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培养模式

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培养模式

一、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训练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闵颖[1](2021)在《高二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创造性思维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迎春[2](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指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夏林[3](2021)在《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Scratch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新工具的装备,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教育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并促使该领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信息化2.0在新的教育潮流背景下的提出,为创新人才培养做了行动引领,同时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行动指明了培育方向,点明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当前在传统的中小学课堂中,单纯追求分数的局面已被打破,然而受几十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仍旧严峻、形势不容乐观。以“想象﹒创作﹒分享”为理念的Scratch课程教学带着新的姿态、新的培育使命被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所接纳。但是通过近几年的Scratch教学实践来看,不论是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提升还是课堂教学的现状改观都不甚理想。本研究以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法等为研究方法,在传统的编程教学的基础之上,更新教学环节,以泰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新材为蓝本基础,建构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模式,并经过教学实验来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立足于一线教学实际,反思Scratch教学事件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访谈调研研究者工作本地一线任课教师与问卷调查部分学生,发掘当前Scratch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可行性上的依据。2.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搜集近10年国内外在创新思维、Scratch教学领域上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抓手。3.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设计理论知识,以信息技术教材为实体依托,构造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并实施三个半月的教学实验,进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对实验假设的有效性。实验研究应用建构的促进促进创新思维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在Z市Z区S小学四年级实施教学实验,实验结果统计证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Scratch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想象力的丰富性、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等方面有显着提升;在完成三个半月的Scratch学习后,学生发现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有了显着的提升;通过Scratch教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水平得到显着提高。尽管在本次研究中获取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实验研究时间短、教学实验的对象相对较少,导致本研究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同时我们知道创新思维的衡量维度比较宽泛,仅从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两个维度来论证学生创新思维是否真正得到了培养,难免有些狭隘。寄希望在后期的研究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结合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几个维度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施林娟[4](2020)在《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生的创造力特点在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无畏性。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教育制度,特别需要大力开发中小学生基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无畏性的创造力。作为创造力开发的一部分,当今的中小学生舞蹈素质教育,过多地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依样画葫芦的舞蹈技能模仿,这对中小学生舞蹈素质教育,特别是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不利。本文通过调研,就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价值进行研究。主题舞谱简洁、形象、生动,比较切合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无畏性的创造力特征。主题舞谱简洁的动作符号,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进一步了解人的生理特征和运动特征,开了一窗门,强化了中小学生对主题舞谱接受的兴趣,也为教育中小学生创造力打开了兴趣(趣味)之门。在主题舞谱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想象力,从各种符号中能够引发到人体各种动作的无限可能性,不仅提高了中小学生的想象力习惯,加快了对主题舞谱认知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打通中小学生形象性与想象力之间的通道,继而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增强了对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主题舞谱有益于中小学生对人体运动连续性和规律性的思考,强化了他们对“试错”的认识,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人体运动各方面的大胆尝试,从纸上的连续人体动作符号,到实际的人体运动,“试错”也成为一个惯例,对各种人体动作无畏无惧,这从一方增强了中小学生对主题舞谱的接受程度,又强化了对创造力开发的尝试程度。可见,主题舞谱的简洁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无畏性特征是相一致的。两者的适应性,表现出了主题舞谱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特性的适应,与主题舞谱有一定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关。在中小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中,导入主题舞谱,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最大收益。从普通的认知到理解,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到创新思维。通过简洁、形象和生动的主题舞谱教育,再到舞蹈实践,发挥了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无畏性的创造力天性,从而为他们进入成年人的创造力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导入主题舞谱,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主题舞谱增强好奇心、想象力和无畏性也就是增强中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判别和意志,这是一种儿童的趣味教育,判断教育和意志力教育,对构建和提升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起到了一种积极作用。当然,由于主题舞谱导入在国内的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中,还未完全铺开来,在实践中仍有在方法上的不足,对其理论认识也不充分,笔者希望通过主题舞谱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价值研究,分析该课程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具体作用,填补国内对主题舞谱理论研究的空白,对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提供重要指导。

范周,喻平[5](2020)在《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从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关系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两个方面,梳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并由这些研究成果的启示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设计分层目标,驱动成功体验;允许学生犯错,消解焦虑情绪;引导正确归因,增强自我效能;适当引入竞赛,培养自信心理。

李娜[6](2020)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阶段,而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它独特的课程性质,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在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小学科学课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教师访谈和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最终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有创造性思维培养意识,但行动力不足。(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法和活动单一。(3)消极的课堂氛围。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笔者首先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再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一边构建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一边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通过两方面的研究,在近6个月的反复的探索中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此策略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教学准备策略包含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材整合两个方面。教学实施策略包含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设计型学习策略、思维导图的应用学习策略三个方面。教学评价策略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及时反馈三个方面。然后,在其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笔者在任教的学校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量表、科学试卷、学习成果、学生课堂表现四个方面论述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的效果。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对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

李柔婷[7](2020)在《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舞蹈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越来越重视,舞蹈教育也开始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始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而更多的学校则是将舞蹈融入音乐教育当中,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舞蹈社团作为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普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都相应成立学生舞蹈社团,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艺术生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但是,在社团训练中因不正确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情况并不鲜见,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小觑。为尽可能减少和预防舞蹈运动损伤,促进中小学舞蹈社团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本文以5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5名教师以及89名学生成员为对象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重点对中小学舞蹈社团训练中成员的损伤情况、损伤原因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科学训练与开展活动提供一定启示。

游诗雪[8](2020)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创客源于英语“Maker”,是指一群对实践和生产感兴趣的人,他们精通新技术的挖掘和跨界合作,倡导创新和行动,分享知识并交换思想。创客具有坚定的信念,并使用现有资源来创建新对象并包含技术或艺术元素。创客教育理念是一种支持“开放式创新,探索经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它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起点和终点,同时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审美、音乐、创造能力。而对于音乐的鉴赏,除了听唱,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性地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这一部分的感性教育就是创客教育所提倡的。创客的教育模式,是通过各学科融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通过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机结合、声音和图像在音乐教育中的适当添加将枯燥的乐理知识融合进生动、形象的故事、背景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音乐知识。同时,由于感性教育的增多,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过去传统教育注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通常以讲授法为主,很难从音乐背景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革,创客教育将极大地丰富音乐课堂,并逐渐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帮助者。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美学、审美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不仅仅在于技能的培训上,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传统的音乐授课方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创客的教育理念能够针对这个问题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引导,使他们不仅在技能方面有所长进,也更能理解音乐的内涵。本研究以智能化时代为背景,结合创客教育理念,对现行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重新思考,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结合了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概念,并设计了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探索创客教育如何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

杨波[9](2020)在《部编版九年级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议论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议论文教学具有密切联系,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融入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中,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议论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效率较低。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在分析初中议论文教学现状、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情况以及对九年级议论文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对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进行设计,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来源、理论依据、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论文第二章首先对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以及思维能力的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再次基础上论述了三者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论文第三章调查了B市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现状。调查发现,议论文教学存在学生对议论文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效率低、教师读写一体化意识薄弱等问题。论文第四章从选文情况、写作单元、助学系统分析等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分析,基于选文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教科书进行二次整合。为下文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基础和靶向。论文第五章以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从议论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确定、教学设计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一线教师议论文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衣新发,于尧,王冰洁,鲍文慧,敖选鹏[10](2019)在《托兰斯及其创造力的测量与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造力的测量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是创造力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美国学者埃利斯·保罗·托兰斯(Ellis Paul Torrance)为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创造力研究做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他开发出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创造力测量工具,并在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方面建树颇多。本文将对托兰斯的创造力研究重大成果和丰富遗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全面介绍,并总结其他后续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评价,并据此对未来中国创造力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做出展望。

二、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训练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训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Scratch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创新思维研究现状
        1.2.2 Scratch教学研究现状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创新思维
        2.1.2 智力激励
        2.1.3 创新学习螺旋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合作学习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可行性分析及Scratch教学现状调查
    3.1 Scratch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3.1.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在要求
        3.1.2 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3.1.3 创新思维与Scratch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3.2 Scratch教学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实施
        3.2.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构建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程教学模式
    4.1 常用的Scratch教学法
    4.2 Scratch教学模式
    4.3 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4.3.1 以“导-学-用”为基础的知识学习内化阶段
        4.3.2 以“想象-改创-分享-反思-再想象”为核心的创新思维培养阶段
    4.4 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
第五章 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设计
    5.1 Scratch教学内容分析
    5.2 学习者分析
    5.3 教学设计理念
    5.4 教学设计原则
        5.4.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5.4.2 协调好“自主与协作”的关系
        5.4.3 富有乐趣的情境
    5.5 Scratch课程教学设计流程
        5.5.1 “导-学-用”阶段教学设计
        5.5.2 “想象-改创-分享-反思-再想象”阶段教学设计
第六章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教学实验准备阶段
        6.1.1 实验对象说明
        6.1.2 实验条件
        6.1.3 变量分析
        6.1.4 实验假设
        6.1.5 实验工具
        6.1.6 实验安排
    6.2 教学实验开展——以《几何图形“旋”美丽》为例
        6.2.1 基础知识内化阶段的学习活动
        6.2.2 创新思维培养阶段的学习活动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Scratch学习状况分析
        6.3.2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
        6.3.3 学生发散性思维变化分析
    6.4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教学实验研究反思
    7.3 研究的不足
    7.4 后续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关于小学生Scratch程序设计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2:小学Scratch图形化编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发散思维能力自测表(前测+后测)
    附录4:“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自我测评量表
    附录5:教师访谈与建议表
    附录6:《几何图形“旋”美丽》教学设计
    附录7:《树叶飘飘我来扫》教学设计
致谢

(4)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意义
    第二节 舞蹈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作用
    第三节 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特殊性
第二章 导入主题舞谱的作用探究
    第一节 主题舞谱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兴趣度影响
    第二节 主题舞谱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接受度影响
    第三节 主题舞谱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速度影响
第三章 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适用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主题舞谱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
        一 主题舞谱与拉班舞谱相比更具趣味性
        二 主题舞谱与传统舞蹈训练相比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第二节 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能力培养
        一 视谱识舞教学,提升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 限定主题教学 提升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循序渐进教学 提升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巧用教具教学,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 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价值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主题舞谱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节 主题舞谱构建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节 主题舞谱提升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五章 导入主题舞谱在实践应用中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节 舞蹈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主题舞谱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学关于非智力因素的一些研究
    (一)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关系研究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二)设计分层目标,驱动成功体验
    (三)允许学生犯错,消解焦虑情绪
    (四)引导正确归因,增强自我效能
        第一,策略指导。
        第二,归因训练。
    (五)适当引入竞赛,培养自信心理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综述
第二章 科学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启示
第三章 构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3.1 影响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制定的因素
    3.2 构建策略的过程及依据
    3.3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的构建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准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实施过程
    4.3 实施效果分析
    4.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7)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基于舞蹈训练损伤的自身经历
        (二)基于国家对舞蹈教育的逐渐重视
        (三)基于中小学舞蹈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舞蹈社团是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
    第一节 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概述
        一、艺术课程体系中的舞蹈教育
        (一)舞蹈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功能
        (二)舞蹈进入中小学艺术课程体系的主要路径
        二、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和舞蹈是艺术王国中的孪生姐妹
        (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舞蹈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作为舞蹈教育重要实施载体的中小学舞蹈社团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特征与类别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特征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类别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发展现状调研
        (一)调研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二)调研结论与分析
第二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具体表征
    第一节 训练造成的身体损伤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发生率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多发部位分布
        (三)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类型
        (四)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程度
        (五)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康复周期
    第二节 训练造成的心理伤害
        (一)造成学生性格缺陷
        (二)引发学生情感障碍
第三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案例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案例
        一、学生身体损伤的案例
        (一)教师“训”时发生的损伤
        (二)学生“练”时发生的损伤
        二、学生心理损伤的案例
    第二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主要成因
        一、教师因素
        (一)目标定位功利化
        (二)业余训练专业化
        (三)意识与知识的缺失
        (四)职业素养的缺失
        二、学生因素
        (一)身体心理素质脆弱
        (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三、训练因素
        (一)课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二)课后缺乏收整活动
        (三)训练强度超负荷
    第三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主要后果
        一、影响中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训练损伤的预防策略
    第一节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二、准确认识教学对象
    第二节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二、科学规范教学活动
    第三节 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一、夯实相关科学知识
        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三、增强动作示范效应
        四、提高损伤预见能力
    第四节 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保护意识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提升家长的基本应对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1 实用主义理论
    1.2 建构主义理论
    1.3 体验式学习理论
    1.4 创新教育理论
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音乐教学设计
    2.1 现有的教学模式体系
    2.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价值
    2.3 基于创客教育在音乐教育中适应性分析
    2.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内容设计
3 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3.1 目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2 创客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相关案例
    3.3 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实例的启示
    3.4 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前景与模式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部编版九年级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一)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学习迁移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现状
        (二)读写一体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联系
    一、议论文
    二、读写一体化教学
    三、思维及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定义
        (二)思维能力与语文思维品质
    四、议论文、读写一体化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一)议论文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二)读写一体化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 九年级议论文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相关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学生议论文写作情况的分析
        (三)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三、调查存在相关问题的剖析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从教师角度看存在下列的问题
        (三)从“应试”为主导的考试评价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九年级议论文教科书研究
    一、选文概况
        (一)选文数量及分布情况
        (二)选文内容
    二、助学系统分析
        (一)精读课文助学系统分析
        (二)自读课文的助学系统分析
    三、写作专题分析
        (一)议论文写作专题布局分布的分析
        (二)议论文写作专题内容的分析
    四、读写一体化的教材分析
    五、基于读写一体化教学下教科书的二次整合
        (一)观点要明确单元
        (二)议论要言之有据单元
        (三)论证要合理单元
第五章 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唤醒认知阶段
        (二)创建指导阶段
        (三)分析论证阶段
        (四)审思决策阶段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思维导图法
        (二)提炼关键句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情的分析
        (二)教材选篇及写作单元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实施情况
        (五)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作者简介

(10)托兰斯及其创造力的测量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托兰斯生平介绍
三、托兰斯的创造力研究之路
四、托兰斯的科学创造力观
    (一)创造力的新定义
    (二)创造力的研究方法
    (三)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四)创造力的发展观
    (五)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成就的影响因素
        1.教育因素
        2.人格因素
        3.动机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5.其他因素
五、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及其相关研究
    (一)TTCT的测量目的、材料和内容
    (二)TTCT的评分标准以及分数解释
    (三)TTCT的信度
    (四)TTCT的效度
        1.预测效度
        2.结构效度
    (五)TTCT的应用及其评价
        1.对创新人才的鉴别
        2.对创造力培训效果的衡量
        3.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TTCT的其他版本
六、未来问题解决项目(FPSP)和孵化式教学模型(TIM)
    (一)未来问题解决项目(FPSP)
    (二)孵化式教学模型(TIM)
七、对我国创造力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展望

四、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训练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二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创造性思维相关性研究[D]. 闵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Scratch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夏林.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主题舞谱对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价值研究[D]. 施林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 范周,喻平.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0(06)
  •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D]. 李娜. 广州大学, 2020(07)
  • [7]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D]. 李柔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创客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探讨[D]. 游诗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9]部编版九年级议论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杨波.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10]托兰斯及其创造力的测量与教学研究[J]. 衣新发,于尧,王冰洁,鲍文慧,敖选鹏.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标签:;  ;  ;  ;  ;  

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维培养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