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D]. 李盼.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9)
  • [7]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明. 西华大学, 2016(12)
  • [8]双乙酸钠及Nisin在泰州干丝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 徐海祥,石憧憬,刘国栋,殷玲,游春红. 食品工业, 2016(03)
  • [9]腊八蒜风味及其精加工技术研究[D]. 李娟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10]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的合成工艺及检测方法[J]. 李爱江,高辉耀. 粮油加工(电子版), 2015(10)

标签:;  ;  ;  

双乙酸钠制备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