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板栗产业调查与思考

商洛市板栗产业调查与思考

一、商洛板栗产业的调查和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白惠[1](2021)在《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脱贫的贡献研究》文中指出林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贫困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当地农户提供了脱贫的条件。陕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扶贫成效显着,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不仅可以带动农户致富,而且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高质量发展可以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陕南三个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进行抽样调查。2017年共调查了264户(218户有效),2020年共调查了64户(63户有效)作为比较。通过研究农户的收入构成、林业扶贫方式、林业扶贫贡献的农户影响因素,分析林业对农户收入的贡献以及不同林业扶贫方式对林业收入的贡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林业对农户的脱贫贡献。结论如下:精准扶贫期间,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于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水产业、劳务和其他收入,它们的贡献依次为劳务、林业、其他、农业、畜牧业及水产业,贡献度依次为林业、劳务、畜牧业及水产业、农业、其他。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水产业和劳务对农户脱贫贡献增加。贫困户的林业扶贫收入来源于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业生态工程以及其他林业扶贫,它们的贡献依次为林业生态工程、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其他林业扶贫,贡献度依次为林业生态工程、特色经济林、其他林业扶贫方式、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和林业生态工程这两种扶贫方式的贡献都有增加。通过Pearson检验对陕南地区农户的家庭平均总收入和林业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业、劳务、其他收入对于家庭平均总收入的贡献显着,农业、畜牧业及水产业对于家庭平均总收入的贡献不显着,而且其他收入对家庭平均总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林业大于劳务。林下经济和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林业扶贫收入的贡献显着,特色经济林和其他林业扶贫方式对于扶贫贡献不显着,而且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业收入的影响大于林业生态工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林业扶贫贡献的农户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林地面积大小和是否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业扶贫贡献有显着影响,而受访者年龄、是否参与其他林业扶贫项目和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林业扶贫贡献没有显着影响。整体来说,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出现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不足、林业发展相对缓慢、林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林业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在后续巩固扶贫成果时,应该激发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多元化利用林业资源、平衡林业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段凯,晏莉[2](2020)在《商洛市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商洛市地处秦岭山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树木生长,森林资源丰富,是板栗的最佳适生区。板栗产业已成为商洛地区优势产业。以商洛市板栗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梳理和问题分析,得出商洛板栗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建议,以此促进商洛板栗产业更好更优地发展。

贾长安,金晏环[3](2020)在《加快镇安板栗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文中提出镇安是着名的"板栗之乡",促进板栗产业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文中梳理分析了镇安板栗产业发展自身存在的劣势和外部带来的挑战,为加快镇安板栗产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立试点进行规模种植,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优良品种;深化产品加工,完善产业体系;紧跟国家战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以期为当地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探寻可行的路径。

韩伊迪[4](2020)在《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快速的要素流动使我国“城-镇-村”的三元城乡结构出现变动,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程度产生差异,开始出现分化与重组。这种分化主要是指由于城乡间资源要素长期非均衡得集聚和流动所导致小城镇规模、发展水平、人口吸纳能力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差距日益明显的现象。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小城镇分化特征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此差异和内在形成动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和路径对不同分化状态小城镇未来发展进行引导。商洛市处于陕南欠发达山区,其小城镇发展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类型单一且较为初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辐射不强等现状问题,因此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更为迫切。第一部分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阐述,并且界定了研究相关概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遴选。其次对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历程、小城镇分化发展、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的框架和方法。第二部分构建了小城镇分化发展的分析框架。首先对小城镇分化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且区别了欠发达山区小城镇与一般小城镇在分化特征表现上的不同。其次将影响小城镇分化的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通过内生动力互相作用和外部动力分别作用两种形式解释了小城镇分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从人口演变、用地演变和人口与用地规模匹配度三个维度对商洛市小城镇的分化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维度提出分类依据并且分析现状分类情况。之后将单一维度的分类结果作为归纳基础,根据叠加组合的分类方法,可归纳出商洛市小城镇人口用地变化类型共九种,依据其人地关系与发展状态进一步整合为五种分化类型,即集约增长型、匹配稳定型、粗放增长型、负向增长型和负向稳定型,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及所包含的人口用地变化模式。第四部分对不同类型典型城镇代表的实地调研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小城镇在人口来源与外出、用地变化动因以及人口用地匹配问题上的特征差异。其中人口来源主要体现为村民就地城镇化与劳动力返乡,人口外出主要体现为外出务工和外出迁居,用地变化主要体现为潜在用地约束、移民社区建设引起的居住、教育、医疗设施用地集中式增长以及产业发展引起的二、三类工业用地散布增长,为探究影响小城镇分化的复杂因素构成提供依据。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的作用机制,整体形成影响层-作用层-结果层三级层次。影响层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产业发展因素和公共服务基础因素。结果层分为人口和用地变化两方面。影响层通过双向作用分别在人口、用地上形成结果。影响层不同因素对人口变化的作用分别包括移民迁入、就业机会、资源承载与人居环境以及公共服务受众迁入等方面;对用地变化的作用分别包括移民社区、产业用地、地形条件与河流林地以及设施用地等方面。第六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商洛市不同分化类型小城镇提出适宜其未来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类似地区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朱小琴[5](2020)在《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板栗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板栗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作为一种备受青睐的坚果越来越受到关注。板栗在中国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其品质也在不断的提高,使得板栗不仅仅在国内外深受大众的喜爱,同时也为地方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好,中国已成为全球板栗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东源县作为广东省县域面积第二大县,有种植板栗的优势条件,气候温润、土壤环境质量好、雨量丰沛、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这些有利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使得东源县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板栗种植基地,也成就了“广东省板栗之乡”的美誉。“东源板栗”是广东省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广东省内具有比较突出的竞争优势,板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在板栗发展越来越快速的今天,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阻碍了板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和地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愈加关注,如何解决板栗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问题,实现东源县板栗产业进一步发展,使农民继续增产增收,从而实现东源县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长远的作用。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归纳对比等方法,选取东源县板栗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指出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种植面积增长缓慢,规模化生产受限;管理粗放,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联系不紧密;销售方式不够多元化,线上销售起步晚;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区域品牌保护力度不强,市场信誉受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借鉴迁西县板栗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现有面积,增加板栗种植规模;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板栗管理和栽培技术水平;做好深加工,增强板栗产品附加值;发挥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提升板栗行业发展水平;多渠道销售产品,做强板栗国内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拓板栗国外市场;进一步维护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板栗竞争力。

鱼晓惠[6](2020)在《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挑战,探索兼顾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秦巴山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类型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中国内陆地区生态系统安全的坚实基础。但是,伴随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规模增加和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展,人居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区域中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商洛,尽管人均生态足迹尚处于生态盈余状况,但城市发展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环境污染逼近临界,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增长不匹配,城市物质空间拓展与功能空间产生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建设发展。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解析城市空间的系统、要素与所在的生态、产业经济系统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探求这一生态敏感区城市的绿色发展目标,并构建稳定、持续、动态趋向绿色发展目标的城市空间模式成为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下城市空间模式为核心构建研究框架。结合陕南秦岭地区城市空间建设的存在问题,以商洛城市空间为主体研究对象,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绿色发展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与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关联等内容,进行推导和确定,确立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以此目标为导向,分析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等视角,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组织原则,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宏观尺度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乡空间一体多元模式,着重在于地区的生态空间与产业经济要素的循环运行,在城市集群区域的尺度下,建立系统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流强度的提升,增进城市的外向功能量,使城市集群区域的空间联系逐渐紧密,一体化程度持续加强。中观尺度商洛城区空间复合流动模式,建立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山水格局的城市“绿色支撑基底”,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基本生态格局,进行交通-土地复合化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以基质连通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的流动空间效应,促进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形成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互相协调。微观尺度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紧凑宜居模式,围绕“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相互结合,与城市经济系统产生互动,通过自然要素的生态调节、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的紧凑节能、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实现生活空间中的节能降耗和物质循环。在此基础上,建构多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组织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基于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商洛城市面临空间拓展导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山地川道地形制约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受限性,城市建设用地带状蔓延的危害性,城市土地粗放扩张的低效性等问题。其次,基于城市空间价值维度和主体维度的分析,对当前绿色发展目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对商洛城市空间要素与绿色发展要素进行提取,剖析二者的协同关系,确立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模式的目标体系。对商洛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与定位分析,通过生态网络分析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的特征,审视城市物质空间节点间的关系及其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揭示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状特征,为绿色发展导向的城市空间模式提供基础条件研判与发展规律认知。第三,针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由地理空间单元系统、人居环境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格局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由自然生态基底、交通-土地复合基面与产业及基础设施基质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由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构建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第四,通过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关联特性,对城市功能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从空间层级组织、空间格局组织、功能空间组织、时空阶段组织四个方面提出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的层级性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构成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体系;依据发展的绿色程度需求,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差异性的绿色人居空间格局,依据“协调-发展-持续”三个目标阶段,构建空间模式的时序性。研究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通过对传统人居空间单元模式和人类聚居的层级单元模式分析,提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基础构成,并阐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解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并依据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构建原则,整合各个层级空间模式,建立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综上所述,研究通过对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探讨,为生态资本地区城市空间绿色发展提供思路。目前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本体的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确立城市空间的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建立绿色发展理念与城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做进一步的探索,并提供更多的依据。

卫雅萍[7](2019)在《镇安县回龙镇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决定我国何时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因素。自建国以来,在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脱贫任务依旧艰巨。十八大以后,反贫困进入了攻坚期,党中央将脱贫问题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如何快速,有效,全面解决贫困问题,成为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本文从自然、社会、经济等6个方面全方位剖析目前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镇安县回龙镇为例,研究了陕南地区脱贫的影响因素。回龙镇是镇安县的一个乡镇,隶属于商洛市,而商洛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市,所属的1区6县皆为国家及贫困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而山大沟深、消息闭塞、群众思想落后更成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论文第一章中对研究的背景作了调查,并阐述自己进行这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为论文顺利完成做铺垫。第二章从对贫困与反贫困等定义的认识入手,了解何为“精准扶贫”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明确界限,明晰任务。第三章则通过对回龙镇扶贫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回龙镇脱贫的现状。回龙镇的贫困程度以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具有代表性,2018年回龙镇共有贫困村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39户2554人,贫困发生率为0.039%。自2012年国家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以来,回龙镇已脱贫人口317户1232人,兜底保障人口130人,脱贫率达到48%。回龙镇在脱贫道路上已经走过3年历程,在脱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第四章主要分析回龙镇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扶贫对象不精准、政策落实不精准、产业帮扶不到位等。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影响回龙镇脱贫的因素。影响这个地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即自然因素,如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社会因素,如当地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的观念;经济因素,即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以及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因素,比如国家或地方政策的出台与宣传号召力度,政策的发挥与响应;最后还需要了解到,农户自身的禀赋及家庭因素,即农户家庭环境,村民文化水平,农民个人思想的影响等等。以上这些方面对于陕南地区脱贫情况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通过了解回龙镇扶贫工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分析这一脱贫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何在2019年,实现辖区贫困户全脱贫,成为摆在现实面前最大的难题。第五章主要依据实际走访调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从现实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关于回龙镇脱贫的建议,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准备,争取让人民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生活。

刘倩[8](2019)在《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商洛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取得显着成就,但距离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尚面临诸多挑战。集中连片特困区作为贫困人口集聚地,地理环境约束性明显,人地关系复杂,扶贫攻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大任务。多维贫困是贫困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针对不同贫困主体进行多维贫困考察,并探究贫困形成机制,是实现特困区多维减贫的基础,也是促进区域与个体协调发展的关键,更是政府因势利导、科学施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基于“人”、“地”和“业”视角,以秦巴山商洛市为例,构建多维贫困综合分析框架。在县域层面,从人类发展维度、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构建县域层面多维贫困指标体系,通过县域多维贫困指数模型对20012017年商洛市7县区的贫困进行测度。在农户层面,从个体能力维度、资本维度和环境维度,构建农户层面多维贫困指标体系,通过农户多维贫困指数模型对农户进行测度和识别。使用贡献率模型辨识县域层面贫困形成的主要贡献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农户贫困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并探讨不同尺度多维贫困形成机理。最后,针对政府和农户分别提出多维减贫的路径和对策。(1)从“人”、“地”和“业”视角,聚焦县域层面和农户层面的多维贫困,构建县域“人类发展维度——经济维度——环境维度”与农户“能力维度——资产维度——环境维度”的多维贫困综合分析框架,探讨多尺度的“人”、“地”和“业”为一体的综合层面上的弱势或剥夺。(2)20012017年商洛市7区县在人类发展维度贫困、经济维度贫困和环境维度贫困均呈现下降趋势。20012017年7区县多维贫困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多维贫困指数变化差异较大,高度贫困区多分布在洛南县、柞水县和镇安县,低度贫困区主要分布在丹凤县、商南县和商州区。丹凤县和商南县属于人类发展制约型,商州区和镇安县属于环境制约型,洛南县属于人类发展和环境制约型,山阳县和柞水县属于经济和环境制约型。预测显示20182025年间商南县和商州区的多维贫困相对较低,镇安县、柞水县和洛南县多维贫困相对较高。(3)54.43%的农户为多维贫困户,45.57%为非多维贫困户。在“人”层面,多维贫困户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较低、家庭劳动力和健康水平薄弱;在“业”层面,多维贫困户在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存在弱势或剥夺;在“地”层面,多维贫困户在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状况有着较大劣势。多维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匹配率为84.02%,佐证了建档立卡识别结果的有效性。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则有效补充和纠正了建档立卡识别的遗漏、瞄准目标的错误。农户剥夺维度划分显示21.01%的贫困户为单维度剥夺型;48.52%为双维度剥夺型,30.47%为多维度剥夺型。对农户类型划分显示发展缺失型农户占38.46%,复合贫困型农户占25.74%,环境恶劣型农户占5.33%,综合贫困型农户占30.47%。(4)在县域层面,经济维度贫困是多维贫困的主要贡献维度,人类发展维度对贫困的贡献率逐步降低,而环境维度对贫困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商洛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能力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导致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低;恶劣的自然环境引发“地理资本劣势连锁效应”;社会保障不均衡、环境污染加剧农村贫困发生。在农户层面,“人”的健康水平较差,劳动能力薄弱、技能缺乏,导致农户陷入“教育技能缺乏——低水平就业——个体投入受制约——贫困”的恶性循环。“业”中农户金融资本的匮乏和排斥,物质资本薄弱、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农户抵御风险能力极度脆弱,形成次生贫困。“地”中区位劣势和灾害冲击加剧贫困发生。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从业能力和居住环境较差、产业发展滞后以及资源禀赋弱势性等外部因素加剧农户多维贫困形成。在县域和农户尺度之间,“人”、“业”与“地”三者之间的弱势和剥夺,共同导致山区的贫困陷阱,农户难以跨越“贫困门槛”。(5)政府应突出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强化社会保障和关注乡村留守群体,以保障“人”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易地搬迁安居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降低“地”的制约。优化精准扶贫措施,通过创新多元组织,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加强基层干部帮扶能力建设。农户应注重自身能力提高,树立减贫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减贫的内生力;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家庭资本存量;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对接“精准农业”。

黎玉玲[9](2019)在《产城一体化视角下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强调以产业为动力促进城镇发展,从而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近年来,特色小镇以产业聚而合、形态小而美、功能有机合等特点成为了产城一体化的集聚区,具有鲜明的产业形态。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及小城镇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促使旅游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类型之一。本文根据特色小镇内涵和旅游产业的特性,总结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核心是凸显特色,包含和谐地融于自然环境、有效地利用优势资源、重点地突出地域文化等内容,而将旅游特色、旅游产业空间与城镇建设有效融合是当前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本文以《丹凤县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规划(2017-2027)》为课题来源,该规划明确了丹凤县旅游产业为其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全域旅游的方式促进全县产城发展,确立了竹林关镇、武关镇、寺坪镇为旅游型特色小镇。本文以此三个旅游型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分析各镇资源特征后抓取特色要素进行特色培育的路径进行研究,最终整体性地提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本文从丹凤县全域和各旅游型特色小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丹凤县全域层面分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三个旅游型特色小镇提供支撑。在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层面,依据基本概况、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各镇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外在和内在影响因素确立旅游产业定位和特色要素,继而以特色要素为引领提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镇空间三方面特色培育与提升方法,最后基于特色构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体系,差异化地提出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在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格局营建和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后续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提供特色培育和规划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李真[10](2019)在《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乡村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关键抓手,也是解决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出路、第二三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以乡村空间所提供的基础发展平台与物质支撑。所以,探索广泛而又差异化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然而,乡村空间规划在面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陕南地区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的分布范围、数量及人口比例占陕南地区四种地理地貌类型(河谷川塬、浅山丘陵、中山和高山)中最高。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所致,现有村庄之间联系较为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本地区乡村产业转型的加速,该地区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缺乏协同作用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以陕西南部广阔的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籍此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空间组成特征、发展规律、规划对策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研究。首先,将该地区乡村现状产业进行基础调研归纳总结,分析传统格局下乡村产业与空间的组合规律;其次,分析归纳转型背景下产业的基本类型及乡村空间演变的特征及现实发展问题、困境;最后,针对产业转型的不同乡村类型,指出相对应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策略,进而推动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发展。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南浅山丘陵地区在未来主要出现以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发展型三种代表性的产业转型乡村类型,其中以第一、三种乡村类型为主;(2)各转型类型乡村产业空间的布局,应结合该乡村传统产业转型趋势、转型可能性以及乡村空间承载力,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生活空间布局协同发展;(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生活空间规划要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结合乡村生产空间布局、保障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二、商洛板栗产业的调查和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洛板栗产业的调查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脱贫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陕南地区农村林业扶贫情况分析
        1.4.2 林业扶贫方式对于农户收入的贡献分析
        1.4.3 林业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1.4.4 林业巩固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措施和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数据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业扶贫理论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林业扶贫
        2.1.2 贡献度
    2.2 林业扶贫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第三章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实施情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陕南地区概况
        3.1.2 南郑区、商南县、宁陕县概况
    3.2 贫困农户家庭状况分析
    3.3 农户对于扶贫政策认知的变化
    3.4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方式情况
        3.4.1 林业扶贫概况
        3.4.2 林业扶贫方式——特色经济林
        3.4.3 林业扶贫方式——林下经济
        3.4.4 林业扶贫方式——林业生态工程
        3.4.5 林业扶贫方式——其他林业扶贫方式
    3.5 陕南地区农户参与林业扶贫方式差异性
第四章 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收入增长贡献度
    4.1 陕南地区家庭平均收入构成
        4.1.1 陕南地区家庭平均收入变化情况
        4.1.2 陕南地区家庭平均收入构成比重变化情况
    4.2 陕南地区农户林业收入构成
        4.2.1 陕南地区农户林业收入变化情况
        4.2.2 陕南地区林业收入构成比重变化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南地区林业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林业扶贫贡献的农户影响因素分析
        5.1.1 模型建立
        5.1.2 变量选取
        5.1.3 回归分析
        5.1.4 影响因素分析
    5.2 陕南地区农户林业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5.2.1 林业收入与家庭平均总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5.2.2 林下经济和林业生态工程与林业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问题
        6.1.1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不足
        6.1.2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林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6.1.3 林业产业结构不平衡
    6.2 对策
        6.2.1 激发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
        6.2.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多元化利用林业资源
        6.2.3 平衡林业产业结构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农户参与性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2)商洛市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产品优势不突出,附加值低
    1.2 品种更新慢,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
    1.3 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手段有待加强
2 发展对策
    2.1 扶持龙头企业,提升产品深加工能力
    2.2 推广优新品种,完善种植体系
    2.3 培育市场营销人才,拓宽营销渠道
3 结束语

(3)加快镇安板栗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镇安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1.2 产业化局初步形成
    1.3 储藏加工方式不断创新
    1.4 “栗乡”文化浓郁
2 镇安板栗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瓶颈
    2.1 镇安板栗产业化发展存在的自身劣势
        2.1.1 鲜品储藏能力不足
        2.1.2 品种老化
        2.1.3 管理方式粗放
        2.1.4 产业化观念和品牌意识薄弱
    2.2 镇安板栗产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2.2.1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2.2.2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2.2.3 互联网销售带来的冲击
3 加快镇安板栗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3.1 建立板栗种植基地,实施良种战略优化板栗品种
    3.2 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市场知名度形成规模化发展
    3.3 深化加工方式,不断开发新产品健全产业化发展体系
    3.4 借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4)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小城镇战略地位及发展要求
        1.1.2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在分化发展过程中受到较大冲击
        1.1.3 陕南欠发达山区条件下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遴选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遴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小城镇发展历程的研究
        1.4.2 小城镇分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1.4.3 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1.4.4 对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小结
2 小城镇分化发展的分析框架建构
    2.1 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2.1.1 一般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2.1.2 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2.2 小城镇分化的影响因素
        2.2.1 小城镇分化的内生因素
        2.2.2 小城镇分化的外部因素
    2.3 小城镇分化发展动力与作用机制
        2.3.1 内生动力互相作用对小城镇分化影响
        2.3.2 外部动力分别作用对小城镇分化影响
    2.4 小结
3 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特征
    3.1 小城镇发展背景
        3.1.1 地理区划与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城镇建设与特色发展
        3.1.4 地域政策
    3.2 小城镇人口演变特征
        3.2.1 城镇人口规模演变
        3.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3.3 小城镇用地演变特征
        3.3.1 用地规模演变
        3.3.2 用地结构演变
        3.3.3 用地扩张类型
    3.4 人口与用地规模匹配度特征
        3.4.1 测度模型
        3.4.2 人口与用地匹配度测算结果
    3.5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类型归纳
        3.5.1 归纳基础
        3.5.2 归纳依据及方法
        3.5.3 分化类型归纳结果
    3.6 小结
4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类型差异
    4.1 不同类型案例小城镇调研
        4.1.1 案例选择
        4.1.2 集约增长型小城镇——板桥镇
        4.1.3 匹配稳定型小城镇——营盘镇
        4.1.4 粗放增长型小城镇——漫川关镇
        4.1.5 负向增长型小城镇——保安镇、寺耳镇
        4.1.6 负向稳定型小城镇——色河铺镇
    4.2 不同类型小城镇人口流动差异
        4.2.1 人口基本特征差异
        4.2.2 人口流入差异
        4.2.3 人口流出差异
    4.3 不同类型小城镇用地变化差异
        4.3.1 潜在用地约束差异
        4.3.2 用地扩张差异
    4.4 小结
5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作用机制
    5.1 分化发展影响因素
        5.1.1 自然因素
        5.1.2 产业发展因素
        5.1.3 政策因素
        5.1.4 公共服务基础因素
    5.2 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
        5.2.1 自然因素作用结果
        5.2.2 产业发展作用结果
        5.2.3 政策因素作用结果
        5.2.4 公共服务基础作用效果
    5.3 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
    5.4 小结
6 基于分化的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策略
    6.1 集约增长型小城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扶持居民就业
        6.1.1 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要素集聚
        6.1.2 扶持就业吸引人口要素集聚
    6.2 匹配稳定型小城镇: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打造人性化宜居城镇
        6.2.1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6.2.2 营造城镇宜居环境
    6.3 粗放增长型小城镇:增强空间边界管控,优化城镇用地结构
        6.3.1 增长边界划定
        6.3.2 城镇用地结构调整
    6.4 负向发展型小城镇:引导城镇精明收缩,重新定位发展方向
        6.4.1 优化潜力城镇用地结构
        6.4.2 引导小型城镇整合归并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5)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5.1 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产业含义
        2.1.2 板栗产业含义
        2.1.3 区域经济含义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3 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3.1 板栗产业发展规模情况
    3.2 板栗种植及生产情况
    3.3 板栗产品加工情况
    3.4 板栗市场销售情况
    3.5 板栗文化宣传情况
    3.6 板栗综合效益情况
4 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 板栗地域优势
    4.2 板栗种植优势
    4.3 板栗企业优势
    4.4 板栗协会优势
    4.5 板栗品牌优势
5 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5.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5.2 种植面积增长缓慢,规模化生产受限
    5.3 管理粗放,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5.4 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
    5.5 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
    5.6 销售方式不够多元化,线上销售起步晚
    5.7 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
    5.8 区域品牌保护力度不强,影响市场信誉
6 迁西板栗产业发展经验
    6.1 迁西板栗产业的发展
    6.2 迁西板栗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7 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7.2 稳定现有面积,加大板栗种植规模
    7.3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板栗管理和栽培技术水平
    7.4 做好深加工,增强板栗产品附加值
    7.5 发挥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提升板栗行业发展水平
    7.6 多渠道销售产品,做强板栗国内市场
    7.7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拓板栗国外市场
    7.8 进一步维护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板栗竞争力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进一步努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1.1.2 秦巴山地区的生态战略意义
        1.1.3 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失衡
        1.1.4 城市空间建设缺乏对绿色发展目标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绿色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3.2 绿色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1.3.3 空间模式相关研究进展
        1.3.4 秦巴山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1.3.5 国内外研究趋势与述评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1 研究相关的科学基础
        2.1.1 系统论基础
        2.1.2 生态学基础
        2.1.3 生态经济学原理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发展的缘起
        2.2.2 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
    2.3 绿色发展的建设实践
        2.3.1 欧洲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2 日本的生态城镇群及循环型社会建设
        2.3.3 中国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4 绿色发展建设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2.4 绿色空间的建设实践
    2.5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1 基本概念解析
        2.5.2 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5.3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4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特征
        3.1.1 地理位置居于秦巴山地区核心地段
        3.1.2 自然生态条件优势明显
        3.1.3 人居环境建设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
    3.2 商洛城市环境状况
        3.2.1 商洛城市生态环境优越
        3.2.2 商洛城市产业经济具有转型潜力
        3.2.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
    3.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3.1 1990-2015年商洛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拓展
        3.3.2 商洛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4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
        3.4.1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及空间效能
        3.4.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问题
        3.4.3 论文研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4.1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价值取向
        4.1.1 “绿色增长”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
        4.1.2 空间环境效能导向的城市生态安全
    4.2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2.1 现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4.2.2 现有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不足与缺失
        4.2.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3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
        4.3.1 定量分析模型方法
        4.3.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状况评价
        4.3.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4 基于定量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4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位分析
        4.4.1 空间句法分析法
        4.4.2 商洛城市重点功能用地空间的定位分析
        4.4.3 基于定位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
        4.5.1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的前提条件
        4.5.2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模型构建
        4.5.3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评价
        4.5.4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生态关系分析
        4.5.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
    4.6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总结
        4.6.1 “绿色协调度”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均衡性
        4.6.2 “绿色发展度”的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建设集约性
        4.6.3 “绿色持续度”的物质循环再利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覆盖共享性
    4.7 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具有绿色发展内涵的空间模式
    4.8 本章小结
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1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1.1 垂直分异明显的地理空间系统
        5.1.2 沿水系与交通趋向分布的人居环境系统
        5.1.3 典型的“弱单核”要素流与区域经济系统
        5.1.4 “基质-廊道-斑块”楔形环拥的景观生态格局
        5.1.5 “水平+垂直”维度的绿色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5.2 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2.1 自然生态空间——城区空间结构基底
        5.2.2 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方式——城区空间结构基面
        5.2.3 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城区空间结构基质
        5.2.4 “基底-基面-基质”的绿色发展城区空间结构
    5.3 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3.1 “微气候-水系统-居住用地资源”构成的本底要素
        5.3.2 “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化”的功能协同要素
        5.3.3 “节能降耗-物质循环”的绿色发展住区空间结构
    5.4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4.1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成
        5.4.2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研究
        5.4.3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织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6.1 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6.1.1 传统的城市空间模式
        6.1.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
        6.1.3 “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性原则
        6.1.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差异性原则
        6.1.5 “自然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6.1.6 “协调-发展-持续”的时序性原则
        6.1.7 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体系构建
    6.2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一体多元空间模式
        6.2.1 自然生态空间的一体有序
        6.2.2 产业经济空间的一体循环
        6.2.3 “水平+垂直”维度的自然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立体融合
        6.2.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类型的城乡空间一体多元
    6.3 商洛城区复合流动空间模式
        6.3.1 自然空间结构的生态互动
        6.3.2 经济空间结构的复合连通
        6.3.3 社会空间结构的包容稳定
        6.3.4 “功能联结-交错弹性”的城区空间复合流动
    6.4 商洛城市住区紧凑宜居空间模式
        6.4.1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的理论基础
        6.4.2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构成与特征
        6.4.3 1 5.0hm2规模的商洛城市住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6.4.4 自然要素维持的生态调节
        6.4.5 资源利用与经济循环的紧凑节能
        6.4.6 “邻里-基层”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
        6.4.7 代谢共生的住区空间紧凑宜居
    6.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
    6.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启示
        6.6.1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哲学内涵
        6.6.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的组织机制
        6.6.3 生态资本地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适宜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1.2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7.1.3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
        7.1.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7.1.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7.2 论文创新点
        7.2.1 通过“绿色协调度”、“绿色发展度”、“绿色持续度”内涵的量化指标建立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2.2 依据绿色发展程度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人居空间格局
        7.2.3 商洛城市15hm2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7)镇安县回龙镇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扶贫相关概念界定
    2.1 贫困
    2.2 反贫困
    2.3 精准扶贫
第三章 回龙镇扶贫现状分析
    3.1 回龙镇环境特征分析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2 回龙镇扶贫政策分析
        3.2.1 首创“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机制
        3.2.2 开展“中心户长制”
        3.2.3 强化驻村帮扶力度
        3.2.4 创新“爱心超市”管理
        3.2.5 创新“三变改革”机制
第四章 回龙镇扶贫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回龙镇扶贫存在问题分析
        4.1.1 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任务重
        4.1.2 致贫原因多样化,精准帮扶难开展
        4.1.3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4.1.4 金融扶贫驱动力不足
        4.1.5 异地搬迁带动乏力
        4.1.6 群众配合度与满意度“双低”
    4.2 回龙镇脱贫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2.1 社会因素
        4.2.2 经济因素
        4.2.3 文化因素
        4.2.4 政策因素
        4.2.5 农户家庭环境
第五章 回龙镇脱贫对策建议
    5.1 扶贫对象精准化
        5.1.1 建立识别标准浮动机制,精准定位贫困人口
        5.1.2 建立多元化识别模式及帮扶措施
    5.2 产业模式综合化
        5.2.1 新型农业与电商结合
        5.2.2 旅游产业一体化经营
    5.3 金融发展市场化
        5.3.1 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扶贫力度
        5.3.2 招商引资使资源有效配置
    5.4 扶贫心理自主化
        5.4.1 拓宽贫困人口赋权渠道
        5.4.2 开展精神文化脱贫,激发内生动力
        5.4.3 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
    5.5 扶贫政策现代化
        5.5.1 完善干部考核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5.5.2 建立精准扶贫预警机制,推动项目资金的大数据管理
    5.6 扶贫机制改革化
        5.6.1 优化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
        5.6.2 推进区域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5.6.3 强化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商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进展及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概念及演变
        2.1.2 多维贫困内涵
        2.1.3 集中连片特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系统
        2.2.2 空间贫困
        2.2.3 多维贫困
        2.2.4 可持续生计框架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多维贫困识别与测度
        2.3.2 贫困空间分异特征
        2.3.3 致贫机理研究进展
        2.3.4 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研究进展
        2.3.5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研究
    2.4 多维贫困综合研究框架
        2.4.1 贫困研究框架
        2.4.2 多维贫困研究框架构建原则和目的
        2.4.3 多维贫困分析框架及内容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集中连片特困区概况
        3.1.1 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范围
        3.1.2 社会经济与生产生活条件
        3.1.3 贫困状况及减贫情况
    3.2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地理特征
        3.2.1 自然地理概况
        3.2.2 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3.2.3 秦巴山区的贫困特征
    3.3 商洛市基本情况
        3.3.1 自然地理概况
        3.3.2 社会与经济发展
        3.3.3 贫困水平及精准扶贫
第四章 县域多维贫困的特征及时空演化
    4.1 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多维贫困评价体系
    4.2 数据与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2.3 研究方法
    4.3 多维贫困的时空演变
        4.3.1 人类发展维度时空变化
        4.3.2 经济维度时空变化
        4.3.3 环境维度时空变化
        4.3.4 多维贫困时空变化
    4.4 多维贫困的时空差异性分析
        4.4.1 人类发展维度变异性分析
        4.4.2 经济发展维度变异性分析
        4.4.3 环境维度变异性分析
        4.4.4 多维贫困变异性分析
    4.5 多维贫困类型划分和特征
        4.5.1 县域贫困类型划分
        4.5.2 不同贫困类型的主要特征
    4.6 Logistic曲线拟合与预测
        4.6.1 Logistic曲线拟合与外推
        4.6.2 模拟结果的启示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户多维贫困的特征
    5.1 多维贫困评价体系构建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与农户情况
        5.2.2 数据信度检验
        5.2.3 数据处理
        5.2.4 多维贫困指数及识别方法
    5.3 多维贫困测度结果
        5.3.1 多维贫困的类型
        5.3.2 多维贫困的识别
    5.4 多维贫困户与非多维贫困户差异分析
        5.4.1 能力维度差异性
        5.4.2 资本维度差异性
        5.4.3 环境维度差异性
    5.5 多维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匹配
    5.6 多维贫困分解和类型划分
        5.6.1 多维贫困分解
        5.6.2 多维贫困户类型划分与特征
    5.7 小结
第六章 多维贫困的形成机制
    6.1 县域尺度多维贫困的形成机理
        6.1.1 因子贡献率模型
        6.1.2 县域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分析
    6.2 农户尺度多维贫困的形成机理
        6.2.1 研究方法
        6.2.2 农户多维贫困的形成内部机理
        6.2.3 农户多维贫困形成的外部影响机制
    6.3 多维贫困形成跨尺度影响
        6.3.1 不同尺度贫困形成关键影响因素不同
        6.3.2 不同尺度贫困跨尺度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减贫路径与对策
    7.1 区域层面多维减贫路径与对策
        7.1.1 突出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业‖的可持续发展
        7.1.2 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带动―人‖的发展
        7.1.3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以降低―地‖的制约
    7.2 精准扶贫措施的优化与完善
        7.2.1 整合产业资源突出优势产业
        7.2.2 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2.3 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
        7.2.4 加强基层干部帮扶能力
    7.3 农户减贫对策与建议
        7.3.1 提高自身能力发展和减贫的内生力
        7.3.2 树立减贫的主体性意识
        7.3.3 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家庭资本存量
        7.3.4 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对接“精准农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产城一体化视角下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产业发展为动力的产城一体化发展之路
        1.1.2 特色小镇是产城一体化的集聚区
        1.1.3 特色旅游是特色小镇的重要产业形式
        1.1.4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确立了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研究及界定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4.1 产业、城镇、旅游的相关理论
        1.4.2 产城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1.4.3 特色小镇与旅游型特色小镇相关研究与实践借鉴
        1.4.4 理论要点及研究要素总结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及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提出
    2.1 丹凤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现状
        2.1.1 基本概况
        2.1.2 产业发展现状
        2.1.3 城镇建设现状
    2.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研究
        2.2.1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发展定位及目标
        2.2.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2.2.3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空间布局研究
    2.3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提出
        2.3.1 丹凤县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的必然性研究
        2.3.2 丹凤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2.3.3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确立
    2.4 本章小结
3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现状
        3.1.1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开发现状
        3.1.2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服务现状
        3.1.3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现状
    3.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况
        3.2.1 竹林关镇的基本概况
        3.2.2 武关镇的基本概况
        3.2.3 寺坪镇的基本概况
    3.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现状
        3.3.1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自然旅游资源现状
        3.3.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人文旅游资源现状
        3.3.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民俗风情资源现状
    3.4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4.1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3.4.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4.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现状
    3.5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城镇建设现状分析
        3.5.1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城镇布局现状分析
        3.5.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3.5.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5.4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绿化景观现状分析
        3.5.5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3.6 丹凤县及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在旅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6.1 丹凤县全域在旅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6.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在旅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7 本章小结
4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1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色培育的要素及方法研究
        4.1.1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色培育的要素研究
        4.1.2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色培育的方法研究
    4.2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定位分析
        4.2.1 丹凤县旅游产业定位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4.2.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定位的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4.3 竹林关镇以翠竹为主的特色空间培育与提升研究
        4.3.1 竹林关镇自然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3.2 竹林关镇人文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3.3 竹林关镇城镇空间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4 武关镇以军事为主的特色空间培育与提升研究
        4.4.1 武关镇自然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4.2 武关镇人文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4.3 武关镇城镇空间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5 寺坪镇以山林为主的特色空间培育与提升研究
        4.5.1 寺坪镇自然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5.2 寺坪镇人文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5.3 寺坪镇城镇空间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研究
    5.1 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的体系建构
        5.1.1 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的内容研究
        5.1.2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模式研究
    5.2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2.1 丹凤县全域旅游品牌塑造策略
        5.2.2 丹凤县全域旅游设施配置策略
        5.2.3 丹凤县全域旅游智慧化运营策略
    5.3 竹林关镇——翠竹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3.1 翠竹带动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3.2 “两山一江一河”的生态格局营建策略
        5.3.3 “整体式”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策略
    5.4 武关镇——关隘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4.1 关隘突出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4.2 “两山一河”的生态格局营建策略
        5.4.3 “联动式”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策略
    5.5 寺坪镇——山林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5.1 山、林并行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5.2 群山环抱的生态格局营建策略
        5.5.3 “互补式”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图:各旅游型特色小镇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录1 :竹林关镇旅游资源分布及汇总图
        附录2 :竹林关镇镇区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录3 :武关镇旅游资源分布及汇总图
        附录4 :武关镇镇区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录5 :寺坪镇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表:各镇设施统计表
        附表1:竹林关镇设施统计表
        附表2:武关镇设施统计表
        附表3:寺坪镇设施统计表

(10)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乡村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产业转型——一个乡村发展的社会背景
        1.1.3 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基本概念辨析
        1.3.1 产业及乡村产业
        1.3.2 产业转型
        1.3.3 乡村空间
        1.3.4 乡村空间规划
    1.4 研究意义
        1.4.1 完善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研究类型
        1.4.2 有助于差别化的进行乡村规划策略引导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1.2 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2.1.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2.2 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2.2.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3 产业转型下乡村空间规划相关实践研究
        2.3.1 国外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2 国内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3 乡村规划实践经验总结
    2.4 既有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2.4.1 乡村产业转型方面
        2.4.2 乡村空间规划方面
        2.4.3 产业转型与乡村空间关系方面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产业格局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组合规律研究
    3.1 乡村产业的生存背景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社会
    3.2 乡村产业的类型特征
        3.2.1 产业基本类型
        3.2.2 地理分布特征
    3.3 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
        3.3.1 一产
        3.3.2 二产
        3.3.3 三产
    3.4 传统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特征
        3.4.1 一产
        3.4.2 二产
        3.4.3 三产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特征解读
    4.1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4.1.1 转型的特征
        4.1.2 转型的分类
        4.1.3 空间发展趋势
    4.2 新产业类型与新生产空间特征
        4.2.1 农业生产型
        4.2.2 工业带动型
        4.2.3 旅游发展型
    4.3 新产业类型对生活空间新需求
        4.3.1 农业生产型
        4.3.2 工业带动型
        4.3.3 旅游发展型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与案例实践研究
    5.1 规划原则与思路
    5.2 农业生产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2.1 总体空间规划
        5.2.2 产业空间规划
        5.2.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3 旅游发展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3.1 总体空间规划
        5.3.2 产业空间规划
        5.3.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4 案例研究——紫阳县农安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5.4.1 农安村产业基础构成
        5.4.2 农安村空间本底
        5.4.3 产业转型下空间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5.4.4 产业转型下农安村总体规划策略
        5.4.5 产业空间规划策略
        5.4.6 产业转型下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未尽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录
表录
附表一 200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旨及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附表二 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附表三 农安村旅游资源类型统计表
附录一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乡村基本概况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商洛板栗产业的调查和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脱贫的贡献研究[D]. 白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商洛市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段凯,晏莉. 农业工程, 2020(12)
  • [3]加快镇安板栗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J]. 贾长安,金晏环. 辽宁农业科学, 2020(06)
  • [4]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D]. 韩伊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东源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朱小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6]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D]. 鱼晓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镇安县回龙镇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卫雅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8]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商洛市为例[D]. 刘倩. 西北大学, 2019(07)
  • [9]产城一体化视角下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D]. 黎玉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李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商洛市板栗产业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